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探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擴面、增品、提標”是業界對農業保險賦予的期待,這份期待在2021年取得突破性進展。2021年6月,財政部等三部門發文,擴大稻谷、小麥、玉米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實施范圍,在當年首先覆蓋13個糧食主產省份約60%的產糧大縣。隨后,黑龍江、四川、安徽、內蒙古、河南、山東等糧食主產省也相繼發布相關通知,穩步推進政策落地實施。
從前期的試點情況來看,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的畝均賠款高于傳統的直接物化成本保險95.5%,高于大災保險22.8%,保障水平最高可以達到相應品種種植收入的80%,大大超過了直接物化成本保險最高40%的保障水平,極大地穩定了投保農戶種糧收入預期,同時有效防止了脫貧糧農返貧現象的發生。
“稻谷、小麥、玉米三大糧食作物,是我們國家的主要農作物,也是老百姓飯碗里的主要糧食品種,其農業保險政策的擴面提標是惠及廣大農戶的好事實事。”財政部副部長鄒加怡曾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說。
從保障水平僅覆蓋種子、農藥、化肥的直接物化成本保險,到增加了土地成本的農業大災保險試點,再到覆蓋農業生產總成本的完全成本保險和保障農民基本收入的種植收入保險,自2007年拉開序幕以來,我國政策性農業保險歷經15年努力,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點到面的長足發展。到2021年,已覆蓋三大糧食作物、天然橡膠、油料作物等16個大宗農產品及60余個地方優勢特色農產品,在防范化解農業生產風險、穩定農民收入、落實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等方面發揮出了重要作用。
銀保監會近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1-10月,農業保險累計實現保費收入879.07億元,提前實現了“到2022年我國農業保險保費收入需達到840億元”的階段性目標。這也意味著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實現良好開局。
盡管已取得顯著成效,但不可否認的是,目前我國農業保險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著一些短板:覆蓋面相對較低,“擴面、增品、提標”仍然存在較大的空間;缺乏統一的農業數據信息服務平臺,涉農數據亟需進一步整合;承保機構服務基層的能力還需要進一步提高。
對此,頂層設計已明確了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的路線圖。財政部有關負責人表示,要從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和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的角度出發,圍繞切實加大金融資源向鄉村振興重點領域的傾斜力度,精準把握我國農業保險發展方向,服務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一是建立健全制度體系,修訂《農業保險條例》,完善配套政策措施。二是用足用好WTO規定的“綠箱”支持政策,用好保費補貼存量,擴大保費補貼增量,發揮好農業保險作用。三是加快建設農業數據信息服務平臺,提高農業保險政策的精準性、實效性。四是鼓勵各地結合實際探索開展農業保險創新試點,開發標準化農業保險產品,完善風險區劃和費率調整機制。五是完善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機制,形成多方參與、風險共擔的“全鏈條”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機制,推動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助力鄉村振興,更好地服務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作者:鄭源源 單位:農村金融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