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色av,短篇公交车高h肉辣全集目录,一个人在线观看免费的视频完整版,最近日本mv字幕免费观看视频

首頁 > 文章中心 > 李白的詩歌

李白的詩歌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李白的詩歌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李白的詩歌

李白的詩歌范文第1篇

一、慈父心

作為一名詩人,李白有浪漫灑脫的一面;作為一名父親,李白更有一顆慈父的心腸。天寶三年,李白因在朝廷中受權貴的排擠,懷著抑郁不平之心,離開了長安,開始了一生中的第二次漫游,歷時十一年,《寄東魯二稚子》就是詩人漫游金陵時候寫的詩歌。詩人以生動的筆觸,抒寫了一個父親思念兒女的骨肉深情。詩歌以寫景開頭,展示江南的春色,即景生情,想到東魯家中的農事、酒樓、桃樹,“南風吹我心,飛墜酒樓前”,詩人托春風帶去自己對家的思念,洋溢在字里行間的真情讓人唏噓,尤其是對自己的一雙兒女充滿了人世間共同的慈父之情,“嬌女字平陽,折花依桃邊。折花不見我,淚下如流泉。小兒名伯禽,與姊亦齊肩。雙行桃樹下,撫背復誰憐。念此失次第,肝腸日憂煎。”詩人流浪于江南,想象著兒女在桃樹下玩耍。在玩耍中張望著父親的情景。他們失去了母親,誰來摩挲其背,愛憐他們呢?即使在漂泊流浪的行程中,詩人李白仍不失一個父親的慈愛之心。

二、憂愁心

李白的憂愁之心,有時源于對權貴的憤恨,有時緣于自己的壯志未酬,更有的是對朋友的牽掛。在《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寫到:“揚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這是詩人在聽到王昌齡被貶之后寫下的詩作,尤其是后兩句的抒情,詩人將自己的“愁心”托付給明月,讓多情的月亮把自己的心愿帶給遠方的朋友。托明月而捎愁心,不僅說明憂愁無處可訴,也說明了明月分照兩地,而朋友卻不能相見。彼此都能看到的那一輪明月,該寄托了詩人多少的情腸?詩人依靠豐富的想象,把無情的月亮寫成了一個了解自己,富于同情心的知心人,她能夠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把自己對朋友的思念帶到遙遠的夜郎之西,交給那個不幸的遷謫者。“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夢游天姥吟留別》)表達的卻是詩人對權貴的憎恨。

三、苦心

759年,李白在江夏逗留的時候,遇到了長安故人――時任南陵縣令的韋冰。異地重逢,使流浪中的李白欣喜異常,他想到自己坎坷的命運、漂泊的身世、難酬的壯志、炎涼的世態……不禁百感交集,奮筆寫下了《江下贈韋南陵冰》的詩歌。詩歌以倒敘的形式追憶“安史之亂”后詩人與韋冰的遭遇,“君為張掖近酒泉,我竄三巴九千里”。李白是遇赦的罪人,韋冰是被貶的官員,在相逢的宴會上,彼此的遭遇又怎能說得清呢?“玉簫金管喧四筵,苦心不得申長句”,這恍如夢境的驚喜,蘊涵著痛心的自白。愛國的壯志,濟世的宏圖,都在“不得申長句”中被痛苦地壓抑了。也由于“不得申長句”,內心的痛苦也就可想而知了。

四、清心

一生寄情山水的詩人,總是把自己的詩心浸泡在明月山泉之中,細心地感受著大自然的月華雨露。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李白游覽池州時,寫下了《清溪行》的詩歌,首句“清溪清我心,水色異諸水”。作為一生游覽過千山萬水的李白,在面對清溪水的時候,卻一下子情有獨鐘。詩人首先創造了一個寧靜又清寂的情調,讓水清如鏡的清溪,洗濯心靈的塵埃。“一切景語皆情語”,詩人著力描繪的清新優美寧靜的自然環境,不正折射出詩人心靈不沾塵埃的那種空靈嗎?

五、壯心

李白的詩歌范文第2篇

關鍵詞:李白 李賀 藝術特色

唐朝,―個千萬華夏人引以為豪的盛世,不僅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更是一個中國古代詩歌發展的頂峰時代,涌現了大批稟受山川英靈之氣而天賦極高的詩人。李白,就是在這種登封造極的盛唐文化之下孕育出來的天才詩人。而李賀,則是當盛唐的光彩悄悄隱退之時出現的另一位卓爾不群的詩人。他不是李白,但他的詩歌卻有與李白一脈相承的一面。

李白作為一代詩壇天驕,在后世享有極大的聲譽,他以自己氣挾風雷的創作影響了一代代的詩人。其中李賀更是深受其影響,兩人在詩歌創作的藝術特色上頗具有相同特點。

首先,二人都運用了大膽肆意的想象,都是用超凡的想象構造闊大的空間。將想象、幻想、夸張并行。李白的“狂風吹我心,直掛成陽樹。”(《金鄉送韋八之京西》)、“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將進酒》)、“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秋浦歌》),真是匪夷所思,想落天外。“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更是以奇特的想象表達了對友人的思念。而“西上蓮花山,迢迢見明星。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清……俯視洛陽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盡冠纓。”前兩句寫自己幻想中遺世獨立的情趣,結尾處表現了安史叛軍對中原百姓的蹂躪,表達了詩人對百姓的同情。極度的夸張、貼切的比喻和驚人的幻想,讓人感到的卻是高度的真實。在讀到“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時,不能不被詩人綿長的憂恩和不絕的愁緒所感染。

李賀在想象方面毫不遜色。他的詩首先給人的印象是生動活潑,毫不拘束地馳騁天上人間,而且在構思和藝術想象上獨具創作性,令人驚嘆不已。如他的《夢天》:“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樓半開壁斜白。玉輪軋露濕團光,彎佩相逢桂香陌。黃塵清水三山下,更變千年如走馬。遙望齊州九點煙,一泓海水杯中瀉。”突出體現了李賀的浪漫主義特色。但由于李賀性格孤僻,詩歌多為對心靈世界的開拓,想象奇異荒誕,是一種病態的天才的幻想。“石脈水流泉滴沙,鬼燈如漆點松花。”(《南山田中行》)、“南山何其悲,鬼雨灑空草。”(《感諷五首》)、“百年老鴉成木魅,笑聲碧火巢中起。”(《神弦曲》)等等,在這些詩句中,作者用怪異的想象寫荒蕪的山野,慘淡的黃昏,陰森恐怖的墓地,令人讀后不禁毛骨悚然。

其次,二李的詩歌都有非常強烈的主觀色彩,在情感的表述上不掩飾,不節制,而是一任激情奔瀉。李白的詩是一種感情流,側重抒寫豪邁的氣概和激昂的情懷。“興酣落筆搖五岳,詩成笑傲凌滄州。”(《江上吟》),體現了灑脫不羈的氣質和傲世獨立的人格。他人京去做官,就“仰天大笑出門去”,他政治失意了就大呼“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噴涌而出的情感跌宕起伏,讓人直接感受到心靈的震撼。

李賀雖才華過人,熱愛生活,富有理想,卻仕途失意,因此悲憤的情感在他的精神世界里掀起了激蕩的波瀾。故他的詩歌多抒發這種懷才不遇的憤慨:“我當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謝如枯蘭。衣如飛鶉馬如狗,臨歧擊劍生銅吼。”(《開愁歌》),表達了他壯志未酬,旋即委頓,如空谷幽蘭獨自開謝的情懷。這是對不重視人才的現實發出的悲憤控訴。

二人都用強烈的抒情表達自己的思想,具有濃烈的主觀色彩。但是李賀終究不是李白,他們的詩歌在相似之余還有許多的不同之處。

其一,二人詩歌的氣概不同。

李白的詩歌氣勢奔放,講究縱橫馳騁,一氣呵成,具有以氣奪人的特點。意象多為大江大河、大鵬、高山滄海、巨魚長鯨。如“大鵬一日同風起,傳搖直上九萬里,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上李邕》),以大鵬自喻,在這浩大的氣勢里體現的是自信與進取的志向和傲視獨立的人格力量。又如:“登高壯觀天地問,大江茫茫去不還。黃河萬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聲勢雄偉之極,給人以一種崇高感。即使輕飄飄的雪花,在詩人眼中都是“燕山雪花大如席”。

李賀的氣魄,相較之下就略顯狹隘,以哀憤孤寂之思,作晦澀之調,喜用“鬼”、“泣”、“死”等字人詩。這些詩意境清冷哀艷,陰氣森森。如詩句“桂葉刷風桂墜子,青貍哭血寒兔死。”(《神弦曲》)、“思牽今夜腸應直,雨冷香魂吊書客。秋墳鬼唱鮑家詩,恨血千年土中碧。”(《秋來》),冷艷奇險自成一家,組成一幅幅冷艷的圖畫,表現悲哀美。

其次,二人的詩歌都注重抒情,注重自身情感的表達,但抒情方式卻大不相同。

李白的抒情是火山噴發式的,情感一旦噴薄而出,就宛如天際的狂風和噴溢的火山。“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一開篇便排山倒海使人無法抗拒。相對來說,李白更喜歡樂府和歌行體,用這種較為寬松的題材體現他詩歌創作發興無端,氣勢壯大的個性特征,抒情更為直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行者無畏的狂傲氣勢在一瞬間噴涌而出。“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開篇即以散文句法,直抒煩憂,表現了詩人奔涌無羈的思想情感。

而李賀則較擅長用一種凄寒、哀怨的格調借助某件事、某個形象來抒發自己的情思。這種用血淚鑄就的詩文,使人讀來字字含血,句句含情。如《金童仙人辭漢歌》:“空將漢月出宮門,憶君清淚如鉛水。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漢月”、“清淚”、“衰蘭”、“老”,一系列清冷意象的排列,借助金童仙人離京的歷史故事,曲折的抒發了自己離開京都的悲思,表達了作者對時代變遷的感慨。凄寒的語句折射了當時文^對社會的失望。李賀多寫鬼詩,被奉為“詩鬼”,如“幽蘭露,如啼眼。無物結同心,煙花不堪剪。草如茵,松如蓋。風為裳,水為佩。油壁車,久相待,冷翠燭,勞光彩,西陵下,風吹雨。”(《蘇小小墓》),這首著名的“鬼”詩以寫景來寫飄飄忽忽、若隱若現的鬼魂形象。凄冷的景象渲染了哀怨的氣氛,人們從小小的悲劇性鬼魂的形象上看到了詩人的影子,感到詩人那種哀激孤憤熾熱如焚的肝腸。

第三,二人的語言風格有很大的不同。李白生性豪爽,喜歡明麗的色調,當他新潮奔涌時,語言往往是清新中有雄壯,如他膾炙人口的《蜀道難》、《夢游天姥吟留別》等名篇,語言極富藝術感染力。而當他不是那么激動時,語言則顯得天真率直,仿佛脫口而出的白話。比如:“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古朗月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靜夜思》),語言質樸易懂,清新明麗。“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玉階怨》)、“竹色溪下綠,荷花鏡里香。”明麗、優美的意象、清新爽 朗的語言風格極大的豐富了李白詩歌的藝術蘊含,呈現出透明純凈而又絢麗奪目的光彩,體現了詩人不茍同世俗的高尚人格。

李賀在詩歌的語言創新上也有驚人的成就。具體表現在,他最善于運用精美華艷的怪誕材料和詞匯,尤其是富有美學意義的神話傳說,別出心裁地創造出一種異想天開、從未有人說過的語言。真是要“嘔出心血乃已耳”。如用“羲和敲月玻璃聲”(《秦王飲酒》)來描寫太陽,用“向前敲瘦骨,猶自帶銅聲”(《馬詩》)來描寫駿馬。另外,詩人在語言上還善于化腐朽為神奇,化平易為驚險,把詩中所有的客觀景物一律加以美化。如《浩歌》詩開頭四句:“南風吹山做平地,帝遣天吳移海水。王母桃花千遍紅,彭祖咸巫幾回死。”前兩旬幻想紛呈,雄起詭異,卻又把滄海桑田的意思彎曲而鮮明的表現出來;后兩句兩兩對比:一是將仙人與彭祖咸巫進行明比;二是將后者與普通人進行暗比。這樣層層對比,“人生幾何”的意義就更加明顯。李賀在中唐詩壇,乃至整個詩歌史上,他都可以說是異軍突起,獨樹一幟的天才詩人。

在這些諸多相異之處的背后,有更為深刻的原因。二人雖同為唐代詩人,同被后人奉為天才,但不同的出身、環境、經歷等諸多因素造成了二人詩歌藝術特色的不同。

首先,二人出身不同。李白的身世雖然是一個謎團,但是從他的詩歌及生活中可以看出他應該出生于一個富有的、極富有文化教育的家庭,并受到過良好的教育,對儒墨道等各家思想兼收并蓄。不但會動筆作詩,而且能論兵擊劍、游仙任俠。這樣的出身,使本來就極富天賦的李白更平添了一絲狂傲,于是便有了“千金散去還復來”的大氣,有了“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的氣魄。

而李賀,則出身于沒落的皇室后裔家庭,他極有天賦,且自視甚高,常以“皇孫”、“宗孫”、“唐諸王孫”自居,但因家族早已敗落,家境貧寒,他希望通過致身通顯獲得較高地位的愿望,只能成為一種幻想,并由此出現沉重的失落感與屈辱感。于是,詩歌也多哀憤之思,多晦澀之調。讓千年后的我們,依然可以深深的感到詩人凄凄的傷感之情。

第二,二人的經歷不同。李白二十歲時開始蜀中漫游,接著又離鄉遠游,足跡踏遍大半個中國,秀麗奇偉的山川,給予了他無窮的啟迪。雖曾做過翰林供奉,但不久便被賜金放還,再度漫游。較廣的閱歷與人生經歷給予他老練的洞察力、堅忍不拔的品格及樂觀、自信、永不言敗的精神。即便是政治失意,離開長安時他仍吟道:“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直至晚年他仍然壯心不已。李白很有天賦,他一生都在試圖做出一番偉大的事業,但卻天生一副做骨,一副傲岸超邁的氣概,這也注定了他的一生必然是豐富多彩而又刊刻多舛的。

而李賀卻因封建禮教的限制,不得參與進士考試。后雖蔭舉做了個從九品的奉禮朗,但卻在二十七歲時英年早逝。李賀頗有天賦,成名甚早,名震京華,但卻一生不得志。他只得將生命投入到詩歌創作中,騎驢吟詩,苦吟成性,嘔心瀝血,想象奇特,境界別樣。由于他的短命生活,經歷簡單,閱歷不足,詩歌內容單薄,過分追求奇、怪,流于晦澀荒誕,創作斷斷續續。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二人所處的時代環境不同,李白生于盛唐,雖后半生經歷了安史之亂,但他同樣經歷了唐朝的鼎盛時代。他豪放灑脫的氣度和自由創作的浪漫情懷,充分體現了盛唐士人的時代性格和精神風貌,這種盛唐氣象也造就了李白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自由的人生向往、獨立不羈、不受任何約束的人格。他的詩歌,是一個盛世的回音,是一個時代的絕響,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

李白的詩歌范文第3篇

摘要: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出生在唐代一個富裕的商人家庭。他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詩人之一,是盛唐氣象最突出的代表。 他的詩具有強烈的個性,表現出超越現實,凌轢萬古的精神氣質,不論是青山綠水的田園,還是狂風卷古的朔漠;也不論是陌上枝頭的繾綣相思,還是酒肆樓閣的傷今吊古,在李白的筆下都具有奇特的精神魅力,顯示出萬千氣象。在他的詩歌中,浪漫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表現手法達到了高度的統一,充分體現出盛唐詩歌慷慨激昂、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

關鍵詞: 李白;浪漫;成因

李白是盛唐這片文化沃土孕育出來的繼屈原之后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的詩“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他總是在強烈情感的驅使下,常常利用豐富的想象、聯想、大膽積極的藝術夸張以及暢達的語言來營造出獨特的意境,從而也形成了他詩歌獨有的浪漫主義特質。

一、李白詩歌浪漫主義特質的形成。

在盛唐時期,由于政治開明、經濟繁榮昌盛,因此在這樣的環境下,就逐步形成了李白豪邁的性格、熾熱的情感、敏銳的政治追求。正是這些條件奠定了李白詩歌浪漫主義的思想基礎。

在唐朝的開元、天寶年間,唐帝國國力極度強盛,經濟、文化等方面呈現出空前繁榮的景象,這種景象提高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時也激發了包括李白在內的詩人們建功樹勛的種種幻想。李白一生不懈地追求報效祖國的機會,“莫怪無心戀清境,已將書劍報明時”(《別匡山》),正是李白心志的表現。唐代庶族出身的知識分子大都無視世族門閥那一套宗族禮法,思想上狂傲豁達,不拘儒學正宗,行為放浪不羈。加上李白受道家思想的影響,觀念上較少受儒家傳統的束縛。在時代大氣候的影響下形成了李白傲岸不屈的性格。他不屑走科舉進士的道路,他任俠、漫游、求仙訪道、結交豪雄、干謁王侯,想憑借自己的才華、憑借知明人士的推薦,去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但是在他生活的年代里,在政治開明、經濟繁榮的后面卻隱藏著種種危機:唐玄宗為首的封建統治階級生活日趨糜爛,朝廷內權奸當道、政治黑暗,苛捐雜稅日益繁重,安祿山此時也心謀不軌,各種社會矛盾都處在一觸即發的時刻。李白第一次“仗劍去國,辭親遠游。”(《上安州裴長史書》),追求建功立業時,擺在他面前的是一條荊棘叢生的險徑。他在漫游的十八年中沒能通過任俠、干謁權貴等途徑實現理想,心中充滿了憤慨與不平。在天寶元年時被唐玄宗征入長安,當他躊躇滿志“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南陵別兒童入京》)時,卻落了個權貴嫉妒、“賜金放還”的下場。一次又一次的政治失敗,使李白的內心極度痛苦,“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行路難》)。他感到從政報國道路的艱難,“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行路難》一)。“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行路難》二)。在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中苦苦掙扎,李白把自己美好的政治理想和對統治階級的蔑視、憤恨等,借助詩歌的浪漫主義藝術創作表現出來。所以正是社會環境的關系,使李白詩歌的創作具有特濃的浪漫主義色彩。

二、李白詩歌浪漫主義特質的突出表現。

李白的詩歌,其意象構成豐富多彩,而以氣魄宏大、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壯美意象為主。展翅九天的大鵬、橫溯江河的巨魚長鯨、波瀾壯闊的長江大河、橫空出世的崇山峻嶺等,都是李白詩中經常出現的借以表達詩人磅礴氣概的意象。而這一切,又全都是建立在發想無端,奇之又奇的想象的基礎上的。李白詩歌的想象往往興發無端,奇之又奇。他常常借助于一些非現實境界的描寫,把人們帶入一個似與現實隔絕,又必與現實聯系的神奇境界,讓人們在驚心動魄的藝術世界里體味現實的真。看《蜀道難》,詩人要吐露的,是其對人生艱難的認識,但詩中卻基本不言人生,而是借蜀道寫之。寫蜀道,又不僅僅直接寫蜀道,而是把人們帶入了"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的神話世界和詩人想象中的"捫參歷井仰協息,以手撫膺坐長嘆"的境地。

除了這天馬行空、自由無羈的想象和幻想之外,李白詩歌浪漫主義特色的又一突出表現,是其運用夸張藝術的出神入化。他將夸張手法或與神話、傳說巧妙結合,使得詩歌意境奇譎精警。或是大膽出奇,表現了詩人的熾熱情感和遠大抱負,或是揚此抑彼,流露著詩人任性率真的個性。而在他的詩歌中,往往又都是以超乎常人的想象,將事物擴大夸張,渲染到極致,甚至達到了令人瞠目結舌的效果。如《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用"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來形容天臺山高聳入云、氣勢非凡;《蜀道難》中用"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突出蜀道難行而與中原隔絕;《將進酒》中用"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形容黃河萬里奔騰,勢不可回,用“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來形容人生易老,青春難再;《秋浦歌》中用"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突出愁煩之大;《將進酒》中用“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來寫要忘情狂飲......真是將事物夸大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并帶有強烈的主觀感彩。而這感情又是火山噴發式的,一旦發泄,便無所節制,便會以強烈的感染力影響讀者,使讀者與作者一起經歷驚心動魄,一起燃燒內心激情,獲得最激動人心的藝術效果。杜甫夸贊李白"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與李白詩歌的這種主觀色彩極濃的想象夸張藝術不無關系。

李白的詩歌,由于極高的期望和巨大的失望,心中的理想和現實的強烈反差,令其呈現出了波瀾橫生,狂起狂落的情感特征。如《行路難》其一,此詩寫于詩人被玄宗賜金放還之后、朋友餞別的宴會上。面對滿桌的珍饈清酒,向來喜歡狂飲豪歌的詩人竟然食不下咽。想想當初被召進長安時自己"仰天大笑出門去"的情景,那是滿懷了多少熱望!他滿以為大展宏圖的機會到了,卻沒有料到世事如此艱難。冰塞黃河,雪滿太行,詩人之志難展。但在極度失望中的詩人又不甘心于失敗,他對自己仍然充滿信心,相信自己總有被賞識之時,總有出頭的那一天。然而,面對現實的歧路重重,他又絕望了:前路崎嶇,自己的路究竟在哪里?生活的復雜,使詩人的情感又一次回旋。但倔而自信的李白絕不輸于現實,他相信,未來之路或許艱難,但自己終能乘風破浪,達至理想的彼岸。全詩六個句段,詩情卻三起三落,忽張忽翕,悲樂疊交,反復渲染,將詩人對現實的強烈不滿和對自我的極度自信渲染得漓淋盡致。

4 結語

李白是盛唐精神最醒目的標志,也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他以其縱橫飄逸、凌云直上的個性氣質,以無所不在的詩性靈感點染著所能見到的一切場景,點染著所能感受到的所有意緒,使一切都具有詩的靈光,都充滿著浪漫的盛唐精神,他也由此成為中國古代詩歌的象征性人物。

參考文獻:

[1]過常寶.《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卷,南海出版公司。

[2]游國恩.《中國文學史》,人民文學出版社。

李白的詩歌范文第4篇

關鍵詞:李白;詩歌;翻譯生態學;生態功能

引言

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中,翻譯作為一種跨文化、跨語際的交流,也總是在不斷地進步著。當代翻譯研究的流派主要有語言學派、文化學派和功能學派等,他們大多注重的只是翻譯方法層面的研究。而翻譯生態學卻與以往的翻譯研究不同,它所注重的是翻譯本體與翻譯環境之間的關系,從宏觀的角度來考察影響翻譯活動的翻譯生態環境以及翻譯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反作用[1]。李白的詩歌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吸引了一大批譯者的關注。本文試以翻譯生態學為指導,分析李白詩歌翻譯的生態功能。

1 翻譯生態學與翻譯的生態功能

2003年,都柏林城市大學教授邁克爾·克羅寧(Michael Cronin)在其所著Translation and Globalization一書中,首次提到了“翻譯生態學(Translation Ecology)”這個詞,激發了翻譯研究領域學者的濃厚興趣。在國內,天津理工大學教授許建忠先生也開始“對翻譯生態學做系統性探索”[2]。在許教授2009年出版的《翻譯生態學》一書中,,是這樣定義“翻譯生態學”這個術語的:“將生態學的研究成果引入翻譯研究,將翻譯及其生態環境相聯系,并以其相互關系及其作用機理為對象進行研究,力求對翻譯中的多種現象進行剖析和闡釋” [2]

在許建忠教授的翻譯生態學中,翻譯的生態功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翻譯的生態功能,概括來說,就是以生態學的原理為出發點,通過揭示翻譯生態的內在過程和外在的生態作用來探討翻譯的功能[2]。翻譯生態的功能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即內在功能與外部功能:前者主要是指其生產翻譯作品的功能,后者主要是指翻譯對社會各方面的貢獻。

2 李白詩歌翻譯生態的內在功能

翻譯生態內部的各因子之間通過相互作用能夠產出翻譯作品,這些因子主要可分為三大類,即生產者(譯者)、消費者(目的語讀者或聽者)及分解者(翻譯研究者)。翻譯生態“生產”功能的順利實現必須通過這三者傳輸和轉化能量流、物質流、信息流[2]。李白詩歌的翻譯就是在這樣一個過程中發生、發展和完善的。

2.1生產者(譯者)

從語言形式上看,李白的詩歌與英語詩歌有著很大的差異;從文化內涵上看,李白詩歌有著很多令生長在英語環境中的讀者難以理解之處。因此,李白詩歌的翻譯及傳播任重而道遠。

譯者著手進行翻譯之前先是要充分理解原作。理解是一個運用源語了解原作內容并含有部分轉換的過程[3]。對于母語是源語的譯者來說,理解這一步難度應該不會很大。而詩歌這種體裁與一般的文學體裁不同,再加上李白詩歌的語言流暢多變,詩風也是雄奇豪放,難免使譯者在翻譯時難于選詞酌句。

如果已經徹底理解了原作的意義,譯者就可以開始翻譯的第二步——轉換了。這里的轉換過程實際上就是切實的翻譯,在轉換的過程中,譯者要盡量確切地表達出原作的本意,同時照應目的語的特點與表達習慣。

完成上述兩個過程之后,對于原作中的內容和思想,譯者一般也會有一個比較深入的了解了,也應該能夠在目的語中找出大致對應的表達了,這時便可以開始翻譯的第三個步驟:編碼和發送,就是要求譯者在目的語中選取最為恰當的詞匯,并按照目的語的語法規則,合理地編排這些詞匯,然后再發送出去。在這個過程中,即便是對于同一原作,不同的譯者也可能會產生不同的理解;假設不同的譯者對同一原作的理解相同,在編碼的過程中,不同的譯者也可能會選取不同表達方式來傳達原文中的同一意思。詩歌在音形意方面的要求很高,譯者很難同時達到這三個方面的要求。例如《望廬山瀑布》的第一句“日照香爐生紫煙”,有兩種譯法:

(許淵沖譯)The sunlit Censer Peak exhales a wreath of cloud.

(黃龍譯)The purple mist ascending from the Incense Burner solar-lit.

該句中的“香爐”分別被譯為“Censer Peak”和“the Incense Burner”。誠然,兩種譯法都譯出了“香爐峰”的內涵。在第一種譯法中,選詞上,許淵沖先生用“exhales”(呼出、散發出)這個動詞擬人化了廬山,在時態上又用一般現在時使目的語讀者感覺廬山好像就近在眼前。與黃龍先生的“ascending from”相比,似乎效果要相對好一些。其次,第一種譯法中的“a wreath of cloud”生動地表現出了色彩絢麗的山峰美景,成功地向目的語讀者再現出了原詩的視象美,與第二種譯法中的“purple mist”相比效果更好。

2.2消費者(譯語讀者)

單憑譯者一方的評判實際上并不能真正判斷一個譯作成功與否,必須要接受目的語讀者的檢驗。許淵沖先生認為,“唐詩宋詞在國外,地位也是非常高的。如果我們能把詩詞譯成英文,供外國讀者借鑒,那就可以算是對世界文化作出了貢獻”[4]。這進一步表明,一個譯作能不能使目的語讀者認可,不失為檢驗譯者的目的是否達到的一個重要標準。

在我國國內,李白詩歌英譯本的讀者主要有高校英語系的學生、英語教師和部分相關學者。漢語是他們的母語,因而他們較目的語讀者更能真正感受原詩的美。再加上他們的專業因素,主要致力于英語語言的研究,因而他們看待翻譯主要是以研究語言為目標。同時,他們讀李白詩歌英譯本也是為了感受英語語言的美。

但在國外,李白詩歌英譯本的讀者卻主要是相關學者和一些對李白詩歌非常感興趣的大眾讀者。因為西方讀者大多并不懂中文,所以他們對李白詩歌的源語文本并不能產生多少類似于源語讀者的感受。再加上他們大都生活在英語環境中,李白詩歌英譯本的語言層面也很難引起他們太多的關注。因此,國外讀者讀李白詩的目的主要就是為了了解中國文化。

2.3分解者(研究者)

譯者的譯作不僅要接受來自大眾的譯語讀者的評判和反饋,還要接受來自翻譯研究者和其他譯者的評述[3]。當然,這些評述也會得到譯者和相關研究者的反饋。這樣一來,譯者與研究者之間就能形成互動,從而有助于共同促進翻譯理論和實踐的進步。

李白詩歌翻譯的研究者主要包括譯者、高校英語系的學生和英語教師等。到目前為止,譯者主要有許淵沖、黃龍、辜正坤等。他們不僅雙語功底深厚,而且翻譯實踐經驗也非常豐富。因此對于李白詩歌的翻譯,他們最有發言權。除此之外,對于李白詩歌的各個英譯本,相關學者也在對其優劣進行探討。另外,高校英語系的學生和英語教師也都在從不同的角度來研究李白詩歌的英譯。

由此可以看出,在李白詩歌翻譯的生態系統中,譯者創造出譯作,針對譯作的反饋則由目的語讀者給出;同時,還有翻譯研究者從專業的角度和譯者進行交流。他們共同來幫助譯者改良譯作,為翻譯理論和實踐的進步做出了貢獻。譯者、目的語讀者和研究者之間的有機互動有利于實現翻譯生態的內在功能,進而促進翻譯生態外部功能的發揮。

3 李白詩歌翻譯生態的外部功能

翻譯的生態環境對翻譯本身有重大的影響,反過來,翻譯對其所處的生態環境也具有相應反作用。翻譯能推動社會的發展,這也就是翻譯的社會價值所在。李白詩歌翻譯生態的外部功能,主要體現在對文化的傳播上。

李白詩歌蘊涵著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對它的翻譯則是向世界傳播中華文化,這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1)生態文化。李白在其詩歌中描述了大量的自然生態景觀,如“白帝城”“香爐峰”“江陵”和“廬山”等。2)社會文化。李白在其詩歌中喜大量引用典故,這些典故有著豐富的文化底蘊,是中國文化的精華,。如《長干行》中“常存抱柱信,豈上望夫臺!”的典故出自《莊子·盜拓》:“尾生與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而“望夫石”則出自中國古代傳說:丈夫出門在外,常年不歸,妻子經常站在山上望穿秋水,盼丈夫能夠早日歸來,時間長了妻子就變成了一座山石[5]。3)宗教文化。如《上安州裴長史書》一文云:“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其中“六甲”泛指道教術數一類的書籍,而所謂“百家”,則泛指各家各派的學說。4)語言文化。李白的詩歌想象豐富、奇思縱橫,其中數字的妙用為其恢弘的氣勢起著重要的渲染作用,表達了詩人波瀾壯闊的情感。例如:“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望天門山》);“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望廬山瀑布》);“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子夜吳歌》);“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早發白帝城》)。這些詩句有的寫景有的抒情,而其中的數字則為李白詩歌表現景色的瑰麗、距離的長遠、感情的深切增加了無窮的韻味[6]。

由此可見,李白的詩歌不但能讓目的語讀者了解到中華大地秀美壯麗的景色,還能向目的語讀者宣傳中國的傳統文化,對中國文化的傳播和發展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同時,通過使譯語讀者對李白詩歌有一個進一步的了解,可以有效改善翻譯生態發展傳播的外部環境。這樣一來,李白詩歌翻譯生態內在功能的實現也能得到極大幫助。

4 結語

李白詩歌的翻譯是在一定的翻譯生態環境中誕生的,經過譯者、譯語讀者及其相關研究者的相互作用,可以使李白詩歌的翻譯得到進一步發展和完善。并且,李白詩歌英譯本的出現又在文化領域發揮了巨大作用,這正反映了翻譯生態的外部社會功能。因此,做翻譯研究時,不能忽略翻譯的生態環境。翻譯生態的健康發展必將有利于翻譯事業的發展。注重對翻譯生態學的研究,不斷致力于和諧翻譯生態系統的建立,必定會對整個世界翻譯生態系統的平衡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劉愛華. 生態視角翻譯研究考辯——“生態翻譯學”與“翻譯生態學”面對面[J]. 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0(1):75-77.

[2] 許建忠. 翻譯生態學[M]. 北京:中國三峽出版社,2009.

[3] 曾清、劉明東. 詩詞翻譯的生態功能研究[J]. 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2(1):118-121.

[4] 許淵沖. 文學與翻譯[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3] 劉國兵. 翻譯生態學視角下的譯者主體性研究[J]. 外語教學,2011(3):97-100.

李白的詩歌范文第5篇

關鍵詞:李白 詩歌創作 佛教思想

佛教自兩漢魏晉之際傳入中國之后,就開始與中國傳統文化合流的進程,以儒解釋、以道解釋、以釋解道、以釋解儒的作品論著層出不窮,佛教思想開始與中國傳統道家、儒家思想融合,三教合流在隋唐時期成為哲學思想發展的主要脈絡,并深刻地影響了隋唐以降的哲學思想和文學創作。

唐代是佛教發展鼎盛的時期,佛教文化深刻地影響了唐代的思想、文學、社會生活。唐代諸多詩人與佛教關系密切,詩文創作深受佛教影響。描寫佛寺、佛理、佛像、與僧人交游唱合的作品,更是數不勝數。李白,作為盛唐的天才詩人,與唐代的佛教文化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

一.青蓮居士與佛教文化之關系

居士在佛教中指在家修行佛法的人,即“優婆塞、優婆夷”。李白自號為居士,可知李白對佛教文化的認同,在《答湖州迎葉司馬問白是何人》一詩中李白寫道:“青蓮居士謫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湖州司馬何須問,金粟如來是后身。”金粟如來是維摩詰居士的前身,維摩詰居士是過去佛,從詩中能夠看出李白希望自己來世能夠成為像維摩詰居士一樣的人。

青蓮在佛教中具有特殊的含義,同時也是李白詩歌中經常選取的意象,從意象選擇中能夠窺知作者與佛教的關系。在佛教中,蓮花代表著純潔、智慧、佛性,佛教中如來和菩薩都坐在蓮花寶座中,經文中這樣記載“坐寶華中”。很多經文記載著有關蓮花的比喻,《密嚴經?卷下》有“如蓮出淤泥,見之生愛敬。如是佛菩薩,出于生死泥。成佛體清靜,諸天所欣仰。”在《阿彌陀經》中記載極樂世界有七寶池,“池中蓮華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四種顏色中,青色為上,僧肇《維摩詰經》注:“天竺有青蓮花,其葉修廣,青白分明,有大人目相,故以為喻也。”

青蓮出淤泥而不染,代表著純潔、智慧,李白以青蓮為號,與他在世俗世界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錚錚傲骨、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人格特征相互印證。在李白的詩歌中,多次用青蓮來表達自己的意旨,”除在《答湖州迦葉司馬問白是何人》以青蓮居士自示外,在《僧伽歌》中贊揚得道高僧:“戒得長天秋月明,心如世上青蓮色。”在《陪族叔當涂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風亭》中贊揚佛法“濟人不利己,立俗無嫌猜。了見水中月,青蓮出塵埃。”在《與元丹丘方城寺談玄作》一詩中表達對青蓮宮所代表清靜世界的向往,“怡然青蓮宮,永愿恣游眺。”在《廬山東林寺夜懷》訴說對青蓮境界的追尋:“我尋青蓮宇,獨往謝城闕。”在《金銀泥畫西方凈土變相贊并序》贊揚佛法功德:“八法功德,波動青蓮之池”。

二.李白與僧人的交游

名山多古剎,佛教寺院大多修建在名山中,李白一生游歷名山大川,因此在李白的詩文中有許多吟詠名山,與僧人交游酬唱的作品。眾多交游酬唱的作品,說明李白與僧人之間有著共同的話題,旁證李白對佛教思想的接受。

李白詩歌中反映與僧人交游主要有送別類和贈答類。如《別東林寺僧》:“東林送客處,月出白猿啼。笑別廬山遠,何煩過虎溪。”“笑”別廬山和“虎溪三笑”的典故,可知李白與這位東林寺中的僧人必是言談相歡,交情不淺,且把這位僧人呼為“遠”,比擬廬山凈土宗祖師慧遠和尚,可知李白對這位僧人的推崇。

《僧伽歌》寫李白遇到的一位為傳法來到中原的西域高僧,李白在詩中贊揚這位僧人為真僧,“真僧法號號僧伽”高僧佛法精深,有清靜戒體,“戒得長天秋月明,心如世上青蓮色。”“一言散盡波羅夷,再禮渾除犯輕垢。”高僧能夠一言散盡“波羅夷”,“波羅夷”是指比丘應避免的四種根本重罪,殺、盜、、妄語,與這位高僧談佛后,使得李白內心清靜無垢。

李白有三首贈僧詩,對象是僧朝美、僧行融、僧崖公,在詩中,李白對高僧崖公推崇備至,極盡贊美之詞。《贈僧崖公》“授余金仙道,曠劫未始聞。”“道崖乃僧英。”“說法動海岳,游方化公卿。”贊美僧行融有“英骨”,將其與東晉湯惠休與峨眉史懷一相比,《贈僧行融》“梁有湯惠休,常從鮑照游。峨眉史懷一,獨映陳公出。卓絕二道人,結交鳳與麟。行融亦俊發,吾知有英骨。”在《贈僧朝美》中與朝美以成佛共勉:“了心何言說,各勉黃金軀。”

其他作品如《登巴陵開元寺西閣,贈衡岳僧方外》寫遇到衡岳僧談論佛法,僧人見解精深,骨氣清奇,引發作者的贊嘆:“衡岳有闡士,五峰秀真骨。”“大臣南溟去,問道皆請謁。灑以甘露言,清涼潤肌發。”在《聽蜀僧浚彈琴》一詩中寫蜀僧為李白撫琴,琴聲洗凈心塵,令人忘卻時間:“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客心洗流水,余響入霜鐘。不覺碧山暮,秋云暗幾重。”

顧隨在《古代不受禪佛影響的六大詩人》涉及到李白:“李白不但風格近道家,詩中亦常談到方土神仙,雖亦有時談及佛家,乃因受別人影響,非真談禪、懂禪。”然而從李白與僧人交游的詩文中可以看出李白與佛教思想的關系不僅如此,詩中所用到的佛教詞語如“龍象”“青蓮”“禪關”“波羅夷”“恒河沙”“小劫”等,以及典故出處有《維摩詰經》、《妙法蓮華經》、《阿彌陀經》、《楞嚴經》、《大方廣佛華嚴經》等,必須是對佛教有所精研的人才能夠達到。

三.佛教思想在李白詩文中的體現

相關期刊更多

李白學刊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中國李白研究會

綿陽師范學院學報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四川省教育廳

唐代文學研究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中國唐代文學學會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巩义市| 屏山县| 田东县| 大关县| 铜川市| 凌源市| 呼伦贝尔市| 平度市| 永福县| 大关县| 封丘县| 泰顺县| 常州市| 南和县| 筠连县| 饶河县| 康平县| 普兰县| 上饶市| 遵化市| 安丘市| 沽源县| 盈江县| 道孚县| 莆田市| 称多县| 苗栗县| 博湖县| 康定县| 孟连| 德保县| 武强县| 德庆县| 锡林郭勒盟| 平安县| 偃师市| 公主岭市| 清远市| 祁连县| 介休市| 鲁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