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體育與健康教育課程評價探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體育類課程傳統的評價模式存在評價觀念落后、評價方法單一、評價指標體系缺乏全面性等問題。體育與健康教育具有顯著的過程性,因此在其教學評價中,關注教學結果的同時,更要關注教學過程。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教學評價應結果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相結合、個性化評價與制度化評價相結合,并借助大數據與互聯網等信息技術充分提高評價的科學性、專業性和客觀性。
一、高校公共體育與健康課程過程性評價的必要性
高校公共體育與健康課程的評價,應針對該課程的全部內容或者部分環節進行多種形式、全方位的價值判斷,但目前普遍采用的結果性評價嚴重偏離了素質教育的育人導向。體育類課程傳統的評價模式至少存在三個方面的問題。第一,評價觀念落后。綜觀我國各高校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評價的實踐,因長時間受工業社會重效率技術理性價值取向的影響,評價手段僵化,具有工業化、靜態化、唯一化特征。一方面,追求評價的直觀性、操作性和效率,使用固定的評價模式評判教學效果;另一方面,過于重視教學結果的有效性,忽視了教學過程的動態化與生成性指標。這種落后的評價觀念和評價方式顯然與新時代素質教育倡導的‚全人教育‛理念不符,它極易加劇教學方式模式化,在一定程度上遏制教師教學方法的創新,影響學生體育與健康綜合素養的提高。第二,評價方法單一。長期以來,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體育與健康課程評價過分強調量化手段的作用,僅將知識測試和技能考核的成績作為評價學生學習效果的主要指標,從而降低了體育與健康課程評價的信度與效度。用量化方法衡量教學效果是課程評價的基礎,但量化評價要為課程教學和學生的發展服務。量化評價嚴格遵守等第標準,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甄選評判的客觀性與公平性,但以知識測試和技能考核為主的量化評價較少涉及具體的學習過程,容易扼殺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不利于課程評價育人導向作用的發揮。第三,評價指標體系缺乏全面性。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教學評價目前多局限于教材知識的掌握、技術動作的達標、出勤率的高低等內容,對學生的學習興趣、綜合能力、道德情操等重視不足,且考評多由任課教師進行,難以保證評價結果的客觀性。1967年,哲學家斯克利芬首次提出了‚過程性評價‛這一概念,后由美國教育學家布魯姆將其用于教育實踐活動中[2]。在體育與健康教育領域,過程性評價是指在體育教學實踐中,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產生的各類信息加以即時、動態的分析與反饋,以揭示、選擇、判斷并實現有價值教學的活動。過程性是教育的基本屬性[3]。體育與健康教育具有顯著的過程性,因此在其教學評價中,關注教學結果的同時,更要關注教學過程。在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學習者會根據學習內容、自身興趣等因素制訂學習目標并選擇個性化的知識建構方案,而通過過程性評價可以及時發現并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充分提高教學效率。
二、促進高校公共體育與健康課程過程性評價的策略
(一)結果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相結合
高質量的教學,不僅意味著主體智力因素的發展,還意味著其非智力因素的升華;不僅包含著量的變化,還包含著質的提升。體育與健康課程考試能夠相對客觀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學習潛力[4]。體育與健康課程考試成績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學生的知識與技能掌握情況及身體機能水平,并通過信息反饋引導學生補齊知識與技能短板。但是,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中一些不可量化的因素如情感、體育道德等是考試無法量化的,故單純的結果性評價往往造成教學評價的片面化,無法精確反映課堂實然效果與應然目標的差異[5]。因此,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教學評價應注重結果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相結合,如價值觀、自主發展能力、溝通能力等,都要通過過程性評價來衡量。
(二)個性化評價與制度化評價相結合
良好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氛圍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教師教學觀念的更新、教學方法的優化、教學素養的提升,以及學生學習興趣的發掘、學習動機的激發、學習能力的提高等。提高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教學效果,必須營造一種民主和諧的課堂環境,尊重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新欲望,進而使學生在反饋調整中實現自我認同、逐漸完善自我,因此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教學評價應充分彰顯育人導向與人文關懷的個性化評價。同時,良好的教學氛圍離不開客觀公正的制度環境。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教學評價應通過制度保障做到權責明確、嚴謹公平,使評價過程有監督、結果有公布、問責有保障[6]。個性化評價與制度化評價相輔相成,能使體育與健康課程評價有章可循又不過于死板教條,從而在健全的制度保障下完成立德樹人任務。
(三)借助大數據與互聯網提高評價的科學性、專業性和客觀性
隨著在線教育平臺在高校體育教學中得到廣泛應用,借助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提高教育評價的科學性、專業性、客觀性顯得日益重要。在線學習是以互聯網為平臺進行知識信息的傳播與交流,具有豐富的交互方式,且可有效地跟蹤和記錄學習者的學習行為。借助互聯網和大數據進行課程的過程性評價,可以使教師精確快速地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深入挖掘學習者的隱性學習數據,詳細分析其關聯性,找出教學的不足與漏洞并及時改進。這種過程性評價能夠促進體育評價由宏觀走向微觀,由群體性評價走向個性化評價,并通過有效的評價反饋機制充分提高教學質量。
三、高校公共體育與健康課程過程性評價實證研究
湖南大學體育學院結合《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的具體要求,重新構建了課程教學與評價體系,其主要特點是廣泛開展混合式學習,采用線上評價與線下評價結合、結果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結合的教學評價方式。所謂混合式學習,就是把傳統學習方式的優勢和數字化或網絡化學習的優勢結合起來,既要發揮教師引導、啟發、監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要體現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7]。湖南大學體育學院公共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教學與評價有三個顯著的特點。第一,將我國優秀民族傳統體育精華八段錦、五禽戲等引入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內容中,通過線下教師示范指導、線上觀看相關教學視頻進行模仿練習與課后鞏固,并要求學生上傳練習的視頻,這有利于及時進行教學反饋,充分提高教學效果。第二,建立了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核心的課程評價體系,結果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各占課程總成績的50%。其中,結果性評價包括階段測試和期末測試,其成績各占結果性評價的50%;過程性評價主要包括知識、技能、態度三個考核指標。第三,評價主體多元化,既有教師評價,又有學生互評和自評。其中,教師評價由教師根據學生上課出勤率、態度情感、積極性、技能掌握度等進行綜合評價;學生互評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學生自評包括自身評價和主動學習評價,前者是對學習態度、能力水平、進步程度等進行自我評估,后者是將借助信息技術收集的學習信息(如樂跑app記錄的學生自主參與運動的頻率、效率、運動量、喜好等信息)進行整理以輔助教師進行過程性評價。總之,湖南大學體育學院的課程教學與評價體系,十分重視信息技術的運用和過程性評價作用的發揮,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作者:劉萍 單位:湖南大學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