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幼兒品德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3)-08-0001-01
一提到早期教育,人們往往想到的是如何開發孩子的智力,怎樣擴大孩子的知識面,提高孩子的各項技能,使孩子更聰明,而常忽視了對孩子尤其是在幼兒期的品德教育。幼兒期開始就應進行正確合理的品德教育,讓孩子形成良好的品德教育。
一、將德育滲透于日常生活之中
幼兒園的日常活動內容多,幼兒天天要接觸各種各樣的環境,在經常變化的環境中,假如德育工作跟不上,很輕易使幼兒受到不健康的教育因素的影響,因此我們應該重視日常生活中對幼兒的德育工作。
1.利用節日活動,進行德育教育。在每年傳統的節日里,我們在歡慶節日的同時,都會開展系列教育活動。如國慶節來臨之際,我們結合親子活動,進行“制作五星紅旗”的主題活動。通過對我們的國旗的制作過程,知道了國旗對于我們的意義使幼兒萌發了愛國旗、愛祖國的情感。
2.在一日活動中對幼兒進行德育教育。在幼兒的日常生活中,要適時對幼兒進行良好衛生習慣、生活習慣、行為習慣、文明禮貌、遵守集體規范的養成教育。比如,幼兒在課間玩玩具時,為爭奪玩具發生爭吵,這時教師就根據情況適時進行團結禮貌的教育,主動認錯的教育,互相謙讓的教育,講文明的教育。對孩子的品德教育,應該滲透在一日生活中,只有堅持不懈,才能促幼兒良好品德的盡快形成。
3.在室內教育活動中對幼兒進行德育教育。在對幼兒進行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對幼兒進行德育滲透,通過講故事、念唱兒歌等方式進行德育教育對幼兒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培方面能取得比較好的效果。講故事是幼兒園最常用的教育形式。通過給小朋友講故事、讓小朋友看圖學講故事等方式,讓幼兒知道什么是應該做的,什么是不應該做的和應該怎樣做,使幼兒初步知道什么是正確的行為,什么是錯誤的行為。
4.戶外活動和體育游戲時的德育教育。戶外活動和體育游戲是孩子們最喜歡的活動,幼兒園體育游戲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多彩,這就為德育滲透提供了有利條件。如在各類競賽性游戲中,激發幼兒的團結意識,明白團結一致、互相協作就會勝利的道理;在玩高蹺、跳繩、玩皮球等為主的小型游戲中,教育幼兒互謙互讓,不爭搶活動器具等。幼兒的一日生活中,蘊涵著許多德育教育的契機,而這些隱藏著的教育契機也許會讓孩子們終生受益。所以讓我們蹲下來,關注生活細節;真正參與到孩子鮮活豐富的生活中去,用他們易懂、樂懂的形式去感染孩子,在點滴中教育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一生受用不盡的良好品德。
二、教師要注重示范性教育影響
我認為作為一名幼兒教師,對孩子進行道德教育,教師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首先教師應該成為幼兒的一面鏡子,向幼兒灌輸任何東西,自己都先做出好的榜樣,嚴格要求自己,作孩子的表率,努力培養孩子好的品德,就會為他們美好的前程創造條件。讓自己的一舉一動對幼兒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由于幼兒年齡較小的緣故,他們離開家庭、離開父母會產生一種不安全感,老師就成了他們唯一的依靠。這就要求教師要象媽媽一樣去細心呵護、關心、幫助每一個孩子,消除他們的恐懼心理,創設一種寬松和諧、民主平等的精神環境,用愛心去溫暖孩子的心田,孩子在獲得愛、感受愛的同時,逐漸也學會了如何去關心、幫助別人,同時一種互敬互愛、懂禮守紀的良好個性、行為品質也在逐漸的形成。作為教師的我們要意識到自身行為的榜樣作用,加強品德修養和心理修養,隨時注意自己的言行態度對幼兒潛移默化的影響。
三、家園互動,讓家長用真愛去感染孩子
關鍵詞:幼兒教育;品德養成;家園結合;因材施教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3)-11-0117-01
幼兒是祖國的未來,在幼兒園的素質教育中如何培養幼兒形成良好品德不僅是幼兒身心健康成長的需要,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為此我們應該對幼兒的德育工作予以認真研究,才能保證幼兒的身心健康成長。
一、幼兒園的品德教育內容要做到系列化
3~6歲幼兒是個性品德形成的關鍵期,由于幼兒的可塑性很大,他們的個性品德在形成過程中會經常出現反復,所以幼兒園的品德教育內容應該做到系列化。也就是說要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使幼兒的品德在良好的教育氛圍中得到培養。所謂教育內容的系列化,是指在德育工作中要根據幼兒的個性品德特點,制定系列化的德育工作方案,按照素質教育的目標要求,對幼兒實施有計劃的品德教育,才能保證幼兒思想品行向良好方向發展。在教育內容上也保證了系列化,教育主題和教育內容相互呼應,整體配合,形成了幼兒園德育工作中的合力,不僅培養了幼兒良好品德,還能調動幼兒對教育活動的興趣和學習的積極性。
二、在日常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對幼兒進行德育
幼兒園的日常活動內容多,幼兒每天要接觸各種各樣的環境,在經常變化的環境中,如果德育工作跟不上,很容易使幼兒受到不健康的教育因素的影響。因此我們應該重視日常生活中對幼兒的德育教育。
(一)良好衛生習慣的養成教育。幼兒園的衛生習慣教育是德育工作中的一項內容,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對于提高人的文明素質有重要影響。因為衛生影響人類的全部生活,所以培養幼兒的良好衛生習慣也是幼兒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二)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教育。良好的生活習慣也能影響人的文明素質水平,中華民族幾千來已經形成了許多公認的生活習慣禮儀要求。但近年來由于對人禮儀教育重視不夠,一些家長也忽視了對幼兒生活習慣方面的禮儀教育,這就需要幼兒園要為幼兒進行生活習慣的補課教育。
(三)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人的行為習慣是人的文明素質的外在表現,坐、立、行的姿勢是否正確也影響著人的整體素質的發展。中國俗語講:“站如松、坐如鐘、走如風、臥如弓。”實際上就是對人的行為習慣所總結出來的標準性要求。當然由于幼兒的年齡還不具備達到這種標準的條件,但我們也應該對他們進行一定的訓練,使他們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基礎。行為習慣教育主要以訓練方法為主。
(四)文明禮貌養成教育。禮貌不花錢,但卻能換來巨大的經濟價值,這是我國在近年來的改革開放中總結出來的一條經驗。國人的禮儀程度,代表著民族的文明水平,影響著外交方面的成果。幼兒年齡小,是養成文明禮貌習慣的最佳時機。所以應該重視對幼兒的文明禮貌習慣的培養。文明禮貌教育主要內容有,說文明語言,待人接物要彬彬有禮,為人處事要與人為善等等。禮貌教育的主要方法是常規訓練。
(五)遵守集體規范的養成教育。幼兒園是集體性教育組織,幼兒在集體生活學習環境中能否自覺遵守集體規范,是能否養成組織性、紀律性的重要前提。所以應該對幼兒進行遵守集體規范的教育,使其能夠自覺地按照集體規范約束自己,把個人利益置于集體規范之下,才能形成文明公民的基本品質。如在宿舍里不妨礙他人,自覺參加值日生活動;出操時會自覺迅速地排隊;進出教室、上下樓梯不大聲喧嘩等等。遵守集體規范教育應以養成教育和常規訓練為主。
三、要根據獨生子女的身心特點因材施教
目前幼兒園的孩子已經大部分是獨生子女,由于家庭教育的失誤,其大部分都一定程度上具有不良個性品質,如自私、愛發脾氣、任性固執、聽不得批評、打人、不懂得向人道歉、不愛惜公物、遇到困難愛哭等等。因此,對獨生子女幼兒進行德育一定要因材施教,即要根據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如對待性格怯懦的幼兒,應以培養勇敢品質為主;對待個性霸道的幼兒,應以培養寬容、和諧與人為善的個性為主;對待貪占他人物品的幼兒應以培養誠實品質為主;對待逆反個性較強的幼兒,應采取綜合訓練方式,對其進行不良個性的矯正訓練為主等等。由于每個幼兒的家庭教育影響的環境和方式不同,他們對教師的教育方法也可能會產生不同的反應,這就要求教師必須要了解幼兒的不同心理特征,采取有效的方法進行有的放矢地教育。
四、教師要重視示范性教育影響
教師是幼兒的鏡子,幼兒是教師的影子。幼兒對教師的高度崇拜心理,使他們對教師的各種行為表現都能認真地模仿和學習,可見教師對幼兒心理發展和品德形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因此在幼兒德育工作中,教師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示范性影響。俗語講“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可見身教重于言教,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和感染孩子。教師只有不斷地加強自身修養,才能給幼兒以身示范的教育影響。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一個孩子從降生到完全獨立進入社會,有三分之二的時間是在家中度過的,家庭德育在培養幼兒的思想基礎方面,特別是在早期教育中起著幼兒園和社會教育難以起到的作用。這個時期基礎打不好,從某種意義上說將決定其孩子未來的發展。列寧夫人克魯斯卡婭曾說過幼年打下的烙印,如同青石上刻的花紋,很難磨滅。為此,家長們一定要克服“樹長自直”和“順其自然”的說法,切記“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古訓,因為人是有意識的。要培養幼兒優良的品德和行為習慣,必須要有家庭教育的配合才能達到預期的教育目的。因此作為教師要與家長經常保持聯系。教師首先要了解幼兒在家庭中的活動和表現,掌握幼兒在家庭中思想品德變化的情況,以便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同時教師也應向家長介紹幼兒在園內的各方面的表現,宣傳幼兒園的教育主張和對幼兒品德教育的要求,促使家長能夠按照幼兒園的教育要求在家庭中對幼兒進行品德教育,才能使德育工作產生實效。
二、資源利用法
幼兒園的日常生活是平常而瑣碎的,潛移默化之中對幼兒良好習慣的形成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因此,將幼兒良好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的培養滲透到幼兒的日常生活中去,便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德育因素,是對幼兒進行良好習慣培養的重要途徑。例如,進餐時,老師除了讓幼兒品嘗燒的美味可口的飯菜外,還有意識地引導幼兒了解伙房工作人員是怎樣工作的;飯后,老師便帶幼兒去觀察食堂,阿姨在給餐具消毒、拖地等;小朋友親眼看到阿姨工作非常辛苦。實際觀察不僅使幼兒對工作人員產生敬意,而且使他們懂得了應該尊重和愛護別人的勞動成果,不浪費飯菜,不往地上亂扔臟東西的道理。
三、啟發誘導法
幼兒由于受年齡和生理的影響,思維是具體形象思維,所以,在教育過程中,啟發誘導就顯得格外重要。如培養幼兒與人友好相處的習慣,教師首先應該通過游戲讓幼兒感到大家在一起的快樂感,再啟發幼兒愿意參加集體活動,然后教會幼兒與人相處的方法及規則,怎樣尋求幫助和幫助別人,怎樣征求他人的意見和接受他人的意見,例如對幼兒說:“某某小朋友今天把圖書弄壞了”,啟發幼兒一齊幫助同伴修理圖書;例如告訴幼兒“今天玩娃娃家”,啟發幼兒自己分配角色,學習征求和接受他人的意見。
四、鼓勵法
心理學家認為,如果一種行為不論好與壞,只要發生后得到鼓勵,則這種行為就容易再現,事實證明,塑造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基本方法是“正強化”(物質或精神鼓勵),幼兒的可塑性強,古人說:“少成若天性”,即幼兒期形成的好習慣像天生的一樣非常鞏固,能因此終生受益。所以,教師應該善于發現幼兒的優點并給予適當的鼓勵,讓幼兒能從中體會到被表揚的快樂,因為由這種快樂產生的積極的情緒體驗,幼兒容易記住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五、滲透法
從幼兒感興趣的和比較熟悉的事物中取材,使幼兒產生一種親切感和愉快的情緒體驗。如利用周圍的有利條件帶領幼兒參觀周圍環境的變化等等。回到幼兒園把看到的用語言表達出來,用彩筆畫出來,用積木搭出來,將孩子們的作品布置在活動室中。這樣孩子們的印象就更深,很難從記憶中抹去。如在各類競賽性游戲中,教育幼兒團結一致,激發上進心和求勝心;在以玩皮球模仿動物跳等小型游戲中,教育幼兒互諒互讓,不爭搶活動器具;在偶發事件中,當在激烈奔跑的游戲中,幼兒不慎突然摔倒;當活動場地受到干擾,幼兒注意力不易集中時;當幼兒要鉆過障礙物,走過獨木橋,個別幼兒產生畏懼情緒時,老師都及時而恰如其分地進行品德教育。
總之,在進行幼兒德育教育時,教師必須時常參與幼兒活動,與幼兒打成一片,充分了解幼兒思想、品德、行為習慣的具體發展情況及個體接受差異。有針對性、有層次地幫助幼兒認識問題,抓住存在的苗頭性問題,及時予以教育糾正,使之形成正確的品德、行為習慣,才能更好地面向全體幼兒,實現德育教育的任務。
參考文獻:
[1]項賢明.泛教育論-廣義教育學的初步探索.
[2]章志光.幼兒教育心理學.
一、家園共育,齊心協力
《幼兒園工作規程》中保育和教育的目標要求是“萌發幼兒愛家鄉、愛祖國、愛集體、愛勞動、愛科學的情感,培養誠實、自信、好問、勇敢、愛護公物、克服困難、講文明守紀律等良好的品德行為和習慣,以及活潑開朗的性格。”這是每位教師和家長必須明確的目標,孩子良好的品德行為的培養是幼兒園和家庭的共同責任,并不是孩子進了幼兒園,所有的教育都交給了老師。目標明確了,我們才有工作的方向和動力。家長要和老師經常溝通、交流,要時刻關心孩子的行為和心理變化。比如有的孩子偷偷地把幼兒園的玩具帶回家玩,家長發現后要及時詢問清楚,和老師共同商量教育的措施,改正孩子的不良習慣。
二、以榜樣為引導,促進幼兒良好品行的養成
模仿是孩子學習的手段之一,孩子會通過模仿道德行為形成認知,教師本身的良好品質是養成幼兒品格的重要因素,身教重于言教。教師在日常生活和各個環節中,要善于利用環境中的有利因素和偶發事件,以及幼兒比較熟悉的教師、家長、幼兒和童話人物,對幼兒進行隨機教育,既注重德育的顯性滲透,也不忽視德育的隱性滲透。要利用他們認同的榜樣的良好品行來引導幼兒去學去做,真正把對幼兒品行的引導落實到我們平時的言行之中。
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他在巴黎答記者問時說:“在幼兒園里,我學會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伙伴,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放整齊,飯前要洗手,午后要休息,學習要多思考,要仔細觀察大自然。”幼兒園老師教給他們的良好習慣,是受益終生的。只有品質優良的教師,才能培養優良品德的人才。教師應為人師表,規范言行,時時處處起到榜樣作用。幼兒園全體工作人員集體的團結、協作,教師的言語行動以及幼兒中的好人好事,都應成為幼兒的良好榜樣,促進其良好品行的養成。
三、利用環境開展滲透教育,強化良好行為習慣
環境育人是幼兒教育的重要特點,環境中滲透德育內容看似是一種無聲的教育,其實不然,環境對幼兒品質的形成具有特殊作用。我們要從幼兒的年齡特點出發,針對幼兒們愛模仿、可塑性強的特點,寓品德教育于幼兒園整體環境中,利用他們周圍的人、物、事等來滲透德育教育,讓幼兒在良好環境的熏陶下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讓幼兒在宜人的環境中情操得到陶冶、身心得到愉悅,享受快樂的童年。這樣的教育方式往往會取得“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教師可以對幼兒園和教室進行布置,在教室、樓道、走廊、活動區域等環境中懸掛一些德育掛圖、名人語錄以及一些生動、形象又富含哲理的德育漫畫等等,營造出一種氛圍,使每一面墻壁、每一條樓道、每一塊活動區域都發揮形象直觀的教育功能,讓幼兒們天天耳濡目染,在不自覺中接受德育教育。比如在幼兒園草坪上立著“花草在微笑,請你勿傷它”、“愛護腳下草,莫折枝頭花”等愛護花草樹木的提示語,時刻提醒孩子們要保護環境,愛護身邊的一草一木;還比如在寢室懸掛“太陽爺爺睡著了,請安靜入睡”的卡通圖片,提醒孩子們養成良好的午休習慣,不打擾他人休息。
四、知行統一,注重實踐
學以致用是學習的目的之所在,鞏固和升華教學的效果,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將學到的知識和經驗運用于具體實踐。“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中的“習”就是實踐的意思,強調的是知和行的統一。要引導幼兒將學到的經驗和知識付諸行動,身體力行地去實踐,實質上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如:教給孩子們一些禮儀禮節,要求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去運用,就會使孩子們感受到尊重他人和被他人尊重的快樂,自然而然地形成講禮貌的良好品德。
五、結束語
孩子是我們祖國的未來和希望,是21世紀的主人,如果幼兒從小沒有養成良好的品德行為,他們長大后就很難成為祖國未來建設的棟梁。所以我們幼兒教師是任重而道遠的,作為幼教的我們要時時處處樹立學習的觀念,在學習中不斷提高自己、完善自我,以自己高尚的情操去感染教育幼兒,促進每個幼兒主動、全面、健康、快樂地發展。
參考文獻
[1] 隋波 淺談當前幼兒的品德教育[J].
[2] 程小玲 優化幼兒品德教育的基本途徑[J].
關鍵詞:細節教育;個體差異;德育滲透;榜樣示范;生活實踐;言傳身教
一、抓細節,找真諦
利用節日開展主題教育活動:“三八婦女節”進行愛媽媽、愛阿姨教育。要求每個幼兒在家了解媽媽對自己的愛與操勞,從中使幼兒萌發尊敬媽媽的情感;節日當天,進行“我對媽媽說句心里話”活動來表達幼兒對媽媽的愛意與祝福;節后,要求幼兒在家為媽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請家長記錄下來,拿回幼兒園一起交流,在孩子之間起到榜樣和激勵的作用。“五一勞動節”準備進行勞動教育;“六一兒童節”進行兒童教育;“十一國慶節”節進行愛國教育等等。
戶外活動和體育游戲是孩子們最喜歡的活動,幼兒體育游戲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多彩,這就為德育滲透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如:在玩跳繩、玩皮球等為主的小型游戲中,教育幼兒互謙互讓,不爭搶活動器具;在玩滑梯、秋千等數量不多的器械玩具時,引導幼兒友愛、合作,一起玩。
二、找差異,巧用方
在小班,幼兒處在具體形象思維階段,他們對事物的理解力差,針對這一特點,在活動中,教師應多采用榜樣示范法。以身作則直接告訴幼兒哪些事該做,哪些事不該做,并盡可能依據幼兒共性及個體差異情況,用簡單明了、通俗易懂、新穎的教學方法讓他們理解、接受。進而使幼兒漸漸在頭腦中形成一個簡單而正確的認知輪廓。
在中班,幼兒已形成對事物的初步判斷能力,但不夠準確,很難在對與錯之間做出正確的選擇判斷,這時他們的正確想法需要成人及時給以提示、引導、鞏固、強化。對于他們不正確的想法,更應予以及時的引導、糾正、制止。
在大班,幼兒抽象邏輯思維能力開始萌芽,具備了模糊的自發認知能力。但根據幼兒自身的特點,在各方面又存在著個體上的差異,在教育時就不能一概而論,要有針對性。第一種,幼兒能力較強,具備較好的行為習慣。在教育時,應以此為典范利用公眾活動對其好的行為習慣,進行講評、鼓勵,進一步增強幼兒的自信心,使之成為別人學習的楷模,激發幼兒榮譽感,使其更加進步。第二種,能力水平中下,自控能力較差的幼兒。利用討論、評價的方法,效果可大有提高。第三種,幼兒能力一般或稍差一些,沒有主見,總是符合別人的意思,聽從別人指使,基本上是按照別人的意愿做事。對待這種幼兒,我認為最可行的教育就是采用榜樣示范法。
三、創機會,去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