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個性化語文教學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實質上,語文教學是一種創造性的科學。是語文教師個性風格的一種展示。教學的個性,體現在語文教學中,就是將獨創性教學方法和與眾不同的教學手段相融合,形成切合教師個性實際的教學風格,從而在教學上產生對學生個性教育的最大效果。
一、教學個性能體現文本的特點
語文學科具有綜合性、模糊性等特點,不像數理學科那樣具有嚴密的邏輯推理知識體系。它是千變萬化的語言系統,傳達著豐富多彩的情感信息。同是寫“愁”,李煜有“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亡國之恨,李白有“自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的曠達。李清照則有“怎一個愁字了得”的哀婉,這些怎能拘泥于同一模式?“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無論是用影視手段、用教具。還是進行原型想象。“模式”在這里都難以發揮效用,它由每位教師根據自己的特長來決定。
課堂教學的過程,應該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己閱讀、感悟的過程。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通過自學理解課文思想內容,并在自學實踐中逐步提高理解能力。教師要善于運用預習提示,指導學生預習;善于在學生質疑的基礎上,提出有價值的、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指導學生閱讀思考:善于抓住有效信息組織好討論交流,通過同學之間的合作,把學生的理解與體會逐步引向深入:善于針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有的放矢地進行點撥和講解,努力做到把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有機地結合起來。例如《我與地壇》一課,我們不妨這樣人手:“課文篇幅比較長,但每一處都寫得很感人,把讓你最受感動的語段多讀幾遍,在旁邊寫出自己的體會。”如此設計,既可避免長文費力,面面俱到,又能讓學生個性化閱讀,為學生搭建了與文本直接對話的平臺。因此。語文文本本身的特點決定了語文教學的個性化。
二、教學個性能滿足教學的需要
縱觀語文教學的成功范例,大多是從某一方面著眼,經過長期的磨煉而達到教學的觸類旁通,正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比如有的善于咬文嚼字,有的善于情感激發,有的以點撥見長,有的長于思路的切入。魏書生老師的學習管理、于漪老師的循循善誘。無不以自己的專長和個性取得了教學效果的成功。如果說歌唱家的魅力在于嗓音,那么語文教師的魅力在于教學個性。認為師承某某的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就能使自己的教學水平飛速提高,那是天方夜譚。教學個性是教師以一定的教學思想和教學理論為指導,依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教學目標,根據自己對教材的理解,通過富有個性的教學手段而形成的相對穩定的教學性格。對教材的體會和理解依靠的是每位教師的水準,如何把經過充分理解的東西進行有效的傳授,這決定于思維方式、語文功底。傳授過’程是靈活還是呆板。是深刻還是膚淺。是開放還是封閉;傳授手段是先進還是陳舊;學生智力是否得到開發,能力是否得到培養,這些都表現出一個教師的個性特點,而不是遵從哪一模式。語文學習最關鍵的是言語體驗,這是語文課的根本。語文課應尊重學生言語實踐和親歷語感的積淀,讓學生在獨立自由的寫作中表達個性化的思考、感悟,在廣泛的閱讀中體會語言的奧妙。“學生。不能被當成一個容器,用來灌輸知識:也不能被當成一塊毛坯,用來機械加工成什么器物;更不能被當成考試機器。用來應付考試。”
語文教學的本質是學生與“語文”的內在交流,語文教學應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事物的不同感受和對作者及其作品不同的情感體驗,要引導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學生的學習,越有個性化。說明學生語文的“交流”越成功,越有意義。同時,當今世界個性化教育的發展趨勢,也為我們的語文教學走向個性化提供了可能。
三、教學個性能引導課堂創新
開放性語文課堂教學是獨創性教學風格的具體體現。首先,開放性教學中,教師要促進師生雙邊交流,以及生生交流,讓學生在多種思想和觀點的碰撞下。觸發思想火花。產生學習的最大興趣。同時,教師著重培養學生的分析批判能力,不迷信權威,勇于評價他人和自己,敢于發表不同的見解,發展獨立自主的個性和創新能力。其次,開放性語文教學要開拓語文教學空間,開展第二課堂的語文學習。教師要樹立“得法于課內,增益于課外”的開放性教學觀,多組織學生走出校門,走進社會,開拓學生的視野,擴大學生的社會接觸面和知識面。
于漪老師強調“課要有新鮮感,不能老是一張舊面孔”,提倡“深挖課文的特點,教出課文的個性”。對于語文教師本身來說,也是完全不同于他人的個體,對教材的認識、切入、挖掘都是不同的,因此,語文教師的教學應該是獨樹一幟的。語文教學的規律是統一的、普遍的,那么獨樹一幟的教學,就應該是在遵循語文教學規律的前提下,進行富有個性的再創造教學,這才是語文教師的立足點和著力點。而且,每個教師的思想內涵、知識體系、教學風格、教學能力是不同的,那么,針對不同的教材和學生,都會有一定的獨特性,這是語文教師教學個性化的具體體現。同樣是教《荷塘月色》,于漪老師與呂志范老師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方法都不同。于漪老師注重熏陶、渲染,強調形象思維和美感訓練,整堂課如同一幅著墨寫意畫;呂志范老師注重理性分析,整堂課邏輯嚴密、思路清晰、講練結合、語言樸實,如同一幅精雕細刻的工筆寫生。這充分體現了語文教學個性化創造出的新意。
關鍵詞: 初中語文課程 個性化教學 教學策略
個性化的初中語文教學重點在于倡導學生自由學習,其目標在于養成學生創造性、獨特性的思維。那些優秀的創造性人才,我們在他們身上可以發現這樣一個特點,個性越是獨特、鮮明,其表現就越奪目,其成就也就越巨大、輝煌。個性化的初中語文教學,重點在于倡導表現學生自我、發揚自我,從而達到促使學生個性發展,成為適應現代社會的創造性人才的目的。
一、個性化的初中語文教學的實施意義
個性化語文教學就是在尊重每一個學生個性的前提上,根據每一個學生不同的個性、特點、興趣來進行不同的教導,也可以通俗地理解為學生的需求是什么,教師就對學生傳授什么,而學生的學習也就完全是一種自主性、自發性的學習。個性化語文教學的特點有三,其一是創新精神,創新是一個人成長的催化劑,改變以往以課本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不讓其限制學生的創新精神;其二是因材施教,對待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尊重學生的選擇;其三是教學風格的成熟,使教師在教學中有效展現自身的魅力,表現自己的教學藝術。
二、開展個性化語文教學的原因及作用
學生是語文教學的主體和中心,而每一個學生都有不同的獨特個性,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導時,不能把學生當成一個被動接受知識的個體,教育的目的在于讓學生養成獨特個性、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的方法。那些對根據自己想法對學生的個性發展進行影響的老師,只會對學生造成一生的影響,是錯誤的,需及時改正。語文的學習是需要學生自愿、自主參與,要讓學生明白,語文能力是在實踐中結合自身的理解與思考而形成的。如果學生不能離開教師來獨立學習,教育就是不成功的。如果每一個教學環節都是教師事先規定好的,學生沒有自主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就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也就談不上培養學生獨特的思維和鮮明的個性,更談不上因材施教。
學生在個性化語文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才會在全面發展的前提下發揮特長,達到形成自身獨特個性的目的。
三、個性化語文教學的實施方法
人的發展,其實質意義是個性的發展,而要進行個性化語文教學,教師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尊重是個性化語文教學的前提。
愛默森曾說:“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學生。”在平常的教學中,教師絕對不應該有著“我就是權威,我就是真理”的想法,而應該把自己放在和學生同一高度。
教師想要教出有個性、有自主獨立思維的學生,其前提是尊重每一位學生。教師只有先尊重學生,再在學生眼前展現自身的人格魅力和教學藝術,學生才會對教師有認可感,教師才能用新穎的教學手段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傳授,而作為被尊重的一方,學生才會根據自己的個人實際需求、個人興趣對語文知識產生自己獨一無二的體會和理解。
總的來說,個性化語文教學的前提是尊重,只有在教師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大前提下,個性化語文教學才會有實質性的發展。
2.因材施教是個性化語文教學的關鍵。
教師應該針對不同學生的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教學手段。同時教師在設計教學計劃時,需要仔細觀察學生的心理反映,了解學生的現實需求,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把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體現出來,對實際能力不同的學生,布置層次分明的題目,讓學生都能學懂、學活。
每一個人的需求都是不同的,學生會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先天素質來選擇自己的發展方向。教師對每一位學生應該因材施教,發揮學生的優勢。有的學生專長于口頭表達,教師就應該給予相應的舞臺;有的學生擅長自主思考,教師就應該及時給予點評。這樣才會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所求,形成自己獨一無二的個性。同時教師也需要在一旁給予指導和鼓勵,讓學生堅持不懈地提高自身的語文能力,開發自身的潛能。
因材施教的方法不但體現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而且讓學生的身體和思想都融入到了對語文知識的追求中,從而讓個性化語文教學真正實質性地落實。
3.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是個性化語文教學成功的保證。
愛因斯坦說:“只有把學生的熱情激發起來,那么學校規定的一切功課就會被當作禮物來接受。”在語文課上,學生回答問題正確,語文作業準確、有深度,語文考試成績優秀,受到教師的表揚、贊賞時,自然而然就產生對語文學習的成就感。當成就感出現的次數多了,學生就會對語文學習有興趣,對語文教師也會相應地有好感。因此,只要學生有進步,教師就應該給予及時、肯定的表揚,讓學生產生對語文學習的愉。另外,教師也要多與學生在語文學習等方面進行積極而真誠的交流,讓學生對教師產生好的印象,使學生對你所教授的課程產生興趣。
總之,個性的學生需要個性的教學方式,而個性化語文教學正是教出有個性、有思想學生的保證。個性化語文教學適合學生全面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也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要求。每一位語文教育工作者都應該在教學實踐中去體會個性化語文教學,并完善個性化語文教學,從而形成帶有自身特點的個性化語文教學方式。
參考文獻:
[1]張之平,武紅芹.語文教學中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A].山西省創造學會創立大會暨首屆學術交流會議專輯[C],2001.
關鍵詞: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個性化;閱讀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3-0231-02
個性化閱讀指的是學生從書面言語中取得信息并且與非認知因素產生相互影響的一種活動,而其中又存在著個體性的差異。個性化閱讀的過程是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與作者進行心理交流的過程,呈現明顯的個性化特征,同時,這也是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發生創造性感受及學會欣賞評價的過程。本文就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個性化閱讀談一些自己的感受和認識。
一、簡述當前高中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中出現的問題
1.語文閱讀過程中情感的流失。我國的語文教學一直都將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當做重點,而不重視學生情感、興趣及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發展;注重知識的傳授,不注重學生個體思想情感的體驗。教師將閱讀文本分割,完整的語言整體被分解成一部用零件組裝成的機器,學生的情感在這樣的閱讀過程中怎么能被撥動,學生的思想火苗也不會雀躍,原本該生動形象的課堂如一潭死水般了無生趣。特別是在長期的應試教育中,教師更加不注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學生的思想情感在閱讀教學中逐步喪失。
2.語文閱讀過程中學生個性的泯滅。關于語文的各種類型的考試,閱讀評價單一化的問題仍然是當今沒有解決的存在。這種單一化的教學評價使得學生的個體性差異及個體個性都沒有得到重視。比如在閱讀主觀試題的解答中,學生的答案只要不符合標準答案就遭到排斥。在近幾年的閱讀試題中,雖然沒有嚴格規定主管閱讀題的答案,可以容許學生有幾種理解,但是,所有的學生的答案只局限在這幾種答案之中嗎?除了這幾種理解其他的理解都不正確嗎?學生在這種閱讀教學評價體系中進行學習,長期之后就形成了固定的思維模式,原本的鮮活的思想慢慢變得生趣全無。原本各具特色的思維成為思維生產中的單一化產品,學習中的從眾模式成為主流,學生的思維不斷萎縮,個性及創造力也不斷的流逝。
二、個性化閱讀內容概述
1.個性化閱讀要從自主性閱讀開始。個性化閱讀就是讓學生進行自主性閱讀,這個過程是學生自主實踐的一個活動,在自由安全的狀態下進行獨立自主的探索,從閱讀中獲取自己需要的養分。在閱讀的同時,學生與作者產生思想上的交流,可以自由地將自己的感受抒發出來,大膽地發表自己閱讀后的感想和見解。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千萬不要取代學生的主體地位,應該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去積極地思考,從自己的角度去對課文進行分析和把握。學生的自主活動是真正的閱讀活動開展的前提和重要因素。
2.個性閱讀體現閱讀的創造性。在閱讀過程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思想、文化素養、生活經驗閱歷及審美觀對閱讀文本進行自我解讀,重新構建作品。在文學作品中,學生閱讀文本,根據自己的思想深度、文化水準、人生經驗、審美水平對文本進行個性化的解讀,對作品進行重新構建。與此同時,閱讀作品中還包含模糊性和不確定性,作品之間還有許多的“空白”之處,學生可以在閱讀中將自己的感悟融入作品中,根據自己的個性進行創造性的填補。比如在《荷塘月色》中的“裊娜”在詞典中解釋為細長柔軟,我們在閱讀的時候,腦海中會浮現出少女起舞的形象,也有讀者在讀到這個詞語的時候想到楊柳依依的形象。這就是個人的生活經驗及文化素養融入閱讀之后所產生的創造性的理解。
三、實現高中語文學生閱讀個性化的相關途徑
1.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利用個性化教學引導學生個性化閱讀。歷來我國的傳統教學中注重“師道尊嚴”,老師和學生之間存在著尊卑長幼的關系,要想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首先就要在師生之間建立彼此尊重,老師和學生之間應消除尊卑長幼之分。在這個基礎之上教學者引導學生進行多種方式的閱讀,比如探索性閱讀、鑒賞性閱讀、積累式閱讀等等,然后可以開展小組討論的形式,同學之間相互交流,也可以開展一些活動,比如辯論賽、課堂演講等。讓閱讀課堂充滿活力和生氣,閱讀的個性由此展現出來。
比如在教學魯迅先生的《祝福》一課時,筆者讓學生就“祥林嫂究竟是誰殺害的?”這一論點展開辯論。A組同學堅定祥林嫂是自殺的,不存在兇手一說,而B組同學針對A組同學的觀點予以反駁。其他的同學可以自由發表見解,從課文中找到論據對A組的同學的觀點進行反駁。課堂氣氛十分活躍。一堂充滿個性的閱讀課既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也展現了學生閱讀的個性。
2.教學步驟化繁為簡,尊重學生的選擇,引導學生閱讀個性化。長期的語文閱讀教學中不難發現這樣一個問題,教師將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課文背景的講述、作者的生平介紹及繁復的課文分析上,學生可以自主閱讀的時間少之又少。其實教師應該充分注重學生的主體性,根據學生的閱讀基礎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引導他們正確的閱讀。在進行課文精讀的時候,更要讓學生全身心投入,用心去感受文中的味道和蘊涵的情趣。基于每個學生的閱讀愛好都不甚相同,因此在閱讀材料的選擇上必須充分尊重學生,給予他們選擇的權利,讓學生根據自身的閱讀能力和興趣去展開健康的閱讀,在原有的閱讀基礎上進行引導,幫助他們提高閱讀水平。
綜上所述,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關注學生的差異,營造對學生閱讀有利的氛圍,讓學生發自內心的融入閱讀,引發生活與文本之間的交流,并且尊重他們自主選擇的權利。在發揚他們個性的同時也激發他們的潛能,實現學生自身的發展,讓語文課堂成為學生個性化閱讀的快樂天堂。
參考文獻:
[1]沈紅旗.以深度閱讀提高語文教學的品質[J].現代教學,2009,(11).
[2]李統倉.新課標讓學生思維放飛――談語文教學的幾點啟示[J].網絡科技時代,2007,(16).
一、具備獨立自主的教學個性
教師的個性有益于創造語文教學的藝術。教師有個性,才有語文教學的藝術。個性意識強,個性教學主動性明顯,愈能有效地進行和指導語文教學。同樣,個性意識越強烈,教學創新意識就越強烈,愈能創造地運用于語文教學藝術之中。獨立自主的個性,是實施個性語文教學的前提。
二、設計獨樹一幟的個性化教學思路
思路要新穎,不同凡響,就要別出心裁,不拘一格地設計教學思路。首先要有超前意識,盡可能打破原先的課堂教學模式,賦予新意。不拘泥于教參,不受名人名言的束縛,用自己的個性去演繹作品的個性,更可以用自己的個性進行教學組織和課堂教學的再創作。其次,找準教學"突破口"。教師如何發展學生的個性是教學思路的"突破口"。個性的差異和個體發展都要求教師因材施教,有針對性、創造性地促進"有個性的個人"的全面發展,使之形成優良的個性。教學的思路應該是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說個性的話,說自由的話,講真實的事,讓課堂充滿學生的個性活力。個性化的教學思路,不是拘泥于一家之言、之行,而是在尊重教育規律上各展百家之長。簡單地說,讓學生自由地抒發,如實地描寫自我個性,從而創造良好課堂教學環境。
三、尋求與眾不同的個性化教學藝術
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而在于激勵、啟發、引導。教師的職責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導學生如何"學"。個性化的語文教學藝術,必須有輕松幽默的一面。輕松的教學、幽默的啟發,能溝通師生之間的情感,創設教學的情趣和氛圍,產生幽默中不失本分,歡樂中不乏啟發的教學效果。個性化的語文教學藝術,必須要有生動、精彩描寫的另一面。
入勝的細節描繪與非凡的思想境界相輔,將學生引入教材的美的境界之中,引導學生在作品的鑒賞、聯想、體驗之中融入學生個性的理解,從而將教學的情趣、學生的情感推向,從而創造課堂氣氛"其樂融融"。
個性化的語文教學藝術,教學上要"運其才智,相機誘導,體悟傳神,發展個性"。就是運用教師的才智,發展學生的才智,以個性培養個性,以情感增進情感,從而充分發展學生的思維和個性。
四、塑造別具一格的個性化教學風格
教學的個性,體現在語文教學中,就是將獨創性教學方法和與眾不同的教學手段相融合,形成切合教師個性實際的教學風格,從而在教學上產生對學生個性教育的最大效果。
首先,開放性語文課堂教學是獨創性教學風格的具體體現,開放性教學,教師要促進師生雙邊交流,以及生生交流,讓學生在多種思想和觀點的碰撞下,觸發思想火花,產生學習的最大興趣。同時,著重培養學生的分析批判能力,不迷信權威,勇于評價他人與自己,敢于發表不同的見解,發展獨立自主的個性和創新能力。其次,開放性語文教學要開拓語文教學空間,開展第二課堂的語文學習。教師要樹立"得法于課內,增益于課外"的開放性教學觀,多組織學生走出校門,走上社會,開拓學生的視野,擴大學生的社會接觸面和知識面。
五、展現略高一籌的個性化教學品位
教學起點高,手法新,品位高,是個性化的語文教學藝術的體現。品位高的前提就是教師要創建和諧、愉悅的教學環境和氛圍。同時,也要建立融洽、相互理解的師生關系。
我們知道傳統語文教學的基本做法是以“師講生聽”的方式進行的,在課堂上教師自己的感悟和理解(也就是教學參考書的理解)成了唯一的答案,并使之概念化,學生的任務就是做筆記和死記硬背。舉一個例子,張曉風的散文《行道樹》,教師會通過講解分析出行道樹是無私奉獻者的形象,然后讓學生記下來,學生記住了行道樹象征了無私奉獻者。假如有一個學生說行道樹象征了城市環境污染中的受害者形象,我想很多教師會說錯了,這毋庸置疑是無私奉獻者。這樣的語文課堂只有一種聲音,只有一種思想,長此以往,語文學習實在令人堪憂。我認為語文課堂應該充滿不同的聲音,充滿個性化的見解。我們不能打壓和抹殺孩子的個性,孩子的個性一旦被教師否定,這將嚴重影響孩子思維的發展,哲學家黑格爾曾說:“個性像白紙,一經污染,便永不能再如以前的潔白。”所以,我們教師千萬不能做語文教學的“劊子手”。
學生的個性發展中獨立思考無疑是最突出的,可以說思考是學生在學習中最天然的能力,蘇霍姆林斯基就指出“學生不但是在聽講,感知新教材,而且是在自己意識的深處搜索某些事實和現象,對他們進行思考。”所以,教師要努力培養學生的個性化思考能力,只有學生主動去思考了,學生的情緒狀態、注意狀態、參與狀態、交往狀態、思維狀態、生成狀態才會有機整合在一起,能力的培養和情感教育的目標才會順利實現,這樣的課堂才是成功的課堂,新課改中“以學定教”的教學方式才能真正落實,否則語文課堂教學改革就是紙上談兵。
既然學生的個性化思考在語文教學中的積極作用如此之大,教師就應該關注和尊重每一個具有獨立思維和具有無限想象力的個體學生,注重學生的個性思維在語文學習上的積極作用。因此,語文老師要精心思考和設計教學計劃,這需要從以下幾個環節對學生的個性化思考有意識地進行引導和強化。
一、課前預習要帶有思考性的問題。教師要根據學生情況確立積極的預習機制,那就是發揮學生的思考能力,深入解讀文本。例如,學生可以圍繞課文內容提出自己的問題和見解,這一環節肯定滲透著學生的個性化思考。教師要在教學中結合教學任務適時地匯總、講解、評價學生的問題或見解,讓學生體會到思考帶給他們的成就感和愉悅感。
二、課堂實踐中充分調動學生思考的積極性。首先,在新課導入設計上要切合學生的興趣點,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體驗和思想狀態,緊緊地把學生吸引到課堂中來。其次,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多預設具有建設性和思考性的問題,然后充分發揮學習小組討論的作用,可以設置小組競賽、小組演講等形式來激發學生的思考和交流。小組內的交流和討論,離不開學生的思考能力,這也進一步增強了學生合作探究與思考辨析的能力。最后,在課文拓展延伸環節,更是要積極調動學生的思考的主動性,讓學生主動發表自己的個性化見解,暢所欲言,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