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學生管理工作思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在高校管理工作中,高校學生的管理難度逐漸提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國家提倡的擴招政策造成的,高校生數量的急速上升,使得學生管理工作壓力增加。基于此,本文先闡述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現狀,然后在明確其融入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目標定位及操作模式后,提出合理的融入策略,進而提升學生管理工作效率。
關鍵詞:心理健康;學生管理;教育模式
0前言
目前,由于社會競爭壓力較大,使得部分大學生出現了不同的心理疾病,甚至存在精神障礙等問題,這些狀況容易造成對自身及他人的傷害,這大大增加了高校學生管理工作難度。因此,高校在對學生進行管理時,需要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力度,從而保證高校學生能夠身心健康發展,提升大學生管理質量。
1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狀況
在2001年,我國教育部頒布了關于高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意見,至此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引發了社會被各界的關注,許多高校及有關教育活動機構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劃為其工作重點。與此同時,在此《意見》頒布后,各大高校也建立起了心理健康教育部門,但是在相關資源配置上有所欠缺,并不完善,每一工作環節并未有專人管理,教育配置不齊全,致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進行受到阻礙,降低了教育工作效率。另外,在心理健康的課程設置方面過于隨意,大多數高校都是將心理健康教育當作馬哲與思政課程的輔導課程,通過選修的方式完成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還有一些學校對于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處于忽視狀態,并未專門開始相關課程。[1]除此之外,缺少心理問題預警機制,主要表現為高校未對學生建立起心理健康檔案,只有學校能夠記錄下學生心理狀態,才能夠在第一時間發現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從而對其進行有效的疏導,幫其解決心中的疑惑與不解,保持身心健康發展。總的來說,現階段高校在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上的關注度小于實際需求,相關工作需要完善。從心理發展上看,大學生心理處在特殊狀態,雖已心智成熟,但是在某些方式并未完全成熟。因此,高校在學生管理上需要依照學生實際心理問題來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2學生管理工作與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的目標
(1)做到以人為本,保證校園和諧。高校是培養人才的重要場所,其在社會的發展與文明引導上具有積極的作用,與此同時,學校還可以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啟迪其心智,傳授更多知識技能。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高校要做到以人為本,圍繞學生展開多種教育,進而滿足我國社會對于人才的需要,確保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能夠身心健康成長。這不僅是保證校園和諧發展的核心點,同時還是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關鍵點。總的來說,為了構建出更加和諧的校園環境,高校要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2)創設健康校園文化,營造健康的學習生活環境。校園文化對于師生及高校其他人員而言,具有極強的影響作用,并且從某種程度上看,校園文化也能夠反映出高校不同人員的價值取向、行為規范與思維方式等,重要的是校園文化也是社會文化的主要構成。積極的校園文化,可以提升高校的師生道德,陶冶情操等。由于每所高校的建校時間不同,文化氛圍不同,所以建立出的校園文化也有所差異。因此,在校園文化的創設上,為了增加積極效果,需要相關人員依照學校實際發展情況,圍繞學校特色進行,從而構建出積極的校園文化,引導學生更加健康的成長,最終提升學校管理工作效率。(3)實現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分類指導。在各大高校中,為了將心理健康教育與學生管理工作予以有效融合,需要相關人員在了解學生基本心理現狀的同時,根據學生的心理認知規律對其進行分類教育,實行多層級管理與教育。進入高校的學生雖然知識素養較高,但是在某種程度上依舊存有差異,這種差異性也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其中就包含學生的心理健康。所以高校在對學生進行教育時,需要尊重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進行多層級教育,從而在教育過程中完成心理健康教育。另外,在學生日常管理工作過程中,需要綜合學生實際心理狀況進行工作,實現針對性教育,最終達到預期效果。
3學生管理工作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操作模式
3.1由管教式向服務式轉變
在大學期間,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及世界觀將會愈發成熟與完善,所以高校學生管理工作除了要保證學生發展能夠與社會發展相適應外,還要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明確好學生管理工作的具體目標及內容。從客觀上看,高校管理者應該當注重學生個性化發展,轉變傳統管教管理方式,加強服務管理。若是學生管理工作與學生個人需要不相一致,那么學生就會在此管理下產生惰性思維,不懂得創新,自主性較差,過于被動。久而久之學生會形成逆反心理,起到管理反作用效果,學生管理工作也會陷入即使管理目標明確卻無法達成的尷尬境地。因此,在學生管理工作中,管理工作者要關注學生個人的感受,若是忽視學生自身需要,不但會阻礙學生管理工作的有效進行,同時學生還會出現心理壓抑及扭曲等問題,造成心理障礙,對其成長造成較大的影響。
3.2由條塊式向項目式轉變
在傳統學生管理工作中大多為條塊式管理,各個管理部門在明確自身職責后進行各自管理。此種方式雖然能夠提升管理效率,但是各個部門會出現各自為政問題,管理質量存在差異。從學生管理上看,教務處對教師進行管理、保衛處對學校治安進行管理、團委對學生活動進行管理等,學校的行政及后勤部門對于學生違紀行為大多視而不見,處于事不關己的狀態。在課堂管理上,教師只授課不育人,一些教師會認為學生課堂管理是輔導員或學生會的工作。但是學生管理屬于綜合性較強的工作,需要多個部門及科室進行共同參與管理,將其轉變為項目進行實施,提升多部門之間的配合默契,以服務學生為基本理念,關注學生心理變化,從而保障其能夠健康成長。
3.3由淺層次向深層次轉變
從根本利益上看,學校和學生之間的利益方向相一致,都是為了學生與學校更好的發展。從學生管理工作效果上看,若想增強管理效果,應當將學校發展要求與學生發展要求相融合,實現管理一致。若是只將學生管理工作當作學校發展的面上管理,忽視學生自身潛能的發揮,就會使學生在管理工作處于被動狀態,且管理上消極因素較多,會阻礙管理工作的有效進行。因此,要加深學生管理層次,既使學生成為管理的核心,同時又要讓其在管理中發揮主觀作用。而為實現此目標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以此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結合其需求進行管理活動。
4學生管理工作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融合策略
(1)增加學生管理與心理教育途徑。為了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效率及質量,推動學生管理工作更好的進行,需要相關人員加強教育管理方式的創新力度,通過擴展教育途徑來保證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良好發展。根據有關研究表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目標上和思政教育之間存在共性,所以可通過此種共性來加強教育融合力度,促進學生管理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共同發展。[2]在對大學生進行思政教育時,一般都是通過校園網展開的,并且成效顯著,所以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上,也可采取同種方式,借助校園網絡來了解大學生的主要心理問題及心理訴求。在學校官網上,會開設在時事政治以及在線社團等思政欄目,這些教育方式能夠潛移默化的影響大學生的行為及心理,因而高校可以通過網絡平臺或是新媒體等來深入了解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并進行普查教育,發揮網絡的力量來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另外,高校還可以通過講座、知識競賽等傳統方式來增加學生對心理健康的認知,從而引起重視,保持心理健康,以此提升學生管理工作效率。(2)做到協調管理,建設專業的心理建設團隊。為了保證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融入到學生管理工作之中,需要其具有一定規范性,要建立并完善相關教育機制,確保有充足的、專業的教育工作者從事此項教育活動。與此同時,高校還要和社會、家庭進行共同努力,創作出良好的教育氛圍。其中,學校是引領者,高校領導者要起到帶頭作用,帶領先關人員掀起心理健康教育的浪潮,并打造一支專業的心理輔導教師團隊,各年級的輔導員及思政教師當作輔助者,輔助心理教師完成此項教育任務。只有當教師能夠一同參與到心理教育活動中,才可及時幫助心理存在問題的學生解決問題并質量,構建出心理健康的校園。此外,教師需要接受有關技能培訓,并在教育過程中,保持與學生平等地位,和學生以朋友關系相處,從而深入了解學生內心世界,解除其心中困惑。若是教師無法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健康問題,就需上報學校,與學生的家庭進行溝通,進而在多方幫助下保證學生身心健康發展。(3)在日常教育活動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屬于一項長期的系統性工作,其滲透在高效的教育及多種活動之中,只有長期將心理健康教育作為重點工作,才可實現良好的和諧校園氛圍,學生管理工作難度降低。第一,高校要開設與心理健康相關的課程,更加直接有效的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第二,要發揮其他課程教材中關于心理健康的教育素材作用,在日常授課過程中對學生進行適當點撥,滲透心理健康意識,從而使學生可以自己進行心理調節。
5結束語
綜上所述,高校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已成為社會重點關注問題,在進行學生管理工作時,需要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關注學生的心理變化,及時對心理存在問題的學生進行疏導,從而使其能夠身心健康發展。高校要通過完善相關教育制度、打造專業團隊、開設課程等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最終完成教育目標。
參考文獻
[1]劉芳,于婷,郭靖.新時代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模式探析[J].智庫時代,2019(13):49-50.
[2]邰琳,伊莉,苑璞.情緒管理視角下高校校園沖突預防途徑和心理教育方法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35(03):116-118.
作者:李愷琳 單位:長江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