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業科技貢獻率測算探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1基本原理與測算公式一般測算的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是廣義的農業科技進步對農業總產值增長率的貢獻份額。正常年份,農業總產值的增長來自兩個方面:一是來自生產投入的增加,一是來自科技進步帶來的投入產出比的提高。因科技進步產生的總產值增長率,叫科技進步率。因此,農業科技進步率是農業總產值增長率中扣除新增投入量產生的總產值增長率之后的余額。農業科技進步率比上農業總產值增長率,得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1]。關于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的測定,目前主要有兩種方法:第一種為生產函數法,最常用的為C-D生產函數。C-D生產函數是一種總量生產函數,基本形式為:Y=A0KαLβ,式中Y為產出,A0為技術水平,K為資本,L為勞動力,α為資本彈性系數,β為勞動力彈性系數。C-D生產函數根據系統工程原理中黑箱研究方法和以彈性函數的形式建立數學模型,撇開系統內部構成與機制,主要考慮外部輸出對系統的機作原理,利用樣本數據-研究系統的功能和特征。但在應用C-D生產函數對科技進步貢獻率進行測算時,因A0表示科技水平,而A0是不變量,故測算時實質上是利用可量化資本K和勞動力L的樣本數據算出其增長率對產出增長率的貢獻率后,剩余量作為科技進步率對產出增長率的貢獻率,結果模糊,不夠準確,必須進行一定的修正[2]。第二種為增長速度方程方法,朱希剛等采用增長速度方程作為科技進步率的測算模型,結合中國農業生產和農業統計的實際,按總投入等于總產出的前提,因變量用農業總產值,自變量分為時間、物質費用、勞動力和耕地4類,構造測算公式,提出了“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測算方法”[3],該方法已被農業部正式采納,作為農業科學技術進步貢獻率計算的統一方法,在全國廣泛應用。依據該法,一個時期的農業科技進步率和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的計算公式為:δ=a-(αb+βc+λd),s=δ/a。其中,δ為農業科技進步率。a為農業總產值增長率,b為物質費用增長率。c為勞動力增長率,d為耕地增長率。α為物質費用產出彈性系數,β為勞動力產出彈性系數,λ為耕地產出彈性系數,s為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筆者在計算全國和廣西十五時期(2000~2004)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時,采用第二種方法。在該方法中,計算全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時,物質費用、勞動力、耕地的產出彈性系數分別取0.55、0.20、0.25。為了廣西和全國的計算結果更具可比性,該文在計算廣西和全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時,均采用上述彈性系數。
1.2數據選取與處理該文數據直接選取于《中國農村統計年鑒》1998~2005廣西和全國各項數據。數據選取與處理方法如下。①農業總產值。具體指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直接取《中國農村統計年鑒》中1998~2005年的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當年價)和農林牧漁業總產值指數(上年為100)。由當年價的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結合指數,統一換算為1999年價格的農林牧漁業總產值。②農業物質費用。由《中國農村統計年鑒》中列出的當年價的農林牧漁業中間消耗和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算出前者占后者的比重,再分別乘以當年已換算為1999年價格的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得各年按1999年價格計算的農業物質費用。③農業勞動力。直接選取《中國農村統計年鑒》中1998~2005年農林牧漁業勞動力數據(年底數)。④耕地面積。關于此項指標,一是考慮到國家統計局只公布了截止1996年10月31日時耕地面積數,以及初步測算的2001年耕地總資源數和2007年底數,數據缺損;二是考慮到農村土地“撂荒”的現實,農作物總播種面積更能準確的反映農業生產的實際情況[4]。故筆者采用當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代替當年耕地面積。直接取《中國農村統計年鑒》中1998~2005年數據。
1.3數據說明因農業生產受氣候條件影響較大,為排除個別年份內產出的大幅波動,筆者計算各項數據的年均增長率時,在原始數據的基礎上做如下調整:各項數據采用前后3年的平均值,即1999年的各指標值用1998、1999和2000年3年相應指標值的平均值表示,2004年的各指標值用2003、2004、2005年3年相應指標的平均值表示,處理后單獨由表列出。
2具體測算
由上所述,設A為農林牧漁業總產值,B為物質費用,單位均取為億元,C為農林牧漁業勞動力人數,單位取為萬人,D為農作物總播種面積,單位取為千公頃。
2.1數據處理全國和廣西各項數據的處理和計算結果。
2.2計算各指標的年均增長率由公式z=y2004y1999,x=5z算出,其中x為年均增長率,y2004、y1999分別為表3中1999、2004年全國和廣西的各項數據。
2.3計算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將各項數據的增長率和彈性系數代入前述公式,得全國和廣西十五時期(2000~2004)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分別為49.53%和34.34%。
3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結果分析
(1)一方面,根據朱希剛的測算,“九五”時期(1996~2000),全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為45.16%[6],由于本文在數據選取與處理時,對比朱法略有調整,調整原由前已詳述。一是該文在計算年均增長率時,各數據取前后3年平均值;二是以農作物總播種面積代替耕地面積。但若不做上述調整,經筆者計算,九五時期全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計算結果與朱希剛算得的一致。另一方面,河北大學經濟學院李林杰、王紅濤算得的我國十五時期(2001~2005)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為50%[7]。根據劉丹、吳進民等算得云南省十五時期(2001~2005)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為35.41%[1],廣西與云南同屬西部欠發達地區,且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大致相當。結合以上兩方面敘述,可以認為全國和廣西十五時期(2000~2004)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分別為49.53%和34.34%是真實、可信的。從總體上看,由廣西與全國十五(2000~2004)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對比,廣西比全國落后15.19個百分點,廣西與全國平均水平仍存在較大差距。
(2)從廣西與全國的具體指標對比來看: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增長率,十五時期廣西比全國高出0.5個百分點,比全國增速略快。中國-東盟博覽會的定期舉辦,促進了中國與東盟10國間農業種養殖技術、農產品深加工技術等的技術轉讓與合作,以及東盟特色農產品的引進與種植;北部灣經濟區的建立,促進了農業產業化資金的集中投入,支持了北部灣經濟區的農產品加工、產地批發市場、儲藏保鮮庫、優質特色農產品高效種植養殖基地建設。上述兩項都有力地加快了廣西農業經濟的發展。物質費用增長率,十五時期廣西比全國高出1.4個百分點,相對全國而言,廣西物質投入的大量增長,并未帶來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較快增長。廣西農業經濟的增長在相當程度上是依靠物質消耗的高增長(年均增長率6.43%)來支撐。勞動力投入的增長速度,廣西比全國增長率高0.64個百分點,相對全國而言,廣西的人力投入大,而農業勞動生產率不高。農作物總播種面積增長率,國家十五時期為負增長(-0.30%),而廣西為正增長(0.33%),再從單位面積產值來看,相對全國而言,廣西的土地投入較大,而產出偏低。
4提高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對策建議結合以上結果分析,廣西農業現狀總體上仍為一種高投入、低產出的格局,科技進步水平較低,針對這種格局,作以下建議。
4.1轉變農業增長方式,提高資金投入水平測算表明,廣西現行農業產值的增長相當程度上依靠物質消耗的高增長來支撐,要提高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就必須轉變農業的增長方式,提高資金投入水平,加大對農業科研的投入,繼續提高農業科技隊伍的素質,加快農業科學研究的進展,提高農業的科技研發水平,加快農業原有技術的改造與革新,加快新科技成果的應用,轉變生產方式,加快農業機械的普及,促進農業硬技術的進步,提高農業的產出投入比。
4.2加大科技推廣投入,完善科技推廣服務系統結合人力投入過大、農業勞動生產率不高的現狀,廣西應加大農業科技推廣的投入,加強農業科學技術推廣工作,完善廣西農業科學技術推廣服務系統,廣泛開展多種多樣、豐富多彩的群眾性農業科技活動,如科技承包、技術培訓、農民科協、科技市場、科技下鄉等活動,以促進農業勞動者的科技文化素質、管理水平與智力水平的提高,改善農業從業者的技能,提升農業的軟科技進步水平。
4.3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針對土地投入較大,而產出偏低的現實,廣西應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通過各種科技手段和組織形式,加快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步伐,繼續擴大優良農業品種種植面積,加大優質、高產、高效農業的發展力度,加速農業產業化進程。使廣西早日實現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勞動和資源節約型的農業科技進步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