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西方戲劇文學中的非自然性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西方戲劇文學中的敘事方式多種多樣,但只有非自然敘事給戲劇本身帶來的新奇效果是最佳的。在后現代戲劇中,往往會從人物、時空和情感等方面來表現戲劇文學里的非自然性表征,運用非自然敘事的戲劇文學不但能夠擁有更好的陌生化效果,還能更加深刻傳達出人生道理,揭示人性特點。本文主要對西方戲劇文學中的非自然敘事手法進行研究。
【關鍵詞】西方戲劇;非自然敘事學;非自然性
非自然敘事學雖然已經存在了二千多年,但是人們對它的研究非常少。對其進行系統研究,也是近十幾年才開始的。雖然非自然敘事的定義還不確定,理論還不充分,但這些都不能影響非自然敘事學成為繼認知敘事學之后的一個最重要的新方法。非自然敘事學本身不但補充了現有的敘事理論,還更深一步指導讀者理解“反模仿敘事”文學,為人們創造出了一種與以往截然不同的敘事文學。
一、人物的非自然性
阿貝爾在《非自然敘事:小說和戲劇中的虛假世界》中提道:“非自然的人物就是指物理上、邏輯上或人力上不可能的故事世界參與者。”由此可知,戲劇文學中的非自然性人物是一種反模仿且反現實的。可戲劇文學中出現的非自然人物,與反模仿人物又有所不同。模仿敘事手法中描寫的人物都是以現實生活為基礎而創造的戲劇人物,能夠從文學作品中找到現實生活的影子。而非自然的戲劇人物,其本質上是不存在的,是無法在現實生活中找到的,這樣的戲劇人物基本上都來自天馬行空的想象。從眾多的戲劇文學作品中可以發現,非自然人物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一)人物與動物的結合。戲劇文學為了滿足情節沖突,強調人物的“動物性”,通常會將正常的人物與動物的特性進行混合,創造戲劇中的非自然人物,如會說話的兔子,或者半人半馬的獸人。
(二)已經去世的人物。戲劇文學中的人物雖生猶死,無論生死皆是存在。如英國戲劇家哈羅德·品特所創作的廣播劇《家人的聲音》,劇中發聲的人物之一就是已經去世的父親。
(三)類人的機器人和類機器人的人類。機器人作為常常出現在后現代戲劇文學中的重要元素,其存在為戲劇文學帶來了新鮮的活力。如凱蘿的戲劇《藍壺》中的人物,在一個片段中,戲劇人物之間的對話突然如同計算機中了惡意病毒似的,猶如機器人。
(四)變形人。由于劇情發展或是情節沖突,戲劇文學中的人物發生變異,轉變為動物,或擁有了動物的某些特性。如我國傳統戲曲《梁山伯與祝英臺》中的化蝶片段。縱觀西方戲劇文學的發展歷程,可以發現充滿創造力的非自然人物,不但給戲劇文學帶來了更加寬闊的視野,豐富了戲劇人物的類型,還以虛構的人物形象真實揭露了人性的奧妙,也為戲劇文學的創造提供了更多新鮮的思路。
二、時空的非自然性
在傳統的敘事手法中,時空是對現實世界的復刻。戲劇文學中的時間是以現實的時間線為基礎而進行的線性推進,戲劇文學中的空間則是對現實世界中的環境進行復制。這就導致傳統敘事手法下所創造的戲劇文學,難以掙脫現實世界的影響而發展。因此在一些虛構性的文學作品中,難免會出現時空違反邏輯的現象。而非自然敘事手法的出現就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非自然性的時空,是指邏輯上不可能的時間或時間進程。時間倒退或是時間循環等虛構性的文學設定都可以因此而被實現。如在塞繆爾·貝克特的戲劇《游戲》中,利用時間的不斷循環,描述了一個好似永遠沒有盡頭的三角戀愛故事。還有一種非自然的戲劇時間情境。戲劇家通過對戲劇中的特定人物進行時間流速的設定,使戲劇人物在同一個空間中經歷不同的時間,產生了一種看似荒謬卻又在意料之中的戲劇效果,如《星際穿越》。非自然性的空間通常指的是違反了自然規律或沖突邏輯的環境或物體。簡單來講就是當內心世界具象化為現實世界時,所產生的空間就是非自然空間。但是本文敘述的非自然空間,主要指的是以劇本作為主要內容進行分析的戲劇空間,但是該內容并不包括以表演或者以劇場為出發點的戲劇空間,如《黑客帝國》中的“矩陣”和《西游記》中的紫金葫蘆。還有一種非自然的戲劇空間現象,融合了現實世界的各種元素,卻在現實世界無處可尋。這樣復雜的空間,足夠讓戲劇家們絞盡腦汁,思考如何描述各式各樣的人物、事件和世界的空間,以及如何才能傳達那些難以敘述的價值觀念。
三、情感的非自然性
情感是創造戲劇文學的重要基礎,西方甚至出現了以帕特里克·霍根為首的“情感敘事學派”,但他們注重的還是傳統敘事中的自然情感,而不是非自然情感中的那些物理上、邏輯上或人力上不可能的情感。在許多的戲劇創作中,我們會找到許多以人和非人之間的情感為創作基礎的文學作品,這種非自然情感在后現代戲劇文學中更加常見。動物、靜物、尸體、幽靈等非人物種,能夠像人一樣思考情感,與人產生交流,這都是不可能真實發生的非自然情感,完全突破了人們所了解的常理,卻能體現更多戲劇家們難以描述的價值觀念。這樣的戲劇文學為人們帶來的感受更加直觀,更加震撼。西方戲劇文學中的非自然性在情感上的表達也尤為突出,其實最主要的非自然情感指的是戲劇中一些在物理上或者是在邏輯上、人力上可能無法達到的情感,可以將其稱為西方戲劇文學中的情感非自然性。通過對古今中外的劇本文學進行分析,有很多戲劇文本都體現了一些情感上的非自然性,其中包括了人與動物、人與物件,甚至是人與鬼魂、人與精靈之間的復雜且多樣化的情感表達。這些情感表達在后現代的戲劇中相對較為頻繁,比如說在莎士比亞的戲劇作品《哈姆雷特》中就有著這樣的情感表現。《哈姆雷特》中,王子與國王之間靈魂的表達就是一種非自然的情感表達。再比如,在克林普的戲劇作品《干掉他》中,安妮并不是一個自然人,沒有情感,甚至是在后工業時代中,人們創造了非常發達的物質文明,但是安妮仍舊沒有立足之地,她變成了非人、非物的存在,使得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也變成了非自然的情感存在。而在尤涅斯庫的戲劇作品《椅子》中,也有非自然的情感表達,人本身是有七情六欲的,也可以清楚地感受到社會上其他人的情感表現,無論是喜、怒、哀、樂,還是酸、甜、苦、辣等,這些都是作為一個人的正常體驗,也是一個人在社會生活中存在的價值與意義。但是每一個人,在面對同一個事情時產生的不同想法、不同情感構成了人類的不同觀念價值,人與動物、人與植物,甚至說人與精靈之間的情感,都是西方戲劇文學中所存在的非自然性的情感表達,其本身已經突破了在物理上或者是在邏輯上的情感表現,是不可能發生的,無法在短時間內讓人們感受到的自然情感以及情緒上的溝通與交流。特別是一些人與不可思議的動物,或者與靜物之間產生的情感。西方的戲劇作品中會出現吸血鬼、精靈等,而人類與它們發生的情感也可以歸結為非自然的情感,甚至人會與精靈發生關系,發生一系列不可預見的非自然情感,這些在戲劇文本或者是在后現代的戲劇文本中并不罕見。通過對當代文學的思考,我們發現,在當代的西方文學中,特別是戲劇文學,敘事仍舊是最受重視的一個內容。在西方文學中,戲劇敘事的理論表達達到了一個發展的頂峰,無論是戲劇文學或者是小說文學,敘事理論都非常重要,但是敘事理論很少應用在詩歌或者是其他的文本中。原因是戲劇里的敘事理論相對于文學創作而言具有滯后性,當前需要不斷擴充,進一步補充現有的文學理論,才能夠做到與時俱進,跟上非自然敘述理論所提出的一系列問題。而敘事理論的創始人理查森則說:“敘事理論并不是去推翻已經擁有的內容,而是不斷去拓寬和擴充敘事中的內容,促使一部文學作品中能夠包含更多、更全面的內容。”在戲劇文學作品中,特別是西方的戲劇文學,情感的非自然性是一個非常常見的內容,其所表達的是人們寄情于景、寄情于物,并且凸顯了戲劇文學本身所具有的一個特點,即虛構性興趣,戲劇文學很多都是基于現實生活而產生的。戲劇文學本身具有夸大其詞的效果和新奇性,正所謂戲劇來源于生活卻高于生活,很多戲劇文學擁有一些意識形態的功能,針對當下的社會發展、社會現狀以及社會內涵進行簡要分析,能夠發現,在戲劇文學中,其本身存在的意義和目的是為了讓人們認清現實,達到一個理論教誨的目的。比如我國的戲劇,聶珍釗教授曾經說過:“文學的本質就是倫理的藝術,而教誨則是文學的本質屬性。”在戲劇文學表達中,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步從最初的繁榮走向衰敗。現階段的戲劇文學發展速度相對較慢,是因為人們對于戲劇文學的興趣在逐步下降,也可以說在現階段,戲劇文學逐步被邊緣化,而其中所蘊含的非自然情感、非自然的時間空間也需要逐一分析,才能夠讓西方戲劇文學中的非自然性影響到現階段的文學表達,并且重振戲劇文學本身所具有的獨特輝煌,找到一個科學、合理的闡釋途徑。
四、結語
毋庸置疑,非自然性的敘事手法,不但為戲劇文學的創作提供了新思路,還凸顯了戲劇文學虛構化的特點,也增強了戲劇的新奇性,強化了戲劇本身的陌生化效果。在戲劇文學越發邊緣化的今天,或許只有將非自然敘事與傳統敘事相結合,科學解讀當前戲劇文學的發展趨勢,才能讓戲劇文學恢復到從前輝煌的狀態。
參考文獻:
[1]李敏銳.略論西方戲劇文學中的非自然性[J].戲劇文學,2018,(03):46-49.
[2]申丹.修辭性敘事學[J].外國文學,2020,(01):80-95.
[3]聶珍釗.文學倫理學批評:基本理論與術語[J].外國文學研究,2010,32(01):12-22.
作者:舒泊寧 單位:北華大學師范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