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維生素ad滴劑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DOI:10.14163/ki.11-5547/r.2015.16.103
早產兒貧血是一種常見的早產兒疾病, 尤其在極低及超低出生體重兒中發病率最高, 主要是由于早產兒機體代謝對氧的需求量低, 紅細胞壽命短以及促紅細胞生成素(EPO)合成不足, 導致血紅蛋白及紅細胞合成不足所引起的貧血癥狀[1]。如不及時治療, 嚴重影響早產兒的生長和發育, 增加輸血的風險。本院使用維生素AD滴劑聯合右旋糖酐鐵片進行治療, 效果顯著,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本次92例研究對象均為本院2013年1~12月收治的早產兒(出生體重1000~1500 g), 所有患兒經檢查和診斷排除宮內感染、宮內缺氧、出生窒息、先天性畸形、先天性代謝性疾病、新生兒溶血病。患兒家屬均知情同意并且簽字, 本研究經過本院醫學倫理會批準通過。將其隨機分為兩組, 各46例。對照組中男28例, 女18例, 出生胎齡28~34周, 平均胎齡(27.8±3.4)周。觀察組中男30例, 女16例, 出生胎齡28~34周, 平均胎齡(28.3±3.1)周。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患兒生后2周開始單純口服右旋糖酐鐵片(天津懷仁制藥有限公司, 規格:0.25 g/片, 國藥準字H12020668)進行治療, 5 mg/(kg?d), 3次/d, 均在進食后0.5 h口服, 治療1個月。觀察組患兒生后2周開始在上述治療基礎上, 口服維生素AD滴劑(廣州珠江制藥廠, 每毫升維生素AD滴劑:維生素A、D含量為50000單位、5000單位, 國藥準字H44022600)進行治療, 0.05 ml(1滴)/次, 2次/d, 治療1個月。
1. 3 療效評價標準[2] 觀察兩組患兒治療情況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根據治療標準, 顯效:治療后貧血癥狀消失, 血紅蛋白明顯上升且達到90 g/L;有效:治療后貧血癥狀減輕, 血紅蛋白明顯上升但未達到90 g/L;無效:治療后貧血癥狀無減輕或加重, 血紅蛋白濃度未上升或下降??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 1 治療情況 觀察組、對照組總有效率分別為100.00%、86.96%,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 2 不良反應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僅為4.35%, 低于對照組的13.04%,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早產兒貧血主要是由于機體代謝對氧的需求量低, 紅細胞壽命短以及EPO合成不足, 導致血紅蛋白及紅細胞合成不足所引起, 臨床上常用輸血、重組人EPO進行治療, 但由于早產兒有其嚴格的輸血指征[3], 并且存在一定風險, 有時較難為家長所接受;新生兒體內鐵離子缺乏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維生素A的缺乏, 引起鐵蛋白合成受阻, 導致體內鐵離子減少。在補充鐵離子的基礎上, 適當補充維生素A有很好的促進作用。本文中研究發現, 使用維生素AD滴劑聯合右旋糖酐鐵片治療的觀察組治療有效率高達100.00%,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6.96%(P
綜上所述, 對于防治早產兒貧血使用右旋糖酐鐵片與維生素AD滴劑聯合治療效果顯著, 值得臨床應用及推廣。
參考文獻
[1] 丁晶, 劉捷, 曾超美.早產兒貧血140例相關因素分析.實用兒科臨床雜志, 2012, 27(2):98-99, 109.
[2] 趙會娟, 楊婭麗, 張桂玲.右旋糖酐鐵聯合促紅細胞生成素防治早產兒貧血80例臨床效果評價.中國婦幼保健, 2013, 28(32):5387-5388.
[3] 姜紅, 湯慶婭.早產兒貧血現狀及防治研究進展.臨床兒科雜志, 2011, 29(12):1185-1186.
關鍵詞 護理評估 干預 重型顱腦損傷 壓瘡
壓瘡是皮膚或潛在組織持續受壓,在剪切力、摩擦力的作用下導致的損傷,是臨床常見的并發癥,也是護理工作的重點和難點,同時還是醫院護理質量考核的重要指標。重型TBI患者因意識不清、肢體癱瘓、大小便失禁等原因,極易發生壓瘡。因此,有效地預防壓瘡在神經外科顯得尤為重要。我科于2008年3月~2010年8月對住院治療的重型TBI患者,進行系統地護理評估、綜合性地護理干預及使用維生素AD滴劑加林克霉素防治壓瘡和皮膚損傷,取得了顯著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選擇2008年3月~2010年8月住院治療且GCS評分≤8分的重型TBI患者198例;其中男167例,女31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99例。其中院外帶入壓瘡16例,觀察組9例,對照組7例;因排泄物刺激所致的皮膚損傷共67例,觀察組35例,對照組32例。
方法:兩組患者除按神經外科常規護理外,對照組按傳統方法預防壓瘡;對因排泄物刺激所致的皮膚損傷采用碘伏+凡士林油膏局部涂抹治療。觀察組在入院時、手術前后、住院每超過1周對患者進行評估,根據分值給予綜合性地干預來防治壓瘡;對因排泄物刺激所致皮膚損傷使用維生素AD滴劑+林克霉素局部涂抹治療。
護理評估:觀察組采用自行改良的Waterlow’s評估表,從意識狀態、運動能力、控便能力、攝食能力、皮膚類型、年齡、體形、合并癥以及生化指標9個方面進行評估。評估標準:≥10分為危險、≥15分為高度危險、≥20分為非常危險。分值越大,說明患者發生壓瘡的幾率越高。對已發生皮膚損傷或壓瘡的患者,重點評估皮膚受損狀況,給予干預。
護 理
完善護理管理,規范護理行為:完善護理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建立床頭翻身記錄卡,制定患者安全搬運制度、床頭皮膚交接班制度及壓瘡三級管理制度[1],醒目提示皮膚重點預防部位,并做好實施記錄。
針對重型TBI患者病情及評估情況,給予綜合性的干預措施。對護理評估≥10分的危險患者,入院后首先保護和促進皮膚的完整性。其次加強潮濕與失禁的管理;重型TBI患者失禁與腹瀉的發生率較高,據文獻資料報道可達62%[2],一旦發生失禁及腹瀉,患者肛周、臀部皮膚極易因排泄物及機械刺激出現潮紅、糜爛,甚至潰瘍,可局部清潔后林可霉素涂抹,然后將維生素AD滴劑擦涂在皮膚表層,每排泄1次便重復上述操作,減輕皮膚損傷程度及預防壓瘡的發生。同時采取保護性減壓措施并及時翻身。再次進行營養干預,阻止或延緩壓瘡的形成。針對去皮層狀態的重型TBI患者,實行個體化護理,平臥位時使用水囊袋兩側或上下墊起,側臥位時,背部及臀部墊以小糜子墊,放置時分開臀裂皮膚,使其充分暴露,避免互相擠壓并受壓。最后做好促醒護理[1]、早期康復護理及健康教育,從而減少壓瘡的發生。對護理評估≥15分的患者,除采取以上措施外,增加翻身次數,骨與骨接觸部位及雙下肢應墊以軟枕,使足跟處于擱空,避免自身重量的壓迫。
分期護理:壓瘡一旦形成,首先解除壓力,每班及時、連續記錄壓瘡面積及深度,以判斷護理效果,同時根據壓瘡的分期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Ⅰ度壓瘡盡量保持皮膚的完整性, 局部噴涂云南白藥氣霧劑或紅花油,必要時給予適宜的壓瘡貼膜。避免按摩和使用烤燈。Ⅱ度壓瘡呈現紫黑色瘀斑、水皰、擦傷并潰爛時,經生理鹽水清潔并碘伏消毒處理后,使用林克霉素加維生素AD滴劑局部涂抹,必要時給予紅外線局部照射;Ⅲ~Ⅳ度壓瘡針對創面范圍、深度、滲液量、感染程度等情況采取對癥措施。
評價方法:兩組患者以無壓瘡發生為有效,否則為無效;兩組患者以壓瘡治愈率進行比較;對因排泄物刺激所致皮膚損傷分別于用藥后24、48、72小時進行療效觀察并比較治愈率。①治愈:用藥后病變完全消失。②好轉:用藥后病變范圍縮小、紅腫、糜爛減輕。③無效:用藥后皮膚損傷不變或加重。
結 果
觀察組預防壓瘡有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壓瘡治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使用維生素AD滴劑+林可霉素局部涂抹治療皮膚損傷,24、48小時后治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01,72小時后治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討 論
重型TBI患者病情變化快、昏迷時間長,急性損傷早期機體處于應激應對狀態[3],壓瘡的發生率高。壓瘡一旦形成不僅增加護理工作量,而且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經濟負擔。本組患者壓瘡發生的前提是因昏迷而不能自行變換,垂直壓力、受壓時間及肌肉強直性痙攣是導致壓瘡發生的主要原因。重型TBI損傷患者呈去皮層狀態時,軀干四肢肌肉強直性痙攣,角弓反張,兩側臀大肌強直后伸,臀裂互相擠壓,加之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致皮膚大汗、潮濕,臀裂部位透氣性又較差,在自身重力、角弓反張力、擠壓力的作用下,極易發生壓瘡。攝食障礙、排泄異常、被動變換臥位時的剪切力、摩擦力是壓瘡的促發因素。重型TBI患者昏迷,常給予鼻飼飲食,當鼻飼液濃度過高、量過大、溫度過低、內含脂肪過多及鼻飼液污染,加之腸道菌群失調、胃腸道不耐受等原因均可導致腹瀉,頻繁的腹瀉及尿失禁致使皮膚潮紅、糜爛、甚至潰瘍,從而增加了壓瘡的發生機率。營養不良、電解質紊亂是導致壓瘡發生的主要內在因素。重型TBI患者因創傷機體處于高分解代謝的應激狀態,營養需要量增加,然而顱高壓使患者頻繁嘔吐、消化道出血、發熱、腹瀉、加之禁食以及甘露醇等脫水藥物的使用,使患者處于營養缺乏和電解質紊亂狀態。如得不到及時處理,最終導致低蛋白血癥和代謝紊亂,發生壓瘡的幾率是正常人的5倍[4]。
壓瘡一旦發生,避免在紅斑處按摩,因按摩可造成細胞缺血或缺血進一步加劇[5]。極度消瘦、高度水腫的患者禁止使用氣圈,因氣墊圈透氣性差,可增加新的受壓點且使血液循環受阻,進而造成局部靜脈充血和水皰。Ⅰ度壓瘡使用云南白藥氣霧劑或紅花油局部噴涂治療,因其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效果;采用維生素AD滴劑+林克霉素局部涂抹治療排泄物刺激所致的皮膚損傷及Ⅱ度壓瘡,因維生素A可保持上皮組織的完整性及組織器官表層的健康,使皮膚柔軟細嫩;維生素D具有皮質類固醇激素樣作用,可以抑制皮膚紅斑的形成;林可霉素對革蘭陽性球菌、大多數厭氧菌及擬桿菌屬均有良好的抗菌作用,適用于皮膚軟組織感染的治療。又因維生素AD滴劑為脂溶性,可在皮膚表層形成一層保護膜,對防治壓瘡和皮膚損傷有顯著的療效。壓瘡合并滲液時采用紅外線照射治療,可改善局部血供,促進組織吸收滲液及加快新陳代謝。Ⅲ~Ⅳ度壓瘡,大量的文獻資料顯示:只有在濕潤的環境下才能加快組織生長及傷口的上皮化[5]。因此,采用生理鹽水沖洗,凝膠活性輔料覆蓋創面,以加速傷口的愈合。
通過兩組對照分析,結果顯示:觀察組與對照組在壓瘡和皮膚損傷的防治方面差異有非常顯著性,說明對重型顱腦損傷患者采用系統地護理評估、綜合性地護理干預及使用維生素AD滴劑加林克霉素防治壓瘡和皮膚損傷,效果顯著。
參考文獻
1 吳曉紅,馬智群,田蕓.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壓瘡危險因素評估及護理干預[J].護理學雜志,2006,22(11).
2 石振宇.重型顱腦損傷病人早期腸內營養發生腹瀉的原因及護理對策[J].中華臨床醫藥與護理,2005,11(3).
3 胡宏鴦.護士壓瘡知識與現狀調查[D].2009,11,27.
誤區1. 輕視母乳喂養
有些年輕媽媽為了自身的“健美”,不采用母乳喂養,而以牛奶作為嬰兒的主食。因她們聽說“牛奶含鈣量較豐富”,就自以為“牛奶能預防佝僂病”。其實,母乳中鈣、磷含量雖比牛奶低,但其鈣、磷比例適宜、易于消化吸收、利用率高,更為重要的是母乳營養豐富、且有免疫因子,抵抗力強,這可從總體上防治佝僂病。
誤區2. 誤選維生素AD滴劑
我國市場上有多種維生素AD滴劑,其中的A、D比例為:10:1、3:1、 2:1幾種,在OTC藥店中可自由買到。許多家長常常會誤選,耽誤了佝僂病的及時治療。10:1的品種用于維生素A缺乏癥,而治療佝僂病應選用后兩種。
誤區3.重視藥補、不懂食補
其實食補勝于藥補。含維生素D豐富的食品有:蛋、奶、動物肝臟、豆制品和海產品等;含鈣質豐富的食品為:豆腐、骨頭湯、蛋黃、魚蝦湯、紫菜、芹菜和谷物類等。在補鈣的同時,注意補充維生素D,因為鈣的吸收必須要維生素D的幫助。小兒的生長發育速度相對大于成人,需要補充更多的維生素D和鈣,以便適合生長速度。
誤區4. 隔著窗玻璃曬太陽
因紫外線穿透力極弱、不能透過玻璃,而缺乏紫外線的陽光不能幫助體內合成維生素D。 多曬太陽是小兒補充VD的最好辦法,故即使在寒冬臘月,也要在晴天每天曬1小時的太陽。
誤區5.盲目多補鈣、濫補鈣
許多家長治病心切,常常盲目多補鈣,結果反而有害。特別要防止多食市場上的“強化含鈣食品”,如多種加鈣餅干、加鈣面包和加鈣牛奶等等,任何事物都有一個適宜的范圍,若攝入過多的鈣,可使血磷濃度降低,可引起食欲不振、影響腸道對其他營養素的吸收,同樣有損小兒的健康,不利于佝僂病的康復。
[關鍵詞]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兒科;特殊用藥;發放;溝通
[中圖分類號] R95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2)28-0114-02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承擔著重要的醫療保障任務,也是直接面對患者的主要服務平臺。全科護士承擔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重要工作任務,兒科特殊用藥發放是全科護士在整個社區醫療衛生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患兒的特殊生理結構及兒科特殊用藥特點,考慮兒童正處于生長發育階段,對藥物的代謝及排泄速度與成人不盡相同,較成人易發生不良反應等[1]。成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以來,我們社區服務中心全科護士一直探索如何與患兒家屬進行有效的溝通,從而降低藥物不良反應,提高藥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兒科用藥特殊使用方法的溝通
1.1 特殊給藥方式的溝通
為了幫助患兒正確用藥,兒科特殊的給藥方式需要在發藥時特別給家屬交代清楚。如治療腹瀉用的思密達要在胃基本排空以后服用,而且服藥后至少2~3 h不能進食,否則會影響藥物作用的發揮,也可以直接將其涂于口腔黏膜治療口腔潰瘍等,如果腹瀉癥狀較重,伴高熱、眼窩凹陷、精神差等,應盡快就醫;色苷酸鈉滴眼液可以通過鼻腔給藥治療過敏性鼻炎;多潘立酮為胃動力藥,促進胃排空、協調胃腸運動,防止食物反流,一般飯前15~30 min服用吸收迅速;而大環內酯類藥物最常見的副作用是胃腸道反應,為減輕副作用,應讓患兒飯后服用;必奇就是蒙脫石散,應在飯前單獨服用,如飯后服用或與其他藥物同時服用會降低療效。
1.2 特殊給藥時間的溝通
小兒退熱藥的作用是使皮膚血管擴張和出汗、散熱增加,以使體溫得到暫時下降。目前,常用的退熱藥物可能引起較多的不良反應,因此有效溝通顯得尤為重要。用于小兒退熱的藥物較多,有液體滴劑,如小兒百服寧滴劑、泰諾林滴劑等。為避免造成傷害,社區服務中心全科護士發藥時必須向患兒家屬交代清楚滴劑只能用于口服而不能用于鼻腔滴注。發熱本身是機體防御功能的一種表現,很多家屬認為有發熱就要服用解熱鎮痛藥,因此全科護士一定要向患兒家屬交待只有體溫38.5℃以上才需服用解熱鎮痛藥。撲熱息痛又名對乙酰氨基酚、泰諾林等,該藥的解熱鎮痛作用緩和持久,在推薦劑量下,不良反應很少,目前它是小兒退熱首選藥物。
1.3 特殊微生態制劑藥物使用的溝通
微生態制劑是利用正常微生物或促進微生物生長的物質制成的活的微生物制劑。由于其有調節腸道、快速構建腸道微生態平衡的功效,可以防止和治療嬰兒腹瀉、便秘。但在應用微生態制劑藥物時需要特別注意提醒患兒家屬,此類藥物應與抗生素分開服用,且在服用前應使用低于40℃的溫水或牛奶溶解后口服。如媽咪愛、金雙歧等與抗生素合用,會降低療效。
2 兒科藥物特殊劑量的溝通
目前適用于嬰幼兒的藥物劑型較少,兒童往往依靠成人藥物治療疾病,因此與家屬進行藥物特殊劑量、用法的溝通顯得尤為重要。全科護士在發藥時需要交待清楚劑量、用法,避免劑量不正確影響藥物療效,產生毒性。對于劑量的交待應盡量避免使用專業術語,如藥物規格計量單位:克、毫克、毫升。應直接交待清楚服幾片、幾包或量杯上的幾小格,便于患兒家屬理解[2]。
3 兒科藥物不良反應的溝通
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對兒童的腎和聽神經有嚴重損害,常造成藥物性腎炎和聽神經功能障礙而致耳聾,因此應盡量避免給兒童應用。四環素類可與新形成骨和牙齒中所沉積的鈣相螯合,從而引起牙齒的色素沉著,故對新生兒或8歲以下兒童禁用。氯霉素類可致再生障礙性貧血、白細胞減少等不良反應,特別是長期、大量使用時更甚,故對兒童不宜使用。阿司匹林是一種使用廣泛的退熱藥,長期反復應用此藥,會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導致白細胞、血小板等明顯減少,所以,幼兒服用阿司匹林時應特別小心。許多退熱藥含有阿司匹林、咖啡因、非那西汀等成分,易刺激胃黏膜,引起胃出血,損害肝臟、腎臟。且退熱藥不能與堿性藥物(如小蘇打)同用,否則會降低降溫效果。安乃近具有較強的退熱作用,但有時會使體溫下降過快、出汗過多而引起虛脫,還會引起白細胞減少,特別是嬰幼兒更應注意。口服青霉素類藥物發生過敏的概率雖然比注射低很多,但患兒在使用口服青霉素類藥物前必須詳細詢問患者有無青霉素類過敏史、其他藥物過敏史及過敏性疾病史,并須先做青霉素皮內敏感試驗(皮試)。
4 兒科藥物特殊名稱的溝通
目前市場上存在相同的藥物有多種名稱。如抗生素類的艾克兒(克拉維酸鉀羥氨芐青霉素咀嚼片)、鏗鏘(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分散片)、安奇顆粒(克拉維酸鉀羥氨芐青霉素)、君爾清(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片)等,其有效成分均為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伊可新(維生素AD)、娃的福(維生素AD滴劑)、貝特令(維生素AD滴劑)均為維生素AD丸。這種情況下,極易造成重復用藥,全科護士應向家長交待清楚同類藥物不能同時服用,或請醫生去除類同藥物,避免重復用藥或超劑量用藥危及患兒的生命安全,造成不必要的損失[3]。
5 兒科藥物特殊貯存條件的溝通
一般原料藥品和易吸潮、易風化或有揮發性的藥物以及遇濕能引起變質的藥品采用密封保存,對光不穩定的藥品需遮光。如丙球、干擾素和微生態制劑等生物制品,如果貯存不當會使藥物效價降低,甚至失效。所以使用此類藥物時應特別交待患兒家屬避免置于高溫或冰凍環境下,貯存的適宜溫度一般為2℃~8℃冷藏。破傷風抗毒素、人血免疫球蛋白等除了冷藏于2℃~8℃的環境外,還應該向患兒家屬交待需要避光干燥保存。
全科護士護理人員在防止兒科特殊藥物使用、避免發生差錯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全科護士應具有高度的責任心和扎實的專業知識,要嚴格執行藥物發放管理制度,認真落實查對制度,杜絕差錯事故發生。同時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短暫的藥物發放過程中,全科護士應針對兒科藥物特殊使用方法、特殊劑量、特殊異名、特殊貯存條件、可能引起的不良反應等方面問題,與患者家屬進行有效溝通,可以使患者家屬獲得正確的用藥指導,從而提高藥物治療效果[4]。保證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兒科特殊用藥的合理發放和使用,提高了治療效果,保證了用藥安全。
[參考文獻]
[1] 陸金云,溫時才. 從兒童生理和發病特點討論兒科用藥的安全性[J]. 實用臨床醫學,2003,4(4):133.
[2] 邢梅. 減少兒科用藥失誤的有關問題[J]. 中國藥事,2004,18(4):253.
面對缺鈣問題,人們的通常做法是“狂補”,各種含鈣高的魚肉蛋奶,各種鈣補充劑都用上了,但是補了一段時間發現還是缺鈣。事實上,鈣的吸收受兩個因素的影響——身體和飲食。
影響鈣吸收的疾病
1.鈣是在腸道被吸收的,腸道疾病會影響鈣的吸收。如患消化道潰瘍時,服用的抗酸藥會干擾鈣的吸收。
2.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對鈣的吸收率呈拋物線式,嬰兒期需要量大,吸收率可達60%,兒童降至40%,成年人保持在20%—25%。老年人的胃腸道功能退化,吸收率會更低。
影響鈣吸收的食物因素
1.膳食中維生素D的含量。維生素D存在于腸細胞的刷狀緣表面,能促進鈣進入腸腔細胞,還能促進腎小管對鈣的吸收。所以嬰兒在兩歲之前建議常規補充維生素AD滴劑,除此之外,還要保證每天充足的陽光照射,以促進身體中維生素D的合成。
2.乳糖可與鈣形成可溶性低分子物質。糖在被腸道菌分解發酵產酸時,腸道酸度增加,有利于鈣的吸收。尤其是喝牛奶時,適量的乳糖會增加鈣的吸收,這也是為什么牛奶中鈣含量不高,但卻是補鈣最好來源的原因之一。
3.植物性食物中會有植酸和草酸,如果不能去除的話,會跟食物中的鈣結合成難溶的植酸鈣或草酸鈣,不能吸收。但是綠葉菜焯水可以去除大部分的草酸,沸水焯1分鐘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