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歷經十年課程改革實踐后修訂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即將頒布。為便于教師準確了解修訂方向,人民教育編輯部近期將出版《人民教育》增刊——《19個學科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修訂解讀》。該《解讀》由教育部基礎教育二司組織各課標修訂組專家撰寫而成,總字數約12萬字,為第一手權威資料。歡迎廣大教師、學校和教研部門訂購。
《解讀》每本定價10.00元,每本另加郵資1.00元。50本以上免郵資。
匯款地址:北京市海淀區文慧園北路10號人民教育編輯部
郵編:100082
收款人:錢麗欣 聯系電話:010—82296697、82296692
期 末 調 查 卷
班級 姓名 成績
一、直接寫出得數
13-7 = 14-5 = 11-9 = 12-4 = 16-8 =
2 + 44 =30 + 63 =53-8 = 50-6 = 75-9 =
13-9 = 14-7 =17-8 = 11-5 = 12-3 =
5 + 71 =48 + 5 =6 + 26 = 67 + 9 = 58-5 =
14-8 = 11-7 =15-8 =18-9 = 16-7 =
43-30 = 37-7 =56-20 = 15-6= 12-5 =
二、列豎式計算
52 + 17 27 + 68 35 + 35 61-53 73-45 50-24
三、填空
1.看圖寫數。
( ) ( ) ( ) ( )
2.67里面有 個十和 個一。
個位上是5,十位上是2的數是 。
3.看圖寫算式。
12-=
12-=
4.在里填上合適的數字。
47 >8 52 < 5
5.
( )元( )角 ( )元( )角
6. 可以換 枚 。 可以換 張 。
7. 先算出得數,再把算式填入合適的 里。
8+31 8+37 50-9 73-37
四十多 三十多
8. 6元 17元 3元 10元
(1)買一條 和一個 ,一共要 元。
(2)買2個 要 元。
(3)買1枝 ,付出20元,找回 元。
四、選擇合適的答案,在里畫“√”
1. 從小到大數,39后面是幾?
三十八 四十 四十一
2. 比50大得多的數是幾?
50 52 80
3. 如果54+1的和是七十多,里是一個什么數?
比6小的數 6 比6大的數
4. 60個雞蛋正好裝滿一盒,如果用這個盒子放蘋果,能放多少?
比60個少 正好60個 比60個多
5. 買一個 要8元, 有6元4角,還差多少錢?
2元 2元6角 1元6角
6.由兩個三角形拼成的圖形,哪一個是平行四邊形?
五、在方格紙的左邊畫一個長方形,中間畫一個正方形,右邊畫一個平行四邊形。
六、解決實際問題
1. 2.
今年8歲的有多少人? 原來有多少盆?
3. 4.
再踢多少下就和
已經裝了多少箱? 同樣多?
5. 先把他們畫的圖形整理一下,再填表。
關鍵詞: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變化;實踐策略
文章編號:1005-6629(201218-0008-04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2011年版《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以下簡稱“修訂版課標”)是在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改革逐漸深化的過程中,對2001年印發的《全日制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實驗版課標”)的修訂與完善。這一次修訂對于進一步注重義務教育化學新課程實施的現實性和實效性,切實提高義務教育化學新課程的實施質量有重要意義。
1 《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修訂的背景概述
這次對義務教育各學科課程標準的修訂,是在全面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大背景下,為進一步推進素質教育,全面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建立更加科學完善、符合時代要求的中學課程體系而展開的研究。本次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的修訂過程反映了從理想到務實、從感性到理性的認識過程,修訂的重點在于“如何應對國際科學教育改革的現實和我國新時期對人才培養的要求上,著力提升初中學生的科學素養,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
具體來說,十年來義務教育化學新課程的實施現狀是化學課程標準修改的出發點。隨著義務教育化學新課程逐步實施,無論是課程設計者、課程研究者,還是各地教研員、一線教師,都積累了不少有益經驗,也產生了不少對新課程的看法。尤其是一線教師,伴隨著他們對化學學科發展認識的深化和對化學教育研究的深入,在經歷了從迷茫、困惑到清晰、理性,從不認可、不支持到不斷嘗試、產生認同的過程之后,對化學新課程有了更合理、直接、理性的認識。在看到新課程實施帶給學生科學素養提升和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效益的同時,也看到了暴露出來的種種問題及缺陷,如對化學實驗及其教學重視不夠、課堂開放與實效難以雙贏、知識教學觀念落后、探究教學不能常態化、多樣性評價不能很好落實、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先進教學觀念不一致等。在這樣的情形下,只有正視成績與問題,認清優勢與劣勢,推廣課程改革中的成功經驗,逐步解決化學新課程實施中存在問題,才能促進義務教育階段化學新課程改革的良性發展。
2 《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的主要變化
2.1 進一步凸顯化學課程的基礎性,弘揚其基本價值
基礎性是義務教育化學課程的主要特征。修訂版課標在課程性質部分開宗明義地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化學課程是科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應體現基礎性。要給學生提供未來發展所需要的最基礎的化學知識和技能,……,為學生的發展奠定必要的基礎”。同時,在課程目標部分增加了諸如“形成基本的化學實驗技能,初步學會設計實驗方案,并能完成一些簡單的化學實驗”、“能進行簡單的探究活動”等更為具體的體現課程基礎性的課程目標,適當地降低了部分課程目標的難度。例如,將“能用變化與聯系的觀點分析化學現象,解決一些簡單的化學問題”改為“……,說明并解釋一些簡單的化學問題”。
針對于化學學科的多元教育價值及其與人類生活生產之間的密切關系,修訂版課標在原有實驗版課標的基礎上,“著眼于從學生發展、社會需要和化學發展的視角,重新審視學科價值和課程理念,不僅觀點闡述力求更嚴謹,更符合中國的教育實際,在課程理念、課程目標的文字組織上也凸顯了對學生未來發展的實際指導意義。”具體來講,在修訂版課標“課程性質”部分,強調化學課程“能為學生發展奠定必要的基礎”、“能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能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能幫助學生逐漸樹立科學發展觀、增強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等重要的教育價值。在“課程基本理念”和“課程目標”部分,增加了“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樹立為中華民族復興和社會進步而勤奮學習的志向”、“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存,能更好地適應現代生活”等重要觀點,從而全面地弘揚化學學科的教育價值。
2.2 對科學探究的內容和要求做進一步的調整與明確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開始以來,科學探究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但是,由于基于科學探究的教學設計難度大、對教學條件和教師基本水平的要求較高,不易被教師很好把握,造成了諸如科學探究開放性與實效性產生矛盾、不能常態化等問題。基于現狀,修訂版課標對科學探究做了更為科學的要求和規范,以提高教學實效。
2.2.1 調整科學探究內容
為了保證科學探究活動能夠順利開展,修訂版課標在主題一“科學探究”部分增加了“粗鹽中難溶性雜質的去除實驗”等八個必做的學生化學實驗活動,并明確指出“教師應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學校實際,積極創造條件,通過多種途徑”來開展上述實驗活動。在其他主題中,修訂版課標根據義務教育化學課程基礎性的特殊要求,對“活動與探究建議”中的內容進行了修改,一來降低了課程難度,二來使得探究內容更加符合時展和學生認識發展的需求,從而保證科學探究活動的正常開展。例如,刪除“觀察在水中加入少量鹽后凝固點和沸點的變化”、“用簡單的方法將衣料上沾有的油污等洗去”就體現了上述思想。
本次修訂在《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教育部,2001)(以下簡稱“《標準(實驗稿)》”)基礎上,以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發展規劃綱要為指導,力求鞏固和深化21世紀課程改革所提出的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課程理念,總結十年課改所取得的經驗和成績,在深入分析當前課程改革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提出未來十年課程改革的目標和實施指導建議,著力解決過去十年改革尚未解決的問題。
《標準2011》在保持《標準(實驗稿)》的結構和目標體系基本不變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并清晰地闡述了英語課程的價值、英語課程的性質、英語課程的理念和課程的總目標,修訂并調整了部分分級標準,完善并細化了實施建議,增加并補充了教學實例和評價案例,為推動和深化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改革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具體的指導和要求。對于廣大的一線英語教師來說,深入理解修訂后的英語課程標準,對實施好新課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本文將以問答的形式,針對目前一線教師在理解和實施義務教育英語新課程的過程中提出的一些問題進行解答,僅供學習參考。
問題一:《標準2011》指出,英語課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性質,在實際教學中,如何落實人文性?是否指每課中的“情感目標”?
人們對于外語課程的認識經過了一個從知識觀到工具觀或者功能觀再到人文觀的發展過程。當然,這三種觀念之間并不是割裂的,也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補充的,各自的側重點和角度有所不同。傳統的外語課程理念強調要系統地學習和掌握語法和詞匯知識,忽略了語言的社會功能和應用價值。改革開放以后,外語得到廣泛的重視,成為國家對外交流、科技發展、經濟建設的重要工具,特別是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知識觀的弊端凸顯出來,學生學習了多年外語,卻聽不懂也說不出,難以用所學的外語與他人進行有效的交流和溝通,傳統的外語教學方法也受到了質疑。此后,外語的社會功能和其應用價值受到重視,其工具性得到廣泛的認同,而教學也開始從僅關注語言知識的教學轉向關注語言的交際功能的教學和聽說讀寫各項技能的教學。
2001年啟動的國家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使課程不僅關注語言知識的學習和語言社會功能的意義,而且開始轉向對人的關注,對學生發展的關注,對學生的綜合人文素養的關注。盡管在《標準(實驗稿)》中,沒有明確提出人文性的概念,但是在對課程性質的描述中已經滲透了課程所具有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性質,課程目標中也凸顯出過去英語課程從未有過的對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目標的要求,這即標志著課程的人文觀的到來。
《標準2011》首次明確地使用了英語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概念,并對工具性和人文性進行了明確的闡釋。其中,英語課程的人文性即要通過英語課程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生活經歷,形成跨文化意識,增強愛國主義精神,發展創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其核心任務就是提高學生的綜合人文素養。
顯然,如何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落實好英語課程的人文性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經過十年的課程改革,我們從教師的教學設計和課堂實際教學中已經看到,英語課堂不再是一個單純傳授知識、發展技能的過程,很多教師都努力把語言知識教學和語言技能發展的過程與調動學生積極的情感態度、形成一定的學習策略、滲透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融為一體,很好地體現了課程的人文性特征。
有效落實課程的人文性的關鍵還在于教師要深入研讀教材,從教材的文本中挖掘出其背后的人文價值和情感教育因素。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盡量圍繞文本的主題意義,在語境中引導學生進行詞匯和語法知識的學習,通過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幫助學生內化和整合所學的語言知識,加深理解語言與文本深層意義的關系,進而運用所學語言有效地表達觀點和情感,達到更好地認識世界、認識他人和認識自我的目的,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學會學習。
落實課程的人文性要基于對課程價值的整體理解,將語言技能、語言知識的學習融入語境和語意的學習之中,以“情”和“意”為主線開展教學,而不是為了詞匯而詞匯,為了語法而語法。具體到落實課程的人文性,在教學設計中會體現為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以及學習策略目標等,但在具體的教學實施中,課程的人文性應該與語言知識和技能的教學有機地融為一體。
問題二:如何理解“強調學習的過程”?
“學習過程”與“學習結果”是相對應的。在長期的應試教育的影響下,不少教師在教學中更關注學生的考試分數,導致教師為考而教,學生也為考而學,為了取得好的考試成績,教師往往采用高壓的題海戰術,忽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需求、思維發展、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導致學生考分高,但實際生活能力、心理承受力、自主學習的意識與能力以及社會責任感都非常薄弱。
為了改變這種人才培養模式,新課程改革提出了素質教育的目標,在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課程理念下,教學應該更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也就是說,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要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否積極主動,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狀態,教與學的過程是否有利于他們發展有效的學習策略,是否促進了學生形成對世界的新的認識,從而實現有效學習。新課程特別關注教與學過程中的教育性,也就是說教與學的過程要能夠體現教育的價值,要能夠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可持續發展,教育不是培養厭學、低能卻高分的“好”學生。
新課程提出的關注學習過程的理念就是要求教師為學生創設盡量真實而有意義的語境,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引導他們在探究與合作中開展學習,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展積極的學習情感和自主學習能力,有了這樣的學習過程,必然會帶來好的學習成效。
問題三:《標準2011》對一級和二級“寫”的要求作了調整,教師平時該如何理解?如何在教學中給予落實?是否要上專門的英文寫作課?
本次修訂調整了一級和二級有關“寫”的要求。《標準(實驗稿)》對一級“寫”的要求是“能抄寫字母和單詞”。也就是說,學生在學習了兩年(經過三、四年級兩年學習)英語之后,僅要求他們能抄寫字母和單詞。不少一線老師認為,《標準(實驗稿)》對一級“寫”的要求偏低,不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也不利于小學高年級和初中的英語“寫”的能力發展。此外,根據語言學習的規律,學生在三年級已經初步具備了母語書寫的能力,而在英語“聽”和“說”能力也有了初步發展的基礎上,應該逐步發展英語的“寫”的能力。而一定的書寫訓練有利于學生鞏固和記憶所學的英語,加深對英語語言的認識,通過在一定的語境中英文書寫練習,提高對英語的感知能力。這當然要求教師提供足夠的指導,只要方法得當,學生完全應該能夠做到能模仿范例寫詞句。
特別提醒老師們不要采用簡單的機械訓練方式,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而應該通過創設有意義的語境,采用圖文并茂的形式,激發學生參與其中,逐步提高“寫”的能力。
一級“寫”的標準要求學生能模仿范例寫詞句,并不像老師們想象中的那么難。對于“寫”的訓練,初期主要是書寫習慣的訓練,包括句首單詞的字母大寫,句尾的英文句號的使用等,這些習慣是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加以提示和指導的,并提供循序漸進的指導和幫助,并不需要上專門的所謂“寫作”課,“寫”的活動應有機融入教學活動之中,從描紅到抄寫字母和單詞,再到描紅和抄寫句子中的單詞和詞組,再逐步到學生根據提示,模仿范例寫詞句。《標準2011》中的“評價案例14”(第135頁)和18(第139-140頁),具體展示了一級模仿范例寫詞句的要求。
【評價案例14】(一級讀寫評價)
根據圖片,從方框中選擇恰當的單詞,制作購物單。
這個案例主要考查學生看圖寫字及抄寫單詞的能力。通過提供購物的情境,考查學生在一定語境下識別單詞的能力,而不是要求學生機械地抄寫單詞。
【評價案例18】(一級寫的評價)
仿照范例,看圖寫話。
This is a cat. This is a monkey.
It’s my pet. ________________
Her name is Lylie. ________________
She likes fish. ________________
I like her very much. ________________
這個評價案例主要是考查學生看圖寫話的能力,并且留有一定的空間給學生自主選擇表達的方式。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的具體學習水平,適當降低要求(如改為三句話,或者標注部分關鍵詞匯等),當然,也可以通過增加句子的數量和詞匯的選擇適當增加難度。
問題四:如何理解新課標中“在具體語境中理解語法項目的意義和用法”和“在實際運用中體會語法項目的表意功能”?
傳統的語法學習通常采用對語法結構和規則進行講解和機械訓練的方式,忽略語法在語境中的用法和其特有的表意功能。比如,英語的比較級的形式是通過形容詞或者副詞后面的變形來實現的,這是比較級的形式,其意義是為了比較兩者的不同,僅僅有了形式和意義還是不夠的,在什么情況中,有什么人對什么進行比較,比較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該語法項目的語用功能。
在《標準2011》中,語法標準特別強調:(1)在語言實踐中運用語法知識;(2)關注語法的功能,而不是語法形式本身。以“常用介詞”這個語法現象為例,以往的英語大綱關于語法項目的學習中,一般要求學生要記憶常用介詞的基本形式,而在新修訂的標準中則要求學生要在具體的語境中理解表示時間、地點和位置的常用介詞的意義與用法,并要在語境中體會這些介詞的表意功能。
由此可見,學習語法的時候,教師不僅要關注語法的形式和基本意義,還特別要關注如何創設有意義的語境,使學生能夠將形式、意義和功能統一起來進行學習,達到有效交際的目的,完成交際任務。也就是說,在教學中,教師首先要保證學生通過語境理解語法項目的意義,再通過觀察和教師的引導,關注其用法,并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步學會使用該語法項目,并在使用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該語法項目的表意功能。也就是說,經過這樣的教學,學生對于語法項目的學習會從使用的場景和交流的需要出發,選擇最合適的語法形式,達到表達和交流的目的。
因此,教師對于語法知識的教學應更關注語境的創設,要根據具體的語法項目選擇最直接、最簡單和最有效的方式和方法,而沒有必要把每一個語法項目都作為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教給學生。到了初中和高中階段,當學生的認知能力有了進一步提高的時候,語法教學可以采用隱性和顯性教學相結合的方式,提高學生的語法意識,但教師對語法知識的教學要遵循“在語境理解、在語境中訓練、在語境中應用、在語境中遷移和鞏固”的原則。
問題五:新課標的二級語言標準中明確指出:“了解英語語言包括連讀、節奏、停頓、語調現象。”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該如何講清每個語音現象?
二級標準中有關語音部分的標準并不是要求教師講解每一個語音現象,而是要求教師要多利用兒童樂于模仿的優勢,采用多種形式讓孩子去感知英語語言的連讀、節奏和停頓。
由于不同的語調可以表達不同的語義,所以教師要創設必要的語境讓學生去體會、模仿和練習不同的語調變化所帶來的語義方面的變化。例如,“Come on”就有多種語調的變化來表達不同的語義。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適時引導學生關注語調的變化,創設語境讓學生去模仿和練習不同的語調所表達的不同意義,從而能夠更自然和得體地表達自己。例如,在教學中,教師讓學生在練習同一個表達方式的時候,可以采用憤怒、興奮、幸福、疲勞等語調進行表達,使學生體會到語調所具有的表意功能。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6-0074-02
《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標準(實驗稿)》)于2001年7月由教育部頒布,隨后逐步在全國范圍內實驗,根據教育部的要求,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修訂組對兩次大規模的問卷調查結果進行了認真研究,并對課改實驗區教師做了深入的訪談及調研,繼而系統總結了10年來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改革的成果,梳理了需要解決的問題,比較研究了國際物理(科學)課程的發展狀況等。在這些工作的基礎上,修訂組對《標準(實驗稿)》進行了修訂。修訂后的名稱為《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標準(2011年版)》,修訂后《標準(2011年版)》于2011年12月由教育部正式頒布,《標準(2011年版)》與《標準(實驗稿)》比較在科學內容有如下變化:
一、 物質部分
1.1 物質的形態和變化
1.1.1 刪除了 “有評價某些物質對人和環境的積極和消極影響的意識。 嘗試與同學交流對當地 環境資源利用的意見。 ”
1.1.2 把“能區別固、液和氣三種物態。能描述這三種物態的基本特征。 ”改成了“描述固、液和氣三種物態的基本特征。列舉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狀態的物質及其應用。 ”
1.1.3 增加了“經歷的物態變化的實驗探究過程,知道物質的熔點、凝固點和沸點,了解物態 變化過程中的吸熱和放熱現象,用物態變化的知識,說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關現象。 ”
1.1.4 增加了“了解我國和當地的水資源狀況,有關新環境和節約用水的意識。 ”
1.2 物質的屬性
1.2.1 把“能描述物質的一些屬性,嘗試將這些屬性與日常生活中物質的用途聯系起來。 ”改 成“通過實驗,了解物質的一些屬性,如彈性、磁性、導電性和導熱性。用語言文字或 圖表述物質的這些物理性質。 ”
1.2.2 把“初步認識質量的概念。 ”改為“知道質量的含義。 ”
1.2.3 把“通過實驗理解密度的概念。嘗試用密度知識解決簡單的問題。 ”改成了“通過實驗 ,理解密度,會測量固體和液體的密度。 ”
1.2.4 把“了解物質的屬性對科技進步的影響。 ”改為“了解人類關于物質屬性的研究對日常生活和科技進步的影響。”
1.3 物質的結構與物質的尺度
1.3.1 增加了“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電子構成的。 ”
1.3.2 把“了解人類探索微觀世界的歷程并認識這種探索將不斷深入。 ”改成了“了解人類探 索微觀世界的歷程,關注人類探索微觀世界的新進展。 ”
1.3.3 把“大致了解人類探索太陽系及宇宙的歷程,并認識人類對宇宙的探索將不斷深 入。 ”改成了“了解人類探索太陽及宇宙的歷程,知道對宇宙的探索將不斷深入關注探索宇宙的一些重大活動。”
1.4 新材料及其應用
1.4.1 把“初步了解半導體的一些特點。了解半導體的發展對社會的影響。 ”改成了“通過收 集信息,了解一些新材料的特點,了解新材料的發展給人類生活和發展帶來的社會影 響。 ”
1.4.2 把“初步了解納米材料的應用和發展前景。 ”改成了例題3“了解納米材料的應用對人類 生活和社會發展的影響”
1.4.3 增加了“能在個人能力所及的范圍內對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有所作為”
二、 運動和相互作用
2.1 多種多樣的運動形式
2.1.1 把“能用實例解釋機械運動及其相對性。 ”改為了“知道機械運動,舉例說明機械運動 的相對性”
2.1.2 把“能從生活、自然中的一些簡單熱現象推測分子的熱運動。初步認識宏觀現象和分子 熱運動的聯系。 ”改成了“通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一些簡單熱現象,了解分子的熱運動的一些特點。知道分子理論的基本觀點。 ”
2.1.3 刪除了“能用實驗證實電磁相互作用,能舉例說明電磁波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2.2 機械運動和力
2.2.1 把“能根據日常經驗或自然現象粗略測量時間。 ”改成“會根據生活經驗推測長度和時 間。 ”
2.2.2 增加了“通過實驗測量物體運動的速度。 ”
2.2.3 把“通過實驗探究、理解物體的慣性。能表述牛頓第一定律”改成“通過實驗認識牛頓 第一定律,用物體的慣性解釋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關現象。 ”
2.2.4 把“通過實驗探究、學會使用簡單的機械改變力的大小和方向。 ”改成“知道簡單機械 。通過實驗探究并了解杠桿平衡的條件。 ”
2.2.5 把“通過實驗探究,學習壓強的概念。能用壓強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知道增大和減小 壓強的方法。了解測量大氣壓強的方法。 ”改成了“通過實驗探究,理解壓強。知道日常 生活中增大和減小壓強的方法。 通過實驗探究并了解液體壓強與哪些因素有關, 知道大 氣壓強及其與人類生活的關系。了解流體的壓強與流速的關系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 ”
2.2.6 把“知道物體浮沉的條件。經歷探究浮力大小的產生過程。 ”改成了“探究浮力大小與 哪些因素有關。運用物體的浮沉條件說明生產、生活中的一些現象。 ”
2.3 聲和光
2.3.1 把“通過實驗探究,初步認識聲產生和傳播的條件。了解樂音的特性。了解現代技術中 與聲音有關的應用。知道防止噪聲的途徑。 ”改成了“通過實驗,認識聲的產生和傳播條件。了解樂音的特性。了解現代技術中聲學知識的一些應用。知道噪聲的危害和控制的方法。 ”
2.3.2 把“通過實驗,探究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的傳播特點。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規 律。 ”改成了“通過實驗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定律,探究并了解光的折射現象和特點。 ”
2.3.3 把 “通過觀察和實驗, 知道白光是由色光組成的。 比較色光混合與顏料混合的不同現象。 ” 改成了“通過實驗了解白光的組成和不同色光混合的現象。 ”
2.3.4刪除“比較色光混合與顏料混合的不同現象。”
2.3.5 刪除了“了解波在信息傳播中的作用。 ”
2.4 電和磁
2.4.1 增加了“觀察摩擦起電現象,探究并了解同種電荷互相排斥,異種電荷相互吸引。 ”
2.4.2增加了“通過實驗,了解電流周圍存在磁場。 ”
2.4.3 增加了“通過實驗,認識磁場,知道地磁場。 ”
2.4.4 把“通過實驗,了解通電導線在磁場中會受到力的作用,力的方向與電流及磁場的方向都有關系。 ”改成“通過實驗,了解通電導線在磁場中會受到力的作用,知道力的方向與 哪些因素有關。 ”
2.4.5 增加了“了解電磁感應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 ”
三、 能量
3.1 能量、能量的轉化和轉移
3.1.1把“通過實例了解能量及其存在的不同形式。能簡單描述各種各樣的能量和我們生活的關系。”改成“了解能量及其存在的不同形式。描述各種各樣的能量和生產、生活的聯系。”
3.1.2把“通過實例認識能量可以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互相轉化。”改成“ 通過實驗,認識能量可以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互相轉化。”
3.1.3刪除“結合實例理解功率的概念。了解功率在實際中的應用。”
3.2 機械能
3.2.1 把 “能用實例說明物體的動能和勢能以及他們的轉化。 能用實例說明機械能和其他形式的能的轉化。 ”改成“知道動能、勢能和機械能,通過實驗了解動能和勢能的相互轉化。 舉例說明機械能和其他形式能的相互轉化。 ”
3.2.2 把“知道機械功的概念和功率的概念。能用生活,生產中的實例解釋機械功的含義。 ” 改成“知道機械功和功率。用生活中的實例說明機械功和功率的含義。 ”
3.2.3 把“理解機械效率。 ”改成了“知道機械效率,了解提高機械效率的途徑和意義。 ”
3.2.4 把“了解機械使用的歷史發展過程。認識機械的使用對社會發展的作用。 ”改為“了解人類使用機械的歷程,了解機械的使用對社會發展的作用。 ”
3.3 內能
3.3.1 刪除了 “通過觀察和實驗, 初步了解分子動理論的基本觀點, 并能用其解釋某些熱現象。 ”
3.3.2 刪除了“能簡單描述溫度和內能的關系。 ”
3.3.3把“了解內能的概念。”、“了解熱量的概念”改成“了解內能和熱量.”
3.3.4把“了解內能的利用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的重要意義。”改成“知道內能的利用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的重要意義。”
3.3.5增加“了解熱機的工作原理。”
3.4電磁能
3.4.1增加了“知道電壓、電流和電阻。 ”
3.4.2刪除了“用歐姆定律進行簡單計算。 ”
3.4.3增加了“了解串、并聯電路電流和電壓的特點。 ”
3.4.4把“理解電功率和電流、電壓之間的關系,能進行簡單的計算。能區分用電器的額定功 率和實際功率”改成了“結合實例理解電功和電功率,知道用電器的額定功率和實際功 率。 ”
3.4.5 把“通過實驗探究,知道在電流一定時,導體消耗的電功率與導體電阻成正比。 ”改為 了“通過實驗探究,并了解焦耳定律,用焦耳定律說明生產生活中的一些現象。 ”
3.4.6把“了解家庭電路和安全用電知識。有安全用電的意識。”改成“解家庭電路。有安全用電和節約用電的意識。”
3.5能量守恒 把“初步了解在現實生活中能量的轉化與轉移有一定的方向性。”改成“知道能量的轉化和轉移有一定的方向性。”
3.6 能源與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