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色av,短篇公交车高h肉辣全集目录,一个人在线观看免费的视频完整版,最近日本mv字幕免费观看视频

首頁 > 文章中心 > 女神節活動主題

女神節活動主題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女神節活動主題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女神節活動主題

女神節活動主題范文第1篇

6、來店開臺、開包房即隨臺贈送巧克力兩枚。六、活動內容愛情沖擊第一波:“尋找你心中的女神”(要著重考慮)①、活動口號:堅決同陌生人說話;②、本店自行設計交友卡,男(綠色

 

)、女(粉紅色);交友卡內容為:姓名(呢稱)、年齡、愛好、工作、對他/她的要求;③、客人開臺/包房后,即送給客人交友卡,讓客人自行填寫;④、客人可通過觀察,然后委托服務員將交友卡送給心儀的他/她;⑤、如果雙方有意,可通過服務員從中雙方溝通后開始約會;愛情沖擊第二波:“炫自己,火辣mm召集令” (此計劃含大廳及包房),由本店安排專人對當晚到場女賓進行觀察,如發現有青春靚麗的女生,可通知下屬邀請她于特定時間上臺做簡單表演(主持人、表演時間另行安排),表演結束后可領取本店特制雞尾酒卡一張,憑酒卡可到雞尾酒吧領取指定雞尾酒一杯(此項活動的評選由本店店長簽批為準)。愛情沖擊第三波:“真情告白”凡是七夕情人節當晚光顧ktv之熱戀情侶,ktv可為他們提供走上dj臺,大聲表達愛意的機會。并可獲贈香檳酒一支(特殊的日子特殊的真情告白,怎能不感動她/他)。愛情沖擊第四波:“浪漫激情” (此計劃含大廳及包房)活動期間8月15日—16日,凡消費一打啤酒以上或消費額滿300,均可獲8月16日0:00分現場抽獎券一張,依此類推。憑抽獎券現場 抽獎。

 

一等獎:一名 薛國大酒店客房一間/一晚浪漫裝飾及香檳酒一瓶;二等獎:三名 數碼mp4各一部;三等獎:十名 巧克力各一盒(具體實施安排另行決定)七、場景布置1、大門口:①、門口櫥窗:廣告牌兩塊,注明活動信息;(2010情人節活動全攻略:ktv邀您和您的他/她一同參加ktv七夕情人節party,并大聲將你的愛說出來,讓大家見證你們的愛情 ,一起帶著你們甜甜的愛情,現場表白、傳情。)②、大門玻璃:貼心形及玫瑰花圖案;③、大門:粉紅色氣球點綴。2、大堂:①、大堂正中用木板做心形簽名墻,用玫瑰花包圍;②、對準大門二樓圍欄大理石墻壁做噴畫雕刻字:七夕情人節ktv全新時尚主題派對

 

活動愛情沖擊波尋找你心中的女神;③、樓梯扶手點綴紅色玫瑰花;3、大廳:①、dj臺:前面面板點綴多色玫瑰花,并用泡沫雕刻:“你是我的玫瑰你是我的花”字樣;②、圍大廳三周上空圍墻雕刻銀色反光字。大小不一:

 

女神節活動主題范文第2篇

2013年1月20日,鳳凰衛視著名記者閭丘露薇發表博文《說說電視記者這行吧》,并同步長微博,被媒體解讀為“暗諷”柴靜。

本文一方面利用框架分析理論并結合內容分析法對各方的話語體系構建進行描述與分析;另一方面,也利用框架分析理論對閭丘露薇所提出的“電視新聞記者”與“主持人”概念的廓清發表看法,試圖提供另一種新聞業務討論的思路。

傳統媒體報道的框架裝置

美國學者吉姆森的框架分析理論認為,媒體的框架建構過程同時是一種“價值添加”的過程,新聞故事成品均有一個主要的敘事框架,而這框架還可分成“框架裝置”與“推理裝置”兩大部分。①又因為此事屬于偶發事件,無法從單一事件中直接厘清蘊含其中的推理裝置,所以本文只利用框架裝置對傳統媒體的報道話語進行分析。

1.隱喻:玫瑰和女神

在傳統紙媒的報道中,柴靜和閭丘露薇為主要隱喻本體。

具體看來,有關柴靜和閭丘露薇有一個共同的隱喻——“玫瑰”。如《武漢晨報》就以《“玫瑰”何苦為難“玫瑰”》為題,把兩人并稱為“玫瑰”,這既有對其正面形象的肯定,又有極強的性別色彩。

更多的隱喻集中在柴靜身上,并冠之以“女神”的名號。如《深圳晚報》表示“被譽為公知女神的才女記者柴靜,這些天的體會應該尤其深”?!芭瘛边@一隱喻就充滿了預設立場和感彩。

2.例子:私生活和工作

在所有對此事件的報道中,媒體引用最多的例子為閭丘露薇對“電視新聞記者”、“主持人”以及柴靜報道方式的評價。雖然使受眾參與到新聞業務之中,但因為媒體對柴靜私生活以及主持人董路對柴靜游走于“老男人飯局”的不屑的關注,稀釋了報道本該有的正確引導,轉而成了娛樂八卦。

3.短句、描述與視覺影像

在有關此事的報道中,傳統媒體新聞標題經歷了三個時期:“閭丘露薇‘暗諷’柴靜”式;客觀中立式;主持人董路發表博文,媒體把標題設置集中在“演”、“老男人飯局”、“女神”以及“砍柴”等詞匯上。

在所有對“砍柴運動”的報道中,第三人稱占據了幾乎全部的報道與評論,但網友觀點被大量頻繁引用,難免會給受眾帶來“拼湊”和“不深入”的感覺。

總體看來,媒體對此事件的報道中較少使用圖片與照片,只有極少數紙媒在報道中插入照片,而照片的主角絕大部分都是柴靜,較少部分是閭丘露薇以及閭丘露薇和柴靜的照片同時登出。

網友認知與差異

1.內容分布總況

網友對此事發表微博的內容分布種類及比例②

2.內容分析與具體類目

根據對200條微博樣本統計,發現“關于閭丘露薇與柴靜的新聞專業性討論”這一內容在微博中被討論的次數最多,通過對普通草根網友的意見進行統計分析,可以看出其媒介素養及其特點。

總體來看,網友對此事中涉及到的一些新聞業務以及新聞概念,并不明晰,大多以個人直觀感受與經驗為依據,對新聞專業性的話題發表意見。從認知的方面講,有三個方面的討論最多:人文關懷與煽情;節目是否“好看”;對專業性的強調與其他意義。

在人文關懷與煽情方面,只有很少部分人提出柴靜式采訪其實是屬于一種“人文關懷”——這一專業術語,即便有贊賞柴靜在采訪過程的介入以及一些情感表達的網友,也只是用通俗化的“感人”以及“有人情味”來形容;而有相當部分的網友則認為柴靜在采訪過程中運用了太多的煽情,使節目感性有余而理性不足。

值得注意的是,在對新聞采訪以及節目制作的專業性問題的強調中,網友絕大部分是站在閭丘露薇這邊,并在討論的過程中加以自己的看法,此類極具專業性的討論中只有少部分網友贊同柴靜的采訪方式。

事件框架與主題框架

政治學家伊揚戈爾把新聞框架分成事件框架和主題框架兩個主要框架。

彭增軍在《媒介內容分析法》一書中說:“事件框架關注具體新聞事件的報道,就事論事。主題框架更關注于新聞事件的背景和所解釋的問題。通常通過大的環境和數據來進行?!雹墼谝翐P戈爾等人看來,事件框架在敘述過程中把問題多歸結于人的原因,主題框架則一般會把問題的剖析上升到大環境的層次。

用框架理論的觀點來看這場論爭,閭丘露薇主張的是在電視新聞節目采訪中要著重于主題框架的塑造,而非柴靜在節目中以及在其書中所強調對“人”的事件框架的把握。

新聞事件中活動的主體是人,無論從人文關懷的角度來看還是從新聞報道的專業性來講,對人物的關注是必不可少的環節。正如閭丘露薇在其博文中指出的,關注人是比較安全并且“討巧”的,但受益的是媒體人,言下之意,缺乏對社會大環境和制度的質疑是一種缺乏新聞專業性的表現,并不利于整個制度向前推進。

到底新聞報道特別是電視新聞報道應該采用柴靜式的事件框架,還是閭丘露薇所倡導的主題框架呢?這其實要和節目的定位與主旨相呼應。如果是人物專訪類節目,不論其是否具有新聞性,對人的把握是第一位的,使用事件框架并無不可;但如果是非人物專訪,而是偏重于專題,那么不論其是否具有新聞性,就應該在對具體人物把握的基礎上,對更深刻的社會經濟背景進行剖析,而非在“煽情”、“感人”以及“引發感慨”之后戛然而止。

柴靜現在所做的欄目《看見》,無論從其自我要求還是欄目內容來看,都以事件框架敘述為主,但《看見》欄目的題材選擇常定位于那些社會當下的熱點事件或負面事件,這些事件不僅關涉到事件當事人,而且往往與一定的制度或環境相關,可惜的是因為有太多對個人的鋪陳而把更深的剖析止于開始。

基于此,閭丘露薇對柴靜式采訪的批評應該被學界和業界重視起來,以正確合理的概念對欄目或者節目作清晰的界定,由此才能做出更好、更有利于社會前進的新聞,而非單純滿足受眾的感性需求。

結 語

對于傳統媒體來說,在報道評論此事的過程中,專業討論缺失、“標題黨”現象頻出以及事實與語言的表述偏差是應該被批評的地方,充滿了噱頭式的“黃色新聞”風格使一些傳統媒體風骨盡失。

對于網絡輿論來說,值得肯定的是,當網絡中出現對當事人私生活的種種傳聞時,網絡以其獨特的自凈能力,使事件并未完全偏離新聞業務討論的軌道。

從傳統媒體與網絡輿情的對比來看,在關涉到新聞采訪業務話題的討論熱度上,傳統媒體并無太多專業性的討論,反倒是網友充滿了討論的熱情,這一方面說明了公眾在媒介素養方面整體意識與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也說明傳統媒體的輿論引導能力需要進一步提高。

注釋:

①葉柳 楊擊:《“胡潤百富榜”媒體報道話語分析》[J],《新聞記者》,2012年第8期,第72頁

②本文的網友認知,通過對新浪微博進行抽樣后統計分析得出,樣本中沒有通過認證的“草根”網友所發微博共180條,分布在12天里,每天隨機抽樣15條;樣本中通過認證的“加V”網友所發微博共120條,分布在12天里,每天隨機抽樣10條

女神節活動主題范文第3篇

這一轉變在今年雙十一淘寶天貓大賣家的預熱營銷大戰中集中表現出來。本文盤點這些已經到了社會化營銷階段的賣家們,他們在這一輪比拼的新鮮玩法。

案例一:抱團出鏡,亮劍“番茄”

出鏡賣家:裂帛、茵曼、阿卡

雙十一臨近,各大品牌的預熱營銷盛典悉數上演,為最終銷售數據的飆升燒上一把火。而當中最引爆眼球的無疑是裂帛、茵曼和Artka阿卡三大互聯網原創女裝品牌強強聯手,耗資過1000萬元,在11月7日登陸“番茄臺”東方衛視,首創電視史上包日投放廣告之先河。

她們血液里流動著共同的DNA——都是通過互聯網平臺成長起來的女裝品牌。據了解,最初是茵曼創始人方建華有了這個想法,然后三家都很快達成默契,一起遠赴云南,在共同的大主題“光復單身·獨立行走”之下,拍攝各自電視廣告,用不同的行走方式來演繹不同的品牌態度。三條電視廣告連播時一氣呵成,但消費者又能對各品牌風格記憶分明。該廣告是奇跡般地在10天內完成創意-拍攝-成片,這種品牌聯合推廣的功力,在傳統品牌的領域都不多見,可見競爭并不因起步晚而一定落于下風。

案例二:地標呈現,輻射全網

出境賣家:歐莎

11月6日,OSA歐莎在深圳地標京基100玻璃幕墻上強勢打出——“雙11,歐莎在天貓等你!”巨幅廣告,如此高調、大手筆的品牌SHOW隨即引來空前反響,成為第一個在地標性建筑物——深圳最高樓顯示屏廣告京基100包下廣告的商家,歐莎為其“雙11”大促賺足了人氣。

據了解,一個小時地標廣告費用是6萬元,一共進行了3小時,總花費18萬元。但是短短的3個小時,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曝光率和影響力超乎想象。

據悉,OSA歐莎此次狂歡主題為“全民OK”,雙十一前夕,深圳五家歐莎實體店中就有三家實體店設置了“全民秀場”的DP點,只要消費者在簽到板前擺出“OK”手勢參與互動拍照,并參加微信活動便可獲贈OSA歐莎實體店提供的超值優惠。與此同時,這些互動性照片也將盡數共享于OSA歐莎線上平臺,進行同步地宣傳和播出。

案例三:立足天貓,玩轉線下

出境賣家:PBA

化妝品品牌PBA是第一個同時在四座城市地鐵做廣告的淘寶商家。據了解,本次地鐵廣告總投入有120萬元左右,投放周期為半個月到1個月不等。10月下旬有想法投地鐵廣告,到最終落地用時一周。該活動主要目的是以線下廣告為引導,在線上做互動營銷,刻意迎合了雙十一的氛圍,以買單體為主要文案,為線上互動留足空間。

其實為了雙十一預熱,從10月初開始,PBA舉辦全國12座城市的“誰是校園女神”主題活動;從10月14日天津首站,11月11日杭州站,到11月25日成都站結束,歷經12個城市,尋找熱愛生活、自在時尚、簡約即美的新生代校園女神,此活動還配合微電影在線上傳播?;顒油度?00萬元左右,每所學校配合執行的學生至少有50人,宣傳廣告是全校區覆蓋的,每校按3000份的標準派送禮品,因為是女神話題本來也比較惹人關注,加之又有5000元的女神勵志獎學金做激勵,活動參與度很高。

此次校園活動還有一個亮點,每經過一個城市,會通知當地會員PBA要來了,邀請他們參與到現場,現場宣布當地的同城會啟動。PBA是淘品牌中首例在全國各地建立同城會的,有了組織這意味著今后的線下活動會越來越多。

營銷集體玩升級

原創賣家是主角。今年雙十一,相比上線的傳統企業,在淘寶上成長的企業更富創意。不僅以上列舉的這些代表案例,還有品牌商邀請蒼井空雙十一慶生,某化妝品商包下紙媒整版廣告等等。對于起源成長于互聯網的新生企業來說,面對傳統線下品牌發力電商的挑戰,在雙十一預熱營銷這戰完勝。

攜手天貓,賣家主動先行。第五個雙十一,賣家們不是被動參與,聽從安排,而是舞出自己的特點。早早就開始策劃和布局大促營銷活動,但不忘傍天貓大腿。如PBA品牌11月9日在杭州地鐵站邀請來全球最牛的杰克遜模仿者現場表演助陣PBA雙十一,搭配幾十個性感的貓女郎助演。其實天貓雙十一的氛圍要體現得更明顯些,性感的貓女郎、廣告牌、贈品都將天貓元素凸顯的比較明顯,而PBA品牌展現主要是快閃活動結束后,一些觀眾舞者突然將衣服脫掉,內衣上有印很大的品牌LOGO。

線下反推線上。線上發力大促,線下實體活動人氣爆棚,雙線互動互通的營銷策略。事實證明,不論是電視廣告,地標廣告還是地鐵廣告,淘品牌完全可以自己造勢,具備獨立策劃和舉辦活動的能力。

玩法大膽驚艷,執行力強。不再局限一個平臺、一種玩法,而是創意不斷,讓人耳目一新。PBA品牌部負責人張洪介紹,他們這次雙十一活動沒設置任何預算上限,對品牌活動是認為必須要大膽去想象,不設置條條框框,花多少錢做多少事要取得什么效果,更多是基于我們執行團隊的評估,正是因為有全盤的自主權,我們做事要顯得靈活的多。

融合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前期用標桿宣傳,后期用微博話題炒作模式。阿卡茵曼裂帛包東方衛視1天電視廣告,用陸琪微博推廣;歐莎只包了3個小時,照片在微博、微信朋友圈廣泛傳播,PBA的地鐵活動視頻主要是線上營銷,在10號這一天通過微博、人人網等SNS媒體傳播,后續的傳播價值很明顯。

女神節活動主題范文第4篇

談郭沫若的詩歌必須從五四時期新詩所處的文化氛圍談起。簡約地講,這一文化氛圍 的核心命題就是如何應對西方的沖擊。在抉擇路徑的區分中,形成了不同的立場和思潮 ,如全盤西化和文化守成之類。盡管對于中國新詩來講,它的至深的生長動力恐怕并不 在于其文化資源的純凈。然而,由于中國新詩在其發生期正處于中西文化的大碰撞中, 應對西方文化沖擊的焦慮使得人們對它的文化身份異常的敏感?!杜瘛烦霭婧?,聞一 多、梁實秋、朱自清等都曾指出《女神》主要受的是西方的影響,聞一多更是明確表示 了對郭沫若詩歌的“歐化”傾向的不滿。聞一多在1923年的《女神之地方色彩》一文中 ,以《女神》為批評個案,對中國新詩的文化選擇與文化身份問題提出了至今仍深有影 響的論述。針對新詩的歐化傾向,他指出:“我總以為新詩逕直是‘新’的,不但新于 中國固有的詩,而且新于西方固有的詩;……他要做中西藝術結婚后的產生的寧馨兒。 ”在對東方文化的“恬靜底美”的贊美中,他不無遺憾地指出,《女神》過于“醉心” 于“西方文化”,“《女神》的作者對于中國,只看到他的壞處,看不到他的好處。他 并不是不愛中國,而他確是不愛中國的文化。我個人同《女神》底作者底態度不同之處 是在:我愛中國固因他是我的祖國,而尤因他是有他那種可敬愛的文化的國家;《女神 》之作者愛中國,只因他是他的祖國,因為是他的祖國,便有那種不能引他敬愛的文化 ,他還是愛他。愛祖國是情緒底事,愛文化是理智的事。一般所提倡的愛國專有情緒的 愛就夠了;所以沒有理智的愛并不足以詬病一個愛國之士。但是我們現在討論的是另一 個問題,是理智上的愛國之文化底問題?!痹谶@里,聞一多關于中國新詩的思考就是以 其文化選擇和文化身份為第一要義的,因為詩歌是“理智上的愛國之文化底問題”。而 關于“中西藝術結婚后的產生的寧馨兒”的設想更是影響深遠。這是他基于新詩“不但 新于中國固有的詩,而且新于西方固有的詩”的性質所做的設計。在一定程度上,聞一 多對新詩性質的判定是犀利和準確的,而他“中西藝術結婚后的產生的寧馨兒”的設想 卻只有有限的合理性。中國新詩實質上存在著文化身份歸屬上的尷尬。因為它已經無法 原汁原味地回到傳統,它也不可能完全真正地西化,它的幸運在于它同時擁有了中與西 、傳統與現代兩種資源,然而它也必然同時遭遇中西兩種詩歌及文化資源的撕扯,而這 一點更為重要。聞一多的“中西藝術結婚后的產生的寧馨兒”的設想對這一點顯然估計 不足。其實,他貌似公允的設想里卻潛伏著新詩在形式和審美趣味上回歸傳統從而喪失 其發展動力的危機。從根子上講,中國新詩想成為“中西藝術結婚后的產生的寧馨兒” 只是一個心造的幻影。恰恰相反,它必須在體認中與西、傳統與現代之間的矛盾的文化 困境里獲取自己發展的動力。

五四時期,“白話詩的難處正在于他的自由上面,在詩上面,白話詩與白話的分別, 骨子里是有的。”(注:俞平伯:《社會上對于新詩的各種心理觀》,《新潮》,第1卷 第4期。)檢閱一下當時的新詩,白話詩的詩味的流失是普遍的,白話詩人的焦慮在于在 對古典詩詞音律句法的老調厭棄后,并沒有得到詩的自由。正是在這種普遍的不自由中 ,郭沫若酣暢淋漓的“絕端的自由”愈加令人瞠目結舌。而且,在郭沫若這里,并沒有 許多五四作家在文化選擇和生命感受上的對立與糾纏。五四一代知識分子在自己的生命 感受中,一個極其重要的方面就是在情感與理智上承受在中與西、傳統與現代之間選擇 的焦慮。例如,魯迅的生存感受很大程度上有著對自己所居屬的文化空間的反抗,其反 抗的激憤使他在文化選擇的態度上主張“文化偏至論”。郭沫若在五四時期,既和魯迅 等激烈地抨擊傳統文化不同(他對孔子的別一種理解和推崇甚至可以說頗有點出人意外) ,又和學衡派那種文化守成主義者不同,在他這里,似乎沒有中西文化以那個為本位的 問題。在五四知識分子關于東西文化異同的思想論戰中,郭沫若的態度確實是別致的?!∫詣屿o之別去區分中西文化,他是不同意的,也不盡同意那種高揚西方文化精神的 做法。

在郭沫若自身的文化譜系中,既有莊子、王陽明,又有泰戈爾、歌德、斯賓諾莎、惠 特曼、雪萊、加皮爾,呈現出一種混合的狀態。以他的泛神論為例,他在1921年的解釋 足以反映出他在文化抉擇上的特點:“泛神便是無神。一切的自然只是神的表現,我也 只是神的表現。我即是神,一切自然都是我的表現。人到無我的時候,與神合體,超越 時空,而等齊生死?!抑剑璧虏磺笾c靜,而求之于動?!?注:郭沫若: 《<少年維特之煩惱>序引》,《創造季刊》1922年創刊號。)這里既有斯賓諾莎神是“ 無限在”的“實體”理念,又有《奧義書》“梵我不二”的主旨,更有王陽明“吾心之 良知,即所謂天理”,莊子“萬物本體在道”的思想。”(注:陳永志:《郭沫若思想 整體觀》,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年第1版。)在這種六經注我的方式中,郭沫若的中西對 比差異的文化意識是相當淡薄的,或者說,在他的文化選擇里,在中與西、現代與傳統 之間并沒有一個先驗的對立的意識。郭沫若的文化選擇有一個鮮明的特征,那就是充溢 著自身強烈的精神體驗特征。這一精神體驗特征的核心是“動的文化精神”。由此出發 ,郭沫若運用六經注我的方式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了大面積和大幅度的重組。他總結出 的“中國文化之傳統精神”更加值得注意,他把中國傳統文化的實質概括為:“把一切 的存在看作動的實在之表現”,“把一切的事業由自我的完成出發。”(注:郭沫若: 《中國文化之傳統精神》,《郭沫若全集·歷史編》第3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10 月版,第262頁。)這里不準備詳細討論郭沫若具體的重組策略和驚人的高論,我們要探 究的是:郭沫若詩歌那種酣暢淋漓的“絕端的自由”和他對中西文化富有個性化的詮釋 是否有著內在的關聯。

我們認為,郭沫若體現出的文化心態是以他的生命感受為軸心和統攝的,生命的體驗 和感受躍居第一位,而中與西、傳統與現代之間的文化選擇退居為第二位。這一特點正 是聞一多在《女神之地方色彩》中指出過的“但是既真愛老子為什么又要作‘飛奔’, ‘狂叫’,‘燃燒’的天狗呢”的原因。聞一多的詰問是基于對中西兩種文化差異的理 解基礎之上的。他的思考是有一個中西文化比照的框架的,而且在這個框架中中國文化 這一邊有著明顯的本位意味。從這個意義上講,聞一多關于中國新詩建構的起點是在中 西文化比照的層面上進行的,其核心就是新詩的文化選擇。所以,聞一多關于新詩要做 “中西藝術結婚后的產生的寧馨兒”的設想在骨子里更為焦慮的是新詩的文化歸屬。而 郭沫若的突破正在于,他的文化選擇已咬破了聞一多那樣只在中西文化比照框架內運思 的蠶繭。郭沫若以他的生命感受為軸心和統攝的文化心態使他有可能在新詩建構的基點 上與聞一多那種把新詩的文化中國身份作為中國新詩建構的核心來對待有所不同。事實 上,郭沫若一開始就是從詩歌表達的主體上起步的,而且他在詩歌創造的主體考慮上首 先是生命意義與情緒層面上的人,而不是人的文化身份的歸屬。對于詩歌,他的思考焦 點是生命意識和文學表達的關系,按郭沫若的表述,就是:“本著我們內心的要求,從 事于文藝的活動?!?注:郭沫若:《編輯余談》,1922年8月25日《創造季刊》第1卷 第2號。)文化、國別的界限并不那么在意。所以,在他看來,“胡懷琛先生說:‘各國 詩底性質又不同’,這句話簡直是門外話?!?注:郭沫若:《論詩三札》,《文藝論 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9月版,第206頁。)這無疑表明,郭沫若的詩歌的起點是 超越聞一多意義上的新詩的文化選擇的文化身份的。歷史恰恰就是這樣,沒有那種身陷 其中的焦慮才使他如此輕松地在另一種路徑上開始了中國新詩的奠基。這一路徑就是“ 情緒的直寫”。

關于詩歌是“情緒的直寫”,郭沫若的論述比比皆是。如:“本來藝術的根底,是立 在感情上的?!?注:郭沫若:《文藝之社會使命》,《民國日報·覺悟》,1925年5月 18日。)再如:“我這心情才是我唯一的法寶,只有它才是一切的源泉,一切力量的, 一切福祉的,一切災難的?!?注:郭沫若:《<少年維特之煩惱>序引》,《創造季刊 》1922年創刊號。)在我們討論郭沫若這種“情緒的直寫”時,多在浪漫主義的詩學框 架內進行,不過,郭沫若給出的詩歌的公式卻是:“詩  =  (直覺  +  情調  +  想象)  +  ( 適當的文字)?!?注:田壽昌、宗白華、郭沫若:《三葉集》,上海亞東圖書館1920年 5月初版,第8頁、第57頁。)在這一公式中,值得注意的現象就是在情緒、想象這些浪 漫主義詩學的關鍵詞前面,郭沫若異常地強調了直覺。這當然與他曾接觸過克羅齊的《 美學原理》中“藝術即直覺”的理念有關。不過考慮到郭沫若同樣異常地強調詩歌“寫 ”的即興性(例如他在《論詩》中說:“不容你寫詩的人有一章的造作,一剎那的猶豫 ,正如歌德所說連擺正紙位的時間也都不許你有。”),而再認真思量一下他在《三葉 集》里所用的語詞:“只要是我們心中的詩意詩境底純真的表現,命泉中留出來的Stain,心琴上彈出來的Melody,生的顫動,靈底喊叫,那便是真詩,好詩,便是我們 人類底歡樂的源泉,陶醉的美德,慰安的天國”,便會發現,郭沫若所注重的是詩歌里 充溢的那種生命沖動的氣息。從《女神》體現出的勃發的生命的奔突與激情及其所展現 的抒情主人公充滿欲望的放縱恣肆狀態,從郭沫若以生命感受為軸心和統攝的文化心態 以及他在文化選擇上對“動的文化精神”的極端強調,我們便會發現郭沫若詩歌內在的 精神驅動力:這便是“生命底文學”。

《生命底文學》是郭沫若在《女神》創作期間重要的詩論文字。它是反映郭沫若吸收 現代生命哲學的直接文獻證據。在此文中,郭沫若寫道:“Energy底發散便是創造,便 是廣義的文學。宇宙全體只是一部偉大的詩篇。未完成的、常在創造的、傳大的詩篇。 ”“Energy底發散在物如聲、光、電熱,在人如感情、沖動、思想、意識。感情、沖動 、思想、意識純真的表現便是狹義的生命底文學。”郭沫若對整個宇宙的把握是一種充 滿生命沖動的詩意的把握,他認為生命與文學是同樣歸屬于一個具有本體性質的“Energy”里,因而極力地壓縮生命意識與文學表達之間的距離,這就是他“絕端的自主 ,絕端的自由”的真意。至于郭沫若的“Energy”到底指什么,在《<少年維特之煩惱> 序引》里說得再清楚不過了:“此力即是創造萬物的本源,即是宇宙意志,即是物之自 身?!薄澳芘c此力冥合時,則只見其生而不見其死,只見其常而不見其變,體之周遭, 隨處都是樂園,隨處都是天國,永恒之樂溢滿靈臺。”這是典型的現代生命哲學滲透的 文字,不過又涂抹些希冀和樂觀的色彩。這自然和郭沫若對以柏格森為代表的現代生命 哲學的吸收有關。他說:“《創世紀》我早已讀完了。我看柏格森的思想,很有些是從 歌德脫胎來的。凡為藝術家的人,我看最容易傾向到他那‘生之哲學’方面去?!?注?。禾飰鄄⒆诎兹A、郭沫若:《三葉集》,上海亞東圖書館1920年5月初版,第8頁、第 57頁。)在《論節奏》一文中郭沫若還曾引用柏格森的“綿延”理念,他準確地抓住了 “綿延”的思想中極端強調生命的絕對運動性的精義,強調運動中的每一刻都有新東西 的出現。在《印象與表現》、《文藝之社會的使命》、《西廂藝術上之批判與其作者之 性格》等文章中,生命哲學特有的沖動與創造氣息都流貫于內。其實,就是《女神》中 的“涅pán@①”、“創造”這些語詞本身也都分享著“綿延”的意識?!杜瘛分小O端渲染生命的毀滅與新生的涅pán@①情結,與其說“是以哲理做骨子”(宗白華語 ),還不如說充滿了生命意識。

郭沫若正是在生命意識的絕端自由地表達上建立起自己的詩歌美學的。同時,郭沫若 的《女神》又是五四時期狂飆突進的時代精神最典型的標本,是那個時代的驕子。它的 決絕與新生的涅pán@①情結、破壞與創造的吶喊狂吼何嘗不是在與老朽的中國文化 長期壓抑人的生命沖動的對抗中所爆發出來的一種放縱恣肆的狀態和情緒。于前因后果 中,《女神》無不洋溢著中國文化在其現代轉型初期激發出的極端自由、蕪雜、放縱的 精神氣象。而且在《女神》的字里行間,還充盈著祖國無比眷戀的情緒。聞一多當年是 看到這些的,但他仍不滿意它的“地方色彩的不足”,即在文化選擇上的中國文化身份 的模糊。這是一個相當詭異的現象。在這個意義上,《女神》可以說是我們重新反思中 國新詩文化身份認定標準的經典文本。

我們的反思就從清理郭沫若對生命哲學吸納的特點入手。郭沫若在五四文化選擇上所 走的明顯是中西匯通的路子,誤讀是其顯著的標志。他在生命哲學的吸納上也不例外。 他說:“《創世紀》早已讀完了。我看柏格森的思想,很有些是從歌德脫胎來的?!? 注:田壽昌、宗白華、郭沫若:《三葉集》,上海亞東圖書館1920年5月初版,第8頁、 第57頁。)郭沫若從“歌德”這一浪漫主義的窗口看待柏格森的生命哲學這一特點,已 有學者注意到了,(注:王富仁、羅鋼:《郭沫若早期的美學觀和西方浪漫主義美學》 ,《中國社會科學》,1984年第3期。)更有學者在浪漫主義詩學的范疇內將郭沫若的詩 歌本體稱之為“情緒的本體論”。(注:孫玉石:《郭沫若浪漫主義新詩本體觀探論》 ,《北京大學學報》,1993年第4期。)從某種程度上講,《女神》的生命意識確實停留 在情緒的層面上,盡管他因強調情緒的高峰體驗和即發性,與生命意識中較為深層的直 覺、無意識已掛上了鉤,但其詩歌基本的調子仍顯得浮泛與明朗。這當然與柏格森的生 命哲學的精神格調有著極大的不同。在郭沫若理解的柏格森的生命哲學那里,他抓住的 是其生命哲學的核心理念“綿延”極端強調生命的變動的思想。在柏格森那兒,正是由 于生命絕對的變動導致了人的生存的無根。柏格森試圖在人的主體意志中解決這一尋找 人的生存依據的問題。但他的尋找最終被無根的生存意識所淹沒了,柏格森的生命哲學 也因為充滿了徹底的悲觀和幽暗體驗最終滑入到了神秘主義的深淵。相比之下,郭沫若 的生命體驗本身達到的程度,是相當膚淺的,他的“生命底文學”在精神氣質上和柏格 森那種深沉的幽暗和徹底的悲觀甚至是南轅北轍的。因為在他看來,“創造生命文學的 人只有樂觀;一切逆己的境遇乃是儲集Energy的好機會。Energy愈充足,精神愈健全, 文學愈有生命,愈真、愈善、愈美?!?注:郭沫若:《生命底文學》,上?!稌r事新 報·學燈》,1920年2月23日。)值得注意的是,郭沫若在“生命底文學”里注入的這種 與柏格森生命哲學相當隔膜的進取樂觀的精神取向恰恰與他總結的中國文化之傳統精神 相溝通,甚至可以說就是異曲同工的表述,這就是“把一切的事業由自我的完成出發?! ?注:郭沫若:《中國文化之傳統精神》,《郭沫若全集·歷史編》第3卷,人民文學 出版社1982年10月版,第262頁。)

《女神》的巨大藝術感染力有著諸多原因,例如不能排除它與五四時代人們的精神焦 慮的契合等等。單就作品本身來看,我們認為《女神》具有直擊人心的藝術魅力的重要 原因,是在其恢宏闊大的空間里,流貫其中的一種“氣”和一種“勢”并相互作用的結 果。

先說“氣”?!杜瘛返摹皻狻笔且环N“大”氣、理想主義之氣、勃發之氣、破壞之 氣、更生之氣。氣必須有所恃,在《女神》中它大致是以兩類意象為依托的。第一類是 大海。郭沫若在解釋《立在地球邊上放號》時曾說:“沒有看過海的人或者是沒有看過 大海的人,讀了這首詩的,或者會嫌他過于狂暴。但是與我有同樣經驗的人,立在那樣 的海邊上的時候,恐怕都要和我這樣的狂叫罷,這是海濤的節奏鼓舞了我,不能不這樣 叫的?!?注:郭沫若:《論節奏》,《沫若文集》第10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6月 版,第229頁。)另一類意象是火以及火的宇宙形象太陽。在這一類意象中還有兩個特殊 的意象:煤(見《爐中煤》、《無煙煤》)和血。煤是凝聚的、處于燃燒的臨界點上的火 ,血是人自身流動的火,都具有火的勢和能,是火這一意象的特稱形式。當然,這兩類 意象常是相互映襯的,比如在《浴?!?、《太陽禮贊》、《沙上的腳印》、《新陽關三 疊》、《海舟中望日出》等作品中,審美空間的恢宏感就得益于這種火、太陽與大海的 交相輝映。在《女神》中,大海、太陽、火都是具有宏大的象征性的意象。在郭沫若的 筆下,現代都市同樣具有大海的形象:“哦哦,山岳的波濤,瓦屋的波濤”,“涌著在 ,涌著在,涌著在呀!”(《筆立山頭展望》)火則是生命的涅pán@①的象征:“火便 是你。/火便是我。/火便是他?;鸨闶腔稹!?《鳳凰涅pán@①》)而太陽在《女神 》中更是具有最為輝煌的人格形象,“他眼光耿耿,不轉眼睛地,緊覷著我。/你要叫 我跟你同去嗎?太陽喲!”(《新陽關三疊》)《女神》攜帶沖動的激情,張揚著生命形式 的運動與變化,高揚生命主體的無限擴張、膨脹的生命欲求,開拓了詩歌的內在空間?! 杜瘛返摹皻狻睂嶋H上正是郭沫若在生命哲學里注入他所認同的中國文化之傳統精神 (尤其是“自我的完成”)的結果。

再說“勢”?!杜瘛吩谟舴e著的幾乎爆裂的生命沖動的推動下,生命力極度張揚的 訴求目標是“我剝我的皮,我食我的肉,我吸我的血”(《天狗》),以求“一切的一, 更生了”,“一的一切,更生了”,將生命個體極度擴張從而使有限的個體生命與無限 的宇宙和永恒統一起來。對《女神》的高度緊張和充滿理想主義色彩的精神取向,已有 學者從它這種“現代性”的烏托邦色彩提出了質疑:“它無意識地受到某個‘神’(歷 史新紀元)的內在牽引;它感興趣的也不是無目的的精神壯游,而是明確地向某一既定 目標凝聚,以求最終有所皈依?!^‘緊張’與其說存在于作品內部,不如說存 在于偶然在世的個人和即將到來的‘歷史新紀元’之間?!薄罢窃凇杜瘛肥降摹F 代性’熱情中埋藏著新詩后來遭受的毀滅性命運的種子?!?注:唐曉渡:《五四新詩 的現代性問題》,《唐曉渡詩學論文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25頁。) 《女神》式的“現代性”熱情中是否埋藏著新詩后來遭受的毀滅性命運的種子,還是一 個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不過,這種“現代性”熱情在《女神》中確實遮蔽著另一種力 量,我們稱這種力量為一種“勢”,因為它是潛隱的但卻具有內在的能量,對《女神》 整個文本的構成的作用是蓄而待發的。在《女神》中個體生命與宇宙、永恒的關系無非 有兩種:一是用宇宙的無限來充實和擴張個體生命(如《天狗》);二是個體生命向宇宙 與永恒的溶入(如《鳳凰涅pán@①》)。然而,這兩類關系是以首先意識到個體生命 和宇宙與永恒之間巨大的分裂感為前提的,都必將隱藏著強大的悲劇性傾向。事實上, 我們稱之為“勢”的這種強大的悲劇性傾向是《女神》的詩歌主題本身就具有的,因為 生命的毀滅與新生本身就是互為因果的。

生命的毀滅與新生是自叔本華至柏格森的現代生命哲學至為核心的命題,盡管郭沫若 對生命哲學的吸納還停留在較為膚淺的層次,但生命哲學深淵中漂浮上來的悲劇性氣息 是《女神》的詩歌主題本身就埋藏下的基因。所以,在輝煌熱烈的《太陽禮贊》中,“ 我”乞求太陽“永遠照在我的面前,不使退轉”,因為“太陽喲!我眼光背開你時,四 面都是黑暗!”這是擺脫不掉的恐懼。在《鳳凰涅pán@①·鳳歌》里,“我”以屈原 《天問》的方式對宇宙的存在提問,同時又追問“你(指宇宙)的當中為什么又有生命存 在?/你到底還是個有生命的交流?/你到底還是個無生命的機械?”天、地、海都無從回 答“我”的追問,最后,“我”只能感慨“我們生在這樣個世界當中,/只好學著海洋 哀哭?!边@無疑表明,郭沫若在對生命存在本身的追問已展現出對生命哲學的形而上的 思考,伴隨著這一思考,生命哲學特有的悲劇性體驗的精神基因已經滲入到了《女神》 中。

從上文對《女神》中的“氣”與“勢”的粗略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女神》式的“生 命底文學”已經處在現代生命哲學特有的悲劇性精神體驗的臨界點上。但也僅此而已, 就在這一臨界點上,郭沫若的腳步停止了。他對生命哲學做出了樂觀主義式的接受。正 如我們一再強調的,這正是郭沫若基于他所認同的中國文化的傳統精神所做出的選擇?!《硪环矫?,他對中國文化的傳統精神所做出的概括又有著生命哲學滲透的鮮明烙印?!∮纱丝梢姡诠粼妼W思想的核心——“生命底文學”與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理 解之間有著內在的關系,可以說他的“生命底文學”有著中國文化的鮮明烙印。郭沫若 并不糾纏于聞一多意義上的中國新詩的文化身份問題,但他的“生命底文學”在中西文 化的交匯狀態中不但沒有失去中國的血脈,反而是一種突破中的再次確認?!杜瘛诽帷⌒盐覀?,中國新詩的文化選擇和文化身份是極為復雜的,面對這種復雜的狀況,應該多 一份迂回進入的勇氣,而少些簡單的中西文化的標簽意識。在反思中國新詩的“現代性 ”路向時,這份勇氣更應是我們的一份精神資源!

女神節活動主題范文第5篇

感恩節美國放假嗎20xx年的感恩節是20xx年11月24日(星期四)。而我們最為熟悉的感恩節就是指美國的感恩節。

感恩節是美國最受歡迎的節日。美國的感恩節一般放假連續4天,例如20xx年,20xx年11月24日(星期四)至20xx年11月27日(星期日)放假4天。11月28日(星期一)上班。

感恩節英國法國放假嗎

說起感恩節,我們第一印象覺得是西方的節日。其實在歐洲來說,絕大多數的國家都不過感恩節。

譬如說,法國、英國等歐洲國家與感恩節的絕緣。英國人不過感恩節,對他們來說,唯一一個最重要的節日是圣誕節。歐洲人沒有美洲大陸的那些經歷,沒必要感謝遠在另一大洲的印第安人,所以他們沒有感恩節。因為這個節日有著深厚的美國歷史由來,并且涉及當時的宗教。很多人以為感恩節是歐美地區都流傳的節日,其實這是錯誤的。一般來說,在感恩節這天祝賀歐洲人“感恩節快樂”是一個很不禮貌的行為,很可能會招來反感。

感恩節希臘放假嗎在希臘,他們每年秋天也會舉辦慶祝豐收的節日,這個節日性質與感恩節類似,但是通常他們稱這個節日為“Thesmophoria”,這個節日通常是在每年的11月11日至13日,主要是婦女慶祝,因而不會放假。

古希臘人信奉很多神,其中有一位掌管農業、結婚、豐饒的女神叫得墨忒耳,希臘人每年秋天舉行的節就是為了紀念這位女神的。節日的第一天,由已婚婦女搭起一座座蓋滿樹葉的小屋,里面放上用植物做的長椅。第二天是齋戒日,第三天便舉行宴會,并以玉米種子、蛋糕、水果和豬為禮物供奉女神。

感恩節瑞士放假嗎在瑞士也流行過感恩節,不過瑞士的感恩節與北美的感恩節有所不同,瑞士人民更多的稱其為秋收節。

秋季是豐收的季節,這不僅意味著要記得感謝上帝的賜予,而且是在市場上慶祝豐收,并做好冬季的儲備。11月11號的圣馬丁節(St Martin's Day)是繳租金的傳統日期,人們常常以宴會的形式來慶祝。在這段時間,瑞士的不同地區會舉行各種各樣的慶?;顒印?/p>

弗里堡州的村莊以(Bénichon)宴會的形式慶祝秋季的到來。 人們在宴會上盡情享受美食,并跳舞游行,奏樂慶祝。位于格呂耶(Gruyère)地區的沙爾梅(Charmey)還在慶典上進行推干草車比賽。比賽由五人一組的形式進行的,其中一人坐在裝飾好的手推車上,其他人推著車繞村兩圈。最先結束的將獲得獎品。同時,裝飾手推車最具富創意的一組也會獲得獎勵。

瑞士很多地方慶祝感恩節。下瓦爾登州州會施坦斯(Stans)慶祝放牧節(Aelperchilbi),是由當地的高山會組織的。該組織最初由夏季牧民組成,其成員很少有耕種的農民。慶?;顒邮紫仍诮烫瞄_始,在這里擺滿了各種果蔬和山區奶酪。之后,慶?;顒拥臍夥赵絹碓捷p松。禮拜式結束后,在市中廣場上會舉行開胃酒會。興奮的男男女女們, 身披動物皮和苔蘚,追著小孩子撒糖。最后是花車游行:花車設計要求以日常生活為主題,如收割機。

施坦斯(Stans)慶祝在每年十月的第三個星期天舉行。在同一時間,瑞士中部地區也舉行類似的活動。

哪些國家過感恩節世界上將感恩節作為法定節假日的國家共有八個,分別是阿根廷、巴西、加拿大、日本、韓國、利比里亞、瑞士和美國。

相關期刊更多

郭沫若學刊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中共樂山市委宣傳部

花卉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

郭沫若研究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中國郭沫若研究會

主站蜘蛛池模板: 奉化市| 镇安县| 庆城县| 安陆市| 灵武市| 洪泽县| 汶上县| 久治县| 仁化县| 繁峙县| 海晏县| 海盐县| 乌拉特中旗| 沙田区| 镇安县| 娱乐| 视频| 绍兴市| 东方市| 山东省| 师宗县| 三明市| 曲周县| 浦县| 武邑县| 乐都县| 江山市| 牟定县| 兰西县| 彭州市| 临漳县| 无棣县| 白山市| 黔西县| 太谷县| 商城县| 定西市| 龙胜| 仙居县| 宁津县| 尼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