国产色av,短篇公交车高h肉辣全集目录,一个人在线观看免费的视频完整版,最近日本mv字幕免费观看视频

首頁 > 文章中心 > 建筑培養方案

建筑培養方案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建筑培養方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建筑培養方案

建筑培養方案范文第1篇

關鍵詞:專業集群;建筑;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35-0073-02

一、引言

廣東省建筑專業集群在廣東經濟高速發展過程中迅速發展壯大,為了給廣東省建筑專業集群培養合格的人才,必須制定符合廣東省建筑專業集群所需人才的培養方案。建筑專業集群是以適應廣東建筑專業集群的發展為指引,培養廣東建筑產業鏈中所需的高素質、強實作、懂技術、懂經營、知識面廣、能吃苦的應用技術型本科人才。建筑專業集群所需的人才已經不是以前單純的某個專業的人才。建筑專業集群所需的是既懂得本專業,又能夠懂得本專業建筑專業鏈前前后后的基本知識,是一種適應建筑產業鏈多個專業的綜合型人才[1]。所以高等學院就應堅持以建筑產業鏈所需人才為培養根本,形成具有建筑專業集群特色的培養模式。本文對建筑專業集群人才培養方案的目標定位進行了研究。

二、建筑專業集群所需人才培養方案的基本要求

1.要滿足建筑專業集群對人才的基本要求。建筑專業集群對人才的要求主要是建筑專業集群的發展需要。通過廣泛的調研,建筑專業集群需要熟練掌握本建筑專業的知識,熟悉廣東建筑企業鏈各專業發展所需基礎知識,以本建筑專業為主干,建筑專業集群知識中的多學科相互滲透,協調發展,專業技能精,上下鏈知識廣的建筑人才。培養的人才要立足建筑專業集群、適應建筑企業鏈行業、懂得廣東省區域經濟建設、社會發展情況、廣東人文、建筑領域創業教育實驗區[2]。

高等學院作為培養人才的主要陣地應該努力形成“專業技能精,上下鏈知識廣”的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堅持以培養廣東省緊缺的建筑產業鏈所需的復合性創新人才,以面向廣東、面向建筑鏈、面向技術現場為宗旨,以建筑產業鏈專業能力為實驗對象,開發以建筑產業鏈所需的課程體系,將教學與實踐動手能力的訓練緊密結合、課內與課外緊密結合,專業集群的知識上下結合,專業技能與專業集群的知識有機結合[3]。培養大批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和時代使命感、適應廣東建筑產業鏈經濟社會和科技發展需要的復合型專門人才。

2.要符合建筑專業集群發展的基本規律。建筑業是專門從事土木工程、房屋建設和設備安裝以及工程勘察設計工作的生產部門。其產品是各種工廠、礦井、鐵路、橋梁、港口、道路、管線、住宅以及公共設施的建筑物、構筑物和設施。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建筑行業的發展非常迅速,不光是在規模上發展壯大,特別是在工程項目和難度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如齊魯大型石油化工聯合裝置,大亞灣、秦山核電站,上海金茂大廈、長江三峽工程、武廣高鐵工程等世界上屈指可數的特大型工程開工建設。重點工程的規模和難度都上了一個臺階。我國建筑業完成了一批前所未有的復雜結構和采用新型材料的工程項目。如國家體育場鳥巢的成功建成,掀開了我國工程建設史新的一頁;國家游泳中心,是國內第一個ETFE膜結構工程,也是目前國際上建筑面積最大、功能要求最復雜的膜結構系統;具有防洪、發電、航運等巨大的綜合效益的三峽工程,其截流的綜合難度在世界截流史上是罕見的,也創造了混凝土澆筑的世界記錄;青藏鐵路集中體現了中國工程建設的高超技術,破解三大世界性難題:高寒缺氧、多年凍土和生態脆弱。可以說,我國建筑業的技術水平已經達到了相當的高度[4]。

現代的建筑項目都是綜合性的,高難度、高結構、高智能化、高環保的綠色項目,所以不是一個土木工程專業就能夠完成的,需要多個專業技術一起合力才能完成,需要應用多個新技術新工藝共同施工,需要高水平的現代化管理水平。這就是現代廣東建筑專業集群發展的基本規律和趨勢。我們的人才培養就要符合這種趨勢和規律,培養出建筑專業集群所需的跨專業的復合型人才。

三、建筑專業集群所需人才培養方案的目標

1.建筑專業集群所需人才培養方案的基本目標。建筑專業集群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應該是以本科教學為中心,以建筑專業集群的知識教學為主體,以適應廣東建筑企業鏈發展所需知識為特色,培養大量的“專業技能精,上下鏈知識廣”的建筑人才[5]。

建筑專業集群人才培養的專業學科結構定位應該是以一個建筑專業為主干,建筑專業集群知識中的多學科相互滲透,協調發展。

建筑專業集群人才培養的服務面向定位是立足建筑專業集群、適應建筑企業鏈行業、服務于區域經濟建設,服務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建筑領域,以適應建筑企業鏈的發展為指引,培養建筑企業鏈中所需的高綜合素質、強實作、懂技術、懂經營、知識面廣、能吃苦的應用技術型人才。堅持以建筑企業鏈所需人才為培養根本,形成具有建筑專業集群特色的培養模式。一方面要培養學生的本專業具備的基本能力,另一方面要培養學生參與建筑集群團隊,具有建筑集群團隊協作的能力、具有懂得建筑集群團隊工作流程和工作要點的知識,具有初步的管理復雜工程項目運行的知識;培養具有和建筑專業集群各個部門溝通的能力;具備運用建筑專業集群所需的各個軟件進行工作的能力;熟悉建筑專業集群各專業的國家法律法規和建設規范;熟悉建筑專業集群上下鏈各專業的發展方向和新技術;能夠規劃建筑工程各個項目的建筑工程設計,制定建筑工程的施工流程;具有建筑專業集群的發展規劃能力;具有處理建筑專業集群各專業的安全事故的能力[6]。

2.建筑專業集群人才培養方案的特點。形成具有建筑產業鏈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以廣東省中小建筑產業鏈的人才需求為主要目標,以適應廣東建筑企業鏈的發展為指引,培養廣東建筑企業鏈中所需的高綜合素質、強實作、懂技術、懂經營、知識面廣、能吃苦的應用技術型本科人才。堅持以建筑企業鏈所需人才為培養根本,為廣東省的中小建筑專業集群企業服務,與廣東省的中小建筑專業集群企業相結合,培養這些企業對人才的要求。努力形成“專業技能精,上下鏈知識廣”的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堅持以培養廣東省緊缺的建筑企業鏈所需的復合性創新人,以面向廣東、面向建筑鏈、面向技術現場為宗旨,以建筑企業鏈專業能力為實驗對象,開發以建筑企業鏈所需的課程體系,將教學與實踐動手能力的訓練緊密結合、課內與課外緊密結合,專業集群的知識上下結合,專業技能與專業集群的知識有機結合。培養大批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和時代使命感、適應廣東建筑企業鏈經濟社會和科技發展需要、的復合型專門人才[7]。

以本科教學為中心,以建筑專業集群的知識教學為主體,以適應廣東建筑企業鏈發展所需知識為特色,培養大量的“專業技能精,上下鏈知識廣”的建筑人才。以本建筑專業為主干,建筑專業集群知識中的多學科相互滲透,協調發展。立足建筑專業集群、適應建筑企業鏈行業、服務于廣東區域經濟建設,服務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建筑領域創業教育實驗區。

堅持“就業導向、能力本位、面向市場、服務社會”的辦學宗旨,立足廣東,面向泛珠三角地區,培養應用型高級專業人才;重視專業建設和教育教學改革,實施“專業平臺課程+專業模塊課程”的課程項目化教學模式,理論與實踐并重,加強工程實踐能力的訓練;實施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雙證書”制度。近年大力推行旨在提高學生應用能力的“3+1”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基于CDIO理念的教育教學模式改革,形成了明顯的辦學特色。

四、結語

建筑專業集群所需人才培養方案的目標定位應該是以本科教學為中心,以建筑專業集群的知識教學為主體,以培養廣東建筑集群企業鏈中小企業發展所需人才為對象,實行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動手能力強,貼近企業,培養具有建筑專業鏈的綜合知識,專業技能精,上下鏈知識廣的建筑專業集群類技術人才。

參考文獻:

[1]魏銀霞.從人才類型看高校培養目標的合理定位[J].教育與職業,2010,02(646):16-18

[2]杜才平.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及實現路徑[J].教育探索,2011,10(244):25-26

[3]肖小勇,廖德崗.基于STP理論對獨立學院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研究[J].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08(27):54-56.

[4]聶曉俊.論成人高等教育中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表達[J].繼續教育研究,2012,(02):24-26.

[5]黃濤,馮立民,王治國.民辦高校本科護理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和育人模式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08,07(05):4-6.

[6]王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下應用本科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分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3,06(29):13-17.

建筑培養方案范文第2篇

關鍵詞:一線崗位;高端酒店;實習生;分級培養

中圖分類號:F27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7-0163-03

一、問題的提出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酒店業迅速發展,隨著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國發(2009)41號)出臺,中國的旅游酒店業迎來了新一輪發展的機遇。2010年國務院印發的《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首次將“加快旅游等現代服務業人才培養開發”列為加強全國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的主要舉措。

針對當前國內外知名酒店(集團)的持續擴張,酒店行業的發展競爭也在不斷的加劇。高素質酒店人才的日益匱乏以及國內高等院校酒店管理專業現狀不容樂觀,一方面,大部分專業學生逃離本行業就業,酒店中、高層管理中科班出身的專業人員明顯不足;另一方面,旅游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難局面正在日益擴大。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我們進一步深化酒店管理綜合改革,使得酒店教育的過程緊密聯系旅游行業,重視實習期專業學生素質、能力培養,推動校企深度融合發展,搭建學生實習就業整合平臺。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國外旅游教育研究沒有單獨探討實習環節方面的文章,而是把將實習環節融入到旅游院校教育模式進行分析。各個旅游學院都有一套特色的實習教學體系,關于教學實習環節的研究趨向政府、行業支持體系方面的研究,目的是通過研究能獲得一個更完善的支持體系,使得教學實習環節能夠更好地適應培養學生旅游職業能力的需要[1]。

國內對酒店實習管理研究主要集中在實習過程管理研究、實習模式及體系改革研究、實習效果調查研究以及中外旅游專業教學實習對比研究等方面。韓盧敏、陸林(2009)從高校旅游專業實習存在的問題入手,提出從實習模式、實習流程、實習評價體系等對專業實習管理進行創新,并構建適合行業需要的嚴謹、科學、規范的實習管理模式[2]。王興瓊(2008)通過對調查問卷的因子分析和分步多元回歸分析,發現顯著影響酒店實習生滿意度的因素最主要的有3類:工作報酬、領導水平和培訓機會。進一步分析表明,實習生的工作滿意度與其行業前景預期和留職意向顯著相關[3]。方向紅(2005)從研究中國和美國學生在金陵飯店因所受教育不同造成學生對實習項目的感知存在差距分析入手,比較了中美高校實習制度認為,實習項目的重視度和系統性的實習項目計劃非常重要[4]。劉亭立(2004)在將康奈爾大學酒店學院和北京聯合大學旅游學院的旅游專業實習結構進行對比,為我國的旅游實習提供了參考[5]。

國內外研究從宏觀、微觀方面探討了專業學生實習存在的問題,以及構筑一個整體的解決問題的思路,但是,根據學生特質,對一線實習生進行分級培養,從而增強實習生的滿意度研究。本文試圖通過實習準備階段、實習過程控制階段和總結階段均對實習生實行差異化的培養方式,使酒店與專業學生達到雙贏的目標。

三、一線崗位人才分級培養理念

酒店一線崗位主要是指直接面對客人的崗位,主要包括前廳、客房、餐飲等部門。客房部下面的樓層服務員和公共區域清潔都是一線員工;前廳部門分別是前臺、禮賓部、行政酒廊、商務中心和健身房等;餐飲部就是各餐廳的服務員和餐飲銷售經理。另外,銷售部也可以納入一線部門,銷售部門員工是創造酒店主要利潤的來源。目前,大多數本科院校實習生進入酒店實習,主要是在一線部門頂崗實習。相對于財務部、人力資源部等二線崗位而言,一線崗位工作勞動強度大、人員流動率高,因而,大多數酒店都是把實習生放入一線崗位直接頂崗工作。

針對高端酒店一線崗位的需要以及專業學生性格特質,學校和實習接收單位需要打破單一的培養目標,培養技能型、管理型和經營型實習生。不同類型的實習生有不同的培養目標和要求。技能型實習生需要成為部門內的操作能手,能夠參與各項行業大賽、技能大賽,在各項賽事及專業的服務中獲得職業認同和酒店、學校的認可;管理型實習生需要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和協調能力,能夠處理好部門內及部門之間的人際關系,能夠在自己的管理職位上做好協調工作,獲得酒店和學校的認可;經營型實習生需要以業主的心態去看待成本、利潤的關系,通過營銷策劃、成本控制等方法的運用幫助酒店達到最大化收益,經營型實習生要求最高,需要學生掌握豐富的財務及營銷知識,工作具有創新意識。

四、實習期間人才分級培養流程

(一)實習準備階段

為了使得專業學生能夠在酒店實習期間,雙方收益最大化,學校、酒店以及實習生自身需要在實習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學校方面需要統籌選擇規劃,酒店方面制定針對性的指導計劃,學生做好職業了解以及技能準備工作。

1.學校統籌選擇合作酒店

根據每年的教學計劃,大部分旅游管理專業本科學生有半年到一年的實習期,學校可以根據以往實習學生反饋回來的酒店相關信息,選擇是否繼續以往的合作,還是開拓新的合作酒店。如若開拓新的合作酒店可以按照1:15的學生實習人數比例確定實習酒店數量,并與用人酒店進行合作洽談。選擇酒店之前需要根據學生意愿,選擇國內外品牌連鎖五星級酒店,確定商務型酒店、度假型酒店等酒店比例;通過網絡、以往畢業學生推薦、行業推薦等方式廣泛聯系合作酒店;與酒店共同制訂實習生培養計劃,確定實習期間內實習生崗位安排及考核要求。學校需要與合作酒店簽訂詳細的協議,保證實習生的合法權益,盡可能地與酒店協商輪崗制度,在實習后期,對各方面表現特別好的實習生可以根據酒店需要進行輪崗,增強整個實習隊的實習質量。

2.酒店針對一線不同崗位制訂工作指導計劃

在實施教學改革的基礎上,對合作酒店有了進一步的要求,在與酒店談合作的過程中,不再著眼于實習生的工資待遇、休假安排、住宿情況等物質類的條件,更需要酒店方制定針對性的指導計劃,配合學校技能型、管理型、經營型人才培養目標,對三類不同目標的人才制定個性化的培養計劃及工作安排,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實習生的積極性,也可以為酒店帶來創新意識。

3.學生根據適合自身的分級培養目標做好職業準備

專業學生需要根據自身性格特質,看看自己是習慣于對客技能服務、上下協調管理還是對外經營業務方面的工作,需要針對自己的興趣和部門,對自己做一個清晰的職場規劃。而實習生涯只是職場規劃中的一小段歷程,帶著這樣的心態去酒店實習,可以幫助自身摒棄很多負面情緒。在校內進行實訓課程學習時,要掌握各個崗位所需要的技能技巧。寒暑假期間可以進入賓館或者餐飲企業進行技能強化及吃苦訓練,進一步為專業實習奠定心理和技能基礎。

(二)實習過程控制階段

專業學生在進入酒店進行為期半年或者一年的專業實習時,需要學校、酒店跟進指導,通過與實習生的多次溝通,了解實習生所面臨的問題,幫助他們解決疑難問題,尤其是心理方面的不適應。

1.學校專業教師根據分級培養目標采取差異化的集中指導方案

進入一線部門實習的技能型實習生在實習過程中,可能會發現酒店里面的擺臺方法、鋪床技巧與在學校里學習時有所不同,覺得酒店里面有些操作方法不夠專業等等問題,這些技術類問題需要專業老師對同學們予以解答。當專業老師確實覺得酒店里的某些對客服務技能技巧不適合現實生活需要時,可以與酒店經理溝通,了解酒店方就專業問題有哪些其他的見解,第一時間回復給學生,讓學生從心底了解到他們并非學無所用。同時,老師與酒店也在幫助他們解決專業問題,提升他們的工作積極性。管理型實習生的要求更高,他們需要在很短的時間內在前臺、客房、餐廳等部門表現優秀,升入領班或者主管等管理崗位,管理崗位對他們的挑戰主要是如何協調與上下級、與客人的關系,在這個階段,他們可能會對酒店的某些管理制度不滿意,會覺得沒辦法與學歷差距過大的下級或者上級溝通,專業老師需要全程跟進,幫助他們分析在對客服務中遇到的問題,幫助他們做好正確定位以及角色轉換,告訴他們實習不是簡單的上班工作,更重要的是在酒店復雜的情況下處理好各種人和事物的關系,實習更是增強心智的訓練,提高適應社會的素質。經營型實習生主要集中于銷售部門,大部分酒店不會安排實習生進入銷售部門;但是,有部分實習生非常希望進行經營性工作,學校可以跟酒店協商,安排1―2名非常優秀,有想法的學生進入銷售部門實習,學生在實習過程中會反饋各種營銷策略和手段,專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邊做實事,邊做理論探討,真正做到學與做的結合。

對于技能型實習生的能力培養方面,專業教師需要在解決專業技術問題的基礎上,把學生反映的問題進行匯總,匯編成實習操作手冊,每周召集學生對這些案例進行回顧討論,并用于下一屆學生教育的課堂實訓素材。專業教師對于管理型實習生的能力培養,主要集中于管理溝通及管理策略能力的培養,培養實習生準確的判斷能力及成熟、自信和溝通的公關能力。經營型實習生需要具有精通市場經濟知識和把握內在規律的運作能力,專業教師可以要求這類實習生將酒店類的經營現狀進行一個客觀描述,召開頭腦風暴會議,積極創新,并形成文字報告,總結評議,提升實習生參與經營的能力。

2.酒店實習導師根據實習生崗位類型采取不同的培訓方案

研究表明,實習生離職率與酒店人力資源部門的導師制度有重要的關系,酒店人力資源部門對實習生的管理越專業越規范,實習生的不滿情緒越少,收獲越多。酒店人力資源部要引導實習生樹立適合自己的職業期望、樹立符合實習生和酒店共同發展的職業期望,注重構筑不同職業生涯發展階段的職業期望,針對技能型實習生、管理型實習生、經營型實習生設計不同階段的指導措施,形成有利于實習生發展的職業生涯培訓制度,使實習生獲得酒店的認同。積極鼓勵技能型實習生參與酒店各項大賽,配備專業的技能型老員工予以指導;針對管理型實習生所提出的關于酒店管理制度等意見予以正面答復;如果制度確實存在問題但是又沒有辦法盡快予以修改,也需要肯定學生的意見,而不是譏諷學生意見不切實際。經營型實習生是整個實習生群體中最有創造性的一群,酒店管理層可以多傾聽他們的想法,若想法缺少可行性可以幫助分析改進,實習生會非常感謝酒店對他們的認可。酒店管理層也需要及時從實習生中發掘并鼓勵實習生的創新性想法,讓他們在感受自身價值的同時更積極地面對工作、提升自我。

(三)實習結束總結階段

在實習結束前,學校專業教師、酒店人力資源部管理者、酒店各部門基層管理者、實習生四方需要做一個深入的交流會,對實習工作進行總結,聽取酒店管理人員對學生的評價以及實習生的實習感受和收獲。

1.學校匯總實習材料

學校專業老師需要匯總學生的實習日志、各次檢查實習時存在的問題與建議以及解決方案、實習生的情緒變動資料等,通過匯總學生的各項實習材料,分析比較不同酒店的管理方式,對合作酒店進行綜合評分,對實習生的職業技能、管理技能、經營技能進行一個客觀的評估。學校需要在匯總材料的基礎上,評估實習計劃的完成情況、目標的達成率、實習生的各項能力指標提升情況,評估技能型、管理型、經營型實習生的實習滿意度及繼續留在本行業就業的意愿度。總體而言,實習工作對于學生未來本行業就業的正面影響程度,有助于提升專業學生本行業就業率,從而對整個實習階段進行一個綜合評價。

2.酒店綜合評價實習成績

酒店對于實習生的考評工作貫穿實習期間各個月份,在實習期內對實習生進行定期考評有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避免了實習工作中所產生的倦怠心理。酒店人力資源部門需要匯總各個實習生所在部門的周評、月評和最后的期末評,對考評優秀的學生予以物質獎勵和口頭獎勵,但是對于實習生存在的不足之處,也應該使用事件描述法進行詳盡的闡述,綜合考評,定期考評。酒店人力資源部門對實習生的態度、業績、能力三項分別做出基礎評定,實習指導老師通過制定“定期考核表”及實習日志對學生的狀況進行了解。酒店對技能型、管理型、經營型實習生評定需要根據工作分析結果,確定不同的衡量指標。最終酒店對實習期間遵守實習紀律、態度端正、敬業愛崗、業績突出、綜合表現優秀的學生要進行獎勵,酒店和學校聯合頒發證書并給予物質獎勵。通過嚴格的績效制度,酒店各部門對實習生的評價將更加客觀與準確,這樣必然使得實習生更快的成熟起來,也將有更多的優秀人才走上適合他們的重要崗位。

3.實習生撰寫實結報告及現場操作匯報

實習生在返校時,需要上交自己的實結報告,實結報告包含了實習日志及最終對實習期間的收獲與遺憾的總結報告,學校需要對技能型實習生進行現場操作考核,而對管理型及經營型實習生采用專業匯報的方式,積極組織這兩類實習生對下一屆專業學生進行實習經驗交流分享會,分享實習收獲,以及實習中存在的問題,給下一屆實習學生提供建設性的指導意見。

結語

理論研究和實踐都表明,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實踐能力在實際工作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酒店管理教學機構根據一線崗位的需要及專業學生性格特質分級培養不同類型的酒店管理人才,可以提高實習生滿意度,提高專業學生本行業就業率,從而為行業提供更多可塑性強的專業人才,緩解酒店業人力資源發展壓力,達到行業需求與學生就業的最佳契合點。

參考文獻:

[1] 朱麗.旅游管理專業教學實習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08:4-30.

[2] 韓盧敏,陸林.高校旅游管理專業實習管理的創新研究[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5):277-280.

[3] 王興瓊.酒店實習生工作滿意度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旅游學刊,2008,(7):48-55.

建筑培養方案范文第3篇

人才培養方案開發要遵循規范性原則、實用性原則和發展性原則。人才培養方案內容要能滿足建筑行業企業需求,要依據建筑行業企業標準和職業資格標準,能反映建筑行業企業的發展趨勢,符合高職教育的最新要求。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在充分的市場調研基礎上,廣泛聽取各個層面的意見與建議,從學生、教師、企業、學校幾個方面著手,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充分滿足學生職業生涯發展需求,以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社會能力和方法能力為核心,以建筑行業企業的職業標準和專業崗位群對學生知識、素質、能力的要求為依據,以培養適應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素質技能人才為培養目標,來開發人才培養方案。

2人才培養方案開發的基本流程

人才培養方案開發的基本流程是首先開展市場調研,進行崗位分析,提出職業能力要求,然后構建課程體系,分析課程結構,確定核心課程,分析課程內容,形成人才培養方案,最后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試驗、評估、反饋、調整、更新和優化。1)市場調研。通過到建筑行業企業進行市場調研,明確企業對建筑工程技術專業人才的需求情況,明確該專業對應的崗位群及崗位工作任務,了解完成崗位工作任務對學生知識、技能和素質的要求,了解現行專業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等。2)崗位分析。通過市場調研,確定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學生的工作崗位主要有測量員、技術員、施工員、質檢員、安全員、內業員、造價員等。崗位工作任務主要有建筑施工測量、施工技術管理、施工質量管理、施工安全管理、技術檔案管理、工程監理、工程造價等。3)職業能力分析。通過市場調研,確定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學生應具有的職業能力主要有材料檢測能力、施工技術交底能力、工程測量能力、測量方案編寫能力、施工組織設計編寫能力、工程技術檔案編寫能力、工程造價文件編寫能力、工程量清單報價編制能力、工程質量與安全控制能力。4)課程體系構建。從分析工作崗位入手,通過市場調研,確定實際工作任務,分析完成工作任務應具備的職業能力,再以形成職業能力為目標,按照學生職業能力的形成規律,并結合認知學習的順序,構建能力遞進式課程體系。5)課程結構分析。以職業能力形成為目標確定課程,依據學生完成職業崗位工作任務所需的核心能力確定核心課程。我院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核心課程有《鋼筋混凝土與砌體結構》《建筑施工組織》《建筑施工技術》《建筑工程造價》《建筑施工測量》《建筑識圖與房屋構造》《建筑工程技術檔案》。6)課程內容分析。以崗位工作任務為引領來整合課程內容。依據專業崗位群對學生知識、素質、能力的要求,并考慮學生可持續發展要求和崗位職業資格證書要求架構課程內容體系,以真實的工作任務為載體,創設學習情境,確定工作任務。

3人才培養方案開發的主要內容

開發人才培養方案包括確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人才培養規格,確立人才培養模式,分析工作崗位,確定職業能力,構建課程體系,確定核心課程,確定課程模式,確定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安排,明確師資條件、實訓條件。我院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在確定人才培養目標時,既考慮社會發展要求,也考慮學生個體需要和可持續發展要求,以培養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為目標。在確定人才培養規格時,充分體現素質教育,既考慮思想品德素質和身心素質教育,也考慮知識文化素質和專業技能素質教育。在確立人才培養模式時,以校企合作“雙主體育人”為平臺,充分考慮北方地區季節性施工的特點,采用“校企共育、德能雙修、季節分段”的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在分析工作崗位時,充分考慮學生就業崗位及發展崗位,歸納出八個工作崗位。在構建課程體系時,融入建筑行業企業職業標準,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強調職業素養教育,構建雙主體育人環境、雙素質育人平臺的能力遞進課程體系。在確定核心課程時,按照學生就業崗位及發展崗位需要的核心能力要求,確定核心課程。在確定課程模式時,以學生職業能力形成和職業資格證書獲取為目標,采用職業的、實踐的、開放的“雙證”課程模式。在確定教學模式時,以有效培養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為目標,采用任務驅動、項目導向及課堂與實習地點一體化等行動導向教學模式。在教學安排時,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學習規律,采用工學交替的方式進行教學,以企業和學校實訓基地為主要課程教學場所,由企業教學能手和學校雙師型教師實施教學。在確定教學團隊時,為彌補專業教師實踐能力不足的問題,采用專兼結合教學團隊進行授課。在確定教學條件時,充分考慮課程教學需要,在現有條件基礎上,通過校企合作方式,確保教學任務順利完成。在確定保障機制時,以校企四合模式建設[合作建站(工程質量檢測站)、合作辦學、合作建隊、合作育人]為保障,制定相應的制度,保證人才培養方案的順利實施。

4結語

建筑培養方案范文第4篇

關鍵詞:建筑學;課程體系;整合;創新;個性化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08-0086-03

一、引言

建筑學專業不僅是一門工程科學,而且是涉及自然、社會諸多領域的綜合性科學。如何設置五年的課程體系,培養未來建筑師的綜合素質,提高其執業能力與創造能力,是建筑教育的重要目標。由于地方大學建筑學專業辦學時間長短不一、軟硬件條件差別較大,導致其教學的多元化、差異性發展明顯。而近幾年,社會需求的發展變化導致用人單位更注重專業人才的綜合能力,只有尊重這種需求,科學地確定培養目標,合理設置有關專業課程,整合完善教學內容,不斷豐富教學手段,形成適應地方大學發展的專業教學框架,才能彰顯辦學特色,才能使學生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有一席之地。本文以大連大學建筑學2014―2018級培養方案修訂為依據,論述了該專業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緊扣人才培養目標,在教學體系設置與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等方面做出的改革,努力建立重視工程應用及創新能力培養、加強就業技能培訓的建筑學專業教育體系,推進專業內涵建設,凸顯專業特色[1]。

二、改革內容

創新最重要的在于心態的開放。通過對國內“985”等一流高校的充分調研,認真學習與借鑒先進教學理念,同時與用人單位和畢業生進行座談,充分聆聽了來自社會的反饋和需求信息。經過反復研討,結合自身辦學條件,在本次培養方案的修訂中,對培養方案進行重新優化,對現有的知識體系進行重新梳理,以創新思維引領改革,以利于學生未來發展、就業需求為目標,制定更適合當前教育趨勢的課程體系框架,在教學內容上做了很大整合,在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上做出較大改革,實現課程數量的“精減化”、教學內容的“新穎化”、教學模式的“特色化”。

1.課程體系建構。培養方案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理論依據,課程體系是實現培養方案的直接載體。在充分考慮市場需求的變化,以有利于對學生應用性、創新性能力培養作為核心,圍繞建筑設計課程群這個核心主軸線構建課程體系,同時所有教學環節的設置都與能力培養直接關聯,清晰準確定位出能力培養的三個階段:認知與初步設計能力階段(一―二年級)、解決問題與創新能力階段(三―四年級)、綜合應用與實踐能力階段(五年級)。

在此基礎上,通過合理規劃、科學設計,重新梳理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方向課程體系,對原有教學內容做出整合,并提出“一主軸、兩副線、兩模塊、多節點”的專業課程教學框架,即“一個建筑設計系列課程群主軸線、建筑理論類和建筑技術類課程兩個副線、建筑表現類和建筑史類課程兩個模塊、多個實踐教學節點”(見下頁圖1)。整個課程體系清晰,遞進關系明確,相互作用明顯,教學模式的科學性彰顯對學生能力培養的漸進過程。

2.教學內容整合。①建筑表現類課程,該模塊以低年級的專業基礎課為主,重點訓練學生的手繪表現和計算機軟件應用能力。根據專業特點和需要,整合了相同理論群組與實踐教學環節。一年級以加強美術基本功、增強藝術感悟力、強化基本手繪表現為主;二年級安排建筑表現技法和室外寫生實踐環節。將傳統的CAD制圖及三維表現課程整合,合并為建筑數字技術課程,更新課程內容和考核方式,講授最新的繪圖軟件和后期圖文制作技巧,提高對核心課程的輔助作用,也提升學生的圖文表現能力。②建筑理論類課程,建筑理論類課程由建筑設計原理、室內設計原理、景觀設計原理、城市規劃原理一系列課程組成,是獲取建筑設計基本理論的主要途徑,由淺入深對應著建筑設計主軸線上不同階段的課程。但是多年來,由于受到教材內容的制約,講授模式和內容一直變化不大,與設計課的遞接性和支撐性也不夠強,尤其是建筑設計原理課程,原有兩部分內容各自為政,缺少必要聯系,與設計題目不對應。在本次培養方案修訂中,主要對建筑設計原理課程進行了重新整合,這門課程主要講授公共建筑設計原理和居住建筑設計原理,將這兩部分的內容分解后充分融合,再拆分成四部分,確定階段主題,每個主題分別對應當學期的設計題目,安排在設計課之前集中講授。總學時增加了32學時,并將課程歸屬到專業核心課程,強化建筑理論類課程對建筑設計課的理論支撐作用,學、然后致用。

3.教學模式創新。①“一對一”教學指導與“導師制”相結合。建筑設計系列課程始終是專業教學的主軸線,是實現培養目標的最直接體現。傳統的教學模式一直都是以任課教師的課堂“一對一”指導為主,學生缺乏選擇老師的權利。在這次創新實踐改革中,首次推行“整班制”與“導師制”相結合的垂直式教學模式,打破“整班制”這種一成不變的授課模式。具體做法是學生到大二以后就分成若干小組,每組4―5人,配備一名專業教師擔任導師,教師和學生雙向選擇以后形成教學工作坊,導師對學生一管到底,直到畢業[2]。導師可以結合自己的課題研究安排學生參與一些課外活動,如參與教師課題、參加學術活動、參加學科競賽等,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②建筑技術與建造環節相融合。建筑技術類課程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有力載體,也是我專業辦學特色的具體體現之處。通過加強技術課程與設計課程的橫向聯系,更新技術課程內容,將節能、環保、綠色等新理念充實到教學內容中,并貫穿到設計課中去;設定一定的“建造”環節,使之成為設計課的延續,避免建筑設計停在單一的形式操作層面[3];傳統的建筑史類課程也增加了模型制作、多媒體制作等環節,學生通過動手制作古典建筑實體模型,感受經典建筑的空間形實、結構形式、材料肌理,增強對建筑的體驗感;通過強化必修課、優化選修課的方式,構建以核心課程和技術課程相結合、有利于技術與理論交叉融合的課程體系,形成新的教學環節和模式。③個性化課程與實踐平臺的搭建。在高等教育階段,無論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如何定位,教學體系如何設置,教育對象的個人發展目標仍然呈現出非常多元化的狀態。除了基本的素質教育平臺,在專業教育和素質訓練上,學校應該針對學生的不同發展目標給予更多樣化的教育平臺,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使學生的出口更加多樣化。

本次培B方案在修訂中強調重視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在執行上采取了以保障應用型人才能力結構為基礎,擁有更為靈活多選的教學執行方案,如建筑設計課程增加實際項目、學科競賽題目、增加研究性題目,按照學生的實際能力和未來發展方向給學生以選擇的機會;增加選修課的學分比重,提供個性化創新創業實踐課程,促進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創新意識;以大創項目為契機,鼓勵更多學生參加創新創業訓練,拓展學生課外實踐活動的類型和范疇,多渠道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也由此推動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以教師的工作室為核心,組建跨專業、跨學科的學生創新團隊,增強不同學科間的交流,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合作精神;利用網絡平臺提供交流機會,體現互聯網時代的優越性。多種實踐平臺的搭建,使個性化教學模式很好地踐行并取得一定成效。

三、成效與展望

2014版培養方案實施了兩年,在教師與學生的共同努力下,我們已經看到了改革所帶來的成效。近兩年,我專業學生在國家級、省級等各種專業競賽中均有上乘表現,無論是建筑方案競賽、軟件大賽還是論文大賽,均取得優異成績,較以往有了很大突破;申報并完成多項省級、校級創新創業項目,成果顯著、成績優秀;以學生為第一作者數量也在逐年增加;近兩年,學生考取了同濟大學、天津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大連理工大學、湖南大學等“985”院校的研究生,考研率達到20%以上,在學校考研率排行榜上名列前茅;學生就業率也能達到90%以上,學生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表現突出,基本功扎實,動手能力比較強,有一定開拓精神。通過跟蹤畢業生并與用人單位溝通,我們的學生能夠被社會認可,得到普遍好評。教改的實施也帶動了教師的工作積極性,科研、教研水平提高,主編出版了國家級精品教材,發表了相關論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這樣一個高速發展的時代,只有不斷更新觀念、推陳出新、充分建立與發揮自身的優勢與特色,采用先進的教學理念,制定科學合理的培養目標,才能在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找到一己之地,才能使我們的教育水平更快提升,從而培養出真正的多元化、綜合型、高素質的專業人才。我們通過不斷探索適應社會、地方特色顯著的培養模式,推進高等教育的發展,才能形成良性循環,才能培養出合格的“產品”,同時也必將使專業辦得越來越好。

參考文獻:

[1]劉暉,譚剛毅.理性、創新與實驗精神――華中科技大學建筑學本科特色教學體系的探索實踐[J].建筑學報,2013,2(534):106-109.

建筑培養方案范文第5篇

關鍵詞:建筑學,課程體系,人才培養模式,實踐能力

隨著國家建筑行業的深化改革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建筑工程設計中新技術、新結構、新材料和新設備的不斷涌現以及大型工程國際化招投標的推行,促使建筑市場逐漸趨向規范化、國際化。而過去傳統的建筑學課程體系和人才培養模式已經不能很好適應市場的變化,出現了在校理論學習與社會實踐之間缺乏良好對接的問題。針對上述問題,應結合建筑行業的發展方向和市場需求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嘗試通過課程和培養模式的改革,使學生的專業知識結構和技能得到優化和提高,從而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

1課程體系改革的意義和目標

根據對建筑市場的調查數據顯示,多數人認為建筑類專業人才應具備的專業知識包括:民用建筑設計、建筑制圖、建筑構造建筑物理、建筑結構、建筑設備、建筑材料、建筑歷史、建筑施工等,其內容涵蓋方案設計、建筑歷史及理論、建筑技術和施工幾個方面。同時,從事設計工作還需要具備良好的溝通和協調能力、熟練的計算機繪圖能力、編制施工方案的能力。因此,對于課程體系的改革,應結合市場需求合理劃分知識模塊,建立完整的專業知識結構,適當增加人文藝術類課程。在制定建筑學專業人才培養計劃時,應以畢業生實際從事崗位需要和必備的知識、技能、能力、素質為依據,打破傳統課程體系中的基礎課、專業課、選修課的模式,將課程按照培養目標要求,劃分為通識基礎、設計系列、理論系列、美學與人文素質、建筑技術五大課程群。優化后的課程體系以建筑設計系列課程為主線,加強基礎,注重實踐,通過分階段的建筑設計訓練提高學生的專業基本功、設計思維及創新能力、方案溝通與協調能力[1]。

2改革前后的課程體系比較

傳統的建筑學本科課程體系著重于學生基礎美術訓練、制圖和表現能力、平面功能劃分和空間布局、綜合設計能力的培養。改革后的課程體系可以結合目前世界建筑發展趨向,增加建筑節能、生態建筑等課程,結合建筑項目施工管理,增加建筑師業務、建設法規、建筑施工等課程。加強學生美學素養的形成及提升,增加建筑美學、建筑賞析、建筑繪畫及表現等課程。加強實踐環節,加快和完善校外實習平臺的建設,使學生能更有效地參與到專業實習中。

1)原有課程體系。

以我校為例,分為四個模塊,分別為:通識課、學科基礎課、專業課和選修課。具體課程涵蓋內容。

2)改革后的課程體系。

改革后的課程體系立足于學生建筑設計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加強學生的建筑繪畫能力、計算機輔助設計能力的訓練,理論教學與實踐環節緊密結合。在具體的課程設置上,可以根據課程性質劃分為通識基礎課程、設計類課程、理論類課程、美學修養與人文素質課程、建筑技術類課程、實踐類課程六個課程群,形成以通識教育為基礎,建筑設計為核心,建筑理論和技術為支撐,結合實踐,滲透美學和人文知識的課程體系[2]。

3建筑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改革都應服務于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建筑學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是以培養學生的設計能力和創新思維為重點,同時使學生具備一定的項目策劃及工程施工知識,畢業后能在設計院、房地產企業、建筑施工單位從事建筑設計及相關工作。因而,綜合能力和素質的培養至關重要。

1)明確目標,分層次提高。

專業能力的提高可分為兩個層次:一是基礎技能,包括場地設計、功能分區與流線組織、建筑方案設計、快速表達等。這一層次的能力可以幫助學生適應一般的設計工作。二是創新能力,設計實際是一個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會根據建筑及環境的復雜程度不同出現矛盾和問題,我們要做的是結合場地要求和現代建筑的發展,提出最合理的解決建筑和環境問題的方案。所以創新能力是理解力、創造力和協調能力的綜合[3]。

2)學分制改革。

國內目前的學分制借鑒于國外大學的做法,目的是擴大學生的自,使學生可以依據自己的興趣選課,自主安排學習進程。在完全學分制的情況下,學生有著充分的自主選擇權,包括:專業選擇權、學業規劃選擇權、課程選擇權、教師選擇權,但從學分制的實施來看,國內主要停留在課程及教師的選擇權上,并且存在很多問題,比如,課程的選擇性有限,教學計劃的修訂,教師評價體系的不完善等。因此,如何加大學生對于課程的自主選擇性,允許學生選擇輔修方向,協調好必修課和選修課的比例,實現跨專業和學科選課等,都是推行學分制改革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3)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接軌。

建筑學是實踐性很強的專業,積極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可與市內多家設計單位簽訂校企合作協議,使其成為學生的實習基地,以利于學生進行專業實習,同時便于學生了解行業需求,明確專業學習內容,完善知識體系結構,更好地適應市場發展,完成就業對接[4]。

4結語

根據建筑學專業評估要求和行業對于學生專業技能及綜合素質的要求,編制人才培養方案,依照培養目標進行課程體系構建,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結合市場需求調整人才培養模式,對于高校建筑學專業的發展意義深遠。

參考文獻:

[1]樊瑩,董曉婉.淺談建筑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架構及實施[J].教育技術研究,2012(4):211-212.

[2]孫超法,張萬奎.建筑學專業“一心兩翼”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3(32):87-88.

[3]邢雙軍,方勇鋒,陳躍.以能力為核心的建筑學專業課程體系改革初探[J].浙江萬里學院學報,2011(2):105-108.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梅县| 凤山市| 玉林市| 文山县| 凤台县| 体育| 阿鲁科尔沁旗| 额尔古纳市| 丰城市| 镇平县| 琼海市| 大厂| 日喀则市| 京山县| 呼伦贝尔市| 江西省| 雷州市| 孟津县| 宣城市| 虹口区| 西贡区| 江门市| 兴隆县| 平山县| 三河市| 雷波县| 龙山县| 盘山县| 两当县| 临沂市| 连州市| 隆林| 旅游| 吐鲁番市| 邵阳市| 双鸭山市| 弥勒县| 霍邱县| 杂多县| 临西县| 万州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