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水彩畫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外匯業務的范圍及意義
外匯是指可以用作國際清償的支付手段和資產。根據我國《外匯管理條例》的規定,我國的外匯包括外國貨幣、外匯支付憑證、外幣有價證券、特別提款權、歐洲貨幣單位以及其他外匯資產。
外匯業務是指商業銀行經辦的涉及外匯收支的業務。目前銀行允許辦理的外匯業務主要有:外匯存款;外匯匯款;外匯貸款;外匯借款;發行或發行股票以外的外幣有價證券;外匯票據的承兌和貼現;外匯投資;買賣或者買賣股票以外的外幣有價證券;自行或代客外匯買賣;外幣兌換;外匯擔保;貿易、非貿易結算;資信調查、咨詢、簽證業務;國家外匯管理局批準的其他外匯業務。
外匯業務作為銀行業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開展對外政治、經濟聯系的重要手段。銀行通過外匯業務的開辦,有利于擴大國際交往,促進國際貿易的發展:有利于引進外資和先進的技術設備;有利于與國際銀行業務接軌等;同時,還可擴大銀行的業務范圍和客戶面,促進海外分支機構的建立,適應各類客戶的需要。
二、外匯業務核算的特點
外匯業務核算作為銀行會計的一個組成部分,有其自身的特點。主要表現在:
(一)賬務記載上實行外匯分賬制
銀行經營外匯業務涉及到外幣與本幣之間的交易。本、外幣的貨幣單位既不相同,貨幣價值又不一致。因此銀行的外匯業務除以本幣為計量單位外,還要以外幣為計量單位,以核算和監督各種不同幣種的外幣收、支,存的情況。為了適應這種核算和監督本、外幣資產負債增減變化及其結果的需要,就必須采用專門的核算方法,即外匯分賬制對外匯業務進行核算。
所謂外匯分賬制,又稱原幣記賬法,是指經營外匯業務的銀行,采用原幣為計量單位,對每種貨幣單位的收付,各設置一套明細賬和總賬,平時將所收到的外幣,按照不同原幣,分別填制憑證、記載賬目、編制報表。外匯分賬制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幾點:
1.以各種原幣分別設賬,即人民幣與各種外幣分賬核算。所謂分賬,是指各種外幣都自成一套獨立的賬務系統,平時每一種分賬貨幣都按原幣金額填制憑證,記載賬簿,編制報表,國內銀行間進行外匯劃轉,也應填制原幣報單,記原幣賬,如實反映各外幣的數量和價值。
2.同一貨幣由于性質不同,有記賬外匯和現匯之分。記賬外匯,是根據兩國政府有關貿易清算協定所開立的清算賬戶下的外匯。此種外匯不能兌換成其他貨幣,也不能支付給第三國,只能用于支付協議規定的兩個國家之間貿易貨款、從屬貧甲和雙方政府同意的其他付款。現匯,是指在國際金融市場上可以自由買賣,在國際結算中廣泛使用,在國際上得到償付,并可以自由兌換成其他國家貨幣的外匯。
記賬外匯和現匯是在不同的清算方式下分別使用的。由于它們的性質不同,必須嚴格區分,分賬核算。
3.年終并表,以本幣統一反映經營狀況和成果。年終決算時,各種分賬貨幣,應分別編制各外幣和人民幣資產負債表。各外幣資產負債表應按照年終決算牌價折合人民幣,然后與原人民幣資產負債表匯總合并成各貨幣合并的資產負債表。
外匯分賬制方法雖然復雜,但可以具體地、真實地反映各種外匯資金的增減變化及余額,便于外匯頭寸調撥,并能滿足國家對外匯資金管理的要求。
(二)設制“外匯買賣”賬戶這一特定會計科目
“外匯買賣”科目的設置是由于外匯會計采用外匯分賬制所決定的。依據復式記賬原理,為了保持賬務的平衡,凡因外匯業務活動而發生的涉及到兩種或兩種以上貨幣相互兌換時,必須通過“外匯買賣”這個特定科目作為橋梁進行核算,在本幣賬和外幣賬上同時等值反映,既使人民幣賬和有關外幣賬符合復式信貸原理,實現各自的平衡,又使貨幣資金活動與人民幣資金運用情況有機地緊密聯系起來。在使用外匯買賣科目核算時應掌握以下幾點內容:
1.“外匯買賣”科目的內容。外匯買賣科目是資產負債共同類科目。當買入外匯時,銀行借記有關科目(外幣),貸記外匯買賣科目(外幣);相應付出人民幣時,借記外匯買賣科目(人民幣),貸記有關科目(人民幣)。當賣出外匯時,銀行借記外匯買賣科目(外幣),貸記有關科目(外幣);相應借記有關科目(人民幣),貸記外匯買賣科目(人民幣)。在填制傳票、編制分類、記載賬務時,外匯買賣科目下外匯和人民幣均應完整地加以反映。
2.外匯買賣科目傳票的使用。外匯買賣傳票分為外匯買賣借方傳票和外匯買賣貸方傳票兩種。這兩種傳票都是多聯套寫的。其中主要的兩聯是外匯買賣外幣傳票和外匯買賣人民幣傳票。這些傳票的內容主要包括客戶名稱、貨幣名稱、本外幣金額、人民幣外匯牌價、款項和業務內容、日期等。在結匯時,銀行使用外匯買賣貸方傳票;售匯時,銀行使用外匯買賣借方傳票。
在使用外匯買賣傳票時,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外匯買賣傳票的外幣金額和人民幣金額必須同時填制,它反映了一筆外匯買賣業務的全貌。
(2)外匯買賣傳票必須同時與雙方有關科目轉賬,不得只轉一方。
(3)外匯買賣的外幣聯傳票應與對應的外幣傳票自行平衡;外匯買賣的人民幣聯傳票應與對應的人民幣傳票自行平衡。
(4)對同一貨幣、同一牌價、同一借貸方向、同一結匯單位的多筆業務,可以匯總填制外匯買賣傳票,憑以記賬。
3.外匯買賣科目賬簿的設置。外匯買賣科目設置總賬和分戶賬兩類賬簿。外匯買賣科目分戶賬是一種特定格式的賬簿,它把人民幣和外幣金額記在一張賬頁上,賬簿格式由買入、賣出、結余三欄組成,買入、賣出欄內又各由外幣、牌價和人民幣三欄組成。買入欄外幣為貸方,人民幣為借方;賣出欄外幣為借方,人民幣為貸方。結余欄則設借或貸外幣,借或貸人民幣兩欄。
買入外幣(貸方)×牌價=人民幣借方
賣出外幣(借方)×牌價=人民幣貸方
如果買入外幣大于賣出外幣數,則外幣結余以買入外幣(貸)項數減去賣出外幣(借)項數,余額為貸方外幣結余數。人民幣則將買入外幣人民幣借方數減去賣出外幣人民幣貸方數,余額為人民幣借方結余數。結余額以外幣與人民幣同時反映。由于外匯買賣傳票是套寫傳票,外幣聯與人民幣聯內容相同,所以記賬時可以憑外幣外匯買賣科目傳票記賬。
根據目前銀行業務經營的需要,外匯買賣科目一般設三個分戶賬,即:
(1)額度戶。該賬產核算企業、單位持有的外匯額度,經辦行以1993年12月31日的外匯牌價為企業單位配匯,進行外匯買賣時使用;
(2)結售匯戶。該賬產核算匯率并軌后,經辦行為企業、單位辦理結售匯業務進行外匯買賣時使用;
(3)調劑戶。該賬戶核算經辦行在匯率并軌后,所持有的外匯資金超過或低于上級行或外匯局規定的限額,向總行或全國外匯交易市場或外匯交易分中心賣出或買入外匯時使用。
外匯買賣科目總賬用一般總賬格式,按各市種分別設置。營業終了時,根據各個貨幣的外匯買賣科目日結單借貸方發生額境記,然后根據上日余額加減本日發生額分別計算出本日余額,記入余額欄。
論文關鍵詞:水彩畫;水彩畫語言;審美價值
論文摘要:本文論述了水彩畫的發展概況,水彩畫的獨特語言特點及審美價值,以及中國水彩畫與西方水彩畫。水彩畫在中國的發展相當成熟,在我們多元環境中,更加具有強大生命力。中國水彩畫在世界水彩畫中一定會熠熠生輝。
就繪畫種類而言,水彩畫在這個大家庭中可以說象是一股清泉,象是一縷陽光,如同詩一般的抒情,同時具有輕音樂一樣的高雅。在歷史的長河當中,為人所欣賞,品嘗。在給觀者帶來審美愉悅的同時,也讓我們更想去了解它的歷史、語言、審美......
一水彩畫的發展階段
水彩畫藝術歷史久遠,是人類繪畫史最古老的畫種之一,就本身而言是用水和顏料調和繪制而成的畫面。按歷史時間發展大致分為三各階段:
第一階段為“古代水彩畫”。這個時期可以上溯到古埃及、印度、希臘、波斯和中國。我國戰國時期的帛畫,可以稱得上是“古代水彩畫”。無論從設色以及畫面的風格都體現出了水彩畫語言的獨特魅力。波斯王朝的細蜜畫,也是倍受人觀注的“古代水彩畫”的形式,更有一種獨特的感受。
第二階段為“近代水彩畫”。這個時期的水彩畫,是我們現在所熟悉的狹義規定的水彩畫。是指用水和水彩顏料調和在特制加工的水彩紙上所畫的圖畫。它經過畫家的實踐總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與其他畫種截然不同的技法,同時隨著科學的發展,光色的運用以及素描光影等造型因素的結合,使畫面充分發揮了水的作用,,形成獨特的審美趣味。這些因素有機結合,形成了現代水彩畫的獨特風貌。
符合上述這個概念的水彩畫,其歷史并不太長,首先起源于17世紀的德國,18世紀的英國工業革命帶來了近代水彩畫的繁榮,19世紀末才由西方傳入中國。
在西方,當水彩畫還處于初期尚未形成成熟畫種之時,一些畫水彩畫的畫家曾借鑒油畫的繪畫技巧,以此來提高水彩的表現能力。然而,長期的藝術實踐中,水彩畫由于顏料、紙張等特性,慢慢擺脫了油畫技法的影響,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獨特技法,從而建立了與油畫相并列的獨立畫種。西方許多油畫大師,同時也是水彩畫家,如德國大師丟勒,英國的“水彩畫藝術之父”桑德比,“水彩畫藝術的保護人”門羅以及“寫實風景畫的開創者”康斯特布爾,法蘭德斯的魯本斯,荷蘭的倫勃朗等。另外,畢加索、米羅、克利、夏加爾等大師的水彩作品頗為前衛性。使水彩畫自由多樣,一改前輩的嚴謹和規范。畢加索的原始、米羅的神秘、克利的幻覺,無不在各自的水彩畫中得到了更寬泛的表現。
第三階段為“當代水彩畫”。當今世界水彩畫融入了更多時尚的因素,由于新材料新工具的運用,再加上世界文化的融合交流,使水彩畫更加豐富,更加五彩繽紛。各個國家都有了各自的發展拓寬,既有本民族的又有異域文化的結合。無論從內容形式還是技法風格上都有了新的突破,可謂百花齊放。
二、水彩畫的語言特點及審美價值
水彩畫的特點:畫面明亮、輕快、顏色純凈、用色透明、用筆肯定。不必要的“復改”都會使畫面減損水彩畫的光輝。水彩畫的水與色的完美結合,更能突顯出絕妙的藝術境界,為畫者所傾倒、崇拜而狂熱追求。
首先,水彩畫一般都是小品性的。一是題材小;二是畫幅小。因此也有人認為這是水彩畫的短處,不利于表現宏大的畫面,但正是因為水彩畫它本身的獨特語言,畫幅小,便于攜帶,制作方便,適合收藏。同時,畫幅小,題材小不等于作品的容量小,不等于作品的藝術性、審美性不高。著名的物理學家李政道說:“物理的研究是從最小單位開始的。”藝術表現的魅力正是于小見大,窺一斑而見全貌。只要畫家的構思、心境能映射萬象,那么就可以在一山一石、一花一草中發現無限,大畫家是指作品的形式、深度等高人一籌。而不以畫幅尺寸大小來衡定。可見水彩畫有其獨道之處,發揮自身的語言,只有不斷在內涵上豐富和外延,更能體現自身獨特風貌。[水彩畫,最重要的就是水和色,強調以水為脈,以色為魂,以光為種,以心為本,水和水交融,色與色的滲透,光與影的變幻,于是便形成了水彩畫語言的獨到之處。總結概括出水彩畫有以下特點及審美價值:
第一是朦朧的詩化美。因水彩畫善于表現風云即逝的景物,尤其是以雨露景色見長,畫面朦朧,變化莫測,富有詩情畫意,于是就產生了朦朧的詩化美。
第二是清澈的明凈美。水彩顏料的一個最大特點是透明性,即使顏色層層疊加也能透其靈氣,這種靈氣尤其如山澗源頭活水透徹純凈,有一塵不染的明凈美。
第三是流動的韻律美。水彩畫是用色和水相混合,互為滲透,生生不息,加入光與影的跳躍,于是就有了運動,有了節奏和韻律,這種起伏變化就產生了韻律美。
第四是灑脫的筆意美。水彩畫的用筆之妙在于緩與急、重與輕、干與濕、動與靜、正與奇等對比,加上大筆揮灑,力求準、穩、狠,從而產生了飄逸灑脫、自由豐富的筆意美。
第五是單純的升化美。水彩畫用色講究單純、概括,畫面的用色不多,卻能充分發揮水的媒介作用,用筆概括、準確、簡練,盡力呈現一種超脫的升華美。
三、中國水彩畫與西方水彩畫
廣義的水彩畫中國早就有之,可上溯到公元前戰國時期的帛畫。但當時不叫水彩畫,我們知道狹義水彩畫是從13世紀初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把水彩傳到中國開始的,是舶來品。16世紀后期,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來到中國,帶來一些水彩畫的印刷品。18世紀初,意大利畫家朗世寧來到北京,他常用水彩畫工具作畫,同時又借鑒中國水墨技法,合中西繪畫技法融為一體。
中國人學習水彩畫研究是從1900年維新變法以后,隨著“廢科舉、興學校”,我國相繼創辦了一些依照西方美術教育的學校。如1906年南京創立的兩江優級師范學堂(中央大學藝術系前身)、1912年創辦的上海國畫美術院(上海美專的前身),1918年北京大學成立的藝術學院(后改為北平藝專)、1920年成立的武昌美術學校、1922年成立的蘇州美術專科學校、1928年杭州成立的國立藝術院(中國美術學院的前身)。這些學校都設有水彩課,算起來我國對水彩畫的學習與研究大約有近百年的歷史。
近百年來,在學習西洋水彩畫的基礎上融進了本民族的精髓,積水墨技法與西洋光色關系為一體,從而使水彩畫更加豐富多樣,如老一輩水彩畫家吳冠中、李劍晨、崔豫章等大師的作品,至今仍熠熠閃光。如果說西方水彩畫很精致,竭力追求光色關系與質感的話,那么近十年來,特別是1993年中國水彩藝術委員會成立以后的二十多年來,中國水彩畫在這方面有過之而無不及。
目前,中國水彩畫的發展倍受世人矚目。從1986年全國第六屆美展,水彩畫作為一個獨立畫種在廣州展出,已從過去的一個小畫種,一躍成為一個受人矚目的大畫種。中國水彩畫的整體水平已達到世界一流,從西方的吸收、學習,由生到熟,發展到現在既能表現豐富的人民生活,又能反映轟轟烈烈的歷史變革、主旋律的作品。水彩畫在人、性、意上都得到了充分發揮。從過去單一的情趣,到目前具有豐富的表現力,擴大了水彩畫的創作空間,拓展了視野,中國是水的天地、墨的故鄉、彩的沃土,有水彩畫創作隊伍,如果以自己的方式吸收傳統,并以自己的方式去探索求新,進一步拓展創新意識,以中國詩境為靈魂,以山川自然為對象,以色彩為依據,以傳統筆墨為參照,發揮小巧精靈之特長,緊隨時代步伐,傳神達意,創造一個濃郁清新的水色世界。相信在時展的過程中,我們會以自己的感受創作出符合我們民族、我們心境的佳作,也為世界水彩藝術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