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馬克思主義與傳統文化融合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樹立科學的傳統文化觀
眾所周知,人作為現實的存在,“不僅具有生物學意義上的遺傳性的獲得,更具有社會學意義上的獲得性的遺傳,即個人被歷史文化所占有,并從而成為歷史性的文化存在。”所以,馬克思主義要想在中國得到豐富和發展,就必須扎根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從中汲取營養,重塑自己的結構和形式,成為中國人民所喜聞樂見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但是,人們在探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往往側重于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相結合,而忽視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這就造成我國的一些馬克思主義者對自己的傳統文化缺乏應有的認識。此外,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都是世界歷史的特定產物和人類智慧的結晶。雖然馬克思主義是世界性的科學理論,但是這決不意味著馬克思主義已包含了中國傳統文化,我們切不可用一些中國傳統思想去證明馬克思主義已包含了中國傳統文化。所以,科學地、客觀地對待中國傳統文化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視界融合”的前提。伽達默爾認為,傳統不僅構成我們理解的基礎和前提,而且構成我們理解的視域。所以,要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不能忽視中國傳統文化這一視域。離開中國傳統文化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既是不可能的也是不應該的。在當今世界,傳統文化仍然有著發揮作用的廣闊土壤。對此,學界已經形成了一些共識,即傳統并不是我們可以隨意拒絕或拋棄的東西,它是文化對人的一種作用,而傳統對人的作用和意義又依賴于人對傳統的詮釋、理解。因此,我們只有科學地詮釋、理解中國傳統文化才能確立它與馬克思主義“視界融合”的契合點。這就要求我們有一個科學的唯物辯證的文化觀,要看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兩重性”———既有精華也有糟粕。中國傳統文化既有積極、進步的一面,又有消極、保守的一面。就前者而言,以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儒家文化為例,強調“舍生取義”和“殺身成仁”,倡導“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培養了中華民族獨立自主、自強不息的愛國精神和奮斗精神。此外,它還特別重視中和,講究中庸之道,主張“致中和”,倡導“執而兩中”,反對走極端,這種“致中和”的行為規范培養了中華民族協和萬邦、愛好和平的精神。就后者而言,中國傳統文化中封建等級觀念和“三綱五常”、“三從四德”思想嚴重阻礙民主化的進程,壓抑人的個性的全面發展;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經學方法傳統,嚴重束縛人們的思想,使其唯經唯圣,不允許離經叛道;中國傳統哲學的直覺、籠統的思維方式,缺乏概念的明晰性和理性的分析、論證,而且缺乏相對的獨立性,與倫理、政治緊密結合,這些缺陷嚴重影響我國自然科學的發展和哲學體系的創新。既然如此,我們應該如何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的“兩重性”呢?對此,明確指出:“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是發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條件;但是決不能無批判地兼收并蓄。”我們如何剔除中國傳統文化中“封建性的糟粕”,汲取其“民主性的精華”呢?不言而喻,“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是我們科學地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原則,但是,我們切不可把這一論斷簡單化,認為傳統文化僅由精華和糟粕兩部分組成,如果它不是精華,就是糟粕。很顯然,這種非此即彼的劃分方式極不合理,它不僅不符合傳統文化本身的事實,而且在現實生活中缺乏可操作性。這就要求我們克服那種非此即彼、兩極對立的傳統思維方式,堅持科學的唯物辯證的文化觀,立足于具體的現實,依據現實的需要確定批判什么,繼承什么,弘揚什么。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中國傳統文化既不是一個靜態的客觀對象,也不是一個可以脫離現實而簡單復制的東西;“它一直是我們自己的東西,一種范例和借鑒,一種對自己的重新認識”,是一個只有在歷史的視野中,并通過理解者與它的統一關系才能闡釋的動態對象。縱觀中國近現代歷史,我們可以發現,由于不同時期的時代背景和政治環境不同、所要解決的時代問題不同,人們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也有所不同。對此,學界將其劃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從‘五四’新文化運動到1938年六屆六中全會以前,基本態度是批判;第二階段,從1938年六屆六中全會到1957年反右運動以前,基本態度是批判繼承;第三階段,從1957年下半年到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基本態度是否定;第四階段,改革開放至今,基本態度是繼承弘揚。”由此可見,換而言之,“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不是對傳統文化的簡單復制或摒棄,而是一種創造,人們在其歷史活動中不斷揚棄和創新傳統文化,從而達到一種更高的普遍性。
二、探尋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的新契合點
我們知道,馬克思主義是近代工業文明的產物,而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產物;雖然馬克思主義是世界性的科學理論,但這決不意味著馬克思主義已包含了中國傳統文化,二者存在時代差異性和理論矛盾。盡管如此,我們不可否認,二者之間存在著“視界融合”的契合點。對此,學界主要從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相通或相容方面論證二者融合的可能性:其一,在社會歷史觀方面,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著唯物論成分。《管子》云:“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充分體現了物質生活的基礎性作用;韓非子、王充等人也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物質生活條件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決定作用。雖然這些觀點與唯物史觀相距甚遠,但它們之間已有一些相同之處。其二,在社會理想方面,儒家追求“天下有道”、“天下為公”,宣揚“大同”理想。雖然建立在小農生產基礎上的“大同”理想與建立在生產力高度發展基礎上的共產主義理想有質的區別,但是僅就二者都著眼于道德上的理想態勢而言,它們確有相通之處。其三,在人與社會的關系方面,儒家主張“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既堅持人的獨立性和人格尊嚴又強調人的社會性和社會責任感,這些思想與馬克思主義的“人是一切是社會關系的總和”的觀點有相通之處。很顯然,上述的相通之處對于我們理解和把握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化“視界融合”的契合點很重要,但是,如果我們僅立足于這些相通之處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則有失偏頗。就第一個相通之處而言,即便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著唯物論成分,它也只是一種古代樸素的唯物主義;如果以此來論證或解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可能性,只能造成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倒退———向舊唯物主義回歸。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馬克思主義是一種“新唯物主義”,與舊唯物主義有質的區別:后者是一種“客體的或者直觀的”的思維方式(實際上是主客二分的“自然科學的直觀”方式),它只是希望達到“對現存的事實的正確理解”,如實地描述、解釋現存世界;但是,前者的“全部問題都在于使現存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并改變現存的事物”,它不只是希望達到“對現存的事實的正確理解”,而是要從“感性的人的活動”出發揭示出“現實的人及其歷史發展”。既然中國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唯物論成分是舊唯物主義,那么它所要到達的社會理想也只能“對現存的事實的正確理解”,即“大同”理想只是“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的充分實現而已。所以,我們不能僅從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相通之處論證二者融合的可能性,而應該另辟蹊徑,從以下新的視界尋求二者的契合點。其一,馬克思主義的世界性和民族性。早在馬克思開始創造自己的哲學理論時,“就明確地提出讓哲學成為世界的哲學,讓世界成為哲學的世界的宏偉目標”。所以,自馬克思主義產生之日起,它就關注世界性的矛盾和沖突以及整個人類的歷史命運。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便注意到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和世界市場的形成,已經出現了“世界的文學”———世界的文化。時至今日,馬克思主義隨著時代的發展而廣泛傳播,早已真正成為世界性的科學理論。既然馬克思主義是世界性的科學理論,那么它必然具有理論的“向上的兼容性”,是“建立在通曉思維的歷史和成就的基礎上的”。不僅如此,恩格斯也曾指出:“馬克思的世界觀遠在德國和歐洲境界以外,在世界的一切文明語言中都找到了擁護者。”因此,就馬克思主義的世界性而言,中國傳統文化必然在其“向上的兼容性”的范圍之內,二者能夠融合。此外,隨著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它日益同各民族的解放斗爭和各國的社會主義運動結合起來,從而使其與各民族的歷史、文化、語言等方面發生接觸、滲透和相互作用,進而使馬克思主義呈現出一些民族的特性;正是馬克思主義的這些民族特性使其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合成為可能。其二,中國傳統文化主張和而不同,具有海納百川的和諧精神。在中國傳統思想格局中,儒釋道三家鼎足而立,相輔相成,共同鑄就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和而不同”的和諧精神。雖然儒釋道三家各有側重———“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但其基本精神中都包含這海納百川的和諧思想。盡管在中國文化史上,曾發生過東學西漸和西學東漸,但中國文化從不具有排他性的宗教文化特色。換而言之,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兼容并包的特性,對任何外來文化都具有一種親和力。確切地說,中國傳統文化之所以能和其他文化和而不同、兼容并包,就在于它們都是為了適應于人類的需求而發展起來的,體現了人類的“類”屬性。由于人類生存方式的普遍性以及人類所面臨的共同的生存和發展問題,各民族的文化必然超越自身的局限性而和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諧共存、共同發展。正是基于此,馬克思主義才能在中國的土地的扎根、發芽,進而得到豐富和發展。其三,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互補性。中國傳統文化對馬克思主義的補充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1.人生哲學方面。在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的傳統文化中,人生哲學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揭示了做人的一般規律,主要包括人生價值觀、孝道觀、生死觀、人生境界觀、人性觀等。很顯然,馬克思主義并沒有詳細闡述上述問題,如果把它們納入馬克思主義,不僅有利于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而且能使其穿上了中國民族的服裝,具有了中國人民喜聞樂見的形式和結構,進而有利于實現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2.認識論方面。中國傳統文化非常重視認識主體的道德修養,即把道德的修養作為取得“真知”的前提。雖然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全面闡述了人的認識能力、認識過程以及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標準等,但是它卻很少論及作為認識主體的人的道德修養對于獲取正確認識的重要性,對此,中國傳統文化給予了補充。此外,中國傳統哲學的思維方式是一種悟性思維,這種思維與理性思維一樣,在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甚至在一些重大的科學創造、實驗發明中,起著比理性思維更重要的作用。這就要求我們加強研究中國傳統哲學的悟性思維,充分挖掘悟性思維的寶貴資源,以補充馬克思主義的理性思維,進而豐富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至此,我們可以看出,馬克思主義的世界性和民族性、中國傳統文化的海納百川的和諧精神以及二者的互補性為我們提供了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契合點。但是,這并不意味著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合存在一個固定的契合點,還有一個契合點轉移的問題。所以,我們應該逐漸深入理解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成果,立足于現實的生活世界,不斷尋求新的契合點,進而賦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更大的活力。
三、實現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的新途徑
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視界融合”,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可以使二者都得到豐富和發展:一方面,中國傳統文化由于馬克思主義的指導而實現符合時代需要的現代性轉化;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由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滋養而更具中國特色。一般而言,學界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探討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視界融合”:“一是將其理解為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概念、原理去改造中國傳統文化,使之成為一種具有馬克思主義意蘊的傳統文化;二是通過發掘中國傳統文化資源去論證、解釋馬克思主義的一般原理,從傳統文化中尋找與馬克思主義類似的概念,進而用中國人的‘話語’、‘概念’、‘范疇’去解讀馬克思主義學說”。但是,這兩種解讀方式都有失偏頗:就前者而言,這種把中國傳統文化的合理性系于其是否有利于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做法,是一種文化專制主義,也違背了馬克思主義所具有的批判性、否定性和超越性維度。就后者而言,雖然馬克思主義是世界性的科學理論,但是這決不意味著馬克思主義已包含了中國傳統文化,我們決不可用一些中國傳統思想去解讀馬克思主義學說,而且如果以此來論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可能性,只能造成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倒退———向舊唯物主義回歸。我們要立足于現實生活,以當代人的視角重新詮釋、革新傳統文化;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根,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民族文化的現代化。首先,要真正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必須讓馬克思主義說中國話,讓中國人民用自己民族的語言去了解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實質。換而言之,一個民族只有用本民族的語言習知那些最優秀的東西,它們才能真正成為這個民族的財富。在此方面,有著十分自覺的意識;在他的著作中,我們可以發現大量為人民群眾十分熟悉的古代神話傳說、歷史故事和文學典故。正是通過那些耳熟能詳的格言、俗語,使人民群眾在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樸素的哲學意識升華到馬克思主義的高度,或者通過自己的常識知識系統部分地領會到馬克思主義的原理。當然,讓馬克思主義說中國話并不意味著馬克思主義的庸俗化,而是讓馬克思主義逐步實現由“精英化”向“平民化”的轉化,這對于宣傳和普及馬克思主義尤其重要。其次,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合并不是簡單地相結合,而是一個不斷的生成過程。這就要求我們立足于現實生活,以當代人的視角重新詮釋、革新傳統文化,使二者達到一種更高的普遍性。我們知道,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合并不存在一個固定的契合點,而有一個契合點轉移的問題。我們需要逐漸深入理解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成果,立足于現實的生活世界,不斷尋求新的契合點,進而賦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更大的活力。近現代科技進步給人們帶來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同時,也使現代文明陷入深重的危機,其主要表現在人類“精神家園”的失落———“信仰的缺失”、“意義的迷失”、“人文精神的枯竭”,人們生活在一種“沒有選擇標準”的“存在主義的焦慮”之中。更重要的是,現代實踐要求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科學理論和人文倫理日趨結合起來,其中人文精神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正是基于此,我們需要以當代人的視角重新詮釋、革新傳統文化,彰顯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價值、人文精神,確立其與馬克思主義融合的新契合點。很顯然,重視人文價值、人文精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質,這一點以儒家最為典型。“仁”既是儒家的最高價值取向,也是其人文精神的內核,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的集中體現。此外,中國傳統文化還具有“和而不同”的和諧精神,講究天人合一,強調整個世界的和諧與統一。所以,我們應當立足于現實生活,以當代人的視角重新詮釋和革新傳統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實現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新融合,使二者達到更高的普遍性。最后,要真正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必須實現思維方式的變革,在生活世界的轉向中實現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真正融合。改革開放以來,傳統說話方式中的說大話、假話、空話阻礙了社會的變革,人們開始對它們深惡痛絕。隨之而來的是新的話語系統的形成,引發了一場語言的革命。同樣,中國傳統文化中經學思維方式以及實用主義的心態嚴重束縛了人們的思想,使其唯經唯圣,不允許離經叛道,阻礙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我們如果不轉換自己的思維方式,仍然運用傳統思維邏輯去理解馬克思的理論,那就不但理解不了它,還會經過我們之手使馬克思的哲學倒退回去,變成與舊哲學沒有原則區別的理論”。所以,在當代生活世界轉向中,我們需要克服和變革傳統文化的傳統思維方式,使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在新的思維方式上實現對接、融合,進而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民族文化的現代化。綜上所述,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合并不是簡單地相結合,而是一個不斷的生成過程。我們應當立足于現實生活,以當代人的視角重新詮釋、革新傳統文化,通過逐漸深入理解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成果,不斷尋求新的契合點,進而賦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更大的活力,使二者達到一種更高的普遍性。此外,在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中,我們還應該謹防文化虛無主義和文化復古主義,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民族文化的現代化。
作者:張雅琳單位:渤海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