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人工造林技術提高成活率措施探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人類的生產生活需要大量的木材資源作為原料,因此對森林的開墾程度越來越大,然而過度的開發使得環境變得更加惡劣,沙漠化、鹽堿化以及水土流失等問題變得更加嚴重,所以提出了人工造林的解決辦法[1],然而,目前的人工造林技術存在諸多問題,最主要的是人工造林的成活率問題,如何有效的提高成活率引起了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之一。
關鍵詞:人工造林技術;成活率;生態建設
1人工造林技術的分析
1.1種子與幼苗的培養
選擇壯年期的優質木作為母樹,確保母樹根部粗壯且枝葉茂盛,結實周期短,能給造林工作提供質優量多的種子,為喬木或灌木的種植提供有利的保障。造林所使用的幼苗一般分為營養繁殖苗和實生苗。營養繁殖苗適合溫度較高的土壤,因此要注意控制溫度,可采用覆蓋地膜或插條的方法來確保幼苗的成長。實生苗是通過種子進行繁殖的1種苗木,這種苗木不僅根部粗壯、成長速度快而且生長整齊,質量好。對于1a實生苗,一般采用覆蓋地膜的方法進行保溫和防蒸發處理,尤其是在干旱的西北地區,這種方法十分常用。在幼苗期,苗木的根系發達生長速度快,需要吸收較多的養分,且對生長環境的要求也比較高,這個階段育苗工作者需要適當給幼苗補水施肥及做好松土除草的工作,以保障苗木的質量。
1.2整地方法
不同苗木對整地的要求不一樣,而做好整地工作,可有效的保留土壤的養分,促進苗木的成長,進一步提高苗木的成活率。例如,采用水平帶狀的整地方法,一般需保證帶寬0.6~2.1m,而深度也應保證在18~29cm,且要求帶面不能高于坡面。由于不同的苗木對造林地都有各自的生長需求,所以應將苗木的特性與造林地的條件有機結合,充分發揮造林技術的專業性。不僅要保證苗木對土壤的適應性,也要確保土壤滿足苗木的需求。目前,有些地區的造林戶采取高科技手段,使苗木更能適應環境,也有些地區通過改善整地方法,提高灌溉與施肥的技術用來保證苗木的質量,無論是何種方式都能有效的保障苗木的成活率。
1.3輔助林木成長
林木能否正常的成長需選擇合適的季節進行平茬工作,一般在秋季做這項工作最為適宜。平茬工作主要是對苗木的部分主干進行截除操作,這樣可使苗木的地表部分快速長出新莖。適當的進行人工修剪,可使苗木生長更旺,側枝分布更勻稱,材質更好。修剪工作應根據氣候情況而定,一般秋冬季寒冷干燥,對高大喬木的側枝進行修剪最合適,可以有效的延續主干向上生長,確保喬木頂芽的發育良好。對于不具有頂端優勢的樹種,如槐樹、榆樹等,對它們進行修剪時,應當去除弱枝、過長枝以及下垂枝,以保證其主干通直,樹勢生長更好。
2造林成活率的提高措施
2.1造林數量控制
苗木在生長過程中,會向土壤吸收養料給枝干輸送營養,而過密的種植,會導致土壤的營養供應不足,致使林木普遍營養不良。所以,在造林時,應控制好種植數量,種植間距,并及時對土壤的養料進行補充,以確保造林的質量,提高苗木的成活率。
2.2符合季節需要
一般在秋季進行整地工作,最利于苗木的成長。整地是保留水分與養分,提高地溫的有效手段,也是實現頂漿造林的基礎保障。為保證整地的質量,應將所有造林樹統一在秋季進行整地,做好整地的預備工作,確保秋季能順利整地。整地的重要性不可忽視,不僅要選擇合適的季節,對于不同樹種,也應使用不同的整地方法,根據具體的整地標準進行整地工作。
2.3提高種植技術
通過開展林木種植技術培訓班,可大規模的培養專業栽培人員,提高林木的存活率。培訓不僅包括理論知識的講解,還有現場種植技術演練,使造林者充分認識造林技術對整個造林過程所發揮的作用重大,也可使造林者熟悉掌握相關技術,使造林更符合我國的綠化標準。
2.4引入新技術
目前,有些地區在傳統抗旱造林技術的基礎上引入了新的抗旱方法,例如,容器育苗法,抗旱造林新工藝,增加備用行等方法,這些方法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既改善了傳統的抗旱措施,提高了苗木的存活率,也給我國造林技術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有利的動力。
2.5加強管護
對新植幼林的護理工作,主要包括灌溉、培土、除草、去枝、扶正等,可有效的促進苗木的生長;也可采用以耕作代替護理的方式進行管護,即采取林苗、林糧的間作方式,即可增加經濟收入又可減少管護的工作量,降低撫育成本,而且給苗木也增加了養分。
3結束語
結合國內外成功的造林經驗,積極引進新技術在造林方面的應用,以提高我國造林樹存活率;人工造林技術需跟上時代的腳步,創新更多的造林體系,廣泛調動科技人員的積極性,更好的為我國造林工作服務。
參考文獻
[1]蘆向芝.高寒山區提高人工造林成活率的技術措施[J].內蒙古林業,2011(2).
作者:馮海英 單位:陜西省橫山縣林業工作站城關分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