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民俗藝術學研討會探討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民俗藝術研究的歷史回顧與展望
東南大學東方文化研究所所長陶思炎教授在大會發言中對民俗藝術研究進行了歷史回顧,指出在上個世紀2O年代隨著日本“民俗藝術之會”的成立和《民俗藝術》雜志的創刊,“民俗藝術”已經開始從民俗學中被剝離出來,成為藝術學研究中的一個與傳統生活緊密聯系的新方向。中國從上世紀40年代開始民俗藝術學的研究,近2o年來,相關論著的出版、民俗藝術學碩士和博士的培養、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設立、民俗藝術相應機構的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的開展等,都反映了中國民俗藝術研究的拓展和繁榮。陶思炎教授指出,今后“民俗藝術學”的發展還急需加強基本理論的研究和自身學科的建設,以真正建立起以自己的理論和實踐影響國際學界的中國的“民俗藝術學”。臺灣輔仁大學鄭志明教授的《“民俗文藝學”的研究范疇及其展望》對民俗文藝學的具體內涵與研究范疇做了詳細界定,認為它是文學與民俗學的交叉領域,獨立于文學、民俗學的原有范疇,自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民俗文藝學超越了傳統單一的學術領域,必然走向多學科的綜合研究,用不同的研究角度開拓出更多的探討面向與發展方向,結合成更為龐大的總體學術研究。山東大學民俗學研究所所長張士閃教授的《新時期中國藝術學的“田野轉向”與學科景觀》以藝術民俗學為核心進行考察,認為中國藝術學研究自新時期以來發生了影響深遠的“田野轉向”,關注藝術活動的民間發生現場、敞顯個體的藝術生存智慧、秉持文化一生活的整體研究范式在當下藝術學研究中漸成主流。提出藝術民俗學與藝術人類學、藝術社會學以及民俗藝術學一樣,都代表著藝術學“整體研究”的學術理念,而同時又有其獨特之處,認為陶思炎先生首倡的“民俗藝術學”與其提出的“藝術民俗學”只有在中國藝術學“田野轉向”的大前提下才得以呈現其探索意義。
二、中外民俗藝術的交流比較研究
在回顧與展望的前提下,與會代表對中外民俗藝術的交流融合展開了多角度的研究與探討。韓國高麗大學田耕旭教授的《絲綢之路與東亞的表演文化》闡述了通過絲綢之路進行的西域、中國、韓國表演藝術的交流及韓國表演藝術的發展過程,指出作為東亞共同戲劇文化藝術的散樂百戲在韓、中、日各國隨著時展變化各具不同特點,從而形成了各國的傳統戲劇,因此今后對東亞表演藝術的普遍性與各國特點的比較研究是為東亞表演藝術的交流與深入研究所必要的課題。日本神奈川大學庸田律子教授的《盤古神與祭神民間表演——于日本的展開》在追尋日本相關學者對祭神民間表演形態考察中出現與中國創世神話中盤古相關的神名的基礎上,添加并整理了其他涉及盤古的文例,由此進一步考察由中國傳來的“盤古”如何演變為日本的狂暴之神這一問題,同時也考察了與漢族相鄰的苗族如何接受并理解“盤古”的問題。日本東北大學鈴木巖弓教授的《與半跏趺坐地箴像有關的民間信仰》把半跏地蕆作為民俗藝術的一個范例加以思考,以日本東北地區為例總結了日本對于半跏地葳的信仰情況,并且從對我國江蘇佛教寺院的考察中發現半跏地蕆畫由此產生對于今后課題的思考,即基于日本撰述的偽經所建造的半跏地葳像為何會出現在中國?這將對于重新認識半跏趺坐地葳像、并從東亞這一廣闊領域弄清民俗佛教的展開具有重要意義。曲阜師范大學劉衛平副教授的《“龍燈扛閣”與“男寺黨農樂舞”的視覺形象比較》從造型藝術構成的角度對韓國傳統的“男寺黨”農樂舞與我國山東省的“龍燈扛閣”舞此二種民俗舞蹈作了比較,提出了它們視覺形象層面的異同之處,這對全面理解東亞國家的歷史文化傳統和不同民族的精神特性將有所幫助。東南大學藝術學院徐習文副教授的《日本對中國端午文化的接受》引起了與會者對于中日文化交流與比較中某些具體問題的熱烈爭論。
三、民俗藝術的文化內涵與功能探索
民俗活動文化積淀厚重,內容廣博而絢麗多姿、內涵豐富而異彩紛呈、形式獨特且流傳久遠,因此挖掘民俗藝術的文化內涵并進行其功能探索,是民俗藝術研究的一個重要部分。華東師范大學人類學與民俗學研究所田兆元教授的《儀式美術:概念的建立與學術內涵》指出儀式美術作為美術的一種類型,特指那些因儀式而存在的美術形式,它有既存的作品的儀式展演,也有即時的創作。當前對儀式本身的研究從理論和實踐都需要新的思維,儀式的相關文化研究更是推動儀式研究的重要空間,通過對它的研究既可推進儀式研究走向深入,也可對于美術形態有更為廣泛的認知,因此,儀式美術應該成為引人注目的民俗藝術學研究論題。重慶大學藝術學院龍紅教授的《論吳昌碩繪畫中的民俗意象》從民俗學角度審視吳昌碩卓越繪畫藝術中以俗入雅、雅俗交融的民俗意象生成狀態,從而分析其繪畫藝術被廣泛接受的深層文化原因。龍紅教授的發言也給與會者提出了關于民俗藝術化與藝術的民俗化二者關系的思考,深化了民俗藝術研究的內涵。上海大學美術學院蘇金成副教授的《民俗藝術研究方法略論》對民俗藝術研究的基本方法進行初步探析,并對在民俗藝術學研究領域做出貢獻的民俗學家、藝術學家陶思炎教授的關于民俗藝術學研究方法的學術觀念進行簡要梳理與分析,指出國內的民俗藝術研究正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學術研究體系并與世界民俗藝術研究相接軌。此外,濟南大學藝術學院韓波副教授通過對民俗藝術作品的形式語言及藝術意義的分析,對民俗藝術作品的文化內涵進行了深入挖掘。南京師范大學晁勝杰博士的“撫琴居右”論把人撫琴居琴之右側與中國傳統文化和社會禮俗相聯系,探討其中包涵的文化內涵。東南大學藝術學院劉凱博士對南京高淳老街建筑木雕進行了藝術風格上的分析,探討其深刻的民俗內涵與文化意蘊,以期成為了解高淳地區鄉風民俗的重要參考資料。
四、民俗藝術田野調查資料的深度闡釋與探究
中國民協《民間文化論壇》編輯馮莉的《白地吳樹灣村祭教祖舞儀的形態分析》以滇西北納西族東巴舞蹈儀式的田野個案為例,對吳樹灣村祭教祖習俗中的舞儀形態特征進行了詳細描述和因子分解,認為宗教民俗藝術的價值需要在田野中不斷地去挖掘。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李宏復副研究員的《中國民間的戲曲刺繡圖像——象征意義的非文字教化功能》介紹了在中國民間刺繡作品中常見的戲曲題材的主要紋樣或圖像,指出其中所傳達的故事情節和象征寓意既起到教化作用,又形成了新的藝術品的再生產,每種刺繡的圖像符號均傳遞著一定的文化信息。河南大學藝術學院陳宗花副教授的《民俗藝術考察中現代技術手段的功能及限度問題探析》指出現代技術手段的采用對民俗藝術田野考察工作起到了巨大推進作用,但當前出現了過于依賴、迷信現代技術手段等嚴重問題,已影響到民俗藝術田野考察工作的有效開展,針對這一問題,陳宗花提出民俗藝術田野考察要堅持“以人為本”。東南大學藝術學院尹文教授的《以<詩經>立意的中國古代雕花床》從《詩經》的藝術語言這個嶄新視角來闡釋雕花大床的床楣木雕之大雅,認為《詩經》藝術語言深深刻印在中華民族文化思維之中,影響民俗藝術各個方面。另外,東南大學藝術學院李鵬講師的《試析魂瓶罐腹的小孔與動物組合裝飾》以東吳中晚期魂瓶罐腹上使用較集中的小孔與動物組合形象為考察對象,認為其是具有一定民俗含義的象征符號,帶有較為顯著的吳越本土巫術俗信色彩。南京市民俗博物館呂曉燕主任對明清時期南京附近地區女性發簪進行研究,展現了這一時期妝飾藝術所賦含的民俗風情和審美情趣。
五、民俗藝術的保護與傳承研究
民俗藝術的保護與傳承是民俗藝術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與會學者們對此展開了富有啟示性的探討。江南大學民間服飾傳習館崔榮榮教授的《魯南地區民間云肩技藝的傳承與創新》對魯南地區傳統云肩民俗藝術在形制、紋飾、色彩等方面進行考察,指出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云肩精湛的手工藝和豐富的文化內涵以及重要的民俗風情也逐漸隨著“人亡藝絕”而退出人們視線,由此提出現代化進程中民藝的傳承與保護已迫在眉睫。西安外國語大學侯曉春副教授的《鳳翔泥塑的傳承譜系研究》認為當今鳳翔泥塑藝人應通過創新領導地域的藝術風尚,并且應以傳承有序的“藝術世家”姿態成為當地泥塑藝術的“正宗”。東南大學人文學院盧愛華副教授的《蘇州桃花塢年畫的生存現狀與發展方向》通過實地訪談和市場調研,指出已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桃花塢年畫現發展式微,認為禮品化發展并攜手旅游業發展是其活態傳承、延伸空間的未來發展方向。東南大學藝術學院孫發成博士就大眾傳播介入后,民俗藝術不再作為原生態的作品形態進入傳播領域等問題提出探討,認為大眾傳播方式有利于民俗藝術的保存和推廣,但對民俗藝術的傳承并不能起到顯著作用。南京師范大學盧衍鵬博士認為,民俗藝術保護中文化研究的轉型,形成民俗藝術和文化研究兩者相互促進的雙贏局面。常州大學楊衛華講師提出了民俗藝術資源在藝術設計教育中的應用研究問題。東南大學藝術學院岳小英講師從我國原創動漫產業對民俗藝術資源的開發做出思考。南京剪紙藝術家陳耀先生提出要警惕剪紙產業化中的誤區。
上述學術研討分七場進行,每場均有專家精彩且發人深思的點評。通過幾天的學術探討和多角度的闡發交流,與會代表對于民俗藝術學作為藝術學的支柱學科、可發展為獨立的二級學科,民俗藝術學研究已突破民藝學框架,中、日、韓等國可開展多形式的民俗藝術比較研究等問題,達成了共識。閉幕式由王廷信院長主持,陶思炎教授對本次大會作了總結,指出民俗藝術應體現民族文化的靈性,應從傳統藝術與當代文化的關系中來考量民俗藝術,從對傳統的發掘中開展當代民俗藝術的研究。民俗藝術學研究今后還應進一步梳理其學科特征、體系和方法,并從文化學、民族學、人類學等多學科的研究中汲取養分來深化民俗藝術理論。本次研討會的成功召開將在東亞民俗藝術研究史上留下嶄新的一頁,并對民俗藝術學學科的建設產生積極的推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