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外語課堂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論文摘要】: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可以將大學外語教學中的課堂提問分成不同的種類。當前外語課堂提問中存在不少問題,根據有效提問的標準,就此提出了一些建議。
教師的提問是課堂教學最常用的策略之一,是課堂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近年來語言學家在外語課堂教學研究中的一個重點。外語課堂教學中教師話語是學生語言輸入(input)、輸出(output)的一個重要來源,而在教師課堂話語中,提問占據了很大的比重。胡青球等在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進行的研究表明,在開始上課的頭30分鐘內,平均每位教師提出的問題高達61個。因此,對課堂提問的研究是極有必要的。
1. 課堂提問的種類
根據不同的標準,可以將外語課堂提問分成不同的種類。根據形式分類,可分為yes/no問題、選擇性問題、wh-問題(who,what,which,when,where)和how/why問題;根據內容分類,可分為信息性問題(wh-問題一般屬于此類)、理解性問題(如why問題)、應用性問題(即要求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于新的情景)、分析性問題(要求回答者分析、解釋問題)和評價性問題(要求回答者對人物、事件等做出評價);根據答案的伸縮性分類,可分為展示性問題和參考性問題(display/ referential questions);根據問題的難度分類,可分為淺層問題和深層問題(low-level questions/ high-level questions)。
2. 當前外語課堂提問中存在的問題
2.1 展示性問題多于參考性問題
外語教師在進行課堂提問時,大部分所提的問題是展示性問題,教師在提問之前自己已經有了明確的答案。學生的調查問卷也證實了這一點。Richards和Rodgers(2001)提出從交流的觀點來看,語言具有四個特點:語言是用來表達意思的體系;其主要功能是用于交流的;語言自身的結構也應體現出這一點;語言中的基本單位不僅要符合語法結構,還屬于日常談話中交流部分的范疇。因此,學習外語的主要目的是說者(speaker)和聽者(listener)之間用于交流觀點和思想的。wh-問題和yes/no問題課本上有現成的答案,參考性問題則無明確的答案,要求學生有一定的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能夠對材料進行深層的理解,并結合自己的知識范圍運用自己所掌握的語言知識較為自由表達自己的思想。這種提問由于學生所需投入的程度較多,能夠激發學生回答的興趣,積極主動的參與進來。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注意加大參考性問題的比重。
2.2 提問沒有明確的目的和針對性
這表現在問題的設計過于隨意,不合理,沒有一定的梯度,有些問題太簡單,只要求學生回答有50%猜測機會的yes/no問題,沒有刺激性,結果不但不能使學生積極思考,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反而會影響其進一步學習英語的興趣。
2.3 給學生留出的等待時間不科學
等待時間(wait-time)指發問和答復之間的間隔,其長短會影響回答的質量和學生對問題的態度。教師的提問應使學生能夠做出相關的、完整的回答。如果等待時間過短,如少于1秒鐘,學生就沒有足夠的準備時間來理解問題和組織自己的答案,回答的質量很難保證。在現實情況中,很多教師等不及學生回答,常常自問自答;或者這個學生沒有回答出來,馬上轉到下一個學生。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就失去了回答問題的興趣,挫傷了其自尊心,也喪失了語言鍛煉的機會。如果等待時間適當的延長,給予學生思考的時間,回答的質量肯定會有所提高,學生參與課堂話語的積極性也就增強了。另一方面,如果等待的時間過長,如30秒以上,提問對學生的刺激性就會減弱,也會影響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
3. 有效課堂提問的建議
針對外語課堂話語中出現的問題,必須有針對性地予以解決,使我們的提問是真正有效的。前人的研究成果為我們提供了一些參考:Penny Ur (1996:230)提出了有效提問的六條標準:清楚(clarity)、具有學習價值(learning value)、能激發興趣(interest)、刺激參與(availability)、具拓展作用(extension)和適當的教師反饋(teacher reaction)。
據此,提出以下課堂有效提問的具體建議。
3.1 豐富課堂提問的類型,適當增加參考性問題的比重
課堂提問中,一定量的展示性問題或wh-問題是必不可少的,學生可以借此掌握所學材料中現成的語句,教師借此可以了解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掌握情況。但是,僅僅這些問題無法促進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更不能提高他們在實際情景中運用外語交流的能力。在語言習得活動中,理解輸入雖然是語言習得的重要的成分,"但更重要的還在于學生一直在一定的情景中進行真正的語言交際"。 因此,教師應適當增加參考性問題的數量,多問學生一些how/why問題。
3.2 提問應有明確的目的性,避免無的放失
提問不是為提問而提問,而是要針對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問題,在不同的情景中提出不同的問題,所提出的問題難度適宜,達到提問的目的。問題必須有不同的難易梯度,必須適合學生語言能力,必須和學生有關,必須確保能夠運用常識做出回答。為此,教師應該簡化自己的問題語言,盡量運用學生熟悉的詞匯,多提出挑戰性的問題。當學生回答不完善時,及時調整自己的問題,通過進一步的提問、反問等手段幫助和誘導學生找到完善的答案。因此,在準備問題時,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事先確定好提問的目的,選擇不同的提問內容,預測學生做出不恰當回答或拒絕回答時自己該如何反應。
3.3 給學生留出適當的等待時間
The Center for Teaching Effectiveness in the University of Delware 研究者們認為教師的提問應留給學生足夠的準備時間,一般以3到5秒為宜。時間不可太短,否則學生沒有充足的反應時間。等待時間延長了,可以減少回答問題不充分、回答人數太少所帶來的諸多問題。對于不同類型的問題,教師所給予的等待時間也應有所區別。比如,yes/no問題的等待時間應該是最少的,信息性的問題的等待時間要少于理解性的問題和分析、評價性的問題的等待時間;淺層問題的等待時間要少于深層問題的等待時間。
課堂提問對于課堂外語教學和學生外語習得具有重要的意義。外語教師應該不斷研究課堂提問的各種理論,應用到自己的教學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的課堂提問水平。
參考文獻
[1] Jo McDonough, Christopher Shaw. 英語教學中的教材和方法:教師手冊(第二版)[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西方語言學原版影印系列叢書oII)
關鍵詞:生物技術;專業外語;課堂教學
隨著生物學相關行業的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國家將生物技術視為提高國家競爭力和推動科技進步的重要驅動力,生物技術人才也成為國際人才競爭的熱點之一。我國高等院校生物技術專業自1997年正式獲得批準以來,其辦學規模和招生人數得到了巨大發展。但是不可否認,生物技術專業的課程體系設置是在歐美國家發展完善起來的,國內現有的教材大多是借鑒國外英文版本翻譯而來,該專業領域的知識更新首先是以英文形式出現的。因此,開設專業外語課程對生物技術專業學生而言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生物技術專業外語教學發展現狀
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生物技術專業英語已形成比較明確的培養目標、相對固定的課程開設時間和學時數目安排,但是在該課程的教學實施和考試模式等方面,還有很多問題值得我們探討。
1.課程設置情況
不同高校對于生物技術專業外語課程設置略有不同,多設置在大三或大四年級的第一學期,課時數在40學時左右,課程性質為專業基礎課。以南京林業大學林學院生物技術專業為例,我校該門課程安排在第三學年的第一學期,學時數為48學時。處于這個階段的學生已完成基礎外語和生物類公共基礎課的學習,如《植物學》《動物學》《微生物學》等,并且具備了一定的專業基礎知識,如《遺傳學》《生物化學》等,即將開展《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等專業性較強的課程的學習。在這個學期開啟《專業外語》課程將會為公共英語和專業知識的進一步學習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同時,為部分學生考研和申請出國留學打下良好基礎。
2.參考教材選擇
大學生在第二學年完成基礎英語學習后,大部分能夠通過國家英語四級的考核,綜合考慮這一階段學生的英語整體水平和專業知識儲備,有的高校采用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生物專業英語》(蔣悟生主編)作為教材,該書目是我國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但即使是該教材的最新版本也是在四年前出版的,一些最新的知識如MicroRNA、Epigenetics等都未能涵蓋其中。有的高校采用自編講義作為教材,例如,選用英文原版專業書籍,選用SCI期刊發表的學術論文,選用國外專業相關的科普書籍等。這些教學內容雖然時效性高,但存在通用性不強、覆蓋面不廣的缺點,難以進行推廣使用。當然,也有的教師認為專業外語教學應該淡化專業色彩,并不需要編寫專門的教材。目前,生物技術專業外語課程公開出版的教材很少,更新速度較慢,在生命科學飛速發展,新知識、新概念不斷涌現的今天,專業外語教材的建設已遠不能滿足高等教育發展的需要。這也是我國高等院校生物技術專業在完善專業外語課程體系過程中不可回避的問題。
3.成績考核方式
在大多數高校,專業外語課程屬于專業選修課的范疇,客觀上造成學生對本門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夠。有調查顯示,40%的學生把專業英語作為基礎英語來學習,把英語六級作為學習目標。基礎英語經歷多次教學改革,已形成一整套嚴格、規范和科學的考試方式,而專業外語的考核方式則比較多樣化,有的教師采用開卷考,有的采用閉卷考,有的則選取交課程論文的方式,這就不免造成了專業外語考試不夠規范、不夠科學的局面。缺乏規范化、標準化的成績考核方式也會從學生的主觀導向上對教學效果帶來不利影響。因此,借鑒基礎英語的完善考核方式,結合生物技術專業特色,制訂出適用于專業英語課程的考核標準是一個亟須解決的問題。
二、生物技術專業外語課堂教學探討
課堂教學仍然是高校教學的基本形式,能夠為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提供有力保障。目前,專業外語課堂教學尚存在以翻譯為主、成為“翻譯課”的現象,基本上是教師對著教材,逐詞逐句地解釋。一些老師采用分組討論法對生物技術專業外語教學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筆者依據自己的實際教學經驗認為,任何涉及非母語語言的學習過程,都離不開“聽、讀、說、寫”這四個方面能力的培養和訓練,這四個方面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專業外語的課堂教學也不妨從這四點著手,充分利用現代多媒體教學設施,通過采用豐富多彩的教學手段,培養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1.利用英語教學視頻提高聽力
相對于其他專業領域而言,生物技術專業的知識、概念、名詞的中文釋義都比較抽象,比如DNA復制過程、PCR反應的基本原理等等,僅僅通過語言的講解是難以讓學生接受的。如果這些抽象的概念能夠通過動畫演繹,同時搭配專業的英文講解,這樣5~10分鐘的教學視頻在課堂上播放一兩遍往往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筆者通過檢索發現,一些國外生物學領域相關的網站和網絡課堂有這樣的英語原聲視頻資源。比如,美國教育門戶網站(http:///),是一個在線課程資源網站,有五十多位教育家、視頻編輯人員和動漫制作人員創作有趣的視頻課程;美國視頻實驗期刊庫(http:///)是一個以視頻方式展現醫學、生物學等學科試驗方法和過程的電子期刊;圖說DNA網站(http:///)是由美國冷泉港研究所創立的網站,它用講故事的方式講解遺傳學,以生動的動畫呈現科學家的研究過程和結論。這些網站上豐富的視頻資源視覺效果清晰、講解生動有趣、時間長度適中,非常適宜在課堂上使用。學生在學習、鞏固專業知識的同時可以英語的聽力水平。筆者經過實際課堂檢驗發現,視頻資料的時長最好控制5~7分鐘,每次播放兩遍,學生對這些教學視頻興趣濃厚,課堂反應良好。
2.閱讀原版教材加強理解
經過專業基礎課授課教師的講解,在學生對專業知識具備基本認知的情況下,將專業的英文詞匯傳授給學生已經是水到渠成、相對容易的教學內容。這時我們的閱讀材料不妨選取英文原版教材的相關章節作為閱讀材料,如《基因Ⅸ》等,原汁原味的英文教材可以幫助學生更加容易地識記詞匯。此外,生物技術的諸多專業名詞術語大部分是外來語,直接閱讀英文原版教材的相關內容既能夠使學生對原有中文釋義的理解更加準確、深刻,也可以使學生對專業英語行文的簡練、精準有所體會。
3.專題演講鍛煉表達能力
培養學生用外語交流專業知識的能力是專業外語教學的又一個重要目標。國內學生學習英語普遍存在“啞巴英語”的現象,即能夠聽懂但是不會表達,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設計相應的教學環節,加強引導,鼓勵學生不要怕出錯,勇敢地把英語說出來。比如,我校生物技術專業英語每次上課為三個學時,如果這三個學時全部由教師來講授,學生必定會試聽疲勞,從而嚴重影響教學效果。我們在每次上課時安排1~2個學生用英語進行PPT演講(每個學生5~8分鐘),要求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生命科學領域的特定專題或熱點話題做PPT演講,這一環節進行的時間不固定,由教師根據每次授課的具體情況自由安排,學生在這一環節的表現情況也將納入平時成績的評定參考。這樣的演講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枯燥的專業詞匯會深深地印在腦海中,同時,對于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十分有效。
4.利用科技短文學習寫作
張元福等以“資源勘查工程”專業為例,探討了以科技論文寫作為導向的專業外語教學模式建構。生物技術專業有其自身的特點,生物學研究有相對較長的實驗周期,本科生對科學研究的實際過程尚缺乏體驗。因此,科技論文寫作是生物技術專業外語本科教學中一個相對高級的目標。筆者通過教學實踐發現,國內高水平的期刊,如《遺傳》《中國科學》《科學通報》等,選取其中一些簡單易懂的英文摘要作為寫作范例教學效果良好。這些已既保證了英文寫作水平,論文的中文摘要對于剛剛開始學習科技論文寫作的學生也非常有益。在初級階段,教師可以選摘其中比較典型的句式讓學生進行翻譯練習,通過不斷的練習和鞏固,逐漸能夠進行比較完整的表述,達到能獨立撰寫英文摘要的目標。
專業外語是專業體系建設的必要組成,在大學英語教學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其目標是培養學生在專業基礎上的英語運用能力,包括能夠用英語表達和交流專業知識,熟練閱讀國外專業文獻,并具有一定的科技論文寫作能力。目前專業外語教學中雖然存在一些問題,但只要學校、教師和學生給予足夠的重視,從教材選擇、考核方式、教學手段等方面,充分發揮教與學兩個方面的積極性、創造性,其教學質量將會得到大幅提升。
參考文獻:
[1]鄭世英.地方本科院校生物技術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職業時空,2009(10).
[2]焦述強,陳艷.專業外語教學的幾點看法和認識[J].中國地質教育,2006(03).
[3]甘媛.高校專業外語的課堂教學研究[J].品牌,2013(06).
[4]張會勇,井長勤,朱武凌,豐慧根,楊保勝.分組討論法在生物技術專業外語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0(17).
1. 專業英語教學現狀
專業英語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課程,即包括基礎英語的基本知識又包含了特定專業的專業知識,因此其既具有語言教學的規律性又具有專業教學的規律性[1]。但目前,專業英語教學任務分散在各個學院,專業外語教師師資力量較薄弱,而且專業外語課時少,很難實現科技英語系統教學[2]。而學生從基礎英語教學模式一下子轉變為專業英語教學模式,面對大量復雜的專業詞匯及長句、難句,同學們初學時不易掌握,不會進行長句結構分析,不會詞性的轉換及詞序的靈活處理,因此翻譯課文經常不能表達原意。而且,一般專業英語課程開設在第六學期,此時同學們剛剛接觸本專業基礎課程,對專業知識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有限,因此對于教材中一些專業性很強的知識很難理解,學生掌握起來較吃力而使其失去學習興趣,課堂中形成了老師為主的翻譯模式[3,4]。由于缺少了對科技英語體系的系統學習部分,同學們對科技論文的結構及撰寫格式不甚了解,在畢業設計環節,本科生撰寫英文摘要等方面的表現很差。
為了提高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學生的專業英語水平,本文從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上進行了一系列探索,力求提高學生專業外語的自學能力及應用能力。
2. 教學內容改革
目前,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選擇的專業英語教材主要內容包括水泥、玻璃、陶瓷及耐火材料等傳統工程材料的制備原理及工藝,專業性很強,部分內容因為學生未接觸本專業課程,缺乏專業背景而很難理解。因此。針對本專業學生的實際情況,在充分調研國外相關教材的基礎上,將國外原版教材中過于水泥、玻璃、陶瓷及耐火材料的精華部分作為課堂教學的一部分,讓同學們掌握科學、客觀、較標準的英文表述習慣,而內容和難易程度則與專業知識結合緊密,以各種材料概述、制備工藝、性能及應用為主,不再涉及一些專業性太強的理論知識。課程中除了講解專業知識外,在課程緒論部分給學生一個過渡,讓學生了解專業英語與基礎英語之間的區別以及專業英語句式結構的特點,使學生能夠對專業英語的語法結構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同時,為了提高學生科技論文查閱及寫作能力以及國際交流能力,教材中將設置有關專業論文結構與撰寫的章節。
3. 教學方法改革
專業外語課時設置都較短,一般為32~48學時,在短短的32學時內,要求學生“聽、說、讀、寫”全面發展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課內教學主要仍以“能讀會寫”為主要教學目標。但教學方法將不再以教師為主角,改變原來“老師講、學生聽”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方式,通過翻轉課堂,讓同學們走上講臺,完成課文的翻譯及講解過程。老師主要負責專業詞匯的講解及引伸,擴展同學們的專業詞匯,通過討論對同學們在翻譯過程中產生的問題進行糾正及講解,剖析復雜長句及難句的句式結構。結合目前同學們專業外語學習現狀,將在課堂上引入大量的科技外文文獻,使同學們掌握其主要結構及撰寫要求,重點培養同學們掌握本專業論文英文摘要的撰寫。
專業外語聽說能力的培養同樣至關重要,而且培養過程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并非通過 一兩次課堂教學就能一蹴而就,因此,這部分能力的培養主要是通過鼓勵學生自主學習來完成,鼓勵學生觀看相關材料介紹的視聽文件,在課堂翻譯過程中要求同學首先對原文進行朗誦然后進行講解,這就要求同學們在課前要做好充分的預習,提高他們的自學能力。此外,根據同學們撰寫的專業論文英文摘要,要求學生在課堂上做一個presentation,逐步提高同學們專業英語表達的自信,最終目的是培養同學們國際交流及應用的能力。
論文關鍵詞:課程整合,生態化,外語教學
2004年國家教育部頒布了《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強調培養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以及讀寫譯等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和專業英語技能;經過幾年的改革實踐教育部于2007年又修訂頒布了新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然而,在新的綱領性文件的指導下,現代信息技術在我們外語教學中的應用情況究竟如何?為此,筆者作了一項專門的調查,以期能夠對外語教學提供一些啟示。
一、基于計算機技術的外語教學模式研究
1. 研究的主要內容及其分析
本研究涉及到黑龍江省內的兩所高校,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課程整合,以定性、定量研究為基本方法,進行分析論證。問卷調查主要涉及如下三個方面的內容:1)大學英語實施教學改革后的課堂活動情況;2)對信息技術應用于外語課堂教學的看法;3)信息技術在外語學習中的作用和自主學習。兩所高校各30名學生回答了問卷。
(1)關于英語教學的課堂活動。我們一共設計了2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涉及教師的課堂活動,其中包括利用多媒體授課情況,講解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模擬試題情況,組織學生討論、角色扮演等情景對話等;第二個問題有關學生的課堂活動,其中包括聽課情況、課堂詞語操練、做四、六級模擬試題情況,小組討論并協作完成課堂任務情況等。從調查的結果來看,總體上兩所院校的課堂活動有所不同,但是各項活動所占比例的高低基本趨于相同。院校A和院校B分別有81.33%和76.23%的學生認為在英語課堂上教師的關鍵詞匯、句型”等,而院校A的學生分別只有1%和20.36%選擇了這兩個選項。相比之下,學生的主要課堂活動在“看課件展示和聽教師講解記筆記”的選項上有著較高的一致性,院校A有85.63%學生選擇此項.,而院校B有高達92.33%的學生選擇此項。而院校B學生對其他選項的選擇分別是6.57%,17.33%,15.66%及14%。
(2)關于學生對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的看法。我們設計了3個問題:信息技術對英語學習的影響,其中的選項包括使課文講解更生動、擴大了課堂信息量、豐富了課堂內容、沒什么改變等;信息技術應用于課堂的收獲;對利用信息技術進行英語教學的態度等。根據調查結果課程整合,一半以上學生(院校A 54%和51%以及院校B52.33%和50.66%)認為信息技術應用于外語教學使教學生動有趣,信息量增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這說明信息技術與外語教學的效率和效果有著密切的關系。兩所學校的學生對信息技術應用于外語教學都持有比較積極的看法,只有9.89%(院校A)和6.13%(院校B)的學生認為信息技術應用于外語教學與傳統教學無區別。然而,有近半數的學生(院校A 51%和院校B49.33%)認為通過信息技術學習英語的收獲一般,院校B竟有11%的被調查同學認為沒有收獲。對此筆者進行了個別訪談,據訪談對象反映,學校的電腦設備老是出現故障,浪費了許多時間;教學軟件設計的與課本內容一樣,沒什么新意,課后自主學習效果較差。
(3)關于信息技術的作用和自主學習。共有4個問題:是否希望信息技術在英語教學中發揮更大的作用;主要進行哪些方面的自主學習,其中包括利用計算機還是通過協作學習、與老師或同學或外國朋友在線交流情況、練習聽力及閱讀等情況;采用網絡學習后,自主學習能力如何;英語學習的興趣是否因信息技術的運用而有所提高等。絕大多數的被調查學生(院校A 92.33%和院校B85.67%)認為信息技術應該在外語教學中發揮更大的作用,然而,仍有6.57%(院校A)和12.33%(院校B)的學生持否定態度。這說明,在學生心目中目前信息技術在外語教學上的應用還不盡如人意課程整合,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和完善。兩所院校學生在利用信息技術進行自主學習方面的不同點比較明顯。院校A學生在利用網絡完成學習任務(77%)和聽力訓練方面(61%)占據了前兩位,而院校B學生的選項較為平均,占據前3項的分別是:四、六級模擬試題(49.44%)、以小組協助方式完成學習任務(30.66%)以及利用信息技術完成學習任務(29.59%)。這說明院校A的計算機網絡學習系統相對要完善一些,兩校相比,在利用信息技術完成學習任務方面有著明顯差距,院校A是77% 而院校B只有29.59%,原因是院校A的網絡自主學習中心要比院校B完善得多。從而導致兩校學生在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學習的意識會有所不同。在兩所院校中,認為利用信息技術后自主學習能力和英語學習興趣有所提高的分別占被調查同學的66%和67.67%以及58.67%和60.21%。有20.67%的院校A學生和24%的院校B學生認為自主學習能力沒有什么變化,認為興趣方面也沒變化的占被調查學生的27.33%(院校A)和21.33%(院校B)。
二、對外語教學的啟示
1. 信息技術對外語教學的啟示
從上述研究結果可以看出,高校越來越傾向于把信息技術應用于外語課堂教學,并且應用的深度和廣度也越來越大。計算計在語言學習中的應用則顯得尤為重要。Kern(2006)認為,隨著計算機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必需部分,將計算機看成是語言學習與使用的外部輔助工具的理念已經過時。在大學英語自主學習模式下,計算機不能只看成教學的輔助工具,否則很難達到預期的改革目標和效果。然而,如何在外語教學實踐中實現這一轉變呢?筆者認為關鍵是外語教學生態化環境的建立。生態化環境包括宏觀生態系統和微觀生態系統。外語教學中的宏觀生態系統包括課程規劃、課程設置、教學目標或手段說明、課程計劃執行等;微觀生態系統以課堂教學子系統為例課程整合,包括教師、學生、教學媒體和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師生互動等。這些子系統相互兼容、和諧共處和動態發展(陳堅林,2008)。計算機角色的轉變得益于外語教學生態化環境的建立,而如何建立和諧、穩定的生態化環境將是今后外語教學理論和實踐交叉研究的重點問題。
2.生態化環境的建立對外語教學的啟示
“生態學”最早來源于自然領域中的生物科學,進而被學者引入教育生態學的研究。教育生態學是教育學和生態學相互滲透而形成的一門交差學科,依據生態學原理,特別是生態系統、生態平衡以及協同進化等原理和機制,研究各種教育現象及其成因,進而掌握教育發展規律,揭示教育發展的趨勢和方向。如何從教育學、社會學、教育生態學等多視角,選取連接主義和教育生態位(Niche)原理等為切入點,對網絡信息技術與外語課程整合研究進行多學科、多領域的交叉研究,進而創建一個動態的生態化外語教學環境,將是我國外語教學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本研究發現在目前的大學英語教學中,高校越來越傾向于把信息技術應用于課堂教學,但是信息技術的功能在教學上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和利用;盡管我們一直認為以計算機與網絡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能夠提高教學效果與效率,但是提高不是很明顯。解決上述問題的關鍵是生態化環境的建立。實際上課堂活動、計算機網絡和大學生自主學習本身就是一個小的生態系統課程整合,因此,如何使計算機更有效的應用于課堂教學,發揮其最大的潛能,從而使學生達到自主學習的最佳效果,則是外語教學生態化研究的主要課題。
3.教學模式的轉變對外語教學的啟示
通過上述研究,我們發現,現階段我國外語教學實踐中,部分院校已經實現了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教師承擔教學實踐的引導者、促進者、設計者和管理者的角色,而學生成為實踐者和操作者的角色。但是調查也反映出在計算機網絡全面地應用于我們的英語教學時,學生對教師作用的期望值更高;學生普遍較為認可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但是以學生為主體的自主學習似乎不夠理想。上述問題的解決也涉及到課堂教學生態系統的建立,只有教師、學生、信息技術和教學內容等子系統協調發展,突出學生自主學習模式以及教師作為促進者答疑解惑的作用等,并配以教學資源和設備等其它教輔生態子系統的建立和協調發展課程整合,使這些外語教學的子生態系統相互兼容、和諧共處和動態發展,才能真正實現網絡語境下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
三、結語
網絡信息技術與外語課程的整合模式實際上就是一個大的生態系統,而計算機就是這個大的生態系統中的一個重要的生態位。根據Siemens (2004) 的連接主義觀點,連接主義以網絡學習為基礎,網絡通過節點和連接兩個元素起作用(胡壯麟,2008)。只有外語課程生態系統的建立和完善,才能使語言技術不斷開發和研究,真正實現網絡語境下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從而使學生達到較理想化的自主學習。
參考文獻:
[1]Kern R. Perspectives onTechnology in Learning and Teaching Language [J]. TESOL Quarterly, 2006,40,(1).
[2]Siemens, George.2004.Connectivism: A Learning Theory fot the Digital Age. Elearningspace[WE/OL].
[3]陳堅林.大學英語教學新模式下計算機網絡與外語課程的有機整合——對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概念的生態學考察[J].外語電化教學,2006,(6)
[4]胡壯麟.談Siemens 的連接主義[J]. 外語電化教學,2008,05
[5]甄鳳超.語料庫數據驅動的外語學習:思想、方法和技術[J]. 外語界,2005,04
關鍵字:教師話語課堂教學
【中國分類號】G424.21
教師話語(Teacher talk),是指教師在第二語言學習的課堂上為組織和從事教學活動所使用的語言。教師話語不僅是教師執行教學計劃的工具,同時還是學生語言輸入的一個重要來源,因此它在組織課堂教學和學習習得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Nunan, 1990)。
一、國外教師話語研究狀況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開始,國外不少學者已經開始對教師語言潛心研究,如Chaudron(1988:85)曾經對教師話語做過全面調查研究:1)在語音方面,發音響亮、清晰,較為夸張,往往有延長的停頓;2)在詞匯方面,多使用中性色彩的基本詞匯,較少使用省略詞、不定詞和習慣用法;3)在句法方面,所用句子結構嚴謹,語法簡單,較少使用從句,多用一般現在時,語速慢于正常語速;4)在語篇方面,經常將話題置于句首,較多使用第一人稱,對程度低的學生多次重復;5)其他方面,教師話語的主要功能是解釋、提問及命令學生回答問題。
到了八十年代,教師語言的研究成果集中體現在對教師的教學語言研究方面,并對語言課堂教學中教師教學語言進行了分類分析(Long, 1983)他們發現課堂上教師語言有其形式和互動的特點,教師會根據學習者的語言水平調整自己的語言使其更容易被理解。這些研究大多從語言學的角度,對教師的教學語言做了初步的歸納和分類,揭示了教師語言在語音、詞匯、語法、語篇等方面的特征。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的研究越來越廣,從主要研究教學語言逐漸發展到研究與教師語言相關的各個方面,直至今日發展到研究教師全部活動(包括言語活動)。
在九十年代,隨著對語言習得過程和交際在課堂教學匯總所起的作用的了解越來越多,更有一些學者提倡進行“教師研究”,并“有責任地系統研究二語課堂”(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以進一步“提高對教與學的理解”(Edge& Richards, 1998)。他們更加深入地探求二語習得中存在的問題,課堂中的教師用語、教師行為做了更細致的研究。具體來說,他們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師的課堂提問、課堂師生之間的交際及互動行為、課堂教學中教師話語的數量與速度對學習者二語習得的影響以及學生對教師提問的反饋情況。
二、國內教師話語研究狀況
我國外語界多年來重視習得心理和教學法研究而輕實際課堂研究過程(楊雪燕,2003),對外語課堂過程本身尚未給予足夠關注,關于教師話語的作用和交互形式特征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二十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的主要外語類期刊中,以外語課堂或外語教學為研究對象的論文很少,且主要以西方理論的介紹或綜述為主(林汝昌, 1996)。涉及到英語課堂教師語言的論文不多,而且沿襲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課堂教學模式,教師話語在課堂教學中占有絕對優勢。
國內教師話語研究的轉折發生于1999年,王銀泉(1999)在其文章中指出外語課堂教學上教師話語對于學習者語言輸出的重要性。同時指出外語課堂教師話語與其他課堂教學教師話語是有區別性的,最大的不同在于“英語話語既是學習的目的又是教學的媒介”,向國內業界正式引入外語教師話語研究的論題。湯燕瑜和劉紹忠(2003)定義了教師話語的組成部分并列舉了相關研究。李華(2007)從話語分析的角度介紹了國外課堂教學及教師話語的相關研究。這些都表明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課堂話語的提高與學生二語習得的促進具有同樣重要的地位。
國內近十年出現出不少的實證研究,周星、周韻(2002)從話語量、提問方式、交互調整、反饋方式等分析了大學英語課堂中的“以學生為中心的主題教學模式”的教師話語。胡學文(2003)研究了了教師話語的功能和特征。胡青球(2004)分析了教師提問技巧、內容與形式與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的關系。曾慶敏(2004)、周軍平(2006)等通過實證錄音揭示了只有注重提高話語輸入質量,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給學生創造更多的學習和參與課堂活動機會,才能促進二語習得。 趙晨(2005)在采集了30節英語課的語料,探討了三個不同水平課堂中教師如何正對學生語言錯誤選用糾正反饋語和這些反饋語如何影響學生的輸出。咸修斌、孫曉麗(2007)在基于大學英語優秀教師課堂話語語料的分析上發現優秀教師的課堂話語差異很大,教材本身不能決定課堂話語的特征,起決定作用的是教師的教育理念。
還有一些研究剖析了英語課堂教師話語的特點:莊文中(1991)在《教師教學語言的功能、語言環境和基本要求》中將教師語言特點歸納為七組:科學性與教育性,規范性與靈活性,針對性與趣味性,邏輯性與形象性,簡明性與豐富性,啟發性與哲理性,通俗性與典雅性;陸谷孫教授(2003)對英語教師的教學素養作了詳細的概括,其中包括對教師語言的要求:準確性(accuracy)、流利性(fluency)、幽默性(humor)、脫離母語(un-learned mother-tough habits)以及糾錯能力(x-ray eye for error detection)等。
中外語言學習家已經對教師話語做了很多的研究和調查,這些研究為廣大在一線從事英語教學的同行提供了一定的指導和參考,不過大多數還只停留在一般性的描述或零散材料的收集層面上,教師課堂話語與英語學習之間的關系也有待探索。此外研究范疇仍需拓展,研究集中在大學教師話語,中小學英語教師話語涉及較少。
結語:李旭明在《新課程背景下的英語教師能力結構》中指出“英語教師通常是在教育實踐中發展和提高自身的語言素養,其語言素養是教師能力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且是教師從事教學活動的必要條件。”英語課堂教學中語言既是學習的目的,也是教學的重要媒介,因此教師話語的使用對學習者的輸出和交際能力產生積極或消極影響。教師話語的數量和質量影響甚至決定課堂教學的成敗。研究英語教師課堂話語可以幫助教師認識自己那些課堂話語更能促進課堂互動從而利于學生的語言習得,最終總結出比較行之有效的教師課堂用語,從而改進課堂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Chaudron C.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 Research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 [M]. Cambridge: Cambridge Press.1998
[2]Edge J & Richards K. May I see your warrant please? Justifying outcome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J], Applied Linguistics, 1998, (19):334-356
[3]Long M H. Training the second language teacher as classroom teacher[A]. In J E Alatis, H H Stern & P D Strevens (eds.). Applied Linguistics and the Preparation of Second Language Teachers: Towards a Rationale [C], Washington, D C: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1983:281-297
[4]Nunan, D.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 [M]. Hemel Hempstead: Prentice Hall. 1991.
[5]李華.從話語分析理論的發展看國內外教師話語的研究[J].外語界,2007(5):83-90
[6]林汝昌.教學語言―一個仍待研究的問題[J]. 外語界,1996
[7]陸谷孫.英語教師的各種素養[J].外語界,2003(2)
[8]湯燕瑜,劉紹忠.教師語言的語用分析[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1):19-23
[9]王銀泉.第33屆國際英語教師協會年會側記[J].外語界,1992(2):54-55
[10]咸修斌,孫曉麗.自然模式亦教學模式-基于大學英語優秀教師課堂話語語料的分析[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7(5)
[11]楊雪燕.外語教師課堂策略研究:狀況與意義[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3,(1):54-61
[12]趙晨.不同水平英語教學中的教師糾正反饋語-一項基于語料庫的研究[J].外國語學院學報,2005(3)
[13]周星,周韻.大學英語課堂教師話語的調查與分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2(1):5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