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小專題教學管理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論文關鍵詞】小專題設計教學內容創新個性化發展
【論文摘要】依據高中語文新課標的精神,目前實驗區實施的語文課程分為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所選的文本比傳統教材豐富了許多,也有利于學生的語文素養個性化發展。但是,面對文本豐富的語文教材,與有限的教學課時數之間的矛盾也日益突出。我們如何處理教材呢?我認為,設計“小專題”教學,使之具有趣味性、實踐性、開放性和教育性,在“樂”、“行”、“活”、“思”中不斷創新教學內容,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
依據高中語文新課標的精神,目前實驗區實施的語文課程分為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所選的文本比傳統教材豐富了許多,也有利于學生的語文素養個性化發展。但是,面對文本豐富的語文教材,與有限的教學課時數之間的矛盾也日益突出。我們如何處理教材呢?眾所周知,豐富的教材內容不等于豐富的教學內容,“課文只是例子”,我們不能用教教材的眼光去處理教學內容,而應該用教材教,以“小專題”的創新設計理念處理教學內容,尤其是高中語文選修課程要不斷創新教學內容,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
所謂“小專題”,就是指依據課程目標,結合自身情況和學生實際,“靈活適度”地處理教學內容,并通過反復閱讀理解文意,再對課程內容采取增、刪、改、合、立等手段設計專題,利用二、三個課時進行探討,使學習走向深入,最后對研究成果進行交流評價。這種“小專題”教學,探究角度要新,論題開口要小。中學生因視野、經驗和能力所限,不宜探究那種大而泛之的論題。在“小專題”教學設計過程中,既要促使學生動口、動眼,也要促使其動手、動腦,讓多種感官協同“作戰”;既要促使學生查閱資料、調查訪問,又要促使其實踐操作、親身體驗。總之,“小專題”教學設計要有利于教學內容不斷創新,有利于學生個性化發展。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喜歡“小專題”教學,“設計”而有所得呢?筆者認為,關鍵是“小專題”教學的設計必須具有趣味性、實踐性、開放性和教育性,使之對教學內容不斷創新。
一、“小專題”設計講究趣味性——“樂”中求發展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它能激發求知欲望,促進思維的活躍,保持學習的持久性,是促進個性化發展的“潤滑劑”。因此,“小專題”的設計首先要有趣味性,“吊”起學生的“胃口”,使學生一看專題的論題內容就有興趣,就躍躍欲試。這樣才能變“要我做”為“我要做”,變“不愿”為“情愿”。如學習《唐詩宋詞元散曲選讀》時,在學完蘇軾和辛棄疾詞后,我與學生們討論出一個共同探究的問題:“在宋詞史上,蘇軾和辛棄疾如雙峰對峙,二水分流。請課外閱讀他們的其他作品,收集相關資料,以‘我看蘇辛詞’為小專題,進行探究性學習,將探究成果與其他同學交流。”然后學生根據任務分組活動,最后用一節課進行交流。
又如,教學《祝福》一文,應整合《孔乙己》、《故鄉》、《藥》、《狂人日記》等小說,抓住情節的曲折變化及深刻意蘊,體會作者的創作意圖,喚起學生的人生思考,感受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我設計“誰殺死了祥林嫂”小專題探究,指導學生將人物分析指向其悲劇的人生及悲劇產生的原因。這種著眼于情節和主題的“小專題”設計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引發學生對人物性格、人生經歷、祥林嫂與周圍人的關系,以及魯鎮的文化背景進行整體透析。學生在對諸多細節描寫的解讀中可以發現,不能簡單地認為是某個具體的人殺死了祥林嫂,也不能完全將悲劇歸罪于封建禮教,應從魯鎮的“多神教”文化背景中挖掘“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傳統文化是如何互相配合,把這樣一個善良、勤勞的無辜女人逼上絕境的。小說超越了《狂人日記》對封建禮教的單維度的批判,從多維度對傳統文化中的違背人性的因素進行反思。另外,還可以從“看”與“被看”的人際關系角度,透視中國人的深層文化心理,從具體語言中品味出人與人之間的冷漠、人性中殘忍的一面,喚起學生的悲憫心,呼喚人性的回歸。
這種“小專題”教學中的問題探究,不必過分重視學生探究的結果,而要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重視學生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在快樂學習中求得個性化發展。
二、“小專題”設計注意實踐性——“行”中求發展
“紙上得來總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確,知識只有在實踐中才能體現其實用性、價值性,才能轉化為實際的能力。因此,“小專題”教學的設計也要注意實踐性,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得直接的經驗,取得第一手材料,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實現認知的第二次飛躍,即把獲得的知識和經驗用于實踐,在實踐中運用知識,“盤活”知識,通過實踐使之再學習,再探索,再提高。如走進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文本,通過增、刪等手段設計以詩譯改詩(詞)實踐活動“小專題”教學。
1.走進文本,感受以詩譯改詩(詞)實踐活動。
(1)默讀“古為今用、學寫歌詞”知識短文(聽《濤聲依舊》歌)
問題:與張繼的《楓橋夜泊》相比,歌詞保留了哪些意象?韻腳怎樣?
(2)感受李煜《虞美人》譯改成的現代詩。
問題:揣摩哪些意象,展開了適當的想象?
(3)明確譯改詩詞的要求(見幻燈片略)
焦點:①用現代語言再現古詩詞優美的意境和優雅的語言;②關注譯改詩作韻律的和諧、語言的精練。
(4)《青玉案·元夕》釋題
①辛棄疾簡介;②元夕——元宵節。
2.品讀文本,指導以詩譯改詩(詞)實踐活動。
(1)誦讀《青玉案·元夕》,把握其主旨。
1)讀后感受是什么風格的詞?
麗詞:寶、雕、香等;細節:蛾兒、雪柳、黃金縷(婉約)
2)有人說,此首詞從內容上屬豪放派,那么,豪放的按紐在哪里呢?并說明理由。(探究問題)
參考:①揣摩藝術形象。如蘇軾的《水調歌頭·黃州快哉亭……》中的“白頭翁”,《定風波》中的詩人的形象;②知人論世:聯系社會背景和作者的政治主張。
(2)示范譯改“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1)譯改現代詩句(見幻燈片略)
2)譯改現代詩句在詩歌鑒賞中的作用(見幻燈片略)。
(3)品讀譯改“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1)點化“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2)揣摩“花”“樹”意象,展開想象。
①“花”“樹”——焰火
②“沒有吹開……吹放……吹落了……”句式說話。(改)
(4)仿譯改“寶馬雕車香滿路”
1)寶、雕——華貴(換)香——胭脂香(添)
2)學生參與譯改(見幻燈片略)。
(5)學生互相譯改“鳳簫聲動……”“蛾兒雪柳黃金縷……”(見幻燈片略)
3.拓展文本,開展以詩譯改詩(詞)實踐活動,把你最喜愛的唐詩(或宋詞)譯改成現代詩。
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譯寫詩詞。此時學生胸中涌動的必定是實踐中所得的真知實情,筆下流淌的必然是實踐后的歡快與欣慰。學生在完成這一專題教學過程中,不僅鍛煉了感覺器官,也鍛煉了思維器官,而且培養了與人合作、收集信息、學以致用等多種綜合能力。
三、“小專題”設計重視開放性——“活”中求發展
1.“小專題”教學如何開放?
(1)教學觀念上要開放。要樹立大語文觀,立足課本,放眼課外,放眼社會。語文是最開放的學科,應該放在社會生活的大環境中,充分利用必修與選修課程的語文資源,以及課外的語文資源,以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所以,“小專題”教學的開放最重要的就是要更新教育觀念。
(2)教學內容要開放。“小專題”既可以與教材內容相聯系,也可以與學生生活相結合,還可以與社會活動“接軌”,題材要廣泛,思路要開闊,讓學生有“自由馳騁”的空間。
(3)教學的形式要開放。“小專題”教學主體形式可以是或讀或練,或摘或錄,或寫或畫,或唱或演,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和特長、表達的需要自由選擇。
(4)完成“小專題”探究任務的方式要開放。完成“小專題”探究任務的方式要多樣化,可查閱、訪問、觀察、實踐……可獨立自主完成,可幾個同學合作完成,甚至可以請他人幫助完成。
(5)完成探究學習任務的時間要靈活開放。有的可以利用周末,有的可以利用假期;有的可以在一、兩天內完成,有的可以在一個月內完成,甚至可以用一個學期的時間來完成。最后,用一、兩節課進行展示交流。
(6)檢查評估“小專題”教學的方式要開放。檢查評估“小專題”教學方式有檢查型、展示型、匯報型、交流型等。評估的過程也是學生之間互相啟發、互相學習、合作共事、共同提高的過程。
2.開放“小專題”教學的益處
總之,十個指頭有長短,學生是有層次差異的,只有開放的“小專題”教學,不搞一刀切,才有“活”的教學內容和形式,才能使各個層次的學生各盡所“知”探究學習,各盡所“能”完成探究學習任務,才能保證展示“小專題”教學內容豐富多姿、教學形式多樣紛呈。如教《我與地壇》的第一部分為例。這一部分情真意切,細膩生動,充滿了強烈的生命意識。文章大段地描寫了地壇衰敗的景象,生動地揭示了作者由死亡走向新生的心路歷程。我把這部分設計為讓學生擬小標題的專題教學。具體操作:步驟一,讓學生為此部分擬小標題,每組推薦1~2個小標題;步驟二,從所推薦的小標題中評選出最佳標題,并陳述理由。
要完成這個學習任務,學生必須做到以下三點:一是認真細致地閱讀文本;二是思考地壇對于作者的意義;三是所擬的標題簡潔凝練。經過認真地閱讀思考,學生完成步驟一,擬出了如下小標題:“地壇——我的精神家園”、“荒蕪的生命在地壇里重新開放”、“我與地壇有個約會”、“走進走出”、“地壇中的生與死”、“心靈的復活”、“上帝的苦心安排”、“地壇——我第二個人生起點”、“突出重圍”等。在此基礎上,學生自由發言,選出自己最喜歡的標題,并陳述理由,最后相對集中在這幾個標題上:“走進走出”好在雙關形象,耐人尋味,有吸引力;“荒蕪的生命在地壇里重新開放”是作者從苦難中解脫出來,獲得新生的詩意表達,突出了地壇對作者豐厚的饋贈;“突出重圍”,既表達了苦難的深重,又展示擺脫苦難的不易,而最終又成功的心路歷程。
3.通過設計“寫頌獎詞”小專題教學,激“活”傳記教學內容和形成。
高中選修課程中,像那些詞淺意豐又充滿濃烈情感的課文,學生似乎能讀懂文章,其實很可能因只停在文字的表面而無法抵達文章的靈魂深處。如《傳記選讀》第一單元“今朝風流”教學,其中“基本閱讀”有《在哈金森工廠》、《鐵肩擔道義》、《我讀一本小書同時又讀一本大書》,“擴展閱讀”有《在尋找“野敗”的日子里》、《遨游建筑天地間》、《在畫布里搏斗的人生》。我是這樣設計“小專題”教學的。
步驟一:展示2006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丁曉兵的頒獎詞:20多年來一直是英雄,這個用左手敬軍禮的人,我們以他為驕傲。戰時敢舍身,平時能忘我。從逆境中掙扎起程,在順境中保持清醒。沙場帶兵敢稱無愧無悔,把守國門能說有骨有節。他像一把號角,讓理想與激動,在士兵心中蔓延。讓學生明確頒獎詞的寫法基本上遵循“概述+評價”的敘寫方式。
步驟二:再次閱讀課文,捕捉觸動你心弦的點點滴滴,推選出“最能觸動你心弦的傳中人物”。
步驟三:將選取相同的傳中人物的同學組成同一推選小組,進行質疑探究,形成相對統一的意見,進而寫頒獎詞。以下是同學們探究的部分成果:①革命老前輩鄧小平,他為了尋找革命真理,從1921年至1923年只身來到法國,我們不會忘記領取救濟金時的號碼236,他經受了巴黎失業輾轉的艱辛,飽受了物質的貧困、工作的辛苦,在困難中依然執著、樂觀、好學,在磨難中勤奮、聰慧、銳志。正因為他的不畏艱辛、不懈努力,正因為他的樂觀、聰慧、執著,才成就了共和國改革的今天,才描繪了我們美好的明天。②以救國救民為己任,在敵人白色恐怖的關頭,他臨危不懼,堅守戰斗崗位;在身陷囹圄時,他關心黨的事業和同志的安危;走上絞刑架之際,堅貞不屈,大義凜然,為黨獻身。用自己的言行詮釋了“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人生內涵,使我們懂得了生與死的意義:死與生同是生命的一部分,生死相間,才成就無死無終的大生命……③袁隆平是千千萬萬農民不會忘記的名字,共和國也不會忘記的名字。在尋找“野敗”的日子里,我們忘不了與弟子們一起嚼著干饅頭,喝著清泉水,美滋滋地吃起夜餐;我們忘不了挽起袖子,露出古銅色的雙臂,袒露著“剛果布”,哼著小夜曲;更忘不了海南島日日夜夜尋找野生稻的身影。他有大禹治水般的意志和不怕艱苦、積極進取、勇于突破、認真執著的治學精神,書寫了千千萬萬農民夢想的華章,鑄就了人類歷史上的奇跡。
通過設計“寫頒獎詞”小專題教學,激“活”傳記教學內容和形式,讓學生自主閱讀文本,走進傳中人物的內心世界,感受其精神情感生活,陶冶學生情操,錘煉學生的思想,促進學生健康發展。
四、“小專題”設計追求教育性——“思”中求發展
教育事業是未來的事業,是為未來培養人才的事業。我們要以對明日建設者的要求來指導和確定今日的教育教學方法。高中語文教學不僅傳授知識培養能力,而且肩負著教書育人的重任,千萬不能重術輕人。據此,“小專題”教學的設計也必須具有教育性,力求學生在探究“小專題”的學習過程中,既能增長知識,又能陶冶情操,使之受到教育。如以了解李清照為小專題教學,學清照的《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這是一首典型的婉約風格的作品,學生大多了解她的婉約詞風,但卻很少知道李清照也有很大氣的豪放風格的詞作。于是,我們組織學生學習她的詞《漁家傲·天接云濤連曉霧》,學習她的詩《夏日絕句》,讓學生看到詩人另一面思為國盡力而懷才不遇,感項羽生為人杰死為鬼雄的豪壯氣概,憤只顧逃命茍安的南宋君臣的怯弱畏葸。這樣,樹立在學生心中的李清照就是一個或輕柔婉麗、或纏綿悱惻、備受相思之苦的閨中女子,也是一個頂天立地的思國報家的慷慨志士。又如,學習《傳記選讀》,可設計為“尋找名人足跡”、“名人錄”等小專題教學,讓學生收集偉人、名人、英雄的故事、圖片、個人簡介,尋找他們成長的足跡,學習他們感人的精神,思索自己怎樣做人,找到人生道路上前進的“路標”。“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適當地設計此類“小專題”教學,開展有教育意義的活動,便能收到文道結合、相得益彰之效。
總之,教育是一個過程,高中語文課程“小專題”教學正是教師培養學生“成長、成人、成才”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我們只要精心設計、長期堅持,不斷創新教學內容,就會有效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
參考文獻
1余昱.語文課堂教學內容的選擇與設計[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2007(6)
2彭玉華.試論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教案內容創新[J].中小學教師培訓,2008(1)
3趙謙翔.課外拓展成敗攸關[J].中學語文教學,2008(3)
4李錫林.新課標下的語文新課型新探[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8(3)
5曹志正.歸納·拓展·融通[J].中學語文教學,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