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工業經濟持續發展實施意見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門、直屬機構:
為了貫徹省委、省政府關于工業經濟振興年活動要求,確保我市年規模以上企業工業總產值實現950億元,增長20%的預期目標,在全面落實好市委、市政府咸發〔〕3號、咸政發〔〕71號等文件精神的基礎上,現就保持今年工業經濟持續增長提出如下意見:
一、切實做好工業企業生產要素的保障。市煤電油運指揮中心全力做好各類生產要素的協調調度。電力部門要確保重點工業企業的正常電力供應;鐵路、公路部門要確保工業產品的鐵路和公路運輸。
二、繼續做好工業企業流動資金貸款貼息。工業經濟部門與財政部門共同努力爭取省市縣三級籌集資金2億元,對產品市場前景好、流動資金困難的企業在上半年繼續給予流動資金貸款貼息。力爭今年上半年撬動銀行新增流動資金貸款30億元。
三、大力促進工業產品銷售。在中、省財政支持企業出口補貼政策出臺前,我市鼓勵支持帶動就業和農民增收較強的紡織、果汁企業以及電子企業擴大出口,市財政對企業每出口1美元,給予1.5分人民幣補助。同時,有關縣市區政府和市工業辦等部門要組織專門力量,幫助企業擴大對外、對內銷售,不斷開拓國內外、省內外市場。
四、強力抓好工業項目建設。抓住國家擴大內需和增值稅轉型改革的政策機遇,市發改委、工業辦、中小企業局要積極爭取上級發改、工業部門對我市工業項目建設和技改項目的支持。年要著手抓好投資千萬元以上工業項目61個,其中:新開工項目31個,在建項目30個。按計劃、分批次、有重點地加大對先進裝備的使用,采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力爭市、縣兩級落實技術改造貼息資金2億元以上,全力推動我市工業產業的振興,使企業技術及裝備水平得到較大改善和提高。
五、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改制工作,大力發揮現有企業生產產能。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要求,規范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年對已改制企業和政策性破產企業的遺留問題要全部處理完畢,增強企業發展后勁。力爭兩年內全面完成剩余市屬國有企業改革改制任務。
加快理順國有資產監管工作,已改制企業今年內全部依法建立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營班子的規范運作體制。市委、市政府任命5-10名大型企業監事會主席(副縣級),每人監管幾戶企業,實行兩年一輪換制度。在市國資委設立監事會工作辦公室。
市國資委要推動市屬國有企業規范運作,各企業要確保完成年度工業經濟目標任務。
六、完善工業產業發展規劃,著力培育產業集群。按照中、省已經和即將出臺的工業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年完善我市工業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和工業園區發展規劃。
由市工業辦、市發改委總協調,有關縣區、市級部門分別承擔,今年上半年制定我市省、市、縣三級工業園區建設規劃和工業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其中市工業辦組織專家制定電子信息產業調整振興規劃、紡織產業調整振興規劃、我市列入省級工業園區及市級工業園區發展規劃;市中小企業局負責制定縣級工業園區建設規劃;彬長旬能化工業基地辦公室負責制定彬長旬能化基地建設規劃;涇渭新區負責制定光伏產業發展規劃;興平市負責制定裝備制造業發展振興規劃;市食品協會負責制定醫藥、食品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市散裝水泥辦公室負責制定建材產業調整振興規劃。進一步優化產業布局,優化經濟結構,優化發展環境。
加快中心城區工業企業向工業園區聚集,凡新建工業項目必須進入工業園區,同時穩步推進市區工業企業搬遷工作。對企業搬遷按照先易后難、先小后大的原則,統一規劃、分步實施,從年起每年搬遷2至3戶。搬遷企業的土地總收入全部用于安置職工或企業發展,并享受與外來投資企業同等優惠政策。
七、落實責任,實施嚴格的獎懲機制。將工業經濟年度指標分解給各縣市區政府、市直各職能部門,各級各部門要進一步分解給轄區內或所監管的規模以上企業,并督促企業確保完成年度任務。市國資委要將市屬國有企業保工業經濟增長的指標完成情況列為對企業班子年度考評的主要內容。年終,市政府將對在工業保增長中工作做出顯著成績的縣市區、部門、企業和個人予以表彰獎勵。
八、加強協調指揮,調動各方確保實現年度工業經濟目標。強化工業經濟運行分析制度。市工業辦、市統計局每月召開工業經濟運行分析會議,研究解決工業經濟運行工作,及時掌握情況,議定措施或向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議辦法。各縣市區也要建立工業運行分析例會制度。建立工業經濟運行監測系統和分析報告制度,在縣市區經發局和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建立工業監測體系,提高經濟運行分析的準確性、全面性和時效性,為科學決策和有針對性地服務企業生產經營提供依據。
市委、市政府成立工業保增長協調指揮中心,辦公室設在市工業辦,中心下設若干工作組,統一協調指揮全市工業保增長的有關工作。
九、全力營造有利于企業發展的良好氛圍。保增長的重點是保工業經濟的增長。因此,各級各部門都要高度重視和支持工業企業的生產運營工作,各級經濟綜合部門和工業經濟各職能部門更要關心企業、支持企業,千方百計為企業保增長提供優質服務,創造良好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