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社會實踐下大學生就業能力探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社會實踐是大學生就業認知、能力提升和精準就業的重要路徑。在社會實踐組織過程中,還存在社會參與度不夠、經費投入不足、教育指導不夠、認識不到位等現象,影響了實踐育人在就業能力方面效果提升。政府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積極鼓勵企事業單位參加,高校要主動作為,加強規劃,內外聯動。形成社會、企事業單位、高校、家庭四位一體的聯動機制,提升社會實踐育人效果,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
[關鍵詞]社會實踐;大學生;精準就業;就業能力
目前,高校部分畢業生就業情況不理想,一方面與當前經濟社會供給側結構調整有關,另一方面也與畢業生就業能力不高有關,畢業時達不到企業崗位所需的素質。因高校不斷的擴招,地方高校在人才培養方面的投入與擴招不成比例,特別是在實踐教學方面,因為經費、社會參與度等問題,造成很多的實踐教學在校內進行,影響了大學生直接進入社會對崗位的直觀認識和體驗,也影響了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效果。研究表明,社會實踐作為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學校組織和自行聯系的方式,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結合社會需求開展社會實踐,有效促進了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效果。
一、社會實踐對大學生就業的重要意義
(一)社會實踐是大學生就業認知的有效渠道。各國通過社會實踐的形式使學生更好地了解職業,更快的適應社會,美國通過理發的形式將社會、教學和企業聯系在一起,鼓勵并要求學生必須參加企業的項目實踐活動;日本通過頂崗實習的方式,要求學生必須到企事業單位或科研院所進行實習,并定期向學校匯報實習情況;德國規定工科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時間不少于二十六周。大學生通過社會實踐提前了解社會需求和工作崗位的具體要求,在學校的學習更加具有針對性,提升與工作崗位的匹配度。通過社會實踐提前接觸實際工作環境,了解企事業單位的組織管理、文化氛圍和專業需求,提前查找理想與現實的差距,進一步認識自己的想法和工作崗位之間的差異,深入認識職業、崗位的價值和意義。
(二)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提升綜合能力的重要載體。覃紅燕認為,社會實踐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增強社會責任感,提升學生認識自我、完善自我的能力,有助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大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處理在實踐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有利于提升大學生的思考能力、應變能力、決策能力和動手能力,進一步提升大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就業能力。學生通過社會實踐,了解工作中需要的專業知識,做到理論聯系實際,解決實際問題,達到理論學習與實踐應用的結合,實現理論知識和實際工作的有效銜接。通過社會實踐,有利于大學生磨練意志、錘煉品格、勇于擔當、主動作為,提升大學生的道德修養。通過社會實踐,將實踐中發現的問題反饋給專業教師,進一步更新教學內容、優化知識結構、貼近社會需求,從人才培養的角度確保就業能力培養的提高。
(三)社會實踐是大學生精準就業的主要途徑。社會實踐有利于大學生社會化,大學生走出校門,走向社會,特別是走向實踐崗位后,圍繞工作與不同角色的人在一起工作,不僅有利于提升溝通能力、協作能力、執行能力,還有助于理論聯系實際,提升自己的知識運用水平,獲取崗位工作經驗、了解崗位實際工作情況,認識社會角色與學生的區別,理解職業、崗位的價值和意義,糾正理想中的偏差和幻想,形成正確的就業觀和擇業觀,提升社會責任感,逐步完成從學生到社會人的角色轉變,縮短社會化進程,畢業后更容易找到與自身理想、素質、能力相匹配的工作。
二、社會實踐對就業能力培養的現狀分析
研究表明社會實踐在大學生實踐能力、知識運用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均有較大的提升,對就業能力培養的效果十分明顯,但受社會參與度、學校和家庭投入、個人認識等方面的因素,導致社會實踐在開展過程中的完成度差異較大,導致就業能力培養的效果參差不齊。
(一)社會參與度不夠,提供實踐機會較少。社會各界對大學生社會實踐的認識不統一,還存在價值目標不一致,資源共享不充分,溝通協調不暢通等問題,政府、企業、高校、社會各方面在社會實踐育人方面的責任不清、任務不明、效率不高,往往高校孤掌難鳴,學生就業困難,企業需求受阻等現象時有發生。中小企業在人才培養方面的投入不足,更多的時候以人才使用為主,培養為輔;大型企業注重人才培養,但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與中東部還存在較大的差距,規上企業數量不夠,特別是上市企業數量少,在暑期社會實踐中為大學生提供的實踐機會較少,大部分學生只能在社會上開展一些宣講、調研、支農、支教、文藝下鄉等實踐活動,與未來的職業選擇和就業方向交叉不多,對崗位的認識、體驗不夠,對崗位所需要的能力素質提升有限,阻礙了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
(二)經費投入不足,實踐教育指導不夠。西部高校、特別是西部地方高校,經費來源較為單一、整體上經費非常緊張,能用于社會實踐的經費生均非常有限,遠遠不能滿足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需求,更多的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經費來源為家庭支持和自籌。這就導致部分家庭經濟條件差、綜合素質不高的學生在社會實踐中無法爭取到優秀的實踐項目、無法籌措到實踐需要的足額經費,社會實踐的完成度較低。加上西部高校師資緊張、生師比過高,教師教學、科研壓力較大,很難保證對大學生社會實踐團隊的跟蹤教育指導,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更多的流于表面的認知,影響就業能力的提升。
(三)學生認識不到位,功利化現象明顯。部分學生對社會實踐的認識不到位,參加社會實踐的目的是為了拿到實踐學分、完成人才培養的任務,沒有從自身的職業生涯規劃、綜合能力素質提升的角度來思考、設計社會實踐。加上社會實踐的考核形式較為單一,很多學生在社會實踐的過程中過渡關注宣傳報道、評獎評先,對實踐過程中的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不強。
三、提升社會實踐對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效果的對策
(一)政府政策扶持,鼓勵企業參與。培養優秀的人才,不僅僅是高校的事情,是社會各界的共同責任,政府應發揮頂層設計的作用,明確政府、企業、高校、社會各界的責任,構建“高素質人才培養目標、促進機制共建、明確責任共擔、實現資源共享”的實踐育人聯合體。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出臺鼓勵企業參加大學生社會實踐育人的相關政策,明確企事業單位在大學生社會實踐中的角色定位,為接收大學生社會實踐的企事業單位在稅收、貸款、社保等方面出臺優惠政策,予以一定的財政補貼和稅收減免。企事業單位要根據人才培養和儲備規律,制定吸納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規劃,從企事業單位文化建設、發展規劃、行業現狀、崗位職責和能力需求等方面對實踐學生進行系統的引導,為大學生快速提升能力、融入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高校以就業為導向,加強社會實踐項目的規劃。在就業形勢十分嚴峻的情況下,以服務大學生就業為導向,將有限的資源向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方向進行傾斜?,F階段,高?;旧隙紝⑸鐣嵺`納入了人才培養方案,從人才培養的角度肯定了社會實踐的育人功能。高校還應該根據專業年級開展分階段遞進式的社會實踐教育規劃,大一主要開展了解國情社情民情的調研類社會實踐,大二主要結合專業開展專業能力提升的社會實踐,大三主要結合就業開展就業能力提升的社會實踐,明確每個階段社會實踐的具體任務、內容、形式和要求,切實提升社會實踐育人的效果。
(三)校內外聯動,提升綜合服務能力。在高校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高校要主動出擊,主動與企事業單位對接,在“產-學-教-研”的基礎上,不斷拓展基地功能,廣泛開展以頂崗實習、掛職鍛煉、工學結合等形式的就業能力提升實踐。為大學生提供真實的職業崗位鍛煉、業務流程培訓、市場競爭意識、團隊合作能力、責任心,溝通技巧等綜合能力素質,積累實際工作經驗。嘗試“雙師制”社會實踐指導模式,學校派出一名指導教師負責團隊的理論指導,企事業單位派出一名指導教師服務學生的崗位和業務指導,為學生提供全方位、無縫隙的社會實踐指導。在經費上要積極爭取政府專項資金扶持、公益資金支持,不斷提升資金的保障力度。
(四)調動家庭積極性,形成實踐育人合力。家庭作為育人環節中重要的一環,對學生的成長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現階段家庭對子女教育的投入力度在不斷加大,特別是家庭在學生游學、出國、教育培訓方面的投入呈快速上升趨勢,但社會實踐在投入中的占比還較低。高校應通過書信、微信群、QQ群等形式向家長介紹社會實踐的重要性,特別是社會實踐在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方面的重要意義,明確社會實踐也是重要的學習途徑和學習任務,轉變家長的思想觀念。在高校提供的資源、信息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時,發揮家長調動資源的優勢,有效彌補實踐資源的不足。
(五)強化學生教育引導,促進知識內化為能力。高校要加強對社會實踐認知培訓、過程指導、結果分享,通過社會實踐專題培訓、實踐全過程指導、社會實踐先進典型分享、實踐團隊內部分享總結等方式途徑,提升大學生對社會的認識,在社會實踐中全身心投入,真正做到在做中學、在學中做,將所學的理論知識內容化為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溝通能力、協調能力和合作能力等,為未來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社會實踐作為高校育人環節中的重要一環,只有“社會、高校、家庭、學生”形成共識,全員全過程參與其中,才能更好地發揮社會實踐育人效果,提升大學生的就業能力,為高質量就業奠定基礎
作者:常海亮 單位:塔里木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