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下行政管理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隨著信息化的發展,東西方文化在交融的過程中,也帶來了負面影響。大學生作為接受新事物最迅速的群體,在價值選擇上趨向功利性:由注重理想轉向注重現實,由注重整體利益轉向注重個人利益,由注重長遠利益轉向眼前利益,由注重奉獻轉向個人享受。這勢必影響到高等學校培養大學生的基本要求。長此以往,不利于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發展合力,不利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高校學生處于社會會發展的關鍵時期,價值觀形成將影響其一生,至關重要。
二、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必要性
1.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
高校大學生正處于心理成熟的特殊時期——“自我同一性”的進一步構建過程中,其思想體系已經基本形成,正在有意識地在對被動接受的外來思想中構建完善的“自我”,此時外來思想觀念易被抵制。以潛移默化的教育方式,將外界影響通過情感的渲染,內化為個體觀念和行為,正符合了人的心理習慣和思維特點,使大學生處于快樂的心境,自然地受到感染、受到教育,有利于教育過程與內化過程順序展開。同時,大學生對外來思想觀念被感知程度低,所以這就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被大學生抵制的阻力。
2.應對現實挑戰的需要
信息時代打破了國家壁壘。西方的社會思潮通過立體化、平民化的傳播模式,無孔不入地存在于社會生活中的各個角落,增強渲染和滲透的力度,借助互聯網快速的傳播方式,搶占輿論陣地。其中的崇洋媚外思潮正在擾亂大學生的價值觀念。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進入深水區,社會利益格局正發生深刻的變革,人們思想的多變性和自主性日益凸顯,一方面有利于大學生提高自主發展、創業就業意識,另一方面也給大學生帶來了不利影響。比如社會責任感缺乏、價值取向扭曲、心理素質低下等問題。面對這樣的嚴峻形勢,傳統的說教式教育已經無濟于事。選擇恰如其分的潛移默化教育成為培育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途徑。
3.是貫徹以人為中心教育理念的需要
思想或心理教育活動指向的是一個“人的世界”,而不是物的世界,其主體、對象、出發點和歸宿點都是人。其核心理念是“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重視受教育者主體地位,充分凸顯他們主體性地位,激發他們主動探索創造的能力,進而形成或認同正確的價值觀念。柏拉圖說,“只有當學生自覺自愿地受教育時,才有可能達到目的。”在潛移默化思想教育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雙向互動的,教育者通過受教育者所反饋的信息不斷調整其教育過程,以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提高受教育者的積極性,發揮其潛在的求知欲望,變被動為主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途徑
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一項系統的工程,高校要切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思想教育全過程。
1.加強校園文化建設
大學校園文化是大學精神風貌的展示,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所大學的校園文化對大學生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因此,高校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校園文化建設當中去。大學校園是各種思潮的集散地,各種文化相互碰撞的地帶,也最能引起大學生心靈的激蕩。因此,高校校園文化要弘揚主旋律,把它放在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位置。開展歌頌祖國合唱比賽、校園歌手大賽、大學生心理教育活動、辯論等活動。通過豐富活動載體,唱響愛國主義主旋律。
2.重視社會實踐的體驗作用
體驗式社會教育方法主要是通過學生參與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可以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具體化,從而使得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核心價值觀教育并轉化成自身的行為準則。各高校應當積極引導大學生走出校門,參加社會調查等社會實踐和公益活動,通過這些實踐活動,加深他們對黨的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奮斗目標的理解和認同,培養大學生的自強自立、艱苦奮斗和拼搏向上、講究誠信等高尚品德。
3.構建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
和諧的師生關系是隱性思想教育取得實效的重要條件。通過師生交流,不僅能了解學生潛在的心理問題,還有助于改進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要確立師生平等互動關系。老師和學生在教育過程中都是獨立的主體,建設能為雙方認同的平等互利的行為規范和準則,使二者在雙向互動中共同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要提倡師生間的對話交流。通過對話交流,老師可以了解學生近期的生活狀態,心理問題,進而幫助學生撥開云霧,解開心理的謎團,釋放心理的壓力。
作者:黃小剛單位:沈陽工程學院學生工作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