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我國農村環境污染論文2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第一篇
1.農村水污染突出,地表水及地下水污染嚴重。我國大部分農村的河流湖泊都有不同程度的污染,飲用水源水質得不到保證。尤為突出的是,生活污水的無序排放加劇了淡水資源的危機。其表現為:①生活污水面廣、分散,難于集中;②生活污水來源多、增長快、處理率低。③面源污染突出。④污水處理率低,肆意排放。
2.農村土地污染嚴重。由于我國農村還未能完全轉變傳統的生產方式,過量施用了化肥和農藥,施用后殘留在土壤中成為我國農村土地面源污染的罪魁禍首。同時,農村工業企業特別是重化工的鄉鎮企業的“三廢”排放以及城市企業轉嫁污染,使農村土地遭受嚴重污染。
3.農村空氣污染日益突出。對于環境容量來講農村遠大于城市,但近年來農村大氣污染呈現出愈加嚴重的趨勢,具體表現為:一是燃煤作為農村生產、生活的主要方式,造成的空氣污染和酸雨的產生;二是農村工業企業特別是重化工企業大量排放廢氣,嚴重污染環境;三是農田焚燒秸稈,做飯燒柴,加劇了空氣污染。
二、我國農村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1.農村環保的觀念意識差。農民的環境保護意識差和環保知識缺乏,加之地方政府及官員的農村環保意識淡薄。盲目開發農業資源,使農業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其表現是:一方面,政府管理部門對于防治農村環境污染和保護生態環境很不重視,缺乏足夠的認識。另一方面,農民對于農村環境保護的認識過于淡漠。采用傳統式的耕種方式、肆意堆放生活垃圾、就地焚燒秸稈等等生活生方式,以及對于危害自身生活環境的企業污染行為置之不理,熟視無睹。
2.農村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不健全。環境保護法是調整人們在保護和改善環境中而產生的人與自然及人與人相互關系的規范,我國制訂和頒布許多環境保護法律、規章,遠遠落后于發展的需要,特別是有關農村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全國沒有一個專門針對農村環境保護的法律,即使在某些相關的環境保護的法律中有關農村環保的一些條文規定,也是很不完整的,分散而不適用,無論數量和可操作性均嚴重不足。
3.“二元”結構的惡果。在城鄉“二元”社會結構下,我國污染防治資金大部分都投到工業和城市,而不是農村。隨著現代化和城鎮化的加快,越來越多的開發區、工業園區在農村悄然興起。造成工業廢水、生活污水和垃圾向農村地區轉移,尤其是工業“三廢”已成為影響農村環境質量的主要因素。城鄉結合部是最為典型的污染重地的代表!
三、改善我國農村環境的對策
1.加大環保宣傳力度,增強農村環境保護意識。
(1)建議由上級部門制作相關的環保宣傳片,在宣傳時應采用“感染式、體驗式”的宣傳手段,少用或不用單純的說教形式。通過相關媒體,在群眾中間進行大力宣傳,提高他們的環保意識。
(2)政府內部進行農村環保重要性的宣傳,徹底改變領導干部的錯誤觀念,樹立環保政績觀念。
2.建立健全農村環境法,完善環境法律體系,填補法律空白。
(1)逐步健全農村環境保護法律體系。首先,應該制定農村環境保護法治建設規劃,逐步構筑一個比較完善的、獨立的農村環保法律體系,把農村環保這一塊從整個環保法中凸顯出來。其次,對《環境保護法》進行修改增加和明確農村環境保護的內容,從而發揮對農村環境保護的統領作用:第一,明確規定農民的環境權。包括環境知情權、環境監督權和環境參與權。第二,推動制定相應的農村環境保護法律、法規、規章和其他法律規范性文件,填補法律空白。最后,可以在《農村環境保護條例》中設立環境法律援助制度。
(2)加大環境保護執法力度,加快治理農村環境污染的速度。第一,降低環境污染入罪“門檻”。例如,此前環境污染犯罪最高量刑就是7年,可現在7年將不再是量刑上限。第二,推行對違法單位和違法個人的雙罰制,加大處罰力度。從根源上扭轉環境違法成本低現狀,該變企業寧愿被查處也不解決問題的心態。第三,建立健全縣鎮環保執法隊伍,加大執法力度。加強各級執法機構的建設,尤其是縣、鄉一級基層保護管理體系建設。
(3)加強對農村環境保護的司法力度。啟動農村環境公益訴訟制度,將會對于農村環境的改善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建議環境公益訴訟制度就以行政公益訴訟制度為起點。
3.加強農村環保規劃和綜合治理。
(1)事前防御和重點治理相結合。編制小城鎮和新農村建設規劃、工業園和畜牧園區規劃,實現人居環境和生產環境的分離和統籌安排人員環境的凈化。同時,優化工業發展布局,建設相應規模的“三廢”處理設施及農村環境保護基礎設施。
(2)發展生態農業,促進生態旅游。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合理開發利用,開展生態農業建設與鄉村休閑旅游資源有機結合。
(3)嚴格規定鄉鎮企業環境責任險。推動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的發展的非常重要的基礎就是法律,建議盡快制定環境污染責任保險法律法規和高污染風險企業強制責任保險制度。
(4)明確規定獎勵機制,實行以獎促治的制度。例如,制定先進模范獎勵機制和個人現金獎勵、稅收優惠,貸款貼息等機制。
(5)建立農村環保資金籌措機制。首先,建立專項農村環境污染治理資金。其次,鼓勵進行農業碳交易,籌集環保專項資金。即在農業生產時,改變農村傳統耕地方式,變翻耕為壟耕、間耕、免耕。減少土地耕種碳排放量,進行農業碳交易。
作者:董學華耿靜單位:河北大學政法學院
第二篇
一、研究基點概況
柳樹鎮位于營口市東部的老邊區,哈大高速鐵路營口東站周圍,總面積64平方公里,下轄18個行政村,常住人口3萬人左右,是農業大鎮,也是省內馳名的蔬菜基地,稱為營口市的“菜籃子”和“后花園”。該鎮居民多以種田和畜禽養殖為收入來源,因此,生活垃圾及畜禽養殖污染成為影響柳樹鎮農村環境的重要污染源。
二、研究基點環境污染的主要表現形式
根據對研究基點的實地調查情況,柳樹鎮農村環境污染主要有以下3個方面來源:
1、固體生活垃圾。隨著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急劇增加;已成為影響當地農村環境的重要污染源。該鎮的農民大多仍然有隨處亂丟垃圾的壞習慣。許多不易降解的塑料袋、玻璃、物品包裝材料以及破舊衣服等廢棄物得不到有效處理,露天堆放,棄之不管,嚴重地影響了環境質量。
2、生活污水。據調查,該鎮的大部分生活污水,不經過任何處理直接排入河流,導致水質惡化,河水烏黑渾濁,臭氣熏天;不僅給當地的空氣造成污染,也給周圍的土地和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的污染和破壞。
3、畜禽生產中的排泄物。柳樹鎮農戶畜禽養殖比較分散,區域規模較大,畜禽排泄物不經過處理直接排放,進一步擴大了農村環境污染的范圍。這種未經過處理的糞尿中所含的病原體成為疾病增多和一些流行性疾病的重要根源之一,也對廣大農民的生活和生存造成了極大的威脅。從傳播系統和環保角度看,一頭家畜就是一個污染源,一個畜禽養殖場就是一個制造污染的生產場,加之布局分散,如不妥善管理,其造成的污染影響是比較大的。
三、污染治理的主要措施
面對當地現狀,柳樹鎮黨委、政府非常重視,專門組織領導班子進行了認真的討論。確立了“生態保護—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的新農村建設指導思想。明確提出建設“綠色柳樹”的目標——“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把生態環保工作擺上了重要議事日程,一定要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加強治理工作。
(一)生活垃圾的處理柳樹鎮每天產生大量的生活垃圾。按照要求,采用“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處理”的方式處理。清運車每天一次到戶收集垃圾,運至村外垃圾臨時存放點,垃圾臨時存放點的垃圾3-4天清運一次,就近運送至垃圾填埋場集中待處理。現行的垃圾運行方案如下:1.每8—10戶建一個垃圾箱,共建852個預制垃圾箱;2.配置小型垃圾清運車17輛,大型垃圾清運車1輛;3.修建17處可容納10m3垃圾臨時存放點。
(二)生活污水的處理主要選擇兩種模式:1.采用修建排污明渠和氧化塘的模式;2.采用修建排污暗管和生活污水處理站的模式一是采用修建排污明渠和氧化塘的模式。通過排污明渠將污水運輸至氧化塘處理系統。氧化塘的建設地點一般位于村外,該位置處于夏季主導風向下方,靠近農田灌溉區。采用氧化塘污水處理系統工藝,出水水質符合現行國家標準《農田灌溉水質標準》(GB5084-92)。工藝流程:污水→格柵渠→氧化塘→排放建設內容:柳樹鎮有15個村修建了排污明渠,包括西大平村、東大平村、西崗子村、東崗子村、小邊村等。明渠長度從2.5千米到6千米不等,共修建明渠59.6千米;修建氧化塘15座,最小規模為90m3,最大可達190m3。確保了農村污水的有序排放和有效處理。二是采用修建排污暗管和生活污水處理站的模式。西柳村和東柳村隔街相鄰,是柳樹鎮人口居住最密集的兩個村莊。西柳村將修建一座處理能力為720m3/d的污水處理站,以解決東、西柳村及其他村動遷村民的生活污水處理問題。并在村內修建地下暗管,采取雨污分流方式,將村內居民、商業店鋪、學校等場所產生的生活污水一并引到污水站加以處理。該污水站采用全地下鋼砼結構,地上覆土綠化,處理工藝為A/O生化法。工藝流程:污水→調節池→水解酸化池→接觸氧化池→二沉池→中間水池→消毒池→排放具體實施內容包括:兩個村新建排污暗管11千米,修建220個檢查井;在西柳村建設一座處理能力為720m3/d的污水處理站,采用A/O生化工藝,是集生物降解、污水沉降、氧化消毒等工藝于一體的生活污水處理工藝。該工程結構緊湊、占地少,全部設置于地下,運行經濟,抗沖擊濃度能力強,處理效率高,管理維修方便,簡化施工程序,減輕勞動強度,運行便捷。
(三)畜禽養殖污染治理柳樹鎮是以養殖業為主要經濟來源的鄉鎮,各村的散養戶非常多,養殖種類主要有雞、豬、牛、羊等,每天產生大量的畜禽糞便。這些糞便來不及清運,只好就地堆放,嚴重污染周邊環境。該鎮有17個村,共有養殖戶940戶,每天產生畜禽糞便達153.29噸,為了有效解決這些糞便造成的嚴重污染,西大平村、東大平村、西崗子村、東崗子村四村共建了一座年生產能力為5萬噸的有機肥廠,有機肥廠位于西大平山村,并在各村修建940個堆糞池,做到每戶一個堆糞池。這樣既可以解決畜禽糞便隨意堆放造成的嚴重污染,又可以生產高效的生物復合肥用于生產。工藝流程簡述如下:牛羊糞便先經過預處理(發酵粉碎),然后與秸稈、草炭、微生物菌種混合攪拌發酵。經微生物發酵后,干燥、造粒、烘干、冷卻、篩分,形成粉狀生物有機肥和顆粒生物有機肥及復混肥,可為種植業提供安全、環保的優質肥料。
四、加強農村環境污染治理工作的幾點建議
從全國各地報道的綜合情況看,農村環境污染問題并非個案。無論從污染來源,還是從造成的影響情況及類型等方面看,盡管區域特點不同,但均帶有一定的普遍性。從柳樹鎮農村環境污染成因及治理措施實施的情況及效果來看,筆者認為,要想有效地預防和治理農村環境污染問題,主要應抓好以下4方面工作:
1、各級政府部門在制定新農村建設及現代農業建設發展規劃時,應將農村的生態環境建設及污染治理設施建設納入規劃方案。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推動建設進程。如加強農村的垃圾回收設施建設,包括田間垃圾如廢舊的農藥瓶、塑料袋等的集中與回收。采用科學、生態的方法處理農村的生產、生活垃圾。
2、開展環保知識下鄉活動,建立農村環保公眾參與機制。加強對農民的宣傳教育,提高對廢棄物危害的防范意識、處理意識和環境保護意識。樹立愛護環境為榮,破壞環境可恥的良好風尚。引導廣大群眾積極投身到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及生態文明鄉村建設活動中來,形成人人參與、家家行動、戶戶受益的良好局面。
3、制定農村鄉鎮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依法明確農村居民、鄉鎮管理部門在垃圾的收集、清運、貯存、處置過程中的責任和分工。形成環境污染治理項目實施有目標,項目落實有責任的工作格局;全民總動員,形成大家共同努力,建設美好家園的良好氛圍。
4、加強技術指導及建立長效管理機制。采取一系列長效措施從根本上來注重環保工作,這些措施應包括:推動農民轉變生產和生活方式,如推動禽畜養殖由分散的家庭養殖轉向集中的養殖場養殖,引導農民進行糞便的收集和無害化處理等;大力推廣使用沼氣、秸稈制氣等清潔能源;通過設立專門的衛生保潔員、收取環境衛生清潔費等措施,建立健全環境衛生長效管理機制;建立鄉村物業管理體制,推行村民自治,完善村規民約等。
五、總結
總之,農村的生產、生活、生態、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只有三者協調統一,統籌規劃,共同發展,才能構建一方區域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作者:周環劉恩財于福海單位:沈陽農業大學農學院遼陽市弓長嶺區教育實踐培訓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