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色av,短篇公交车高h肉辣全集目录,一个人在线观看免费的视频完整版,最近日本mv字幕免费观看视频

首頁 > 文章中心 > 文化保護

文化保護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文化保護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文化保護

文化保護范文第1篇

保護文化遺產的標語【精選篇】

1. 傳統文化播神州,華夏文明永流傳。

2. 傳圣賢道、授大成業、解精神惑。

3. 博學助君明志,篤行助力致遠。

4. 借助先賢成就,打造現代經典。

5. 學古人文化,成今人圣德。

6. 授古人之德,開今人之風。

7. 國學經典智慧,創造美好人生。

8. 傳承華夏文明,引領立志修身。

9. 知儒道孝易,看學苑汶林。

10. 傳承弘揚文明,鼎立世界中華。

11. 傳東方智慧,品華夏文化。

12. 珍愛優良民族傳統,傳承民族文化精髓。

13. 修身齊家有道,汶林學院傳教。

14. 集古人智慧,創當代精英。

15. 傳播東方智慧,文化潤澤心靈。

16. 傳播東方智慧,重塑中國精神。

17. 習四書五經,修德蘊之人。

18. 傳播東方智慧,共享華夏文明。

19. 承圣賢之德,解天下之事。

20. 傳華夏文化,通古今未來。

保護文化遺產的標語【熱門篇】

1. 傳承艱苦奮斗的民族精神,營造健康向上的人文環境。

2. 學傳統文化,做當代圣賢。

3. 弘揚優秀文化傳統,大力推動文化創新。

4. 繼承優良傳統,弘揚民族精神。

5. 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要在實踐中不斷創新。

6. 播傳統文化,不再迷茫暢天下。

7. 傳播古典文化,成就華夏修養。

8. 弘揚傳統文化,締造華夏智慧。

9. 東方文化之源,當代修身之所。

10. 尊重人才,鼓勵創造;尊重學術,發揚民主。

11. 發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創造人類先進精神文明。

12.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培養青少年健康人格魅力。

13. 立足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學校內涵發展。

14.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推進社會管理創新。

15. 保護古跡,是時代和歷史賦予我們的責任。

16. 提高對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認識,增強對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17. 從我做起,做一個文明的游客。

18.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推動中華文明創新。

19. 習文通古今,惠民在人心。

20. 傳古今經典,樹當代風范。

21. 吸千秋文化,立萬代基業。

22. 秉承祖先智慧,傳播華夏文明。

23. 傳承古文化,塑造新人才。

24. 傳華夏文化,通古今未來。

25. 知儒道孝易,看學苑汶林。

保護文化遺產的標語【經典篇】

1. 傳承弘揚文化,成就美好人生。

2. 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3. 用東方智慧優化您的生活。

4. 發揚中華文化優良傳統,創造先進燦爛中華文化。

5. 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弘揚時代創新精神。

6. 傳承文明,弘揚文化,立足本國,面向世界。

7.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8. 溫習東方文化,修身齊家平天下。

9. 復古代文化,展今朝風采。

10. 匯集東方智慧,傳播華夏精神。

11. 繼承優秀文化傳統,豐富群眾文化生活。

12. 根植于中華民族文化的豐富土壤,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

13. 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傳承中華傳統美德。

14. 留下歷史, 保護古跡。

15. 千年文化博大精深,后人愛護薪火傳承。

16. 保護文化遺產,就是保護我們的歷史。

17. 保護文化遺產,守望精神家園。

18. 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19. 往事越千年,傳承永不變。

20. 培養中國魂,樹立中國心。

看了“保護文化遺產的標語”的人還看了:

1.保護文化遺產的公益廣告詞

2.關于保護文化遺產的公益廣告詞

3.保護文物古跡宣傳標語有哪些

4.2017如何保護文物的警示語

文化保護范文第2篇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弱勢文化;傳承;創新

【中圖分類號】G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071(2012)06-0012-02

梁漱溟先生曾說過“文化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人創造文化, 使世界有了人的意義。文化也創造人, 使人得以按人的意義去生存和發展。正是文化, 使人有了作為人的存在根基。人類的文化,不管是物質的還是非物質的,不管是有形的還是無形的,都是人類歷史文化的載體,是人類文明的記憶。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生活產物,是一個民族古老的生命記憶和活態的文化基因,體現著一個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反映了一個民族特有的文化形態和文化個性,是民族凝聚力和親和力的重要源泉。人類進入21世紀后,隨著世界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的加劇,非物質文化遺產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條件發生了變化,現代物質文明的迅速發展和強烈沖擊,改變了我們對傳統文化的需求,也從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我們世代相承的傳統生活方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和傳承面臨著嚴峻的考驗,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正瀕臨消亡的危險。

1 北侖區非遺保護和傳承的現實依據

北侖區建區時間雖不長,但歷史源遠流長,我們的先民們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在北侖這片土地上生存、勞作、繁衍,創造了屬于我們自己的絢爛文化。春秋戰國、漢晉時期,移民遷入,人煙漸多。東漢時,靈峰已有佛國道場之稱。唐宋以后,文化發達,對外交往密切,古阿育王寺(塔院)、瑞巖禪寺都有對外交往的記載。北宋慶歷年間,王安石率眾筑海塘、鑿穿山碶,興修水利,惠及黎民,自此,“宋塘明碶”遍及沿海各地。明清時期,抗擊外敵入侵,留有烽火臺、營壘、炮臺等海防遺址。海港北侖,物華天寶,人文薈萃,孕育了北侖多姿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據統計我區西現共有80多個非遺項目,包括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間舞蹈、民間曲藝、傳統技藝、民間習俗等。這里流傳著王安石、戚繼光抗倭、樂涵先生、葛仙翁等美麗生動的傳說;這里也有穿山造趺、梅山舞獅、沃家獅象竄、梅山舞龍等絢爛多姿的民間舞蹈;還有唱新聞、蛟川走書等極具鄉土氣息、風格獨具民間曲藝;更有民間剪紙、漆繪、漆塑等別具匠心的民間美術和工藝……。這些林林總總,異彩紛呈的寶貴文化遺產,無一不是生存于這方土地的千千萬萬的北侖人集體智慧的結晶,凝聚著祖祖輩輩北侖人的聰明才智和情感追求

但是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多得的文化資源,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也是一種弱勢文化,亟待保護和挖掘,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北侖大規模的開發開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條件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也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工作具有了前所未有的現實意義。

2 北侖區非遺保護和傳承工作取得的成績

近幾年來,在“文化強區”的戰略思想指引下,北侖區委、區政府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區、鄉鎮(街道)兩級政府和文化部門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繼承發展”的指導方針,對優秀非物質文化資源進行系統發掘、整理和保護,充分發揮民間藝人、文化能人在傳承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作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的保護、相關的精神與經濟權益的保護等方面做了大量扎實有效的工作。

2.1 地方政府在非遺保護和傳承工作中擔當主角。非遺是屬于世界的, 但非遺首先是屬于國家的、地方的, 地方性是非遺的內在屬性, 這決定了地方政府理應是非遺保護的第一責任人。北侖區地方政府深刻認識到了這一點,在近幾年的非遺保護和傳承工作中,區政府不僅是非遺保護政策的制定者,更是非遺保護的倡導者和實施者。依托于區政府的主導作用和相關文化部門的積極配合,我區掀起了非遺普查、保護、研究的。

2005年,我區開展了民族民間藝術普查,對優秀民族民間文化資源進行系統發掘、整理,2007年,又在全區范圍內深入開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并于2009年8月,由寧波出版社正式出版了《甬上風物——寧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田野調查(北侖卷)》共九本,全書約240萬字。在普查的基礎上,區政府先后于2006年、2008年和2010年公布了三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鼓閣、造趺、樂涵先生傳說、紗船等36個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項目被列為政府重點保護對象。北侖區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分兩批命名了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和代表性傳承人。目前,唱新聞、造趺、水滸名拳、蛟川走書等4個非遺項目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13項被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2 創新保護方法,促進非遺保護和傳承工作的可持續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豐富多樣,同樣對其的保護和傳承更是一項持續的、長期工作,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殊性質,使我們在具體工作中缺乏大量可借鑒的理論和方法,如何更好地保護我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使其走上健康的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是擺在我們面前非常重要的一個課題。為此,我區在促進非遺保護和傳承工作中,積極嘗試,創新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讓更多的群眾在欣賞文化、感受藝術的同時,喜愛和接受傳統文化藝術,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新時期群眾文化活動中,不斷向前發展,不斷達到新的高度。

文化保護范文第3篇

這幾年,西方的各類節日越來越受到中國人的青睞。每年圣誕節的前夕,各大店鋪門口早早的就開始渲染濃濃的節日氣氛:圣誕樹、彩燈、裝飾畫……到處都是,街上到處有人派送圣誕禮品,各種各樣的賀卡滿天飛。狂歡夜的街上更是熱鬧非凡,好一派節日的氣氛。到了2月14日情人節,到處都是賣玫瑰花的,盡管價錢高得驚人,卻依然生意興隆。愚人節,一不小心就會落入玩笑陷阱……

我們的傳統節日呢?別說重陽節、清明節被我們拋于腦后,就連端午節、中秋節,有時大人們不提醒,我們都記不起來呢。春節倒是熱鬧一些,但聽老人們說,也無法和以前相比,特別在年青人中,也有逐漸“淡化”的趨勢。

我不是說不能接受外來節日,但我們也要保持自己的優良傳統啊。前些日子令國人不爽的是韓國申遺成功,正是我們沒有保護好傳統文化的后果,端午節本來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在一千多年前傳到了韓國,結果被韓國換了個名叫“江陵端午祭”,拿去申遺,居然還成功了。恐怕聽到這消息的每個中國人都會憤憤不平,但是我們轉念一想:為什么我們不能保護好自己的文化產權而被別人拿去注冊?看來該反省的是我們自己。

不僅節日,中國的其他傳統文化也在遭受著不同程度的沖擊。雖然我們有的傳統文化正在走向世界,但有的卻正在自己故鄉的土地上慢慢消失。

曾經看到電視里報道:有一位老中醫,掌握著一種快要失傳的中醫術,卻苦于無人繼承。好不容易找到了滿意的徒弟,誰知剛學了不久,這徒弟卻認為西醫受重視,賺錢多,就轉而去學西醫了。老中醫十分痛心,不知該怎么辦才好。我認為這個徒弟的做法是不負責任的,因為每一個中國人都有責任和義務拯救一種瀕臨消失的中國文化!

近些年來,很多人,特別是年青一代,把傳統文化看成是陳規陋習,覺得跟不上時代的腳步了。誠然,許多外來文化是優秀的、先進的,但我們并不應該因此忘記自己民族優秀文化的根。這畢竟是我們自己的文明,是土生土長、原汁原味的中華文明,它需要保護,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去重視。“韓國申遺事件”就是對我們的警醒:傳統文化需要保護,需要珍惜。

愿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能意識到這一點,愿中國傳統文化一路走好!

文化保護范文第4篇

由于戰爭、殖民等特殊歷史原因,韓國的文化遺產可以說滿目瘡痍、殘損稀疏,以星星點點的面貌散落于韓國大地。觀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的館藏陳列便可說明這一點。為此,韓國的歷史文化遺物界定大約為距今50年,也就是說,凡是有50年歷史的事物,都可以定為有保護研究價值的歷史遺物。如果以這個文化遺產界定時間為準,可以說韓國到處都是歷史遺物了。而有幾百年歷史的遺物就越顯珍貴。韓國的遺物檔案整理工作十分成熟,所有歷史文化遺物都記錄在冊,并予以重視和保護。

在韓國各地可以看到許多標有“世界文化遺產”標志的景區,究其歷史,觀其遺物規模、形制,似乎不足為奇。然而,韓國人卻認認真真地珍惜著自己的遺物,并整理研究公示于眾。民族意識的彰顯,對自己民族傳統文化保護意識的共識與自覺,給人以強烈地震撼和感動。

積少成多,集腋為裘,在一個處處有歷史遺物標示的國家,足以讓外國人駐足觀看,足以培養韓國后人的愛國熱情和民族精神,也足以提示世界朝鮮半島文化之重。

而中國,歷史悠久,幅員遼闊,一鏟子挖下去沒準就會碰到少說幾百年歷史的遺物。其地下出土文物,從質量到數量都極其珍貴可觀并有文化研究價值。這些的確令人自豪,可以形容為遍地“珍寶”。然而,“珍寶”多得到處都是的時候,似乎便得不到人們的重視,丟失幾個也不在話下。進入博物館的文物自然是幸運的,而被文物販子販賣的遺物數不勝數。最痛心的是,有些中國人并不在乎文化遺產的流失與被盜取,反而自欺欺人地:“這樣的東西,咱們有的是!”照此道理,再多的“珍寶”也是禁不住丟棄的吧?

別人因為缺少,才在拼命地撿拾,而我們因為擁有,又在毫不吝惜地丟棄,“珍寶”再多也會有丟盡的一天!

韓國布刷

2005年8月,剛到韓國的第二天,在梨花女子大學美術學院李教授的工作室中見到過一把他珍惜收藏的大刷子,憑直覺我認為是一種民俗用品,但李教授也說不清它的真正用途,只是憑著藝術家對造型美觀的直覺才收藏的。這讓我多少感到有些遺憾。因為此物屬于我研究的范圍,我反復觀看此物,并辨別其用途,從它的使用痕跡上首先否定了它是炊具,因為沒有側面的使用磨損痕跡。其次懷疑是否是印刷工具,但沒有染料的使用痕跡。制作刷子的材料更是令我難以辨認,似草非草,似樹非樹,分辨不出是何等植物,更分辨不出是植物的哪一部分。從此,那把大刷子像一個謎語一直在我心里牽掛。

2005年秋,由韓國成均館大學博士生陪同參觀了“韓國稻草博物館”,見到展品中陳列有此物,說明文字解釋為韓國傳統紡織疏經上漿工具。因為沒有具體工藝技術的圖片配合,還是不太理解此物。在韓國各地參觀的各類民俗館中也都陳列有此物,并都掛在傳統民居廚房灶臺旁的柱子上,很容易使人聯想為廚房炊具。

之后,在韓國國立民俗博物館圖書室與梨花女子大學圖書館中,我終于查閱到此物的正確信息,并在考察韓國古玩市場時不惜以重金購得一把品相相當完好的韓國“布刷”。2005年底,筆者于東大門舊貨市場,經過協商購得布刷一把,市價35000韓元。經過多方請教,特別是請教韓國國立民俗博物館民俗專家,再結合所掌握的文字資料,寫出一個小小的韓國傳統民間紡織用品考察報告,結束了對此物的考察。

刷子的正確名稱為“布刷”,其形制多樣,只韓國江原道一帶的布刷就有大、中、小3種不同的形制。估計韓國其他地方布刷的形制還會有所不同。

制作布刷的材料很特殊,是江原道一帶山上一種齊腰高的草,當地人稱之為“刷草”。 在秋天采制其根,利用草根作原料,將草根洗凈、曬干、梳理順直,抓住一頭再用布或藤條等材料纏繞綁扎制作成布刷。

布刷是用于傳統麻、棉紡織工藝中疏經上漿工序的特有工具。為了使經線整齊、通順、挺直而便于紡織,要在整理經線時梳理通順并上漿水。上漿時,經線下燃一炭火盆或炭火堆,以便使上過漿的經線快速烘干。這樣處理后的經線挺括舒展,易于上機紡織,織出的布匹也美觀挺括耐用。

據韓國圖書文字記載,過去,此工具的制作者多為四處流浪的乞丐,他們多以制作布刷換取食物以維持生存。從刷子的制作形式來看,需要有很大的力量與熟練的技巧,估計制作者應為男性。

從收集的圖片來看,此工具的使用者多為女性。因為女性是紡織工藝的主導者。此物還用于日常的服裝上漿,如韓國傳統服裝領口的上漿等,但也不排除男性用其梳理牲畜的皮毛。

在我收藏的韓國布刷上,殘留有許多麻、棉線頭。嗅之有強烈的炭火味道,藤把上有明顯的漿糊殘留。這些實物殘存更證實了文字記載的準確。從我收藏的布刷品相來看,其使用者為勤勞能干并人品端莊的女性。因為此工具使用痕跡端正,說明使用者在此工序中沒有不良毛病,動作平直均勻,因此工具使用得平衡端正。工具的保存也相當完好。

在韓國,傳統布刷已成為文物級別的遺物被廣泛重視,因此,才有了進入博物館、民俗村的現象。布刷逐漸消失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是傳統紡織技術在民間的消退、制作人(工匠)的稀少、技術的消亡,以及制作布刷的材料稀缺等。“無用則退,無用而亡”的規律是不可阻擋的。然而,在韓國如布刷這樣小小的民間傳統紡織工具卻被收藏進入博物館,并有相應的文字圖書記錄,加之布刷在韓國文物市場上不斷攀升的價格,已經構成了人們對布刷的重視與收藏的基礎。

目前,韓國傳統紡織工藝作為國家級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以慶典、旅游等多種形式聚集人氣,展演技藝,為人們提供了傳統紡織技藝的實踐機會。傳承技藝,觀賞產品,宣傳文化已成為固定的地方特色慶典。在這種大力弘揚傳統文化的背景下,相信布刷這種傳統紡織工具不會消失。

韓國“竹夫人”

在韓國各地的民俗村以及博物館中都可以看到一種被稱之為“竹夫人”的夏季傳統納涼臥具。“竹夫人”用竹子編制而成,有大大的透氣網眼,中空而結實,富有彈性。人在盛夏抱其睡臥以達舒適。其尺寸大小有別,但都為圓柱形,很符合器物人體功學的設計尺度。

此物在韓國被稱之為特有的韓國傳統民俗用品,在各地旅游市場上可以見到其蹤影,售價不菲。目前,由于物質科技的發達,電扇、空調的誕生,韓國人也早已不使用“竹夫人”避暑納涼了。“竹夫人”也成了歷史遺物,被展示在博物館和民俗村中。

我很喜歡“竹夫人”這個名字,也喜歡其竹編制造工藝和其優美的造型。問過許多中國人都說目前沒有見到中國人使用此物,我很想知道中國歷史上是否也有此物,是否有過普及時期。

在韓國水源民俗村,我購買了一個大號的“竹夫人”。由于是在冬天,一路抱著“竹夫人”乘地鐵回家,引起不少韓國人側目。在候車時,抱著“竹夫人”細看,意外發現在“竹夫人”內側不顯眼的地方,貼著一個小小的標簽,上注“Made in China”。這使我大為困惑,是中國的東西來到了韓國,還是韓國的東西在中國加工?這更加促使我探究“竹夫人”的“身世”。

上因特網,用“谷歌”很容易查詢到有關“竹夫人”的中國信息。中國古代有許多關于“竹夫人”的故事和詩歌,可見“竹夫人”是古代中國南方夏季比較普及的日常用品。北方人可以用扇子除去酷暑的干熱,而在悶熱潮濕的南方,抱個“竹夫人”睡覺卻很舒適。然而,隨著現代冷氣設備的發展,“竹夫人”已經在生活中被遺棄。而韓國卻將“竹夫人”奉為傳統民俗遺物,請進博物館展示于眾。

目前,韓國出售的“竹夫人”90%為“中國制造”。在中國制造費用低廉,而“竹夫人”目前在中國沒有使用市場,韓國在中國訂樣加工,再運回韓國作為民俗工藝品出售。我大叫冤枉,在韓國購得了中國制造的“竹夫人”,又花運費將她們運回了中國。可見兩國人對民俗傳統工藝的不同態度。

中國古代有關“竹夫人”的文字,最著名的有北宋文人蘇軾的《送竹幾與謝秀才》中的詩句:“留我同行木上坐,贈君無語竹夫人。”北宋文人黃庭堅的《竹夫人詩》:“儂理四弦風拂席,昭華云弄月浸床。我無紅袖添娛夜,正要青奴一味涼。”詩中“青奴”是“竹夫人”的別稱。南宋文人陸游《初夏幽居》中也有“瓶竭重招曲道士,床頭新聘竹夫人。”的詩句。名著《紅樓夢》第二十二回《聽曲文寶玉悟禪機 ;制燈謎賈政悲讖語》有薛寶釵詩謎:“有眼無珠腹內空,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葉落分離去,恩愛夫妻不到冬。”謎底即為“竹夫人”。

在中國民間也有許多有關“竹夫人”的俗語,如:“冬守湯婆子,夏擁竹夫人”等。

“竹夫人”又稱竹女、竹妻、竹膝、竹幾、竹姬、竹妃、青奴、百花娘子等。

中國南方各省都有使用“竹夫人”的習俗,中國臺灣也有此俗,并至今在民間應用,只不過稱之為“竹抱枕”。這種古老的納涼臥具在日本、朝鮮以及東南亞各國也有應用。

目前,中國南方的浙江、安徽、湖南等地許多竹木加工廠有“竹夫人”的定制產品。除了少數本地人使用外,大量出口東南亞以及日本、韓國等地。2006年浙江一縣竹制加工,僅出口韓國定制的“竹夫人”就有兩千多只,每只加工費只有10元。但是,中國人卻沒有把“竹夫人”作為自己的傳統民俗工藝品加以重視。我到各地考察時,沒有見過此物,詢問過許多南方朋友也沒有得到有關“竹夫人”的肯定回答。顯然“竹夫人”在中國當代生活中失去了地位,并被人們遺忘。

通過一個小小的民俗臥具“竹夫人”,我看到同樣生活在現代化環境中的中韓兩國人民,對已經失去實用功能的傳統工藝品的不同態度。“無用則退”的確是事物的自然規律,但對傳統民俗工藝品如何擴展其所“用”,倒是值得深思的問題。可以想象,在中國眾多的傳統民間工藝品中,在“無用則退”的自然淘汰規律中,中國丟失的又何止一個“竹夫人”。

韓國民畫

2005年剛到韓國,在首爾仁寺洞一家藝術品商店櫥窗里,我突然看到一幅裝裱整齊的韓國繪畫。畫中一只大貓蹲臥、面帶微笑、憨態可掬,畫面構圖簡練,色彩質樸。我不禁脫口而出“這只大貓太可愛了。”話一出口,立即被同行的華僑老先生笑話:“這哪里是大貓,是韓國的老虎呀。韓國的老虎不像中國的老虎那樣兇猛嚇人,而是溫柔可愛的。”聽了老先生的話,我還是對著畫面愣了半天。在我眼中韓國的老虎仍然是一只可愛的“大貓”。自此,我開始接觸了韓國的民間繪畫,韓國學者稱之為“民畫”的藝術。

在韓國的圖書館和博物館中我對韓國民畫特別關注,并與中國民間繪畫作了對照比較,得出韓國民間繪畫追求“純樸自然、稚拙風趣”之特點。

韓國傳統繪畫在形式上分為兩類,一類是以中國文人畫為樣式的所謂純藝術欣賞、筆墨技巧高超、作者有較高文化造詣的文人畫;另一類是實用性很強、繪畫技巧簡樸、作者社會地位低微的民間繪畫。韓國的民間繪畫和中國的年畫、民間繪畫的功能相近,都是民間百姓為了裝飾生活空間,或根據風俗習慣、繪制而成的實用性繪畫。

韓國民畫經過長期的本土化發展、改造、創新、定型,形成了特有的朝鮮民畫藝術風格。18世紀朝鮮時代后期,民畫已在百姓的生活中蔚然成風。這種特殊的繪畫以其特有的諧謔性造型特征,反映了韓民族老百姓普遍的審美情趣。

韓國民畫多數不落作者姓名。其作者一種是被稱為“過客”的畫匠,他們從一個村莊流動到另一個村莊,為人繪制家里所需的繪畫作品。他們絕大多數是技藝幼稚的農民畫匠,但也不乏一些繪畫技藝高超,未能躋身于宮廷畫師之列的受過專門繪畫訓練的畫家。

第二種是畫僧。這是在繪畫大師門下接受過嚴格繪畫訓練的富有才能的僧人,出師后成為專業畫僧,為特定的寺廟繪制各種佛像。未能出師的,往往成為游走畫僧,從一個寺院到另一個寺院,依靠為寺院畫壁畫或單幅佛像畫為生。他們也有可能是民畫的作者。

第三種是宮廷畫師。就社會地位而言,宮廷畫師在韓國是藝術家所追求的最高地位。人們往往以為這些人只畫古典風格、文人風格的繪畫作品,其實他們也繪制裝飾宮殿的裝飾繪畫,只不過其繪畫活動在宮廷中而已。宮殿中王位后面的大型屏風背景畫就多出自他們之手。值得注意的是,韓國宮廷大殿王位后面的大型屏風背景畫,多數為象征著國家疆土與王室權力的《日月五岳圖》和祈求長生吉瑞的《十長生圖》等,這樣的宮廷裝飾繪畫在韓國同樣被列為民畫之范疇。

因此,在韓國的宮廷、寺院、薩滿神堂、妓生茶室、祭祀場所和私人住宅里都能找到民畫的存在。在民間,常見的是貼在大門上的鎮邪虎門畫、貯藏室房門上貼著的“狗”、 臥室的墻上懸掛供人欣賞的花卉鳥獸及可愛孩童的條幅。這些都與中國民間繪畫的使用情況相同。韓國民畫內容反映出韓民族對自然的憧憬,對健康長壽、生活幸福和防御邪惡的天然樸素愿望,也可以看作為世人普遍求吉愿望的韓國式表達。正是這種樸素的心愿,導致韓國民畫藝術風格上的樸素特征。

韓國同中國一樣都是以農業生產為主,使用農歷的國家,民畫在一年四季的傳統習俗中都有與之相呼應的作品。如陰歷正月初一、立春、五月初五等,會有專門要張貼的民畫。從歷史記載和保存下來的民畫可以看出,這類民畫絕大部分象征著吉祥、長壽、幸運,以及各種鎮邪守護內容。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類民畫具有精神上的實用性和裝飾性。普通民畫的制作大都為簡單的木刻印刷品,極少有手繪作品出現。其畫面特點為:構圖單純,造型簡練,形象隨意風趣,色彩單調,內容詼諧幽默、極富情趣性。在簡單的木刻版上涂以墨色,鋪以低廉價格的白色紙張印制,以墨色線條為主要造型,在色彩上只是簡單的黑白色,很少賦予其他色彩。一塊木版可以多次印刷,其作品形式簡單,價格低廉,不加裝裱,直接張貼于民宅大門及建筑物上,是韓國老百姓經濟上可以承受,精神上獲得滿足的大眾化藝術商品。

在我見過的韓國民畫作品中,印象最深、造型最突出、數量最多的是以“虎”造型為主題的民畫,以及以儒學精神為主題的屏風畫。

以“虎”造型為題材的民畫,正如前面所提到的,是以一種溫順可愛、憨態可掬之虎的形象出現的。雖然大多張貼在庭院或居室的大門上,有些手繪作品懸掛在居室的墻壁上,有鎮宅避邪驅惡之意義,但沒有一只“虎”為兇惡之相。這與中國年畫中威猛的鎮宅虎有所不同。在以“虎”造型為題材的韓國民畫中,還有許多詼諧有趣的畫面,如《鷹虎圖》、《鵲虎圖》、《虎兔圖》、《虎符圖》等等。

虎在朝鮮半島廣泛棲息。韓國人自古認為,老虎是萬獸之王,百姓對其加以神性化,并敬畏崇拜。韓國是一個多山國家,韓國國土面積的70%以上是高山和丘陵。韓國人自古敬重山神,老虎被認為是山神的代表。韓國李朝末期學者樸趾源在其所作的《虎叱》中是這樣描寫老虎的:“老虎善良而神圣,美麗而善戰,仁慈而守孝道,有智慧且善良,行動憨厚而敏捷,猛烈且兇悍,天下沒有能夠與之相匹敵的動物。”可以說韓國人對老虎的理解達到了極為細致的程度,并賦予人性化的優秀品德。在韓國,有關老虎的民間故事也非常普及,虎往往還是對小男孩的愛稱,虎被認為是韓民族的精神象征。1988年漢城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吉祥物也是一只可愛的小老虎。

韓國民畫中的《鵲虎圖》,大多以喜鵲站在高高的松樹枝上嘰喳叫嚷,老虎在樹下蹲坐觀望為構圖。這時的喜鵲是城隍神的代表,老虎是山神的代表。他們都具有避邪扼惡的作用。春節的早晨,人們會將這樣內容的民畫貼在大門上或墻上,以求神靈的保佑,祈求平安。

《虎兔圖》的內容更有詼諧性,強壯兇猛的山神老虎與詭計多端的兔子狹路相逢,狡詐的兔子使盡阿諛奉承之術,一桿長長的旱煙桿殷勤地送到老虎嘴中,此時的獸中之王變得呆傻憨厚,而兔子卻在想著自己的心事兒。畫面用擬人化的方式表現了智慧與力量的對峙,反映了韓國人幽默諧謔的美學觀。

在韓國民畫的虎圖中,也有老虎與巫術符咒組合在一起的畫面,這可以理解為薩滿教巫術結合山神虎而融合應用的實例。

在韓國春節期間,我看到各地民俗村民居大門上都張貼上了此類民畫。在樸素的木質大門板上,除了貼有木版印制的傳統民畫外,還會有一些單體的漢字出現。如:“虎”等字。同樣是在白色的紙張上書寫大大的墨字,黑白兩色,既簡單又質樸,與樸素的民畫風格相融一體。

另一類民畫體現在韓國傳統高、中檔建筑中。此類民畫大多有一定繪畫技巧,是色彩濃重的手繪單幅畫,其中包括帶有儒家精神及王室使用的室內屏風畫。此類民畫大多裝飾于家境較好的人家,特別是男子讀書的書房,大多裝飾儒學書卷內容的屏風畫。客廳中裝飾有儒學精神的警句書法以及相似內容的民畫,相對于木版印刷的民畫要精細許多。大多為民間畫匠手工繪制,造型相對嚴謹、賦彩濃重、價格較貴。當今,作為博物館藏品展出。有收藏價值的民畫多為此類。

屏風民畫中,運用最多的題材是具有儒學思想的仁、義、禮、智、信,宣揚三綱五常的《文字圖》、《孝悌圖》和鼓勵勤奮讀書、進取功名的《冊架圖》。

“仁、義、禮、智、信”屏風民畫大多以變化的漢字書法來完成,其形式特殊而美觀,在漢字書法中所用之花鳥蟲魚造型既符合文字之內涵,又有視覺愉悅之功效,大大的漢字在被靈活巧妙的裝飾化后,具有文化內涵與美學意義的雙重效果。

《冊架圖》多以勤奮讀書、進取功名必須使用的工具組合在一起的畫面出現,其內容有古裝書籍、筆墨紙硯等文房四寶,配以書房所用之各種道具,筆筒、紙筒、墨盒、印章、眼鏡、煙袋、花卉、鮮果等等,書卷氣十足。《冊架圖》在構圖上多為以書架、書閣為主體,以上提到的物品有規律地擺放其上,整個畫面雖規整有序,但在花卉、果物等穿插調解下,畫面又不失靈活。《冊架圖》為讀書人創造出一個優雅安靜,適合學習的好環境。此類屏風民畫,既是對書房環境的裝飾,又是激勵讀書人奮取功名的勵志圖,是宣揚儒學精神的物化體現。

屏風民畫大都為手繪的單幅畫,其構圖講究、色彩濃重,但又以莊重典雅的深沉色為主。一方面莊重的色彩能為讀書之人平靜心態、收斂情緒;另一方面,這種色彩也體現出儒學中庸平和之精神。目前,在韓國所能收集到的屏風民畫大多已進入博物館,在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中就有保存完好的屏風民畫為公眾展示。

在韓國民畫的各種形式中,無論哪一種形式,所描繪的都是百姓的普通生活,畫法則往往有悖于常規和正統水墨畫的筆法,多以單線平涂為主,色彩也是較單純的自然色。然而,正是這種發自內心的自然流露,成就了韓國民畫純樸自然之風。

韓國民畫代表了韓國人對生活的理想化追求,以及韓國式的幽默、諷刺和幻覺。在內涵上反映了古老的萬物有靈觀念,在形式上又有其天真稚氣的特性。這一切都體現出韓民族對世界萬物與自然規律的理解,同時也體現了韓民族的民族精神。

在現代社會中,韓國傳統民畫在生活中的實用性雖然已經漸漸離人們遠去,但韓國民畫的藝術價值卻被現代人越發重視,這也可以理解為韓國人對傳統文化的重視與對韓民族崇尚質樸自然審美觀的肯定。

2006年夏季,韓國首爾國立民俗博物館舉辦了以韓國民畫為主題的特別展覽,我受邀參觀。豐富的韓國民畫令我大飽眼福,同時我也就韓國民畫和韓國國立民俗博物館專家、展覽策劃者進行了學術上的探討。韓國學者趙正來先生的學術論文《韓國傳統民畫的藝術審美特征研究》對我理解韓國民畫起到了重要作用。2011年,在中國北京韓國文化院又特邀我參加“韓國民畫”展覽開幕式,許多精美的韓國民畫原作在北京展出。韓國民畫如此受到重視的確是韓國藝術史上的幸事。

文化保護范文第5篇

關鍵字:澄城堯頭窯民間藝術遺產保護文化傳播

引言

公元2003年,對于地處陜西北部黃土高原南側山區的一個小鎮來說是遺憾的一年,作為中國歷史上民窯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澄城堯頭窯結束了那曾經的輝煌。自宋代以來燃燒了近千余年的窯火在這一刻熄滅。

一、悠久的歷史背景與文化內涵

堯頭鎮位于關中東部的澄城縣西南,與白水、蒲城兩縣接鄰。通過現存的遺跡推斷,歷史上關中東部規模最大的民間窯場正是以堯頭鎮為中心而逐步發展起來的。

據《澄城地名志》記載,堯頭鎮原以瓷窯密集為由名為“窯頭鎮”,后因古圣之“堯”與“窯”同音,而最終將這個被賦予濃厚文化內涵的稱謂留傳至今。而關于堯頭窯最早的文字記載是明朝縣志,澄城“瓷砂始于唐”。在晚清和民國時期,堯頭鎮的燒瓷業已發展到興盛階段,民國十五年《澄城縣志》記述,“境內工藝不興,無他特產。著名者惟長潤鎮(堯頭)之瓷器砂器,余皆尋常日用之物……舊有40余家,民國十五年時有20余家,每年共出30余窯”,當時的出產數為“每窯約三十余串,每年約售錢萬余串”。由于長期以來這個大型民窯不為古陶瓷研究界所知,從未列入中國陶瓷史。堯頭窯場的歷史也就無人考證了。值得欣喜的是據當地人稱,在現在的挖掘中發現了更早的年號和人名,甚至可以追溯到漢代。雖然這些資料還有待于進一步考證,但由此發現堯頭窯歷史的古老也可見一斑,同樣它在民間藝術的挖掘及考古學的研究中也是具有相當價值的。

作為純正的民間藝術,堯頭窯體現了最本源的文化。“秋收不秋收,等到五月二十六,此日只要滴一點,快到堯頭買大碗。”流傳至今的民謠表達了舊時人們對豐收的期盼及堯頭陶瓷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同時也證明了堯頭窯曾經的輝煌及在歷史的演變中所承載的不只是簡單的燒制這一工作程序,而已經被人們逐漸賦予了更多的象征意義和人文精神。

堯頭窯的陶瓷以民用粗瓷見長,較同期的官窯產品少了些許的精細與考究。這種來自民間的手工藝人更能隨心所欲的表現出最底層百姓生活的淳樸之美。于是粗獷的線條、夸張的造型、酣暢的筆墨行走于泥土與火焰之間,創造出今天這一個個灑脫隨意、充滿生命力的作品。從某種意義上講,與其說他們是簡單的容器或量器還不如說它們是一種知足常樂的樸素生活態度的寫照。

初識堯頭陶瓷,無論是粗瓷還是青花瓷,給人印象最強烈的是它的樸實與豪放。素有“純正的土瓷、地道的黑珍珠”美譽的堯頭陶瓷以其簡潔無華的造型、一黑到底的純粹、信手勾畫的隨意給人的直觀感受令許多精細彩瓷黯然失色。正如中國畫那簡明的黑白對比,單純卻不失穩重,富于裝飾的紋樣吸收了了民間剪紙、木版年畫的諸多藝術元素,或惟妙惟肖,或酣暢淋漓,夸張變形卻不嬌柔做作,生活中一花一木,憧憬中的一點一滴都從藝人的心中化做一把把刻刀留在了這與他們朝夕相處的堯頭陶瓷上。這種心中之美的自然流露也正是堯頭陶瓷的魅力所在。并且正因為此些堯頭窯才有了其獨有的文化地位及價值。

二、堯頭文化開發利用與保護的現狀

對比往日的輝煌,堯頭窯在歲月的磨礪中日漸衰退,昔日的古窯遺址寂寞的長眠于殘瓷瓦礫之中。特有的地理環境盡管提供了儲備豐厚的礦產資源,卻也乏力于這一寶貴民間手工藝的傳承和發展。更讓人擔憂的是堯頭陶瓷這種“民間創作”賴以傳播和生存的民間藝人的現狀正處于一個不容樂觀的狀態,老一輩藝人漸行漸遠,年輕一帶青黃不接。如果繼續現狀,相信不久我們將會從真正意義上失去這可貴的“文化遺產”,如果在我們這一代讓流傳千年的工藝停止,那么后人對這段文化的記憶就只能凝固在現存的物品之上了。它們將不再延續和增加,結果只有遺憾的失去……

設想如果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之一的堯頭陶瓷就這樣消亡,失去的將是一種文化環境,而這種文化環境的所有者并非個人,而是整個民族甚至是世界。

為了不再有更多的遺憾出現,合理的保護與開發利用已迫在眉睫。讓人欣慰的是為了搶救這一獨具魅力的堯頭窯陶瓷文化,澄城縣人民政府及當地文化部門已結合專家意見,實施了一系列搶救保護措施。

成立保護小組,在政策法規的支持下深入技術研究,組織有關各方面管理。

(一)積極征集散落在民間的陶瓷器。

(二)籌建澄城堯頭陶瓷博物館及其輔助設施。

(三)對陶瓷藝人的保護以及對傳承發展所做的積極的工作。

(四)對古窯址的保護及階段性復原。

、堯頭文化開發利用與保護的探討與對策

我們對堯頭陶瓷文化進行挽救,目的是更好的保護。而保護的最終目的又是讓這種文化能夠得以傳播。讓更多的人了解澄城堯頭窯,了解澄城堯頭文化。

(一)明確的目標與準確的定位

為了能使這些保護工作順利的進行,建立一個明確的目標和恰當的定位就顯得至關重要。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而陶瓷業的發展又是一部生動的歷史教科書。每一件陶瓷藝術品上都會或多或少的留下歷史的印記。如果說越窯的秘色瓷以其高貴稀有而代表著皇權的至高無上的話,澄城堯頭陶瓷則更多的體現的是民間生活,是地道的本土文化的代表。每一件頗具實用價值的器物上都顯示出淳樸的平民氣質。對于千年植根于這片黃天厚土上的堯頭陶瓷來說,這無疑是最讓人動容并倍感親切的亮點。準確的定位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眾所周知的意大利就是以“舊”為主調,展開宣傳并發展保護與開發利用的。他們借助陳舊的格調來訴說往日的輝煌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根據自身特點來定位,抓住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借“遺產”概念的拓展,讓“古代珍品”不再成為博物館或個人收藏的專利,提升具有審美、教育、研究和反映文化生活特性等多方面價值的文化識別性。

(二)方法與形式

根據明確的目標與準確的定位,就可以打造出相應的建設模式。包括全程的宣傳,博物館的建設規模及風格,以及合理的開發利用,以堯頭陶瓷為原點輻射出更廣闊的文化空間。帶動澄城的文化產業,促進經濟的長足發展。我們以文化的傳播帶動經濟,隨著經濟的增長來達到保證文化生存的目的,而生存的意義又在于讓文化更好的傳播。

(1)定位準確及有特色的傳播方式

保護建立在了解的基礎之上,了解的途徑不外乎看、聽、感受。毋庸質疑首先需要的是宣傳的推介,宣傳活動應本著遵循發展規劃,分階段、立體化的進行。同時對宣傳媒體和形式的選擇也應建立在對自身特色的挖掘之上,力求將宣傳做實做透。可以以“千年不息”“古陶文化”“原生態特質”為切入點展開宣傳。并且強調宣傳、傳播的趣味性以及與老百姓文化生活息息相關的信息量增容(參與式博物館、自制陶瓷紀念品等),只有特色定位的宣傳才會給受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并由此而產生進一步探究的興趣。

(2)特色博物館

①專而精、多元化

俗話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然而能夠滿足大眾“看”的需求就非博物館莫數了。博物館是人們為了保護和利用文化、自然遺產而創造出的一種形式。而且隨著社會各方面因素的變化,博物館的形式正愈益呈現出多樣性的特點。從征集的堯頭古陶瓷現狀來分析,澄城堯頭窯博物館的建設比較適合定位在一個具有濃郁鄉土氣息并具有互動及參與性的精品型專題博物館上。雖然從館社、藏品等方面無法與許多大型館相侔,但正如我們熟知的西安碑林博物館、蘇州絲綢博物館、英國的倫敦玩具和模型博物館等均是口碑效益不錯的專題博物館。合理的利用小而專的特色,對本地區的文化展開具體深入的挖掘與研究,盡可能的展示地方特色,張揚個性,力求給觀者傳遞出全面、生動并具有強烈地域性的文化信息。小型博物館還具有便于優化參觀效果的特點,更容易為觀眾營造輕松愉快的參觀氛圍。博物館的核心功能是“可看性”,好的展示會帶給人精神上美的享受,同時再能加入一些演示,甚至還能邊“看”邊“動手”,觀者從中能品嘗到一種新的感覺,獲得一番新的體驗,“交互式”的展示能最大限度的減少展品與觀眾隔閡。“制作性”作為陶瓷類博物館的特色又正好滿足了公眾的參與性、用手和心去感受陶瓷的制作過程也許對于堯頭陶瓷來說是最合適不過的了,原汁原味的制作流程中人們不僅可以領略到陶瓷藝術的制作美感而且可以更容易觸摸到歷史的痕跡。多元化的展示不僅能把博物館與公眾聯結在一起,還能使觀眾從中獲得一種“內隱記憶”,即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文化的熏陶。

②教育功能

博物館的教育功能,是博物館很重要的一項社會意義,同時又是很好的傳播及保護手段。與各類院校及教育機構聯合,成為教學基地輔助學校的教育活動以及開展服務社會的教育活動(陶瓷、歷史等)。做到從人入手,從下一代入手,真正作到對文化遺產的認知和保護。

③社會活動

人性化服務也是當今博物館建設不可缺少的一個部分,強調與社會構建起一種良性的互動關系,將以往的關注點從“物”(藏品)上轉移到對“人”的關心上。讓博物館主動介入社會,在展示的基礎上展開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比如說巡展、講座、學術交流、相關的表演以及培訓等。拉近與人的關系,最大限度的拓展目標接受群,讓堯頭窯這種文化有機的溶入生活,自然的滲透于觀者的感受之中。

(3)周邊旅游資源的開發

要完整的了解地道的堯頭陶瓷文化,方圓五里的古窯遺址是必看的。只有當你面對那滿目蒼涼的殘垣斷壁和參差錯落的古舊瓷窯時,才能真正體會到那簡樸中蘊涵的深邃,感受到深根于黃土的北方文化。窯場作為陶瓷的誕生地帶給人們的是更為真切的感受,身臨其境地更全面客觀的了解堯頭陶瓷,了解堯頭文化,所以對窯址完整的保護和對始建于元代的“窯神廟”的恢復是完善澄城堯頭窯整體文化形象的重要工作。

(4)陶瓷產品

作為一種民間手工技藝,產品是重要的一部分,同時也是技藝的最終體現。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沖擊,人們消費理念的轉變,堯頭陶瓷夕日的功能性已不再成為優勢,揚長避短,就其文化價值的開發,在民俗文化、地域個性、歷史底蘊等方面做文章。通過大力的宣傳與廣泛的中外文化交流提升其文化價值與知名度,開拓海外市場,開發旅游紀念品、精品收藏、復原古陶燒制流程,發展復仿制、定制等各種渠道,把握原生態的特質,避免成為機械復制的工業品。

(5)后繼有人

堯頭窯陶瓷文化作為一種“民間創作”在其傳播中還有一個重要因素——“人”。任何民間手工藝都是靠人來傳播和傳承的,同樣,堯頭陶瓷也不例外,它的生存與保護需要解決“人”的問題,脫離了這些手工藝人,技藝就成了最終作品。技術的傳承要通過老一輩藝人的傳、幫、帶來促進新生力量的形成。而目前的手工藝人青黃不接,后繼無人完全是由于開發保護不善造成的。相信隨著宣傳、保護以及開發的階段化、立體化展開“人”的問題也會迎刃而解,為這一古老技藝的傳承注入新鮮血液。

四、展望未來

陶瓷作為一種科學和藝術完美結合的產物,是中國文明的象征。澄城堯頭陶瓷以其悠久的燒造歷史、豐富的品種和特有的平民氣質代表著千年不熄的黃河文化。但是對文化的保護不能只停留在對藝術的學習和研究之上,本文旨在對澄城堯頭文化的保護、利用以及開發上做出一些探索,希望通過社會各階層的共同努力、讓更多的人了解澄城堯頭陶瓷,了解澄城堯頭文化,將這一民族文化遺產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澄城縣志》

<2>《文化遺產研究集刊.第三輯》

主站蜘蛛池模板: 利津县| 邻水| 广饶县| 长海县| 买车| 沭阳县| 平泉县| 恩施市| 蒙阴县| 蒲江县| 五家渠市| 久治县| 陈巴尔虎旗| 盐源县| 鲜城| 平遥县| 东乡县| 新田县| 芦山县| 喜德县| 阿拉善右旗| 礼泉县| 海晏县| 裕民县| 岳普湖县| 彭州市| 阳新县| 遂昌县| 盐城市| 建平县| 印江| 华蓥市| 肥城市| 建平县| 柳州市| 诏安县| 栾城县| 清镇市| 进贤县| 历史| 安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