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世界農業推廣變革啟發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政府興辦農業推廣是當今世界的主流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為了保證國內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的供應,即食物安全,世界各國都以政府辦的農業推廣組織作為主體。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統計,全世界約有150個國家農業推廣組織的主要形式是以農業部為基礎的官方機構,其比例高達81%。英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和泰國等發展中國家農業推廣的組織形式都是以政府農業部為基礎的官方機構,美國雖然州及州以下農業推廣組織是以大學為基礎,但仍是政府辦的官方機構,聯邦農業部設有推廣局,是全國農業推廣工作的領導者和主要管理者[1]。
(二)政府財政支持是推廣經費的主要來源
世界上許多國家通過立法,確立農業推廣事業和推廣機構的法律地位,也保證了推廣經費的來源。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調查,全球農業推廣經費呈逐年上升趨勢。目前約為60億美元,平均每個推廣員經費為1.1萬美元。農業推廣經費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世界平均為0.5%。如美國的農業推廣經費由農業部承擔20%-25%,州政府承擔50%,縣政府承擔20%-25%,私人捐款僅占一小部分[1]。英國的各級農業推廣組織的經費開支均由各級政府提供。近年來,農業推廣投資出現了多元化趨勢,農業推廣組織重視自我積累,除了社會、團體、企業,甚至慈善機構的投入外,對推廣服務實行直接收費的做法不斷增加,特別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成員國,它們中多數成員至少有20%的推廣經費來自直接收費。
(三)農業推廣私人化悄悄興起,農業推廣商業化勢頭加強
在一些發達國家,傳統的農業推廣模式中由政府農業推廣機構通過教育與培訓和咨詢服務來傳遞和擴散農業科技成果的方式正發生改變,農場主為了提高農產品數量和質量,降低成本增加效益,提高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紛紛要求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直接參與農業生產,解決實際問題。出現聘用專門技術顧問,并提供報酬的農業推廣私人化形式。同時,世界上許多農資生產公司派出推銷人員,在農村推廣產品的過程中傳授農業技術和新產品的使用技術,成為農業推廣中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如東南亞的菲律賓、泰國和非洲及拉丁美洲的一些國家,農業推廣工作既有國家推廣人員,也有商業公司的推銷人員,從而調動了廣大推廣人員的積極性,提高了農業推廣的效率和效益。
(四)農業科研、教育、推廣、生產結合越來越緊密
在農業科研、教育、推廣與生產相結合方面,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都重視面向市場,通過推廣人員與農業生產者之間上下結合,雙向互動,使推廣工作更具針對性。特別是世界各國都高度重視農業教育工作,以提高教育為先導,建立龐大的成人教育工程,尤其重視普通大眾和貧困地區的教育援助。如韓國為農民舉辦各種培訓班,幾乎每個農戶每年都接受1次培訓,農民素質不斷提高。多數農業推廣工作做得好的國家,其農業推廣與農業科研、教育三者都結合得很密切。此外,在政府推廣機構與生產組織和非政府組織的聯合方面,亞洲的日本、韓國的“農民協會”,重視農民組織在技術推廣和農村開發中的作用;丹麥、荷蘭等國的農民合作社等生產經營組織,通過各組織間的緊密聯合,成為農業推廣面向農場(農戶)的主要渠道和十分有效的途徑。
(五)農業推廣正向形式多樣化、服務有償化轉變
隨著電子計算機技術的普及,農業推廣形式越來越多,通過計算機網絡推廣農業技術知識越來越普遍,農業推廣人員提供無傾向性的實用知識,由農場主自主決定采用與否。如加拿大農業推廣機構在20世紀90年代就已形成全國性的電腦信息網絡,并且通過衛星傳送與美國的信息高速公路計劃連接起來,在已入網的農戶中可以隨時獲得10分鐘之前的國際農產品市場最新信息。在不同地區農業推廣機構與農戶之間還建立了電子郵件傳遞系統,迅速傳遞農業技術資料。此外,農業推廣服務方式也有所改變。如英國農漁部設立的農業咨詢所(ADAS)、新西蘭的“新西蘭農業”的推廣技術服務公司,以及墨西哥、澳大利亞以及拉美的智利、哥倫比亞等國出現了不同形式的有償服務方式,以彌補農業推廣經費的不足。
(六)狹義的農業推廣正逐漸被廣義的農業推廣所取代
傳統的以改良農業生產技術為手段,以提高農業生產水平為目標的狹義農業推廣正轉向廣義農業推廣,農業推廣不僅單純地推廣農業技術,還包括教育農民、組織農民、培養農民帶頭人及改善農民實際生活質量等方面。它是以農村社會為范圍,以農民為對象,以農場及農戶為中心,以農民的實際需要為內容,以改善農民生活質量為最終目標的農村社會教育,它不僅使農民獲得實用知識和技能,而且特別強調注意改變農民的態度與行為,提高農民素質和團體發展能力,改善農民生活,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如美、日等國通過地方志愿者,德國政府通過官方推廣咨詢機構,以改進農民家庭的生活條件,提高其生活水平為目標,根據農家及企業的需要,面向全體農民開展全方位的無償服務。
二、目前我國農業推廣體制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農業推廣的管理體制不健全
我國當前農業推廣是政府直接領導下的農業推廣,在管理體系方面存在著條塊分割、多頭管理、機構重復、力量分散,組織創新滯后,難以形成合力等問題。各級農業推廣機構既受農業行政部門的直接領導,又受上級推廣機構的業務指導,在組織管理上具有雙重性。由于行政部門的直接領導權大于推廣機構上級的業務指導權,使得農業推廣機構的組織領導功能較弱,農業推廣部門的工作較多的是圍繞農業行政部門的工作來開展,對行政部門負責,各級農業推廣機構由于相互之間的管理權受限制,其業務上的指導和建議不能真正發揮作用。
(二)農業科研、教育、推廣、生產未形成有合力的運行機制
我國現有農業科研、農業教育與農業推廣部門分屬不同的政府行政部門管理,各自獨立,自成體系,只有工作上的相互協作,沒有管理體制上的內在聯系,相互之間協調困難,導致科研成果與市場需要嚴重脫節。此外,農業科研院所與農業高校的科研行為與市場需求、農業需要存在較大差距,導致農業科技成果的有效供給和農民的有效需求不足,嚴重削弱了“教育、科研、推廣”三者相輔相成的整體功能的發揮。
(三)農業推廣投資機制不健全,資金短缺,工作難以開展
長期以來,我國農業推廣是國家出錢,農業科研院所和農業高校進行研究開發,農業企業、農民無償或低償使用和受益,使得投資渠道單一,資金嚴重不足。據統計,目前我國農業科研經費占農業產值的比重不到0.25%[2-3]。很多地方農業推廣經費問題長期得不到妥善解決,一些地方政府大幅削減推廣事業經費,相當一部分基層推廣人員沒有穩定的收入,有的甚至難以保證基本生活,使農業推廣體系面臨“線斷、網破、人散”的危險。這些都嚴重制約了農業推廣工作的開展,使得一些新的綜合配套技術無法引進、試驗、示范和推廣。
(四)農業推廣局限于狹義的農業技術推廣
我國目前的農業推廣注重農業實用技術的應用推廣。農業推廣機構主要承擔把科技成果和實用技術通過試驗、示范、培訓指導及咨詢服務等介紹給農民,幫助農民解決生產中的技術難題等工作,忽視了農民整體文化素質的提高。這種狀況已越來越不能滿足現代農民在商品經濟競爭中對科技、市場、金融、文化等方面信息和服務的需求。
(五)農業推廣人員隊伍殘缺,綜合素質不高
我國目前農業推廣人員數量少且素質較差。據統計,我國農業推廣人員只有88萬,初中以下的就占60%,平均萬公頃土地僅有12個技術人員,萬名勞動力僅有0.16個技術人員[4]。在布局上呈“倒金字塔”型結構,縣級農業推廣人員占的比重大,而鄉村兩級的農業推廣人員所占比重小,并有下降的趨勢;農業推廣人員中專業技術人員比例偏低,由于基層推廣機構待遇低,工作艱苦,人才斷層問題普通存在。在這些農業推廣人員中,接受高層教育人員比例少,人員素質偏低,大部分是屬于種植業產中服務型人才,而養殖業、農村非農產業和市場服務人員比重偏小,農業推廣人員缺乏綜合性、多學科知識,難以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
(六)農業推廣形式單一,手段落后
長期以來,我國農業推廣主要是通過行政指令來搞項目推廣,農民在推廣計劃實施過程中參與程度低,農民不能成為農業科技成果的積極用戶。農業推廣形式還未從過去推廣什么農民就接受什么轉變為農民需要什么農業推廣部門就推廣什么,尚未形成“市場—項目—成果—推廣”的農業市場反饋機制。在推廣手段方面,多集中于技術講座、技術示范等傳統方式,農業信息技術,如信息網絡、遠程教育、互聯網等新的推廣技術手段未能得到有效應用。
(七)農村教育總體上還比較落后,農民文化素質低
目前,我國農村教育總體上仍然比較落后。據統計,我國(內地)農村人口占全國人口的65%,人口素質低,文盲和半文盲人口2.19億。在農村就業人口中,文盲和半文盲占35.9%,小學文化程度者占37.2%,每萬人口大學生數為4名,平均文化程度為4年。而在美國,農民受教育年限平均為12年。到2000年,農村普及9年義務教育地區的覆蓋人口僅達到54%左右[5]。農民的文化科技素質低與農業現代化建設不相適應的矛盾日益突出,已成為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沉重包袱。
三、發展面向世界的我國農業推廣體制的幾點啟示
(一)建立以國家農業推廣機構為主,多部門協作的農業推廣體系
為了保護農業,增強農業國際競爭力,保持農業的基礎和戰略地位,保證食物安全,在我國經濟不發達、資源相對匱乏的條件下,充分發揮國家興辦農業推廣的主體作用,有利于公有制實現形式的發揮,有利于把農業科技成果和先進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在現有國家農業推廣機構的管理體制方面,應借鑒美國、日本、泰國等農業推廣組織實行垂直領導的經驗,打破目前的條塊分割的狀況,加強農業推廣機構上下級之間的垂直領導和組織協調。隨著農業推廣由一元化演變為多元化,建議建立起一個高層次的國家級農業推廣協調機構,加強宏觀調控,完善農業推廣體系,建立有效運行機制。并充分發揮政府職能和非政府社會組織的職能,使多元化農業推廣機構有序地、公平合理地競爭,發揮各自優勢,在競爭中合作和發展。
(二)建立多渠道的農業推廣資金融資投入機制
在國家財政作為農業推廣經費主要來源的前提下,要大力發展合作推廣,建立多渠道融資投入機制。通過立法手段,爭取保證國家財政每年投放到農業推廣的經費占農業總產值的0.5%以上。要借鑒美國多渠道多元化籌資經驗,制定優惠政策,設立農業推廣基金,廣泛在社會上籌資作為農業推廣基金的主要來源,包括鼓勵民間、私人投資于農業推廣。可以通過技術轉讓、技術開發、技術服務和技術承包等多種形式開展農業推廣有償服務,或興辦各種經濟實體,如示范農場、植物醫院等,有條件的可嘗試實行股份制,通過多種形式壯大農業推廣組織的“自我造血”能力。
(三)加強農業科研、教育、推廣的結合
農科教結合、產學研一體化是振興農村經濟的必由之路。農業推廣與農業科研、教育密切結合是多數農業推廣工作做得好的國家的一條重要經驗。美國以州立大學為基礎,將州級農業推廣機構設在州立大學內,在農學院直接領導下,農業推廣、科研與教育密切結合,堪稱典范。日本的農業普及事業協作組織機構,將農業科研單位、學校和改良普及所等相關組織聯系起來,實現了科研、教育與推廣的有機結合[6]。我國的農業推廣應充分調動農業科研機構、農業高校、農業推廣機構的積極性,在新形勢下創造其有效合作的新模式。同時,增強農業推廣工作的綜合服務功能,在農業產前引導、產中指導、產后促銷方面多下功夫,根據農業發展的實際需要來開發科研成果、開展推廣服務工作。此外,我國有近70所農業高校,要重視農業高校在農業推廣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使之成為中堅力量。
(四)擴大農業推廣內涵,充分發揮農業推廣工作在農村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隨著各國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和農業現代化進程加快,農民對農業推廣的需求發生了很大變化,使得農業推廣的內涵更為豐富。借鑒美、日、法、德等國的農業推廣經驗,農業推廣應在保證農業生產實用技術的推廣和普及作為重點和基礎地位的同時,還應大力開展家政服務,通過家庭示范和家務咨詢等,改進農民家庭的生活條件,提高農民生活水平。此外,環境問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維護生態環境、社區和農村地區開發,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是農業推廣的一個重要目標。
(五)積極發展農業信息技術,實行多形式的農業推廣
信息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其應用領域越來越廣泛。在知識技術更新加快,信息傳播越來越重要的現代社會里,迫切要求農業推廣的形式和手段的創新。面向新世紀,我國的農業推廣工作應大力發展農業信息技術,加大信息網絡建設,整合網絡資源,豐富網上信息,實施網絡進村入戶工程,利用信息高速公路向廣大農民普及推廣科學知識、先進技術等,為農民提供全方位服務,用信息化帶動農業現代化。同時,要充分發揮推廣機構、高校、科研院所、協會、企業、農民等多方面積極性,通過農業技術開發、技術咨詢、技術服務、技術轉讓等多種形式,開展農業推廣工作,培育農業技術市場,推動農村致富奔小康。
(六)鼓勵建立多形式的農業推廣組織,實行推廣隊伍多元化
農業推廣組織對發展農村經濟,幫助農民進入市場有著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和強大的生命力。實踐證明,農民專業技術協會是一種很受農民歡迎的民間合作經濟技術組織形式。在日本、韓國等國和我國臺灣地區,農協在農業推廣工作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農業推廣工作中,要充分認識到農民專業技術協會的重要作用,盡快制定農民專業技術協會有關的法律法規,明確農民專業技術協會的法律地位,提供優惠政策,加強宏觀管理和指導,大力發展農民、企業技術推廣與服務組織,支持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的發展,有計劃有步驟地建立專業性、地區性乃至全國性的農民專業技術協會。并使其不斷完善、健康發展,使之在推進農業市場經濟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七)以教育為先導,不斷提高農業推廣人員和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
農業推廣人員的知識更新是技術創新的基礎,是優化隊伍結構的重要途徑,是提高農業推廣工作水平的重要保證。在推進我國現代化的進程中,農業推廣隊伍的人才結構和推廣人員的知識結構要不斷進行調整,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要求。要加強現有推廣人員的綜合性、多學科方面知識培訓,以在崗學習為主,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相結合,促使他們不斷更新知識,擴大知識面,提高農業推廣的服務水平。此外,農民是農業技術和信息的接受者,要提高推廣效率,最根本的一點就是提高全體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目前,我國農業推廣工作要通過農業廣播學校、電視大學、技術講座、專業培訓、職業高中、信息網絡、遠程教育、函授和夜校等多種形式,培養一支有文化、懂技術的農民技術員隊伍,把科學技術送到千家萬戶,傳授到田間地頭,提高農民科學種田水平,加速農民知識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