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色av,短篇公交车高h肉辣全集目录,一个人在线观看免费的视频完整版,最近日本mv字幕免费观看视频

首頁 > 文章中心 > 地域文化的特征

地域文化的特征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地域文化的特征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地域文化的特征

地域文化的特征范文第1篇

【關鍵詞】江南民間舞;地域文化;滸浦花鼓

中國民間舞扎根于中華大地,來源于人民群眾之中,是我國舞蹈體系中一個重要的舞蹈門類。民間舞蹈的分布大多是由我國各民族分布情況自然形成的,源于各民族自身勞作、生活習慣和民族信仰,是最具有民族性,群眾性的舞蹈形式。我國地域遼闊、歷史悠久。擁有56個民族,由于所處地域、民族風俗、歷史文化和的不同,導致了中國各民族之間的民間舞蹈在內容和形式上種類繁多,形成了上千種各具自身特色和文化內涵的民族民間舞蹈。它們在舞蹈的體態、節奏、動律上獨具特色,形成了獨有的民族舞蹈特色。其中江南民間舞蹈常給人以柔美委婉、纖秀靈巧之風格,溫柔嫵媚、和諧流暢之美感。舞蹈《一方田》以省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滸浦花鼓”為素材,通過編導純熟的編舞技法將其展現在舞臺上,生動形象地反映了江南人民生活勞作的場景。

一、“江南”的地域特點

(一)按照自然地理劃分。根據地理位置而言,在中國版圖上,長江以南稱之為“江南”。江南地域廣闊,狹義多指的是長江中下游平原的南岸等地區。廣義的江南包括了上海、江西、湖南、浙江全境,以及江蘇、安徽、湖北三省長江以南地區。

(二)按照人文歷史劃分。“江南”既是一個地理概念,更是一個社會政治和人文區域概念。江南不僅僅是一個地理名詞更是一個包含著美麗、文氣與富庶,被世人不斷向往和憧憬的詞。如今的長江三角洲也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江南不僅素以魚米之鄉、風景秀麗著稱,重文也是江南的傳統之一,這也鑄就了部分江南人的文化性格,白墻青瓦小橋流水式的經典江南建筑風格也別有一派恬靜內秀的韻味。

(三)地域文化對江南民間舞蹈風格形成的影響。豐富多彩、別具風韻的江南民間舞蹈是江南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名聞遐邇的吳歌吳舞,在我國樂舞發展史上曾經產生過深遠的影響。發達的吳歌吳舞在江南大地上不斷演變、交融、分化,留下了多色彩、多風格、多情趣的江南民間舞蹈,它們在各地區不同特色的基礎上,又呈現出一種總體性的藝術風格———優美、典雅、清新、淳樸。

二、地域文化對江南民間舞蹈創作的影響

(一)地域文化對舞蹈創作素材選擇的影響。張籍在《送從弟戴玄往蘇州》中寫道:“楊柳閶門外,悠悠水岸斜。乘船向山寺,著屐到人家。”江南的水,江南的景,江南的人,自古以來便不停地激蕩著文人墨客們的文思。說到“江南”人們總會將它和“水鄉”這詞聯系在一起。江南一帶川澤沃饒,房屋都是依水而建,人民的生活、勞作總也離不開船只、水網。在吳文化和水文化的共同熏陶下,水上的生活直接成為了民間舞蹈的素材源泉。

(二)水鄉漁港的自然環境對民間舞蹈素材形成的影響。“滸浦花鼓”是在江蘇常熟滸浦一帶民間廣為流傳的舞蹈。滸浦,位于長江岸邊,盛產魚蝦,在很早以前便是海產品的貿易中心,因此便吸引了大批蘇北地區的漁民遷移至此處生活,于是“滸浦花鼓”最早的花鼓原型也進入蘇南地區并不斷演變形成。20世紀初,在經過了第一代花鼓藝人唐如云夫婦以及其后的徐開明、徐貴銀父子等三代藝人的傳承和發展,并結合當地傳統的“跑燈舞”、“龍燈舞”、“麒麟舞”等漁港舞蹈特色,滸浦花鼓這一獨具神韻的民間舞蹈逐漸形成完善,它在表演風格上兼具蘇北之豪放與江南之柔美為一體,20世紀80年代,滸浦花鼓一度興盛,并入編《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2009年被列入江蘇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三)舞蹈《一方田》的素材選擇。“其實,要創作一個關于滸浦花鼓的舞蹈,是我長期以來的夙愿,只是因為種種原因,始終沒有找到一個合適的點,但當我聽到徐貴銀老人去世的消息后,我突然有了一種強烈的沖動,我應該真正地做起來了……”這是牛小艾在談到其創作時的一段開場白。群舞《一方田》的創作靈感來源于“滸浦花鼓”,舞蹈以滸浦花鼓民間藝人徐貴銀這一角色為原型,在充分運用滸浦花鼓基本動作元素的基礎上不斷創新。舞蹈一開始,舞臺上出現的一架古老的水車,一方扎根于江南土壤之中的碧綠稻田,一位身型略帶佝僂的老人,那便是徐貴銀老人,一位對于民間藝術癡狂醫生的民間藝人。女舞蹈演員們時而是泥土中的秧苗,時而化作“花鼓娘子”翩翩起舞。綠色的秧苗,綠衣的人,交錯有序地幻化出了多個不同的農田場景。

三、地域文化對舞蹈《一方田》舞蹈動作的影響

舞蹈《一方田》中大量運用“滸浦花鼓”的動作元素,舞姿活潑自由,節奏鮮明,配合手中花鼓、蓮湘的使用,肢體的轉身蹬跳、橫步扭胯,令人眼花繚亂,充滿濃郁的民間風韻。“滸浦花鼓”最初是漁民在船頭岸邊時的娛性表演,船身的搖擺帶動了演員的肢體顫動。舞蹈中“花鼓娘子”在秧歌步的基礎上加入了江南民間舞蹈的“顛顫”元素。雙腳作“十字步”動作時,每邁出一步,雙膝顫動兩次。在橫步扭的基礎上加入了“扭胯晃腰”的元素。左腳向左邁出的時候胯向左出,雙臂同時向左劃“臥八”形,右腳經左前向左邁步,胯向右,雙手向右劃“臥八”形,兩臂同向擺動,宛如風擺柳。舞動時運用頭、肋、胯的擰、扭、沖,上身與步伐和諧形成一個自然優美的三道彎舞姿,將江南女性的柔和和娟秀展露無遺。這一方水土養育著代代的江南人,從泥土中滋生出來的是江南的文化。

四、舞蹈《一方田》音樂中地域文化的反映

自古樂舞不分家,舞蹈需要音樂的激發與強化,音樂可以強化舞蹈的情感色彩,使得舞蹈顯得更加生動,與觀眾之間更能獲得共鳴。原蘇聯著名舞劇編導和舞蹈理論家扎哈諾夫說過:“音樂———是舞蹈的靈魂。音樂包含并決定著舞蹈的結構、特征和氣質。”舞蹈《一方田》在曲調上,以江蘇沿江一帶的民歌為基調,并融入了江南水鄉的抒情韻味。在唱詞上,以說唱古代人名和傳說故事為主。“小鑼子那么一敲……響當當喲……”伴隨著男子略帶沙啞嗓音的傳來,一幅滸浦當地的農家生活場景就此在觀眾眼前展開。縱觀歷史,江南民間舞蹈作為意識形態的一種藝術形式,其形成和發展與江南的地理條件、民俗民風、文化環境等都有密切的關系,成為人民生活的形象反映。它反映了吳地人民在生產、勞動、戰斗、愛情、階級斗爭等諸多方面的思想感情。任何一種舞蹈文化,都是其民族性格的外化。只有立足養育自己的本土,才會感受到雄渾土地上舞蹈文化積淀的厚重。舞蹈《一方田》中的“江南味”正是來源于“魚米之鄉”沃土,河流之間的滋養,來源于江南吳地文化千百年的熏陶。在舞蹈創作實踐中,必須充分認識和探究江南民間舞蹈的形成和發展以及其形成的因素,才能進一步捕捉和體味江南民間舞蹈的韻味和風格,在保持江南民間舞蹈傳統特色的基礎上與時俱進,不斷拓展江南民間舞蹈之神韻,使創作的舞蹈作品更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強烈的時代感。

【參考文獻】

[1]沈石,徐凌峰等.蘇州民間舞蹈志[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4

[2]李熾強.生命精神的藝術[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2

[3]胡爾巖.舞蹈創作心理學[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4

地域文化的特征范文第2篇

摘要:在祖國的北方,是一片遼闊的黑土地。在這肥沃的黑土地上,有關東人世世代代的辛勤耕耘和充滿了耐入尋味的生命活力。東北秧歌具有悠久的歷史,它是北方勞動人民長期創造積累的藝術財富,它詼諧,風格獨特,廣袤的黑土地賦予它純樸而豪放的靈性和風情,融潑辣、幽默、文靜、穩重于一體,將東北人民熱情質樸、剛柔并濟的性格特征揮灑的淋漓盡致。

關鍵詞:地域文化;民俗風情:東北秧歌;風格特征:教學實踐

漢族作為中華大地上的主體民族有著自己悠久的歷史和演變的過程,因地域和歷史遷徙的原因使民間舞蹈文化呈現出豐富多彩的風貌。秧歌是中國北方地區廣泛流傳的民間舞蹈形式,它源自田間勞動,后來成為農閑或年節時間的化裝表演。在南宋的時候,就已經有了關于與秧歌相類的民間舞蹈“村田樂”的記載,清代還有人說明了現存秧歌與宋代“村田樂”。秧歌有不踩蹺表演的“地秧歌”和踩蹺表演的“高蹺秧歌。近代所稱的秧歌大多指“地秧歌”。作為北方地區極為普遍的漢族民間歌舞形式,秧歌通常是老百姓歡度傳統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的重要內容,南方地區的漢族民間歌舞形式也非常豐富,但大都不同于秧歌,一般在各地小戲、民間舞蹈的基礎上有自己獨特的形式,比如安徽的花鼓燈、云南花燈等,在這我主要介紹我們家鄉的東北秧歌。

一、地域文化

歷史上漢族人進入東北地區曾有兩次:一次是在遼金時期,另一次是在清代。隨著移民,他們也將自己的舞蹈帶到了這片土地上,秧歌是最主要的漢族民間舞蹈。史書記載,早在康熙年間,東北就已經有了“上元日”(正月十五)辦秧歌的習俗。表演的男子扮成參軍、婦女等角色,邊舞邊歌、通宵達旦。到了清末民國年間,扭大秧歌已經是遍布東北各地的春節娛樂活動。“辦秧歌”的發起組織者,或是商家富戶,或是行政機構,或是民間組織,負責如集本地擅長于此道者,并置辦服裝道具、聘請鼓樂班子、組織排練、籌劃演出安排等,具體事項通常是由一位演技好、威望高、辦事能力強的“秧歌頭”負責張羅。正月初一家家戶戶都忙著拜年,一般從初二開始“跑秧歌”。演出形式以拜年賀喜為主。在城鎮,秧歌隊要到當地官署和商家鋪戶以拜年名義演出,在農村則是坐著大車到附近的村屯,在村公所或富家大戶宅院中演出,也有登門拜年之意。這種演出,受拜者要預備煙茶款待,并在秧歌隊臨走時給“秧歌頭”賞錢,有的還要管飯。所以秧歌隊拜年事先已選好對象,起碼是要給得起賞錢的才能去,否則人吃馬喂各種費用就難以開銷了,當然,演出時當地男女老少都可以白看熱鬧。過去農村過年,一是圖“喜興”,二是講面子。假如哪個村設來秧歌隊拜年,村里的人都會覺得不開心。因此,如果本村不辦秧歌,各家按貧富攤錢,派人去外村“接秧歌”,以為村里增添過年的喜慶氣氛。

東北秧歌主要流行于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系從中原一帶傳播而來,在發展中吸收了當地滿、漢兩族人民的文化藝術成就。東北地區的民間舞蹈有秧歌、龍燈、旱船、撲蝴蝶、二人摔跤、打花棍、踩高蹺等,多在一起配合演出,統稱為“秧歌”。東北秧歌有高蹺秧歌、二人轉和地秧歌三種形式,并有花場、小場、唱喜歌、對歌等表演程序。東北秧歌以演唱秧歌小曲為主,一般為男女2~5人,1人領唱,眾人相和。演唱的小調有五十余種,如《鬧五更》《繡花燈》等。秧歌旋律流暢,節奏歡快簡潔,其紅紅火火的場面、豐富的舞蹈語匯、情趣盎然的姿態和靈動活的表演風格,歷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如帶簡單情節的小段有《王婆罵雞》《鋸大缸》《瞎子觀燈》等。流行在吉林的秧歌是舞蹈、歌唱、戲劇三者綜合,以舞蹈為主的民間藝術。關于吉林地秧歌的淵源,眾說不一。據多數秧歌藝人講,傳說忽必烈稱帝建立大元帝國之后,把百姓聚會每五十戶編成一隊,派一個元兵看管。在春節、元宵節期間,元兵怕百姓聚眾謀反,就把各戶男子集合起來,由他領隊唱唱跳跳。后來這一活動作為一種表演形式流傳下來,演變成秧歌。這一說法的依據是吉林傳統地秧歌中有“老韃兒”(指元兵)這個人物,并且是秧歌隊的領頭和指揮。當然,這也只是一種傳說,不見文獻記載。從吉林文化史和地秧歌的內容、形式、扭法、扮相等多方面分析考察,它是從關內傳入的,經過不斷的豐富和發展,演變成具有地方風格和特點的民間藝術形式。吉林的秧歌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和鄉土味,有淳樸自然的生活原型美,它具有火爆歡快,豪放矯健,質樸憨厚、幽默詼諧等藝術風格和特色,其中尤以踩高蹺、耍龍燈、跑早船和逗獅子最為著名。

二、民俗風情

東北秧歌有悠久的歷史,是北方勞動人民長期創造積累的藝術財富,它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勞動生活,又和古代祭祀農神祈求豐收,祈福禳災時所唱的頌歌、禳歌有關,并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吸收農歌、菱歌、民間武術、雜技以及戲曲的技藝與形式,從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發展到今天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種民間歌舞。是一種具有自娛自樂群體性的表演形式

東北大秧歌是關東民間文化的一大瑰寶,其中蘊含著關東人民的審美心態和藝術情趣。民間稱秧歌叫“扭得浪”,即不但舞姿要優美,而且腰胯擺得幅度要大,節奏感要強,表情要有感染力,總之是不能平淡而要夸張,才符合關東豪爽熱情的民風。此外,秧歌的“走陣”(行進表演隊形)也要活潑新鮮。除通常的圓場外,還可以走出“二龍吐須”、“太極八卦”等許多花樣,時快時慢,邊走邊變,加上演員服裝的鮮艷色彩,看得人眼花繚亂。

秧歌里的精彩部分是高蹺,俗稱“踩高腳子”。蹺棍長二至三尺,表演中也是走秧歌步和陣形,以扭得快、扭得歡為好。秧歌中所扮的人物,既有披紅掛綠的大姑娘、小媳婦兒、也有抽長煙袋的丑婆子、戴紗帽翅的縣官、呆頭呆腦的“傻柱子”,以及“蹌驢”、“早船”等加帶其他道具的表演,個個樸實憨厚、滑稽可愛。另一類角色則是民間熟知的小說戲曲人物,如《西游記》中的四師徒、過海的八仙以及年畫上常見的公子、丫環等等。舊時扭秧歌都是男性,所以女性角色多是男扮女裝,演起來更加大膽潑辣、逗趣可笑。

看秧歌最過癮的是遇上“打對臺”,即一個場子來了兩支秧歌隊。因為過年時的秧歌大都給賞錢,所以按照不成文的規矩,一個演出場地只能留一支秧歌隊。如果兩伙秧歌隊同時到,或是后到的秧歌隊不愿退讓,那就只能以演技分高低。扭得好,能吸引觀從的留下,技不如人的自動退出。每逢這時,兩支秧歌隊都得拿出看家的本事,格外賣力,叫著勁兒地扭,觀眾們則漁翁得利,大飽眼福。在這種比賽中,吹嗩吶的樂手(俗稱喇叭匠)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由于秧歌是隨著嗩吶聲和鑼鼓點兒走,從一定意義上說,只有吹不出來的,沒有扭不出來的,因此嗩吶相當于秧歌隊的靈魂。優秀的喇叭匠,不僅會的曲調多,演奏技巧高,而且還練就許多絕活,技藝高超者能在吹奏的同時,兩個鼻孔里各插一只燃著的香煙,頭頂和兩臂各放一只盛水的碗,走著吹、轉著吹、 登上桌子吹,喇叭不斷、香煙不滅、水碗不灑。這類絕活平時用不著,遇到想多討賞錢或打對臺的時候才亮出來,出奇制勝。所以,辦秧歌的都盡量請當地名氣大的喇叭匠。有的時候正在演出,來了另一秋秧歌,離老遠一聽喇叭吹得好,或者打聽到喇叭匠是聞名的高手,便會甘拜下風自動“蔫退”。

過年開扭的秧歌到正月十五至十六兩天達到。這時走村串屯的拜年已經結束,街上的商家店鋪也開始了新一年的營業。元宵佳節之曰,秧歌隊紛紛集中到當地最繁華熱鬧的市鎮街道,進行游行式的演出。有的還特意辦出與賞花燈氣氛融為一體的“燈官秧歌”。街市上精彩表演此伏彼起,熱鬧非凡。酷愛秧歌的演員們也都在滿街觀眾的喝彩聲中盡展才華,過足了秧歌癮。因為鬧過這兩天之后,他們就要卸去彩裝,回到田地和作坊里,成為普普通通的勞動者了。

如黑龍江鶴崗市歌舞團推出的舞蹈《扭不夠》是以秧歌為素材,表現當代農民喜獲豐收之情的佳作。《扭不夠》如何感染觀眾?是因為這一舞蹈自娛性極強,舞蹈演員在臺上就像“真的農民”那樣,在改革開放科技致富的大道上,山鄉具變“真”獲得了特大的豐收。演員們動了“真情”盡情地抒發內心的喜悅,他們在表演中流淌著長期生活積累的體驗和感受。在舞蹈的語言的選擇、運用上,編導在傳統秧歌動作的基礎上創新出“左右挑一扭”這一風趣的主題動作,表現了東北人樸實、憨厚、詼諧的”土味。

如由王舉編導,王曉燕主演的大型舞劇《關東女人》講述了一個闖關東的女人傳奇的一生,展示了命運在輪回中守望,生命在抗爭中堅強的偉大精神。舞劇通過畫卷般的舞蹈和場景,將一位栩栩如生的“關東女性”形象展現在舞臺上。女主人公在舞劇中經歷婚戀、喪夫,娶兒媳、戰爭、送子參軍等一系列悲喜人生遭遇后,最終由一位情竇初開的花季少女磨練成為一名熱愛生活、性格剛毅的“關東女人”。劇中關東女人的形象,隨著劇情的深入不斷變化,但從頭到尾,都顯現出關東女人的性格特點,并滲透著黑土地的民俗風情。

毫無疑問,東北秧歌是關東人的一種自娛自樂群體性而又喜聞樂見的表演形式。它的產生雖有數百年的歷史,但仍需要推陳出新。街頭的大秧歌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讓更多的人參與其中。現在各地的秧歌表演發生了很多的變化,舞蹈編導們將大秧歌的舞姿改編得更具有現代感,富有大都市的文化氣息,使街頭大秧歌既有娛樂、健身的特點,更具有觀賞性。如把時裝和富有個性的發型與扭秧歌有機的結合在一起,那就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也是個性化魅力的展現。

三、東北秧歌的風格特征

東北秧歌是東北人心靈的表達,是生命情感自由宣泄的一種方式,在舞蹈的同時它講述著東北人自己的故事,每當人們看完東北秧歌都會有一種逗趣、熱烈、放松豪放的感覺。

今天的東北秧歌形式詼諧,風格獨特,廣袤的黑土地賦予它純樸而豪放的靈性和風情,融潑辣、幽默、文靜、穩重于一體,將東北人民熱情質樸、剛并濟的性格特征揮灑的淋漓盡致。穩中浪、浪中梗、梗中翹,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東北秧歌的最大特點。同時,花樣繁多的“手中花”,節奏明快富有彈性的鼓點,哏、俏、幽、穩、美的韻律,都是東北秧歌的風格特征。

(一)東北秧歌的體態特征:始終保持前傾,出腳時,踢抬有力,收回時,落地快而扎實,使膝部規律性的頓性和手絹花翻轉時的爽利結合起來,形成了東北秧歌特殊的體態律動,即人們稱之的“眼勁”,這種“眼勁”與本地人民剛強不屈的性格相吻合。如王曉燕跳的《大姑娘美》通過她的那雙會說話的眼睛,一顰一笑,嗔怪嬌狀,再加上爽朗的舞蹈動作,將一個潑辣、任性又對愛情充滿執著的東北姑娘的哏、俏,幽、穩、美的風格表現的淋漓盡致。

(二)東北秧歌動律的基本特征:高蹺,不僅是形成舞蹈體態特征的原因,同時也是形成秧歌律動的根本原因。秧歌的基本動律表現在“走相”、“穩相”、“鼓相”及手絹花等主要動作元素中。

(1)“走相”里的走場步,是一種流動步伐,該步伐不同于中國古典舞的圓場步,特點在于其動作膝步松弛、腳腕略勾、后踢、落地同時膝部略加控制,形成帶有“襯勁兒”的一步一頓的動感特點:步伐可以收得很小,也可以放得很大,甚至跑起來,舞蹈表演中在這種步態中變換各種路線,兩者的結合,體現出一種灑脫、流動的美感。“走相”里還有矮子步、前踢步等,表現的則是風趣、幽默、滑稽、詼諧的情調,給人以哏、俏等美的慰藉。

(2)“穩相”在秧歌中稱為靜態性動作,這類動作穩而俏,有著把外在動作瞬間轉化為內在節奏的動感,給人以既穩重又俏浪的美感。常見的舞蹈動作有:單扶肘、胸前立掌、雙扣手等。

(3)“鼓相”是表達人物思想的重要手段,不同性格人物運用不同的叫鼓。鼓相動作多由叫鼓、連鼓、翻身、鼓相組成,是一個綜合體。叫鼓有“一鼓”、“二鼓”、“五鼓”、“十二鼓”,其中“五鼓”最具動作的典型性。

(4)“手絹花“動作有挽花、片花、胸花、纏花、蹺花、抖花、甩花、分合花等幾十種,還有上旋花、頂花、立花、立旋花、甩旋花、回旋花等高難度舞蹈手絹花技巧。

如榮獲首屆中國舞蹈《荷花獎》特別獎的群舞《絹花》,紅、黃、藍、綠色的手絹花,如真如幻,似花似蝶,若火若云,在舞者全身上下、左右前后、頭頂、肩側、肘旁、膝下、懷中、腰際、背脊、面龐到處閃耀開放,使整個舞臺呈現出翻飛流逸的景象。尤其是那舞者向外拋出一丈多遠后如魔術般又回到演員手里的回旋花,更是妙不可言。如在吉林省第一屆藝術節吉林市女中的學生表演的舞蹈《下雪了》,演員身穿天藍色的服裝頭戴白色的圍巾,手上是白色的手絹,在《下雪了》的舞蹈音樂中,16名女孩轉動手中的手絹,運用東北秧歌中手絹花的技巧“旋花、頂花、立花、立旋花”加上隊形的變化,背景是我們吉林市的江邊的雪柳,滿臺是白色的手絹在飛,好似雪花在漫天飛舞,象一幅畫展現在我們眼前,真是寒江雪柳,玉樹瓊花。好一片北國風光,真是太美了。

四、舞蹈教學實踐

東北秧歌在我校的舞蹈教學中是重中之重,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了解東北秧歌的風格特點和表演形式,在了解風格特點和表演形式基礎上在從內心、動作上感受并掌握東北秧歌在民間舞中的韻律特點,其次再藝術化的節奏處理。雖然我們有時覺得前兩點沒必要,而且有很多人會覺得這跟跳不跳好東北秧歌根本沒什么關系或覺得根本不必知道也不用知道,但是我覺得這跟跳好東北秧歌有很大的關系。即使把東北秧歌跳好了那也是外在的,而且沒什么欣賞價值。因為他在表演的時候內心永遠都不會感受到東北人的那種濃郁的生活氣息、內心情感和表達方式。例如:我在排練舞蹈《關東情》時,主要用了東北三大怪中的一怪“姑娘叼著大煙袋”為主題,在排練前,我首先給學生介紹了我們東北的民俗風情、地域文化等。我把在網上找的東北三大怪的一些照片給學生看,用講故事的方式,使學生了解我們東北的風土人情,然后播放舞蹈音樂,舞蹈音樂是以東北民歌《嘎啦哈》為主旋律,讓學生在音樂中感受舞蹈的韻律,醞釀舞蹈的情緒。同時啟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讓學生根據舞蹈內容自由地即興舞蹈,在這種熱烈地氣氛中,學生學習的興趣很濃,學習進度快。避免了單純外部動作的模仿,感悟舞蹈內在的個性和韻味。訓練了學生內部情態動作。同時,花樣繁多的“手中花”,節奏明快富有彈性的鼓點,哏、俏、幽、穩、美的韻律,都是東北秧歌的特色這一點介紹、講解給學生聽,并啟發學生想象把自己當做一個潑辣的東北姑娘,學生們在排練中手拿一尺長的大煙袋,用典型的在火盆上點煙、抽煙、在鞋底磕煙灰等動作,風趣、詼諧的表現了東北姑娘的幽默、滑稽,學生們的情緒熱烈,既生動又自然,為舞蹈增添色彩,參加了2009年吉林省、市藝術節展演,演出非常成功。事實證明,借助一些有益的輔助手段,使學生忘記自我,全身心地投入到特定的情境中,無疑對培養學生的感受力和表現力是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東北秧歌《喂小雞》是一個非常短小的情趣表演性組合,學生如果沒有生活的體會,表演起來只會生硬地完成喂小雞的動作,不能很好地把“哄小雞出場”、“喂小雞”、“撒米”等情景表現出來。我就通過電視錄像、講解在農村的生活體驗,把學生帶到農果家小院去喂小雞,再加以教師對音樂的講解、分析,讓學生充分的體驗生活,跳起來就會充滿激情,表演的舞蹈自然會生動有趣了。

東北秧歌舞蹈既要繼承又要借鑒,創新,這樣才能健康發展,只有植根于東北這塊黑土地,才能大樹參天;只有敞開胸懷,匯川成海,東北秧歌才會搖曳多姿,長盛不衰。

參考文獻:

[1]《中外舞蹈作品賞析》中國文聯出版社 編著 孫璐 張琪第七章118頁

地域文化的特征范文第3篇

關鍵詞:商丘民間舞蹈;風格特征;文化

商丘地處河南省東部,總面積一萬一千七百多平方公里,人口八百萬,民族以漢族為主,另外還有回族、蒙古族、藏族、朝鮮族等。土地肥沃、物產豐富,隴海、京九鐵路橫貫東西南北,交通便利。

商丘歷史悠久,是中原遠古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從考古發現,商丘有人類活動居住的時間至少遠推五、六千年前,相傳燧人氏就是在商丘鉆木取火,使人類的生產力發生根本性變化。商代第一個國君成湯建都于亳(史稱南亳),即商丘虞城縣境內……千百年來,商丘人民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創造了豐富多彩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商丘有著歷史悠久的舞蹈文化傳統,尤其是豐富多彩的民間舞蹈,源遠流長,風采獨具。據一九八五年民間舞蹈普查,商丘普查到民舞節目329個,普遍存在的有16種,民間大型舞隊7種,宗教祭祀與民俗活動舞蹈4種,稀有民間舞蹈“碟子舞”、“火老虎”、“肘歌”、“挑經舞”等等。如今這些民間舞蹈已不僅僅是人們的娛樂形式而更具有“文化活化石”的價值,是中原舞蹈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商丘民間舞蹈對研究中原舞蹈文化的藝術結構與特性,理解中原舞蹈文化的基本特質和特性,探究中原人民的精神趨向和審美思想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音樂風格特征

從地理位置上看,商丘屬于北方,而北方民間舞蹈的伴奏多采用鼓吹樂來伴奏。商丘民間舞蹈的伴奏大多是根據舞蹈內容而定,突出節奏的快慢、強弱對比,使之激情、歡快、奔放,從而渲染烘托舞蹈的情緒和氣氛。

商丘民間舞蹈的音樂,根據其伴奏樂器和形式,一般分為以下幾類:

(一)以打擊樂伴奏,這一類舞蹈一般情緒高亢,伴奏激情而歡快,樂器主要有鼓、大鑼、二鑼、大鈸、小鈸。節奏隨著節目的變化而變化,時緊時松,沒有固定鼓點。

例如“蹦傘”伴奏主要樂器有大鼓、大鐃、大鑼、小鑼、镲,伴奏時司鼓指揮全部樂器,司鼓必須熟悉掌握該舞的規律和全部過程,每一個曲子由持傘者向司鼓遞簧,與表演者密切配合,才能演奏出“蹦傘”的風格特色。

舞蹈“老仙頭”只有打擊樂伴奏,樂隊由五人組成,即太平鼓,大鐃、大鑼、大镲、小鑼,每人持樂器一件。打擊樂與舞者配合要緊密、靈活,其節奏隨著舞蹈的動作快慢而變化,音樂的感情熱烈、激昂。

“高蹺”伴奏沒有更多花俏的節奏鼓點,一個“隆冬倉”點子貫穿始終,此鼓點旋律雖然單調,但表現力豐富,強弱分明,緊隨演員的表演或慢或快地變換打擊節奏。“隆冬倉”鼓點由它自己獨特的結構規律,從曲譜上看所有銅打擊樂器在演奏中一直按照自己的點路,沒有變化的打擊。“隆冬倉”開始有個鼓簧,是起頭信號,中間不受時間長短的限制,可根據節目的長短反復擊打。結束時也要看鼓簧收尾。“隆冬倉”作用極大,它配合演員的表演,振奮演員的精神,它如針似線,把整個節目穿織在一起。

(二)打擊樂和其他樂器相配合。商丘民間舞蹈在伴奏時,除了純粹運用打擊樂外,有時候還結合一些其他樂器,配合伴奏,使伴奏更加豐富,以增強舞蹈演員的表現力。

例如:“獨桿轎”和“戲連會”,音樂伴奏時,要以打擊樂和嗩吶吹奏來烘托氣氛,嗩吶二個,鼓、大鑼、二鑼、大镲、小镲各一,舞中步伐不受樂器指揮,隨意而為,打擊樂貫穿始終,除嗩吶吹奏曲牌時按曲子需要固定點子敲打外,其余場按《慢大鑼》打奏,音樂的速度根據舞蹈感情的需要而變換節奏。嗩吶曲牌一般用《花轎曲》、《上繡軸》、《鞭梢》等,此舞的音樂連綿不斷,氣氛熱烈歡快,敲打,吹奏配合整理緊密,技巧變化繁多,風格獨到。

(三)民歌小調。商丘民間舞蹈的伴奏有時候巧妙運用民間音樂或者是保留民間小調原有曲調,根據舞蹈內容將唱詞改掉,使其伴奏更切近舞蹈表現內容。

例如:“霸王鞭”沒有固定的伴奏音樂和演唱曲調更不用打擊樂器。(打擊樂的聲音太強,會把霸王鞭的聲響淹沒)演唱用的曲調可由表演者任選。在它的早期,演唱用的多是些民間小調。如“賣花生調”、“窮人難調”等。和建國初期(1948——1950)多是演唱當時流行的革命歌曲直至現在也還是這樣。“霸王鞭”所選用的曲調盡管不固定,但總的來說,曲調流暢、順口,不太復雜,節奏明快;曲調感情歡快、活潑,并且小節數最好成復數,這樣,表演起來才和動作相吻合。轉貼于

《挑經挑》音樂為佛教音樂,有木魚、缽樂相伴奏,速度穩而慢,樂曲簡單。其特點屬經歌之類,有聲有韻,有時類似白話數板,作舞時曲調反復,每曲均有唱詞。《伏義經》為曲一,唱此曲作為引子,三人同舞時的即興表演,曲調可無限反復,經歌可任意選擇。

(四)套曲。商丘民間舞蹈伴奏帶曲譜,有時一曲專用,有時一曲多用,還有多曲連用等形式。

例如“婆媳進香”,伴奏曲牌有三種行路點組成,其中曲一,節奏中快,一小節兩鑼,或者說是“一镲一鑼”;曲二,節奏中途加入一小節一鑼,或者說是“二镲一鑼”;曲三,伴奏時還要隨著演員動作的幅度、腳步的快慢,不斷便換點路或調整節奏快慢,以防伴奏脫節,影響演出的效果。

二、表演風格特征

(一)中國民間舞是中華民族藝術中最豐富多采的瑰寶,它體現了中華民族熱愛生活的真情實感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因為它表現了人民的愿望和情感,才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歡迎和喜愛。從中國舞蹈史料記載,我們不難發現民間舞的發展過程一直是以一種“舞、戲”合一的藝術形態為其成熟標志的。所謂“民俗”,它的內容包括一個民族的傳統風俗習慣、信仰、民間故事、歌謠、諺語等等。正因為如此,在民族文化背景下產生的民間舞蹈便具有了很強的“故事性”和“戲劇性”的特征,是一種“劇情”化的舞蹈藝術結構形態。?

例如: “姜公背婆” ,此舞從開始到結束,只走了一個過場,其動作也比較簡單,姜公以一步兩拍“老生衰步”上場,用“提身”、“搧扇”、“拽漢”、“跪倒”、“過河”等動作姿態,表現姜公年邁背婆行路艱難的特征,土地爺以一步一拍的“老生步”上場,用手扶“攙”等動作,反映土地熱心助人的思想感情。其特點是:由于無唱白實具啞劇形式,它完全通過動作和姿態表現人物特點性格和感情,以“老生步”和“老生衰步”貫穿全舞始終,以戲劇動作為主,富有濃厚的戲劇表演色彩。

(二)民間舞蹈的藝術形象總是浸泡在感情之中的,在民間舞的人體動作中,沉積了所從屬民族的性格氣質和情感生活。民間舞的語匯是以“表情”為主的舞蹈語匯。特別是民間舞“劇情”化的舞蹈結構要求對其藝術形象的塑造上追求一種“詩情畫意”的意境之美。在民間舞當中,情感啟發動作,動作傳達情感。“民間舞蹈的表演無論是一舉手,一投足,以至每一個細小部位,細小動作都飽含著一個民族的“情”。“情”是民間舞生命的標志。民間舞一旦失去生命的真實,就感染不了觀眾,就沒有了價值。所以,民間舞一定不能忽視“情”,“情”是民間舞生存的根基。”

例如:“鬼會”因岳飛被害,秦檜當道,才促使正義愛國的人民群眾發揮其聰明才智,創造出“鬼會”這一以鬼喻人揚善抑惡的大型民間舞蹈節目。“鬼會”不論從內容到形式,都獨具風格。它演技粗獷,滑稽而又充滿著幽默情趣。表達了人們歌頌忠良,貶罵奸相的情感。

藝術創作是藝術家對現實生活的真情實感,通過他們的想象和創造、加工才來表現的。民間舞蹈更是如此。因為民間舞蹈是群眾自己的創造和表演的,是創造者的情感發展到極至時身體的一種表現。所以,民間舞也和其它姊妹藝術一樣,是人們為了發泄“情”而產生的。民間舞蹈是最富有生活氣息,最有血有肉的舞蹈藝術。

商丘民間舞蹈文化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商丘民間舞蹈對研究中原舞蹈文化的藝術結構與特性,理解中原舞蹈文化的基本特質和特性,探究中原人民的精神趨向和審美思想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當代世界的一種普遍呼聲,而且已經成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通過商丘民間舞蹈的研究、發掘和整理,來喚醒人們對非物質遺產的保護意識。

地域文化的特征范文第4篇

論文關鍵詞:陜北 陜北方言詞語 地域文化

序言

歷史上,漢語形成了多樣、復雜的方言。陜西北部,即長城以南,黃河以西,子午嶺以東,橋山以北的廣大區域,包括延安、榆林兩個地級市,通行著陜北方言。陜北方言詞語是指陜北方言中的詞和熟語的總和,是陜北方言的重要組成部分。清代學者李光庭說:“言語不同,系乎水土,亦由習俗……”可見一定的語言與當地的地理環境、地方習俗、傳統觀念等直接相關。陜北方言詞語中有大量的地名詞語,這些詞語往往反映了當地的地理面貌、歷史演變和人們的心理愿望。本文主要探討陜北方言地名詞語所反映的區域地貌特征和所積淀的陜北歷史文化等方面的內容。

一 陜北方言地名詞語的區域特征

人活在特定空間中,就不能不與反映空間地理位置的地名詞語打交道。陜北方言詞語中,地名的詞語相當活躍,成為當地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的重要組成部分。地名詞語通常由兩部分組成,專名加通名。通名部分的詞語大多反映了當地自然地理地貌特征,而專名部分則反映了當地物產特點。

1 陜北方言詞語反映陜北地理特征

陜北在地理上屬于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在地貌上表現為溝壑縱橫,峁梁相接,溝峁交錯的特點。陜北人在給地理實體起名時多以“溝”、“墕”、“岔”、“崖”、“畔”作為通名。反觀之,這些通名記錄反映了陜北溝壑峁梁眾多的區域地理地貌特征。

溝:山溝,地面低洼地帶。陜北溝壑眾多,以“溝”命名的地名詞語也很多,如子洲的宋家溝、曹家溝等。

含:兩山相連處,俗稱“含”的地名主要集中于榆林地區。如子洲有米家、佟家,府谷有王家。

岔:道路分岔的地方。以此為名的有:綏德的霍家岔、清澗的岳家岔、子長的青陽岔等。

崖(陜北方言讀nai):山邊陡峭處。帶有“崖”的地名有:神木的花石崖,綏德的李家崖等。

畔:黃土山體的旁邊或附近。住在土山側的地方多以畔命名。如子洲的杜家畔,靖邊的張家畔等。石山或石卯梁旁邊的地方則稱為石畔。神木有雷石畔,子洲有馬家石畔、侯家石畔等。

峁:頂部渾源、斜坡較陡的黃土丘陵。以“峁”為名的地名象神木的沙峁,子洲的拓家峁等。

梁:山體中間隆起的地方。以“梁”為名的地名如子洲的溫家梁、榆陽區的李家梁等。

圪嶗:山間避風處,以其命名的地方也有不少。子洲有周家圪嶗,洛川有王家圪嶗、史家圪嶗。

圪凸(陜北方言讀du, 上聲):山間突出處。采用“圪凸”做地名的如清澗的師家圪凸,吳堡的樊家圪凸等。

崾峴:山上或平川地勢險要地段。崾峴也寫作崾險。如榆林的孫克崾峴、安塞的佛道崾峴等。

坪:黃土丘陵或山區中的平地。綏德有棗林坪、子洲有苗家坪等。

咀:大自然形成的三面環溝的地方或村莊。綏德有魚家咀、安家咀。清澗有石咀驛鎮。

其實上述地名不為陜北所獨有,全國各地都有分布。不過,由于受到陜北區域地理地貌的影響,這種情況在陜北表現得尤為突出。我們在觀看陜北地圖時會強烈感受到這一點。

2 陜北方言地名詞語反映當地的物產

地名不僅是當地地形、地貌的形象再現,同時通過地名也反映了當地區域物產特點。

榆林因其多種榆樹而得名。類似的還有安塞的榆樹灣、志丹的榆樹窯子、橫山的榆樹峁等。

佳縣(原名葭縣)因縣境內有一條葭蘆川,葭蘆叢生得名(古人把葦芽叫葭,未出穗的叫蘆,長成后的叫葦)。府谷有野蘆溝。

米脂,因境內有米脂水而得名。米脂水,又名流金河,此地水土肥沃,盛產小米,質醇味美。史書上說米脂水“沃壤空粟,米質如脂”,因而在宋代首建米脂寨。

甘泉縣名最早始于唐代,以縣南谷崖有泉水“飛流激下,甘甜美味,隋煬帝游山時曾汲取”而得名。

陜北各地都有棗樹種植,因此以棗林、棗樹命名的地名也很多,如綏德有棗林坪、綏德的棗樹灣、安塞有棗樹臺,志丹有棗林坡。

其他植物在陜北也多有栽種,如柳樹、槐樹,梨樹、桑樹、柏樹、桃樹、海紅等。以此命名的如:安塞有柳林鎮、柳灣,榆林有紅柳溝鎮,定邊有柳樹梁、紅柳溝;安塞有槐樹莊,志丹槐樹臺,子洲有槐樹岔;安塞有梨樹溝;府谷有圪針塔;府谷有桑林坪、桑園梁;府谷有柏樹峁;綏德有桃樹峁;府谷有海紅梁等。

在陜北各地反映動物的地名不多。陜北各地有雉雞,這在地名中有反映,如定邊的金雞灣、金雞灘,這里的金雞疑為雉雞的方言改稱,另外如榆林有野雞河等。

榆林的上鹽灣、下鹽灣,也因其盛產鹽而得名。此外從靖邊:寧條梁鎮、黃蒿界鄉、席麻灣鄉,清澗的石盤鄉等地名都可了解當地的物產特點。

二 陜北方言地名詞語的文化內涵

1 陜北方言地名詞語反映古代民族接觸

陜北在我國歷史上是一個重要的軍事要地。歷代王朝為了爭奪陜北這塊地區,長期頻繁進行拉鋸戰。戰爭之后,陜北漢民族人民與匈奴、鮮卑、突厥、黨項、女真、蒙古等少數民族人民融合雜居、交流交往,這些為陜北文化注入了豐富而獨特的文化內涵。

在古代,陜北曾是少數民族活動的舞臺。宜川縣有庫渦川、延安有庫利川、延長有渭牙川,便是匈奴語“庫渦、庫利、渭牙”,加漢語通名“川(chuan,按陜北方言讀上聲)”命名的。

陜北榆林、神木、府谷等地區接近內蒙,地名命名多受蒙語影響。這些地名多分布于靠近內蒙古的村莊。此外,還有蒙語地名加漢語方位詞或通名形成的地名,如神木的大保當(灌木叢草灘)、中雞等,這些地名,充分反映了歷史上漢族和少數民族雜居相處,互相學習,相互交流的民族融合局面。

伙盤指清代農民租種蒙旗土地的地方,也作“火盤”,因而也有以此命村名的。榆林有白家伙場、郭家伙場,神木有鐵匠伙盤、楊伙盤,這些地名反映了漢蒙交往的史實。

另外,還有一些受其他少數民族姓氏影響的地名。如與歷史上北魏時期的鮮卑族活動有關的乞佛(洛川縣朱牛鄉有上乞佛村、下乞佛村)等。歷史雖已遠去,但地名這一活化石卻鐫刻了民族融合的情景并把它頑強地保留到今天。

2 陜北方言地名詞語反映陜北古代軍事

在我國歷史上,整個西周階段,陜北地區基本上是被獫狁占據著,秦漢時期陜北屬上郡所轄,而上郡在當時的軍事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東漢末年,陜北則為匈奴等族占據,隋唐時代,陜北曾是突厥部族活動的地區。宋金元明時期,陜北是國家的軍事要沖,邊防重鎮,歷代王朝為了這塊地區,曾付出了很大代價。明憲宗朱見深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在長城沿線設置榆林衛,筑“邊墻”,設城堡,從含有“鋪,驛”、“墻、城、堡”的陜北方言地名詞語中則可以看出古代在軍事防御方面的布局。

宋時為防御突厥、西夏,在沿邊地帶擇沖要處建立一系列城、寨、營、堡組成的防御體系,含有“墻、城、堡、寨”的地名,可以追溯到宋代。地名中的“墻”即指長城。含有“城”的地名,由于時代的原因,有的城址已廢,但其輪廓仍然清晰,成為陜北的名勝古跡。如統萬城(靖邊),又名“白城子”,曾是東晉時匈奴族首領赫連勃勃建立“大夏國”的都城;楊家城(神木),即古麟州城,為古代邊塞著名的軍事堡壘。陜北地名中有鐵邊城,五谷城(吳旗)、朱官寨(佳縣),新寨(吳起),太和寨(神木),張家寨(子洲),高家堡、欄桿堡(神木),響水堡(宜川)、安邊堡(定邊)、解家堡(神木)、榆河堡、龍州堡、歸德堡、雙山堡(榆林)、波羅堡(橫山)等,這些地名有些是宋代設立的。從這些地名,我們可以看出古代軍事防御體系的布局設置。

3 陜北方言地名詞語反映官民追求和平安寧的心理和宗教信仰

詞語是人類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詞語的使用和演變可以映射出陜北人民的文化心理。陜北地名詞語突出反映了歷代當地居民祈求安寧的心理,反映了他們的宗教信仰。

陜北地名詞語反映官民渴望“安寧,安定”的愿望。陜北方言地名中的含有“安”“寧”“綏”等詞語集中反映了厭惡戰爭,祈求安寧的心理。如延安、安塞、保安、安定、安邊、順寧、撫寧、安民(延川)、定邊、靖邊、綏德等。

類似這種借地名詞語表達人們美好愿望的,還有另外一種形式。如陜北地名中的吉利坪、豐富莊等,都是用含有吉祥如意的詞語表達美好心愿。

陜北方言地名詞語中還滲透有錯綜復雜的宗教信仰,至今遺留下的佛教、道教有關的地名即是有力的證據。如黃龍小寺莊,因宋時佛教寺院圣壽寺而得名;延安市的石佛溝村,因村口石崖有佛窟而得名。此外還有神樹塔、神樹溝(神木)、龍王廟(府谷)、長官廟(吳旗)、老爺廟(定邊)等,這些詞語則與陜北當地的錯綜復雜的民間信仰有很大的關系。

4 陜北方言詞語反映陜北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

陜北大部分地區地處山區,其獨特的地理風貌與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蘊藏于古老的陜北方言詞語中。由于自然條件差,又多受干旱、風沙、鹽堿等多種自然災害的威脅,人們的房屋多建于山邊或山間避風處,生活異常艱苦,習慣稱勞動為“受苦”,把莊稼人稱做“受苦人”。如綏德的碌碡峁,安塞的鐮刀灣等將古老的傳統農具蘊涵于地名中,反映了生活在陜北黃土地的人以農耕為主要生產方式。像延安的韓家窯子、任家窯子等以“×窯子”命名的地名在陜北很常見,從中可看出某地最初入住的居民的情況,以及人們居住以窯洞為主,居住地比較固定的生活特點。

5 陜北方言詞語反映陜北人聚族而居的生活習俗

“×家”格式的地名詞語在陜北各地普遍存在。如清澗的李家坪,綏德的李家崖,子洲的汪家崖、杜家畔、馬家石畔、苗家坪、周家圪嶗,靖邊的張家畔、拓家峁,米脂的井家畔,清澗的郝家畔,府谷的蘇家畔,橫山的王家峁,榆陽區的李家梁,清澗的李家坪,洛川的王家圪嶗,等等。

中國人自古就重宗族,重血緣,有親屬或宗族關系的人往往聚族而居,繁衍生息。以宗族的姓氏作專名,加上反映該村落地理特點通名的地名全國各地都有。陜北,地理條件差,自然條件惡劣,加之地廣人稀,社會經濟十分落后,這就需要同宗族的人互相照應,共同應對各種困難。所以,在陜北各地,象李家坪這樣的地名非常多。作為語言,類似的地名強化了陜北人的地緣關系,陜北同族或同村或同地域的人特別抱團,老鄉觀念非常濃厚。當然,隨著社會的發展,居民的移遷,聚居在一起的人未必都有宗族或血緣關系了,居住習俗也發生了變化,但地名詞語卻頑強地存在下來,從而把祖先們聚族而居的生活習俗記錄下來,流傳了下來。

三 結語

方言地名詞語作為社會生活以及人文環境物化的代號,具有相對穩定性,通過探索方言地名詞語,從中可以揭示內涵豐富的、獨特的地域文化。

陜北方言地名詞語與陜北地域文化二者關系密切。一方面,陜北方言詞語反映著陜北地域文化,透過它可以了解本地域種種文化現象,包括歷史交往、地理環境、生活生產習俗、宗法觀念、思維方式等。另一方面,陜北文化對陜北方言詞語的形成、運用和發展演變有著深刻的影響。比如陜北的榆林明清之際作為邊塞,是流放犯人的地方。所以榆林城里的老年人罵人:看你哪個囚犯腦袋。別的地方的人則很少有這種罵人法。總之,研究陜北方言詞語與陜北地域文化的關系,可以使我們深刻領會語言和文化是如何共生共存的。

注:本文是陜西省教育廳社會科學研究項目07JK158的部分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 劉育林:《陜北人學習普通話教程》,1993年。

[2] 羅常培:《語言與文化》,北京出版社,2004年。

[3] 呂廷文:《淺議陜北地名與陜北古代文化》,《延安教育學院學報》,1995年第2期。

[4] 尤汝杰:《中國文化語言學引論》,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

地域文化的特征范文第5篇

【關鍵詞】當代建筑;建筑設計;地域文化;有機融合;嶺南地區;分析

建筑對于時代以及社會文化發展變化具有真實的反應作用,建筑設計的過程也是人類在進行社會歷史文化創造中,進行建筑物質與精神財富創造的過程。因此,建筑作為人類物質與文化財富的總和,在進行設計的過程中,必然會受到不同地域之間的不同文化、氣候、風俗、習慣等因素影響,通過建筑設計呈現不同的建筑文化特征,這也是建筑中設計與地域文化進行有機融合的關鍵。隨著國家對于地域文化保護發展的越來越重視,作為地域文化特征重要承載的建筑實體,進行設計過程中,應更加注意將設計與地域文化的有機融合。

1、地域性建筑文化的形成與特征表現

建筑設計作為地域文化特征的重要承載者與真實反映者,在進行具體設計的過程中,必然會受到不同地區或者是地域之間的不同文化影響和限制,那么,同樣的在不同地域和地區之間的不同文化發展與特征限制下,就形成了不同地域和地區之間的建筑文化,也就是具有地域性特征的建筑文化。比如在我國,北方建筑與南方建筑設計中,就有由于南北溫度和習慣差異所形成的不同建筑特征。

隨著建筑地域性文化的逐漸形成與發展,也就是在建筑設計中對于地域性文化特征融合體現,地域性建筑文化也逐漸形成了一定的特征表現。根據建筑設計與地域文化特征的融合情況,建筑文化的地域性特征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也就是物質性與非物質性的地域性建筑文化。

1.1 物質性的地域性建筑文化特征

對于地域性建筑文化來講,物質性的地域性建筑文化主要是針對不同地域文化特征制約下的建筑物理環境與建筑應用材料等。

首先,在不同的地域或者是地區之間,為了適應不同的地域以及地區之間的物理環境,在進行建筑設計與施工建設過程中,就會產生不同的建筑物理學,并且這些不同的建筑物理學,最后根據不同區域物理環境特征的限制,最終會應用在地域的建筑設計與施工建設中,也就是形成了不同地域之間的物質層面的建筑物理環境文化差異。比如,在濕熱的嶺南地區高溫多雨,建筑具有防潮通風特性,季風氣候臺風頻繁,建筑需要具有一定防雨防風災害等級特征等。

其次,在不同的地域情況的限制下,進行建筑工程的設計與施工過程中,建筑材料的應用情況也會有不同,這也是屬于物質層面的建筑文化的地域性特征體現。建筑施工應用材料與地域性特征聯系起來也就是說,不同地域的建筑設計應用材料就會不同。嶺南地區居民的建筑材料有木、竹、石、磚、瓦等,如木材產地粵北山區和海南島的居民大都采用木材和泥磚砌筑、梁枋、屋架均用整木。又如,石灰各地普遍采用,潮汕沿海一帶用貝殼燒制的貝灰代替石灰,優點是防海風的酸蝕等,都是建筑應用材料的地域性特征重要體現。

1.2 非物質性的地域性建筑文化特征

以地域性為主的建筑文化特征,除了物質性的建筑地域文化外,在不同地域或者地區中,建筑文化還具有文化以及意識形態的特征表現。比如,受到不同的民族以及文化習慣影響,在建筑工程中,對于建筑的風格以及尺寸也有不同要求。其次,不同地區或者地域之間,由于政治、經濟以及宗教性質的不同,在建筑工程設計與施工中也有不同體現。建筑地域文化非物質層面的這一特征主要表現在,不同的民族和國家之間的建筑結構與風格,在政治體制與影響下的不同表現。例如,嶺南地區的潮汕建筑由于地理環境與閩南接近以及文化傳承的關系,在建筑材料上大量采用石和夯土墻,建筑裝飾上喜用色彩鮮明對比強烈的木雕、石雕、嵌瓷等,這些都是由于不同的非物質文化意識影響的建筑地域文化的重要特征表現。

2、當代建筑設計與地域文化有機融合的方法途徑

建筑設計是建筑工程施工成形的重要環節,對于建筑文化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不同地域文化影響下,建筑的結構風格與建筑中所體現出來的文化特征也有不同,因此,在建筑設計過程中,應注意將建筑設計與地域文化進行有機的融合,已形成具有地域特征的建筑文化與建筑風格,推動地域經濟文化與建筑的發展進步。

2.1 充分結合地域物質環境進行建筑設計應用

在建筑設計施工中,建筑施工應用材料對于建筑成本以及建筑風格文化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而不同地區之間的物質環境以及建筑材料都會有不同,因此,在進行建筑設計過程中,應注意尊重并充分結合當地的物質環境以及建筑材料情況進行建筑的設計應用,在節約建筑設計成本的基礎上,還能夠形成具有獨特文化風格的建筑。

2.2 尊重地域人文意識進行建筑設計

一個地區的人文意識以及風俗習慣是地區文化的重要體現,在建筑設計過程中,要想形成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風格特征,就需要結合當地的人文意識以及風俗習慣,進行建筑工程的設計應用。比如,在注重生活質量的地區,建筑設計中就應注意對于文化娛樂項目的設置等。

2.3 在建筑設計中融入西方文化特色

如同社會經濟發展應當與時俱進一樣,進行不同地域建筑的設計中,也應注意對于西方一些先進的文化元素進行融入與設計應用,以推進地方建筑文化與建筑風格的形成發展,形成具有地域特色與先進文化意識的地域建筑風格。西方的一些優秀以及先進文化因素,對于人們生活模式以及思維意識轉變,有很大的影響作用,在進行不同地域的建筑設計,應注意抓住西方文化元素的這一特征,在尊重與保護原有地域文化與特色的情況下,進行設計應用,追求發展進步。

3、嶺南建筑的地域文化特征分析

嶺南地區北靠五嶺(大庾嶺、騎田嶺、越城嶺、萌渚嶺和都龐嶺),南鄰南海,西連云貴,東接福建,范圍包括了廣東、海南、廣西的大部分地區。嶺南建筑文化風格的形成,與嶺南地區的精神、文化、民族以及風俗習慣等有很大的聯系。首先,從嶺南地區的自然環境特征方面分析,嶺南地區的建筑結構特征,受到自然環境的影響很大。嶺南地區氣候炎熱、多雨,因此該地區的建筑在設計過程中,多考慮了該地的自然氣候特征,建筑設計對于通風、隔熱以及遮陽等的要求及相對較高。其次,從人文意識以及風俗習慣方面分析,嶺南地區人們多以追求輕松、活潑、閑適的生活為主,因此,在進行建筑設計過程中,嶺南建筑中也多以庭院結合的建筑形式為主,并且在建筑設計中注意對于嶺南地區的山、水特征以及自然進行利用設計,增強建筑的美感。最后,與嶺南的開放、思維、創新的發展精神相符,嶺南地區的建筑設計中也有對于嶺南人們兼容并蓄、用于創新精神的體現。

4、結束語

總之,在不同地域文化特征影響下,建筑文化以及風格特征也有很大不同,因此,在建筑中設計應當注意與地域文化進行有機融合,引進一些積極的文化元素,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先進建筑文化與風格。

參考文獻:

[1]尹然.當代建筑中設計與地域文化的有機融合——以涼山州西昌市涼山民族文化公園為例[J].科技信息.2011(30).

[2]李倩.“從場地到場所”——城市語境下建筑現象學的運用策略——以成都地區為例[J].中國房地產業.2012(7).

[3]何鏡堂,王揚,李天世,向科.基于"兩觀三性"理念的地域文化建筑設計營造——煙臺文化中心規劃與建筑設計[J].建筑學報.2010(4).

[4]方樹波.淺議建筑設計與地域文化的融合[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14).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沙县| 密山市| 沽源县| 曲阜市| 丽江市| 桦南县| 武邑县| 麦盖提县| 山阴县| 巩留县| 马龙县| 东方市| 广东省| 济南市| 长海县| 南投市| 湟源县| 濮阳市| 启东市| 东乡族自治县| 油尖旺区| 江安县| 淳安县| 彭阳县| 内黄县| 阳城县| 南昌县| 库车县| 旌德县| 安塞县| 漳浦县| 于田县| 阿拉善盟| 叙永县| 鸡泽县| 舞钢市| 长治市| 清远市| 河津市| 烟台市| 永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