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人居環境設計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1環境心理學理論的內涵
環境心理學必然的與地理學、建筑學、社會學、社會心理學以及園林設計等專門學科緊密相關,但就具體的環境心理學理論來說,我國當前的研究課題還在進一步的規范與重建當中,在學術界還沒有明確的定論。自從環境心理學在20世紀初的誕生到60年代的完全建立,相對來說有了完整的學科體系,但是對環境心理學的基本內涵的規定還是很模糊的,ProshanskyHaroldM.在HumanBehavior&Environment∶Ad-vancesinTheory&Research一書中對環境心理學的定義解釋成“環境心理學所研究的范式”,從概念本身來說,對環境心理學的說法只是一個大概的描述,并未闡述清楚環境心理學的研究者是誰,也沒有說清楚環境心理學研究者的承擔者是誰;再者,對環境靜心理學研究的范式并未詳細說明,是指環境對心理的影響?還是環境致于整個社會環境中的各個對象的對環境的影響?這些問題始終像謎一樣的存在著。但是有一種趨勢,主要的涉及到對環境心理學與生態心理學、建筑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園林設計在研究方法、方案設計上有著不謀而合的地方,這就造成了環境心理學的自身的矛盾,既要解決自身的研究方向問題,又要研究與其交叉學科的界限問題,這就為環境心理學的理論發展增加了很大的難度。綜合以上的分析,本文對環境心理學界定主要的取向在于環境對人的心理發展的影響和在傳統視覺之下的人文環境對整個人居環境的布局的影響,嘗試著對環境心理學做一個明晰的解釋,并應運于實際的操作當中。
1.2環境心理學理論所涵蓋的必要要素分析
雖然環境心理學的主體概念并不是很明確,但是對環境心理學所涉及到的因素,學術界有著一致的認可。這主要的包括自然環境、建筑環境和心理環境。本節就此三者進行簡要的分析。第一,自然環境。是人生存和生活創造的主要載體,圍繞著整個的自然環境,我們可以進行生活和生產活動,自然環境主要的包括水體、土地、植被、動物、礦物、太陽輻射以及空氣等等,這些物質構成了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的基本的條件。第二,建筑環境。在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當中,在地球的角角落落里都有著人雕刻自然的痕跡,正如馬克思所說:“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人類社會無時不刻的在創造著藝術形式,而這與環境就密不可分了。最早的建筑還是屬于洞穴,雖然是半自然半人文化的創造物,但是因為其有了人的居住而變得溫暖而更具人性化。人類社會幾千年的歷史進程,推動著各式各樣的建筑群的產生,在科技水平的進步與人類智力的大幅度提高,建筑水平也在進一步的提高,人類對建筑的舒適度要求也在進一步的加強,因此,建筑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性的結果。第三,心理環境。對心理環境的研究,學術界有兩種比較明顯的傾向,一種是心理環境影響著人的行為方式,一種是心理環境影響著整個人類社會的進程。但是詳細分析,其實心理環境就是人的心理活動對環境的真實影響,因為從成人的角度來看,環境可能是熟悉而且是煩躁的,但是對兒童來說,同樣的環境可能是陌生而又溫和的。
2與當代人居區域環境相關的環境心理學理論
因此,遵循上文的闡述,我們可以說環境心理學雖然的研究內容還是相對模糊的,但是在學術界已經有了相對成熟的理論。
2.1生態知覺理論
所謂的生態知覺理論由J.Gibson首倡,主要的比較看重人的先天遺傳對環境的影響作用。主要的理論內容是指人的直覺是一個過程,人的感官器官和心理在受到環境的刺激之后,形成的一系列的行為活動,主要的包括娛樂、安全的需求。這就影響了人們對環境的需求,并對環境的好壞而產生的喜怒感受,例如,人們一般的都會選擇植被覆蓋率高、水源充足的地方,如果沒有良好的植被覆蓋率和充足的水源,人們將會選擇逃離該區域,另尋去處。那么,我們可以看出,人們對環境的喜好程度與環境本身的質量息息相關,這就符合人類的基本生理需求,而且人們更注重自身的心理欲求,并渴求對信息的控制能力。
2.2概率知覺理論
概率知覺理論由EgonBrunswik提出,這一理論的特征是主要的注重現實生活對環境的影響,這就必然與人類的后天學習能力相掛鉤。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會更加注重自身經驗的積累,以解決生活環境的問題。比如就客廳來說,從后天的知識結構中人們會說“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這種設計理論,主要的是以某種功能為主導功能,并潛藏其他的功能,比如對小區室外環境的設計之中,設計者往往會設計出比較大而且邊緣比較廣的碗型花盆,其主要的功能是對小區進行景觀覆蓋,其實潛藏的功能是緩解人的視覺疲勞。
2.3格式塔心理學
格式塔心理學沒有具體的理論內容,但其主要的對形式和內容的合理布局,以符合人類的審美標準。如果在小區的設計中,運用格式塔心理學中的簡化環境處理法,環境就會被規劃成合理的族群,塑造豐富的景觀。
3案例分析———老年人活動空間分析以及運動場所空間分析
結合以上三種設計方式,結合現實生活中景觀的實際操作,對以下兩個特殊場所進行案例分析。
3.1老年人活動空間分析
老年人因其生理功能衰退和年齡因素,造成了對居住環境的特殊需求。在休憩空間的設計上,主要的應包括座椅、涼亭、方桌和簡易運動設施的基礎建設,并注意安全配套設施建設。因老年人性格各異,設計者要滿足老年人在心理、休閑和娛樂等等的需求,提供觀賞和園藝種植場所、簡易運動場所、休閑娛樂場所,并設置專門的老人托管所,為老人的安全負責。
3.2運動場所空間分析
一定的體育鍛煉能夠增強人的心理素質和提升身心健康水平,因此在小區設計中應該注重籃球場、網球場、高爾夫球場、羽毛球場和兵乓球場所的設計,在位置上應該遠離車道、過道、走廊等人流相對集中的地方,并要把植被條件考慮在內,以緩解因過度吵鬧而造成的噪聲對環境的污染。
4結語
關鍵詞:生態設計原則,居住區室外環境,生態設計研究
中圖分類號:TU984.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9-0000-01
住宅環境質量優劣與人的身心健康有極大的關系,不合理的居住環境設計已經給人類的生理、心理和行為帶來了很大的影響,直接威脅人類的身心健康。現在國內對于居住區生態設計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室內環境和建筑本身,而對于室外環境的研究涉及較少,以及在生態設計原則的基礎上,如何通過設計進行室外環境改善的研究還不夠深入。
1.居住區室外環境設計國內外研究現狀
本文的研究建立在生態設計原則的相關內容和居住區設計的相關內容的基礎上,大量參閱國內外關于生態設計理念和居住區環境設計的研究成果,發現了有研究者已經對這些理念的結合進行了不同深度的探究。
國內關于居住區室外環境生態設計的理論研究于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興起,從90年代末開始逐漸升溫,這些理論雖然對居住區室外生態設計界定有所不同,但都從不同方面對城市住區的生態規劃設計趨勢、方向、原則等內容進行了探討。于2002年出臺了《上海市新建住宅小區環境導則》《上海市生態型住宅小區技術實施細則》等一系列住區環境建設標準。這些原則或評價標準的制定,顯示出我國城市住區建設的環境意識向正在向更高層次邁進,也使我國城市住區環境的生態建設開始有章可循。對城市住區外環境進行專門設計的方法研究始于經濟發達國家,20世紀70年代初,日本根據調查研究的結果,從實際出發制定了改善居住環境的方針政策認為居住與環境的設計必須達到4項要求:安全、衛生、方便和舒適,①這些政策的制定為居住環境設計奠定了早期的理論基礎。前蘇聯自50年代起開始研究居住與環境問題,,并設立住宅生態學來專門研究居住環境設計問題,其目的是為了獲得在生態平衡的基礎上保證居民健康,滿足居住區的功能要求,創造一個安全、舒適、優美的人居環境,②70年代后期以來,居住環境設計的重要性日益被人們所認識,人們也為居住區創造物質條件的基礎上,同時重視居住區的社會功能和在精神、心理上的作用。
2.居住區室外環境設計中存在問題及設計原則
居住區室外環境設計中存在問題主要表現在:設計缺少人文關懷;缺乏環境個性和特色;③盲目追求大型化、豪華化,為了追求氣派和宣傳效果,不少居住區內硬質鋪地、廣場泛濫,整體宏偉有余而親切不足,難以保證居住區開放空間應當帶來的生態效益和疏解精神壓力的作用。
首先,地域性與時代性相結合原則。在設計時應該適宜這種特定的場所,應該挖掘其中反映了當地人精神需求與向往的深刻內涵,同時居住區室外環境設計要考慮所在城市的歷史文脈。其次,人性化的原則。居住區室外環境是為居民服務的,所以在設計中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無論從室外環境的整體規劃,各種服務設施的配置、綠化小品等細部設計直到建設實施,都要從人的角度出發,滿足人的各種生理和心理需求。最后,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在居住區室外環境設計中要盡量加強自然環境要素的運用,恢復和創造城市中的生態環境的完美結合,改變現代城市中琳瑯滿目的瀝青、混凝土、玻璃、鋼材等工業化的面貌,讓人盡量融入自然,與自然共生共存。
3.國內外實踐案例分析
3.1 南京詠梅山莊綠色生態小區
詠梅山莊建于2001年,是建設部認可的綠色生態住區,該住區以維護生態平衡、堅持可持續發展為規劃設計原則,采用最新的生態環境技術,建立太陽能利用、管道直飲水、雨水回收和中水利用、生態綠化、綠色建材、土建裝修一體化等六大系統,營建住區良好生態環境。另外小區運用現代景觀設計理念,從各層面上由里而表的構筑社區景觀環境,按照景觀均好性強,使用度高,生態化優良,文脈承傳與發展的延續性適度,居住業主的歸屬感強,并滿足建設與后期維護成本的經濟型等設計原則,并引入區外環境,對于區外極其優越的自然環境,設計有通往仙鶴山的視覺走廊,并令大多單元向山體展開,形成現代都市山景住宅。④
3.2 英國倫敦拜得(Bed)零耗能小區
曾獲得2000年英國皇家建筑協會“可持續建設最佳范例”獎,并被英國皇家建筑師協會選擇作為2000年倫敦“可居的城市”展覽中心可持續開發的范例的拜得零耗能小區,位于英國倫敦西南的薩頓市,由Peabody Trust公司承建,拜得零耗能小區采用一種零耗能開發(zero Energy Development)系統,即小區任何方面的設計都以最大限度保護自然資源和最小限度地影響環境為目的,其環境保護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⑤(1)利用棕地(BrowfieldS):所謂棕地,就是城市地區中已經進行過開發,現在處于閑置狀態的土地,在英國,有大約20%的城市土地屬于這種類型。(2)綠色交通:以減少小汽車交通為目標,社區內提供一定的就業場所和服務設施以減少居民出行需求;提供良好的公共交通聯系,包括兩個鐵路站點、兩個公共汽車和一條有軌電車線路;提供替代小汽車的選擇,如小汽車共享。
4.國外城市住區外環境生態設計對我國的啟示
對以上國外居住區環境生態設計和發展趨勢進行分析總結,為我國目前開始進行的居住區環境生態設計提供許多值得學習和借鑒的經驗方法:從宏觀到微觀,多角度、多層面、系統化的研究居住區環境生態設計;多種方式促進城市住區外環境生態建設;大力開展居住區環境生態設計的示范工作;提高市民環境意識,加強居住區環境生態設計的公眾參與。
參考文獻:
[1] 郭崢.從“健康住宅”看居住區室外環境設計的研究[J].北京林業大學碩士論文,2005.6
[2] 胡安明.居住區室外環境設計研究[J].北京林業大學碩士論文,2005.5
[3] 張秀.后中小尺度下城市住區外環境生態設計探究[J].北京林業大學碩士論文,2010.5
[4] 劉家賢.新形勢下蘇州居住建筑生態設計分析[M].河南城建學院學報,2010.3
[5] 何昕家 張子超.初論臺灣地區生態設計迷思[M].新建筑,2011.2
[6] 余世金 朱坦何.有關生態住區幾個問題的探討[J].工業建筑,2005
[7] 姚時章 王江萍.城市居住外環境設計[M].重慶大學出版社,2000
[8] 鄧曉紅 李曉峰.生態發展:中國傳統聚落未來[J].新建筑,1999(3)
[9] 何靜.關于生態型社區發展狀況與趨勢的研究[J].同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2(1)
注解:
① 姚時章 王江萍.城市居住外環境設計[M].重慶大學出版社,2000
② 鄧曉紅 李曉峰.生態發展:中國傳統聚落未來[J].新建筑,1999(3)
③ 胡安明.居住區室外環境設計研究[J].北京林業大學碩士論文,2005.5
論文摘要:文中主要闡述了綠色建筑設計的標準、原則,并提出了綠色建筑的設計方法和評價方法。
發展是人類社會永恒的主題。自從20世紀90年代聯合國在環保大會上提出“可持續發展”口號后,“可持續發展”戰略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在社會發展中得到了廣泛的宣傳和應用,在建筑領域也掀起了一股“綠色建筑”熱潮。由于傳統城市發展模式、傳統建筑體系是不可持續的體系,是污染環境、造成生活質量下降的體系,因此,在綠色文化的影響下,思想敏銳的建筑師開始思考,開始探索建筑發展的“綠色”道路。所謂“綠色建筑”就是一種象征著節能、環保、健康、高效的人居環境,以生態學的科學原理指導建筑實踐,創造出人工與自然相互協調、良性循環、有機統一的建筑空間環境,它是滿足人類生存和發展要求的現代化理想建筑。目前,“綠色建筑”已成為21世紀建筑發展的主流,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1綠色生態建筑設計標準
綠色建筑是資源和能源得到有效利用、保護環境、親和自然、舒適、健康、安全的建筑。在綠色生態建筑設計中我們應該遵循以下原則:
(1)綠色建筑應尊重自然、保護生態、與自然協調發展,盡可能減少人工環境對自然生態平衡的負面影響。
(2)綠色建筑要節約自然資源和能源,最大限度地提高建筑資源和能源的利用率。
(3)綠色建筑要利于人的身心健康,避免或最大限度地減少環境污染,采用耐久、可重復使用的環保型綠色建材,充分利用太陽能、風能等自然清潔能源。加強綠化,改善環境。
(4)綠色建筑空間和使用功能應適應社會發展的變化,要求建筑空間具有包容性,功能具有綜合性,使用具有靈活性、適應性和可擴展性。
(5)綠色建筑應具有獨特的建筑技術和藝術形式表達現代生態文化的內涵和審美意識,創造自然、健康、親切舒適、生機勃勃、豐富多彩,具有傳統地方文化意韻和現代氣息的建筑環境藝術。
2綠色建筑設計的原則
綠色建筑在設計過程中,必須針對其各個構成要素,確定相應的設計原則和設計目標。同時,這些構成要素又是設計人要具體操作的對象。在綠色建筑設計體系中,對設計原則的分析和把握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這里以生態要素為主要對象,扼要闡述其設計原則。
2. 1整體及環境優化原則
建筑應作為一個開放體系與其環境構成一個有機系統,設計要追求最佳環境效益。建筑要體現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生態環境的關心和尊重,主要表現在保持當地文脈,保護歷史人文景觀,重視建筑場地對地形、地勢的利用,加強建筑對當地技術、材料的利用,加強綠化,減少環境污染,用獨特的美學藝術讓建筑體現時代精神。
2. 2簡單高效發展的原則
綠色建筑應體現對能源的節省,盡可能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風能等,加大智能化設計,廣泛利用電子通訊和信息技術,要有預見性地研究建筑與社會發展的互動關系,做到近期規劃與長遠規劃結合,為擴建和建造留有余地。
2. 3健康舒適的原則
綠色建筑應保證建筑的適用性,體現對用戶即人的關,增強用戶與自然環境溝通,讓人們在健康、舒適、充滿活力的建筑中生活和工作。主要體現在創造良好的通風對流環境,增加建筑的采光系數,保證室內一定的溫、濕度,創造良好的視覺環境及聲環境,建立立體綠化系統凈化環境等。
3綠色建筑設計方法
3.1整體環境的設計
所謂整體環境設計,不是針對某一個建筑,而是建立在一定區域范圍內,從城市總體規劃要求出發,從場地的基本條件、地形地貌、地質水文、氣候條件、動植物生長狀況等方面分析設計的可行性和經濟性,進行綜合分析、整體設計。整體環境設計的方法有:
(1)引人綠色建筑理論。城市開發建設應與當地自然環境、資源、社會、人文等背景相結合,在加快建設的同時,創造性地保護和利用已有條件。一方面,改變不合理的布局模式、區域劃分、空間結構和資源配置;另一方面,讓城市的歷史文脈、自然地理特征得以沿襲。
(2)加強環境綠化。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已經深深地感受到環境對人的身心健康的重要性,綠化不單是可以創造空間,還可以美化環境,創造良好的生活氛圍。
用綠化覆蓋地面,由于大量水分蒸發,往往可以造成比較涼爽、舒適的環境;高大的喬木在地面上形成了較大樹蔭,減少路面吸熱,同時可以凈化空氣,提高空間的氧含量。因此,在人居環境住宅區的設計中,一定要注意綠化環境設計,創造出良好的微氣候,應該將綠化量化標準引人設計規范。當前,環境綠化主要包括小區周圍環境綠化和建筑立體綠化。一、小區周圍環境的綠化。盡量減少硬質鋪地,擴大草坪面積,并盡可能多種植高大喬木。因為喬木的綠化效果要比同面積的草坪高幾倍。目前,多數住宅小區常采用水泥磚鋪地,這對小區環境很不利,應盡量采用具有滲透性的生態鋪地,如格狀鋪地磚,方格中可以種草等。二、立體綠化。引人“土地空間化”的概念,包括墻面綠化、屋頂綠化和陽臺綠化。墻面綠化主要是在強烈陽光直射面爬滿綠色藤狀植物,避免陽光直射墻面,降低外墻表面溫度,保證室內溫度的穩定性。如重慶的“天奇花園”的墻面綠化,在西墻面上設計由柱子和圈梁組成的構架,并設置種植槽和集中噴灌系統。夏季爬山虎覆蓋墻面形成一道綠墻,綠墻與墻面之間形成大約300 mm寬的間層,這間層形成了良好的通風豎井,增強了墻面的散熱性能,而且綠墻還能避免陽光對墻面的直射。屋頂綠化是在建筑屋頂上采用蓄水覆土種植,屋面上種植花草和一些低矮灌木,形成一個“空中花園”。陽臺綠化是在居民家的陽臺上種植一些花草植物。
(3)從整體出發,通過借景、組景、分景、添景多種手法,使住區內外環境協調。例如:濱臨城市河道的住區宜充分利用自然水資源,設置親水景點;臨近公園或其他類型景點資源的住區,應考慮設計景點視線通廊,促成內外景點的交融;毗鄰歷史古跡保護區的住區應尊重歷史,讓珍貴的歷史文脈溶于當今的景點設計元素中,使其具有鮮明的個性,并為保護區的開發建設創造更高的經濟價值。筆者在雅安市濱河公園方案設計中較好的應用這樣的設計思想,充分體現了《穿越時空,聆聽茶香》的設計構思。得到了廣泛的認可。
3. 2建筑單體的設計方法
(l)建筑的體型系數即建筑物表面積與建筑的體積比,它與建筑的熱工性能密不可分。曲面建筑的熱耗小于直面建筑,在相同體積時分散的布局模式要比集中布局的建筑熱耗大,具體設計時減少建筑外墻面積、控制層高,減少體形凹凸變化,盡量采用規則平面形式。
(2)外墻設計要滿足自然采光、自然通風要求,減少對電器設備的依賴,設計時采用明廳、明臥、明衛、明廚的設計,外墻設計要努力提高室內環境的熱穩定。①采用良好的外墻材料,利用更好的隔熱磚代替粘土磚,節省土地資源,如上海現代房地產實業有限公司成功研制了以秸桿稻草為原料的綠色建材—稻草板,并在上海青浦縣推廣使用,它與傳統的粘土磚相比,不僅具有色彩豐富、重量輕、體積小、保溫、隔熱、隔音等多項優良性能,而且在環保上解決了秸桿焚燒的問題;其次它自然降解,不會給環境帶來任何污染。②采用選擇性鍍膜窗戶,其導熱系數較小,能夠改善室內環境的熱穩定性。③加強門窗的氣密性,減少熱交換。④使用各種輕便可調節的遮陽設備抵卸夏季太陽的直接輻射,同時冬季能夠調節便于采光。
(3)采用彈性設計方案,提高房屋的適用性、可變性,具體表現在建筑結構、建筑設備等靈活性要求上。①樓梯的可生長性,包括基礎的預留量、樓段板承重的預先考慮,周邊環境的生長預留地等。②預留管道空間,包括水電、通訊的發展空間。③家具系統的可變化性。
(4)建筑節能設計。要節約利用不可再生能源,如煤、石油、天燃氣等,積極開發可再生的新能源,如太陽能、風能、水能等無污染能源。建筑材料盡可能利用可降解、可再生的材料,嚴格做到建材無污染、無輻射。
(5)建筑智能設計。目前,大量電子通訊和自動化技術在建筑中得以運用,出現了智能化建筑,可以根據溫度、濕度、風力的情況自動調節“智能殼體”的開閉和空調量,保證了智能化大樓中智能化生產和腦力勞動的高生產率,智能化的發展可以促進綠色建筑在“高標準、低能耗、高效能、低污染”狀態下持續發展。
4綠色建筑的評價
關鍵詞:居住區;生態;綠化
Abstract: residential area as the human survival, life's basic premises, the outdoor landscape design focus. Residential outdoor landscape is not only the important part of the city ecosystem, but also related to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he residents living level.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human ecology consciousness and ecology of rapid development, the residential outdoor landscape requirements and not only stay in the conventional design of green area level, landscape design in ecological garden stage. Therefore, in view of the present our country residential outdoor landscape construction still exist many drawbacks, residential area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still needs to be improved, with the theoretical guidance of ecological principles of landscape design in residential area, has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this paper the application of literature research, field research and summariz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residential area theory and method system research.
Keywords: residential area; ecological; greening
中圖分類號:B845.6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引論
當今,隨著自然環境加劇惡化、人口增多、資源缺乏等現象的出現,城市生態問題日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現代人較以往更渴望自然,希望生活在自然的環境中,從而具有生態化的居住區便成為人們居選擇的首選地,因此景觀生態化設計勢在必行。
何謂生態綠化設計
生態綠化設計是及于生態原則生態過程相協調,盡量使其對環境的破壞影響達到最小的設計形式都稱為生態綠化設計。這種協調意味著設計應尊重物種多樣性,減少對資源的剝奪,因地制宜,維持植物生長環境和動物棲息地的質量,以改善人居環境及生態系統的健康。生態綠化設計將人作為自然的一部分,重視人類社會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統一,摒棄了掠奪式開發的弊病,達到人與自然共生的理想。[劉文軍,韓寂。建筑小環境設計[M ]。同濟大學出版社,2001
]
目前居住區生態綠化設計存在的問題
(一)片面理解生態綠化設計
當下很多居住區為了迎合大眾對生態的需求,一味地建綠地,造水景,種名樹,以綠化代生態,盲目追求綠地率的現象比比皆是。然而,綠化并不代表生態。不考慮居住小區自然生態系統的客觀實際,缺乏對小區景觀生態系統的全面分析,錯誤以假生態的銘牌誤導消費,事實上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生態系統自身的合理性,直接擠占了小區戶外其它的功能用地,增加了后期維護的高成本,是一種浪費資源和能源的行為。其實,真正意義上的生態是以尊重自然為基礎的。尊重自然資源,尊重自然環境的現狀,尊重自然生態系統的規律,才是真正的生態設計,毫無疑問,最自然的就是最生態的。
(二)忽視自然條件刻意追求人工效果
與國外環境景觀設計的程序恰恰相反,我國居住區戶外景觀設計是在建筑規劃之后才開展的工作,因而缺乏對基地原有自然資源和環境的保護意識。至今仍有少數居住區把原有的地形完全整平,開山挖湖,建造出人工化的現代感很強的景觀,比如人工味很濃的鋪地、模紋花壇和其他小品等等,就像在白紙作畫一樣,只是注重環境的再生和環境的改造。其實,居住小區景觀的人工化不可避免,但是如果以忽視生態價值為代價,忽略對自然的尊重,顯然就是一種極不生態的行為。例如場地原有植被被人為干擾和破壞后,就大大削弱了植物生態功能的發揮;再加上盲目引進外來植物,會減少原有植物類型和本土植物的數量,從而影響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導致物種多樣性的減少和生態效益的降低。綜上所述,充分保護原有自然環境,既能夠節約成本,又能夠因地制宜,維護環境的真實面貌。
(三)盲目追求水景忽視水循環
在居住區戶外景觀中,沒有經過生態化設計的水景景觀,欠缺對水循環和更新問題的考慮,再加上日常能耗和維護費用成本較高,居住區內的水體景觀久而久之,經常出現池中無水、水質惡化、水中無魚等尷尬局面,影響整個居住小區的環境質量。此外,戶外景觀所采用的不環保的建設材料,會對環境造成一定的污染。還有一點不容忽視的是,在設計前期缺乏對小區戶外景觀動態的、長遠的、發展的考慮,伴隨著花草樹木的不斷成長,會導致比例失調。空間擁擠等一些潛在問題的發生,不利于居住區景觀的可持續發展。
三、居住區生態綠化設計原則
(一)因地制宜
堅持因地制宜是居住區綠化設計應遵循的基本原則,既對綠地有條件、園林植物的合理選擇,對綠地條件的合理利用是指最大限度的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設計自然起伏的園林景觀,既節省了費用又真切自然,富有詩情畫意。植物的考慮主要以本土為主,適當選擇一些適應性強,觀賞價值高的外地植物,增加植物的多樣性,改善植物結構,設計中應注重各種植物的科學搭配,常綠樹與落葉樹。速生樹與慢生樹,喬木與灌木,草本與藤本相結合不同花期的草花與木本花卉相結合,達到春天繁華似錦,夏天綠蔭暗香,秋天霜葉似火,冬天翠綠長延的世界景觀效果。[李漢飛.環境為先巧在立意—淺談居住區環境景觀設計[J].中國園林,2002(2):11-12
]
(二)創造自然化人工化環境
居住區是一個人工生態系統,其景觀的構建應該模仿自然群落的結構和特征,按照自然群落演替的規律和負反饋調節的機制,保證生態系統演替的穩定性。居住區戶外景觀應充分利用各種現代人工技術和手段來創造人工化自然,根據生態學原理,在生物種群和群落的配置及地形地貌、水體等設置方面模仿自然生態景觀,盡可能賦予居住區景觀自然的特征,塑造出具有自然特色和藝術化的居住空間。
(三)有效利用節能系統
在自然系統中,自然界本身是沒有廢物的,其物質和能量流動是一個“源—消費中心—匯”構成的首尾相接的閉合循環過程。但居住區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流動卻是單向不閉合的,因此產生了垃圾和廢物,造成對自然生態環境的污染和破壞。在居住區生態系統,建立循環或者部分自循環系統來減少資源輸入和浪費,減少對環境的壓力和負荷,如雨水回用技術,有助于將能源和資源的損耗降低到最小。
住宅應該從結構、功能及過程等層面開展生活供水、污水、雨水、景觀水及流域水循環、再生、美化的生態工程規劃,以體現住宅的水生態活力。具體而言,一方面,收集處理中水進行花園灌溉,收集雨水及生活廢水沖洗廁所、清潔道路、綠化,采用高技術新型材料的自來水管道以防爆裂,以及采用節水設備;另一方面,節約用水既減少污水量,又節約了污水處理的能源和設備損耗。
主要參考文獻
[1] 劉濱誼 著,現代景觀規劃設計,東南大學出版社,2003.12(4)
[2] 劉文軍,韓寂。建筑小環境設計[M ]。同濟大學出版社,2001
論文關鍵詞:成都,田園,居所,環境
引言:
現今社會不斷發展,人們生活水平也不斷提高,在每天繁忙工作后,回到高聳的水泥墻圍合的港灣中休息,但是他們并沒有因此放松自己疲憊的心情,冷冷的鋼筋混泥土的家,以及推開窗還是車流涌動的馬路或空蕩蕩的平地,他們壓抑的心無法得到釋放。因此他們渴望一種與自然契合的氛圍,純凈的環境,向往古人般的田園生活,一種鳥語花香圍繞的環境,因此田園居所這個陌生的名詞正在漸漸進入到我們的生活中。
一、重拾自然田園的生活態度
錢學森先生在1990年提出的建立“山水城市”這一概念得到學術界的普遍認同并引起廣泛討論。人類由此開始反思我們夕夕相處的生活環境。原來我們總渴望一種生活環境,有著便利的交通,方便的生活,便捷是選擇居所的首要條件,再加上中國人口的眾多,這更造成了很多小區只有高聳入云的高樓,留下的空地也只能通行,最多只是可憐得稀少的樹木和小草,無綠化,更不要說景觀。而國外的一些國家居所設計首要考慮的是景觀,其次才規劃在景觀中的住宅,如美國建筑大師賴特的流水別墅,動態之水與靜態之建筑完美結合,充分體現“雖由人做,宛自天成”的現代建筑藝術理論與原始生態的巧妙結合。
隨著生態日益被破壞,人們的素質也在不斷提高,他們漸漸學會去欣賞國外的居住環境,去思考自己生存的狀態。不是說所有先進的事物都是值得我們去推崇的,我們不再只因為高科技或是經濟的迅猛發展而感到沾沾自喜,我們需要一個全新的姿態去生活,當我們的心漸漸被空氣中的塵埃覆蓋時,我們想要讓自己的心掙脫喧囂的束縛,好好呼吸,讓心靈變得純凈,于是我們開始回味那種紅磚土墻,推開窗鳥語花香的單純田園生活。田園的無限風光也讓我們開始放慢了忙碌的生活步伐,開始去尋覓心中的那一份寧謐與和諧。
中國古代就有的田園式的怡情生活向往,五柳先生的田園詩中描繪:“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那種恬淡質樸的的躬耕生活,田園風光秀美而自然,徜徉在其中的淡泊寧靜,而田園生活的溫馨和田園中真誠樸實的人際關系也慢慢讓我們又開始重新拾起我們丟棄已久的自然情懷,開始鐘情于這種自然生態的田園生活。
二、成都居所的田園設計
今年成都把建立田園城市放在首要目標中,而為了實現這個宏偉的目標,成都的一些樓盤打著田園生態的這個旗幟,打造人們心中理想化的田園景觀樓盤。
(一)華僑城•純水岸
成都華僑城•純水岸的名字就可以看出開發商在田園山水打造的規劃目標,中國自古以來以水而居,而田園的重要構成是水,而當今人類鐘情于山水環境,因為只有山水才更利于人居環境而呈現出生命的靈性。人的這種山水情結本質上是人對于自然的依賴。純水岸利用了大面積的靜態水環境設計,產生強烈的鏡像效果,擴展和延伸景觀物象,倒影、剪影呈現虛幻、輕柔、漂浮、游離和不確定的視覺美感。它打造的大面積中央內湖和生態水系,讓居所環境圍合出一個的親水生活圈,讓居所與水與山與植物為伴,呈現出一個自然融合的田園居住環境。
(二)華都•美林灣
位處城南的美林灣,它和華僑城的規劃手法是如出一轍,它直面160畝梅香湖,它還利用了毗鄰國家4A風景區幸福梅林,低密度建筑,大面積的綠化率和穿插其中的主題坡地庭院,形成內部核心景觀與外部稀缺生態遙相呼應,作為國家級4A景區內唯一的生態社區,小區的最大特點是讓其房子猶如長在森林之中,它創造了比較優美的景觀視野,都市人提供釋放身心的舒適生活。
不難從上面兩個成都最有潛力的田園樓盤中分析出他們都是要為喧囂都市還原一片世外桃源。打造出一個建筑、景觀與人完美和諧共生的高尚住區范本。從大面積的生態水域,到風景如畫的風景區,密集而大量的坡地式公園,樓盤不再是一棟棟空蕩的骨架,而是讓它們生長在蔥郁濃翠的森林之中。樓盤中的綠色景觀結合綠葉植物和花灌木的搭配,使得戶戶有景,步移景異,對未來的業主而言,是一個天然的氧吧,對成都來說,這些樓盤猶如城市中的一片綠洲,滋潤和孕育著閑適而幸福的成都人。在成都不惜重金打造田園城市的今天,田園式生活居所為成都樓市打開了一個新的大門,雖然它們剛出現的時候開發理念被視為一種賠錢的行為,舍棄上億元的開發利益換來的只是一片綠和林,但是他們正在不聲不響地提升并捍衛著成都各片區的區域價值。為成都建造田園城市的終極目標又向前邁進了一步。
三、田園規劃將讓成都更宜居
有專業人士分析城市的未來賣點就是宜居田園房地產。記得有個開發商的廣告語叫‘度假,從回家開始’,以休閑為核心的成都主城區的公園板塊,它具備5個之最,“最休閑、最生態、最田園、最單純、最浪漫”,人在這種狀態下,“口、耳、眼、鼻、舌”和全身都會變得非常放松。未來中國東邊像上海等地,將有大量的人來成都買房,成都將會變成沿海的后花園,未來這里會成為一個上百萬人的田園樣板區域。
成都要“建設世界現代田園城市”,優美的人居環境是其中“精華所在”。一方面,成都房地產行業要進一步深度挖掘“世界現代田園城市”和“宜居成都”的內在聯系,向世人展示將自然之美與現代文明和諧相融的宜居城市形象;另一方面成都房地產將以建設“世界現代田園城市”為契機,進行系列成都城市品牌的推廣,繼續推廣“住成都,好安逸”的宜居城市品牌。
四、田園居所的未來展望
中國的城市建筑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平和而不張揚,不得不佩服先哲的睿智。身臨這些建筑,可以平復我們日益浮華的性情,田園樓盤的打造也想是要創造一種能在世俗喧鬧中安撫我們內心的居所,成都這座承載了幾千年文化的古都,雖然孕育了建筑藝術的氣息,但目前還沒有讓城市完整的覆蓋這個構想,田園居所的主要區域還沒連成片,缺少一個中心,而這個中心則正是以田園化的休閑為核心的“魂”。僅僅靠一個開發商難以支撐起整個區域明天的發展,開發商們不能各自為鎮,大家應該齊心協力,共同營造出一個美麗的主城區公園板塊。公園板塊,是一個“進可繁華,退可田園”的區域,其真正價值還沒有被深度挖掘,我們很有必要進行深度溝通和頭腦風暴。
建設田園城市構想的提出,讓每一個開發商開始重新思考地產開發方向的命題。不少開發商都認為,應該從規劃入手,實現多中心發展,才能避免城中村的尷尬局面。田園城市是一個非常先進的理念,其實就是城市發展和農村發展相結合,這是一個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行之路,它并不是一個口號。而首當其沖的就是要將城市與農村結合起來,全面改善農村和城中村的配套、交通問題。
對于成都的樓盤來說,既要吸收外來樓盤設計藝術的精華,又要堅持在本區域風土中釀造出來的美,即將素材置于自然中再組合,在至純的自然、至大的簡素中,展現其臻于極致的美。樓盤的山水田園山水設計也更應該節前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民族文化特色,表現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宇宙觀,使得我們的山水田園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它能讓城市人的心靈感受和浮現的聯想。景觀應該是能夠帶給人愉悅,提高人生活質量的環境。
現代樓盤景觀的發展,既不能依賴于抄襲國際大設計公司的作品,也不能生搬硬套中國傳統的園林形式,設計觀念的國際一體化和設計手法的中國本土化是發展的方向和捷徑,傳統園林設計蘊含的自然文化理念和再現地域景觀的手法,值得認真研究、借鑒,并融匯貫通于實踐之中。自然是風景園林設計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自然文化是中國園林的核心與精華所在。
居住區田園設計的展望,其空間環境形象設計的核心是引導“家園”形象的形成。要營造親切平和的空間感受,應有合適的規模以利于配套和環境的規劃設計和建設,增強人們對小區的歸屬感,要創造人與自然親密和諧的環境意象,居住區的建筑形象應該是令人愉悅的,色彩總體上應是明快溫和的,建筑形體及其細部處理應突出簡潔清新,要創造居住區空間環境形象的標志特征,形成富有生活情趣而個性鮮明的空間環境形象。
結束語
成都這個千年古都,他們承載著歷史,同時孕育著新生的文化,這是古樸與現代的結合。他們沒有上海的小資情調,深圳的浮華夜景。如今建設世界現代田園城市的目標又落到了這個千年古都上,與一脈相承的巴蜀文化結合,未來的成都將是一座城鄉一體化、全面現代化、充分國際化的區域樞紐和中心城市,城鄉繁榮、產業發達、居民幸福、環境美、文化多樣、特色鮮明、獨具魅力。在這樣的城市里,怎樣的居所才算富有田園色彩,首先要占地面積大,動輒幾百上千畝地,容積率要低,綠化率要高;周邊要有山有水有公園,得天獨厚,資源稀缺,沒有硬件條件的樓盤,也可以結合自身優勢量身打造,比如歡樂谷于華僑城,夢幻島樂園于南湖國際社區,郁金香公園于保利•公園198。其次,如果的田園范圍更廣,并不僅僅是有綠色就夠了,低碳、環保的理念深入人心,新風系統、保溫外墻、太陽能發電、LED節能……科技改變生活,讓生活更加舒適。在建設田園城市的過程中,建筑與城市一起進步,才能真正的做到城田相融,園在城中。
社會發展是無止境的,就像我們現有的一切社會形態、社會模式也都是在經驗和摸索中形成的。人類就像飛蛾般,見到光亮就撲過去,以為是走向光明,也許有時候是找到了通向自由世界的明亮窗口;但也時只是燈光的假象;人類就是像飛蛾般,在尋找、努力、碰壁之后,慢慢摸索前進的道路。
參考文獻:陳六汀.《藝術之水:水環境藝術文化論》[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