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和創新建議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九五”以來,酒泉市農技推廣系統緊緊圍繞全市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重點,先后組織實施了35項重大農業科技項目,共增加直接經濟效益5億多元,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61%,為全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提供了技術支撐,全市農業總產值達到了27.38億元,與“八五”末相比增長了72.4%。目前,在農業發展的新階段,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已成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首要問題,而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和不斷創新仍然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
(一)體系建設不完善,一線推廣力量薄弱。目前全市市、縣、鄉三級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共有在崗人員413人,其中市級34人,占8.2%,縣級137人,占33.2%;鄉鎮242人,占58.6%,鄉(鎮)站核定編制303人,在崗人員只占編制的79.9%。各級農技推廣單位技術裝備差,服務手段落后,大部分農技人員與外界接觸少,信息閉塞,知識更新慢,在觀念創新、技術創新等方面不能適應新形勢對農技推廣工作的要求,影響了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技術創新。
(二)推廣經費不充足,公益服務難以開展。市、縣兩級農技推廣中心實行財政全額供給,但工作經費十分有限。鄉鎮農技推廣站實行全額撥款的只占22.3%,差額撥款的占40.9%,自收自支的占36.8%。有的鄉鎮不但自收自支,而且還要上繳創收任務。絕大多數鄉鎮農技站長期處于“既無錢養兵,更無錢打仗”的局面。
(三)工作理念不適應,服務與需求脫節。科技成果目標大多還定位在高產量上,對市場需求大的優質高效的農產品研究不夠;對傳統的大宗農產品技術儲備的多,對具有當地優勢的特色農業產業中出現的新問題研究不夠;技術推廣工作的注意力集中在生產技術的環節上,對農產品儲藏和加工等環節的問題研究不夠,致使技術服務的需求與供給之間存在較大的差距,直接影響著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實際效果。
(四)運行機制不靈活,被動服務績效差。長期以來形成的行政管理型農業技術推廣運行機制,缺乏科學的制約和激勵辦法,干多干少一個樣、干好干壞一個樣、干與不干一個樣的現象仍然存在,導致有的人無作用可發揮,有的人有作用難發揮。
農技推廣是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橋梁,是科研成果的繼續和再創新的關鍵環節,是聯系科研、教育及生產的紐帶,是促進農業技術進步和增強農業競爭能力的重要措施。因此,在農業發展的新階段之后,深化農業推廣體系改革的過程中既不能簡單地把農技推廣機構推向市場,又不能簡單地以強調穩定而維持現狀,應從農村的實際和農民的需要出發,按照“推廣目標現代化、推廣隊伍多元化、推廣行為社會化、推廣形式多樣化”的原則,積極穩妥地推進改革。
(一)推廣目標現代化。就是農技推廣要適應推進新的農業科技革命、實現技術跨越的要求,加速農業由注重數量向更加注重質量效益的轉變,加速實現農業現代化。按照新階段農業工業化、農村城鎮化和農民知識化的發展趨勢,農技推廣工作要實現四個轉變:一是從主要追求數量,向更加注重質量效益轉變;二是從為農業生產服務為主,向為生產、加工與生態協調發展服務轉變;三是從以資源開發技術為主,向資源開發技術和市場開發技術相結合轉變;四是從主要面向國內市場,向面向國內、國際兩個市場轉變。從而,為農產品優質高產高效提供可靠的技術保障,為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提高農業整體素質和效益、增加農民收入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為生態環境建設提供全面的技術服務,為提高農業的市場競爭能力提供堅實的技術基礎。
(二)推廣隊伍多元化。就是要積極穩妥地推進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改革,大力調動農民、企業等社會力量參與農業技術推廣工作,逐步形成國家扶持和市場引導相結合、有償服務與無償服務相結合的新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在穩定、加強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同時,大力發展農民、企業技術推廣與服務組織,支持農村各類專業技術協會的發展。充分調動科研機構、大中專院校和科技工作者參與推廣工作的積極性,建立專業技術人員、農民、企業家等廣泛參與的多元化的農業技術推廣隊伍。
1、市、縣農技推廣機構要進一步穩定和加強,以切實履行好法律法規賦予的執法和行政管理職能,承擔重大技術的引進、試驗、示范、推廣,植物病蟲害及農情的搜集、監測、預報、防治和處置,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檢驗、監測和強制性檢疫,農業技術咨詢和培訓等公益性職能。
2、改革鄉鎮農技推廣體制,建立跨鄉鎮的區域站。根據產業規劃布局和自然區域的特點,在縣以下創辦跨鄉鎮的區域農技推廣站,作為縣級農技推廣機構的派出單位,承擔農技推廣的公益性職能。區域站的人員從現有鄉鎮農技推廣人員中擇優聘用,或從縣級農技推廣機構中下派部分工作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