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家庭背景與大學生就業的關系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問題一直受到國內專家、學者和媒體的關注。隨著社會的發展,公眾對大學畢業生就業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越來越理性。本研究對中原工學院2011級大學生的就業情況進行了追蹤調查,對相關就業數據做出了實證分析。研究結果對于當前中國高等教育對學生的培養、企事業單位的招聘、學生個人的成長等都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和現實意義。
近年,我國的教育事業穩步發展,公民的受教育程度、教育公平度相對提高。但受限于普通公眾的傳統思想意識、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不成熟,大部分人仍堅持認為擁有不同家庭背景的人在教育結果公平方面或多或少會出現“不公平”的現象。家庭背景到底能不能影響大學生的就業、創業等情況,一直是普通群眾甚至是媒體最關注的問題。筆者系統地研究了家庭背景與就業的關系,不僅對高校學生就業工作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對大學生這一群體,甚至對各個企事業單位在人才的引進方面,都具有長遠的現實意義。
一、不同家庭背景的大學畢業生初次就業的情況
根據中原工學院招生工作處、就業指導工作處提供的學生學籍信息、就業信息綜合統計信息顯示,中原工學院2011級大學生有效信息為1918人,其中,797人未就業,1121人就業、創業、升學或出國。另外,有877名2011級大學生在就業信息中備注有具體的單位名稱、單位性質、就業地區等信息。
(一)不同家庭背景的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率
在對來自不同家庭背景的中原工學院2011級大學生就業情況的調查中,就業率由高到低依次為:科研人員(5/6≈83.3%)、國企人員(20/26≈76.9%)、無業(653/1189≈54.9%)、教育工作者(31/57≈54.4%)、務農(150/298≈50.3%)、政府機關人員(32/67≈47.8%)、其他企業人員(17/42≈40.5%)、個體戶(6/15≈40%)、事業單位人員(7/18≈38.8%)。可以看出,科研人員、國企人員的子女的就業率很高,確定去向優勢明顯;而無業、務農人員的子女的就業率屬于中等,甚至高于其他企業人員、個體戶、事業單位人員的子女的就業率。
(二)不同家庭背景的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去向
筆者對不同家庭背景且備注有詳細就業單位信息的877名中原工學院2011級大學生就業流向做深入分析時,主要從簽約單位性質、就業地區兩個方面進行了調查。不同家庭背景下,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去向情況如下。
1.不同家庭背景的大學畢業生就業單位性質情況
在對大學畢業生就業(含升學、出國、創業)單位性質的調查中,簽約其他企業比例較高的是無業、務農人員的子女;簽約三資企業比例最高的是教育工作者的子女;簽約事業單位比例較高的是教育工作者、政府機關人員的子女;出國、出境、升學比例較高的是個體戶、科研人員、教育工作者、事業單位人員、政府機關人員的子女。
2.不同家庭背景的大學畢業生就業地區情況調查
在對不同家庭背景大學畢業生就業地區的調查中,就業單位在直轄市的比例較高的是政府機關人員、科研人員、事業單位人員、個體戶的子女;就業單位在省會和地級市比例較高的是無業人員、務農人員、教育工作者的子女;就業單位在縣和縣級市比例較高的是無業和務農人員的子女;就業單位在境外比例高的是國企人員、教育工作者、政府機關人員的子女。
二、不同家庭背景的大學畢業生就業中的公平問題分析
本研究將在公平的視角下研究大學生家庭背景和就業的關系。在具體分析不同家庭背景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時,可以通過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率、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去向等數據進行分析。
(一)不同家庭背景的大學畢業生獲取就業信息的起點公平
大學畢業生獲得招聘信息,是尋求工作、選擇職業的基礎。通過對中原工學院多位輔導員與大學畢業生的訪談得知,每一屆大學畢業生獲得就業信息的渠道是公平的。大學生獲得就業信息最有效的途徑就是通過網絡及學生就業處網站信息、校訊通、招聘會等形式。綜合以上情況分析,處于不同家庭背景下的大學畢業生在收取就業訊息這一方面是相對公平的,也就是說,不同家庭背景下,大學畢業生獲得就業信息的起點是公平的。
(二)不同家庭背景下大學畢業生就業信息接收的結果公平
大學畢業生獲取就業信息的全部渠道都是公開的,的內容都是一樣的,所有大學畢業生在就業信息接收時自然也是公平的。同樣,人才招聘網、高校就業信息網站所有的招聘信息,只要大學生登錄,點擊查看,那么他們接收到的就業信息也應該是同樣的。事實上,不同家庭背景的大學畢業生在就業信息接收的內容方面是相同的,接收就業信息這一結果是公平的。
(三)不同家庭背景的大學畢業生就業結果有差異性
無業、務農人員的子女就業的單位地區主要在省會城市、地級市、縣或縣級市和農村,國企人員、事業單位人員、教育工作者的子女,他們的就業單位多分布在北京、上海等直轄市以及國外。因此,不同家庭背景的大學畢業生,由于受到所在家庭的社會資源、經濟條件等因素的制約,在就業機會甚至就業結果方面會表現出一定的差異性,即不公平性。
(四)家庭背景與大學生就業的關系分析
家庭背景雖是大學生就業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但對于每個大學生個體而言并不是決定因素,屬于“弱制約因素”。通過調查研究可以看到,無業、務農人員的子女的就業率并不是最低,而是屬于中等水平,這就說明,家庭背景的不同,對大學生就業有影響但并不是決定性的影響。也就是說,務農人員或者無業人員的子女與政府機關人員、科研人員的子女在初次就業階段,獲取高質量就業崗位上,只是機會上會少一些。從對中原工學院大學畢業生家庭背景就業類別對比的調查中,我們也可以看出,也有一定比例的務農和無業人員的子女通過自身努力考入事業單位和國企、出國出境、升學等被社會大眾公認的較好的就業出路。
三、對不同家庭背景的大學畢業生就業的建議
無業、務農人員的子女在就業過程中相較于科研人員、國企人員的子女有較大的差距。如此看來,家庭背景依然會影響大學生的就業。但從整體的數據分析也可以證明,家庭背景的好壞,不再是決定能否順利就業的唯一標準,還有其他可能性因素會影響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情況。
(一)大學生個人需積累相關就業素質
就大學生個體而言,首先要正視自己,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把握多種就業機會,及時調整就業心態。其次要盡早做好職業規劃,認清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在大學四年的學習生活中,進行有針對性學習,通過各種途徑了解社會對所學專業的需求,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和社會服務活動,提高個人的溝通能力、管理能力,增強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力。再次要學會利用各種社會資源,掌握政府相關部門關于就業、創業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為能更好地搜集就業信息,做好充分就業準備。
(二)高校應加強對大學生就業技能、創業能力的培養
首先,高校人才培養的整個過程中,可以試行創新創業項目與學分的轉化,或允許大學生在大學期間保留學籍進行創業,同時可以安排專職的創新創業導師,給大學生做好就業、創業指導服務。其次,高校應該加強對大學生就業技能的輔導,開設相關就業指導課程,以增加大學生就業的主觀努力,消除家庭背景決定就業去向的消極影響。再次,高校可以通過組織較大范圍的雙選會、招聘會、校園專場招聘會等形式的就業供需會降低高校大學生的求職成本。
(三)就業公平相關法律法規急需完善
為了保障就業的公平,我國也需要制定一部“公平就業(創業)法”,讓大學生求職者和用人單位都在法律的保護下進行選擇和被選擇,在法治的社會中,創造出人人就業機會平等、求職人員地位平等、就業規則相互統一的良好就業競爭環境。同時,也應在大學生公平就業方面設立有效的監督機制,制定有效的監督準則,對影響公平就業的行為給予相應的懲治。
(四)深化教育體制改革
要解決就業不公平問題,就要對就業的源頭進行整頓,也就是應該對就業前的“市場”進行改革,為就業的順利實施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必須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堅持以人為本,盡力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教育,讓每個學生都能成為有用之才,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建設者。只有這樣才能為每個學生接受平等的就業、創業、升學等提供公平的平臺。
(五)加強輿論宣傳
新聞媒體加強宣傳引導,營造就業創業的良好氛圍。加強大學畢業生的思想教育,加大對就業形勢的輿論宣傳,有針對性地擴大對就業政策的宣傳,樹立典型的就業創業新形象,從而使眾多大學畢業生轉變老舊的就業觀念,真心實意地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去,創造廣闊天地,實現人生目標。
參考文獻:
[1]鐘云華,沈紅.社會分層對高等教育公平影響的實證研究[J].復旦教育論壇,2009,(5).
[2]李亞楠.社會分層對高等教育結果公平的影響——基于大學生就業問題[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高教研究),2009,(4).
[3]王敏宜.家庭社會分層與高等教育公平的實證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2.
[4]高耀,劉志民.機會擴展、社會分層與高等教育公平——基于高校學生調查數據的實證研究[J].教育科學,2015,(1).
[5]沈悅英子.社會分層視野下的教育結果公平[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1.
[6]李繼紅,聶建波.論社會分層對高等教育結果公平的影響[J].中國電力教育,2013,(1).
[7]陳春琳.教育公平視閾下大學生就業弱勢群體的創業教育[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12).
[8]劉曉紅.我國教育公平現狀分析及對策[J].當代教育論壇(宏觀教育研究),2008,(1).
[9]蔣云芳.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聯邦政府以促進公平為核心的基礎教育改革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2.
[10]王聰.中國教育公平的制度建設現狀與實踐安排[D].長春:吉林大學,2015.
作者:劉羽 杜建慧 海松梅 單位:中原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