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試論秧歌的保護與研究價值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秧歌的發展現狀調查與研究
(一)秧歌的發展現狀
遼寧從古時便有遼東、遼西之分,其文化藝術基本上也由于政治、經濟和地理環境的影響而有所不同。尤其是到了近代,遼東一帶日趨成為東北的政治、經濟中心,文化藝術也隨之興盛起來,而遼西則有被冷落之勢。因此,該地的文化藝術較好地保留了一些具有傳統特征的藝術形式,如:“九女船”、“背桿”等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淳樸的表現形式,是我們研究遼西民間舞蹈淵源沿革的重要資料。[1]立足于“遼西地秧歌”的需求主體,通過對“遼西地秧歌”的現狀、需求差異及其影響因素的調查與研究,我們發現“遼西地秧歌”在前期發展過程中世代傳承,從而能夠較好地延續這一民間藝術形式,并不斷發展壯大。從錦州地區的統計數據來看,遼西地秧歌的繁盛時期大約是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當時全區有20多支秧歌隊。由于當時正處于農業合作化時期,農耕的繁榮必然導致地秧歌這一民間藝術的繁盛。而進入八十年代后,“遼西地秧歌”日顯頹勢,據統計,目前,全區秧歌隊已急劇減少到5支,而且原汁原味的、原生態的地秧歌的本色越來越少,百姓的認識度不均衡。筆者采訪了錦州地區民間藝術團的團長王楠,她說:“他們團的旱船、毛驢、獅子是遼西一絕,在國家及省市各項大賽中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也是最原始、最本土本色的,其他的都不純了。而且,48歲—60歲這個年齡段的人們還比較喜歡地秧歌,年輕人不怎么愿意扭,也不怎么愿意看,隨著民間老藝人的老齡化,這種民間舞蹈文化會逐漸消失。”為此,挽救遼西地區地秧歌傳統的民間藝術,保護和傳承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已是當務之急。
(二)秧歌的滑坡的原因
秧歌的滑坡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首先,隨著國家改革開放的深入,經濟文化各方面都得到大力發展,國外的各種娛樂方式不斷涌入,多種多樣的娛樂形式刺激了人們傳統的審美方式,從而導致人們有了更多的選擇。其次,許多民間優秀藝術家們逐漸衰老,然而在這一過程中卻后繼無人。許多年輕人不愿意或很難有機會接觸這一民間藝術,從而導致青黃不接的局面。針對此狀況,有關部門提出了對東北秧歌———“遼西地秧歌”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及保護與研究的對策與建議。要重視對“遼西地秧歌”民間舞蹈文化的保護,尤其是民間藝術團體,特別是那些民間老藝術家的精深舞技及其扭法,并通過采訪、調查,留下珍貴的歷史資料。與此同時,地方政府也要大力支持與扶助,為其文化活動提供更有利的方便條件。
二、秧歌的民俗風情和風格特點
(一)秧歌的民俗風情
秧歌一度流傳于遼西農村,一般是年節或廟會時節表演,這是遼西民間傳統節日的重要民俗活動,深受遼西人民群眾的喜愛。如旱船、跑驢、獅子舞、龍燈、太平鼓、燈彩等。據老藝人講,遼西大秧歌起源還有一說,即明代燕王掃北之時,兵民為慶祝南歸而舉行的“全家樂”,這就更加印證了遼西大秧歌與華北大秧歌的親緣關系。在遼西農村,一進臘月,村里“會上”(農村文娛組織,組織者稱“會頭”)就會組織人員置辦場衣、頭面(頭上戴的裝飾),排練戲曲節目。過了“破五”(正月初五),秧歌隊就該出發了。秧歌隊每到一村,事先要派出能說會道、人際關系好的一至兩人(拉桿的)前去聯系接洽,俗稱“送片子”,待對方“會上”允許后,方可進村表演。如趕上飯時或深夜,還要安排吃飯住宿。秧歌隊進村,先要從東到西扭個來回,叫做“踩街”或“打場”,實際上是為自己做宣傳,也是一種必須的禮儀。踩完街在村中寬敞處圈出一塊場子來,叫做“圈場”,然后開始扭將起來。遼西秧歌一般分為“地秧歌”(俗稱“地蹦子”)和“高蹺秧歌”兩種,地秧歌以活潑熱鬧取勝;高蹺秧歌以技巧功夫娛人。地秧歌舞到高潮處,整個隊伍在場中賽馬似的奔跑。這時喇叭聲一陣緊似一陣,鼓聲如爆豆,秧歌場上人影匆匆,塵土飛揚,場外人聲鼎沸,歡聲如雷,這種場面叫“跑套子”。隊伍跑累了,大家退到一邊休息。這時走上一兩名能歌善舞的演員,為觀眾表演戲曲節目。如《十二月》、《十針扎》,還有評戲(當地叫“落子”)《茶瓶記》等劇目選段以及一些現代戲曲、歌謠等。此外,還有一些雜技曲藝表演。一般白天表演“跑旱船”、“豬八戒背媳婦”;晚上多表演“斗獅毛”、“耍龍燈”等。在秧歌舞表演技巧上,常見的有“龍擺尾”、“珍珠倒卷簾”、“編蒜辮”、“掛斗”等。“掛斗”技巧最為常見,形式如同“套環兒”,小的秧歌隊一般是掛四面斗,最大的可掛二十四面斗,氣勢恢宏,蔚為壯觀。
秧歌樂隊除喇叭外,還有鑼鼓镲鐃鈸,稱“四大扇兒”。“會頭”是秧歌隊的組織者兼導演和編劇,由村中多才多藝且具名望之人擔任。秧歌隊中的領隊俗稱“耍公子”,作為秧歌隊的核心人物,既要能歌善舞具備組織能力,又要能言善辯見景生情。一伙兒秧歌能否有一個好“耍公”,這對其聲望和受歡迎程度至關重要。有的秧歌隊進村圈場之后,就由“耍公”先唱上幾句喜慶祝福的段子。一般多為“長流水”調子,比如:“一入新年好喜歡哎,XX村秧歌來拜年哎!祝愿大家身體好哇,家家戶戶慶豐年哎!”看到什么就能唱出什么,既表達了祝福之意,又唱出了群眾向往幸福生活的心聲,在博得觀眾好感的同時,也活躍了場上的氣氛。遼西秧歌的唱詞曲調,既有陜西秦腔的粗獷細膩,又有河北梆子的高亢激昂,既具評劇表現的明白如訴,又兼東北二人轉的幽默詼諧,可以說它融合了東西唱腔的神韻,汲取了南北曲藝的精華,是一門通俗易懂又喜聞樂見的大眾藝術。遼西大秧歌,無論從內容還是形式上,都堪稱遼西民俗文化園中的一朵絢麗奇葩。[2]
(二)秧歌的風格特點
秧歌同高蹺秧歌和寸蹺秧歌有著密切的關系,是非常普及的一種自娛性、表演性很強的藝術形式。東北地區四季分明,春、夏、秋三季為農村的大忙季節,冬季則為農閑時期,春節、元宵節皆在此季。人們也正是在冬季辦起秧歌會,大鬧春節和元宵節,此時正是數九寒東、冰天雪地、寒氣襲人之時,為此,東北秧歌特別是“遼西地秧歌”的表演形式,因其氣候的因素,在動作上就要大而火,快而熱,火爆、潑辣、歡快、熱烈就成為東北秧歌的基本特征。綜觀流傳在遼寧地區的各種秧歌形式,體現其基本特征的共同點是上身扭、擺、圓,下肢軟、硬、顫,扭法圓、活、抖,節奏有長有短,男逗女媚哏又悄,鼓中動作有特點。這些都是形成東北秧歌風格的重要因素,是體現秧歌風格的主要部分。另外,關于秧歌的表演風格有許多藝訣給予了精到的概括:如說旦角的表演應是“迎風胸、楊柳腰、輕抬慢落水上漂”;說丑角的表演是“丑中見美,笨中求巧,傻中見乖,呆中求俏”;并且十分強調“浪的形態”,一方面說“要安心浪,別連根晃”,另一方面又說“扭得浪不浪,看你有沒有相”,前者說的是要有規則的扭而不要無規則的晃,后者說的則是對于“浪”的評價要看有沒有感情———“相”即指“動相”更指“情相”。就東北秧歌的舞蹈而言,其總的特點就在于一個“扭”字,俗稱“扭秧歌”。如果就動律特點加以分析,東北秧歌的舞步可以分走、扭、跳、跑幾類。屬于“走”的有前踢步、顫步、頓步等,其動律不甚強烈,動作幅度不大,表現穩重、健壯、淳樸、豪爽之風。“走”類還有矮子步等,表現的則是風趣、幽默、滑稽、詼諧的情調,還有“扭類”、“跳類”以及與各種手巾花的高難技巧的結合,表現出奔騰、火爆、熱烈以及給人以哏、俏等美的慰藉。[3]隨著社會的發展,“遼西地秧歌”更是別具一格,風格鮮明,更具特色。如:喀左為蒙、漢、滿、回等多民族集居地區,民族風情濃郁,民族民間文化遺產俯拾皆是。特別是民間地秧歌,風格獨特,種類繁多,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清王朝時,王府秧歌就久負盛譽,曾有“秧歌之鄉”之說。每年正月,農民或自發或由會上組成秧歌隊,舉辦秧歌表演,已成為一種習俗。
喀左地秧歌豪爽、歡快、喜慶、熱烈,具有濃厚的民族性、包容性、區域性色彩,是民間藝術寶庫里的璀璨明珠。基于喀左地區過去交通不便、貧困落后等原因,秧歌藝術至今保持著古樸的原汁原味的藝術特點,被稱為傳統民族民間藝術的活化石,是我國東北地區極具典型性的民間文化瑰寶。對研究遼西民間舞蹈、民歌以及秧歌各流派、體系的滋生、演變和發展等,都具有較高的保護、研究價值。錦州的地秧歌,歡快、詼諧、醇正,由“金太陽”秧歌隊表演的《跑驢》、《撲蝴蝶》、《老漢推車》是享譽遼寧的拿手絕活,并已走向全國。遼西傳統地秧歌以慢、穩、逗、浪、哏、俏為獨特風格,其表演形式有大場和小場之分,傳統的小場秧歌是他們這支秧歌隊的拿手絕活,每次參加秧歌大賽,他們都憑借著小場秧歌的精彩表演榮獲大獎。他們不定期地在廣場組織表演,其中小伙扮的小媳婦兒,抽長煙袋的丑婆子,呆頭呆腦的“傻柱子”,搖著算盤兒的賬房先生……表演得滑稽可愛、逗趣可笑。只見拿長煙袋的丑婆子一會兒夸張地瞪著大眼睛,一會兒用力扭擺著胯和臀,一會兒旋轉手中的大煙袋,一會兒放在嘴中抽幾下,每個動作都夸張搞笑,充分體現了遼西傳統秧歌的特點。隊長趙金蘭和72歲的張桂芝老人表演的小場秧歌《跑驢兒》是遼西傳統秧歌中的精品,是民間藝術的一朵奇葩。表演的是“傻柱兒”趕著毛驢兒,帶著騎驢兒的俊俏媳婦兒抱著孩子回娘家的故事,一路上經歷上山、下山、過河、臥驢等曲折過程,配合嗩吶模仿孩子的哭聲、毛驢兒的叫聲,表演得滑稽幽默、惟妙惟肖、妙趣橫生,贏得了觀眾熱烈的掌聲和一片叫好聲。看了這樣的秧歌,觀眾都覺得過癮,有的觀眾更是認為這樣的秧歌應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加以保護。據調查,《跑驢》、《撲蝴蝶》、《老漢推車》這3個小場節目經常受到外地的邀請參加演出,沈陽、大連、香港等地都留下了他們演出的足跡,為錦州贏得了榮譽,豐富了錦州市民的文化生活。“遼西地秧歌”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蘊藏在民間。它體現了遼西百姓的生活情趣,反映了遼西人民生活的部分特征和樂觀詼諧的精神風貌。但由于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藝人高齡化等原因,“遼西地秧歌”的傳承面臨著嚴峻形勢,亟待搶救和保護。
三秧歌的藝術特質和應用價值
(一)秧歌的藝術特質遼西地秧歌,從其文化多樣性方面來看,是一種非常具有典型意義的民間文化藝術遺產,同時它的民族歷史積淀也非常濃厚。遼西地秧歌,從內容到形式都獨具特色,展示了我國民族文化的融合現象,從起源———發展———傳承進行考察,搜集第一手資料,對研究遼西的傳統民間舞蹈文化提供很好的史料資源。
(二)秧歌的應用價值遼西地秧歌,是遼西民族藝術之瑰寶,是民族藝術之精華,對高校的民族民間舞教學,特別是東北秧歌的舞蹈教學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地秧歌是舞蹈專業民族民間舞教學的基礎、是教學的藝術之源。特別是對高校的舞蹈教學所體現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學術價值是不可低估的,對歷史的遺存,我們要珍惜,更要好好保護。目前,渤海大學舞蹈系已把遼西地秧歌引進了課堂進行有的放矢地學習,把這種寶貴的傳統的民間舞蹈藝術進行傳承,并在學習中不斷吸收其中的精華,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如:2012年4月,由筆者創作的東北地秧歌,具有遼西風情的《好起來》,參加了老畢主持的“五·一”七天樂的錄制,并在中央電視臺cctv3頻道播出,為錦州爭了光,為渤海大學贏得了榮譽。與此同時,我們不斷地收集、挖掘、整理遼西地秧歌的史料,準備申報市級或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使遼西傳統的地秧歌這種寶貴的民間藝術財富能夠得到保護,以便更好的發展、傳承、普及、弘揚這項民間藝術。
作者:侯麗娟單位:渤海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