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一校多區管理狀況及解決辦法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多校區”或稱“一校多區”高校是指在一所大學實體下,由兩個或兩個以上地理位置不相毗連,具有一定面積和設施,一定教學、科研功能的活動場所而組成的高校[1]。按分校區與學校(校本部)的關系劃分,“多校區”高校可分為“合并型多校區”高校、“自主擴張型多校區”高校、“混合型多校區”高校[2]。我校自建校以來,先以黔南民族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名稱辦學,學校地址在貴州省都勻市慶云宮,為單一校區辦學模式。隨著教學體制改革的進行,在2003年,原黔南衛生學校并入黔南醫專,黔南衛生學校校區劃入黔南醫專。為便于區別,分別將校本部稱云宮校區和原黔南衛生學校校區稱東山校區。2010年,我校將原都勻市虹光毛紡廠(已破產)廠房進行全面、徹底改造,建成我校的職業技能培訓基地,稱小圍寨校區。至此,形成了黔南醫專三校區辦學的格局,屬自主擴張型多校區高校。“多校區”辦學有利于我校教學功能的拓展,改善了因辦學資源不足而對學校發展所帶來的阻礙,但在“多校區”管理過程中主要存在(1)校區定位,(2)校區學科布局,(3)校區管理機制,(4)校區資源優化配置等四個方面的問題[3],處理好以上問題,對學校的管理和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現就我校“多校區”管理現狀及對策作如下探討。
1學校對各校區功能的準確定位
學校開展“多校區”辦學,必須做好兩個方面的準確定位。一方面,學校發展和建設多校區,必須考慮到本地區地域經濟發展對“多校區”學校建設的需求,另一方面,還必須考慮到不同校區建設能對社會需求提供多大程度的滿足。我們在進行“多校區”建設時,必須把“多校區”建設的“需要”和“可能”綜合起來考慮,注重根據學校所處區域經濟、社會需求和學校實際情況進行綜合分析和客觀論證,在此基礎上進行準確定位,并注重根據社會需求和學校發展狀況不斷進行調節,做到在一個明確校區定位的前提下,各校區走有自身特色的可持續發展之路,盡可能開發各校區的建設和發展潛能,盡可能加強各校區的可塑性,最終達到各校區間個性和共性的和諧發展。
2各校區的學科布局
2.1根據我校的教育教學改革發展思路和堅持“一手抓學歷教育,一手抓職業技能教育”的辦學理念,我校的教學模式主要分為學歷教育和職業技能教育兩大塊。在各校區間進行學科布局時,必須充分考慮到這一點。既要做到各校區間的學科設置科學,資源優勢整合,人員分工合理,各種保障措施充分有力,又要做到對各校區資源進行科學合理配置,建立一系列完善的資源利用率評價指標體系,減少各種資源的配套性和閑置性浪費,達到最大限度提高資源利用率[4]。精選管理模式,精簡管理崗位,精選管理人員,做到從整體上提高學校管理效率[2]。
2.2對于我校現狀,結合現有資源,我認為云宮校區和東山校區應側重學歷教育,在進行學科專業設置時,應以云宮校區為中心,東山校區為補充。將云宮校區和東山校區作為學歷教育的校園,在兩校區內只開展醫學學歷教育和醫學科學研究。構建學校自身的醫學教育理念,營造自身有特色的醫學文化教育和科研體系,營造醫學教育的校園文化氛圍,盡最大可能保證其醫學學歷教育的單一性。學校小圍寨校區則作為學校職業技能教育的園區,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體系,配備完整的管理人員,在校本部的統一領導下開展各種職業技能培訓和鑒定等工作,并盡最大可能挖掘其辦學潛能,充分利用該校區的各種資源,力爭辦出有區域特色、有品牌效應、有一定社會知名度的培訓基地。
3各校區間管理模式的選擇
3.1學校校區的擴展改變了我校學科專業設置單一,辦學規模小的弱勢,實現了學校辦學綜合化和多樣化的轉變。但“多校區”管理中地域的分散性,衍生出了學校管理的分散性[3]。如何做好各校區之間的協調管理,是值得我們認真思考的問題。
3.2“多校區”高校的管理模式分為“條型管理式”、“塊型管理式”和“條塊結合式”三種[1]。“條型管理式”即各分校區由校本部統一管理,其組織規劃、教學管理、資源調配、工作協調等各方面接受校本部領導和安排,分校區各職能部門接受校本部的管理和領導。其優點是管理職責清晰,能較好地節約資源,做到管理的統籌劃一。但該種管理模式的管理跨度大,校本部和各分校區間,特別是各職能部門間信息溝通不暢,協調配合不利。校中心領導事無巨細都得管,極大地分散了中心領導的精力,不利于校中心領導將較多精力和時間用于研究處理學校發展的重大問題。同時,因各分校區自主性不高,不能較好地發揮各職能部門的主觀能動性,致使管理效率不高。“塊型管理式”即校本部只在大政方針上對各分校區給予指導,各分校區有相對獨立的管理系統,該種管理模式能充分發揮各校區的管理主動性,能及時處理好各職能部門間在協調配合中出現的各種漏洞,亦便于校本部中心領導能夠有較多精力和時間研究處理學校發展的重大問題,但該種模式存在機構重置,資源浪費的重大缺點,且使學校的凝聚力弱化。“條塊結合管理式”即在各分校區設立管理委員會(辦公室),管理辦公室對校區職能部門間各種事務進行協調和處理,各職能部門接受校本部的領導和管理,該種管理模式管理靈活,能最大限度彌補職能部門間協調配合上的漏洞,但存在執行過程中的多頭管理[3]。
3.3結合我校現狀,我認為我校的管理模式可作如下選擇:
(1)以云宮校區為校本部,為學校管理的重心所在,擁有對學校人、財、物等資源的調配權。東山校區、小圍寨校區接受云宮校區的統一領導和管理。在云宮校區單一開展醫學學歷教育,將東山校區作為醫學教育的輔助校區,并按現狀將東山校區主要作為中專醫學學歷教育園區。小圍寨校區則作為學校職業技能培訓基地,專門進行各種技能培訓和鑒定工作。
(2)在東山校區和小圍寨校區設立管理辦公室,下設必須的管理職能部門。管理辦公室受校本部的直接領導,負責統籌安排分校區各職能部門工作的開展,主要在分校區發揮協調和支持的功能,對校區各職能部門間需要協調的事務進行協調和支持。
(3)強化現代化管理,在各校區間建立先進的計算機網絡化辦公,努力構建跨校區的管理信息網,及時對各種管理信息進行收集、處理和傳遞。建立和完善各校區間的通訊系統[5]。
(4)在一些具體事務的管理過程中,還可積極試行項目化管理。項目化管理極其注重綜合性管理,在費用控制、進度控制、質量保證等方面都顯示出優越性,已在現代工業企業中得到廣泛應用,將項目化管理的思想引入到高校管理中探索人、事、財、物一體化的項目管理模式,是解決高校“多校區”管理存在的諸多問題的一種有效途徑[5]。
4學校資源的優化配置
4.1學校教育教學資源是實現學校開展“多校區”辦學的根本保證。
要使“多校區”管理順利進行,有必要在學校原有資源的基礎上進行教育資源的重新配置,優化重組,實現辦學資源的優勢互補,提高辦學的整體水平和管理效益[4]。
4.2根據學校現有教育教學資源,我認為學校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對學校現有資源的利用和優化重組。
(1)師資隊伍建設方面,堅持在校外按需、有計劃引進人才,在校內執行“教學兼行政,行政兼教學”的管理模式,培養教學和行政管理多面手;建立和完善“雙師型”隊伍建設體系,大力培養“雙師型”教師;在保證教學質量的前提下,支持教師跨學科、跨專業教學;為解決學校職業技能教育師資與現實需求不相適應的現狀,學校應開辟途徑從企業或外校中聘請專家和優秀科技人員擔任學校的兼職教師,以彌補學校職業技能教育師資的不足,同時,建立和完善對兼職教師的聘任、教學培訓、教學考核評價等一系列制度,健全對兼職教師行之有效的激勵機制,有效激發兼職教師的工作熱情和主動性[6]。
(2)教學設施利用方面,爭取做到各校區單一教學,各校區根據自己的教學和管理需要配置或購置教學儀器設備,以此避免因重復購置或物資閑置而造成辦學資源的巨大浪費。
5結語
綜觀國內外眾多“多校區”高校的辦學管理模式,因各“多校區”高校的形成和發展軌跡各不相同,造成“多校區”的管理并沒有統一固定的管理模式。我校開展“多校區”辦學,是機遇,也是挑戰,需要我們創新管理理念,實施新的管理機制,運用新的管理模式去逐步解決在進行“多校區”辦學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和困難。加強對“多校區”辦學的管理研究,對我校高等教育的良性和可持續發展有著深遠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