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色av,短篇公交车高h肉辣全集目录,一个人在线观看免费的视频完整版,最近日本mv字幕免费观看视频

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鄧小平理論概學習指導課件 第五章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鄧小平理論概學習指導課件 第五章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鄧小平理論概學習指導課件 第五章

第五章、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戰略

引言: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戰略目標,就是"四個現代化",如果再展開一點,那就是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富強"就是經濟現代化,"民主"就是政治現代化,"文明"就是文化現代化。強調富強、民主、文明三個目標的統一。

一、章節結構和內容提要:

本章節作為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闡述了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戰略。它著重闡明了我國"分三步走"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戰略步驟、戰略目標及發展戰略的特點。充分論證了鄧小平提出的戰略重點和地區經濟發展戰略,說明了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必要性與主要措施。

本章共分三節:

第一節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戰略目標

――介紹了我國建設的三大戰略目標以及建設四個現代化的總體目標。

第二節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戰略步驟

――主要闡述"三步走"發展戰略的制定過程、戰略目標、戰略步驟。

第三節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戰略重點

――闡述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五大戰略重點。

第四節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戰略對策

――從四點著重講述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戰略對策。

二、重難點分析:

1"三步走"和"新三步走"戰略;

(1)"三步走"的經濟建設戰略部署

第一步:1990年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

第二步:2000年國民生產總值再翻一番,達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2050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2)、"十五大"的"新三步"規劃:

第一步:2010年國民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第二步:2020年(建黨一百周年時)國民經濟更加發展,各項制度更加完善。

第三步:2050年(建國一百周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

2、發展戰略的對策:

①、突出重點、優化結構

重點:一是農業,二是能源和交通,三是教育與科技。

②、先富與協調發展

A、大政策--先富是手段;大原則--共富是目的。

B、西部大開發--確保整體利益,體現民族團結。

注意:基礎建設、生態平衡、產業結構、科教力量、開放力度。

③、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貫徹"臺階式"的發展思想;

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化,處理好速度與效益相統一的關系。

④、科教興國戰略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走一條"產業--教學--科研"相結合的道路。

⑤、可持續發展戰略

控制人口、節約資源、保護環境。

3、實現戰略目標必須完成的兩個根本性轉變:

一是經濟體制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

二是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4、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基本要求:

a從片面追求社會生產總量的增長、突出產值增長速度,轉變到以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為主要目的;

b從主要靠生產要素的擴張和增加人、財、物的投入,轉變到以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提高綜合生產要素生產率為主要手段;

c從以鋪新攤子、上新項目、擴大投資規模,轉變到以充分利用現有基礎,著重于更新、改造和挖潛為主要途徑;

d從經濟周期性波動地增長轉變到經濟快速、健康、持續地發展。

5.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主要措施:

(1)形成有利于節約資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的企業經營機制。

(2)形成有利于自主創新的技術進步機制。

(3)形成有利于公平競爭和優化資源配置的市場機制。

(4)形成有利于實現集約化增長的宏觀調控機制。

6、科學技術對現代經濟發展的作用:

科學技術對經濟發展起第一位變革作用。現代科技已廣泛滲透到經濟活動中,滲透到社會生產的各個環節,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和最重要的變革力量;管理是使物的要素和人的要素有機結合,是使潛在生產力變為現實生產力的關鍵。現代科技使管理日趨現代化、科學化。科學、技術、管理并稱為現代經濟發展的三個重要因素;高科技在知識經濟中的作用更加突出。二十一世紀是高科技的世紀,知識經濟的發展將更體現出科技的突出地位。知識經濟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這種經濟直接依賴于知識和信息的市場、傳播和使用。在現代經濟中,發展高科技并使其產業化,是推動生產力迅速發展的捷徑。

7、我國新時期社會主義教育的戰略方針:

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教育要與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緊密結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教育的發展要放眼世界,著眼于未來。

三、基本概念簡釋:

1.經濟發展戰略: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依據制約經濟發展各種因素的分析,從全局出發制定的一個較長時期經濟發展的目標,以及實現目標的根本途徑和方法。

2.產業結構:是指國民經濟各個產業部門和產業內部各部門之間的對比關系和結合狀況。合理的產業結構,是指國民經濟各個產業部門以及產業內部各個部門之間建立起最佳的結合狀況。

3.地區經濟結構:是指國民經濟中各個地區之間的發展關系和結合狀況。

4.優化地區經濟結構:就是要求生產要素在各個地區之間的合理配置,使各個地區在國民經濟整體活動中,建立起最佳的結合狀況,共同協調一致地發展。

5.經濟規律:是指經濟發展過程中經濟現象之間內在的、本質的必然聯系。

6.經濟效益:是指在社會主義經濟活動中,勞動消耗或勞動占用與所取得的符合社會和人民需要的勞動成果的對比關系,即投入和產出的比率。

7.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是指在生產要素質量不變的情況下,增多勞動力等來實現經濟增長的方式。其實質就是以數量的增長和速度為中心。

8.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是指依靠生產要素質量和使用效率的提高,以及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通過技術進步,提高勞動者素質和增加資金、設備、原材料的利用率等來實現經濟增長的方式。其實質就是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經濟效益為中心。

9.可持續發展:是指滿足當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孫后代滿足其需要之能力的發展,而且絕不包含侵犯國家主權的含義。

10.知識經濟:是指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是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產生、傳播和使用之上的經濟。

自測題

一、單項選擇題:

1.產業結構是否合理,對經濟發展有重要影響。產業結構是指()

A.物質生產資料部門之間的比例關系

B.各企業之間的比例關系

C.各產業之間的比例關系

D.國民經濟各個產業部門和產業內部各部門之間的對比關系和結合狀況

2.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確定,到2000年()

A.社會總產值比1980年翻兩番

B.國民收入比1980年翻兩番

C.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兩番

D.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兩番

3.處在我國經濟工作首位的是()

A.工業

B.農業

C.科學技術

D.第三產業

4.我國把農業放在全部經濟工作的首位,因為它在國民經濟發展中起()

A.決定作用

B.主導作用

C.基礎作用

D.穩定作用

5.我國的經濟增長要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從實質上說是()

A.數量擴張型增長方式

B.質量效益型增長方式

C.適度緊縮型增長方式

D.適度膨脹型增長方式

6.社會主義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是()

A.經濟高速發展

B.企業經濟效益高

C.國民經濟比例協調

D.市場需要穩定

7.社會主義經濟發展要以經濟效益為中心,經濟效益指()

A.有用的勞動成果和勞動管理費用之比

B.勞動成果和勞動管理費用之比

C.生產資料耗費和活勞動耗費之比

D.原材料耗費和活勞動資料之比

8.社會主義宏觀經濟效益是指()

A.部門經濟效益

B.地區經濟效益

C.企業經濟效益

D.社會經濟效益

9.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必須以()

A.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

B.加快經濟增長速度為中心

C.科學技術為中心

D.保護環境為中心

10.在下列狀況中,哪一種經濟效益最好()

A.勞動耗費多,勞動占用多,勞動成果多

B.勞動耗費多,勞動占用少,勞動成果多

C.勞動耗費少,勞動占用多,勞動成果多

D.勞動耗費少,勞動占用少,勞動成果多

11.正確處理速度和效益的關系,做到既要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又要有較好的經濟效益,必須實現的轉變是()

A.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轉向集約型

B.社會生產方式從內涵型轉向外延型

C.經濟從低速增長轉向高速增長

D.社會生產從簡單再生產轉向擴大再生產

12.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推動經濟增長,主要是依靠()

A.增加生產資料和勞動力數量

B.增加資金和資源的投入量

C.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力素質

D.增加積累和擴大生產規模

13.集約型經濟增長實質上是()

A.以數量的增長為中心

B.以速度的提高為中心

C.以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經濟效益為中心

D.以擴張經濟規模為中心

14.黨的十五大提出我國要實施()

A.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

B.經濟穩步發展戰略

C.國民經濟快速健康持續發展戰略

D.“三步走”戰略

15.可持續發展強調()

A.經濟的持續發展

B.經濟與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

C.經濟的快速增長

D.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

二、多項選擇題:

1.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步驟是()

A.1990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

B.2000年國民生產總值比1990年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

C.2010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人口控制在14億以內,人民的生活更加寬裕,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D.到下個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

E.到下個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發達國家水平,實現現代化

2.中共十四屆五中全會指出,實現“九五”和2010年的奮斗目標,關鍵是實行一些具有全局意義的根本性轉變,這是指()

A.由傳統產業向高新技術產業轉變

B.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C.由閉關自守向實行全方位開放轉變

D.由單一公有制向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轉變

E.由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

3.當前我國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的方向是()

A.大力發展第一產業

B.調整和提高第二產業

C.加強基礎設施和基礎工業

D.大力發展科學技術事業

E.積極發展第三產業

4.農業在我國全部經濟工作中居于首位,因為它是()

A.國民經濟的基礎

B.社會發展的基礎

C.社會安定的基礎

D.國家自立的基礎

E.生產關系的基礎

5.農業的基礎性作用表現在()

A.農業是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B.農產品是輕工業的重要原料

C.農村是工業品的主要市場

D.農業為國民經濟其它部門提供勞動力

E.農產品是重要的出口產品

6.鄧小平提出,發展農業,主要靠()

A.增加收入

B.政策

C.科學

D.普及教育

E.提高農民收入

7.調整第二產業,主要是()

A.加快發展基礎設施和基礎工業

B.振興支柱產業

C.發展新興產業和高科技產業

D.改造和提高傳統產業

E.處理好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密集型產業

8.促進和引導地區經濟合理布局和健康發展的基本原則是()

A.統籌兼顧

B.因地制宜

C.發揮優勢

D.分工協作

E.協調發展

9.速度、比例和效益的關系是()

A.速度是前提

B.比例是條件

C.效益是中心

D.速度是中心

E.比例是前提

10.鄧小平提出過經濟發展要有適宜的速度,適宜的速度是()

A.從實際出發,量力而行能達到的速度

B.扎扎實實,沒有水分的速度

C.平平靜靜,穩穩當當能達到的速度

D.講求質量,講求效益的速度

E.確保能夠實現戰略目標的速度

11.實現經濟集約型增長,必須通過改革形成()

A.有利于節約資源增加效益的企業經營機制

B.有利于公平競爭和優化資源配置的市場運行機制

C.有利于自主創新的技術進步機制

D.統一配置資源的計劃機制

E.有利于集約增長的宏觀調控計劃

12.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必須()

A.控制人口量,提高人口質量

B.合理利用資源,堅持開發與節約并重

C.提高經濟增長速度,增長經濟總量

D.加強治理環境污染,保護生態環境

E.保持經濟的持續發展

13.鄧小平提出的戰略重點是()

A.農業

B.工業

C.能源和交通

D.教育和科學

E.第三產業

14.鄧小平曾提出,教育要面向()

A.大眾

B.現代化

C.世界

D.娃娃

E.未來

15.我國要大力振興支柱產業,當前我國的支柱產業包括()

A.機械、電子

B.石油化工

C.日用消費品

D.汽車工業

E.建筑業

三、簡答題:

1.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特點是什么?

2.為什么要大力發展農業?

3.為什么必須加快第三產業的發展?

4.經濟發展為什么必須以講究效益為中心?

5.鄧小平關于實施科教興國的思想有哪些?

6.如何進一步發展農村經濟?

7.簡述鄧小平關于經濟工作要按經濟規律辦事的思想的主要內容。

四、論述題:

1.如何正確理解鄧小平關于地區經濟梯次推進的戰略思想?

2.經濟增長主要有哪兩種方式?我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3.鄧小平“臺階式”的發展思想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4.鄧小平關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主要有哪些內容?

第五章自測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

DDBCBCDAADACCAB

二、多項選擇題:

1.ABCD2.BE3.ABCE4.ACD5.ABCDE6.BC7.ABCDE8.ABCDE

9.ABC10.ABDE11.ABCE12.ABD13.ACD14.BCE15.ABDE

三、簡答題:

1.分三步走,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發展戰略,具有以下鮮明的特點:

(1)注重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它不是片面強調經濟增長的單角度發展戰略,而是多元化的經濟、社會總體發展戰略,是經濟、政治、文化三位一體,共同發展,共同進步,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戰略。

(2)以人民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點。它始終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目的和歸宿,每一步都有相應的人民生活水平的標準,即“溫飽型”、“小康型”和“比較富裕型”。

(3)既堅持實事求是,又有雄心壯志的戰略。在21世紀中葉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對于人口眾多、資源相對貧乏的、經濟文化落后的中國來說,無疑是具有雄心壯志的目標。而分三步走,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每一步,都是量力而行,經過努力可以實現的。這個戰略目標和實現戰略目標的步驟體現了遠大目標與求實精神的統一。

2.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必須把農業放在首要地位,大力發展農業。這是因為:

第一,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表現在農業是人類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中國農業要保證十多億人的吃飯問題;它為工業提供原料;為社會各行各業提供勞動力;農村是工業品的重要市場,大量的農用生產資料將為工業提供廣闊的市場;為經濟建設提供資金積累等等。

第二,現實生活中,我國絕大多數人口在農村,農業生產的發展直接關系到廣大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關系到本世紀末能否達到小康水平和社會的穩定。

第三,我國農業生產比較落后,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薄弱環節,如果得不到加強,它將很難支撐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的發展。因此,要確立以農業為基礎,為農業服務的思想,把農業放在全黨工作的首位。

3.第三產業的興旺和發達,是現代化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征,第三產業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程度和現代化水平的一個重要標志。加快第三產業的發展對實現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戰略具有重要的意義:

第一,有利于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第二,有利于加快經濟發展,提高國民經濟素質和綜合國力;

第三,有利于擴大就業,緩解我國就業壓力;

第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實現小康。

4.我國經濟發展必須以經濟效益為中心,因為提高經濟效益:

(1)可以緩解我國人口多、資源相對不足、資金短缺的矛盾;

(2)能夠緩解供需矛盾、更好地滿足需要;

(3)能夠加速工業化、現代化進程,增強我國經濟實力,縮小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

5.(1)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要加快科技進步步伐。要充分估量未來科學技術特別是高技術發展對綜合國力、社會經濟結構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響,把加速科技進步放在經濟發展的的關鍵地位,使經濟建設轉移到依靠科學技術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

(2)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我國新時期社會主義教育發展的戰略方針是:教育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

(3)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努力建造宏大的掌握現代化科學技術的知識分子隊伍,做好人才的培養、選拔、使用和管理工作;為廣大知識分子創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環境,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6.發展農業,一靠政策,二靠科學。政策,主要是要調動農民的積極性,維護農民的經濟利益和農民的主動權。為此,

第一,要長期穩定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長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的雙層經營體制,以勞動所得為主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制度。

第二,堅持以市場為取向的改革。

第三,建立國家對農業的支持、保護體系。

第四,采取切實措施減輕農民的負擔,讓農民得到更多的實惠。

第五,實施科教興農。

7.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鄧小平反復強調必須尊重客觀經濟規律,經濟工作必須按客觀經濟規律辦事,其主要思想有:

第一,一切從實際出發。我國的最大實際,就是現在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第二,勇于探索,在實踐中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現代化建設的客觀規律。

第三,統籌兼顧,正確處理好各種比例關系。

第四,鼓實勁,不鼓虛勁。堅持實事求是,真抓實干,講究實效;不搞形式主義,不好大喜功,不弄虛作假。

第五,用經濟辦法管理經濟,培養能按經濟規律辦事的人。

四、論述題:

1.(1)地區間發展不平衡是我國長期歷史遺留下來的現象,要消除這種現象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消除不平衡不能理解為各地區齊頭并進地發展,更不是讓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停頓下來,等待不發達地區趕上,以實現平衡。

(2)鄧小平根據我國各地區的特點和條件,在1978年提出了“讓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地區經濟梯次推進戰略構想。沿海地區利用有利條件,優先發展起來,這是一個大局,內地要服從這個大局;發展到一定時候,沿海要拿出更多的力量來幫助內地發展,這也是一個大局,沿海也要服從這個大局。

(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各地經濟都有了很大發展,但也出現了差距。對此,黨和政府十分重視,決定采取各種措施,支持幫助中西部地區發展,以縮小差距。

2.經濟增長方式有兩種: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和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前者強調增加收入,通過增加生產要素的數量來實現的經濟增長;后者強調改善投入產出關系,通過提高綜合(全)要素生產率來實現經濟增長。

從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到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的基本要求是:從片面追求社會生產總量的增長、突出產值增長速度,轉變到以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為主要目的;從主要靠生產要素的擴張和增加人、財、物的投入,轉變到以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提高綜合生產要素生產率為主要手段;從以鋪新攤子、上新項目、擴大投資規模,轉變到以充分利用現有基礎,著重于更新、改造和挖潛為主要途徑;從經濟周期性波動地增長轉變到經濟快速、健康、持續地發展。

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關鍵是通過深化改革,形成有利于集約型經濟增長的經濟運行機制。

(1)形成有利于節約資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的企業經營機制。

(2)形成有利于自主創新的技術進步機制。

(3)形成有利于公平競爭和優化資源配置的市場機制。

(4)形成有利于實現集約化增長的宏觀調控機制。

3.鄧小平關于發展的臺階論思想歸納起來主要有:

(1)發展是硬道理。抓住時機,加快發展,出現若干個發展速度比較快、經濟效益比較好的發展階段是可能的。

(2)我們的經濟發展規律是波浪式前進的,過幾年一個飛躍,跳一個臺階,跳了以后,發現問題,及時調整一下,再前進。

(3)經濟加速發展,隔幾年上一個臺階,不是鼓勵不切實際的高速度,是要扎扎實實,講究效益,協調發展。

4.鄧小平“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包含著這樣一些內容:

(1)科學技術對經濟發展起第一位變革作用。現代科學技術已廣泛滲透到經濟活動中,滲透到社會生產的各個環節,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科技進步因素在國民經濟增長中所居位置迅速上升,科學技術不只是使經濟在量上即規模和速度上迅速增長,同時,也使經濟發生質的飛躍,在經濟結構、勞動結構、產業結構、經營方式等方面發生了變革。科學技術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最重要的變革力量。

(2)科學技術在生產力諸要素中起著第一位的作用。在現代物質生產力這個復雜的體系中,科學技術自身不但直接體現為生產力,而且作用于其它諸因素,比如提高勞動者的素質,促進生產工具和生產工藝的進步,擴大了勞動對象的來源和種類,從而成為推動社會生產力的重要力量。

(3)現代科學使管理日趨現代化、科學化。科學技術與經濟廣泛結合,使得管理成為生產力的重要范疇。

(4)高科技在知識經濟中的作用更加突出。鄧小平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不僅指發展生產力的途徑是發展和應用科學技術,更重要的是早在1988年,他就指出下個世紀是高科技的世紀。面對世界高科技發展一日千里的嚴峻形勢,中國一定要參與其中,在世界高科技領域中占有一席之地。

文檔上傳者

相關期刊

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上海社會科學院

鄧小平理論研究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桦川县| 柳州市| 潼关县| 什邡市| 响水县| 永善县| 丹棱县| 琼结县| 金沙县| 永州市| 栾城县| 亳州市| 抚州市| 西林县| 登封市| 汪清县| 巴里| 万载县| 昌宁县| 桐城市| 阿坝| 兴仁县| 黑龙江省| 秦安县| 黔东| 建湖县| 沂源县| 新竹县| 桐庐县| 昌江| 奉化市| 望城县| 青河县| 龙江县| 奉化市| 潢川县| 金秀| 沙田区| 沈阳市| 新竹县| 怀柔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