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色av,短篇公交车高h肉辣全集目录,一个人在线观看免费的视频完整版,最近日本mv字幕免费观看视频

首頁 > 文章中心 > 鄉村旅游的內涵

鄉村旅游的內涵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鄉村旅游的內涵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鄉村旅游的內涵

鄉村旅游的內涵范文第1篇

關鍵詞:鄉村旅游;品牌; 路徑

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人口急劇增加,城市居民的工作、生活和學習的壓力逐漸增大,在回歸的需求、求知的需求、懷舊的需要及復合型需求等因素的作用下,鄉村旅游迅速發展起來。據統計,2011年我國鄉村旅游年接待游客已超過4億人次,鄉村旅游收入超過600億元,鄉村旅游如今已成為我國旅游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河南省發展鄉村旅游的獨特優勢

河南省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悠久的歷史文化、四通八達的交通優勢和巨大的客源市場,具有發展鄉村旅游的明顯優勢。從自然條件上看,河南地處北亞熱帶和暖溫帶,復雜的地形條件、明顯的過渡性氣候,黃河、淮河、海河、長江四大江河水系的流經,使全省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自然景觀及農業生態類型。動植物資源豐富多樣,盛產多種溫帶水果和各種蔬菜及花卉,形成了各種農業生產示范基地和一些高新科技農業示范基地。從文化底蘊方面來看,河南地處中原腹地,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炎黃子孫的祖先——黃帝出生在新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建都于淮陽;黃河文化的主脈在河南;佛教、道教、儒教的發源地在河南;博大精深的《易經》、充滿哲理的《道德經》、流傳千古的《詩經》無不源自河南,并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基石;對中國歷史文化產生深遠影響的許多古代圣賢出自河南。同時,深厚的文化底蘊孕育了河南豐富多彩的中原鄉土民俗文化,地方戲曲、民間工藝、民間雜耍、鄉土節慶等鄉村民俗文化旅游資源十分豐富。馳名中外的武術文化——少林功夫不僅在我國武術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頁,更是河南的一張世界名片。從交通條件上看,河南素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之稱,高速公路、鐵路、高鐵、航空四通八達,旅游交通優勢特別明顯。特別是河南省已經實施了村村通工程,縣鄉交通條件的改善增強了鄉村旅游景區的可進入性,為河南的鄉村旅游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從旅游市場上看,河南省人口眾多、密集度大,是中國人口規模最大的省,是中西部地區經濟總量最大的省,省內鄉村旅游市場前景廣闊。且近年來河南經濟增長速度高于全國水平。2010年河南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930.26元;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0838.49元。這為以城市居民為主要服務對象的鄉村旅游提供了巨大的客源市場。

二、河南省鄉村旅游發展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河南省鄉村旅游不斷升溫,不少地區做出了積極的探索,鄉村旅游發展勢頭強勁。在農業部和國家旅游局開展的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和全國休閑農業示范點創建活動中,全國共評出示范縣32個,示范點100個。鄭州市惠濟區、欒川縣入選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中國銀杏嘉年華、河南省龍泉集團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寧陵縣劉花橋村入選全國休閑農業示范點。河南省所屬的伏牛山區、南太行山區以及各大中城市的郊區都有大量的鄉村旅游出現,一些新的亮點、熱點鄉村旅游景區不斷出現。河南省旅游局推薦的省內首批和第二批百村萬戶特色鄉村旅游線路包括:欒川縣重渡溝、鄭州市二七區侯寨鄉櫻桃溝及滎陽桃花峪。據統計,據河南省旅游局的統計,2011年河南省共接待海內外游客3.07億人次,旅游總收入達2802.06億元,分別比上一年增長19.04%和22.1%,再創歷史新高。鄉村旅游方面,雖然沒有做過詳細統計,但鄉村旅游占全部旅游的比重在加大。

與此同時,河南在發展鄉村旅游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有品牌意識薄弱,鄉村旅游品牌缺乏;傳統鄉村文化內涵挖掘不夠,鄉土特色不明顯;鄉村旅游產品趨同,缺乏深層次開發;缺乏規劃和策劃,短期行為較為明顯等。

1.品牌意識薄弱,鄉村旅游品牌缺乏。與國內其他鄉村旅游發展較為成功的地區相比,河南鄉村旅游的品牌開發仍然處于起步階段,品牌意識薄弱,知名度較高的鄉村旅游地較少,鄉村旅游品牌比較缺乏。除了鄭州市惠濟區和欒川縣的鄉村旅游開發比較成功,河南省大多數鄉村旅游品牌還稱不上真正的名牌。另外,有的鄉村旅游地雖然打出了自己的品牌,例如滎陽桃花峪,但品牌輻射力較弱,知名度較小。

2.對河南傳統鄉村文化內涵挖掘不夠,鄉土特色不明顯。現在河南鄉村旅游產品普遍缺乏文化內涵,鄉土特色不明顯,河南特有的傳統鄉村文化沒有彰顯體現出來。例如,中牟縣擁有的潘安故里和官渡之戰古戰場遺址的這些高品位的文化旅游資源尚未與鄉村旅游的開發相結合,仍然景觀破敗,其歷史文化價值遠未體現。

3. 缺乏深層次開發使鄉村旅游產品無差異。目前河南鄉村旅游之所以給廣大公眾的印象是鄉村旅游產品的同質化。

4.缺乏長期規劃,短期行為較為明顯。在發展中,河南鄉村旅游普遍缺乏長期規劃,帶有較大的隨意性和盲目性。

三、河南省鄉村旅游發展的路徑——品牌化

大經濟學家凱恩斯曾說過:“符號經濟決定實體經濟,擁有市場比擁有工廠更為重要,擁有市場的唯一途徑,正是擁有具備競爭力的品牌。”凱恩斯所言,同樣適用于鄉村旅游市場。品牌作為聯系旅游景區與游客的不可或缺的紐帶和橋梁,在購買過程中對消費者購買決策的影響尤為重要。因此,在當今激烈的旅游市場競爭中,創立和推廣河南鄉村旅游品牌,走品牌化路徑是河南鄉村旅游發展的關鍵。

鄉村旅游的內涵范文第2篇

一、引言

在國家大力提倡三農政策的前提下,鄉村旅游的研究已成為學者研究的熱點。國外關于鄉村旅游發展較早,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鄉村旅游供給、鄉村旅游者及其市場細分、居民對鄉村旅游的理解和態度、鄉村旅游影響、鄉村旅游營銷和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等。國內真正意義上鄉村旅游的興起, 始于20世紀90年代前后。國內學者研究主要從概念界定、發展動因研究、鄉村旅游的經濟性分析、鄉村旅游的發展策略研究、鄉村旅游的屬性特征分析、鄉村旅游的規劃與開發探討等方面進行研究。文化是旅游的靈魂,鄉村旅游應與民俗文化相結合,提升鄉村旅游的文化內涵與品位。

通過對國內外文獻對比可以看出,關于鄉村旅游的研究的方面已非常之多,但是把鄉村旅游與民俗文化相結合的研究還是比較少。本文以民俗文化視角下研究鄉村旅游,從現實意義上來說,能為專題民俗村以及鄉村旅游尋找新模式,提升鄉村旅游文化品位與內涵發展提供必要的參考。

二、研究設計

(一)相關概念界定

民俗旅游是以特定地域或特定民族的傳統風俗為資源而加以保護、開發的旅游產品。鄉村民俗主題旅游產品是以農村風土人情,民俗文化為吸引物,突出鄉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開發旅游產品,這是全面提升鄉村旅游產品品位的一個有力手段。

(二)研究區域概況

陜西關中平原的范圍是介于陜北高原與秦嶺山地之間,是陜西自然條件最好的地區,號稱“八百里秦川”。此次我們選取了關中地區四個典型的鄉村民俗旅游地,以臊子面為特色的寶雞岐山北郭村,以農民畫為特色的戶縣東韓村,以泥塑為特色的寶雞鳳翔六營村,以關中民俗體驗為特色的咸陽袁家村。

(三)調研過程

本次調研采用實地考察與隨機訪談的形式,對于案例地的游客進行調查,調查日期為2015年3月到4月間,歷時20天。調研地點選擇在禮泉縣城及袁家村景區,岐山北郭村,鳳翔六營村,戶縣東韓村選擇游客比較集中的地方和游客進行隨機交談。

三、關中地區鄉村民俗旅游綜合模式

關中鄉村民俗旅游大部分還屬于低級階段,以民俗文化和鄉村旅游相結合的主題鄉村民俗旅游村屬于民俗旅游接待專業戶時期,以吃農家飯、住農家院、體驗傳統生活習俗富的民俗旅游活動為特點。

案例地的民俗旅游發展模式基本可以歸納為以下幾種:

(一)鄉村民俗型

鄉村民俗旅游指以鄉村民俗風情為載體,所開展的旅游活動,其內容包括地方特有的風俗。禮泉袁家村就是以關中民俗為載體發展鄉村旅游。

(二)鄉村組織型

通過政府有組織地引導農民經營戶,按照統一規劃和建設的要求,發展旅游接待設施和配套服務,促進鄉村旅游發展的模式。北郭村,六營村,東韓村,袁家村都是集體規劃,統一建設。

(三)“領頭羊”型

鄉村民俗旅游指在離客源地比較遠的鄉村,農民更信任那些“示范戶”。這種模式通常投入較少,接待量有限,但鄉村文化保留最真實,游客花費少還能體驗最真的本地習俗和文化。

(四)景區帶動型

鄉村民俗旅游發展是以比較有知名度的旅游景區為核心,借助附近的名勝古跡和自然風光發展為鄉村旅游目的地。陜西關中地區以袁家村與北郭村為典型代表。

關中地區鄉村民俗旅游模式有三種發展方向:關中鄉村民俗旅游發展模式有資源驅動模式向投資驅動模式變化發展;產品應品牌化 集群化,這是提升關中鄉村民俗旅游的必經之路;開發主體應多元化,這是集聚鄉村旅游開發資本,這是提升鄉村民俗旅游品位,獲取規模化效益的重要前提。

四、關中鄉村民俗旅游模式創新及發展建議

(一)關中鄉村民俗旅游模式創新

關中地區鄉村民俗旅游發展創新模式我們可以采用以下模式。

1、建立鄉村民俗俱樂部:旅游者可以在不同地方不同鄉村俱樂部享受到一體化服務,并通過訂購鄉村旅游線路,向自駕車群體旅游提供自助式全程服務。

2、主題農園:形成教育農園、市民農園、租賃農園等多種形態,承載農旅結合的農事參與、自然教育和DIY創意空間等功能。

3、童年到鄉村:基于追尋兒時的記憶、尋找傳說中的桃花源里避世文化的理想空間,旅游體驗也成為現代最為時尚和有吸引力的鄉村旅游活動和產品形態。

(二)關中鄉村民俗旅游發展建議

關中鄉村民俗旅游亟待解決經營理念低俗化、品牌定位趨同化、產品層次粗淺化、鄉土文化城市化。鄉村旅游同質化嚴重,關中地區大部分鄉村旅游是以農家樂的形式,未來鄉村旅游應鼓勵企業進入,實行“企業+農戶”形式,實行市場化經營。

鄉村旅游的內涵范文第3篇

一、鄉村生態旅游的內涵

鄉村生態旅游作為一種生態旅游形式,是以相對沒有受到干擾的原生、和諧的鄉村生態系統為基礎;享受鄉村自然美和生態美;培養環保意識,保證自然生態系統不遭破壞;促進鄉村社區有效管理和持續發展。鄉村生態旅游,既是鄉村旅游的發展方向,也對新農村建設具有十分明顯的意義,它不僅有利于原有生態的保護,而且有利于鄉村生態的進一步優化與建設。

二、發展鄉村生態旅游的意義

1、有利于改善鄉村生態旅游地環境

通過發展鄉村生態旅游可使農民增強環保意識,增強繼承和保護本地文化特色的重要性意識,更注重村容村貌,變被保護為主動保護。特別是在政府主導下通過實施生態工程,制定合理、切實可行的科學規劃,將促進旅游地大環境的改善。同時,還將促進“鄉風文明”和“村容整潔”,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2、有利于提高農民生活質量,改善農民生活水平

發展鄉村生態可優化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農村產業結構以及旅游產品結構,使傳統農業增添附加值,提高資源利用率。在生態農業加速發展的同時,能夠為當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帶來更高的經濟收益,不斷增加農民收入,加快農民脫貧致富,進而縮小城鄉差別、促進“三農”問題的解決。

3、推動鄉村生態旅游地實現可持續發展

發展鄉村生態旅游要求在充分運用現有鄉村生態旅游資源基礎上,運用生態學原理、環境美學、系統科學等方法,在環保和持續發展的前提下通過規劃、設計、施工將當地的基礎設施建設,如交通、房屋建設等與當地鄉村生態旅游資源、鄉村生態旅游項目開發、游客參與融為一體,以達到協調發展,改善當地生態環境的目的,從而有利于實現鄉村生態旅游地的可持續發展。

三、鄉村生態旅游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1、產品層次單一,缺乏特色

除部分外國游客和少數知識層次較高的國內游客自行開展一些鄉村采風、研習外,目前鄉村生態旅游還主要停留在觀光的層面上,鄉村度假、采風、民間手工藝品制作、民俗文化研討、夏令營等內涵豐富的鄉村生態旅游活動尚未展開,鄉村生態旅游還停留在“采摘農產品,品嘗土菜,春天看花,秋天收果”等傳統單一的層次上,缺乏地域性和多樣性。許多旅游景點過分地依賴時令和特色產品,農產品上市時游客如蜂,農產品下市時清冷無人。而鄉村生態旅游商品粗制濫造,富含名族特色的旅游商品稀缺,甚至未開發。

2、鄉村文化的流失以及旅游者的“行為污染”

一方面,鄉村旅游經營者為了迎合旅游者,放著自己原生的文化、民間的資源不去用,而舍本求末組建文化表演隊、藝術團等,把不屬于本民族的東西硬搬過來甚至完全把地方原滋原味的地域特色文化“西化、洋化、現代化、商業化。”另一方面,由于各地游客的涌入,地方民俗文化也在外來強勢文化的影響下,慢慢地被外來文化所同化或者成了舞臺上的民俗秀而失去了其應有的原始性和鄉村性。

3、旅游業專業人才資源匱乏,從業人員素質不高

由于我國鄉村旅游的發開和研究均處于較底層次,針對鄉村旅游的經營管理人員相對較少,對鄉村旅游就業人員缺乏系統有效的培訓,在實際的鄉村旅游操作中,許多鄉村旅游區的管理人員由村干部兼任或當地農民擔任。鄉村旅游管理人員和從業人員素質普遍低下。

四、鄉村生態旅游發展的建議

1、整合資源,合理布局

對于鄉村生態旅游資源,政府相關部門應該通過調查、評價、分類,根據鄉村生態資源類型、特色等實際情況和生態旅游展現重點進行不同的定位,分區劃片,形成大鄉村生態旅游區,避免“小打小鬧”、“遍地開花”帶來消極的“近鄰效應”和不良的空間競爭。同時把區域鄉村旅游項目分散布局,使得社區交錯分布,既有利于生態環保的宣傳教育,也方便各旅游市場就近體驗鄉村生態旅游,還可以是農村通過旅游開發改善貧困地方的經濟問題。在資源整合上,不僅僅把農業景點進行整合,還要結合當地旅游特色景點、當地地域文化進行多方位整合。

2、保持鄉味本色,營造鄉村魅力

鄉村生態旅游開發要避免將城市現代化建筑移植到鄉村,防止鄉村生態旅游服務設施城市化。基礎設施的建設要盡量保護資源的原始性和真實性,做到旅游與環境協調發展,針對鄉村景觀生態層次制定不同標準,對各區內設施配制做出規定,嚴格控制其規模、數量、造型、色彩、用料和風格等,要充分體現與自然景觀相協調的原則,展現鄉村的天然風貌和本地特色,盡力減少人工色彩,真正做到人工建筑的“斑塊”、“廊道”和天然景觀的斑塊、廊道相協調。總之,要強化自身的特色和異性差——突出農村天然、樸實、綠色、清新的環境氛圍,強調樂趣、閑趣、野趣,盡力展現鄉村旅游的吸引魅力。

3、提升產品文化內涵,開發特色化產品

一方面要保持地域特色文化,防止鄉土文化的喪失;另一方面針對鄉村生態旅游開發普遍缺少文化內涵的情況,注重發現和培植鄉村文化,在其旅游規劃及開發中加大文化的比重。在開發中要挖掘自己的歷史文化資源,創建文化品牌,圍繞文化主線配置旅游景點和旅游設施。在文化旅游的開展過程中,每個鄉村旅游區都要賦予自己的特色,開發特色文化產品,如飲食文化、少數民族文化、茶文化、園林文化、宗教文化、節慶文化、建筑文化等等,同時,盡快把鄉村旅游的定位由單純觀光向度假和觀光結合過渡,各社區要充分挖掘自身的資源特色,發展地域特色,推出創新的旅游景點,開展豐富多樣的旅游活動,把休閑活動從大眾化的打牌、吃喝向具有地域特色的娛樂項目轉變。而且,旅游景點在開發一定時期后,要及時更新,防止旅游生命周期中停帶期及衰老期的到來。

4、加強人員培訓,注重人員素質的提高

通過各種渠道培訓以農民為主體的既能從事一般農事耕作又能為鄉村生態旅游管理服務的“兩棲型”人員,提高鄉村生態旅游服務人員的素質,使鄉村生態旅游適應市場的需求,能夠更好地為旅游服務,以良好的口碑擴大影響,吸引更多的游客前來消費,從而形成良性循環。培訓內容內容包括服務質量、衛生要求、旅游接待服務的技術技能、職業道德以及地方風情和異域文化、旅游法規、壞境保護等行業知識。

5、規范經營管理,加強社區參與

在可能的情況下,應通過制定相關法律法規,來規范鄉村生態旅游的經驗與管理。政府有關部門應制定專門的鄉村旅游質量標準,旅游企業須到各級政府旅游部門進行申請,并在通過調查評定后發放許可證書。要理順政府、旅游企業、社區村民之間錯綜復雜的“權”和“責”的關系,摒棄現有的單家獨戶管理模式,實行現代企業經營管理模式,做到政企分離,職責分明。旅游企業對鄉村旅游資源進行開發經營,而政府相關部門對企業行為進行監督,確保在生態環境不遭破壞的前提下進行合理的旅游開發,同時根據法律法規從企業收入中得到部分利潤,與此同時村民也能通過提供勞力參與到鄉村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建設和經營管理中去獲得收益。

6、加強環保和生態意識,促進鄉村的可持續發展。

鄉村旅游的內涵范文第4篇

關鍵詞:鄉村旅游;真實性體驗;旅游項目設計

總體來說,鄉村旅游是以鄉村環境為地域特征,以鄉村民族民俗文化為載體,以滿足城市居民回歸自然愿望為目的的一種旅游活動形式。當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等新鮮元素與鄉村旅游發生關聯之后,這種古老又現代的休閑方式煥發了新的活力。歐洲有組織的農業旅游可追溯到19世紀中期,我國自國家旅游局于1998年推出 “華夏城鄉游”以來日益蓬勃發展。2010年,一項由聯合國旅游組織旅游專家委員會的《世界旅游景氣報告》顯示,全球范圍內大約有3%的國際游客是鄉村旅游者,鄉村旅游以年均增幅6%的速度攀升,高于旅游市場總體4%的發展速度。

然而在大規模商業化開發的同時,出現了鄉村旅游項目的景點化、城市化、同質化、庸俗化,造成游客停留時間短,滿意度和重游率低等問題。究其在項目開發設計上的原因,是其與旅游真實性產生了脫離,使得鄉村失去了其“鄉村性”,也失去了其核心吸引力要素。故而,鄉村旅游經營者和產品的設計者必須認識到鄉村旅游體驗真實性的重要意義,把握真實性的內涵,努力呈現真實性的要素。

一、真實性旅游體驗的內涵

美國人約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爾摩在《體驗經濟》專著中稱,所謂“體驗”,就是

企業以服務為舞臺,以商品為道具,以消費者為核心,創造能夠使消費者參與,值得消費者回憶的活動,使消費者有一次新鮮的感受。

體驗經濟的核心產品是有回憶價值的經歷,旅游的目的是要去體驗不一樣的異地生活,最終所購買到的旅游產品就是一次旅游經歷。從這點上說,旅游的內涵與體驗經濟是相同的,故而產生了“旅游體驗”的概念。

城市居民到鄉村旅游的吸引力因素就是不一樣的鄉村生產、生活方式,可以參與其中,而且是真實的參與,參與真實。真實性即意為本真的、原生的、準確的。真實性可以極大提升旅游的吸引力,激發旅游動機,提高旅游的體驗價值,甚至完全實現體驗的價值所在。當然這里的真實是一定層面上的真實,濃縮了的旅游體驗歷程往往需要“舞臺化”的表演,然而其表現出來的精神意味也一定是真實的。

二、 鄉村旅游體驗真實性現狀調查及問題分析

針對旅游者對鄉村旅游真實性體驗的市場現狀,筆者設計了的一份簡單的問卷進行了隨機的市場調查(調查表附后),累計成功問卷94份,問卷的題目及調查的結果匯總如下:

1、您對鄉村旅游真實性體驗的重要性的認識是

很重要 比較重要 中立 不太重要 完全不重要

36% 30% 17% 14% 3%

2、您對曾經有過的鄉村旅游體驗真實性的總體評價是(您覺得您所經歷的鄉村旅游符合您對真實性的鄉村旅游狀態的評價嗎?)

很真實 比較真實 中立 不太真實 完全不真實

4% 22% 37% 26% 9%

3、您對鄉村旅游活動過程中涉及的食、住、行、游、購、娛六要素的真實性體驗的評價是:

項目 很真實 比較真實 中立 不太真實 完全不真實

食 10% 26% 31% 23% 10%

住 3% 21% 11% 52% 13%

行 2% 11% 29% 35% 23%

游 7% 30% 27% 27% 9%

購 11% 24% 15% 36% 14%

娛 4% 11% 33% 37% 15%

需要指出的是,不同類型的旅游者對體驗真實性的感受是有差異的,這里不作研究。從整體層面上可以看出,大部分旅游者具有對鄉村旅游體驗真實性的訴求,然而現實狀況卻存在一定落差,原因是他們沒有真正融入當地的鄉村生活。不能讓游客做當地居民生活的窺視者,而要做一個作短暫寓居的村民,過上一段具有真實意味的農家生活,經歷一番真實的農耕文化旅程。

為了給鄉村旅游者一個真實的鄉村旅游體驗,規劃者可以從旅游活動六要素,即食、住、行、游、購、娛這幾個方面進行鄉村旅游體驗真實性的規劃設計。這樣的設計不是一個終結,而是誘導人們進入體驗過程的媒介。旅游體驗是一個過程,最終要帶領旅游者進到這個過程當中去感受和感悟。

三、真實性鄉村旅游體驗產品開發應注意的原則

(一)差異性

旅游完成的是一個夢想,旅游對象的差異性越大,對游客的吸引力就越大,就越能滿足游客實現體驗真實的夢想,體驗的價值也就越大,這也是鄉村旅游經營者區分市場,提高市場競爭力的有效途徑。目前,我國鄉村旅游產品的同質競爭十分明顯,重要原因就在于雷同的、淺層次的開發。大多鄉村旅游地都沒有經過科學的規劃和項目的可行性論證,造成低水平重復投資現象普遍存在?旅游者在選擇目的地時甚至不怎么去考慮旅游的項目內容有哪些,只簡單的比較價格,因為大多數遍地開花的鄉村旅游都差不多是一個模式,特別是在一個城市周邊的鄉村。同質化的經營模式留不住游客的腳步,無法形成回頭客,收入結構也比較簡單。

鄉村旅游的內涵范文第5篇

【關鍵詞】鄉村旅游;鄉村性;本質解析

1. 研究背景

從實踐的角度而言,鄉村性關系到鄉村旅游的核心所在,一方面開發者對鄉村性的認識不清將導致鄉村旅游發展方向的迷失,另一方面旅游開發過程中鄉村性的破壞或消失使得鄉村旅游目的地可持續發展的失去根基。從研究角度而言,目前鄉村旅游研究仍停留在以旅游為核心鄉村為輔助的一級概念上,使得鄉村旅游容易局限在與城市對比的狹窄區域內,阻礙了鄉村旅游的發展視野。因此有必要建立鄉村旅游的二級概念,而鄉村旅游的二級概念應該以鄉村為核心,研究應置身于鄉村本身更廣闊的空間,挖掘鄉村作為旅游資源的價值和維度。鄉村性是對鄉村地域特征的總體概括,是鄉村的本質所在,是連結“鄉村”與“旅游”間的靈魂紐帶,因此二級概念應以鄉村性為基礎和核心研究鄉村旅游。鄉村性是一個復雜抽象的概念,本文嘗試從理論上對鄉村性的本質內涵進行解析。

2、鄉村性研究回顧

目前國內外對鄉村性的研究集中在三個方面:基于城鄉地域劃分的鄉村性研究、基于鄉村區域的社會文化意義的鄉村性研究和從鄉村旅游的角度研究鄉村性。

2.1 基于城鄉地域劃分的鄉村性研究

主要從城鄉對比的角度上研究某一區域鄉村性和城市性的強弱程度,其中國外學者克洛克通過構建鄉村性指數將英格蘭和威爾士地域劃分為極度鄉村、中等程度鄉村、中等程度非鄉村、極度非鄉村和城市五個類型1。國內學者龍花樓等基于城鄉一體化發展的背景構建鄉村性指數(RI)以刻劃不同發展類型的鄉村性強弱,并對東部沿海地區各發展類型的鄉村性進行了評價2。

2.2 基于鄉村區域的社會文化意義的鄉村性研究

越來越多的研究開始關注復雜的鄉村性,將鄉村看作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空間。研究的焦點由權力逐漸轉向鄉村的其他方面——鄉村的分裂和差異。同樣的,焦點由研究單個特征轉向研究多種特征的交叉性,如階級、性別、種族以及性等。一些學者探討了鄉村性和男性之間的關系,基于男性危機提出了女性城市男性鄉村(the feminizing city and the masculinizing rural)的觀點3。

運用社會表征 (Social Representation Approach)界定鄉村性是目前國際研究比較常用的方法,隨著這方面工作的進展,鄉村性的表征已超越了最初的田園概念而進入到動態的,可變的、體驗的多樣性等更多本質,為了更好的解釋鄉村性,學者們利用大量可視或不可視的媒介資料進行研究,如借助鄉村音樂來解析鄉村性以及鄉村日常生活的空間特征,通過研究鄉村音樂得以表達鄉村日常生活的不同方式和內容,揭示音樂和鄉村性這一復雜空間概念之間的聯系4。

2.3從鄉村旅游的角度研究鄉村性

目前國內外基于鄉村旅游的角度研究鄉村性的文章并不多,國內有關鄉村旅游的鄉村性研究較為零散,主要是夾雜于有關鄉村旅游概念的探討中。但多數學者都認為鄉村性是鄉村旅游的本質屬性。面向旅游和旅游者的“鄉村性”可以從空間與景觀內容兩個方面,即通過“鄉村性”空間和“鄉村性”景觀意象來認知5。保持鄉村性的關鍵在于鄉村文化景觀的保護與再造,保證社區居民參與鄉村旅游的開發與建設和培養本地化的鄉村旅游人才6。

從以上國內外對鄉村性研究的回顧可以看出,鄉村性是一個極其復雜和豐富的概念,它是人類歷史變遷過程中鄉村作為一種聚落形態所呈現出的屬性,因此包含著鄉村經濟、社會、文化和空間的方方面面,從這個意義上講,可以認為鄉村性是對鄉村普遍性質和特性的整體抽象和概括,是鄉村地區的共同特征。

3、鄉村性本質解析

(EU)和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DECD)于 1994年對鄉村旅游的界定中,首次提出“鄉村性”一詞,認為 “Rurality”是鄉村旅游整體推銷的核心和獨特賣點。國內有學者也將其翻譯為鄉土性、田園性。然而究竟什么是鄉村性,鄉村之所以吸引人的魅力何在?本文將從鄉村旅游的起源、鄉村旅游的需求動機兩方面對鄉村性本質進行解析。

3.1從鄉村旅游的起源看鄉村性

盡管目前國內大部分學者認為我國的鄉村旅游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但也有學者提出春秋戰國時期先民的春游活動可視為我國鄉村旅游活動的雛形。《管子·小問》中記載:“桓公放春三月觀于野。”描述了齊桓公到郊野農村娛樂身心、享受明媚春光的情況。當時人們外出踏青已較多地使用牛車、馬車、旅館等交通、住宿設施。因而,這種踏青活動已具有現代鄉村旅游的特性,應該是一種鄉村旅游活動7。

國外的鄉村旅游起源于19世紀中期的歐洲。19世紀工業革命后期,經歷了短期的欲望膨脹式開發之后,人類開始重新反思人與自然的關系,一股回歸自然價值的潮流在一些高度工業化國家以極強的力量涌現,其關鍵就在于保護自然環境。人們有了返璞歸真的強烈愿望,同時火車已遍布歐洲和北美洲,偏僻和風景秀麗的農村也成了公眾的旅游之地,構成了鄉村旅游的早期形態8。

1855 年由一位名叫歐貝爾的法國參議員帶領一群貴族去巴黎郊外的鄉村度假。他們品嘗野味,乘坐獨木舟,欣賞游魚飛鳥,參與各種勞作活動如學習制作肥鵝肝醬餡餅、伐木種樹、清理灌木叢、挖池塘淤泥,并與當地農民同吃同住。通過這些活動,使他們重新認識了大自然的價值,加強了城鄉居民之間的交往和認識,增進了彼此的友誼9。1863年,通濟龍旅行社組織了第一次到瑞士鄉村的包價旅游, 1865年意大利“農業與旅游全國協會”的成立標志著鄉村旅游的誕生。此后,鄉村旅游在歐洲興起,其旅游者看重的是鄉村的自然環境及傳統文化活動。

從國內外鄉村旅游的起源我們可以看出,鄉村旅游是人類在追尋自然環境、探求人類與自然和諧意境的過程中做出的選擇,而能夠承載這種愿望的客體——鄉村必定擁有相應的特質,因此構成鄉村性的內涵中必定包含自然性與和諧性。其中自然性一方面是指環境的自然性,鄉村中保持著原始秀美的自然景觀,而用于生產和生活而營造的人工景觀能夠很好的與整體自然環境保持協調,宛若天成;另一方面包括生活的自然性,鄉村中人們的日常生活完全是低碳環保的,原料就地取材,使用經過簡單改造的工具和生活設施,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降至最低。和諧性一方面表現為人與自然之間的融洽,一切人類活動都能很好的融入到自然之中,自然也能夠完全承載和容納人類產生的一些負面影響。另一方面表現為人與人之間的友好和睦,游客與農民同吃同住,重溫人與人之間的親切感,感受鄉村生活的點點滴滴,享受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妙意境。

3.2從游客需求動機看鄉村性

盡管鄉村旅游的發展有振興鄉村經濟的政策引導和鼓勵因素在內,但游客強烈的旅游需求仍然是最為重要的推動力量。

3.2.1基于城鄉差異對比的游客動機

旅游客源地與旅游目的地之間的差異,包括空間差異、景觀差異、文化差異和體驗及感知的差異是現代旅游業得以產生和發展的基礎,是游客動機需求產生的主要來源。鄉村在自然環境、田園風光、生活方式、民俗風情和生產活動等反面與城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和反差,城市和鄉村這兩種人類聚落形態之間、城市性與鄉村性之間的級差或梯度,一方面吸引著鄉村居民離開故土,不斷的涌向城市,另一方面,吸引著城市居民走進鄉村,體驗不一樣的生活、品嘗另一種味道、體認另一種價值、拓展生活領域、更新生活內容。因此,城市和鄉村的差異性引力構成人們到鄉村旅游的刺激因素。

另一方面由熙熙攘攘的人群、鋼筋水泥的環境、咄咄逼人的生活節奏、激烈競爭的生存壓力、淡漠疏離的人際關系等一系列現代城市中 “陰暗面”所引致的陌生感、飄零感,失落、彷徨、疲憊、焦慮等負面情緒,使得久居都市樊籠的人們淤積著逃離的迫切愿望,而鄉村清新、質樸、安靜、純粹的凈土尚可以提供一個暫時舒解和釋放的空間,而那些由于過度城市化和高度現代化而被剝奪和遺失的“美好”能夠在鄉村得到些許的補償,由此忍受了城市無限壓抑的人們對鄉村寄予厚望,鄉村旅游成為人們心靈慰藉和精神回歸的最佳選擇。從這個層面上而言,城市陰暗面將人們推致鄉村。

3.2.2基于情結心理角度的游客動機

從情結理論的角度分析鄉村旅游游客動機,可以歸納為自然情結和鄉土情結。

(1)返璞歸真的自然情結

從鄉村旅游的起源便可得知,回歸自然是鄉村旅游的最初動機。“當人類用了很長時間完成了從原始到現代、從鄉村到城市這一逃離自然的過程,但可悲的是人們發現自己借以征服自然的理性世界正逐步凸現對人的心理及生產力產生束縛的反作用力。回歸自然成為人類從心理上否定了逃離自然的行為后所產生的尋求心靈歸宿的特殊情結”10。鄉村作為人類原始的精神家園,是返璞歸真這一人性本能的最終歸宿。

(2)剪不斷理還亂的鄉土情結

從基層上講,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中國的傳統文化在其本性上就是鄉土文化,而在這種生存環境和社會文化的耳濡目染之下,鄉土情結作為一種心理定勢、行為準則和精神信仰而深深地扎根和潛伏于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身上11。盡管鄉土情結在中國人身上表現的最為淋漓盡致,但在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人們身上,依然可以找到鄉土情結的影子。先生在《鄉土中國》講述土地對于鄉下人的可貴時記錄到“我初次出國時,我的奶媽偷偷的把一包用紅紙裹著的東西,塞在我箱子底下。后來,她又避了人和我說,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時,可以把紅紙包裹的東西煮一點湯吃。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對因囿于現代技術文明而找不到“故鄉”歸途之路的現代人來說,鄉村旅游無疑是對“根基持存性”失去的避免12。鄉土情結點燃和維持著人們內心深處對鄉村的熱切期盼和回歸。

綜合上述對鄉村游客動機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鄉村性內涵中應該包括以下兩方面:

一方面從與城市對比的角度,鄉村性必定包含與城市性對立的因素,如果城市性是以人工化和現代化為主要特征的話,那么鄉村性則包含天然性和傳統性。當然這種天然性并不是完全的純粹的,雖然有人工的痕跡,但卻宛若天成。傳統性也并不苛求一種原始的狀態,從相對隱性的意識層面而言,人們遵循并保持著一種對生命本真價值穩定而唯一的判斷和選擇,顯現在日常生活中則是人們秉承和維系著簡單而統一的生活態度和行為準則。

另一方面由鄉村游客的情結動機中則可以歸納出鄉村性內涵中包含自然性和自由性。自然性與之前大體相同,在此不再贅述。而自由性則來自源于土地和家。土地的非流動性使得鄉村生活的活動范圍有地域上的限制,鄉土社會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會。從時間里、多方面、經常的接觸中人與環境之間、人與人之間產生了親密的感覺。因此這是一個“熟悉”的社會,沒有陌生感的社會。而在一個熟悉的環境中,人們會得到從心所欲而不逾規矩的自由。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規矩不是法律,規矩是“習”出來的禮俗。從俗即是從心。換句話說,社會和個人在這里通了家()。對于每一個人而言,家更是無拘無束的自由空間。因此鄉村所隱含的自由性使得鄉村極具吸引和魅力。

4、研究結論

以上從鄉村起源和游客動機的角度對鄉村性所包含的要素進行了分析,從旅游的角度出發,鄉村性內涵中應該包括自然性、和諧性、天然性、傳統性、自由性五個方面。綜合上述歸納,筆者認為鄉村性是人類在發展中,在與自然相處的過程中累積的一種交流效果和印跡,其本質在于人與自然原真、樸素、和諧的關系,在此關系的長期浸潤下人與人之間也達到了和諧相容,并由此使得個體本身達到一種完美的自洽狀態。鄉村是人與自然相和諧這一本質內核體現的空間,也是其作用的結果。一切雖然不是絕對的自然,但卻宛若自然,這才是鄉村吸引人的根本所在。需要指出的是鄉村性是一種普遍意義上的性質,并不僅僅是城市的反面,城市中一方面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缺失,一方面由于這種關系的不明顯,由此使得鄉村中這種和諧美好得到突出和強化,城市起到的是襯托的作用。如果只是一味的從與城市對立的角度來談鄉村的話,就會使視野局限于較小的范圍,而有可能忽視掉鄉村更為豐富的內涵。同樣也不能簡單地從與城市對比的角度上來討論和發展鄉村旅游,而應該置身于鄉村更為廣闊的空間里,挖掘鄉村作為旅游資源的多維價值和功能。

參考文獻

[1] 張小林.鄉村概念辨析[J].地理學報,1998,53(4):365-371.

[2]龍花樓, 劉彥隨, 鄒健. 中國東部沿海地區鄉村發展類型及其鄉村性評價. 地理學報, 2009, 64(4): 426-434.

[3] Michael M. Bell .The two-ness of rural life and the ends of rural scholarship [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Volume 23, Issue 4, October 2007, Pages 402-415.

[4] Richard Yarwoodand Clive Charlton.‘ Country life ’ Rurality, folk music and‘ Show of Hands ’ [J].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 2009, 25, (2): 194-206 .

[5]李開宇. 基于“鄉村性”的鄉村旅游及其社會意義[J]. 生產力研究, 2005(6): 107-169.

[6]王小會. 淺析鄉村旅游的鄉村性[J].現代經濟, 2009, 8(2): 123-124.

[7]賀小榮. 我國鄉村旅游的起源、現狀及其發展趨勢探討[J].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1(01): 90-94.

[8]金茨萍, 金一萍, 黃郁成. 國外鄉村旅游的理論與實踐[J]. 文化研究, 2007(7): 91-96

[9]查芳. 對鄉村旅游起源及概念的探討[J]. 安康師專學報, 2004, (16): 29 -32.

[10]黃潔. 從“鄉土情結”角度談鄉村旅游開發[J]. 思想戰線, 2003, (5): 24-30.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正定县| 陵水| 海阳市| 武汉市| 鲁山县| 莫力| 克山县| 樟树市| 孝昌县| 锦屏县| 长海县| 永清县| 伊金霍洛旗| 延安市| 富蕴县| 若羌县| 南平市| 绍兴县| 三明市| 集贤县| 富蕴县| 柳州市| 若尔盖县| 巴中市| 建始县| 探索| 古田县| 崇义县| 城步| 屏山县| 定结县| 溆浦县| 横峰县| 正蓝旗| 福贡县| 侯马市| 兴城市| 积石山| 英德市| 阿拉善左旗| 抚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