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高二生物第一章總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 從應考前,看紀連海老師的創新教育
應考前是學生的備考的最后階段,從學生的角度看,絕大多數學生惶惶然、不知何從。紀老師覺得此時學生的心態和身體特別重要,放松身心效果最好。但幾乎所有人關注的都是知識和技能,卻把心態和身體放在一邊。紀老師講,“我看到,大多數學生越到了高考前學的越累,不輕松的心態會讓身體特別疲憊,結果可能適得其反。其實,身體很重要,沒有一個好身體,高考就可能失敗。我經常見到學生在高考前幾天得病,這是非常要命的?!闭驗榧o老師看透了關結,所以他所進行的教育很特別,不是強調知識與能力,而是“我經常跟學生說,你們沒得病的趕緊得病。得完病高考那天就沒什么事了?!奔纠蠋煹慕逃怯械览淼?。“弓滿了必然會斷,你晚斷不如早斷,早斷了還來得及修復,真等到高考那三天得病,那真的就是一切都“病”了。這就是紀老師的創新教育,正給我們高中畢業班任教老師的不可含糊的啟迪。
二、從應考的對策上,看紀老師創新教育的光點
顯然素質教育在改革中取代了應試教育,但是應試考試依然獨占鰲頭,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勢頭仍是有增無減。面對著這種現實,紀老師在他的教育中亮出了他的對策,實在讓人從中獲啟。第一個對策,“考完前一科后千萬不要對題”。他認為,在高考中,很多學生經常受頭一科“考砸”的影響,其實這里面大有說道。實質這就是一個心理問題,會影響到下一科的考試的發揮。紀老師給出的對策是“考完了一科、就想下一科。考好的學生,感覺不錯,下一科的考前狀態就更好了;考得不理想的學生,只要自己認為別人比自己答的還要差,心理狀態就會好多了。第二條對策,是臨場考試時要注意答題的章法。紀老師講,在他眼里,臨場很簡單,前提要看自己的性格。平時比較自信的學生,倒可以在答題前先粗略地流覽一下整個試卷,從頭到尾那么兩三分鐘的時間看一下,做到心中有數。然后有選擇地先做比較容易的題,再做比較難的題,這樣有利于時間的合理分配。而對于另外一種學生(一坐到考場里,心就發慌的),千萬不要采取上面的做法,干脆就按著順序一道道的做,不會的先空下。對于不會的題,千萬不要著急,一定要沉穩。在此時要鼓勵自己,你不會的題,別人也不一定會,這樣就可以放松多了。第三條對策,相信自己的第一印象。紀老師強調、現在高考試卷實行標準化,大都是選擇題。在答完題檢查時一定要注意保持第一印象。許多考生在交卷前往往有十幾分鐘的剩余時間,往往特別喜歡用在選擇題的復查上,對自己的第一次答案產生懷疑。紀老師在臨考前對學生心理教育上、強調一定要珍惜自己的第一印象,沒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不要改變自己已經想想好的答案。(這是心理學中的下意識)
從以上三條對策來看,雖然對點不同,但從紀老師的教育上,亮點卻相同,他閃亮的是重在心理教育,他把心理教育至于知識教育之首,這是他重要的創新教育的主體
三、從課堂教學,看紀連海老師的創新教育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作為一線教師的我們漸漸感覺到新課程對學科間知識串聯的要求越來越高,為了應對這一情況,就要求各學科教師協同配合。
關鍵詞 新課程;協同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4)33-0043-01
高中理科教學中存在很多知識的交織點和思維的共振面,這些知識的交織點和思維的共振面對培養學生學科綜合素養和發散性思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在實際教學中,往往由于學科間教師缺少對非本學科教材的了解,以及對共同知識點教學進度的不統一,教師之間缺少合作配合等原因,使本可以在多個學科中融會貫通的知識點缺失了其應有的作用。
建構主義理論告訴我們,學生是學習的中心,是知識獲得者和獲取知識過程的參與者。當然在這一過程中并不表示教師能脫離這一建構過程,教師應當合理構建教學情境(智力情境和非智力情境)。創設智力情境應當利用學生認知發展的同化和順應機制激活學生思維,而非智力情境則是作用于心向情境及交往情境等。教師應當廣泛收集,精心整理素材。在學科間協同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建構主義來實施,
一、理化生教師協同備課
在日常的備課活動中,同一學科組備課頻率較高,涉及跨學科的備課在高三復習階段才進行。但是在高一、高二時期教材所涉及的跨學科內容就已經存在,因此,在高一和高二階段就開始有意識地對共有知識點進行綜合性教學很有必要。由于各任課教師對其他科目課本編排并不熟悉、對其他科目教師上課進度不夠清楚等原因致使講解共有知識時不夠協調。因此,可以以一學期作為大的時間段,開學時就組織同一班級理化生教師協同備課,找出各自科目中涉及其他科目知識的內容,然后再共同討論如何實施涵蓋各科目的課堂教學,并針對聯系點和其他教師討論講解的深度。再將一個學期分為幾個小的時間段內再次進行協同備課,主要是分析學生的現狀和對綜合知識點講解進度進行細化。例如,氧化還原反應內容在化學必修1、生物選修1、物理選修1中都有出現。當然,在備課中要突出各學科之間的協同性,而非學科間的主次分別。
二、教師課堂講解的適度延展
針對各學科間知識的交叉部分,各學科教師在進行教學中都要為其他科目教師教學進行知識的鋪墊或進行有意識地引導。本著聯系的觀點對知識進行遷移,從各自學科的角度對知識點進行分析。學生會從這個過程中發現知識之間的大統一,從而達到對現象本真的認識。但是對知識在學科間的延展應該注意尺度,特別是自身學科的觀點不能強加給其他學科。在涉及一些定義和概念時,學科間的理解不盡相同,此時要引導學生理解事物的對立統一性,不能讓學生因為知識在各學科間的交叉而將知識混淆,因此,適時的學科間歸納和總結非常有必要。例如,對縮聚反應的理解,高中化學選修5中對縮聚反應的教學主要以酯化反應為橋梁,而生物學中則以氨基酸縮合為蛋白質為典型。故而生物科教師在講解氨基酸縮合為蛋白質的過程中就可以向學生提出化學中縮聚反應的定義,告知蛋白質的形成是一種典型的縮聚反應,這種反應有多種形式,這些形式在有機化學中還會涉及?;瘜W教師在講解過程中則可以以蛋白質的形成為例引出縮聚反應定義。
三、進行理化生綜合性實驗
我們知道物理、化學、生物都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在高中階段各科目的實驗課內容也相互交叉,因此,可以針對交叉部分進行理化生的綜合性實驗。比如,高一化學必修2中涉及到對葡萄糖的性質進行的實驗,生物上同樣有類似的實驗,因此可以進行化學和生物的綜合實驗。化學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葡萄糖性質實驗的過程中可適時引入生物學中糖尿病的檢驗,糖代謝的過程和燃燒的共同之處和不同點。又如,高二化學選修4中涉及電解質溶液與物理必修1-1中第一章第五節《電流和電源》有關,可以開展物理和化學的綜合性實驗。讓學生從物理電學的角度通過實驗理解電解質的導電性,通過電解質讓學生體會電化學產物規律。學生可以通過實驗驗證這些跨學科知識點的客觀性和科學性,引發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科學探究觀,進而達到對這些跨學科知識的本質的理解。在這個過程中,各科目教師要聯合進行實驗課,并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然后進行輔導。
四、有針對性地進行綜合練習
據建構主義理論可知,學生是學習的中心,是知識的主要建構者,是知識的獲得者和獲取知識過程的參與者。教師在這一過程中應充當積極的引導者。在進行理化生教師協同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加強綜合性的練習,讓學生通過練習感受到各科知識的緊密練習,更好地理解各學科之間知識的滲透性。例如,教師可以設計聯系物理電學內容和電化學內容的相應練習,讓物理和化學的交集部分在學生的練習中進行鞏固,進而增強學生的綜合理解;可以針對物質的合成和物質性質內容設計練習化學和生物相關練習題,讓學生感受生物和化學的相通之處等。
筆者在教研室工作的同時擔任班主任工作,這些都為本次研究提供了條件。通過兩年的時間對兩個班級進行實驗,A班和B班均為重點班,學生分科時整體理科成績相近,以A班為實驗班,B班為對照班。經過近兩年的時間進行了相關實驗:A班入學前物理、化學、生物平均成績為86.9分、88.1分、85.4分;B班入學前物理、化學、生物平均成績為87.2分、88.4分、85.8分。一年后期末考試成績:A班2012~2013學年期末物理、化學、生物平均成績為64.1分、70.8分、74.5分;B班2012~2013學年期末物理、化學、生物平均成績為61.3分、67.3分、70.4分。兩年后期末考試成績:A班2013~2014學年期末物理、化學、生物、理科綜合平均成績為60.3分、63.5分、66.6分、190.4分;B班2013~2014學年期末物理、化學、生物、理科綜合平均成績為56.2分、59.3分、61.5分、177分。
利用spss軟件對A班和B班成績進行分析,高一入學的物理、化學、生物中考成績分析Z檢驗值分別為0.202、0.196、0.224,其值分別小于1.96,表明入學時物理、化學、生物成績差異不明顯;對A班和B班2012~2013學年期期末成績進行分析Z檢驗值,其中物理、化學、生物Z值分別為2.432、2.821、3.424,其值均大于1.96表明經過一年的協同教學后理科成績存在明顯差異。對A班和B班2013~2014學年期期末理綜成績進行分析,理綜成績平均差距為13.4分,對其Z值進行檢驗,其值為5.326,5.326>1.96表明此時AB班學生的理綜成績差異明顯。
協同教學在提高學生理科綜合成績上有較好的效果,在理科教學實踐中取得了較好的成績,教研室考慮將其進行推廣。
參考文獻:
[1]何克抗.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與教學設計[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97,(5).
[2]畢華林.化學新教材的開放與使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6-27.
[3]宋心琦.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必修2[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32-46.
[4]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室.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必修)物理第一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