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華茶文化概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宋代;飲茶方式;點茶法;茶文化
茶興于唐,而盛于宋,在中國茶文化發展歷程中,唯有宋代茶文化堪稱精絕,達到了無所不臻的至高境界,且為當時乃至今日的優雅生活注入了情趣。飲茶文化的發展是從茶的形態變化而演進的。研究宋代的飲茶方式之點茶法,可以看到將固形茶碾成碎末煮湯點飲的背后其豐富的文化背景。它揭示出宋代茶道在歷史上輝煌燦爛的文化淵源。
一、點茶道形成與流行
點茶道形成于五代宋初,流行于兩宋時期,鼎盛于北宋徽宗時期。宋改煎茶為點茶,其獨特的點茶擊拂方式,包括斗茶的流行,都使宋朝的飲茶方式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極致。
(一)宋代用茶---蒸青茶
北宋初年,茶事與文化表現出較為繁榮的態勢。剛登基不久的宋太宗頒下詔令,派專使到建州北苑制造帝王專屬的龍鳳團茶,用刻有龍、鳳圖案的模專門制造貢茶。貢茶精益求精,又造出小龍鳳茶、密云龍、端云翔龍、三色細芽,最后鄭可簡創制銀線水芽,即茶芽蒸熟以后,將外面一層剝去,取其心部一縷細嫩茶芽制成上面有小龍蜿蜓的“龍園勝雪”茶。至此蒸青團餅茶已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1] 。
(二)點茶法之器具---建盞
宋人茶色尚白,點茶最愛黑釉盞,甚至認為非此不能表現點茶效果。這在宋人茶詩里常見吟誦,如蘇軾(1037-1101)《水調歌頭?問大冶長老乞桃花茶》中“老龍團,真鳳髓,點將來。兔毫盞里,霎時滋味舌頭回”。詩中提到的兔毫盞是福建建窯(位于福建建陽縣水吉鎮)燒造的紺黑色茶盞。蔡襄(1012-1067)在《茶錄?器論?茶盞》中謂:“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恢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盞,斗試家自不用。” 除兔毫盞之外,油滴盞、變天目等也是建盞中的名品。建窯黑釉盞為點茶而設計。
(三)點茶法之流程---心靈的修行
宋代文人崇尚團茶,其獨特的點茶擊拂方式達到了喝茶前所未有的極致,宋代的點茶文化上升到了藝術體系中。宋代的飲茶方式自成系統,根據飲茶過程的記載,我們可以領略到一種風尚。宋人點茶法即將篩過的茶末放入茶盞中,注入少量開水,攪拌均勻,再注入開水,用茶筅反復擊打,使之產生湯花。范仲淹(989-1052年)的《和章岷從事斗茶歌》中“黃金碾畔綠塵飛,碧玉甌中翠濤起。斗茶味兮輕醍醐,斗茶香兮薄蘭芷。”就是對當時盛行的斗茶活動精彩生動的描述,讀之令人賞心悅目 。
二、宋代茶文學的繁榮
茶文學興于唐而盛于宋。在創作的大量茶詩文方面,范仲淹、歐陽修、蘇軾、蘇澈、梅堯臣、黃庭堅、秦觀、陸游、范成大、楊萬里等佳作迭起。陸游就有茶詩三百篇,范仲淹《和章岷從事斗茶歌》可以和盧仝“七碗茶歌”媲美,蘇軾茶詩更是意境深遠。茶文方面,有梅堯臣《南有佳茗賦》、吳淑《茶賦》、黃庭堅《煎茶賦》,而蘇軾《葉嘉傳》更是寫茶的奇文。茶詞是宋人的獨創,蘇軾、黃庭堅、秦觀均有傳世名篇。
(一)茶書的撰著
現存宋代茶書有陶b《F茗錄》、周絳《補茶經》、葉清臣《述煮茶小品》、蔡襄《茶錄》、宋子安《東溪試茶錄》、黃儒《品茶要錄》、沈括《本朝茶法》、趙佶《大觀茶論》、熊蕃《宣和北苑貢茶錄》、趙汝礪《北苑別錄》、桑茹芝《續茶譜》、審安老人《茶具圖贊》共十二種。其中十一種撰于北宋,唯《茶具圖贊》撰于南宋末年。周絳《補茶經》、桑茹芝《續茶譜》屬于輯佚。
此外,宋代書法四大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均有茶事書法傳世,趙佶《文會圖》、劉松年《攆茶圖》、遼墓茶道壁畫反映點茶道的風行。都城汴梁、臨安的茶館盛極一時,建窯黑釉盞風行天下,并流傳日本。在北宋中后期,形成了中華茶文化的第二個高峰。
(二)宋代茶詩
宋代茶詩題材豐富,形式多樣,堪與唐代爭雄。宋遼金元茶詩對當時流行的點茶、斗茶、分茶作了全面的反映,但在表現茶的境界方面,除蘇軾等少數人外,其他人很難達到唐人的高度。
蘇軾(1037~1101) 字子瞻,號東坡居士。蘇軾對茶葉生產和茶事活動非常熟悉,精通茶道,具有廣博的茶葉歷史文化知識。他的茶詩不僅數量多,佳作名篇也多。
(三)宋代茶畫
茶畫是中華茶文化重要的表現形式,它反映了在一定時代社會上的人們飲茶的風尚,而且茶畫本身在中華民族瑰麗多姿的藝術寶庫中還占有著光輝的一席之地。從歷代茶畫這一歷史的長卷中,可以感受中華茶文化發展史中的許多方面。
宋徽宗1101年即位,在位29年,輕政重文,一生愛茶,嗜茶成癖,常在宮廷以茶宴請群臣、文人,有時興至還親自動手烹茗、斗茶取樂。親自著茶書、作茶畫,致使宋人上下品茶盛行。喜歡收藏歷代書畫,擅長書法、人物花鳥畫。
文會圖描繪了文人會集的盛大場面。在一個豪華庭院中,設一巨榻,榻上有各種豐盛的菜肴、果品、杯盞等,九文士圍坐其旁,神志各異,瀟灑自如,或評論,或舉杯,或凝坐,侍者們有的端捧杯盤,往來其間,有的在炭火桌邊忙于溫酒、備茶,其場面氣氛之熱烈,其人物神態之逼真,不愧為中國歷史上一個“郁郁乎文哉”時代的真實寫照。
宋代,在中國茶業和書法史上,都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時代,可謂茶人迭出,書家群起。茶葉飲用由實用走向藝術化,書法從重法走向尚意。不少茶葉專家同時也是書法名家。如此都極盡的展現出宋代與飲茶文化相輔相成的歷史畫卷,為今人領略豐富的宋代茶文化打下了輝煌的印記。
參考文獻:
通過本專業學科組會議交流學習、企業調研、本學校專業指導委員會會議商榷、在校學生咨詢,以及畢業生的電話訪談等方式對此課程的培養目標做了調查,明確了此課程當前的主要培養方向。旨在擴大高等學校廣大學生的知識視野,提高對我國傳統文化豐富內涵的認知和文化鑒賞能力,為進行東西方文化的比較研究和傳承我國優秀民族文化精髓奠定基礎;培養和促進學生未來在職場中養成良好的社交禮儀和個人文化道德修養;培養學生滿足社會對茶文化人才的需求。
二、課程內容的設計
(一)中華茶文化概論
本部分主要是系統地介紹茶的起源和發展史、中國茶葉的對外傳播、世界茶區分布及茶葉分類、我國茶樹栽培及茶葉加工歷史與現狀、茶具藝術鑒賞、茶的沖泡與品嘗。借以此部分歷史、經濟、農業、美學等方面的系統介紹,激發學生對此課程的興趣,從而調動學生對中華茶文化的多角度認識。
(二)中國各式各民族茶俗例說
了解民族茶俗(漢族和少數民族茶俗),從而剖析中華民族大家庭與茶的源遠流長歷史淵源,以及獲知民族茶文化發展的背景及在各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地位。課程講授時,結合不同民族的飲茶時間,受歷史文化、地理環境和民族風情的影響,來闡述最終形成的不同沏茶方法、飲茶方式和用茶目的等不同的民族飲茶習俗。將故事和風俗寓于學習中,讓學生在掌握此部分內容和了解不同民族風土人情二者兼得。
(三)世界各國茶俗例說
茶從中國流傳到世界各國后,在不同地域風土人情、地理環境和歷史文化的影響下,形成了世界各國不同的茶俗,主要有亞洲國家茶俗、歐美國家茶俗、俄羅斯和東歐茶俗、非洲國家茶俗、大洋洲茶俗以及南美洲茶俗。通過本節的學習,學生能正確認識到茶從中國流傳到世界后所形成的不同國家飲茶風俗。
(四)茶與政治、經濟、宗教、文藝
從茶政與茶法、茶與宗教、茶與文學藝術三個方面,剖析茶與政治、經濟、宗教、文藝之間的相互影響作用。以茶葉為媒介,茶馬古道為例,詮釋經茶馬古道的茶葉傳播與外來文化交往、交融、整合與涵化,形成富有地方民族色彩,又具有鮮明的外來文化影響的文化特征;作為古代重要的貿易交通要道,加強了中國與國外的貿易發展,促進了經濟發展和宗教文化交流。
(五)茶與健康
被稱為國飲的茶,其保健功能研究一直備受關注,尤其是近年研究的領域更是大有增多。本部分主要包括我國歷代醫學關于茶的論述、現代醫學論茶葉保健作用、茶的心理保健作用三個方面來展開討論。通過本部分的學習,讓學生了解茶葉保健功能的活性成分、并獲知這些功能成分所對應的功能,了解中國國飲的健康魅力之所在;并知道如何正確飲茶和健康飲茶。
(六)茶宴、茶點和茶酒
介紹茶宴與茶肴,漿茶、粉茶和茶點心,茶酒與茶雞尾酒的相關知識,并帶領學生實際操作如何制作和評比這些制品。通過此章的學習,讓學生擴寬了茶除了飲用以外的認識。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更充分完美地利用茶葉,延長茶葉茶業鏈。
(七)茶文化大眾窗口——茶館
介紹不同形式茶館(當前中國主要的宣揚茶文化為主的茶藝館)的主要管理模式和內容,包括北京“五福”茶藝館、上海“湖心亭”茶樓、西子湖畔茶館、重慶中華茶藝山莊等茶藝館。通過茶藝館的設計、管理和內容介紹,以及組織參觀校園周邊的較具特色的茶藝培訓公司、茶樓設計公司和地方茶藝館,綜合凝練學生對前六章內容的理解,并提升學生從設計學、美學和貿易管理學的角度綜合認識茶文化。
三、多種教學方法結合
根據《茶文化學》課程內容設計的不同,在教學過程中將其分為四個模塊,分別是茶文化與茶俗、茶與健康、含茶食品、茶藝館。每個模塊教學內容都相對獨立,在教學中不同的模塊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每個模塊主要采用的教學方法如下。
(一)審美與藝術表演相結合,啟發學生主動、積極、創造性地學習。課程內容的1-4部分除了正常的多媒體課件教學外,還帶了茶葉、茶具現場展示,輔助加深茶葉分類、茶具欣賞等;展示不同的茶葉和不同的茶具匹配型號,以及其分別的沖泡方式和禮儀。
(二)新型茶葉產品和日常生活的健康常識介紹、吟誦結合茶葉沖泡,融藝術、生活所需于學習中。茶與健康部分的內容偏工科,為了讓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且降低掌握知識的難度,主要是先展示新型的含茶產品,再逐步導入這些產品中所主要運用的是茶的何種功能,從而引發學生主動了解茶的功能成分的積極性;在茶保健功能介紹時,增加了宋代、唐代的有茶葉保健功效解說的詩詞,并采用吟誦的方式講述,寓文學、藝術于茶健康知識學習中去。
(三)含茶食品展示與品嘗、結合實際操作制作,將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中去。攜帶簡單易做的含茶食品(抹茶飲料、抹茶蛋糕等)到理論知識的課堂上去,讓學生有興趣去了解這些產品的制作,并真正地了解產品的特性,擴大學生對茶和茶文化的認識,增大茶與生活的貼切度。
(四)實際參觀周邊較具特色的茶藝培訓公司和地方茶藝館,并介紹學生到其有興趣的茶藝館實習。除了課堂上不同的中國特色茶藝館介紹外,還聯系近邊的茶藝培訓公司和地方茶藝館,并帶部分學生前往參觀交流。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了解到茶藝館的整個運營理念,懂得學習的重點部分;同時也讓茶藝館工作人員通過與學生的交流,擴展其運營模式。
四、考核方式的改良
考核的方式從單一的期末統考,改為了平時作業、上課心得和項目完成考核的方式綜合評價學生的掌握程度,其分別占總成績的20%、20%和60%。平時作業學生需手寫交付,這樣可以避免學生直接復制信息的可能,增加其手寫記憶的部分;并且還期待通過手寫作業增加學生對茶文化的全心感受經歷。上課心得可根據學生自己的感受,撰寫內容可包括自己所學的知識和信息、對茶文化的感受、茶食品制作的領悟、或是對課程提出意見和建議等等。在課程初期,提出一個可執行的與課程內容相關的項目,5-7個學生一組,自己確定項目任務、目標,并制定項目完成計劃和實施方案,最后在課程結束時,交付審核并計分。
五、教學改革的反思
對于《茶文化學》課程的教學改革,筆者有以下幾點體會和反思。
(一)學生主動性和創造性的培養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的主動掌握和創造才是最重要的。教師要把自己從課堂的講授和知識的灌輸變成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促進者。在課堂上,通過不同的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調動學生主動、積極和創造性的學習能力。
(二)教師個人能力的提升教師要不斷地和社會接軌接觸新的知識,并學習新的知識充實自己。這樣的知識與實際相結合的狀態下,才能更好地引導和指導學生。
(三)茶室和茶具的建設除了軟件上的更新,硬件上的補充和完善也是必備的;茶室和茶具的更新建設,才能有效地保障良好的教學效果。社會的不斷前進,茶文化也出現更新,茶具也是不斷地配合改進。譬如現有的紅茶泡器則是新型退出的,為了更好地讓學生了解茶文化,建設茶室和茶具是保證良好教學效果的前提。
很多人在論文的寫作過程當中只在意文中的內容是不是新穎,忽略了論文的參考文獻,對它也不重視,覺得寫不寫參考文獻都不要緊,只要論文內容寫的好就夠了,其實讀者在閱讀論文時都是通過參考文獻來評估這篇論文是不是有質量水平的。下面是學術參考網的小編整理的關于日本茶道論文參考文獻,歡迎大家在寫作當中閱讀借鑒。
日本茶道論文參考文獻:
[1]國家教育文員會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以實踐為導向的教學方法[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
[2]林瑞萱.日本茶道源流:南方録講義[M].臺北:陸羽茶藝股份有限公司,1991.
[3]林瑞萱.中日韓英四國茶道[M].北京:中華書局,1991.
[4]滕軍.日本茶道文化概論[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2.
[5]魯絲·本尼迪克特(美),昌萬和,熊達云,王智新(譯).菊與刀[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
[6]岡倉天心.茶之書[M].社會思想社,1995.
日本茶道論文參考文獻:
[1] 村井康彥.茶道思想[J].日本研究,1990(1):79.
[2] 千宗室.茶道文化的特點及其在日本的發展[J].日本學,1995(5):273.
[3] 千宗室.〈茶經〉與日本茶道的歷史意義[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2:25-26.
[4] 錢樸.茶道淵源初探[J].農業考古,1995(38):51.
[5] 鈴木大掘.禪與日本文化[M].北京:三聯出版,1989.
[6] 鈴木大拙.禪與藝術[M].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1988.
[7] 吳平.禪趣人生[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8] 趙天相.〈茶禪一味〉尋蹤有感[J].農業考古,2000(58):126.
[9] 東軍.日本茶到的神髓[J].農業考古,1994(36):243.
[10]滕軍.茶道與禪[J].農業考古,1995(38):76.
日本茶道論文參考文獻:
[1]江靜,吳玲:《茶道》,杭州出版社,2003
[2]滕軍:《中日茶文化交流史》,人民出版社,2004
[3]王伯敏:《中國繪畫通史》上冊,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
[4]王雅茹:淺析牧溪《六柿圖》的創作意境表現,《大眾文藝》,2011
[5]王雁玲:牧溪《瀟湘八景圖》中的消解性特征,上海大學,2007
[6]胡建明:東傳日本的宋代禪宗高僧墨跡研究,南京藝術學院,2006
[7]韓天雍:中日禪宗墨跡研究—及其相關文化之考察,首都師范大學,2007
關鍵詞:中國元素;廣告創意
最初的廣告被現在學者定義為社會廣告,它的起源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的需求所產生的,并不是我們現在在電視中所見的廣告,帶著強烈的商業味道。《左傳》記載“禹鑄九鼎,以示天下。”這里所提及的“示”就是人們向百姓傳達信息的一種方法,然而到了原始社會末期,社會生產力提高了,隨之而來的是大量的剩余產品出現,人們為了方便自家剩余產品的交換,會采用一些古老的方式向其他人傳達自家剩余產品的信息,商業廣告由此產生了。然而廣告一詞,確是一個外來語,源于拉丁文,拉丁文的意思是“注意或誘導”,直到最近,廣告一詞才作為現代漢語的語匯,而且翻譯的得體,大致上是“廣而告之”的意思。
經濟較發達的國家,它們的廣告支出也是較大的,平均每人的廣告費用也較多,廣告費用的總支出所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也是非常高的,在最近十年,亞洲地區的經濟持續發展,使亞洲地區成為了廣告業發展最快的地域,特別是在中國,中國近幾年的經濟快速發展起來,中國的廣告在國內經濟的發展中占的比例越來越大,所以我們可以看出,當一個區域的經濟出現快速發展的趨勢時,其廣告費用也伴隨大幅度的增長,企業對商品信息推廣的信賴,以及信息的快速傳播,從而使廣告在經濟發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及關鍵性得到了廣泛的認可。
所以,在最近的幾十年中各個國家的廣告投資費用也都特別明顯的增加了,據官方的統計,按1980年為開端來統計全球的廣告費用,到2000年為終點,全球廣告費用的增長達到了四倍,這是一個非常驚人的數字,短短20年的時間,廣告費用飛速增長,竟達到了4倍之多。
然而在最近幾年的廣告中,我們可以經常看到其中有中國元素應用在其中,生產廠商對中國元素的運用越來越重視了。廣告創意的好壞與否,是產品能否得到大力推廣的關鍵。借助豐富的中國元素素材,獨特的創意能給廣告帶來獨特的魅力以及意想不到的效果。“中國元素”不僅僅是傳統文化的一種象征,它必將中國的廣告推向一個新的高度。以“中國元素”作為一種廣告標識更加被大眾所欣賞、喜歡。隨著中國的富強,世界的發展越來越離不開中國,世界的傳統文明也越來越離不開中國。中華文明5000年所吸收所代表中國特色的文化得以保留,所以中國的傳統文化是最能代表中國,最具中國特色的一種文化。
例如中華文化中的茶文化,沿襲千年至今,至今仍是百姓生活中的茶余飯后的最佳飲品。例如康師傅茶葉的一系列茶飲品,廠家認識到中國的茶文化在中國的影響力,因此研發了一系列的茶飲品,比如茉莉花茶、烏龍茶、鐵觀音茶,都是中國大眾所最喜愛的茶飲品,其包裝上的淡淡的白色茉莉花更是代表了中國的元素,再加上其大力的宣傳,以及明顯代言,使得此系列的茶飲品,在中國市場大量的銷售。其他品牌也因此紛紛推出了自己品牌旗下的特色茶飲品,也受到了廣大人民的歡迎。在都市勞碌的生活中,坐下來拿起一杯茶,細細品味其中滋味,褪去快節奏的生活,來放松自己的心情,我想這也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也是廣大百姓接受此產品的原因
紅花郎酒是四川郎酒集團責任有限公司推出的系列酒之一。它的包裝非常大膽,它打破了白色酒瓶的傳統,而是運用中國紅作為其基本色,見到此包裝,就可立即感受到中國千百年來的就文化,感受到了竹林七賢縱酒放歌,陶淵明飲酒作詩的場景,其中國元素更是體現了其獨特的品位。再加上其獨特的具有中國味道的名字,以及其醬香的獨特口感,使其一經推出,便受到廣大消費者的喜愛。
中國的傳統的文化名酒五糧液酒,就曾推出一個特別具有中國特色的廣告,一個綠衣女子泛舟,壯年男子在釀酒,其二人相會,相互敬精品釀制的五糧液酒。此廣告更加表現出了五糧液源遠流長的歷史,其深刻的歷史文化、背景。此廣告把五糧液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也使得中國酒的文化能被外國友人所接受,使其在品味五糧液的同時,也感受到了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文明,感受到了中國的酒文化,從而更加喜愛此系列產品。
中國元素所具有的獨特魅力,以及其源遠流長的歷史背景,使得具有中國元素的廣告廣泛地被大眾所接收。許多廣告直接用獨特的中國元素,比如中國紅、剪紙、水墨畫,運用其產品的廣告中,使得植根于中國人民心中的傳統審美標準得以現,使廣大消費者能夠更深刻的理解廣告的含義。廣告創意是廣告的核心以及靈魂所在,廣告其中運用中國元素能使,廣告傳達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得廣告創意變得更加簡單、易懂,而且也會使廣告不落俗套。而且中國元素具有的歷史故事,成語故事,使其廣告變得更加生動。國外的品牌不斷涌入,使得我們不得不尋找新的品牌、與眾不同的品牌來代表我們中國自己的東西,其中國元素就是最具代表的品牌,它是中華文化的民族性相互融合,它符合了國際市場的需要,也符合中國本土市場的需要,因此中國元素在廣告中的大量運用是適合當代的國情,適合廣大消費者的心理以及需要。
參考文獻:
關鍵詞:中俄兩國;飲食種類;成因分析
1 中國飲品的種類
酒:我國酒的分類,一般以商業習慣,按酒的風味特點分類。白酒是世界上六大著名蒸餾酒之一,以其豐富多彩的香型馳名于世,以其獨特的生產工藝在世界釀酒業中獨樹一幟。黃酒是中華民族的特產,是我國歷史最為悠久的傳統飲料酒。果酒尤以葡萄酒產量大、種類多、工藝獨特。啤酒是以發芽的大麥為主要原料釀制的低度飲料酒,又稱“麥酒”。
茶:由于我國產茶歷史悠久,茶區遼闊,自然條件各異,茶樹品種繁多,更因采制加工方法不同,從而形成了豐富多彩的茶品。中國傳統意義上的六大茶類:綠茶、紅茶、烏龍茶、白茶、黃茶、黑茶。此外,花茶和磚茶也是有名的茶品。
2 中國食品的種類
主食:中國的飲食文化在世界享有盛譽,12000年前米飯就成為中國人的主食之一。中國人的膳食結構以植物性食料為基礎,如糧、豆、蔬、果、谷類等。主食以小麥和稻米為主,另外也有玉米、小米、麥蕎、紅薯等。面食、粥類、餅類和各種小吃類使得人們的餐桌豐富起來。
副食:國人的膳食結構以糧、豆、蔬、果、谷類等植物性食料為基礎,主、副食界線分明。中國人的傳統輔食是蔬菜,外加肉和水果等。中國傳統菜肴對于烹飪方法極為講究,主要有“魯、川、粵、閩、蘇、浙、湘、徽”菜系,也有“南甜北咸,東酸西辣”之分。
3 俄羅斯飲品的種類
酒:伏特加是俄羅斯的國酒,它是極寒之地的產物。伏特加大體相當于中國所說的白酒,它并不是特指一個牌子的酒,而是泛指一類酒。伏特加以谷物或馬鈴薯為原料,酒質晶瑩澄澈,無色且清淡爽口,使人感到不甜、不苦、不澀,只有烈焰般的刺激。俄羅斯啤酒的地位在酒精類飲品中僅次于伏特加。俄羅斯啤酒主要以顏色區分為淺色啤酒、紅啤、黑啤等。一些酒精度很高的(6%~8%)烈性啤酒也頗受歡迎。
茶:俄羅斯人還有一大愛好就是飯后喝茶。俄羅斯人飲茶的習慣可以追溯到16世紀俄羅斯上層貴族,之后這一習俗很快在俄羅斯普通人中流傳開來,俄羅斯漫長的冬天和寒冷的氣候也是人們愛喝茶的原因之一。俄羅斯人喝茶通常以紅茶為主,也有不少人喜歡花茶。隨著減肥風和保健風的興起,越來越多的俄羅斯人開始嘗試綠茶。
4 俄羅斯食品的種類
主食:自古以來,俄羅斯就以面包為主食。面包種類很多,主要以白面包和黑面包為主。土豆被稱為俄羅斯人的“第二面包”。據統計,俄羅斯每年人均消費土豆100多公斤,與糧食的消費量差不多。土豆的吃法多樣:煮土豆、烤土豆、土豆泥、土豆制餅、用作配菜等。俄羅斯菜湯也頗為有名,最傳統最受歡迎的要數紅菜湯。
副食:俄羅斯人飲食的特點是肉多,奶量多,蔬菜少。俄羅斯人喜歡吃肉和魚。早餐以奶制品為主。蔬菜種類不多,主要是圓白菜、胡蘿卜、黃瓜、西紅柿和洋蔥。湯是俄羅斯正餐中不可缺少的菜肴,沙拉是一道很受歡迎的特色涼菜。俄羅斯菜肴的加工并不復雜,主要有煮、炸、烤等方式,味道也主要以強調原料的本身味道為主。牛奶、奶酪、奶渣、酸奶、酸奶油、黃油都是俄羅斯人非常喜歡的食品。
5 中國飲食文化的成因
地理、地域環境因素。飲食習慣對自然環境有著很強的選擇性和適應性,人們擇食多是“靠山吃山,靠海食海”,就地取材。不同的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造就了各地區不同的氣候條件,北方的氣溫比南方低,尤其冬季十分寒冷。因此,北方人的飲食中脂肪、蛋白質等食物所占比重大,尤其在牧區,牧民的飲食以奶制品、肉類為主。南方人飲食以植物類為主,居民有喝菜湯吃稀飯的習慣。
政治經濟因素。政治經濟因素是形成飲食文化地域差異性的最根本原因。遠古時代,由于經濟低下,運輸和通訊手段匱乏,人們的生產活動局限于一個較小的范圍,食料的來源多為就地取材。地區間缺乏溝通和交流,文化的封閉性也造成了生活習慣的承襲性,久而久之成為習俗。例如,飲酒,長期以來中國是以農立國的國家,因此一切政治、經濟活動都以農業發展為立足點。而中國的酒,絕大多數是以糧食釀造的,糧食生產的豐歉決定了酒業的興衰。再如,飲茶,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國茶業,最初興于巴蜀,其后向東部和南部逐次傳播開來,以致遍及全國。到了唐代,又傳至日本和朝鮮,16世紀后被西方引進。
民族信仰因素。古代生產力水平低下,無法解釋自然界的一些現象,因而相信在現實世界之外,存在著超自然的神秘境界和鬼神主宰著自然和人類,從而產生對大自然的崇拜、動物崇拜、植物崇拜等。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崇拜習性也影響到當地居民對食料的選擇和食用方法,加之,我國民族眾多,不盡相同,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我國的飲食文化。
心理因素。形成地域飲食文化差異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心理因素――對異域文化的排斥。固定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使得人們在外出或飲食其他風格的食品時不自覺地加以抵制。中國漫長的農業社會形成了中國人重歷史、重家族、重傳統的習慣,對祖先留下來的東西世代傳承,久之形成了一個地區的風俗。這種心理因素的存在,使得各地區的飲食特征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和歷史傳承性。
6 俄羅斯飲食文化的成因
地理、地域環境因素。地處嚴寒地帶,冬季漫長,是俄羅斯人食用高熱量食品的飲食習慣形成的重要原因。俄羅斯瀕海,漁業發達,魚類很自然地成為餐桌上的一道佳肴。俄羅斯草原面積廣大,牛、羊是主要畜產品。由于俄羅斯夏短冬長,日照不足,所以新鮮的蔬菜和水果很少。冬季,俄羅斯人以食用自制的罐頭菜為主。
政治經濟因素。俄羅斯屬于重工業大國,在重視重工業發展的同時造成輕工業的落后。在俄羅斯人眼中農民是個底層職業,得不到人的尊重,很多人不愿意從事農業,所以更加缺少蔬菜水果的種植。大部分生活上的必需品需要從鄰國進口。因此,俄羅斯的蔬菜水果價格相對昂貴。反而俄羅斯人愛吃的土豆、圓白菜、紅菜、胡蘿卜相對便宜。而牛肉、豬肉、魚肉也符合俄羅斯人的飲食習慣,加上便宜的價格更加受青睞。
民族、宗教因素。俄羅斯最早以多神教為主。在多神教時代,俄羅斯人的飲食葷素沒有明確界線,使葷素搭配成混亂的局面。基督教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切,將混亂的俄羅斯飲食文化梳理得井井有條。基督教的齋戒日期間人們禁止食肉。因而,誕生了種類繁多、別具特色的俄羅斯面食。至此,俄羅斯飲食葷素涇渭分明,或多或少沾染上一點宗教氣息。
心理因素。俄羅斯有句諺語:“自己吃早餐,和朋友一起享用午餐,把晚餐留給敵人。”如此的飲食習慣現在也正在被一些年輕人和老年人所接受。飲酒方面,在俄羅斯人看來,不喝酒的男人就不是真正的男子漢。伏特加酒不僅是俄羅斯人生活的一部分,在某種程度上更是他們精神的寄托,它生動的反映并深深地影響了俄羅斯的民族性格。
參考文獻:
[1] 趙榮光.中國飲食文化概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張磊,楊慧.中俄飲食文化對比研究[J].考試周刊,2013(97).
[3] 王洪玲.中俄飲食文化差異探析[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