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我的課堂生活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貼近生活美術課堂教學羅丹曾說:“美到處都有。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無論是午夜星辰,還是晨露朝陽;無論是平湖秋月,還是叢林山川,藝術之美無處不在。在美術課堂中,如何更好地貼近生活,讓這些自然風光乃至最新的流行藝術元素融入課堂教學,吸引學生的眼球,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更是值得我們探索。
一、傳統美術教學存在的問題
曾經美術課堂上有學生這樣提出:為什么美術課要上版畫、手工制作等?美術課不就應該是畫畫嗎?美術特長考試也只有素描、色彩才是主要的,那我們只要上這些來應付考試不就可以了。可見,傳統的美術教學只講高雅藝術,而不去思考學生的想法,一味地灌輸教師個人的看法,學生并非真正地參與。學生在想什么、喜歡什么,傳統的美術課堂上并沒有深入探索。比如說不融入流行藝術,不關注學生真正的興趣點,不帶領學生關注他們的實際生活環境、發現能對生活產生影響的藝術元素。一段時間之后,他們覺得美術課堂和其他學科的課堂基本一樣,沒什么特色,自然就吸引不了他們的注意力。由此可見傳統的美術教學帶給了學生不小的負面影響,因此傳統的美術教學引發我們去思考。
二、初中生現狀分析
(一)心理
初中生處于青春期,缺乏較強的穩定情緒的能力,容易隨波逐流,喜歡表現自我的欲望越來越強烈。他們不再是以前的害怕的心理,而是大膽追求自己認為有興趣的事物。
(二)環境
社會的進步,特別是網絡的發展,受日韓潮流的影響,各種各樣的流行藝術不斷地在生活中誕生,比如街頭涂鴉文化、波譜藝術、行為藝術、動漫藝術、電腦設計藝術、新穎的電視節目主持藝術、數碼產品迅速更新換代引發的多功能時尚潮流。學生“趕時髦”的趨勢更加明顯。不管是學習還是生活,或多或少地與時尚聯系。特別在審美方面,學生更多的是喜歡美術課堂能帶給他們時尚,新鮮的感覺,能讓他們眼中那些流行藝術進一步地發展、創新。例如,為講文明,現在的公共場所已不允許人們隨性地進行街頭的涂鴉藝術,而家長們當然也不允許孩子在自己家中的墻壁上創作,學生們只能將這種滿腔熱創作的希望寄托在美術課堂。原始的畫畫、強調基本功對他們而言已不再新鮮。
三、當今課程改革的趨勢
新《綱要》明確指出:“課程要改變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要適應學生發展的需求――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經驗――要提倡學生的主動參與――”。《學會生存》中說:“只有學習者從學習對象變成了學習主體,教育的民主化才是可能的。”在當今的教育環境下,以往固有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已需要隨之改革才能順應時展。阿恩海姆指出:“在藝術及其教育中,最出色的教師并不是將自己的所知傾囊相授,也不是滴水不漏,而是憑著一個優秀園丁的智慧、觀察、判斷,在需要幫助的時候,給予幫助。”比如,西方國家崇尚自由,課堂的氣氛也遠比我們的活躍,更多的是自主學習、自主研究,我認為這就要求課堂教學的設計考慮學生的生活實際,融入學生喜歡的元素及他們熟悉的生活方式,從而去抓住他們的興趣點,引發他們大膽創新的欲望。所以美術課程的設計關系到美術的普及教育的實施,關系到學生興趣的更好發展。
四、如何在美術課堂中貼近生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何在美術課堂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我們值得思考和嘗試的問題。
(一)教師豐富學科背景,接觸嶄新事物
開發智力,提高能力,發展創造力是每位教師必須具備的素養。全面發展是對學生的要求,同時也是對教師的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擁有廣泛的不同學科的知識是基本,它在很大程度上促使教師無形中帶領學生在一個課堂中貫穿多個學科知識,讓學生不會認為美術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只是針對畫畫而沒有任何與生活有關系。通過多方面的聯系,學生能更好地找到自己的興趣點,才能更好地對美術真正產生興趣。
我們前面也從心理和環境分析了當代初中生的現狀,教師不能只是一味地停留在自己所喜歡的事物上,而應該打破傳統,多去接觸一些新的事物,例如生活時尚目前流行什么,包括數碼、文字、語言……多去發現學生的興趣點,才能在美術教學過程中更好地從學生的興趣點切入,聯系美術知識,更好地達到有效的教學效果。
(二)打破視覺常規范畫展示,激發學生關注生活、關注傳統藝術
在美術課堂教學中,抓住學生的興趣點極其重要。因此教學過程中不再只是開門見山告訴學生,今天我們學什么。而是得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來讓學生引發他們的好奇心。
案例:《民間藝術的色彩搭配》
在新時代的學生眼中,民間藝術不如潮流藝術吸引人。他們追求時尚、前衛,卻漸漸地忽視了本土的藝術。中國民間美術作為一種藝術,它的魅力在于它最富有中國的民族特色。“鄉土味”是中國民間藝術最鮮明的藝術特征。郭沫若先生說過:“美在民間永不朽”,那么如何才能在這一節課中讓學生感受到呢?唯一的途徑就是讓學生正視,用心地觀察中國民間藝術品。
用心觀察一樣平時不怎么在意的藝術品,談何容易呢?如果在本節課中,再以傳統的欣賞模式來進行教學,那是很難引起學生的注意,要達到我們的教學目標就更加困難了。因此,我對整個課堂教學模式做了較大的改變,大膽地做了以下的嘗試:
打破視覺常規范畫展示。在圖片展示時利用多媒體設備,在課件中采用由局部到整體的圖片展示方式,改變了學生傳統的觀察方式,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見圖1)
在這個環節里,學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電腦大屏幕上,積極地思考著老師展示的圖片到底是什么。注意力集中就有利于美術課堂的繼續進行,這是讓學生更好地用心看民間藝術的前提。
(三)多樣化的教學形式
傳統的課堂中老師是主導者,不斷地拋出問題來讓學生解答,從而達到教學目標,學生就容易形成一種慣性的思想,認為只有等老師提出了問題再來解答,不用自己來思考自己所存在的一些疑問。
甚至有的學生害怕自己說的是錯的,怕被老師批評,總把老師拒之千里,師生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隔閡,這就造成了課堂氛圍的不活躍,學生會有思想負擔而沒辦法靜下心來好好上課,影響了學習的效果。為此我在《民間藝術的色彩搭配》一課中做了這樣的嘗試:結合目前最流行也是學生最喜歡使用的QQ聊天形式,設計了“民藝家在線聊天”環節,給了學生言論自由的平臺,營造了一種輕松、和諧、新鮮的學習氛圍(見圖2)。
此環節的實施過程相對來說還是比較成功的,一方面因為師生之間的距離拉近了,學生就比較放得開,他們把課堂的互動當成是在現實生活中的QQ聊天,輕松地討論、輕松地思考。教師由以前的主導者變為組織者、指導者和鼓勵者。教師積極融入民藝家聊天活動中,及時提供幫助和指導,學生在這一過程中表現比以前更有積極性,教學效果滿意,學生有些想法、見解很有創意,有利于對學生分析、探索、理解能力的培養。
在《創意招貼畫》中,我也做了以下的嘗試:
1.以“交友會”節目形式為主線貫穿整個課堂,讓學生轉換了角色,從學生變成節目來賓。學生很快地進入了角色當中。
2.采用節目現場搶答的方式。很好地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展示圖片,規定時間搶答,集中學生的注意力。
3.運用“創意錦囊”及“錦囊妙用”的形式,制造神秘感,讓同學仿佛回到了三國時代。
4.結合電視節目現場的亮牌形式,把原本普通的創作主題變得具有生命力。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運用“選我”等字眼,讓學生的好奇心更為高漲。
5.結合現達的電子通訊技術――手機短信的形式,結合目前當紅的電視明星形象、流行用語,把課堂帶入尾聲,讓學生完全融入到模擬的生活電視節目現場,與課堂導入相呼應。他們在課堂上可以零負擔地參與,興趣高漲,注意力沒有辦法從課堂中離開(見圖3)。
本案例在實施過程中完全以學生為主體來設計,讓學生再一次地在美術課堂中切身地感受生活,感受流行,感受信息時代的美術教學。
四、結語
中等教育是每個人生活中的一個十字路口:正是在這里,青年們應能根據自己的愛好和能力決定自己的未來;還是在這里,青年們應能獲得有助于他們成人階段的生活圓滿成功的能力。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是知識獲取過程的主體參與者。”這就是新課改的重要體現,新穎而多樣化的美術課堂教學方式貼近了現實生活,跟上了社會發展的步伐,讓流行藝術融入課堂,給了學生全新的感覺,抓住他們的心理,激發他們對美術的熱情,化被動為主動。
參考文獻:
[1]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培訓問題研究課題組編寫.新課程的理念與創新.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關鍵詞 數學信息 課堂教學 生活化應用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現實生活中蘊含著大量的數學信息,數學在現實世界中有著廣泛的應用。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離不開生活,數學知識源于生活而服務于生活。”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使數學生活化,把教材內容與生活實際有機結合起來教學,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領悟數學的魅力,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
一、課堂教學前,利用生活化例子導入,讓學生喜愛數學
課堂教學的導入仿佛是一段優美的“序曲”。小學階段大部分教學內容都可以和現實生活相聯系,如果教師能夠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來設計富有意義的教學情境,則能夠激發學生興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可以利用生活經驗,激起學生探求新知的強烈欲望。在教學“反比例的意義”時,我問學生:“你到城里去乘坐過哪些交通工具?”學生紛紛舉手回答:公共汽車、小轎車、摩托車……我又讓學生說說乘坐不同的交通工具在時間上你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學生很快說坐小轎車一會兒就到了,摩托車卻要很長時間。師問:“這是什么原因呢?”學生猶豫了一下說:“小轎車速度快,摩托車速度慢。”這時我對學生說:“速度快的車子花的時間短,速度慢的車子花的時間長。這里面有沒有一定的聯系呢?其實這里就有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數學問題,也就是速度和時間之間存在的關系。”以此導入新課,學生興趣較高。
2.可以尋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百分率”一課上課之前,我讓學生做了一個實驗:倒兩杯水,放入不同量的糖,嘗一嘗有什么不同?學生們認為:一杯比較甜,一杯不怎么甜。我說:“老師不用嘗的方法也知道哪杯更甜。”學生們奇怪了。這時我引導學生:水為什么變甜了(放糖了)?糖放得越多,水就越(甜)……那么甜的程度是不是取決于糖呢?有的學生說:“兩個杯子里的糖如果放得一樣多,杯子里的水少一點,會比較甜。”師問:“那么甜的程度既取決于糖,也取決于杯子里的水。其實這就是我們要討論的含糖率,它是百分率的一種……”經過這樣的課前實驗及課堂討論交流,學生們對百分率的學習興趣濃厚,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老師為什么不用嘗就知道哪杯糖水更甜。
二、在課堂教學中,利用生活化例子教學,使學生體驗數學
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中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使他們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對數學產生親切感。課堂不僅是學生學習的地方,更應是學生生活的樂園。在數學活動中,教師要善于發現挖掘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并把它帶進數學課堂,為例題教學、數學學習提供生活化素材。
教學“三角形的認識”時,我先讓學生從生活中找出三角形圖案(自行車、鷹架等),并問學生為什么要設計成三角形?再讓學生自己制作三角形和長方形框架,通過拉、扯、壓等實驗操作去感受三角形與長方形的不同特性。學生在此基礎上得出三角形具有穩定性的特性。這時候問學生:“生活中木椅松動了給它釘條斜木,或給草堆撐根斜木,這都是為什么?”學生根據所學聯系生活實際,找出原因。教師應在教學中滲透這樣的思想:只要我們善于動腦,善于發現,很多數學知識是可以為生活服務的。
生活化課堂教學,應以課本為主源,又不受課本知識的禁錮,使學生靈活掌握知識,培養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和思維能力。
三、在課堂教學后,利用生活化例子練習,使學生應用數學
數學知識源于生活,在教學中要滲透“學是為了用”的思想,要培養學生應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觀察、思考、操作、實踐及小組合作交流的機會,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聯系、運用于生活實際,可以促進學生探索意識和創新意識的形成,培養學生初步的實踐能力,使他們在生活中應用數學知識,提高數學能力。
教學完“百分數的意義”后,教師可出示這樣的兩句話:①據報道,我國河流污染的數量占全國總數的83%。②據學校統計,我校近視學生人數占全校總人數的15%。先讓學生說說這兩個百分數的意義,然后談談你對這些數據有什么看法。通過師生討論,學生能充分認識到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注意用眼衛生,保護好自己的眼睛,同時也要注意環境衛生,地球是大家的,我們要共同保護。把數學知識延伸到日常生活中,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學習與生活是不可分割的。
牛津初中英語教材內容非常豐富,與自我生命求存責任意識相關的內容也很多,我們應該充分利用和挖掘這些教育資源。7B Unit 3 Finding your way中Reading部分的內容A lucky escape, 8A Unit 6 Natural disasters以及9A Unit 6 Detective stories中都提到了如何在一些突發事件中保護生命,我們可以采取不同的課堂策略,在課堂的各個環節中引導學生去認真思考,滲透自我生命求存責任意識。
我以8A Unit 6 Natural disasters Reading第一課時為例,談談我的做法。閱讀課在整個單元中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是在Welcome部分之后的內容,本單元在Welcome部分已經向學生詳細地介紹了各種自然災害,如臺風、地震、暴風雪等,并讓學生明白保護環境的重要性。Reading課文講述的是臺灣的一次地震,主人公在遭遇地震時的所見、所感,在等待救援時的所思、所感,以及最后如何獲救。
本課我先對Welcome部分的內容做一個簡單的復習,并提出問題“How many you of have gone through an earthquake?”班級里幾乎沒有學生有這樣的經歷,于是,我及時地播放電影《2012》中地震發生時的片段,讓學生感受地震發生時的真實情景,并通過一些圖片幫助掃除生詞障礙,然后導入課文的學習,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和主人公一起經歷了一次地震。在這個過程中,特別提出主人公在被困住后先讓自己鎮靜下來,告訴自己既然還活著,就要保存體力,耐心地等待救援,給出幾個關鍵詞,如:calm down, shout for help, mustn’t eat the chocolate all等,我覺得對學生進行這樣的心理輔導很有用,讓學生明白面對地震時,不能慌亂,要有自我求存的意識。到本節課的最后,組織小組進行討論:“How to save ourselves at home or in the classroom when an earthquake happens? ”學生可能會想到鉆到桌子、床鋪等家具底下,首先告訴學生這種避震辦法根本就是錯誤的,然后用課件向學生直觀、形象地展示正確的躲避位置:應該是在家具旁邊的空當,以低于家具高度的姿勢下蹲或躺下。另外,也可以借助多樣的課外活動,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我們學校也定期地進行疏散演習,每周活動課的時候,年級組組織疏散演習,計算每次演習所用的時間,并不斷改進疏散方案,縮短每次疏散的時間,學生通過演習,在遇到突發事件時不擁擠,有秩序地疏散,訓練有素,我覺得這很好,應該堅持不懈地進行下去。英語課上,我會和學生聊疏散演習的事,我會問學生:“What do you think of it? Do you like it?”并告訴學生我自己的看法:“I think it is very useful and meaningful to take part in such an activity. And I hope more activities like this should be held. When the earthquake comes, we should know how to deal with it and how to save our lives.”通過與學生的交流,給學生正面的引導,我覺得每次活動后及時地交流總結很有必要,沒有反思總結,活動就可能流于形式,沒有滲透到學生的心里去。以上是面對自然災害時,我們應該如何應對的方法,我們初中牛津教材7B Unit 3 Finding your way中的Reading部分是關于如何從三個搶劫者的車上逃脫并成功地幫助警方抓住搶匪的一個短劇,這不是自然災害,這是人為的原因造成的突發事件,在面對這類事件時,我們應該如何機智靈活地處理,這也是我們應該思考的一個問題。
在課文中,Justin和Paul這對雙胞胎識破了穿警察制服的搶匪,在被他們推進貨車時并沒有反抗,而是在車上冷靜地分析,商量如何才能獲得警察的幫助和救援,并確認逃跑的路線,這樣,在用小刀撬開車門后,就能夠很快地按商量好的路線跑到警察局,并獲得警察的幫助。那么,在課堂上,我會把學生分成小組來表演這個短劇,當然,這是在第二課時進行的活動,在熟悉課文的基礎上,有的小組表演得很好,不論是語言,還是表情都很到位,好像就發生在我們身邊。除了表演短劇之外,還要引導學生思考,當我們遇到這類事件時,應該如何處理,從而讓學生再遇到這類事件時不至于手足無措。
一、生態課堂讓師生融為一體,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
近來我們學校提倡生態大課堂,生態大課堂不僅重視知識和技能,還關注同學們的情感、態度和人格。在這種師生融為一體的課堂上,我體會到了傳統教學和生態教學的不同。以往的傳統課堂上我霸占著三尺講臺,45分鐘我幾乎說了30到40分鐘,意志力強的同學勉強在聽,意志薄弱的同學或跑神或睡意十足,為此我非常苦惱。也曾試著讓他們在課堂上討論,自己進行學習,但討論時有的找不到重點,有的干脆說別的,課堂紀律又讓我傷腦筋。自從我校提出了這種生態大課堂,我的諸多困惑得以解決。生態課堂上我不再居高臨下,三尺講臺不再是我的專屬領地,粉筆、教鞭不再是我的專屬用具,誰愿意展示誰就搶占三尺講臺,誰不服氣誰就拿起粉筆教鞭挑戰,在這樣的課堂模式下,原來注意力不集中的不存在了,原來昏昏欲睡的也無影無蹤了。同學們成了課堂真正的主人,課堂上,講的,聲音洪亮、落落大方;聽的,全神貫注、心領神會;讀的,有情有調、有滋有味;寫的,字跡工整、快捷美觀。作為老師的我被同學們的活力四射、激情競爭所感染,我成了同學們中的一員,我和同學們在生態課堂上一起觸摸生活的脈搏,一起傾聽自然的聲音,一起感受生命的氣息,一起體會成長的快樂。
二、生態模式讓學生的能力得以發展,老師喜笑顏開
生態模式包括生態校園、生態課堂和生態管理。在我們生態化的校園里學生們不僅在課堂上激情飛揚,在課余他們的生活也是絢麗多姿。學校給同學們提供了各種各樣的平臺,讓同學們的能力得以提升。排排的文化櫥窗,版式新穎、內容豐富,這都是同學們自己的勞動成果;教室墻壁、宿舍墻壁也滿是大家靈感揮灑的天地,同學們的發散思維、動手能力在這里派上了用場;組訓、班訓、口號、座右銘,種種無形的文化更是同學們集體的智慧。學生會、校園之聲廣播站、憩園文學社等等都讓同學們的各種各樣的能力得以發展。同學們的能力發展了,課堂上老師越來越覺得學生們的學習能力強了,怎能不喜笑顏開呢。
三、生態校園里師生關系更加和諧
關鍵詞:課感;課改實驗;生命課堂
“課感”,就是一個教師在教學時候的“感覺”,簡而言之為“課感”,它泛指教師對教材的駕馭能力、課堂生成的處理能力、生命關照的真實程度等。生命課堂以學生為主體,課堂為陣地,開展人與人之間的一種充滿生命活力的思想、文化、情感交流活動,形成有智慧和德行的人。
本文試著結合語文課堂教學實踐進行相關評析,并做關于生命課堂敘事的“微”思考。
一、課感,來自于情感
課堂上,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個體。孩子們進入課堂,是一
次精神的洗禮,生命的旅程。教師就要善“調情”、善“投情”、善
“溫情”。
課堂觀察:在教學《月光啟蒙》一文的最后一段時,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詩人對母親的感激之情,教師和學生一起根據原文創作了這樣一首詩歌“感謝您,我的母親,是您用那一雙勤勞的手,為我打開了民間文學的寶庫,給我送來月夜濃郁的詩情;感謝您,我的母親,是您讓明月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華啟迪我的想象……”
在文章的最后,老師還結合圖片,播放音樂,出示了這樣一段文字“她安詳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藹、慈祥,但卻不知我從哪里來,不知我來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誰。不再談她的往事,不再談我的童年,只是對著我笑,笑得我淚流滿面。微風吹亂了母親的滿頭白發,如同故鄉的天空飄滿愁絮……母親失去了記憶,而我心中卻永遠珍藏著那一輪明月……”
音樂中飄蕩出一段段文字,那是對生命課堂的再譜曲。
再造一個文本,再續一段情感。
這樣的課堂,真情流露,是知性的;這樣的課堂,情意濃濃,是感性的。
二、課感,需要對教材進行適度的“深加工”
案例分析:做一個教材的建設者
某套省編語文教材一年級漢語拼音“d t n l”這一部分的教學內容,有這樣一道練習題:將圖與相關的音節用線連起來:一個小朋友趕豬時,口里發出什么聲音(lē)?拖拉機會發出什么聲音(tū)?這兩個連線的題目本意是讓孩子鞏固一下前面學過的聲母和韻母。然而讓人沒想到的是,由于這兩張插圖所呈現的生活情景實在讓孩子無法聯想起來,更別說完成題目了。結果是讓我們的孩子無所適從,甚至連我們的老師都覺得有點勉為其難。原因是,由于我們都生活在城市,并且生活范圍有限,趕豬這檔子活兒,很少有人知道趕豬時發出的聲音。再說拖拉機,我們也很少見到。
從這個教材例子的編排,我們清晰地看出,編寫者在設計時,沒有考慮到這些生活情景與這道練習題的答案對接,完全是從自己的主觀意識出發,然而,卻難為了我們的孩子、老師。
對于教材的開發,我們要有建設者的眼光去挖掘。筆者認為教材的開發、編寫一定要有一線老師的參與。因為他們最了解孩子喜歡讀什么,看什么。教材的開發,一定程度上來說,一線老師應該享有話語權。
因此,教師的研究意識和實踐感悟積累程度決定了教材建設的深度與寬度。面對教材,我們應以積極的心態,做教材的建設者。
三、課感,一種情意的生長
課堂實錄:《十六年前的回憶》一文的教學
片段:
出示:父親說完了這段話,又望了望我們。
師:父親想說什么呢?請你把自己當作,設身處地地想想,他會對夫人、孩子說些什么呢?
生:夫人,千萬別忘了在革命勝利的那天,把勝利的消息告訴我,讓我含笑九泉。
師: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生:夫人,我可能不能和你在一起了。以后的路,就靠你自己了。不過,你要記住,革命終將勝利!
生:夫人,這也許是我們的最后一面了,下次見到我的消息也許是在報紙上了。你要好好教育孩子,讓他們將來繼承我的事業。
生:夫人,我不能幫你照顧孩子了。期盼來世吧!眼見得,革命的重任落在了你的肩上。
生:夫人,平時我只顧工作,冷落了你,我愧對你呀!但愿有來生,我一定好好補償!你要化悲痛為力量,好好撫養孩子。讓他們早日成材!
師:情深深,意濃濃。革命伉儷淚滿襟;道不完,離別情,黨的事業終有人!
生:星兒,我為你今天在法庭上的表現而自豪!你的成長使我快樂,使我充滿信心!
生:星兒,不要為爸爸傷心。記住!我是為人類偉大的革命事業在奮斗,你要勇敢,你要堅強!
生:星兒,以后一定要聽媽媽的話,照顧好自己的妹妹,要認真讀書,將來為革命事業出一份力!
師:有的人雖然死了,但他還活在人們的心中――因為他的死重于泰山。
一個有血有肉的革命者在向我們走來,一個慈祥的父親在與心愛的孩子叮嚀,一個“不稱職”的丈夫在向愛人話別。真讓人潸然淚下!
無論是迫于升學的壓力,還是來自于現實的需求,我們的生命課堂在課改的腳步聲中愈發艱難。但是我們還是需要有一種“打鐵還需自身硬”的氣度,練好內功,把持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