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人格心理學的學科地位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內容摘要:人格心理學一直作為普通心理學的一門重要分支學科而存在。這一狀況阻礙了人格心理學研究的深化。人格心理學應是對“人”的全面概括,需要對“人”從整體上界定,需要拓展和形成“元理論”,進而統領心理學的研究與發展。“理想人格”是對基于文化背景的對人格的理想模式的界定,應是人格心理學統合研究的目標。
關鍵詞:人格心理學;學科地位;統合
人格心理學,顧名思義,是研究人格現象的學科。在普通心理學中,將人格作為靜態的心理系統與動態的心理過程并稱。因而,人格心理學一直以來都作為心理學,尤其是普通心理學的一門重要分支學科而存在。人格心理學的研究,也基本沿襲基礎心理現象的研究方法,其結論也多由心理過程的研究結論組成,只是“眾多分散工作的總稱”。由此形成了人格心理學各行其是而又服從于基本心理過程研究流派的研究現狀。這一狀況嚴重阻礙了人格心理研究的深化。人格心理學的繁榮,不應僅停留在這些心理過程的“分散工作”的基礎上,而應形成學科獨有的研究框架與特色。因而,重新考慮人格心理學的學科定位問題,成為一項人格心理學“獨立”的基礎工作。
一.心理學的傳統學科框架
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現象、揭示心理規律的一門學科。她是一個非常復雜而且內涵極其廣泛的大學科門類,理論駁雜、應用廣泛。心理學的學科框架可以分為四個層面,一是物質基礎層面,主要探討心理現象產生的物質載體的規律,包括生理心理學、認知神經科學等。二是基本理論層面,主要對人的各個側面的心理現象做基本解釋,其基本分支主要有四個:普通心理學,主要研究正常的成人個體的基本心理現象,包括認知、情緒、意志、人格等內容;發展心理學,研究個體各個發展階段的基本心理規律,包括嬰兒期、幼兒期、青少年期、中年期、老年期等;社會心理學,研究社會環境中的個體或群體的心理規律,包括社會認知、社會態度、社會行為等;變態心理學,研究異常心理的產生原因及規律,包括神經癥、精神分裂、人格障礙等。這四個基本分支,從正常———異常、總體———階段、個體———社會這三個維度全方位地探索人的心理行為規律,形成了完備的研究領域。三是方法層面,主要提供心理學研究的方法與工具基礎,包括實驗心理學、心理統計學、心理測量等。四是應用層面,即心理學基本理論與人類行為的各個領域交叉,探討各領域中人的心理行為規律,如教育心理學、管理心理學、司法心理學、健康心理學、咨詢心理學、營銷心理學、廣告心理學、新聞心理學、運動心理學、工程心理學等等。在這個分類中,似乎沒有人格心理學的位置。或者說,人格心理學只是普通心理學中的一個分支,是一個正常成人個體基本心理現象中的靜態現象。因而,人格心理學的知識結構也基本是其他心理學分支,尤其是普通心理學研究的結果。
二.人格心理學應是對“人”的全面概括
從世界的基本現象看,統合起來不外乎兩種:物質現象和精神現象;從學科分類上看,兩大現象形成了三大學科群: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與人文學科。其中自然科學是純粹針對物質現象的,人文學科則完全針對精神現象,而社會科學則運用自然科學的方法探討物質與精神交互作用而產生的人類社會行為規律。可以說,兩大基本現象的統合點就在“人”這一概念上。因而,普羅泰戈拉提出他的一個著名的哲學命題:人是萬物的尺度。拋開唯心論與唯物論的對立來說,正是人這一智慧生命,使萬物有了“意義”,這個“意義”也只能相對于人才會產生。因而,一切科學研究、學科探討,歸根到底,其目的都是為人所用,是為了人能夠更好地生存于這個世界而存在的。心理學所有的研究,都建立在一個辯證的基點上,那就是:人的心理是腦對客觀現實的能動反映。因而心理學具有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雙重屬性。作為科學門類來說,其研究自然也不能脫離科學研究的根本目的———更好的生存。但心理學是對人的直接研究,涉及到三個基本問題:人的物質載體是如何產生精神現象的?精神現象有什么規律?人本身又是如何覺察到自己以及自己的精神現象的?在這三個基本問題基礎上,心理學將人“分解”為各個部分展開研究:神經系統、感覺、知覺、記憶、想象、思維、注意、言語、需要、動機、價值觀、態度、氣質、性格、能力、自我意識等等。這一“分解”思路沿襲了西方哲學基本的邏輯主義思路,嚴格遵循了科學主義的分析路徑。但有分就應有合。畢竟人是一個整體。“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分解”只是為了更加方便地探索內在規律,若沒有對人這一整體的統合把握這一根本目的,人就會被分解得支離破碎,而無法把握人的“廬山真面目”。什么能夠代表人的整體?只能是人格。因而,無論心理學將人分解多少部分,最后都要統一在人格這一概念之中。人格心理學就應是對人這一整體的把握。在50多種對人格的定義中,盡管側重點不同,但均是從整體上描述人的定義。因而人格心理學不應只局限在普通心理學分支的地位,而應統合整個心理學的研究,對人從整體上做出界定,進而引導整個心理學科的研究方向。但遺憾的是,當前的人格心理學學科發展似乎并沒有這樣的結論。早在2002年,陳少華、鄭雪就敏銳地指出:人格領域有其自身的困境,包括人格的穩定與可變之爭、人格的結構與維度之爭、人格研究的結果與過程之爭、研究目標的描述與解釋之爭。正是這些困境使人格心理學的發展舉步維艱。于是他們認為,人格領域的研究之所以如此松散,其關鍵在于缺乏一種整體思想和一個整合觀念,進而呼吁在對原有人格理論進行整合的基礎上,將人格的研究置于更廣闊的學科背景中,建構一種新的人格理論,特別是人格的元理論。[1]幾乎同時興起并成型的Buss等人的進化心理學范式與Bandura、Mischel等人的社會認知理論也印證了上述趨勢。許燕教授更是明確指出:“如果在21世紀,人格心理學還是以小的、封閉的形式發展,研究者彼此挑剔,只在研究數量上擴大規模的話,那么人格心理學的未來將變得更加渺茫。”好在,許燕教授發現了當前人格心理學發展中存在理論研究與實證研究的交融、整合的趨勢。[2]這一趨勢對于人格心理學學科發展和地位提升來說無疑是樂觀的。當前,“人格的元理論”的形成還任重而道遠,但人格心理學的研究不能再安于松散狀態,而是要將人格的研究上升到整個心理學研究的統合高度,著眼于對人的全面概括,才能為“元理論”的產生提供平臺。
三.人格心理學研究的統合目標“理想人格”
人格心理學應著眼于對人的全面概括。用什么概括?毫無疑問,那就是人格的完滿狀態,或是最適合生存的理想人格模式。這個理想的人格模式可以稱為“理想人格”。事實上,在各種人格理論中,許多理論都提出了人格的理想模式,如Freud提出的“三我”協調的人格模式、G•Allport提出的健康人格特征、Maslow提出的自我實現人格特征、Tupes&Christal的“大五”人格模式、Seligman等人提出的24種積極人格的模式等。這些人格模式無疑是基于各自理論所形成的對人格完滿狀態的界定。但,同人格心理學研究的困境一樣,始終是分散的。同時,這些人格模式是基于各自研究范式而產生的,也是基于邏輯主義、科學主義的分析、分解思路所產生的。科學主義在心理學研究中導致了一些基本偏差,如將心理現象客觀化而導致缺乏人的意義內涵、偏離了人性,片面追求普適性而忽視了差異,對方法與技術的崇拜而使理論與現實脫節等,進而導致了心理學研究的困境。[3]這一方面,文化的取向,尤其是中國文化的辯證觀念將對心理學的發展、對心理學完整把握人性提供助益。在當前信息化、多元化的社會歷史背景下,心理學的研究已越來越注重文化對人的心理行為的影響。科學主義的“普世價值觀”受到越來越多的挑戰。人格與文化的關系也由以“文化中的人格”為基點的“特質心理學觀”一枝獨秀的狀況轉為與以“人格中的文化”為基點的“文化心理學觀”平分秋色的局面。[4]崔紅、王登峰等人就以中國文化為背景,由中國詞匯分類中得出“大七”人格結構,并得到了許多心理學家在跨文化情境下的驗證。這充分說明了文化差異對人格的影響。回到心理學研究人的根本點上看,人是文化中的人,任何人都不能脫離其文化背景而存在。文化既規定了人的行為方式,也規定了人的理想狀態。所以,“理想人格”的目標應放在文化的背景下來界定。尤其是基于東西方文化差異而分別得出的“理想人格”模式將有助于心理學對人的整體把握,也有助于人格心理學的元理論的形成,幫助人格心理學成為一門統合的學科。
參考文獻
[1]陳少華、鄭雪.西方人格心理學的困境與出路[J].自然辯證法通訊.2002.3(139):41-45.
[2]許燕.人格心理學導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26.
[3]李炳全.論科學主義心理學的困境與出路[J].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3:93-99.
[4]郭永玉、何金波.人格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作者:安曉斌 單位:淮南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