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業旱災脆弱區減災分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根據自然地理區劃理論,區劃就是根據自然地理環境發展的共同性,自然結構的相似性和自然地理過程的統一性,將區域內部相似性最大、差異性最小,而與其外部相似性最小、差異性最大的地方自上而下的劃分開來[4]。農業旱災脆弱性區劃就是在遵循減災實用性原則的前提下,根據脆弱性形成的自然和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相似性與差異性以及脆弱度狀況,進行區域劃分。目的是為減災規劃、旱災救助和管理服務。因行政管理和有關社會經濟統計都以縣為基本單元,故區劃時保持了縣界的完整性。農業旱災脆弱性區劃采用的方法是圖幅疊置法。首先,需要對區域農業旱災脆弱性進行評估與空間制圖(方法和指標參見文獻[2]);將影響農業自然資源組合的地貌類型組合,按地貌類型分區;對地下水水文地質和水質進行分區;繪制種植業區劃圖、年平均降水量分區圖。然后,使用GIS,將圖層進行疊加(overlay),以脆弱度為主要分區指標,地形等高線、年平均降水量、地下水質分界線和種植業區劃結果為綜合分析和控制因素,進行區域劃分。
2河北省農業旱災脆弱性區劃
河北省位于36°3′N~42°40′N和113°27′E~119°50′E之間,總面積18.8萬km2,人口6484萬,為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境內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北部、西北部和西部分別為燕山山地、冀北高原和冀西北山間盆地與太行山山地,東南部地區為河北平原。地貌地勢的空間分異格局與區域間的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致使旱災脆弱性在成因及其程度方面存在很大差異。按上述原則和方法,可將河北省農業旱災脆弱性劃分為7個區域,各區的基本資源環境和人文社會經濟狀況。
3脆弱性動態變化成因及降低脆弱性的人類行為調整
根據文獻[5]對1950~1997年河北省農業旱災脆弱性評估結果,做分區農業旱災脆弱性變化圖2。可以看出,建國初期,各區農業旱災脆弱性都呈現很高的狀態,全省平均為0.77,到1997年降為0.48,脆弱性總體水平下降,空間差異增強。農業旱災脆弱度顯著的區域差異和時間變化,反映了農業經濟系統內自然與人類活動所導致的農業旱災脆弱性動態壓力的變化。太行山山麓平原地帶的農業旱災脆弱度始終為全省最低,而且自1950年以來下降最快。此區是河北省農業高產穩產地帶,不僅光熱資源充足、土地平坦肥沃,地下水水質好易開采,水庫地表水灌溉便利,而是有精耕細作的傳統,農業投入為全省最高,化肥投入達612.9kg/hm2,灌溉指數在0.9以上,單位面積產量最高,達7636.9kg/hm2。因此,在人均耕地資源相對豐富的情況下,人均糧食生產量達到766.4kg,為商品糧基地。該區脆弱性大幅度降低的外部原因還在于國家、省對商品糧基地縣的大量資金、設施和技術的投入。
進一步降低脆弱性應從改善農產品品質,推廣實施節水灌溉和科學投入入手,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冀東丘陵平原地帶在1980年以前脆弱度維持在較高水平,1980年后隨著潘家口和大黑汀水庫的建成運營,灌溉指數增加,物質投入增長,脆弱度迅速下降,成為全省次低區。由于土地肥沃,人均耕地資源相對較多,單產水平高,年人均糧食生產量為全省最高,達789.4kg。隨著境外引水的增加和地下水位的持續下降,原本降水較豐富的此區,出現干旱日益嚴重的局面。調整農業種植結構,縮減耗水量高的水稻面積,實施節水灌溉,才能適應干旱現狀。低平原和濱海平原地區脆弱度高低呈插花狀分布,程度不一。隨著20世紀70年代大規模深層地下水開采,脆弱度大幅度下降。但在現實脆弱性降低的同時,也孕育著更加嚴重的危機。不斷增加的灌溉機械動力加劇了深層地下水資源的持續超采,該區耕作制度從輪作到一年兩熟耕作,種植結構從以雜糧為主到以高耗水作物冬小麥和夏玉米為主,農業的用水壓力,加速了地下水漏斗群和地面沉降區的形成與擴展。
該區降低脆弱性,不僅僅是節水灌溉與增加投入問題,根據現有社會經濟和農業技術條件下的水資源承載潛力,調整耕作計劃,改組農作物品種搭配,壓縮耗水量大的冬小麥種植面積,是減輕旱災影響的根本出路。太行山山地區脆弱度居于全省中等水平,近年來下降緩慢的主要原因是該區山地生態環境較差,人均耕地少,僅約0.086hm2/人。文化素質較低和就業門路狹窄的農民對土地嚴重依賴,從單位面積勞動力、灌溉和肥料等投入來看,該區已經達到較高的水平,僅次于山麓平原地帶,而脆弱性依然較強。本區降低脆弱性的途徑在于增加技術投入和技術培訓,向外輸出勞動力,賺取經濟收入,提高食物購買能力和增加節水農業的投入,緩解旱災影響。建立激勵機制,使改善生態環境,保護農業資源成為農民的自覺行動。冀北山地區脆弱度處于中等,下降不明顯。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人均耕地資源少,都是脆弱性偏高的動態壓力。該區降低脆弱性的著眼點不應僅在耕地投入上,而且要利用山地廣闊的優勢,大力發展林牧業,增加林牧業的收入,提高農民對于旱災的抗御和緩解能力,小流域治理與開發尤為重要。
冀西北山間盆地區脆弱度不僅偏高,而且有很強的波動性,反映了該區干旱與旱災受自然影響顯著。本區降水少,水土流失嚴重,雖然人均耕地較多,但為一年一熟,灌溉指數僅為0.46,單產水平低(1477.6kg/hm2),年人均糧食生產量為全省最少,僅255.6kg/人。降低脆弱性的關鍵在于發展集水節水農業,提高單產水平。同時,加強畜牧業生產與深加工,依托京津市場,增加農民收入。冀北高原地區始終為全省農業旱災脆弱度最高的區域,近幾十年來,脆弱度不但沒有下降,而且略有上升。導致旱災脆弱性增強的自然成因是氣候干旱、多風、土地質量差,而人為因素則在于大面積墾殖草場,粗放經營導致的風蝕沙化加劇。環境的退化和人口的增加對農業形成雙重的壓力。該區降低脆弱性需要進行知識、技術、資金投入,確保口糧生產,退耕還牧,建設人工牧場,改善生態。這不僅僅是本區經濟發展的基礎,也是首都圈環境安全的需求。
4結論
農業旱災災情與農業旱災脆弱性成正相關。脆弱性產生的動態壓力來自于致災因子(氣候條件)、孕災環境和人類社會經濟活動。也是農業自然資源和環境、人口和社會經濟、農業科學技術接受和實施水平、干旱的認識和反應能力、農產品市場價格和產業政策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進行農業旱災脆弱性區劃,針對區域農業旱災脆弱性的具體壓力狀況,制定調整人類行為的方案和規劃,對減災、救災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具有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