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人性化設計交通設施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在通過對國內城市交通設施人性化設計案例研究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提出以下交通設施人性化設計的指引,作為道路交通規劃設計與管理的參考。
1人行道的人性化設計
人行道設計除滿足使用功能、保證其平整度及密實度外,綠化應采用喬灌木結合形成樹陰,道面鋪裝需要根據不同環境選用不同色調、不同材料與花色圖案,體現人行道與環境的協調,襯托城市特色景觀,營造一個和諧的城市文化環境。對商業區、金融區、休閑廣場等路段,宜選用暖色調,以紅、黃為主色,配以黑、白、綠作對比色,其鋪裝圖案顯示姹紫嫣紅、千姿百態的熱烈、喜慶氛圍。對醫療、學校等具有濃厚文化色彩的路段,主色調可選灰白與淺藍色,顯示優雅、潔凈的環境氣氛。居住區、行政管理區,主色調可選用紅、黑或不用上下臺階,行走平順舒適。
2人行過街的人性化設計
對于平交口的人行過街設計,應采用便利性的原則,從行人的角度考慮和分析問題,要注重保障步行交通的連續性和安全性。因此,在路面較寬,車流量較大、行人無法一次穿越的道路上,應推行行人二次過街(安全島)。對于其他交叉口的人行過街設計,應結合交叉口周圍的環境,選擇地下通道、人行天橋等交通設施。可以通過在橋上植架等方式在橋體上配置具有觀賞價值的植物來裝飾美化橋體,使其在滿足通行功能的同時兼具一定的觀賞性;橋上采用不同的鋪裝材料可以改變橋的氛圍,但是也應注意與高欄、栽植帶、照明等設施相互協調。對于路段過街設施的設計,應結合單位進出口、重要吸引點以及公交停靠站來選擇位置。
3自行車道的人性化設計
自行車交通定位為機動化交通的輔助性交通工具,主要功能有4種:一是直接服務于短距離出行;二是服務于旅游業;三是滿足居民休閑、健身需要;四是作為軌道交通、常規公交的接駁交通工具,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自行車道必須與土地使用規劃緊密結合,無特殊情況的,城市道路兩側須設置自行車道,有條件的可設置自行車專用路。城市次干道及以上等級道路,機動車道和自行車道之間須實行物理隔離。城市支路交通量較大的,應根據條件設置機非隔離設施。應保持自行車道路路面平整、抗滑、耐磨,避免自行車道高低起伏。在道路立交中,除滿足設計規范外,應盡可能減小自行車道的縱坡坡度。
4無障礙設施的人性化設計
無障礙設施的設計是城市人行道體現人性化設計的一個方面,是殘疾人走出家門、參與社會生活的基本條件,也是方便老年人、婦女兒童和其他社會成員的重要措施。為保障城市交通的無障礙環境,設計及管理工作者應該首先在思想上提高對無障礙設施的設計的認識,完全按照無障礙設施的設計的規范、標準進行規劃、設計、施工。在城市規劃管理方面應加強審批制度,將無障礙設施的設計作為一項嚴格的審批標準;在工程施工驗收過程中,也應將無障礙設施的建設作為一項重要指標進行審核。
5道路的人性化設計
道路設計要盡量與城市景觀結合起來。在建設的過程中,要突出城市個性。可利用城市自身優勢,充分利用地形、地域和歷史文化特征體現道路的個性,盡量不要破壞有價值的建筑文化遺產,繼承和發揚城市文化,保持民族文化特色和地域特色。按照城市道路功能可分為交通性道路、生活性道路、商業性道路和景觀性道路等四類。交通性道路主要是滿足交通要求。道路上車流量較高,機動車道路面寬度較大,一般適用于城市區域之間的較長距離的交通轉移;自行車的地位相對較低,行駛受一些限制,流量也不會太大;另外,對人行道要求相對較低。此類道路推薦采用兩幅路的布置形式,若設置非機動車道,則與人行道同高設置。城市生活性道路必須考慮公交優先,有條件的道路應規劃公交專用道。生活性道路需要人車分離,干道級的道路可同時考慮機非分離,支路則可以機非混行并視交通狀況路邊停車,行人可采用平面過街(人行橫道),此類道路推薦采用一幅路或兩幅路的布置形式。商業性道路應給行人提供充足的步行空間。考慮人群的安全、購物環境及交通目的,機動車道不應太多,一般為雙向四車道,需設置公交及港灣式車站,并與車站結合開辟行人過街橫道;同時人車之間應有較寬隔離,自行車也應與人群隔離,減少干擾。此類道路推薦采用一幅路或兩幅路的布置形式。景觀性道路通常綠化率不小于40%,以行人的休閑、休憩和布置綠化為主。人行道要求較寬,可設計成開放式綠地與人行區域結合布置,兩側應結合自然條件對稱或非對稱布置;車行道應與行人之間有較寬隔離,可設置公交及港灣式車站,保留自行車同時對其行駛區域給予一定限制。此類道路推薦采用兩幅路布置形式。
6標志標線的人性化設計
一個健全、完善、人性化的標志系統,需根據道路通行條件、道路設計速度、路網結構及交通參與者的基本感知和判斷能力等,來確定指路標志的設置類型、級別與內容。環路、國道、高速路口出口需設置大型預告標志,標明前方可以到達的道路或者吸引交通流量大的地點以及距離;主干道相交路口進口道應設置大型指向標志,標明前方2條平行道路名稱和通過前方道路可到達的重要地點名稱。此外還可標明相交道路的門牌號大小方向。次干道或支路相交路口用路名牌來標志,同樣需注意重要吸引點。對于路網結構比較復雜,有禁行、限行等特殊交通組織的路口,還需設置相應的繞行或禁行指示標志。對于交通流量較大的道路可設立可變信息標志,實時提供道路狀況,實現交通組織的動態管理。標線系統包括地面標志、渠化標志等,作為規范交通行為的手段,要實現交通管理的目的。同時,應當符合車輛、行人的交通特性,符合人的心理特點,從總體上使人感到舒適,樂于接受,從而真正發揮規范交通行為的作用。
7信號燈的人性化設計
對于不同流量、不同等級的相交路口,應采用不同形式的信號系統。比如,主干道相交或比較大型的路口,應采取遠近燈結合的信號系統,將信號燈設置為上下兩排,大型車輛與小型車輛可依據不同視覺角度選擇上排和下排信號燈進行觀察。這樣,位于排隊較后的車輛,不會因為前面停靠的大型車輛的遮擋而影響視線,防止其在變燈時沖入交叉口而產生安全隱患。此外,也可以將交通標志結合信號燈桿進行合桿設計,增加重要信息的接收,為比較容易忽略或視認性不好的標志信息提供重復出現的機會。比如,除了常規的指路標志外,在交叉口信號燈的懸臂上設置交叉道路的路名和門牌號,以便于駕駛員在忽略了首次出現的指路標志后,在紅燈期間可以再次獲得路名信息;還可以將禁行等交通指示標志、行人信號燈、機動車信號燈桿等進行合桿設計。
8公交候車亭的人性化設計
公交候車亭設計要“以人為中心”,不僅要滿足功能要求、美學要求,更要滿足使用者使用時的安全性和舒適性,既要利于健康又要使用戶操作時能夠得心應手,以及與環境保護的一致。標準的候車亭一般由站臺、信息牌、頂蓋、隔板、支柱、夜間照明、座椅等幾部分組成,在設計中可以根據地段條件靈活設置。公交候車亭的人性化設計不僅需要熟知一般正常人在各種環境下的行為數據,也必須研究各類殘障人士的特殊行為數據。在公交站牌處設置路標與地圖,為行人出行帶來更多方便。在公交站牌處可以考慮設置路鐘,方便路人查看時間,也兼帶宣傳了與路鐘設計結合在一起的廣告。公交站牌盡量實現智能化,能夠實時顯示公交車到站信息。在公交站臺處設置座椅,為乘客帶來片刻的休息。公交站臺應盡量采用頂篷設計,為乘客遮陽避雨。
9護欄的人性化設計
護欄的作用,就是為了有效引導司機和行人等交通參與者的行為,減少不必要的傷亡和損失,保障交通的安全。人性化設計護欄,要統籌考慮“司機、行人、機動車、護欄”等多方面的要求。對于司機來說,護欄應防止機動車隨意穿行。設置護欄使車輛不能在路中隨意轉彎、原地掉頭、逆向行駛等,減少車輛碰擦事故,緩解道路擁堵狀況,保障車輛有序通行。護欄如有防眩光設計,能有效屏蔽反方向車道的大光燈,保障夜間行車安全。對于行人來說,護欄應防止行人攀爬、穿越。護欄的設置方案,應該充分考慮交警部門、沿線單位和居民的意見,同時要考慮行人過街的便利。要在適當的地方開口子,有條件的地方應修建地下通道或是過街天橋,減少行人繞行的距離,方便行人過街。護欄設置的高度要適當,防止行人攀爬或跨越。對于機動車車輛來說,護欄的強度要適中。城市道路不宜采用塑料材質的護欄,塑料護欄易損,而且機動車輛易沖破護欄與反方向的車輛發生二次事故。護欄的材質也不能太堅固,致使事故車輛損失嚴重,宜選用強度適中的護欄。對于護欄本身來說,應保持良好的使用狀態。護欄要經得起日曬雨淋,受得了輕微的車輛碰擦,具有一定的防盜性能,長久地保持良好的狀態。護欄要輕巧通透,美化城市景觀。日常維護成本要低,容易清潔且便于維修。
10交通誘導系統的人性化設計
城市交通誘導系統人性化設計是以出行者為軸心展開設計思考,在尊重出行者的自然需要和社會需要的基礎上,使出行者能快捷、方便、有效地獲取交通信息。城市交通誘導系統可以均衡路網中的交通流量,緩解交通擁堵,減少交通尾氣對環境的污染,降低交通事故的發生,其根本目的就是為了增加出行者出行的便捷性、安全性。使用圖文結合顯示的交通信息誘導屏,更能直觀地提示交通狀況,表示出特定的路網,用不同的顏色表示交通狀況。另外,誘導信息語言要力求準確、簡潔,加強雙語顯示,擴大誘導信息服務范圍,充分體現誘導信息系統的人性化設計。在交通信息誘導屏內容的顯示中,誘導信息不連續顯示要優越于連續顯示。因為駕駛員對于不連續顯示的交通誘導信息的理解反應時間,要明顯低于駕駛員對于連續顯示的反應時間。
二、結語
本研究對國內交通設施人性化設計案例進行詳細研究的基礎上,提出道路交通規劃設計與管理的相關建議和指引,作為相關工作的參考。
作者:袁晶矜 王建明 付強 單位:深圳市新城市規劃建筑設計有限公司 深圳市交通運輸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