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色av,短篇公交车高h肉辣全集目录,一个人在线观看免费的视频完整版,最近日本mv字幕免费观看视频

首頁 > 文章中心 > 衛生救援

衛生救援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衛生救援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衛生救援

衛生救援范文第1篇

l.1編制目的

保障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社會安全事件等突發公共事件(以下簡稱突發公共事件)發生后,各項醫療衛生救援工作迅速、高效、有序地進行,提高衛生部門應對各類突發公共事件的應急反應能力和醫療衛生救援水平,最大程度地減少人員傷亡和健康危害,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維護社會穩定。

l.2編制依據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放射性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以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醫療機構管理條例》、《核電廠核事故應急管理條例》和《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制定本預案。

1.3適用范圍

本預案適用于突發公共事件所導致的人員傷亡、健康危害的醫療衛生救援工作。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工作按照《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的有關規定執行。

1.4工作原則

統一領導、分級負責;屬地管理、明確職責;依靠科學、依法規范;反應及時、措施果斷;整合資源、信息共享;平戰結合、常備不懈;加強協作、公眾參與。

2醫療衛生救援的事件分級

根據突發公共事件導致人員傷亡和健康危害情況將醫療衛生救援事件分為特別重大(Ⅰ級)、重大(Ⅱ級)、較大(Ⅲ級)和一般(Ⅳ級)四級。

2.1特別重大事件(Ⅰ級)

(1)一次事件出現特別重大人員傷亡,且危重人員多,或者核事故和突發放射事件、化學品泄漏事故導致大量人員傷亡,事件發生地省級人民政府或有關部門請求國家在醫療衛生救援工作上給予支持的突發公共事件。

(2)跨省(區、市)的有特別嚴重人員傷亡的突發公共事件。

(3)國務院及其有關部門確定的其他需要開展醫療衛生救援工作的特別重大突發公共事件。

2.2重大事件(Ⅱ級)

(1)一次事件出現重大人員傷亡,其中,死亡和危重病例超過5例的突發公共事件。

(2)跨市(地)的有嚴重人員傷亡的突發公共事件。

(3)省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確定的其他需要開展醫療衛生救援工作的重大突發公共事件。

2.3較大事件(Ⅲ級)

(1)一次事件出現較大人員傷亡,其中,死亡和危重病例超過3例的突發公共事件。

(2)市(地)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確定的其他需要開展醫療衛生救援工作的較大突發公共事件。

2.4一般事件(Ⅳ級)

(1)一次事件出現一定數量人員傷亡,其中,死亡和危重病例超過1例的突發公共事件。

(2)縣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確定的其他需要開展醫療衛生救援工作的一般突發公共事件。

3醫療衛生救援組織體系

各級衛生行政部門要在同級人民政府或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指揮機構的統一領導、指揮下,與有關部門密切配合、協調一致,共同應對突發公共事件,做好突發公共事件的醫療衛生救援工作。

醫療衛生救援組織機構包括:各級衛生行政部門成立的醫療衛生救援領導小組、專家組和醫療衛生救援機構[指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包括醫療急救中心(站)、綜合醫院、專科醫院、化學中毒和核輻射事故應急醫療救治專業機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衛生監督機構]、現場醫療衛生救援指揮部。

3.1醫療衛生救援領導小組

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成立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領導小組,領導、組織、協調、部署特別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的醫療衛生救援工作。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衛生應急辦公室負責日常工作。

省、市(地)、縣級衛生行政部門成立相應的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領導小組,領導本行政區域內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工作,承擔各類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的組織、協調任務,并指定機構負責日常工作。

3.2專家組

各級衛生行政部門應組建專家組,對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工作提供咨詢建議、技術指導和支持。

3.3醫療衛生救援機構

各級各類醫療機構承擔突發公共事件的醫療衛生救援任務。其中,各級醫療急救中心(站)、化學中毒和核輻射事故應急醫療救治專業機構承擔突發公共事件現場醫療衛生救援和傷員轉送;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衛生監督機構根據各自職能做好突發公共事件中的疾病預防控制和衛生監督工作。

3.4現場醫療衛生救援指揮部

各級衛生行政部門根據實際工作需要在突發公共事件現場設立現場醫療衛生救援指揮部,統一指揮、協調現場醫療衛生救援工作。

4醫療衛生救援應急響應和終止

4.1醫療衛生救援應急分級響應

4.l.1Ⅰ級響應

(1)Ⅰ級響應的啟動

符合下列條件之一者,啟動醫療衛生救援應急的Ⅰ級響應:

a.發生特別重大突發公共事件,國務院啟動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b.發生特別重大突發公共事件,國務院有關部門啟動國家突發公共事件專項應急預案。

c.其他符合醫療衛生救援特別重大事件(Ⅰ級)級別的突發公共事件。

(2)Ⅰ級響應行動

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接到關于醫療衛生救援特別重大事件的有關指示、通報或報告后,應立即啟動醫療衛生救援領導小組工作,組織專家對傷病員及救治情況進行綜合評估,組織和協調醫療衛生救援機構開展現場醫療衛生救援,指導和協調落實醫療救治等措施,并根據需要及時派出專家和專業隊伍支援地方,及時向國務院和國家相關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指揮機構報告和反饋有關處理情況。凡屬啟動國家總體應急預案和專項應急預案的響應,醫療衛生救援領導小組按相關規定啟動工作。

事件發生地的省(區、市)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在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的指揮下,結合本行政區域的實際情況,組織、協調開展突發公共事件的醫療衛生救援。

4.1.2Ⅱ級響應

(1)Ⅱ級響應的啟動

符合下列條件之一者,啟動醫療衛生救援應急的Ⅱ級響應:

a.發生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省級人民政府啟動省級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

b.發生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省級有關部門啟動省級突發公共事件專項應急預案。

c.其他符合醫療衛生救援重大事件(Ⅱ級)級別的突發公共事件。

(2)Ⅱ級響應行動

省級衛生行政部門接到關于醫療衛生救援重大事件的有關指示、通報或報告后,應立即啟動醫療衛生救援領導小組工作,組織專家對傷病員及救治情況進行綜合評估。同時,迅速組織醫療衛生救援應急隊伍和有關人員到達突發公共事件現場,組織開展醫療救治,并分析突發公共事件的發展趨勢,提出應急處理工作建議,及時向本級人民政府和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指揮機構報告有關處理情況。凡屬啟動省級應急預案和省級專項應急預案的響應,醫療衛生救援領導小組按相關規定啟動工作。

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對省級衛生行政部門負責的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工作進行督導,根據需要和事件發生地省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的請求,組織國家醫療衛生救援應急隊伍和有關專家進行支援,并及時向有關省份通報情況。

4.1.3Ⅲ級響應

(1)Ⅲ級響應的啟動

符合下列條件之一者,啟動醫療衛生救援應急的Ⅲ級響應:

a.發生較大突發公共事件,市(地)級人民政府啟動市(地)級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

b.其他符合醫療衛生救援較大事件(Ⅲ級)級別的突發公共事件。

(2)Ⅲ級響應行動

市(地)級衛生行政部門接到關于醫療衛生救援較大事件的有關指示、通報或報告后,應立即啟動醫療衛生救援領導小組工作,組織專家對傷病員及救治情況進行綜合評估。同時,迅速組織開展現場醫療衛生救援工作,并及時向本級人民政府和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指揮機構報告有關處理情況。凡屬啟動市(地)級應急預案的響應,醫療衛生救援領導小組按相關規定啟動工作。

省級衛生行政部門接到醫療衛生救援較大事件報告后,要對事件發生地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工作進行督導,必要時組織專家提供技術指導和支持,并適時向本省(區、市)有關地區發出通報。

4.1.4Ⅳ級響應

(1)Ⅳ級響應的啟動

符合下列條件之一者,啟動醫療衛生救援應急的Ⅳ級響應:

a.發生一般突發公共事件,縣級人民政府啟動縣級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

b.其他符合醫療衛生救援一般事件(Ⅳ級)級別的突發公共事件。

(2)Ⅳ級響應行動

縣級衛生行政部門接到關于醫療衛生救援一般事件的有關指示、通報或報告后,應立即啟動醫療衛生救援領導小組工作,組織醫療衛生救援機構開展突發公共事件的現場處理工作,組織專家對傷病員及救治情況進行調查、確認和評估,同時向本級人民政府和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指揮機構報告有關處理情況。凡屬啟動縣級應急預案的響應,醫療衛生救援領導小組按相關規定啟動工作。

市(地)級衛生行政部門在必要時應當快速組織專家對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進行技術指導。

4.2現場醫療衛生救援及指揮

醫療衛生救援應急隊伍在接到救援指令后要及時趕赴現場,并根據現場情況全力開展醫療衛生救援工作。在實施醫療衛生救援的過程中,既要積極開展救治,又要注重自我防護,確保安全。

為了及時準確掌握現場情況,做好現場醫療衛生救援指揮工作,使醫療衛生救援工作緊張有序地進行,有關衛生行政部門應在事發現場設置現場醫療衛生救援指揮部,主要或分管領導同志要親臨現場,靠前指揮,減少中間環節,提高決策效率,加快搶救進程。現場醫療衛生救援指揮部要接受突發公共事件現場處置指揮機構的領導,加強與現場各救援部門的溝通與協調。

4.2.1現場搶救

到達現場的醫療衛生救援應急隊伍,要迅速將傷員轉送出危險區,本著“先救命后治傷、先救重后救輕”的原則開展工作,按照國際統一的標準對傷病員進行檢傷分類,分別用藍、黃、紅、黑四種顏色,對輕、重、危重傷病員和死亡人員作出標志(分類標記用塑料材料制成腕帶),扣系在傷病員或死亡人員的手腕或腳踝部位,以便后續救治辨認或采取相應的措施。

4.2.2轉送傷員

當現場環境處于危險或在傷病員情況允許時,要盡快將傷病員轉送并做好以下工作:

(1)對已經檢傷分類待送的傷病員進行復檢。對有活動性大出血或轉運途中有生命危險的急危重癥者,應就地先予搶救、治療,做必要的處理后再進行監護下轉運。

(2)認真填寫轉運卡提交接納的醫療機構,并報現場醫療衛生救援指揮部匯總。

(3)在轉運中,醫護人員必須在醫療倉內密切觀察傷病員病情變化,并確保治療持續進行。

(4)在轉運過程中要科學搬運,避免造成二次損傷。

(5)合理分流傷病員或按現場醫療衛生救援指揮部指定的地點轉送,任何醫療機構不得以任何理由拒診、拒收傷病員。

4.3疾病預防控制和衛生監督工作

突發公共事件發生后,有關衛生行政部門要根據情況組織疾病預防控制和衛生監督等有關專業機構和人員,開展衛生學調查和評價、衛生執法監督,采取有效的預防控制措施,防止各類突發公共事件造成的次生或衍生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發生,確保大災之后無大疫。

4.4信息報告和

醫療急救中心(站)和其他醫療機構接到突發公共事件的報告后,在迅速開展應急醫療衛生救援工作的同時,立即將人員傷亡、搶救等情況報告現場醫療衛生救援指揮部或當地衛生行政部門。

現場醫療衛生救援指揮部、承擔醫療衛生救援任務的醫療機構要每日向上級衛生行政部門報告傷病員情況、醫療救治進展等,重要情況要隨時報告。有關衛生行政部門要及時向本級人民政府和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指揮機構報告有關情況。

各級衛生行政部門要認真做好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信息工作。

4.5醫療衛生救援應急響應的終止

突發公共事件現場醫療衛生救援工作完成,傷病員在醫療機構得到救治,經本級人民政府或同級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指揮機構批準,或經同級衛生行政部門批準,醫療衛生救援領導小組可宣布醫療衛生救援應急響應終止,并將醫療衛生救援應急響應終止的信息報告上級衛生行政部門。

5醫療衛生救援的保障

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醫療衛生救援機構和隊伍的建設,是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預防控制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各級衛生行政部門應遵循“平戰結合、常備不懈”的原則,加強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工作的組織和隊伍建設,組建醫療衛生救援應急隊伍,制訂各種醫療衛生救援應急技術方案,保證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工作的順利開展。

5.1信息系統

在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的基礎上建設醫療救治信息網絡,實現醫療機構與衛生行政部門之間,以及衛生行政部門與相關部門間的信息共享。

5.2急救機構

各直轄市、省會城市可根據服務人口和醫療救治的需求,建立一個相應規模的醫療急救中心(站),并完善急救網絡。每個市(地)、縣(市)可依托綜合力量較強的醫療機構建立急救機構。

5.3化學中毒與核輻射醫療救治機構

按照“平戰結合”的原則,依托專業防治機構或綜合醫院建立化學中毒醫療救治和核輻射應急醫療救治專業機構,依托實力較強的綜合醫院建立化學中毒、核輻射應急醫療救治專業科室。

5.4醫療衛生救援應急隊伍

各級衛生行政部門組建綜合性醫療衛生救援應急隊伍,并根據需要建立特殊專業醫療衛生救援應急隊伍。

各級衛生行政部門要保證醫療衛生救援工作隊伍的穩定,嚴格管理,定期開展培訓和演練,提高應急救治能力。

醫療衛生救援演練需要公眾參與的,必須報經本級人民政府同意。

5.5物資儲備

衛生行政部門提出醫療衛生救援應急藥品、醫療器械、設備、快速檢測器材和試劑、衛生防護用品等物資的儲備計劃建議。發展改革部門負責組織應急物資的生產、儲備和調運,保證供應,維護市場秩序,保持物價穩定。應急儲備物資使用后要及時補充。

5.6醫療衛生救援經費

財政部門負責安排應由政府承擔的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所必需的經費,并做好經費使用情況監督工作。

自然災害導致的人員傷亡,各級財政按照有關規定承擔醫療救治費用或給予補助。

安全生產事故引起的人員傷亡,事故發生單位應向醫療急救中心(站)或相關醫療機構支付醫療衛生救援過程中發生的費用,有關部門應負責督促落實。

社會安全突發事件中發生的人員傷亡,由有關部門確定的責任單位或責任人承擔醫療救治費用,有關部門應負責督促落實。各級財政可根據有關政策規定或本級人民政府的決定對醫療救治費用給予補助。

各類保險機構要按照有關規定對參加人身、醫療、健康等保險的傷亡人員,做好理賠工作。

5.7醫療衛生救援的交通運輸保障

各級醫療衛生救援應急隊伍要根據實際工作需要配備救護車輛、交通工具和通訊設備。

鐵路、交通、民航、公安(交通管理)等有關部門,要保證醫療衛生救援人員和物資運輸的優先安排、優先調度、優先放行,確保運輸安全暢通。情況特別緊急時,對現場及相關通道實行交通管制,開設應急救援“綠色通道”,保證醫療衛生救援工作的順利開展。

5.8其他保障

公安機關負責維護突發公共事件現場治安秩序,保證現場醫療衛生救援工作的順利進行。

科技部門制定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應急技術研究方案,組織科研力量開展醫療衛生救援應急技術科研攻關,統一協調、解決檢測技術及藥物研發和應用中的科技問題。

海關負責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急需進口特殊藥品、試劑、器材的優先通關驗放工作。

食品藥品監管部門負責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藥品、醫療器械和設備的監督管理,參與組織特殊藥品的研發和生產,并組織對特殊藥品進口的審批。

紅十字會按照《中國紅十字會總會自然災害與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負責組織群眾開展現場自救和互救,做好相關工作。并根據突發公共事件的具體情況,向國內外發出呼吁,依法接受國內外組織和個人的捐贈,提供急需的人道主義援助。

總后衛生部負責組織軍隊有關醫療衛生技術人員和力量,支持和配合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工作。

6醫療衛生救援的公眾參與

各級衛生行政部門要做好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知識普及的組織工作;中央和地方廣播、電視、報刊、互聯網等媒體要擴大對社會公眾的宣傳教育;各部門、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要加強對所屬人員的宣傳教育;各醫療衛生機構要做好宣傳資料的提供和師資培訓工作。在廣泛普及醫療衛生救援知識的基礎上逐步組建以公安干警、企事業單位安全員和衛生員為骨干的群眾性救助網絡,經過培訓和演練提高其自救、互救能力。

7附則

7.1責任與獎懲

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工作實行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

各級衛生行政部門,對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工作作出貢獻的先進集體和個人要給予表彰和獎勵。對失職、瀆職的有關責任人,要依據有關規定嚴肅追究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7.2預案制定與修訂

本預案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組織制定并報國務院審批。各地區可結合實際制定本地區的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應急預案。

本預案定期進行評審,根據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實施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及時進行修訂和補充。

衛生救援范文第2篇

【關鍵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救援;全科護理;培訓

作者單位:563003貴州省遵義醫學院附屬醫院護理部

近年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頻繁增多,如多年難遇冰雪災害、四川汶川地震、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人感染高致敏性禽流感、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對人類生命健康造成的威脅及損害是巨大的,均造成了慘重的損失及人員傷亡。筆者作為護理管理人員均參與了這些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救援相關工作,深刻體會到護理學在救援醫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發揮著重要作用,決不可忽視。在專科護理規范化培訓逐步走向正軌的今天,全科護理作用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救援中得到充分體現。如何將專科護理與全科護理相結合,對未來災害醫學應急狀態下救援護理人員提出了更高要求,為今后培養救援全科護理人員奠定了基礎。

1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救援護理實踐,護理人員充分發揮了積極作用

任何院內外的醫學救援均伴隨著護理活動,護理學的理論和實踐是救援醫學理論、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救援工作缺乏護理學知識和技能,很難滿足重大災難具有突發性、群體性、復雜性、破壞性等特點的需要。因此,我國《護士條例》規定,發生自然災害、公共衛生事件等嚴重威脅公眾生命健康的突發事件,護士應參加醫療救護工作[1]。在2008年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救援醫療隊組成中均有護理人員參加。在四川汶川地震救援中,遵義醫學院附屬醫院第一批派出了11名護士、第二批派出了8名護士,第三批派出了92名護士、第四批派出了80名護士在災害后的不同時期開展了現場救護,參與了運輸疏散傷員,協助醫生進行了傷員分類,與多個國內救援隊聯合轉運了危重傷員,為當地醫院培訓了護理人員,開展了衛生防疫和各種護理安全管理,完成了巡診、轉運重患者、各科患者的護理以及消毒隔離工作,參與了災后傳染病的預防和控制,特別是兒童感染性膿皰瘡的防治,對災民進行了相關疾病預防知識的宣教。制定了院內《災區傷員接診流程》、《帳篷清洗流程》、《可疑氣性壞疽患者分診流程》,完善《重大意外傷害事故護理應急預案與程序》和《四川地震災害傷病員救治護理小組實施方案》,營造愛心病區走廊、病室溫馨裝飾、愛心標識等建設工作,為傷員們創造了溫馨舒適的環境;編寫了《溫馨健康手冊》等工作。并且本院急診科、ICU、手術室、骨外科護士首次在地震災害救援中顯現出優勢;在抗凝救災及高速公路重大交通事故救援中,本院派出了14名護士承擔當地受災群眾及傷員的相關救護工作;在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人感染高致敏性禽流感、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中,護士積極參與了相關疾病預防知識的宣教及救護工作。通過上述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隊災害救援實踐,無論是醫治災民身體疾患還是修復災后心理創傷,護理人員均充分發揮了積極作用。

2 專科護理與全科護理相結合的一專多能團隊,拓寬了醫療救治范圍

在災害醫學領域內,對醫護人員提出了高素質的“全科”要求[2]。由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救援受人員編制限制, 派出醫療隊成員有限,組隊時充分考慮了護理成員專科結構。采取專科護理與全科護理相結合的方式,形成了一個全科互補、一專多能的護理團隊,以適應現代災害救援的需要。2008 年,本院參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救援的近百名護士,曾有急診、手術室、ICU、骨外科、腦外科、婦產科、普外科、康復科、呼吸內科、眼科、耳鼻喉等多科臨床護理工作經歷,其中急診、手術室、ICU 19 名護士曾參加四川汶川地震現場救援,有一定救援實戰經驗。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救援的大批患者中,病種覆蓋了內、外、婦、兒、危重病、皮膚科、五官科及感染性疾病,在救援期間護理團隊專科與全科護理合理組合,一人多專、一專多能,使有限的護理人員發揮了最大作用, 拓寬了醫療救治范圍,受到災區及衛生行政救援機構的好評。

3 未來救援護理培訓方向

3.1 開展災難醫學及護理學的繼續教育,提高護士應對突發事件的救護能力 建議在臨床護士培訓中增加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救援課程,使臨床護士掌握災難醫學、護理學相關知識和技能[3],利用急診、ICU 護理培訓基地,開展救援專科技術培訓和加強災難狀態下的心理素質訓練。此外,應建立災難醫學及護理學的教育信息網絡系統,進行網絡化教育[4],充分利用現有資源,依托急診、ICU專科護理優勢,由參加過救援的護士傳授救援護理工作、經驗和體會,開展在職人員培訓,以適應災害應急救援的需要。

3.2 培養全科護理人才,組織實施臨床護士輪轉 為了更好地應對現代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救援任務,建立一支精干的災害救援護理隊伍,是護理管理者不可忽視的一項重要工作。通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救援護理實踐,發現工作 3 個以上科室、每個科室工作時間>2 年且應變能力較強的護理人員,其護理知識及專科技術較全面,處理問題能力較強;而從事護理崗位數年,但未輪轉科室,總在單一科室從事護理工作的護士,在救援時顯得力不從心。因此,在臨床護士培訓中,除了有計劃、有目標地進行急診、ICU專科培訓外,對臨床護士應組織實施內、外、婦、兒等科室的輪轉,促進全科知識儲備,掌握各科護理學知識和技能,是災害醫學對救援護理人員提出的全新要求。培養并建立一支訓練有素、一專多能、精干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救援全科護理隊伍,是護理管理者的重要工作內容之一。

3.3 拓寬應急救援培訓內容與考核.全面提高救援護理隊伍綜合素質 目前現代救援已發展成為一門綜合性的邊緣學科,集應急搜救、應急救援、應急醫療為主體,并融合應急通訊、應急運輸和應急給氧等三項保障[5]。

為適應現代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救援需要,臨床護士培訓除了法律法規、三基三嚴、護士崗位技能等基本專業訓練外,應新增培訓內容有:應急救援環境下的語言交流(普通話、外語交流、非語言交流)、應急搜救、應急救援、應急醫療救助和電腦網絡通訊知識,各類傳染病防護知識、相關護理管理知識等;要求護士學會駕駛汽車、游泳以及野外條件下的炊事烹調技術等多種技能;尊重當地風俗習慣,體現人文關懷,樹立良好的人道主義形象,力爭全方位培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救援護理人才,提高應急狀態下各種野外環境生存、管理、工作的能力。同時,建立與完善三級培訓考核制度,認真落實護理部-片區-科室三級培訓考核,注重對培訓考核各環節的管理,將三級培訓考核結果進行匯總、分析,針對存在問題及時反饋意見,不斷調整和修改培訓計劃和內容,及時補充先進知識及技術,保證整個培訓過程的可持續性和科學性方式有機結合起來,促進救援護理隊伍綜合素質全面提高。

參 考 文 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517號).護士條例,2008.

[2] 王建鳳,李桂耘,姜秀珍.災害救援對護理人員的素質要求.邯鄲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15(6):619.

[3] 胡愛招,王志紅.加強護理人員在災難救援中的作用.護理研究,2005,19(5):833.

[4] 劉振立.關于我國災難醫學教育的思考.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2005,25(4):274.

衛生救援范文第3篇

1.1一般資料

收集目前我國關于醫院衛生經濟管理標準化的相關資料,同時在我院中對于我院在實施衛生經濟管理過程中的各項工作要點進行相應的分析,在我院中進行衛生經濟管理標準化的各項標準的實施。資料的來源為我院在實際的實施工作過程中和經濟有關的各種數據,例如醫院中的多種服務項目、收費標準、名稱以及醫囑等相關的詞條。

1.2研究方法

在本次研究過程中,首先需要堅持改革精神,在醫院工作過程中,緊密的結合醫院的實際工作特點以及醫院中的衛生經濟管理的相關需要,并且堅持我國的相關法律法規,合法的在我院實施相應的經濟管理標準化。同時在醫院的內部中,為了更好的符合經濟管理標準化的相關要求,也必須在醫院的內部實施相應的配套管理,在醫院的外部則需要注意到要有利于促進醫院的行業管理。同時在此過程中也需要將在醫院中的醫務人員的積極性,通過這種形式能夠較好的減少在實際的實施衛生經濟管理標準化過程中的勞動小號過大的情況,也能夠更好的將相關的效益以及工作效率進行極大的提升。在研究的實際方法的方面,首先需要注意到對于我院在進行治療以及護理過程中的各種檢查、治療以及化驗過程中的名稱等進行收集并實施總結,同時在此過程中使用一對一、多對一以及一對多的方法確定好其中的關系,并可以對計算機的標準代碼實施擴充處理,通過這種形式就能夠較好的實現對我院衛生經濟管理的各種數據庫進行相應管理。在治療過程中,需對相關資料進行收集,同時需要對于這些資料進行分類的整理,確定好各種項目的標準名稱以及相關的內容和范圍,并在此過程中,建立結構和編制相關的代碼,對其中各個項目進行相應的代碼編制處理。在此工作完成后需要實施組合以及歸集的處理,可以根據在實施我院衛生經濟管理標準化過程中的各項要求實施進一步的對應,建立起標準詞典數據庫,并實現自動化的檢驗標準,同時對這些自動化檢驗標準進行推廣使用。

2結果

經過本次研究,我們可以對我院的衛生經濟管理方面的分類標準進行相應的確定,同時也能夠對醫院中各系統的實際詞典庫進行較好的建立。并對于較多的醫療服務項目以及和其他系統項目之間的對應關系進行較好的確定,因此能夠實現在醫院中各個系統之間數據的自動歸集以及統計,使我院的衛生經濟管理以及我院的計算機網絡化過程取得較好的成功。同時對于醫院而言,通過實施標準化經濟管理后,也能夠大大的提升醫院經濟管理工作過程的效率,同時能提高醫院衛生經濟管理的科學化和規范化水平。

3討論

衛生救援范文第4篇

大家好,

中考早已落下帷幕,成績也早已公布。說句實話,或許我們對自己的中考成績還不夠滿意把。所以放棄了高中,選擇了這里,我們相聚在一起。很高興認識大家,也很高興從眾人中脫穎而出成為這個班級的衛生委員。經過這段時間我的觀察與經歷。我對同學們的表現有滿意之處,但也是有存在的不足。

以下是值得大家學習的。

一、部分值日生打掃衛生不遲到,能把自己的本職工作自覺做好

二、部分同學對班級衛生情況十分關注,積極維護班級衛生

惟一的不足之處就是部分同學對我的管理及不服從,“舉一反三”

衛生救援范文第5篇

[關鍵詞]山東衛生資源;公平性;洛侖茲曲線;基尼系數;泰爾指數

[中圖分類號]F123.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2670(2011)03-0068-05

[收稿日期] 2011-03-09

一、前言

衛生服務公平性是世界衛生組織對各國衛生系統績效評估的一項重要指標,包括衛生資源配置公平性、衛生服務利用公平性和衛生服務籌資公平性三類,衛生資源配置公平性是其中的重要前提。[1]目前我國衛生領域存在著醫患關系矛盾加劇、看病難看病貴等突出問題,當前制約我國衛生事業發展的根本性因素并不是衛生資源過少或不足,而是衛生資源的不合理配置,甚至配置失衡。

在當前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大背景下,衛生資源配置的公平狀態如何直接關系到居民的衛生服務效果,關系到統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進程。近年來,公共衛生領域公平性問題的定量研究方法有洛倫茲曲線(Lorenz curve)和基尼系數(Gini coefficient)以及差別指數(D)、泰爾指數(TI)等,其中Lorenz曲線和Gini系數法是最成熟和使用最多的研究方法。丁漢升、胡善聯[2],楊仁聰、李向紅、廖東銘、謝朝戟[3],包國憲、顏璐璐[4]等運用Lorenz曲線和Gini系數,李曉燕[5]等運用泰爾指數,對某地區的衛生資源配置公平性進行了分析。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之上,運用Lorenz曲線、Gini系數法和泰爾指數(TI),對山東衛生資源配置公平性進行分析研究,并與江蘇、浙江和廣東進行比較,從而為加快推進我省衛生事業發展提供決策依據。

二、資料與方法

1.研究資料

數據來源于山東省統計年鑒。本研究以山東17個市為測量單位,按照經濟發展水平,以人均GDP、 人均地方財政收入、人均年末存款余額、人均年農民純收入等指標為劃分依據,劃分為三類地區,分別是發達地區、中等發達地區、不發達地區,其中:濟南、青島、淄博、煙臺、濰坊、威海市為發達地區;東營、臨沂、棗莊、濟寧、泰安、萊蕪、日照市為較發達地區;德州、濱州、聊城、菏澤市地為欠發達地區。以17個市所配置的衛生機構、實有床位數、衛生技術人員這3項衛生資源為測量維度,利用Lorenz曲線、Gini系數和泰爾指數對山東省衛生資源配置作人口和地理的公平性分析。

2.研究方法

關于公平性分析的指標,國外有一些文獻采用公平性指數對衛生服務公平性進行分析。Wagstaff等[6]利用集中指數法衡量保健費用和健康狀況分布的不公平性,Doorslaer等[7]提出了一種使用各種患病率指標衡量健康不公平性的方法,Gerdtham等[8]用集中指數法衡量健康狀況的不公平性。 Matthews等[9]進行了性別差異對健康不平等影響的研究。泰爾指數最早由荷蘭經濟學家H?Theil于1967年利用信息理論中的熵概念來計算收入的不平等性。該數值越小說明區域間不平等程度越小,在衛生經濟學中可衡量地區間衛生資源分布的均衡性。

本文采用Lorenz曲線、Gini系數和泰爾指數相結合的方法測量山東省在衛生機構、實有床位、衛生技術人員三方面的人口和地理分布公平性,以便更加客觀地分析問題,避免采用單一指標出現的偏差。

Lorenz曲線是指以累計人口或地理面積(百分比)為橫坐標、以社會財富累計(百分比)為縱軸繪制社會財富分布曲線,曲線越接近對角線,表示社會財富分布越平均。

三、山東省衛生資源配置公平性分析

(一)衛生資源配置的Lorenz曲線

本研究數據均來源于2007~2010年《山東省統計年鑒》。按每萬人口衛生機構擁有量從小到大排序,以各市累計人口百分比為橫坐標,以衛生機構累計百分比為縱坐標,分別繪制醫療機構、床位、衛生技術人員按人口分布的Lorenz曲線。以各市面積累計百分比為橫軸,以衛生資源累計百分比為縱軸繪制醫療機構、床位、衛生技術人員按地理分布的Lorenz曲線。

衛生機構、床位數和衛生技術人員三類衛生資源按人口和地理分布的Loren曲線都位于公平線之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公平性。

(二)衛生資源配置Gini系數測算

以各市累計人口和面積百分比為橫坐標,以衛生資源累計百分比為縱坐標,分別計算醫療機構、床位、衛生技術人員的Gini系數。

2009年各類衛生資源配置的Gini系數,呈現兩個特點:①按人口分布的公平性要優于按地理分布的公平性。按人口配置的Gini系數位于0.10~0.25之間,處于比較平均狀態,說明山東省各類衛生資源配置人口公平性很好,其中床位數的人口公平性分布狀態最優,Gini系數為0.1046。按地理配置的Gini系數都大于按人口配置的Gini系數,衛生機構、床位數和衛生技術人員按地理配置的Gini系數依次為0.2859、0.1613和0.1796,均在0.16~0.3之間,也低于0.4,說明山東省各類衛生資源地理公平性也較好。②各類衛生資源配置公平性排序為床位數、衛生技術人員和衛生機構。無論從人口公平性和地理公平性看,床位數的Gini系數最小,而衛生機構的Gini系數最大,說明衛生機構在全省分布不均勻。造成衛生資源分布不均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政府投入不均勻,另一方面是由于各市人口密度不均。床位數和衛生技術人員公平性明顯優于衛生機構,按人口和地理計算的每萬人床位數最高與最低差距分別為1.28倍和1.04倍,按人口和地理計算的每萬人衛生技術人員數最高與最低差距分別為2.16倍和2.23倍。

2007~2009年各項指標計算結果顯示,山東省床位數和衛技人員的Gini系數在逐年降低,反映山東省衛生資源配置公平性越來越好。在資源配置過程中,政府的作用是保障公平。近幾年,山東省加大了財政資金匹配投入力度和醫療設備更新。但值得注意的是,近三年,衛生機構的Gini系數卻逐年增加,說明衛生機構配置的不公平性加劇,說明衛生機構配置不均勻。

另外,衛生機構、床位數和衛生技術人員三類資源按人口配置的Lorenz曲線與公平線構成的圖形面積都要明顯小于按地理配置的Lorenz曲線與公平線構成的圖形面積,說明按人口配置的Gini系數要小于按地理配置的Gini系數。

山東省衛技人員公平性較高,按人口計算的Gini系數最小,按地理計算的Gini系數僅高于浙江,低于江蘇和廣東;山東省床位數公平性也較高,按人口計算的Gini系數僅高于江蘇,按地理計算的Gini系數僅高于浙江,低于江蘇和廣東;但山東省衛生機構公平性不高,按人口計算的Gini系數僅低于廣東,按地理計算的Gini系數低于江蘇和廣東。但這四個省的共性是衛生機構Gini系數都高于床位數和衛技人員數。

(三)衛生資源配置TI測算及分解

6年中山東衛生資源的泰爾指數總體上處于下降的趨勢,即衛生機構的泰爾指數從0.0629到0.0494,床位的泰爾指數從0.0210到0.0077,衛技人員的泰爾指數從0.0161到0.0089,說明山東衛生資源的配置越來越趨于公平。測算出的2000~2006年山東衛生資源配置按人口累計的基尼系數為0.16~0.22,山東的衛生資源配置的公平性在總體還不錯,計算結果表明TI指數和Gini系數基本一致。但衛生機構配置指標存在波動,從2004年的0.0629下降到2005年的0.0490,然后上升到2006年的0.0552,再下降到2007年的0.0409,此后上升到2009年的0.0494,表明山東省衛生機構資源配置公平性的波動比較劇烈。

按照公式(3),計算出2009年山東三大區域內部各自衛生資源配置的泰爾指數。三個區域衛生資源配置狀況不盡相同。在衛生機構配置的公平性上,排名依次為發達地區、較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在床位配置的公平性上,排名依次為較發達地區、欠發達地區和發達地區;在衛生技術人員配置的公平性上,排名依次為欠發達地區、發達地區和較發達地區。說明發達地區衛生機構公平性好于其他地區,這可能是因為衛生機構、醫院集中于發達地區,欠發達地區衛生機構缺乏所致。較發達地區衛生技術人員公平性最差,與發達和欠發達地區差距較大,可能是由于較發達地區市場發展不完善和缺乏財政補助所致。

從區域間的泰爾指數可以看出,導致山東總的衛生資源配置不公平性的主要因素是山東三大區域之間的衛生資源配置的不公平性,在衛生機構配置方面,三大區域間的差異占山東總差異的比重為69.23%;在床位數配置方面,三大區域間的差異占山東總差異的比重為58.44%;在衛生技術人員配置方面,三大區域間的差異占山東總差異的比重為55.06%。

四、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1.通過上文的分析結果我們可以發現,山東衛生資源配置比較公平甚至接近絕對公平,但綜合考慮地區內部和地區間不公平性計算的泰爾指數表明山東省地區內部、地區之間衛生資源分布仍存在不公平性。

2.文中討論的三種衛生資源中,床位資源分布的公平性要好于衛生機構和衛生技術人員資源,也就是說,山東省衛生硬件資源的分布公平性要好于軟件資源。衛生機構資源分布的公平性最差,例如,每萬人衛生機構數最少的是聊城,僅為0.52,而最多的是淄博,為3.07,兩者相差5倍;每萬平方公里衛生機構數最少的是聊城,為336.24,而最多的是淄博,為2326.95,兩者相差6倍,說明衛生機構分布極不均勻,醫院、診所大多集中在發達地區,而欠發達地區如聊城、菏澤等市則非常缺乏。

3.衛生資源按人口分布的公平性要顯著優于按地理分布的公平性,這主要是因為忽視了資源配置的地理因素和空間分布,導致衛生資源大多集中在人口密集的地區,而地廣人稀的地區則極度匱乏。

4.山東三大區域之間、區域內衛生資源配置都存在不公平性。發達地區在衛生機構配置的公平性上最差;較發達地區在床位配置的公平性上最差;欠發達地區在衛生技術人員配置的公平性上最差。山東三大區域之間的衛生資源配置的不公平性是導致山東總的衛生資源配置不公平性的主要因素。

(二)建議

1.改善衛生資源分布的地區差異。省內衛生服務發展的不平衡,制約了公平性的進一步改善,山東省內17地市衛生資源配置差距非常大。因此,在進一步推進山東省衛生資源公平分配的發展的進程中,應當開始更多地注重地區內部公平性建設,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應是發展的重點,使之成為醫療服務的主體和基礎。

2.改善衛生資源內部的不平衡。山東省衛生資源分布中,衛生機構資源分布的公平性最差,醫院、診所多分布在發達地區和城市中,而欠發達地區和農村非常缺乏。因此,應加大社區和農村衛生投入,增加社區和農村醫療機構,提高社區醫生和農村醫務人員的待遇,這樣不僅可以緩解大醫院的就診壓力,解決群眾看病難的問題,而且可以提高衛生資源使用效率,減少資源浪費。

3.強化政府擔負的公平責任。在資源配置過程中,政府的作用是保障公平。因此,政府應統籌考慮區域內醫療衛生資源的存量和增量,對資源閑置、布局不合理的公立醫療衛生機構進行規范化調整,科學界定政府和市場在醫療衛生方面的投入責任,加大對欠發達地區衛生投入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確定政府在提供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中的主導地位,這樣才能實現衛生資源的優化配置。

4.建立多元化的衛生服務供給機制。目前我國醫療服務機構中的90%以上為公立醫療機構,這與財政承受能力存在很大的矛盾。[10]政府作為公共衛生服務供給的主體,并不排斥提供主體與方式的多元化。因此,應建立衛生服務多元參與機制,以政府為主導,明確政府、市場和社會的合理分工,形成公共衛生服務供給的合力。政府在承擔公平責任的同時,對有較高需求并有支付能力的人群可以引入市場機制,提供高層次、高質量的醫療服務,以滿足不同層次的衛生服務需求。

參考文獻:

[1]修燕, 徐.衛生服務公平性研究[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02, (6):328-329.

[2]丁漢升,胡善聯.我國衛生資源分布公平性研究[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1994, (2):105-107.

[3]楊仁聰,李向紅,廖東銘,謝朝戟.廣西宜州市衛生資源配置公平性研究[J].衛生軟科學,2007,(4):309-312.

[4]包國憲,顏璐璐.欠發達地區衛生資源配置公平性研究――以甘肅省為例[J].科學?經濟?社會, 2010,(2):10-15.

[5]李曉燕.農村衛生資源配置問題研究――基于四川省的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 2010,(5):16-21.

[6]Wagstaff, A., van Doorslaer, E. and Paci, P., “On the Measurement of Horizontal Inequity in the Delivery of Health Care”, 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 1991,(10):169-205.

[7]Wagstaff, Adam and Eddy van Doorslaer, “Measuring Inequalities in Health in the Presence of Multiple Category Morbidity Indicators”, Health Economics, 1994,(3):281-291.

[8]Gerdtham, Ulf-G and Gun Sundberg, “Measuring Income-related Health Inequalities in Sweden”, Working Paper No. 120, 1996,(8).

[9]Matthews, Sharon, Orly Manor and Chris Power, "Social Inequalities in Health: Are There Gender Diferences?",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1999,(48):49-60.

[10]劉俊榮.和諧社會要求優化衛生資源配置[N].廣州日報, 2007-1-17.

A Study on the Equity in the Allocation of Health Resources in Shandong Province

Chen Xiaohong

(Shandong Provincial Communist Party School,Jinan,Shandong 250014)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坝县| 岚皋县| 白水县| 太康县| 浑源县| 宾川县| 海林市| 曲靖市| 且末县| 临高县| 大理市| 佛坪县| 鲁甸县| 徐闻县| 桂阳县| 清丰县| 桃江县| 曲阜市| 新蔡县| 南涧| 城步| 门头沟区| 都兰县| 达日县| 镇安县| 清远市| 德安县| 沧源| 宜昌市| 哈密市| 岗巴县| 长沙市| 外汇| 东莞市| 镇宁| 盐津县| 霍林郭勒市| 龙胜| 方正县| 米林县| 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