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維生素k3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目的 觀察臨床應用維生素k3于雙側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療急性腹痛的療效。方法 選擇各種急性腹痛患者150例,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86例,采用維生素K3于雙側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療,對照組64例,給予患者臀部6542針10 mg肌注解痙止痛,比較兩組的止痛效果。結果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9.5%,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5.0%,兩組總有效率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結論 維生素K3穴位注射治療急性腹痛療效顯著。
【關鍵詞】 維生素K3 穴位注射 急性腹痛
腹痛是常見的臨床癥狀,也是促使病人就診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來筆者在臨床常用維生素K3于雙側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療急性腹痛,并取得較為滿意的效果,現將觀察情況報道如下。
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于2006年1月至2008年7月門診及住院病人中選擇急性腹痛150例,男性98例,女性52例;年齡8~79歲,其中急性胃腸炎84例、急性膽囊炎11例、膽結石7例、泌尿系統結石15例、痛經11例、胃癌疼痛3例、急性闌尾炎19例,疼痛20 min~24 h就診。全部符合《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第2版)[1]的診斷標準。急性腹痛指疼痛持續時間<24 h[2]。
2.治療方法
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86例,對照組64例。治療組:首先向患者及其家屬做好解釋工作,使其對穴位注射有所了解,消除他們的顧慮,增強患者的信心,以取得很好的配合,囑患者取仰臥位或坐位,雙下肢自然伸直,放松雙下肢肌肉,足三里穴局部消毒,用5 ml針管,6號針頭抽取注射用維生索K3(亞硫酸氫鈉甲萘醌,江蘇漣水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32023939),成人每次8 mg,兒童每次4 mg,注射以針頭與皮膚呈垂直方向刺入足三里穴位,進針1.0~2.0 cm,令進針部位產生酸脹等感覺[3],稍許回抽,確認無回血,即將維生素K3注入足三里穴內。術畢,以消毒棉球按壓穴位1~5 min左右即可。一般注射5~10 min起效,作用可維持2~5 h[4]。所有患者均未再使用其他解痙或止痛藥物。一次給藥10~60 min,并于12 h后隨訪。對照組:給予患者6542針10 mg臀部肌注解痙止痛。
3.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判斷療效。對使用維生素K3或6542后1 h內腹痛緩解程度進行判定。腹痛明顯改善能忍受開始記時,腹痛消失后再記時,治療后疼痛30 min內緩解為顯效;治療后疼痛1 h內緩解為有效;治療后疼痛無減輕為無效;總有效率等于顯效加有效。
4.統計學處理
計量資料以均值±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意義。
結 果
1.兩組療效與顯效時間比較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9.5%,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5.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581,P<0.05)。見表1。治療組顯效時間少于對照組,其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4.975,P<0.01),治療組疼痛消失時間少于對照組,其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538,P<0.05)。見表2。表1 兩組療效比較(略)注:兩組療效比較,χ2=5.581,P<0.05,有顯著差異。表2 兩組疼痛緩解時間統計(略)
2.治療反應及不良反應
治療組雙側足三里穴位注射維生素K3可使注射點迅速產生酸、脹感,隨之迅速減輕、消失,同時腹痛亦隨之減輕或消失,未發現有其他不良反應。對照組臀部注射6542后少數患者訴有口干、臉紅、頭暈、視物欠清、排尿困難,余未見其他不良反應。
討 論
臨床上治療腹痛最常選用抗膽堿能藥物如阿托品、6542等解痙止痛,但這些藥物在緩解疼痛的同時,其毒副作用相對較多,也較常見,如有口干、心動過速、皮膚潮紅、眩暈、瞳孔擴大、尿滯留、興奮、煩躁、譫語、驚厥、眼內壓升高等[5],禁用于青光眼、前列腺肥大患者。為避免上述藥物的毒副作用發生,同時又能很好地為患者解除疼痛這一臨床癥狀,尤其是對于小兒及老年患者,近年來維生索K3(亞硫酸氯鈉甲萘醌)日漸受到臨床工作者的親睞。
維生素K3(亞硫酸氯鈉甲萘醌)可以用于鎮痛,主要用于:①腹部痙攣性疼痛,作用機制是維生素K3有選擇性直接松弛平滑肌,同時對乙酰膽堿引起的平滑肌收縮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并有鎮靜、鎮痛作用,其鎮痛作用機制與阿片受體和內源性阿片樣物質介導有關。②癌性腹痛,機制是維生素K3在體內參與原型輔酶Ⅱ電子轉移,干擾細胞內氧化還原代謝過程,鈣離子在細胞膜上轉運失控,使鈣離子濃度偏高于平衡值,導致細胞死亡。還可能使維生素K在體內被體酶還原而產生半醌型自由基,阻止細胞的增殖,并能提高對放射線的敏感性,可為腫瘤放療的增敏劑使用。③腸炎,治療機制是維生素K3除能解除胃腸道平滑肌痙攣外,還能增加胃腸黏膜細胞中ATP的含量,增強腸黏膜的主動吸收,還可延緩糖皮質激素在肝臟中的分解,同時具有類氫化可的松的作用,而減輕腸黏膜炎癥,加速黏膜修復。④痛經,維生素K3治療痛經可能與該藥有拮抗去甲腎上腺素和前列腺素F2Q[6]引起的子宮收縮作用有關。⑤泌尿系統結石[7],維生素K3對腎輸尿管平滑肌解除痙攣而松弛,達到止痛效果,同時對腎血管平滑肌亦解除痙攣擴張,使腎血流量增加、尿液分泌增多、排泄加快,促使輸尿管暢通。急性腹痛發作時,上述各種病理因素作用于膽道、腸道、泌尿道等處平滑肌,使其痙攣或急驟性擴張,或由于平滑肌的痙攣刺激內臟神經,使其成為急性腹痛產生的主要機制,而這些都是應用維生素K3的藥理基礎。
維生素K3盡管有使轉氨酶升高及造成溶血性貧血的副作用,但本組試驗避免了這些因素,經臨床應用觀察未發現毒副作用,無耐受性及依賴性,而且價廉、治療效果好。同時可以避免使用其他藥物如阿托品等用量過大而引起的口干等副作用,并且足三里穴位注射方法簡單易行,作用迅速而有效,容易被患者接受,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孫傳興.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M].第2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8,77-78.
[2]Feldman M,Seharsehmidt BF,Sleisenger MH.Sleisenger and Fordtran'S gastrointestinad and liver disease[M].Philadelphia:W.BSaunders Company,2001,81-86.
[3]陳玉璞.穴位注射654-2與維生素K3治療急性胃腸炎腹痛療效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1999,8(11)1873-1874.
[4]樊德厚,王永利.中國藥物大全(西醫卷)[M].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
[5]陳新謙,金有豫,湯光,等.新編藥物學[M].第16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337.
晚發型維生素K缺乏合并顱內出血在我國兒科臨床中發生神經系統后遺癥疾病最高的疾病譜之一。據資料統計,我國出生嬰兒維生素K缺乏癥的發病率為40%[1]。亞洲地區發病率較歐美地區高,我國是高發病率國家之一。因該病病死率和致殘率均較高,存活者常留有智力障礙、肢體癱瘓、腦性癱瘓、癲癇等神經系統后遺癥,早期預防、救治及時、護理適當是兒科臨床工作重點之一。現將近一年在我科發生的病例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3例患兒,年齡1~3個月;男性;出生史無特殊,自然分娩3例,;母乳喂養2例,混合喂養1例;急性起病2例,亞急性起病1例;臨床表現:腹瀉2例,發熱1例,黃疸經檢查后患肝炎綜合征的1例;嘔吐3例;伴有皮膚、黏膜出血的2例;3例均前囟張力高,肌張力高,抽搐,昏迷1例。凝血功能均出現異常,頭顱CT均顯示顱內出血。為急性輕型小兒腹瀉2例,嬰兒肝炎綜合征1例。
1.2結果 好轉1例;均合并顱內出血、中度貧血,治療后有輕的殘疾1例;死亡2例,其中1例死于轉入我院的途中,1例因放棄治療死于家中。
2 護理
2.1監測體溫、呼吸、心率、血壓的變化 本組患兒置于搶救室,行心電監護,立即吸氧(氧流量位0.5~1.0L/min)以減輕腦組織缺氧造成的腦細胞水腫,在用氧過程中,注意觀察供氧裝置是否通暢與漏氣。密切觀察經皮氧飽和度在92%以上。
2.2限制頭部的活動,避免過多搬動 采取頭部抬高15°~30°,以減輕顱內壓,保持呼吸道通暢,使頭側向一側,以利于分泌物流出,必要時給予吸痰。
2.3密切觀察意識、瞳孔、前囟張力、神志變化 觀察嘔吐的性質、瞳孔的變化。確診后,立即肌注維生素K1注射液3~5mg。顱內出血時,其特征表現為煩躁不安、有抽搐或持續驚厥者促使出血加重,快速打開靜脈通道,立即使用鎮靜劑,用藥時認真記錄用藥時間、劑量及抽搐改善情況。
2.4立即降顱壓,糾正休克 靜脈輸血及應用維生素K15mg/d連續3~5d。新鮮血能提供凝血因子,可使顱內出血迅速停止。顱內血腫及反應性腦水腫是危及患兒生命的主要原因,因此,顱內壓增高明顯者,應及時應用20%甘露醇及速尿注射液脫水。
2.5密切觀察末梢循環等情況,尤其是穿刺點出血情況 靜脈輸液時給予靜脈留置針,要一針見血,避免反復穿刺加重出血,穿刺時盡量避免在同一部位進行多次穿刺。
2.6加強基礎護理 對本組患兒應加強基礎護理,保持床單位清潔,保持口腔、皮膚清潔,對于精神及吃奶差,給予鼻飼管喂養。
2.7對家長的心理支持 維生素K缺乏癥患兒年齡小,顱內出血時病情重、發展快,患兒家屬無思想準備,常表現為驚恐、焦慮。交待有關醫學知識,取得家長理解,減輕家長恐懼心理,取得家長的最佳配合。
3 討論
本病起病急,病情來勢兇猛,尤其顱內出血是危嬰兒生命及神經系統發育的致命性出血。應做好預防性的補充維生素K。根據發病年齡段,分為3型:①早發型(early VK-DB);②經典型(classicVKDB);③晚發型(lateVKDB)[2]。母乳喂養是VKDB的高危因素。在晚發型VKDB病例中90%以上為母乳喂養兒,混合喂養兒不足10%。母乳維生素K含量低于牛乳[3];維生素K不易通過胎盤,嬰兒處于維生素K缺乏狀態。晚發型維生素K缺乏性出血高發地區孕婦存在亞臨床維生素K缺乏[4]。感染、肝膽疾病、應用抗生素、未預防性應用維生素K等是VKDB高危因素。當小兒患有肝膽系統疾病或代謝性疾病時,由于肝細胞受損,凝血因子產生減少;或由于膽汁分泌減少或缺乏,維素K吸收障礙。嬰兒存在感染而應用頭孢類抗生素頭孢菌素可能殺滅腸道內合成維生素K的大腸桿菌等,而使內源性維生素K2減少;某些含有NMTT側鏈的頭孢菌素還可抑制環氧化物還原酶,阻斷維生素K循環[5]。在救治的過程中,要操作迅速而輕柔,醫、護間合理配合,在最短的時間內,監測生命體征,止血、止驚、降顱壓,控制病情惡化,降低病死率。近幾年來,VKDB仍然是對我國小兒健康造成較大危害的疾病,值得關注。
參考文獻:
[1]胡亞美,江載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480-682.
[2]張會豐,王衛平.小兒晚發型維生素K缺乏性出血3 970例分析[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 2004,12(1):31-32.
[3]Shearer MJ. Vitamin K deficiency bleeding(VKDB)in earlyinfancy[J].Blood Rev,2008,23(2):49-59.
劇烈痛經來襲時,熱水袋不管用、止痛片沒效果,很多患者只好往醫院急診室跑。在我院,三陰交穴位注射維生素K3(VitK3)是首選的常規治療方法之一。
20世紀80年代,我院首創了這一療法。多年實踐證明,維生素K3(VitK3)治療原發性痛經,2分鐘內完全止痛率達88.34%,7分鐘內止痛總有效率為95%;繼發性痛經緩痛效果63%~65%。經評估,本療法的止痛即刻療效及隨訪療效均明顯高于口服消炎痛。2002年,意大利醫生也以同法治療原發性痛經,結果顯示在不同種族人群取得相似止痛效果。
維生素K3治療痛經方法成熟、具可重復性;一次穴位注射安全、未發現副反應;起效迅速、方法簡便;價廉、患者的依從性好。因此,這一為患者提供即刻止痛幫助的有效方法,正在推廣。
治療原理:
* 三陰交穴是治療婦產科疾病的常用穴位。刺激三陰交穴位可影響T5-L1交感神經纖維,誘導子宮平滑肌、盆底肌舒張。
* 維生素K3能拮抗5-甲基前列腺素,具有對抗PGF2 的止痛作用。
* 維生素K3 三陰交穴位注射協同誘導緩解痛經,提高和延長針刺療效,這是常規針灸較難做到的。
哪些痛經適合本療法:
①原發性痛經:為首選療法。
②繼發性痛經:子宮內膜異位癥、盆腔炎、盆腔靜脈瘀血癥、婦科術后粘連、殘留卵巢綜合癥等引起的痛癥時,可做為輔助治療。
哪些痛經不適合本療法:
①全身或局部其他疾病引起的急、慢性疼痛。
② 因卵巢囊腫破裂、扭轉、急性感染等情況引起急腹痛。
③ 有凝血功能障礙者
④ 由于任何原因正在使用抗凝劑者。
Q;維生素K3穴位注射治療痛經,應該在什么時候開始,要治多久?
A;常規的療法,是在月經期腹痛第一天或經前1天治療一次,連續治療三個月經周期。通常治療時,患者會有局部酸、麻、脹或有放電感,此為得氣反應。一般無不良反應,偶有個別患者的注射部位可能有輕度淤斑、疼痛感。此時不用緊張,無需處理,幾天內淤斑和疼痛會自動消失。
Q;哪些醫院開展這一特色療法?
A;《三陰交穴位注射維生素K3治療痛經臨床應用》作為上海市衛生局中醫適宜技術推廣應用技術,由上海市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應用項目專家講師團在上海各區級及社區醫院推廣。患者可來本院或去就近的區級或社區醫院就醫。
延伸閱讀
痛經患者的自我保健
有嚴重痛經的患者,一定要學習基本的醫學常識。
痛經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痛經兩類。原發性痛經大多見于青春期,月經初潮后,有規律月經伴痛經,婦科或超聲檢查排除婦科器質性病變。隨著年齡增長,痛經程度可能有所減輕。
繼發性痛經以育齡期多見,常進行性加重。疼痛可始于經前,持續整個經期,經后逐漸緩解。嚴重者,疼痛時間延長至經后,月復一月,令人痛不欲生。部分患者伴有月經過多、不孕。繼發性痛經最多見于子宮內膜異位癥,另外,盆腔炎、婦科術后粘連及殘留卵巢綜合征、盆腔靜脈瘀血癥等,也可引起的繼發性痛經。
繼發性痛經者應以治療基礎疾病為根本。原發性痛經者,經行時如有輕微腹痛不適,不必過分在意,一般不需治療。但如痛經影響工作、學習、生活而難以忍受,將加劇恐懼、緊張,而這些不良情緒也是導致子宮內膜異位癥、不孕的高危因素,故患者必須去醫院就診,接受恰當治療,防范痛經嚴重進展。
雖然本療法治療痛經立竿見影,但為了鞏固治療效果,預防痛經復發,學會自我保健也很重要:
* 心理:了解月經時有輕度腹痛是正常的,避免憂慮、恐懼、緊張的心態。
【摘要】 目的:為了研究維生素C對硼替佐米誘導多發性骨髓瘤細胞株KM-3細胞凋亡效應的影響。方法:采用細胞計數法檢測硼替佐米15 nmol/L+10、20、40、80 μmol/L維生素C處理KM-3細胞生長抑制率,用流式細胞術分析Annexin-V/PI、線粒體跨膜電位(Δψm)和氧自由基(ROS),用分光光度法檢測Caspase3活性。結果:硼替佐米對KM-3細胞增殖抑制作用降低,24 hAnnexin-V陽性細胞比例下降,ψm降低被阻止,18 h活性氧水平下降,16 h Caspase-3活性下降。結論:維生素C對硼替佐米誘導KM-3細胞凋亡效應具有抑制作用。
【關鍵詞】 多發性骨髓瘤;維生素C;硼替佐米;凋亡;活性氧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Vitamin C on multiple myeloma cell line KM-3 apoptosis induced by Bortezomib. Methods: Cell viability inhibition ratio was estimated by counting method. Annexin-V,mitochondrial transmembrane potential(Δψm) and 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 labeled by DCFHDA were examined by flow cytometry, and the activity of Caspase-3 was detected by spectrophotometry. Results: The inhibition of Bortezomib on the multiple myeloma cell line KM-3 proliferation was decreased, the ratio of Annexin-V positive cells at the 24th hour declined, the decrease of ψm was prevented, the level of ROS at the 18th hour dropped, and the activity of Caspase-3 at the 16th hour declined. Conclusion: Vitamin C may abrogate the ability of Bortezomib to induce apoptosis on multiple myeloma cell line KM-3.
[Key words] Multiple myeloma;Vitamin C;Bortezomib;Apoptosis;Reactive oxygen
蛋白酶體抑制劑是近年來發現的一種靶向治療腫瘤的藥物。在真核細胞中80%以上蛋白降解是通過蛋白酶體介導的,蛋白酶體抑制劑通過對蛋白酶體的抑制劑發揮抗腫瘤作用[1]。硼替佐米是一種高選擇性,可逆的26S蛋白酶體抑制劑,是第1個進入臨床的該類藥物。目前認為硼替佐米的主要作用機制是抑制I-κB在蛋白酶體內降解,使NF-κB停留在細胞質內,功能受抑制,失去抗凋亡效應和刺激細胞增生作用[1-2]。維生素C是一種多羥基化合物有清除氧自由基,抗氧化作用[3]。研究顯示維生素C能增強三氧化二砷對高發性骨髓瘤(MM)療效[4]。本實驗探討抗氧化劑維生素C對硼替佐米誘導多發性骨髓瘤KM-3細胞株凋亡的影響。
1 材料和方法
1.1 細胞培養 多發性骨髓瘤細胞株KM-3(由上海醫院血液科侯健教授惠贈)置于含10%的胎牛血清(杭州四季青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產品)的RPMI1640培養液(Gibco公司產品)中,于37 ℃、5%CO2和95%空氣濕度條件下進行培養。實驗過程中,細胞以1×105細胞/ml的密度接種培養。
1.2 WST-1法檢測生長抑制率 WST-1(碧云天生物技術研究所產品)在電子耦合劑存在的情況下,被線粒體內的一些脫氫酶還原生成橙黃色的formazan。細胞增殖越多越快,則顏色越深;細胞毒性越大,則顏色越淺。在450 nm處有吸收峰,生長抑制率如下公式計算:
細胞生長抑制率(%)=(1-A實驗組/A對照組)×100%
1.3 形態學觀察 細胞收集至載玻片,用瑞氏染液染色并置于光學顯微鏡下觀察。
1.4 Annexin-V分析 使用FITC標記的Annexin-V和PI雙染法檢測細胞凋亡,根據晶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的說明書進行操作。即取(5~10)萬個細胞,經4 ℃ PBS漂洗2次,棄上清,加入250 μl Annexin V-FITC結合液重懸細胞。取100 μl移入流式細胞儀專用試管,加入5 μl Annexin V-FITC、10 μl碘化丙啶染色液輕輕混勻。室溫(20~25 ℃)避光孵育15分鐘。加入400 μl PBS輕輕混勻,用流式細胞儀進行分析。
1.5 線粒體跨膜電位(Δψm)檢測 JC-1(碧云天生物生物技術研究所產品)在線粒體膜電位較高時聚集在線粒體的基質中,形成聚合物,可以產生紅色熒光;在線粒體膜電位較低時,JC-1不能聚集在線粒體的基質中,此時JC-1為單體,可以產生綠色熒光。用紅綠熒光的相對比例來衡量線粒體去極化的比例。取(10~60)萬細胞,重懸于0.5 ml細胞培養液中,加入0.5 ml JC-1染色工作液,顛倒數次混勻。細胞培養箱中37 ℃孵育20分鐘。600 g 4 ℃離心3~4分鐘,沉淀細胞,棄上清,用冰浴的JC-1染色緩沖液洗滌2次,再用0.4 ml JC-1染色緩沖液重懸后,用流式細胞儀分析。
1.6 Caspase 3活性檢測 Caspase 3可以催化底物Ac-DEVD-pNA產生黃色的pNA,pNA在405 nm附近有強吸收,通過測定pNA吸光度來檢測Caspase 3的活性。根據碧云天生物生物技術研究所產品說明操作。600 g 4 ℃離心5分鐘收集細胞, PBS洗滌1次。取200萬細胞加入100 μl裂解液,冰浴裂解15分鐘。4 ℃ 16 000~20 000 g離心10~15分鐘,把上清轉移到冰浴預冷的離心管中。取出10 μl加入反應體系37 ℃溫育出現變色后,于405 nm測吸光度。對照標準曲線確定pNA量。
1.7 活性氧檢測 DCFHDA(碧云天生物生物技術研究所產品)自由擴散進入細胞后被酯酶催化生成DCFH,DCFH不能通透細胞膜,在活性氧存在下被氧化成DCF,DCF熒光強度與細胞內活性氧水平呈正比。DCF的激發波長為488 nm,吸收波長為525 nm。收集一百萬細胞懸浮于1∶5 000無血清培養液稀釋的1 ml DCFH-DA中,37 ℃細胞培養箱內孵育20分鐘。用PBS洗滌細胞3次,加入200 μl PBS,用流式細胞儀檢測一萬個細胞。
2 結
果
2.1 硼替佐米、硼替佐米+維生素C對KM-3細胞的抑制作用 KM-3細胞經10、25、50、75 nmol/L濃度的硼替佐米處理24 h后生長抑制率的3次均值分別為40.83%、44.9%、51.2%和55.17%,48 h分別為45.9%、58.7%、71.2%和78.1%。根據48 h半數抑制濃度選擇藥物作用濃度,因此選擇硼替佐米15 nmol /L 作為藥物處理濃度。再將KM-3細胞經硼替佐米15 nmol/L+維生素C 10、20、40、80 μmol/L作用24、48 h計算細胞生長抑制率3次均值分別為23.65%、11.1%、7.53%、4.3%;20.3%、9.8%、6.36%、3.40%(圖1)。選擇80 μmol/L作為維生素C處理濃度。
2.2 維生素C對硼替佐米誘導KM-3細胞凋亡作用的影響
2.2.1 細胞形態學改變 收集細胞涂片,瑞氏染色后光學顯微鏡下觀察對照組和維生素C組細胞形態正常(圖2A、2B)。硼替佐米+維生素C處理組細胞形態正常,偶見凋亡細胞(圖2C)。硼替佐米處理組可見胞膜皺縮、染色質凝集、邊緣化、胞質起泡(圖2D)。
2.2.2 Annexin V 分析 24 hAnnexin V FITC / PI雙標結果顯示,硼替佐米處理組凋亡細胞比例重復3次為(16.3±1.95)%(圖3A),硼替佐米+維生素C組為(8.46±0.89)%(圖3B),低于硼替佐米處理組(P
2.2.3 線粒體跨膜電位變化 硼替佐米處理組24 h后ψM檢測顯示ψM降低,綠色熒光細胞比率重復3次為(11.32±1.86)%(圖4A),高于硼替佐米+維生素C處理組(5.1±0.91)%(P
2.2.4 Caspase-3 活性 硼替佐米處理組16 h后3個平行組產生的pNA為25.21±0.349 μmol。 硼替佐米+維生素C處理組為21.79±0.198 μmol,低于硼替佐米組(P
2.2.5 活性氧水平變化 18 h后平均熒光強度硼替佐米+維生素C處理組為30.2±1.96(圖5A)低于硼替佐米處理組為52.23±1.9(圖5B)(P
3 討 論
維生素C是具有許多生物學功能水溶性的葡萄糖類物質。Sestili等[5]認為高劑量維生素C有親氧化作用,低劑量有抗氧化作用。維生素C既能防止化療藥物對腫瘤及正常組織的損傷[6],又能協同化療藥物誘導腫瘤細胞的凋亡[7]。體外細胞培養實驗表明,低濃度的維生素C(4 mmol/L)對SW620纖維瘤細胞有保護作用,而高劑量(>20 mmol/L)對細胞有殺傷作用[8]。
本實驗中Annexin V/PI分析顯示加入維生素C后,細胞早期凋亡率明顯下降。硼替佐米處理24 h后細胞呈典型凋亡改變,加入維生素C后細胞形態大體正常。所以認為維生素C在較低濃度(80 μmol/L)下有抑制硼替佐米對KM-3凋亡的誘導作用。
誘導細胞凋亡有3種信號通路: 死亡受體信號通路、線粒體信號通路和內質網信號通路, 目前認為線粒體途徑在凋亡過程發揮樞紐作用[9]。氧化刺激、Ca2+過量攝取等誘導因素導致的細胞凋亡,都有線粒體跨膜電位消失。因而線粒體跨膜電位的消失標志著一個不可逆轉的凋亡過程。實驗中發現加入維生素C后線粒體膜電位崩潰的綠色熒光細胞比率較硼替佐米處理組顯著降低。
Caspase蛋白酶家族是引起細胞凋亡的關鍵酶,實驗顯示KM-3細胞經硼替佐米作用16 h后pNA產生增加Caspase-3活性較對照升高,加入維生素C后pNA產生減少,酶活性下降。
正常情況下NF-κB是一種核轉錄因子,在細胞質中與抑制劑I-κB相互作用形成復合體,防止NF-κB進入核內,NF-κB介導的轉錄作用被阻斷;一旦I-κB磷酸化與NF-κB解離,NF-κB進入核內誘導抗凋亡蛋白的合成,細胞增生并表達黏附分子導致細胞增生、存活;而在MM瘤細胞中NF-κB組成性激活,導致瘤細胞不斷增生。如果I-κB在蛋白酶體內降解受抑制,NF-κB停留在細胞質內,功能受抑制,失去抗凋亡效應和刺激細胞增生作用[10-11]。目前認為這是硼替佐米的主要作用機制,但硼替佐米并不僅僅通過抑制該通路發揮作用,還存在其他作用機制。
活性氧是細胞凋亡的信號之一,活性氧的產生可直接或間接改變線粒體膜電位,促進CytC從線粒體內釋放,啟動線粒體信號通路[12]。陳麗娟等[13]研究發現硼替佐米可改變多發性骨髓瘤U266細胞株內氧化還原狀態,導致線粒體和內質網產生活性氧增多,從而誘導U266細胞凋亡。由此推測,線粒體途徑參與了硼替佐米誘導的多發性骨髓瘤細胞株U266細胞凋亡。
實驗中用DCFHDA作為熒光探針測定細胞內活性氧水平時,發現維生素C降低了硼替佐米產生的活性氧水平,降低了無誘導因素作用的對照組細胞活性氧水平。因而認為維生素C能清除胞內活性氧,正是該作用降低硼替佐米誘發的活性氧水平,阻止了線粒體膜電位的崩潰。
本實驗探討了維生素C在體外環境、低濃度下對硼替佐米作用影響,至于高濃度及體內條件下的作用需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A:基本上,母乳含有各種寶寶所需要的營養素,是寶寶最佳、最豐富的營養來源,哺喂母乳不但能提高寶寶對疾病的抵抗力,也是寶寶最安全經濟的食品,同時也有助于拉近親子感情。但也因為如此,哺乳媽媽的身體健康狀況及飲食攝取習慣,便會直接影響到母乳的品質及寶寶的健康,因此建議哺乳媽媽要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五谷根莖類、蛋豆魚肉類、奶類、水果類、蔬菜類及油脂類),不要偏食。也盡量避免在哺育期間減肥,母乳的產量可能就不足,寶寶也會跟著變瘦、營養失衡。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吃全素的哺乳媽媽,由于完全不攝取蛋類、奶類,建議增加維生素B1 2的補充,避免母子兩人在維生素B1 2不足的情況下,造成惡性貧血的問題。
Q:為什么缺乏維生素E時會造成溶血性貧血現象,且容易發生在嬰兒及早產兒身上?該如何補充呢?
A:維生素E具有抗氧化的功能,能夠清除自由基,保護紅血球,避免貧血發生。不過寶寶在出生時,維生素E通過胎盤的量很少,如果媽媽本身在飲食過程中攝取的維生素E又不足,就會導致寶寶維生素E缺少。
維生素E的主要食物來源是小麥胚芽,因此不妨通過小麥胚芽油、葵花油、花生油以及深綠色蔬菜來補充維生素已
另外提醒媽媽們,如果寶寶是早產兒、低體重兒,也可以考慮適當增加一些維生素滴劑,以免發生溶血性貧血。
Q:剛出生的嬰兒為什么容易缺乏維生素K?要如何幫助寶寶補充呢?
A:維生素K群,包括綠色菜葉中的維生素K1、由腸道細菌自行合成的維生素K2以及合成的維生素K3三種。由于維生素K無法通過胎盤提供,且新生兒的腸道屬于無菌狀態,無法自行合成維生素K,因此醫師會視情況給新生兒補充。
另外,如果寶寶感冒、服用抗生素,也會破壞腸道內的細菌,影響到維生素K2的合成。若寶寶已經開始添加輔食,不妨幫寶寶添加肉類或少量肝臟類,如熬煮排骨湯或者肝泥等。
Q:怎么幫寶寶補充維生素C呢?喝市售的果汁可以嗎?該如何喂食呢?
A:攝取水果是補充維生素c的最好方式,如橙子、獼猴桃、橘子等都是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不過,維生素c遇到空氣很容易發生氧化、且在加工的過程中很容易遭到破壞,因此制作果汁時,盡量減少加工程序,以“現做、現用”為原則,剛開始添加果汁時,先以1:1的比例加涼開水稀釋,再逐漸增加濃度。對于市售的果汁應該選擇營養價值較高的純果汁,添加方式也應該由稀到濃。
另一方面,家長習慣在吃飯時候喂食寶寶果汁,營養師建議家長,最好在餐后喂食,因為維生素c有助于鈣質、鐵質的吸收,營養吸收效果會更好。
Q:多曬太陽,為什么有助于增加人體的維生素呢?
A:一些父母怕把寶寶曬黑了,而不愿意帶寶寶出門,其實寶寶曬太陽也能增加維生素。因為人體皮膚含有去氫膽固醇,經陽光紫外線照射后會自動形成活化性的維生素D3,在體內可以幫助鈣質吸收,適當讓寶寶做日光浴,不但能讓寶寶習慣外部環境,也能補充維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