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色av,短篇公交车高h肉辣全集目录,一个人在线观看免费的视频完整版,最近日本mv字幕免费观看视频

首頁 > 文章中心 > 語言哲學思想論文

語言哲學思想論文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語言哲學思想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語言哲學思想論文

語言哲學思想論文范文第1篇

楊慎;哲學思想;綜述

[中圖分類號]I20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9646(2012)5-0042-02

明代的楊慎是一位多產的學者。歷代學者對楊慎學術上的研究都比較多,但是就楊慎哲學思想方面研究甚少。直至20世紀80年代,四川召開楊升庵學術思想討論會后,楊慎的哲學思想才引起學術界的關注。陸復初1980年在《光明日報》發表了題為《楊慎的樸素唯物主義哲學思想》的文章,第一次明確地提出了楊慎是哲學家。自此對楊慎哲學思想的研究才逐步走上軌道并邁向輝煌。

一、楊慎簡介

楊慎(1488~1599),字用修,號升庵,明代著名直臣、學者、文學家。四川新都人,生于明弘治元年,正德進士,授翰林院修撰。嘉靖時謫戍云南。投荒30年,卒于嘉靖三十八年,享年七十二歲。也被稱為被流放終身的狀元。明代著作最為豐富的大學者。其一生著述豐碩著作頗多,以文學見長,涉及經學、史學、哲學、語言學、音韻學、金石學、書法繪畫、戲曲音樂和民俗文藝。據《明史》記載,“明代記誦之博,著作之富,推慎為第一”。是一位對明清學術思想影響較大的巴蜀文人,主要著作有《升庵集》。

二、楊慎哲學思想研究概況

對于楊慎哲學思想研究主要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30年來對楊慎哲學思想研究也取得了的成果。據不完全統計,已發表的學術論文有200多篇,出版專著10余部。在楊慎哲學思想的研究中比較重要的學者主要有:陸復初、林慶彰、豐家驊、張義德、陳德述、方陸等。

(一)楊慎哲學研究分期和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第一階段:80年代初以前,主要研究見于《中國哲學史》、《中國思想史》等著作。

第二階段:80年代初期到80年代中期是楊慎哲學思想研究的起步階段,其重要的學者及其重要論文、專著有:陸復初《楊慎的樸素唯物主義哲學思想研究》(《光明日報》,1980年6月26日)、陸復初專著《被歷史遺忘的一代哲人―論楊升庵及其思想》、張義德《楊慎對宋明理學的批判》(《中國哲學史研究》,1982年第2期)、張義德《楊慎》(《中國古代著名哲學家評論續編(四),山東齊魯書社1982年版》)、陳德述《試論楊慎的哲學思想》(《哲學研究》,1984年第1期)、葛榮晉《楊慎哲學思想初探》(《社會科學研究》,1984年第1期)、賈順先.方陸《獨具新風的思想家―楊慎》(《中國哲學史研究》,1984年第2期)。由于這一階段是起步階段所以研究的比較少。

第三階段:80年代中期到21世紀初,這一階段可以說是楊慎哲學思想研究的輝煌時期。其重要學者及其重要論文、專著:賈順先《楊慎反對“空談”主張“求實”的思想與宋明理學》(《宋明理學新探》,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賈順先《楊慎的“求實”哲學》(《孔子研究》,1988年第4期)、張祖涌《論楊升庵哲學思想》(《楊升庵誕辰五百周年學術論文集》)、豐家驊《楊慎的哲學思想》(《楊慎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2月版)、川丁《記楊升庵學術思想討論會》、朱森薄《淺論楊慎與老莊》、俞潤生《簡評〈楊慎評傳〉〉》(《江蘇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1月第16卷第1期)、陳居淵《論楊慎的經典詮釋學思想》(《學術界》,2002年1月第92期)、雷磊《20世紀楊慎研究述評》(《求索》,2003年第3期)、高小慧《楊慎研究綜述(上)》(《天中學刊》,2006年2月第21卷第1期)、白建忠,孫俊杰《百年來楊慎研究綜述》(《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7年3月第36卷第2期)、楊釗《近三十年來楊慎研究述評》(《重慶文理學院學報》,2010年3月第29卷第2期)。這一時期的學者對楊慎的哲學思想做了全面系統的研究,是楊慎哲學思想研究的輝煌時期。

(二)楊慎哲學思想研究的主要方面及其著作

1.楊慎對理學的批判、對程朱陸王唯心主義認識論的揚棄以及把實踐的觀點引入認識論之后哲學思想的活躍、楊慎的“性情說”對王夫之“繼善成性”說的啟示等方面都做了詳盡的分析與論述。其著作主要有:陸復初的《被歷史遺忘的一代哲人―論楊升庵及其思想》(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一書中的《楊升庵哲學》一節。

2.對楊慎的哲學思想精華進行了綜述。其主要成果有:張義德的《楊慎》(《中國古代著名哲學家評論續編(四),山東齊魯書社1982年版》)。“對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的批判”、“論太極、道、理”、“變化之道無處可逃”、“合性情論”、“格致物知新解”等幾個方面。

3.從宇宙觀、辯證法、認識論、人性論等方面對楊慎哲學思想進行闡釋分析。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陳德述《試論楊慎的哲學思想》(《哲學研究》,1984年第1期)、葛榮晉《楊慎哲學思想初探》(《社會科學研究》,1984年第1期)、賈順先.方陸《獨具新風的思想家―楊慎》(《中國哲學史研究》,1984年第2期)、賈順先《楊慎的“求實”哲學》(《孔子研究》,1988年第4期)、賈順先《楊慎反對“空談”主張“求實”的思想與宋明理學》(《宋明理學新探》,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張祖涌《論楊升庵哲學思想》(《楊升庵誕辰五百周年學術論文集》)、豐家驊《楊慎的哲學思想》(《楊慎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4.對楊慎的經典詮釋學思想進行了表述。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陳居淵在《論楊慎的經典詮釋學思想》。主要分別從“楊慎的經典詮釋學思想的主題―走出理學,倡導漢學”、“尚博崇實的詮釋經典原則”等四個方面來闡述的。

5.關于楊慎學術思想和哲學思想的評價問題。嵇文甫在《王船山的學術淵源》(《王船山學術論叢》,三聯書店1962年版)

6.究其水平,張義德《楊慎對宋明理學的批判》(《中國哲學史研究》1982年第2期)一文則認為:“楊慎在自然觀方面水平低于同時代的唯物主義者,那么在認識論方面,還是有高于其他唯物主義者的地方。”

7.對近年來楊慎哲學思想研究成果做研究綜述。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雷磊《20世紀楊慎研究述評》、高小慧《楊慎研究綜述(上)》、白建忠.孫俊杰《百年來楊慎研究綜述》、楊釗《近三十年來楊慎研究述評》等。這些綜述基本上大同小異。

三、楊慎哲學思想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一)楊慎的哲學思想沒有系統性

從研究中借鑒資料看,研究楊慎哲學思想可借鑒引證的材料相對而言還是比較欠缺。楊慎身前并沒有一本完整的哲學思想著作。他的哲學思想大多分散于他的各種著選中。即使到目前為止也沒有一本比較詳細的、系統的、專門的記錄楊慎哲學思想的專著。因此筆者認為,在不斷總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多加以提煉進一步整理楊慎的哲學思想;要擴寬楊慎哲學思想研究的領域,繼續發掘新的材料。使之能形成比較完整的一個系統。

(二)楊慎的哲學思想定位

現在對楊慎哲學思想研究過程中存在兩方面的問題。第一,從現成的教科書體系框架出發,按照這種體系來建構楊慎哲學思想;第二,將楊慎哲學思想變成了現有理論范疇、概念的印證材料。因此如何從楊慎哲學思想理論來印證楊慎的哲學思想是值得研究的問題。對有些學者將某一個未經印證的觀點定位為獨創性的楊慎哲學思想,這樣的做法是值得商榷的。筆者認為,只有在研究楊慎哲學思想是充分發揮求真務實的學風,做到實事求是,并從楊慎哲學思想理論體系和內容的高度來研究楊慎的哲學思想,才能正確定位楊慎哲學思想。

(三)楊慎哲學與哲學的關系

在研究楊慎哲學思想時,在用哲學角度研究楊慎哲學時,也應該注意楊慎哲學思想的本然性研究。這樣才能更好的理解楊慎哲學思想的內涵。

[1]陸復初.被歷史遺忘的一代哲人―論楊升庵及其思想[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

[2]張義德楊慎.中國古代著名哲學家評論續編(四)[M].山東齊魯書社,1982.

[3]雷磊.20世紀楊慎研究述評[J].長沙:求索,2003.4.

[4]俞潤生.簡評〈楊慎評傳〉[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2000.1.16.(1).

語言哲學思想論文范文第2篇

基于波普爾語言哲學思想探索 基于波普爾語言哲學思想探索 基于波普爾語言哲學思想探索 精品源自教學論文 一、捍衛日常語言

波普爾對語言的論述給人的第一印象是:他的語言觀是一種基于日常語言的語言觀(如波普爾自己所說:“我始終是一個常識哲學家。”[1](360))。對日常語言的不同態度,最能反映出波普爾和他常與之論辯的分析哲學家在語言觀上的不同旨趣。分析哲學家,尤其是早期維特根斯坦及與維氏有密切思想關系的邏輯實證主義者們,對日常語言是極度不信任的。在他們看來,日常語言中的詞語,其意義缺乏精確性,極度混亂,而這恰恰是由它所負載的哲學常常陷入兩難悖謬的根源。在《邏輯哲學論》中,維特根斯坦視詞語缺乏精確意義為哲學的“語言病”,認為哲學的功用就在于治愈這種語言病。邏輯實證主義者也認定,日常語言中充斥著許多既不真也不假的無意義陳述,這些陳述表達了許多偽裝深邃而實際上沒有任何內容的偽問題。于是,他們設想能撇開混亂不堪的日常語言,建立起一種理想化的人工語言:這種語言準確知道自己所使用的詞語的意義,因此能夠倚靠它來展開哲學討論。 其次,追求語言的精確性容易導致忽視問題。在波普爾看來,精確性總是相對于問題而言,是由要解決的問題所要求的,不應該試圖做到比問題境況所要求的更精確,或者預先使詞語或表述更精確,否則,為了精確性而增加精確性,要么會以喪失明晰性為代價,要么將在無用的枝節上浪費時間和精力,從而忽略掉真正的問題。邏輯實證主義者通過將語言的表達劃分為真陳述、假陳述和無意義的陳述,取消了大部分的哲學問題。維特根斯坦更極端,認為根本就沒有所謂哲學問題。波普爾針鋒相對,指責邏輯實證主義最終瓦解的原因即是對重大問題(這些問題被他們認為是偽問題)的興趣的衰退,埋頭于細節,尤其是詞的意義。至于維特根斯坦,波普爾則不惜與其當面爭執“有無哲學問題”(這就是哲學思想界津津樂道、1946年10月26號發生在劍橋道德科學俱樂部的“撥火棍事件”)。波普爾認為,的確不存在“純”哲學問題,真正的哲學問題總是根植于哲學之外,例如宇宙論問題、邏輯問題,哲學家應試圖去解決問題,而不是借語言消除問題。波普爾不無自負地說:“我主張有哲學問題,并且甚至我已解決了一些。”[4](30)總之,波普爾認為,如果離開一個明確的問題,而想通過分析“本質意義”來改進詞語,獲得更豐富的內容,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他稱這種做法為“未達到大橋之前,就試圖通過大橋”。[5](91)此外,波普爾進一步從技術層面上論證了定義的不可能——定義的先決條件的不可能,我們可以將其論證概括為“定義的無窮后退困境”。波普爾向我們指出,定義項并不能夠確認一個被定義詞語的意義,而只會將意義的問題向后轉移,轉回給定義項,而定義項中的詞語依然都像是以其作為起點的詞語一樣含糊和混亂。無論如何,定義者都必須繼續循環地定義它們,而這些詞語又會引發出新的也必須予以定義的詞語,如此反復不已,直至無窮。波普爾向我們表明,追求界定所有詞語,是不能實現的。而要擺脫“無窮后退困境”,必須承認有所謂“原始的詞語”,即未界定的詞語。定義鏈都必須是從未定義詞語開始,其意義只能夠被舉例說明,而不能夠被定義。因此,使用非定義詞語就不可避免:“如果我們不能定義一個詞語沒有什么東西會防礙我們把它們當作非定義詞語來使用,……任何定義了的詞語最后還是要借助于一些非定義詞語來定義。”[6](365)波普爾認為,對于一個詞語,妥善的做法是:首先直覺地使用它(而非直覺地定義它,它的意義可由習慣用法確定,或者已經知道其它概念與它的邏輯關系,其意義在使用中足夠確切),然后才可嘗試對它進行定義。未定義的詞語可能被定義的詞語取代,之所以要用到定義法,是因為定義過的詞語能夠更簡潔而非更有意義地完成未被定義詞語所擁有的意圖。

最后,波普爾還指出了“定義語言”的惡果:定義往往不會使境況得到改善、使詞語獲得精確性,而是常常事與愿違,比定義前變得更糟,以致出現許多冗言贅句、貧乏的煩瑣哲學。煩瑣哲學之所以出現,在波普爾看來,是因為:其一,每個定義,都意味著用一個長的敘述代替一個短的敘述,而這將導致許多無益而又貌似精妙的分析;其二,對意義的偏執,對定義是否正確、是否真實的爭吵,只會導致一種咬文嚼字的空洞爭論。分析與爭論并不關心理論的真理性問題,只關心詞語的意義性問題。波普爾認為,試圖通過定義,用詞語問題來代替事實問題,所成就的無非是一些蠱惑人心和善于制造混亂的形而上學體系,在他眼中,黑格爾哲學即是此類典型。波普爾拿科學與哲學作對比,來說明定義傾向對哲學的傷害有多大。與本質主義的定義方法不同,科學奉行的是方法論上的語言唯名論,波普爾稱之為“操作主義”:科學中作出的陳述不依賴于詞語的意義,不是為了決定詞語的意義而使用定義,也不試圖從定義推演出任何信息,詞語只是為了方便而引進的簡單標簽,雖然有點含糊不清,然而研究者已經從操作上懂得其意義,并通過學習使用它們,來調整、簡化,直至獲得精確性。波普爾認為,科學尤其是物理學,擺脫了詞語及其意義的煩惱,避開了定義,只關心事實,已經取得了巨大的精確性。

二、“三個世界”中的語言 世界3由語言造成,又大體上是一個語言的世界。波普爾沒有對世界3作出一個前后一致的界定(也許這跟他反對定義有關),多少顯得有些含混不清,有時他直接說世界3是一個語言的世界,有時又似乎表示世界3包含著幾個子世界,語言世界只是其中的一個,并且是最富特色的一個(“用語言簡潔陳述的人類的知識的世界最具有世界3的特色”[6](103))。但波普爾明確地告訴我們,作為世界3最重要的客體(無論是就全部還是部分而言)的語言,不是有計劃的結果,就像鳥巢一樣,其本身是針對其他目的而活動(最初是表達與發送信號)的預料之外的副產品,隨著語言功能的漸次進化,在這個副產品上又產生出副產品——世界3。所以,世界3是語言活動無計劃的產物,是隨著語言的描述功能而出現的,在語言的描述功能階段,世界3最終得到承認。它在出現后,基本上成為一個自主發展的世界。語言中介作用的無計劃結果,使主觀性知識變成了客觀性知識,也開辟了通往“世界3”(語言世界)的道路。在此基礎上,波普爾確定了世界3的實在性、語言的實在性。語言的實在性跟語言的描述與論辯功能有關:只有在功能不斷豐富的語言內部,客觀意義上的論據與知識才有可能,才可能出現由語言系統闡釋的客觀理論,它們才可能變成人類本身之外的對象,變成向研究與批判開放的對象,而語言的實在性反過來又是語言功能得以發揮的前提:沒有一種類似于工具的語言在身體外部的發展,就不可能有批判討論的對象,不把語言構造物看成世界3的實在客體,就不可能有語言的描述與論辯功能。只有在語言的世界3中,理性批判的問題和標準

語言哲學思想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本文認為,老莊哲學對中國古代美學思想和藝術觀念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老莊哲學的思維方式影響了中國人探究美的本質問題上的致思方向;二是老莊哲學方法論對意境理論的形成有著直接的影響;三是老莊的精神追求和哲學旨趣影響了中國藝術的審美取向。

研究中國藝術和中國古典美學思想,離不開中國哲學,這已經成為越來越多的人的共識。其中,尤以老莊哲學對中國藝術和中國古典美學思想的影響為大。可以說,老莊哲學是中國美學十分重要的思想像泉,不了解老莊哲學,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中國人的美學思想。本文試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論述老莊哲學對中國美學思想的影響:中國美學史上對美的本質屬性的探討、中國美學的憊境理論和中國藝術的審美取向。

一、關于美的根源、美的本質屬性是什么,中外美學史上一直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論文百事通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中國美學史上對這一間題的探討是深受老莊哲學思想影響的,或者說,老莊哲學決定了中國人探究美的本質屬性的致思方向。

老莊哲學以“道”為核心范疇和最高范疇,他們對“道”的本質屬性的規定其實也就是對美的本質屬性的規定。老子認為,作為宇宙根本法則的“道”,有兩個根本的特點:一是無為,二是無名。《老子》一開始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氣第1章)又說:“道常無名。氣第32章)他稱“道”為“無名之樸氣第37章)。就是說,“道”是不能用普通語言、抽象概念和邏輯思維來把握和表達的。“道”的存在狀態,與其說是“有”,毋寧說是“無”:“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徽。此三者不可致請,故混而為一。其上不晚,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第14章)在老子看來,“道”既不是絕對的虛無,也不是絕對的與現象界分離的精神實質,而是“無狀之狀,無物主象”,是有與無的統一。“無”乃道主體,“有”乃道之用。老子說:“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繳."(第1章)有與無,有限與無限,是老子對“道”性質的規定。這個規定,其實也就是美之為美的規定。謝林說過,美是要在無限之中看出有限。一切作用于人的視聽感官的美,同時又表現出某種超出視聽感官的性質。美作為人類創造的一種社會性質,既存在于一定的物理時空,是實在的,有限的,同時又顯現于無限的心靈時空,是經驗的,超驗的。而老子所追求的就是那種超越感官、訴諸心靈體驗、趨于無限的美—“道”之美或可稱作“大美”。老子心目中的那種“道”之美,是不可言說的,而只能超越語言,另辟它途。老子哲學對語言有效性的懷疑和對超越感官的悟道方式(“靜觀”)的推崇,格外有力地推動了中國文化中邏輯語言符號以外的藝術語言的發展。邏輯語言難以表達的生命體驗,在藝術世界里獲得了最大的補償。從這個角度看,老子哲學開啟了中國哲學“立象以盡憊”這一審美式的致思方向,深刻影響了中國美學與中國藝術的走向。

老子哲學的光大者莊子進一步發揮了老子的思想,他認為,用邏輯思維和抽象概念不能把握的“道”,卻能夠用形象思維和藝術形象去把握和傳達它。《莊子?天地》篇有一則窩言說:“黃帝游于赤水之北,登乎昆侖之丘而南望,還歸,遺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離朱索而不得,使噢垢素之而不得也,乃使象周,象圈得之。皇帝曰:異哉!象圈乃可以得之乎!”在這個窩言當中,“玄珠”是“道”的象征,知是知性(智慧)的象征,“離朱”是傳說中黃帝時代視力最好的人,在這里是感官的象征,“噢垢”是語言的象征。而“象圈”即若有若無,朦朧恍惚的樣子。窩言的憊思是說,用知性、感官和語言是得不到“道”的,用“象圈”則可以得到。葉朗先生認為,“象圈”就是藝術形象的象征。(見《中國美學史大觀》,)應當說,這是極富見地的思想,盡管《莊子》一書并無明確提示,說象圈就是藝術形象。但是,莊子在這里所說的“象周”的特征,正是符合藝術形象的特征,或者可以說,莊子是在不自覺地提出了道家哲學的“美”論。而后來的藝術形象理論正是這一美論的提煉、升華、明朗化和系統化。

二、馮契先生認為,西方人比較早地提出了美學上的模仿說(再現說)和典型性格理論,而中國人比較早地發展了美學上的言志說(表現說)和意境理論,這是中西美學思想上的不同的特點(參見《智蔽的民族特征—從中國傳統哲學的特點看中國傳統文化》)。

而意境理論的形成則與老莊哲學有著內在、緊密的聯系。“意境”這個詞,最早出現于王昌齡的《詩格》。唐代詩僧皎然已專有《取境》一文,認為取境或高或逸,都是“先積精思,因神王而得”,并把“境”和“情”聯系起來。他說:“情,緣境不盡曰情。”后來許多人便使用“意境”一詞。但實際上,意境理論發端于先秦,魏晉時已基本莫定基礎。至唐以后,意境理論則趨于成熟,意境成為衡量藝術品優劣高低的重要尺度。不僅中國藝術的主干詩、書、畫崇尚意境,連后來的戲曲、小說也競相以意境標榜,以至于王國維用意境理論概括了中國傳統藝術精神。而意境的真正思想根源正是先秦的老莊哲學。不懂得老莊哲學,就難以真正理解意境的本質。

老莊哲學思想起步的地方,也許并無主觀的藝術追求.但是老子哲學對“道”的描述,卻斌予其以深刻的美學意味.老子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第37章這是一種通過否定達到肯定的方法,有人稱之為“負的方法”.后來中國美學史上形成的意境理論如重神尚韻,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畫外之景”、“象外之象”等,就是這種“負的方法”的體現。司空圖在《二十四詩品》中以意境論詩美,反復強調“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韻外之致”、“味外之旨”,都是對老子哲學中這一方法的發揮和運用。

莊子哲學更對意境理論的形成有著直接的影響。莊子用十分生動的語言寫了很多充滿哲理的窩言故事,如“厄丁解牛”、“輪扁研輪”、“詢俊者承擁”、“津人操舟若神”、“呂梁丈夫挑水”、“梓慶削木為性”等。這些離言都是講,勞動的技藝達到神化的境界,就成了完全自由的勞動,成了一種美的享受。而這種自由意境之所以能獲得,是由于長期的鍛煉,對事物的規律有深刻的認識,達到了忘我的境界。這些寓言樸素地把“自由是對必然的認識”的哲學思想體現于,個個具體生動的藝術形象之中,從而構成一種藝術憊境。因此可以說,在莊子寓言里,意境理論已初見萌芽了。后來,正是在老子哲學方法論的影響下,莊子的哲學離言中所包含的這些思想和魏晉玄學思潮相結合,就逐漸形成了中國美學史上的藝術意境理論。

三、以詩、書、畫為主干的中國藝術,在審美取向上是基本一致的,都可歸結為:祟簡約、尚自然、求空靈。而這種審美取向也與老莊哲學思想有著內在的淵源。

老莊哲學均祟簡尚無,追求以簡馭繁、以少總多、執一御萬、由無為而達到無不為。老子說:“大音稀聲,大象無形.”(第41章)《莊子刻意》篇說:“夫盛靜、恬淡、寂寞、無為,此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質也。”這種思想也反映到中國藝術的審美取向上,如揮格論畫“筆墨簡潔處,用意最微”,張彥遠在《畫論》中也說:“筆不周而意周、顧愷之所謂“以形寫神”的觀點,實際上也是一種抓住描繪對象的神態和特征,以盡量少的筆墨,最深刻地凸顯出人物的精神風貌的繪畫技法。正因為祟簡約,所以中國藝術講究“意足不求頗色似”。又如劉娜要求“辭約而旨豐、司空圖則要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語言哲學思想論文范文第4篇

一、中國哲學的本來面相及其近代以來的際遇

中華民族是擁有悠久哲學思維傳統、高明哲學思想智慧和豐富哲學理論資源的偉大民族。有學者曾經通過梳理八卦、五行、陰陽、太極觀念的發生與形成過程,并抉發這些觀念的哲學內涵,認定“從傳說為伏羲始創而至遲在公元前11世紀便已形成的八卦觀念,到同樣于公元前11世紀便已形成而可追溯到公元前21世紀甚至更早的五行觀念,再到公元前8世紀早期便已成熟的陰陽觀念,乃至公元前4至3世紀出現的太極觀念,所有這些都表明,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悠久而一貫的哲學思維傳統的偉大民族。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發生,非但不落后于世界上其他的古老民族,而且甚至早于其他古老民族。通過對中國古代哲學思想起源的梳理,可以斷言,那種認為‘中國無哲學’的論點,完全是傲慢的偏見或無知的臆說”①。

不過,中國雖然擁有悠久、高明、豐富的哲學思想和理論,但直到19世紀末葉都沒有“哲學”這一名稱,當然也就沒有專門的哲學學科。中國古代可以被歸入現代所謂“哲學”范疇的關于宇宙、人生、社會、歷史之根本問題的論說,都渾融于經子之學乃至史學和文學之中。中國古代學術的這種特點,當與中華民族傳統思維方式相關,我們的先人在面對當下問題時,并不僅僅局限于這些問題本身,而是往往從根本處、總體上以及歷史傳承中設思,窮原竟委,比類屬義,從而貞定思想立場,這樣,他們的認識成果就不免具有渾融的特點了。反映中華民族傳統思維方式的中國古代學術特點自有其價值所在,僅從它積累了堪稱世界上最為博大精深、宏富賅備的學術文化資源這一端即可證明。只是在近代西方憑借富強優勢而逐步獲得全球文化主導話語權之后,中國古代學術相對于西方分類學術標準才日益顯得不合時宜,學術分類也就成為時代的要求。于是,隨著19世紀末維新人物將日本學者西周借用漢字對譯西語philosophy所新創的“哲學”一詞引入中國,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理論便逐漸被從渾融的學術資源中提取到專門的哲學范疇,中國哲學也就開始了學科化的歷程。

從有實無名到名實俱備,從渾融到專門,從學科體制中的附庸蔚為大國,亦即從古代形態到現代形態,中國哲學的這一轉變至今業已經過百年發展。一般人對于這一過程不知其詳,往往以為現代形態的中國哲學振古如茲;而業內人士對于這一過程則頗多爭論。堅持中國學術根源性的人士認為,以西方哲學的框架和結構來切割中國傳統思想資源,造成了中國傳統思想資源內在神氣的喪失;以西化的現代語言來表述中國傳統觀念(所謂“漢話胡說”),又造成了中國學術的“失語”,由此質疑中國哲學現代轉化的必要性。而執守西方哲學標準的人士則認為,所謂“中國哲學”在內容上缺乏哲學的某些根本要素(如沒有絕對抽象的Being),在形式上不過是對西方哲學的模仿,因而否認“中國哲學的合法性”①。這兩種觀點大相徑庭,但在拒斥現代形態的中國哲學這一點上卻是一致的。在這種背景下,田文軍教授近年來圍繞“中國哲學史學史研究”課題撰寫的一組論文,便顯得頗具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二、中國哲學(史)現代轉化的實績

田文軍教授關于“中國哲學史學史研究”的論文主要有《馮友蘭與中國哲學史學》(《學術月刊》1999年第4期;收入其著《珞珈思存錄》,中華書局2009年版)、《謝無量與中國哲學史》(《江海學刊》2007年第5期;收入《珞珈思存錄》)、《張岱年與中國哲學問題史研究》(《周易研究》2009年第6期)、《陳黻宸與中國哲學史》(《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0年第1期)、《王國維與中國哲學史》(《人文雜志》2011年第5期)、《蕭萐父先生與現代中國哲學史學》(《多元范式下的明清思想研究》,北京:三聯書店2011年版)等。這些論文展示了百年來幾代學者在中國哲學以及由中國哲學的承傳發展所構成的中國哲學史的現代轉化方面所取得的實績,勾稽出他們在進行中國哲學(史)現代轉化的實踐中所形成的具有中國哲學史學意義的思想認識,指出了他們在理論和實踐方面的貢獻與局限,肯定了中國哲學(史)的哲學性質及其現代轉化的必要性與合理性。

關于中國哲學(史)現代轉化的實績,首先表現在中國哲學(史)學科的建立,對此做出突出貢獻的當推王國維。《王國維與中國哲學史》一文第一節拈出王氏《哲學辨惑》(1903)、《論哲學家與美術家之天職》(1905)、《論近年之學術界》(1905)、《奏定經學科大學文學科大學章程書后》(1906)4篇文章,闡發了王氏關于“哲學非有害之學”、“哲學非無益之學”、“中國現時研究哲學之必要”、“哲學為中國固有之學”、“研究西洋哲學之必要”以及“近世教育變遷之次第,無不本于哲學的思想之影響者”等觀點,陳述了王氏對于“今則大學分科,不列哲學,士夫談論,動詆異端,國家以政治上之騷動,而疑西洋之思想皆釀亂之麴蘗;小民以宗教上之嫌忌,而視歐美之學術皆兩約之懸談”這類現象的批評,表彰了王氏對張之洞等朝廷重臣將哲學排斥于大學教育和現代學術門類之外這種不當做法的批駁,以及針鋒相對提出的包括“中國哲學史”在內的大學哲學學科課程設想。盡管作為布衣書生的王國維并沒有也不可能直接促成中國哲學(史)學科在當時的體制內得以確立,但是,“王國維早年給予哲學的關注與熱情,對于后來哲學在現代中國學術建設中獨立發展的影響,卻少有與他同時代的學者所能比擬。同時,在現代中國學術領域,哲學學科的確立,當是中國哲學史學科得以形成的基礎與前提,而王國維對于哲學的推崇與辨析,對于確立這樣的基礎與前提,也可以說是居功甚偉”②。即是說,中國哲學(史)學科在民國初年最終得以確立,王國維功莫大焉。

中國哲學(史)學科的建立,當然要求相應的教材和學術成果建設,百年來在這一方面也取得了豐碩的實績。王國維由于學術志趣的轉移,未能完成系統的中國哲學史著作,但在傾心哲學的數年間,他仍在先秦哲學、宋代哲學、清代哲學以及中國哲學范疇研究等領域留下了諸多“轉移一時之風氣,而示來者以軌則”①的精彩篇章,其犖犖大者有《孔子之學說》、《子思之學說》、《孟子之學說》、《孟子之倫理思想一斑》、《荀子之學說》、《老子之學說》、《列子之學說》、《墨子之學說》、《周秦諸子之名學》、《周濂溪之哲學說》、《國朝漢學派戴阮二家之哲學說》、《論性》、《釋理》、《原命》等。而陳黻宸、謝無量、馮友蘭、張岱年、蕭萐父則都編撰了中國哲學史著作。陳著作為北京大學哲學門中國哲學史課程講義,部分稿成于1916年,內容起自遠古伏羲,但甫及殷周之際便因作者于1917年溘逝而中止,成為一項未竟的事業。因此,謝無量出版于1916年、內容肇自遠古而收束于清代的《中國哲學史》,便成為“中國現代學術史上第一部以中國哲學史命名的學術著作”,“中國哲學史由古典形態向現代形態轉型時期的開山之作”②。爾后馮友蘭于1934年出版兩卷本《中國哲學史》、于1948年出版英文《中國哲學簡史》、于1962-1964年出版兩卷本《中國哲學史新編》、于1982-1990年陸續出版七卷本《中國哲學史新編》,張岱年于1937年寫成、至1958年出版《中國哲學大綱》,蕭萐父于1982年主編出版兩卷本《中國哲學史》,踵事增華,為中國哲學(史)學科奠定了愈益厚實的基礎。實際上,田教授的系列論文還述及出版于1919年的《中國哲學史大綱》(卷上)③,鐘泰出版于1929年的《中國哲學史》④,侯外廬于1963年出齊的五卷六冊《中國思想通史》⑤,并提到章太炎、梁啟超、劉師培、郭沫若、錢穆、范壽康、蕭公權、唐君毅、牟宗三、馮契等在中國哲學史或相關領域的研撰工作。所有這些足以證明百年來中國哲學史教材和學術成果建設的豐碩實績⑥。

寬泛地說,專門的中國哲學(史)學科的成立以及中國哲學史著作的構撰,即已意味著中國哲學實現了從古代形態向現代形態的轉化。但在嚴格意義上,中國哲學(史)的現代轉化必須先之以參與者的觀念轉變,否則,專門的中國哲學(史)學科和中國哲學史著作可能徒具現代形式。例如,“《中國哲學史》成書之后,陳黻宸具體論釋自己的中國哲學史研究方法時曾說:‘不佞上觀于《莊子》道術方術之辯,而下參諸太史公《六家要旨》與劉氏父子《七略》之義,輯成是篇,自伏羲始。其略而不存者多矣!’這種論述表明,他的中國哲學史研究方法,仍在司馬談、劉向、劉歆父子的學術研究方法范圍之內。……其對于西方學術的了解實際上還十分膚淺。……這使得他還沒有可能從現代哲學史學科的角度確定中國哲學史所應當探討的問題的范圍和內容”,正因此,陳黻宸的中國哲學史研究成果體現出“早期形態”和“不成熟性”⑦。同樣,從謝無量的《中國哲學史》中,“我們雖可以看到他從辭源、意蘊、內容等方面對西方哲學有所論述,認定哲學有別于科學,但也可以發現他并未真正依照現代學科觀念,嚴格地從學科類別的角度理解哲學,這使得他認定中國的儒學、道學以及印度的佛學即等于西方的哲學……在儒學、道學、理學、佛學中,既包含屬于哲學的內容,也包含許多非哲學的,或說可以歸屬于其它學科門類的內容。謝無量將哲學等同于儒學、道學、理學、佛學,表明他對于哲學的理解尚停留于對哲學表層特征的把握,未能真正理解哲學的學科內涵與本質特征”。因此,“在某種意義上說,這樣的中國哲學史著作,雖具備形式的系統,但也只能停留于形式的系統而已,不可能在建立起形式的系統的基礎上,再建構起實質的系統”⑧。陳、謝二氏中國哲學史著作的局限性,實質上是觀念滯后的反映,因此,他們雖然都有中國哲學史著作,卻并沒有真正實現中國哲學(史)的現代轉化。當然,作為中國哲學(史)研究起步階段的成果,他們的著作具有篳路藍縷之功,他們關于中國哲學(史)研究的思考和論說,也為中國哲學史學史留下了值得重視的素材,這些都是不可抹煞的貢獻。

關于中國哲學(史)的現代轉化,馮友蘭、張岱年、蕭萐父都進行了更加深入的思考,觀念上有了更加深刻的新變。他們的思考主要集中在哲學(包括中國哲學和中國哲學史)的特定研究對象及其特殊研究方法,亦即哲學(包括中國哲學和中國哲學史)應該研究什么和如何進行研究的問題。“馮友蘭把哲學理解為‘對于認識的認識’,認為‘哲學是人類精神的反思’,這種反思涉及到自然、社會、個人,也涉及到這三個方面之間的相互關系。這三個方面以及其間相互關系的問題,是人類精神反思的對象,也就是哲學的對象。這種理解使馮友蘭認同西方的哲學觀念,將歷史上形成的宇宙論、人生論、知識論或所謂形上學、價值論、方法論都看作哲學所應包含的內容。肯定哲學作為一種歷史的發展的理論形態,其內容的表現形式會有許多差別;但就中西哲學發展的歷史和現狀來看,其內容仍不外這幾個部分”。基于對哲學的這種理解,馮友蘭確定了區別于傳統學術的中國哲學(史)研究對象,又通過相應的古籍辨偽、史料取舍、語義分析、脈絡清理、認識深化、中西融會等方法,“寫出具有現代學術性質的完整的中國哲學史著作”①。張岱年“在綜觀西方哲學家哲學觀念的基礎上,認定‘哲學是研討宇宙人生之究竟原理及認識此種原理的方法之學問’。正是這樣的哲學觀念,使他在總體上將中國哲學問題區別為‘宇宙論’、‘人生論’、‘致知論’,并具體在‘宇宙論’中探討‘本根論’、‘大化論’,在‘人生論’中探討‘天人關系論’、‘人性論’‘人生理想論’、‘人生問題論’,在‘致知論’中探討‘知論’、‘方法論’,勾畫出了中國哲學問題史的基本線索與理論框架”。針對厘定的中國哲學問題,張岱年采取分析、比較、概括、源流、融貫等方法,完成了《中國哲學大綱》這樣一部體例上別具一格、既參照西方哲學觀念又特別突出中國哲學特點、“將中國哲人所討論的主要哲學問題選出,而分別敘述其源流發展,以顯出中國哲學之整個的條理系統”的中國哲學史著作②。蕭萐父以為指導,著眼于哲學史既屬于一般歷史學科、又具有哲學的特殊性這種特點,在把握歷史學和哲學研究對象的基礎上,將哲學史的研究對象規定為“哲學認識的矛盾發展史”,肯定哲學史研究的僅是“既區別于宗教、藝術、道德,又區別于各門科學而專屬于哲學的‘一般認識’的歷史”,進而確定中國哲學史的特定研究任務是“揭示出這些哲學的本質矛盾在中國哲學發展中的表現形態和歷史特點,揭示出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具體聯結”,這就“厘清了哲學史與社會學史、政治學史、法學史、倫理學史、美學史、教育學史等專門學科史的界線,比以往的哲學史研究成果,更加真實地展現了中國哲學發展的歷史實際”③。為了達成研究任務,蕭萐父對哲學史研究方法作了系統的探討,“在他看來,哲學史研究方法本身應當是一個包含多層面內容的理論系統,這種方法理論系統,涉及到哲學史研究對象的理解、確立,哲學史史料的考訂、選擇,哲學理論的比較、鑒別,哲學思潮演變的歷史考察,哲學家歷史貢獻的分析、評斷等。因此,在實際的哲學史研究中,構成哲學史方法系統的任何一個環節,對于哲學史研究的指導作用都不宜忽略”,而由于哲學史這門學科既屬于史學又屬于哲學,所以蕭萐父強調“就哲學史這個特殊領域來說,歷史和邏輯的統一,是一個具有特別重要意義的指導原則和方法”④。正是在厘清研究對象并確定研究方法的基礎上,蕭萐父主編的兩卷本《中國哲學史》成為“20世紀80年代最具范式性質的中國哲學史研究成果之一”,“構成了中國哲學史學科建設中的一個重要環節”⑤。

三、中國哲學(史)現代轉化的合理性與必要性

通過展示百年來中國哲學(史)現代轉化的實績,并呈現在這一過程中幾代學者形成的具有中國哲學史學意義的思想認識及其理論和實踐上的貢獻與局限,田文軍教授建構了中國哲學史學史的基本框架,理出了其中的主要脈絡,取得了可觀的學術成就。這一工作對于把握現代形態的中國哲學(史)的既有面相及其未來取徑,以及中國哲學史學史研究的進一步開展,都具有不容忽視的意義。猶有進者,田教授的工作實際上回應了對于中國哲學(史)的哲學性質及其現代轉化的合理性與必要性的疑問。從他的文章中可見,百年來幾代學者在中國哲學(史)領域的研探創構,是在愈益清晰地領會西方哲學實質的前提下進行的,他們參照西方哲學,從“渾融一體,原無區分”的中國學術資源中爬搜剔抉的關于本體論、宇宙論、人性論、認識論等方面的思想資料,無疑具有與西方哲學相同的哲學性質,所以王國維說“哲學為中國固有之學”。誠然,在中國哲學思想資料中并無西方哲學的那些概念和范疇,但這正如西方哲學的概念和范疇只是表現其哲學個性一樣,中國哲學思想資料中沒有西方哲學的概念和范疇而擁有自己的一套概念和范疇,也正體現了中國哲學的個性,正是有見于此,張岱年“主張對于中國哲學問題的歸納應對于中國哲學的‘原來面目無所虧損’”,因而他在《中國哲學大綱》中“沒有一般性的套用本體之類西方哲學術語,而是以‘本根’、‘大化’之類的傳統概念解析有關宇宙論的問題。講到知識論問題時,也未直接運用知識論之類的術語,而是以‘致知論’來概述中國哲學中涉及到的知識論問題,對其他中國哲學問題的總結也是如此”①;由此還可聯想到馮友蘭以理、氣、太極、無極、道體、大全來架構其本體論哲學,金岳霖一定要用“道”來命名其哲學體系的本體范疇,這種突出哲學個性的做法絲毫不影響他們的哲學之為哲學。

肯定了中國哲學的哲學性質,則所謂“中國哲學的合法性”問題就只是一個純形式的問題了。中國古代沒有“哲學”一名,當然也就沒有形式化的哲學。現代形態的中國哲學之具備專門的體系結構形式,確實拜西方哲學之賜,因此要說現代形態的中國哲學在形式上模仿了西方哲學,也是無可否認的事實。但深入追究現代形態的中國哲學之所以在形式上模仿西方哲學,可以發現其根本原因在于近代西方文化憑借富強優勢而獲得世界文化主導話語權之后,儼然成為對于非西方文化的帶有強制性的衡斷標準———所有非西方文化要么按照西方文化進行現代轉化,要么不免作為前現代孑遺而喪失發展乃至存在的權利。在這種時代條件下,數千年來一直自足的中國文化和學術按照西方分類標準進行轉化,從而中國哲學形成專門體系,無論是不得已而為之還是心悅誠服地仿效,都不存在不合法的問題,相反對于西方文化來說恰恰應該是合于其目的的。如果將現代形態的中國哲學在形式上模仿西方哲學指為“不合法”,那就無異于某個強人單方面制定了普遍的游戲規則,卻又禁止他人運用這種規則參與游戲,此非霸道邏輯而何?

如果說,否認“中國哲學合法性”的人士不允許中國哲學在形式上模仿西方哲學,那么質疑中國哲學現代轉化必要性的人士則拒絕這種模仿,其理由已如前述,其中蘊含的則是強烈的民族文化自尊感,這是可以同情的。但是,缺乏必要的形式畢竟是學術的缺失,陳黻宸將這種缺失與民族的先進與落后聯系起來,認為“東西方的一些優秀民族之所以‘強且智’,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他們‘人各有學,學各有科,一理之存,源流畢貫,一事之具,顛末必詳。’而近代中國的學術文化落后則因其有‘學’無‘科’”②。張岱年則認為,體系化的形式并不會斵喪中國哲學的神氣,反而可以彰顯中國哲學的精義,“因為,‘中國哲學實本有其內在的條理’,給中國哲學以形式的系統,‘實乃是“因其固然”,依其原來隱含的分理,而加以解析,并非強加割裂’”③。無論如何,在西方學術形式事實上成為普世性的知識格套的現代世界,一切古老的地方知識如果不按照這一格套進行轉化,便不免由于沒有公共性的表現方式而自外于主流社會,因自小門戶而歸于湮滅;唯有通過西方學術形式的“格義”,古老的地方知識才可能發揚光大④。中國哲學自不例外。不過又當看到,西方學術形式作為普世性的知識格套,只是歷史過程中的歷史現象,必然在歷史中被揚棄。杜維明曾經對他以西方學術形式“格義”中國傳統思想資源的工作做過一個比況,他說:

語言哲學思想論文范文第5篇

數學教學不僅使學生掌握一定的數學知識,還使學生獲得了數學的思想方法、思維策略,并得以完善身心。日本數學家米山國藏認為:人們在走上社會以后,在校所學的數學知識很少有直接應用的機會,因而作為知識的數學,通常在出校門后不到一兩年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們從事什么工作,那種銘刻于心頭的數學精神和數學思想方法卻長期在他們的生活工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正是數學的這一德育功能,新《數學課程標

準》把德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要求教師給合數學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有人認為:數學無非是數字、符號、圖形的疊加,枯燥無味,很難進行德育教育。本人從事數學教學多年,在數學課堂上注重德育滲透。通過對教材的挖掘,可以對學生進行愛科學、愛祖國思想的教育,可以進行美學、哲學思想的滲透。

一、利用數學原理對學生進行愛科學反思想的滲透

數學原理具有嚴密的邏輯性和嚴謹的科學性,是真理的化身。在講解數學原理時,要多舉一些與人們的生活、工作與科研活動相關的實例,這樣有利于學生了解數學,熱愛數學,熱愛科學。例如在講數學歸納法原理時,首先要說明數學歸納法能起到完全歸納的作用,其原理在于同時滿足兩個條件:傳遞的基礎和傳遞的條件,兩者缺一不可。正面例子可以列舉多米諾骨牌效應,反面例子可以列舉。為什么要取締?是因為它不同時具備數學歸納法的兩個條件。雖然拼命鼓吹,使具備了傳遞的基礎,但“生病不用吃藥,只要練”不能成為傳遞的條件,在智者面前就不能傳遞下去。因此,是不科學的,它使人們的生命財產、社會秩序受到了嚴重破壞,它是一種,不能讓它危害人們,危害社會,必須堅決取締它。因此我們學生要熱愛科學,反對,拒絕。這樣自然而然地對學生滲透了熱愛科學,反對的思想。

二、利用數學成就對學生進行愛祖國思想的滲透

“四大發明”是國人引以自豪的科學成就。在數學領域亦是這樣,從古至今,中華民族對數學的貢獻不亞于其他民族。在講解一些數學概念和數學定理時,著重講解與這些概念和定理有關的背景知識,使學生增加對數學知識的了解,對我國數學成就的了解,從而增強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自信心,提高對祖國的熱愛之情。例如在講授二項式定理與楊輝三角形時,介紹我國古代數學家楊輝于13世紀就得出了二項式系數構成三角形的規律,比法國數學家帕斯卡得出同樣的三角形早了四百年。

三、挖掘數學美感,對學生進行美育思想的滲透

數學之美廣泛體現在數學公式與定理、圖形與圖像、運算與解答之中,它表現為簡潔美、對稱美、嚴謹美、和諧美、奇異美。

數學的簡潔美體現在形式的簡潔、數學規律應用的普遍性和廣泛性上,如一組復雜的數列可以用一個簡單的通項公式來表示。對稱美是數學美最重要的特征,是最能讓人感受得到的。如幾何對稱圖形、奇偶函數圖像、二項式定理展開式等。嚴謹美是指數學推理邏輯嚴密,以理服人,以數據、事實說話。如方程的解答,幾何的證明。和諧美是指數學中一些表面看來不相同的對象,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處在一個統一體中。

滲透美育思想,也是要找準切入點,選好學生熟悉的例子。例如在講雙曲線時,可以列舉發電廠的雙曲線水塔,那外形優美、巍峨聳立的水塔就是一道壯麗的風景。體現了雙曲線的對稱美,更體現了工人階級的偉大。怎能不使學生對雙曲線的美而感染呢?

數學美是美的高級形式。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知識水平和美學素養,深入發掘和精心提煉教材中的美學因素,創設一個和諧、優美、愉快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按照美的規律去發現美,感受美,鑒賞美和創造美。讓學生在美的熏陶中開啟心靈,以自己的知、意、情去追求客觀世界的真、善、美,達到美化心靈,凈化感情,陶冶情操的效果,幫助學生完善自我,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四、運用數學概念、公式、方法,向學生進行哲學思想的滲透

哲學是智慧學。柏拉圖有句名言:沒有數學就沒有真正的智慧。任何數學概念、公式都是哲學思想的結晶。例如函數概念的建立就是先考察具體的變化過程中兩個變量之間的對應關系,再撇開事物的具體的質的差別,專門抽象地研究兩個事物量的關系而得到的。

哲學的三大定律:對立統一規律,量變質變規律和否定之否定規律無一不在數學中體現。如實數與虛數、乘方與開方、原函數和反函數都相互依存、相互影響,構成對立統一關系。又如分段函數、圓錐曲線的統一定義則體現了量變質變關系。再如反證法、原命題和逆否命題又體現了否定之否定關系。

將哲學思想方法融入數學教學中,就要用哲學思想方法指導整個教學過程。能夠幫助學生更清晰地理解數學概念,更明白數學公式的推導。通過哲學思想的滲透,有利于學生理解數學,學好數學,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华坪县| 龙川县| 闸北区| 德惠市| 乌鲁木齐市| 马公市| 翁源县| 甘德县| 清徐县| 宿迁市| 临清市| 平舆县| 清镇市| 红河县| 罗平县| 嘉峪关市| 新和县| 酉阳| 沽源县| 长春市| 依兰县| 呼伦贝尔市| 横峰县| 黎川县| 石狮市| 泰州市| 武川县| 博客| 西乌| 江门市| 如皋市| 嫩江县| 张家口市| 铁岭市| 会泽县| 宁陕县| 巴青县| 临猗县| 偏关县| 曲沃县| 从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