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色av,短篇公交车高h肉辣全集目录,一个人在线观看免费的视频完整版,最近日本mv字幕免费观看视频

首頁 > 文章中心 > 煤礦災害防治措施

煤礦災害防治措施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煤礦災害防治措施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煤礦災害防治措施

煤礦災害防治措施范文第1篇

關鍵詞:地質災害 煤礦安全 防治措施

地質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條件,一旦人類棲息地遭到破壞,將會給人民生命財產、國家建設帶來巨大災難,嚴重阻礙國家經濟建設的健康發展,因而備受國民關注。在煤礦生產實際中,經常會遇到各種地質構造,而這些構造往往對安全生產有著重大的影響。礦井地質工作是煤礦生產技術工作的基礎。對于地質、水文、瓦斯及其他相關資料的收集、整理、總結,能夠保證為生產環節的多個側面提供基礎參數,從而實現安全指導生產。優化礦井地質工作,可以有效地避免多類事故的發生,對促進煤礦的安全生產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1、煤礦地質災害的主要類型

我國地質條件復雜,因此煤礦遭受的自然災害種類也很多,主要有地表沉陷、煤與瓦斯突出、礦井突水淹井、井筒破裂及采礦廢棄物污染災害、水土流失等,嚴重地危及著礦山正常生產和人民生活。

1.1 地表沉陷

這是煤礦開采后經常出現的一種地質災害。由地下采空區頂板的冒落所造成的地面變形。在長期承載過程中,采空區礦柱系統中一些最薄弱部位往往會因風化、地震等作用而首先破壞。局部破壞的累積,最終波及整個系統。一般當礦柱的破壞率超過60%時,采空區頂板就要發生冒落,并或多或少地波及到地表。大范圍的采空區頂板冒落通常是突發性的,往往伴隨有強烈的氣浪沖擊,且多引起地表沉陷和張裂,造成地上或井下建筑物的破壞。有時,沉陷中形成的裂縫還可使地表水或地下水大量流入井下,直接威脅采礦工作的安全。如湖南錫礦山南礦就曾多次發生大規模的采空區冒落。最大一次冒落面積達34000平方米,使地表產生急劇的下沉和張裂,最大下沉量達1.075米,下沉范圍近96000平方米,致使地表的一些井架和煙囪偏斜和彎曲。通常,地表沉陷的范圍大于采空區。沉陷洼地的邊界與采空區邊界連線的傾角稱移動角,是預測沉陷范圍的重要數據。

1.2 煤與瓦斯突出

地質構造往往是造成同一礦區內瓦斯含量不同的主要因素。通常,張性斷層是通達地表的張性斷層,有利于瓦斯的排放;壓型斷裂不利于瓦斯排放,甚至有一定的封閉作用,促進瓦斯在煤層內聚集。褶皺構造對瓦斯分布也有重要影響。當頂板為致密巖層且未暴漏地表時,一般在背斜瓦斯含量由兩翼向軸部增大,在向斜槽部瓦斯減少。當頂板為脆性巖層且裂隙較多時,瓦斯易于擴散,因而脆性巖層頂板的煤層背斜頂部瓦斯含量減少,在向斜軸部瓦斯含量增加。大量的瓦斯地質調查資料說明,與地質構造有關的突出點所占的比例很大,地質構造與突出的關系極為密切。有些突出點雖然其附近的地質條件并無明顯異常,但卻處于某些封閉構造勸閉的范圍,或受某些特殊的構造邊界所控制。

據統計,我國在1984—1995年的11年間,煤礦中發生煤與瓦斯突出近10萬余次,造成的經濟損失約100億元。1991年4月21日,山西省洪洞縣三交河煤礦瓦斯煤塵爆炸,死亡147人。無論是從經濟效益上看,還是從人民的人身安全來看,災害的防治都是刻不容緩的。

1.3 礦井突水及淹井災害

受開采破壞與影響,通過各種自然的或人為的通道進入井巷和采掘工作面空間的水,稱為礦井水。煤礦中突水事故是比較常見的,并且嚴重影響了煤礦的生產、效益和安全。比如1975年9月26日,徐州礦務局權臺礦南二采區-225水平325工作面刮板輸送機道掘進放炮時,透老下山發生突水事故,最大突水量40m3/min,幾分鐘刮板輸送機道全被水、煤塊和矸石雜物淹沒淤塞,共29人遇險。當時跑出14人,其中1人被水沖出時受輕傷。被堵在獨頭切眼上山15人,經過12小時清淤搶救,全部脫險。給礦井帶來嚴重的人員傷亡和重大的經濟損失。

2、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為了保持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和維持社會的安定,必須切實重視對煤礦地質災害的防御,制定防御自然災害的對策和措施。

2.1 加強科學管理

地質災害有著偶然性,但也有一定的規律可循。作為煤礦開采來說,要合理規劃開采范圍,杜絕私挖亂采現象。要在煤礦采掘資料的基礎上結合礦區實際情況,建立健全礦井地質觀測,查明影響煤礦正常生產和建設的各種地質因素,是礦井地質工作的首要任務之一。因此要再礦井地質工作中隊煤系、煤層、地質構造等進行觀測。還要建立地質災害預報制度,并提出相應的防治措施。總之,地質災害預防和管理工作是一項長期的、艱苦的工作,只有做好這項工作,才能夠做到來雨綢繆,防患于未然,才能徹底減輕災害帶來的損失。

2.2 加強政府部門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領導

首先,要摸清地質災害底數,掌握地質災害分布規律,制定出地質災害易發區和危險區,在此基礎上擬定防治規劃、計劃。其次,堅持每年組織有關專家進行汛前、汛期和災后的檢查研究,以防為主,綜合治理。第三,加強行政管理執法力度,健全完善5個體系:建立地質災害防治的法律法規體系;完善政府部門執行法律法規的機構和體系;建立完善的地質災害監測機構體系;建立一套完善的信息體系,及時掌握地質災害動態;建立政府預測預報體系,分定期、不定期、長期、中期、近期及臨災警報等,對問題嚴重的要進行通報、曝光。

2.3 加強地質災害宣傳教育以形成全民防災意識

廣泛宣傳各種地質災害知識,培養全民災害意識,可以做到災前有防,災中不慌,災后自救,提高生存能力,減少災害損失。在廣大人民群眾中,通過各種途徑做好防災抗災的宣傳教育工作,引起人們對災害的足夠重視,增強人們的防災意識,達到心中有數、居安思危的效果。

3、結語

總之,礦井地質工作是煤礦安全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加強礦井地質工作的預防,對減少和杜絕各類事故發生,實現安全生產,有著重要的基礎性意義。

參考文獻

煤礦災害防治措施范文第2篇

1 煤礦地質災害特征

1.1 煤礦在開采過程中潛在的災害特征

1.1.1 山體滑坡

煤礦在開采過程中,會堆放大量的矸石,對坡體的原始應力平衡造成破壞,這也是山體滑坡崩塌的主要原因。根據資料顯示,這類災害每年給我國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如:撫順西露天礦,因為礦區復雜的地質構造,導致在采礦的過程中經常出現山體滑坡的現象,在1914年間,發生了無數次的滑坡現象,并且在長達5.5km的撫順西露天礦之外也出現了山體滑坡的現象。根據資料的統計,直至1935年,撫順西露天礦一共發生了50多次山體滑坡現象,最大的塌方量達到了129萬m3,并且在1993年的山體滑坡中,還出現了泥石流的現象,給當地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巨大影響,也給國家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1.1.2 地面沉降和塌陷

在煤礦開采之后,常常出現地面沉降和塌陷的現象。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在開采過程中對采空區的圍巖造成破壞,以致于采空區巖石冒落和破碎。此外,在開采的過程中,將采空區的地下水進行不斷的排出,擾亂采空區地下水的分布格局,加大采空區的水力坡、出現大面積的降落漏斗現象,導致地表出現沉陷的現象。如牛馬司、短陂橋煤田,因為煤礦的開采,導致地面出現了沉降現象,使水田中的水無法排出,在水侵泡下,房屋墻體出現了開裂現象,房屋的地基出現了塌落陷洞現象。在最近幾年的發展中,國有煤礦區出現了很多小型的煤窯,回采“保安煤柱”礦區是出現最多的一個地區。若地面出現了沉降現象,那么將會帶來嚴重的后果。如:加大煤礦地質災害的破壞力;致使采礦重疊區的出現,出現一系列的賠償問題,造成不必要的糾紛和矛盾。

在1994年8月24日,大同縣黃土坡煤礦發生了建筑物塌陷事件,事件的發生造成了21人死亡,40人受傷,1748萬的經濟損失。從上面陳述出來的資料我們可以看出,塌陷事件對人們的生活以及礦區的土地資源造成重大的威本文由收集整理脅。

1.1.3 瓦斯突出

在儲氣封閉系統中,瓦斯能以游離狀態和吸附的狀態存在于煤層的縫隙之中,當人們調整對地應力進行局部調整時,就會將儲氣封閉系統予以破壞。在人為活動和自然條件的作用下,瓦斯就會出現爆炸現象。根據資料的統計,在1984至1995年間,我國發生的瓦斯爆炸現象至少10萬次,并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在1991年4月21日中,我國山西省紅洞縣三交河煤礦發生了瓦斯爆炸現象,死亡人數147,還有無數的受傷人員,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重大的影響。

1.2 煤礦在閉坑后采場潛在的災害特征

因礦山災害治理的措施的實效性較短,并且存在著很多的不可預見因素,導致在采礦之后,還會遺留一些隱患。主要表現為山體崩塌和滑坡,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在露天開采之后,出現了一些高邊坡,雖然很多開采人員在離開之前會使用廢石進行填補,但是還是會留下一些高坡,尤其是開采較深的地區,在自然條件的影響之下,出現了山體崩塌和山體滑坡的現象。

對于低下開采地區而言,留下的潛在災害主要為地面裂縫、地面崩塌、山體開裂,因地面受到的破壞性過大,導致山體受到破壞,在自然條件的作用之下,會出現山體坍塌、滑坡、泥石流等現象。這些災害都具有一定的滯后性,在開采的過程中,不會快速的發生,但是在長時間之后,就會頻繁的出現。

2 煤礦地質災害防治及生態恢復措施

2.1 煤礦地質災害的防止措施

2.1.1 加強地質災害宣傳教育,讓人們形成防災意識

各地政府和有關政府應該加強地質災害的宣傳教育,開展各種各樣的宣傳教育活動,讓人們形成防災意識,在出現災害時,人們能有足夠的承受能力,并采取相應的措施來進行自我保護。此外,各級領導和礦業管理人員應該對煤礦地質災害的災情進行詳細的了解,并對各種防災方法、減災方法進行全面的掌握,通過宣傳教育活動將這些應對措施傳授給廣大群眾。對于出現國災害的地區,要對災害的出現予以及時的預測,并提出全面土體的防范措施,盡可能多的減少人員的傷亡,降低造成的經濟損失。

2.1.2 合理開采煤礦資源,保護地質環境

在我國頒布的《礦產資源法》和《環境保護法》中,對地質的保護和環境的保護予以了明確的規定,人們在開采礦產時,應該對地質環境進行保護,并加強地質災害防治管理的力度,減少煤礦地質災害的發生。煤礦在開采之前,應該對開采地區進行合理的分析,盡可能避開人口密集地區、建立有生命線工程設施的地區、建筑群較密接的地區、山體穩定性較差的地區,此外,還要在開采地區進行保安煤柱的設置。就礦業部門而言,應該對煤礦的開采進行嚴格的管理和控制,保證煤礦的合理的開采。

煤礦災害防治措施范文第3篇

[關鍵詞]環境 污染 災害 防治

中圖分類號:TD8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10-0324-01

1.引言

煤礦環境污染是多種多樣的,既有直接污染又有間接污染,既有化學污染又有物理污染還有生物污染,也有本文通過闡述煤礦地質災害的危害性來提高人們保護煤礦環境意識,提高礦山作業人們的生活質量。

2.煤礦地質災害

煤礦地質災害主要有:巖移、礦井熱、破壞土地資源、破壞水資源、影響大氣結構、誘發地質災害、危害人類健康。

2.1 巖移

礦山巖移主要由采礦活動引起,煤層自然、矸石堆積都可能引起巖移,例如新疆奇臺縣北山火災,煤層自然引起的地面塌陷達8-10米。由采礦活動引起引起并直接破壞環境的巖體移動主要包括地下開采造成的地表移動和露天開采引起的滑坡。地表移動的形狀和特點主要分為兩類即漏斗狀陷坑、階梯狀斷裂和緩波狀沉陷盆地。

2.1.1 漏斗狀陷坑、階梯狀斷裂

這類地表移動發生突然、快速、強烈,危害嚴重但是破壞范圍小,主要發生在淺部及傾斜煤層采空區和開采深度與煤層開采厚度比小于20的緩傾斜煤層采空區以及較大的地質構造分布區。

2.1.2 緩波狀沉陷盆地

這類地表移動的最大深度約為煤層開采厚度的70%-80%,但這必須是采空區的長、寬均達到或超過開采深度的1.4倍時才可能發生的,這種塌陷的時間比較長,對地表的影響面積較大。

2.2 礦井熱

礦井熱是指礦井生產過程中所產生和行成的熱,它決定礦井內空氣溫度、濕度等微氣候的重要因素,一般來說,空氣溫度超過27°,人體散熱就極為困難,并可能從空氣中吸熱而使人體熱平衡破壞。因此我國《煤礦安全規程》規定:“生產礦井采掘工作面空氣溫度不得超過26°,機電硐室的溫度不得超過30°”,當礦井熱導致礦井氣溫超過規定值時,便形成了礦井熱害。行成礦井熱的熱源主要有:地熱、空氣壓縮、井下煤巖層氧化熱、煤層自然熱、機電設備運行熱、爆破熱及井下人員體熱等。現在隨著開采深度延伸,大多數礦井面臨著礦井熱的危害。

2.3 破壞國土資源、水資源

露天采礦直接挖損土地;地下開采造成土地塌陷損壞;煤矸石和剝離物排放壓站土地;采礦“三廢”污損土地;采挖和塌陷引起的微地形地貌和地質、水文、水文地質條件的變化可導致土地的排水系統的破壞和水、熱、氣、肥等土壤肥力因子的惡化,以及地表積水、鹽漬化、沙漠化和水土流失等,煤礦土地環境破壞造成了耕地銳減,不同程度的抑制農作物生長。同時采礦活動有時改變地下水惡和地表水的儲存和循環狀態,疏干和破壞水資源,造成井泉干涸或水位下降及地表水流失。此外煤礦固體廢物可隨大氣降水、地表徑流進入地表水體和地下水而污染水源。

2.4 影響大氣結構

煤礦地質災害不僅能改變井下和礦區空氣的成分和結構,造成煙塵彌漫、能見度降低,有毒有害氣體成分偏高等不良空氣狀況,而且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大氣圈的成分和結構以及與巖石圈、水圈、生物圈的動態平衡,加劇溫室效應,臭氧層破壞。例如煤礦廢氣中含有大量的CH4和CO2,排入空氣后可使溫室效應、平流層臭氧減少加劇;礦井廢氣含有硫化物、氮氧化物等則是酸雨和光化學煙霧行成的基礎物質和根源。

2.5 誘發地質災害

煤礦地質災害嚴重威脅煤礦安全生產和礦區居民的人身安全。如矸石山堆積和采礦巖移可誘發山體滑坡、山崩、泥石流、矸石山滑塌、矸石流等,采礦廢氣中可燃氣體和煤塵達到一定濃度會發生爆炸;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等有毒有害氣體達到一定濃度會造成曠工窒息、死亡;采動壓力可誘發冒頂、片幫、礦井突水、煤與瓦斯突出和地面建筑物倒塌、斷裂等災害。

2.6 危害人類健康

煤礦開采造成環境污染,而環境又影響人類的生存,輕則致疾,重則死亡。所導致的疾病既有急性的也有慢性的且以慢性的為多,例如煤肺病、硅肺病和煤硅肺病。此外還有放射性疾病等,對在井下作業的人們帶來了極大的危害。

3.煤礦地質災害的防治建議

3.1 政策性措施

所有煤礦企業必須堅持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并重的原則,加強礦產資源勘察、開發、閉坑的生態環境治理與恢復工作;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嚴把礦山生態環境地質環評工作,大力宣傳“合理開發資源,有效保護生態環境”;堅持“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治理,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最大限度避免和減輕礦山生態環境問題及礦山地質災害的發生,促進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

3.2 地質災害監測

展開煤礦地質災害的監測,省、市、縣各級形成地質環境監測網,展開煤礦地質災害活動的同時,開展礦山地質災害的調查工作,尤其是每年的汛期前、汛期、汛期后的災害動態檢查,對重要監測點進行定期、循環監測,將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降到最小。例如利用儀器對巖體進行檢測,主要檢測內容是巖體移動方向、速度,井巷工作面收縮、變形,地表移動方式、類型、規模、范圍,巖體應力、應變、巖體強度等,根據測定的相應參數,采取相應的支護方式,提前制定相應的應急預案。

3.3 依靠科技手段,提高礦山開采技術水平

加強礦山環境保護和科學研究,著重研究煤礦開發過程中引起環境變化及防治技術,煤礦三廢處理和廢棄物回收與綜合利用技術,提高煤炭采、選技術,同時開展煤礦地質環境評價,發現可能存在的地質災害,提前使地質災害獲得有效的控制,利用科技手段減輕或消除危害。

3.4 建設綠色礦山

第一,在源頭上做起,煤礦企業應積極進行節能減排、改善礦區周邊環境、改善周邊交通和水利條件。對于無能力進行節能減排的煤炭企業進行勒令整改,并對其進行技術指導;第二,土地復墾、露天坑、塌陷坑、地裂治理方面,煤礦企業在礦產資源開發設計、開采各階段中,有切實可行的礦山土地保護和土地復墾方案與措施,并嚴格實施;堅持"邊開采,邊復墾",對采掘活動帶來的露天坑、塌陷坑、地裂進行回填,并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逐漸改善地下水資源,改變礦山微氣候,使礦區上空的空氣質量高于城市空氣質量。

3.5 煤礦企業責任

煤礦企業應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善待員工、鼓勵員工、增加員工對企業的認可度、加強企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激發員工的主觀能動性,鼓勵員工進行創新,營造良好的職工生活和井下作業環境,減少煤礦職業病人群,提高煤礦員工生活質量。

4.結語

煤礦環境地質災害的防治看似簡單,其實這件事任重而道遠,把煤礦變成和諧礦山、綠色礦山可能需要幾代人的共同努力。

煤礦災害防治措施范文第4篇

[關鍵詞]滑坡 崩塌 泥石流 礦山地質災害 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 P694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4)-2-253-1

0引言

我省是地質災害的多發國家之一,地質災害種類多、分布廣、影響大、造成損失嚴重。礦山地質災害是地質災害的一個分支,是人類開采礦山而直接誘發的人為地質災害。我省是采礦大省,開采技術和設備相對落后,導致礦山開采環境不斷惡化。近年來,重大地質災害明顯上升。

1礦業開發與地質災害

經濟的快速發展加快了對礦物的需求與消耗,這也為礦產開采企業帶來更大的發展機會。然而由于迅猛發展的中小型礦山疏于管理,加之小型礦山的開采方法和選礦工藝落后,大多無環保措施,加劇破壞礦區環境。開采環境明顯惡化,礦山地質災害問題日趨嚴重,潛在的致災隱患不斷增多,且隨時可能發展成災,造成人員傷亡、設備報廢、設施損毀甚至礦井關閉、資源浪費等嚴重后果,嚴重制約了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礦山地質災害的主要類型

礦山地質災害種類繁多,按成災與時間的關系,可分為突發性礦山地質災害(如礦坑突水、瓦斯爆炸、巖爆等)和緩發性礦山地質災害(如采空區的地面變形、環境污染等)。但最常見的是以災害的空間分布和成因關系分類。

2.1地下水位改變引起的災害

礦坑突水涌水這是最常見的礦山災害,突發性強、規模大,后果嚴重。生產過程中常因對礦坑涌水量估計不足,采掘過程中打穿老窿,貫穿透水斷層,驟遇蓄水溶洞或暗河,導致地下水或地面水大量涌入,造成井巷被淹、人員傷亡災難。

坑內潰沙涌泥這是常與礦坑突水相伴而生的災害。當采掘過程中驟遇蓄水溶洞,常見溶洞中充填的泥沙和巖屑伴隨地下水一起涌入,另外一些透水斷層和地裂縫也常會使淺部第四紀沉積物隨下漏的地表徑流涌入坑內。其結果是使坑道被泥沙阻塞,機器、人員被泥沙所埋,嚴重時甚至會使礦山遭受毀滅性的打擊。

環境污染環境污染是礦山災害的另一種重要形式。因采礦、選礦產生的“三廢”物質,由于未經有效處理就被排放到江河湖海中,造成環境污染公害事件。采礦還會造成水土流失、土地砂化、鹽漬化、地下水斷流等。

2.2礦體內因引起的災害

瓦斯爆炸和礦坑火災這種災害最常見于煤礦。由于通風不良,使瓦斯積聚發生爆炸,造成井下作業人員傷亡,礦井被毀;礦坑火災除見于煤礦外,也見于一些硫化礦床。因硫化物氧化生熱,在熱量聚積到一定程度時則發生自燃,引發礦山火災。礦山火災的危害極大,而且還嚴重損耗地下礦產資源,如有的煤礦在地下已燃燒上百年,其資源損耗量十分巨大,使當地氣候發生改變,農作物和樹木大量死亡,田地荒蕪,環境嚴重惡化。

地熱隨著開采深度加大,地熱危害不斷加劇。我國已有許多礦山開采深度達到800m以下,礦山因含硫量高,開采深度又大,地溫非常高。礦山地熱災害導致礦工勞動環境惡劣,嚴重影響了有關礦山的正常生產。

3礦山地質災害的防治措施

根據不同礦山的地質條件和地形特點及礦山的開發利用方案以及災點的分布特點劃分不同層次的防治區,以便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一般分為重點防治區、次重點防治區和一般防治區。

3.1重點防治區防治措施

(1)合理設計邊坡參數,加強邊坡監測,建議做擋墻穩固邊坡,開挖后如果出現開裂變形,建議做專門的工程地質勘察。

(2)對于原有的災害點,做好邊坡加固和預防工作,盡量消除因礦山開采而誘發災害復發的隱患。

(3)渣場棄渣,嚴格做好方量及邊坡坡度的設計,做好擋墻設計,設置攔渣壩,防止泥石流的產生,并充分、合理利用渣場,嚴禁隨意棄渣(特別在公路沿線)。

(4)對于坑道開采,在坑道內一定要做好支護,做到邊開采邊支護,防止因礦頂坍塌、冒頂等產生的危害,尤其上方有住戶處要預防引起上部地面開裂。

(5)做好坑道的排水設計,以防因礦坑涌水造成危害。

(6)設置監測點,做好監測記錄與分析工作,確保在易于發生災害地段防患于未然。

(7)開采結束后,對礦區進行統一規劃,計劃進行礦山復墾工作,恢復礦山生態功能。

3.2次重點防治區防治措施

在進場公路、礦山生活區建設中,會形成大量的邊坡和一定數量的棄渣,可能形成邊坡失穩,造成滑坡和塌方;沿途不合理的棄渣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可能形成坡面泥石流,可能有滾石和飛石危害。

(1)科學合理設計邊坡參數,并進行合理支護和加固,邊坡上方應設置排水溝,做好地表擋排水措施。

(2)加強工地管理,合理堆放棄渣,嚴禁隨意棄渣;在險要地段建設攔擋滾石和飛石的設施。

(3)開采結束后,將棄渣場扒平覆土,植樹還林,恢復植被。

3.3一般防治區防治措施

區內無主要建筑物和工程項目建設,主要可能因地表巖體的破碎而造成水土流失。應嚴禁越界開采,減少人為擾動,做好植被保護和水土保持。

3.4地質環境恢復方案及措施

為防止水土流失、恢復植被和景觀,礦山須規劃進行礦山復墾工作,以恢復礦山生態功能。開采棄渣切勿胡亂堆放,必須統一堆放到開采境界線以外的礦山棄渣場內,在開采過程中,有計劃地將棄渣回填到采空區。棄渣場經處理后再敷表土、植草種樹。通過上述地質環境恢復工作,減少水土流失,恢復礦山的生態功能,達到生態恢復和維護人類與環境和諧的目的。

4結束語

綜上所述,根據災害的空間分布和成因關系,礦山地質災害主要有巖土體變形災害、地下水位改變引起的災害和礦體內因引起的災害三大類型,本文對這些類型及其亞類型進行了論述,并闡述了對于礦山地質災害的防治措施的建議。

參考文獻

[1]林芳,郭守權.淺析礦山地質災害類型與防治措施[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0(05).

[2]王文勇.淺析礦山地質災害類型與防治措施[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25).

煤礦災害防治措施范文第5篇

關鍵詞:礦山地質災害滑坡崩塌泥石流礦山地質災害的防治措施

0引言

我國是地質災害的多發國家之一,地質災害種類多、分布廣、影響大、造成損失嚴重。礦山地質災害是地質災害的一個分支,是人類開采礦山而直接誘發的人為地質災害。我國是采礦大國,開采技術和設備相對落后,導致礦山開采環境不斷惡化。近年來,重大地質災害明顯上升。

1礦業開發與地質災害

經濟的快速發展加快了對礦物的需求與消耗,這也為礦產開采企業帶來更大的發展機會。然而由于迅猛發展的中小型礦山疏于管理,加之小型礦山的開采方法和選礦工藝落后,大多無環保措施,加劇破壞礦區環境。開采環境明顯惡化,礦山地質災害問題日趨嚴重,潛在的致災隱患不斷增多,且隨時可能發展成災,造成人員傷亡、設備報廢、設施損毀甚至礦井關閉、資源浪費等嚴重后果。嚴重制約了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礦山地質災害的主要類型

礦山地質災害種類繁多,按成災與時間的關系,可分為突發性礦山地質災害(如礦坑突水、瓦斯爆炸、巖爆等)和緩發性礦山地質災害(如采空區的地面變形、環境污染等)。但最常見的是以災害的空間分布和成因關系分類。

2.1巖土體變形災害

2.1.1礦山地面和采空區塌陷地面塌陷主要發生在地下以井巷開采的礦山。在礦山采空區,若保留礦柱不足,或因礦柱受損而失去支撐能力,就會造成地面塌陷。特別是那些礦體埋藏較淺,產狀較平緩的礦區(如煤礦),地面塌陷的現象更為常見。礦體埋藏相對較深的地下開采礦山,如果不能及時回填和崩落采空區,當其達到一定規模就會產生大面積塌陷。

此外,在巖溶分布區,還會因礦山排水疏干而導致溶洞上方地面塌陷。地面塌陷不僅破壞可耕地資源、建筑物,毀壞道路、水庫,還可直接導致礦山某些地下巷道的塌毀,或使大氣降水和地表水沿塌陷裂縫灌入坑內,造成淹井事故,直至停工停產。

2.1.2采礦場邊坡失穩、滑坡與巖崩主要原因是不合理開采如采剝失調、邊坡角度過陡等造成,這種災害多發生在露天開采的非金屬礦山和建材礦山。

2.1.3坑內巖爆坑內巖爆又稱礦山沖擊,這是因礦坑周邊和頂底板圍巖,在受到強大的地殼應力作用而被強烈壓縮,一旦因采掘挖空出現自由面,即有可能產生巖石地應力的驟然釋放,導致巖石大量破裂成碎塊,并向坑內大量噴射、爆散,給礦山帶來危害和災難。

2.1.4采礦誘發地震因采礦活動而誘發的地震,震源淺、危害大,小震級的地震即可導致井下和地表的嚴重破環。

2.1.5場庫失穩場庫失穩主要是由于尾礦壩潰決崩塌繼而形成泥石流造成的危害。尾礦壩崩壩事故常給礦區居民生命財產帶來巨大危害,同時也給環境造成巨大破壞和污染。

2.2地下水位改變引起的災害

2.2.1礦坑突水涌水這是最常見的礦山災害,突發性強、規模大,后果嚴重。生產過程中常因對礦坑涌水量估計不足,采掘過程中打穿老窿,貫穿透水斷層,驟遇蓄水溶洞或暗河,導致地下水或地面水大量涌入,造成井巷被淹、人員傷亡災難。

2.2.2坑內潰沙涌泥這是常與礦坑突水相伴而生的災害。當采掘過程中驟遇蓄水溶洞,常見溶洞中充填的泥沙和巖屑伴隨地下水一起涌入,另外一些透水斷層和地裂縫也常會使淺部第四紀沉積物隨下漏的地表徑流涌入坑內。其結果是使坑道被泥沙阻塞,機器、人員被泥沙所埋,嚴重時甚至會使礦山遭受毀滅性的打擊。2.2.3環境污染環境污染是礦山災害的另一種重要形式。因采礦、選礦產生的“三廢”物質,由于未經有效處理就被排放到江河湖海中,造成環境污染公害事件。采礦還會造成水土流失、土地砂化、鹽漬化、地下水斷流等。

2.3礦體內因引起的災害

2.3.1瓦斯爆炸和礦坑火災這種災害最常見于煤礦。由于通風不良,使瓦斯積聚發生爆炸,造成井下作業人員傷亡,礦井被毀;礦坑火災除見于煤礦外,也見于一些硫化礦床。因硫化物氧化生熱,在熱量聚積到一定程度時則發生自燃,引發礦山火災。礦山火災的危害極大,而且還嚴重損耗地下礦產資源,如有的煤礦在地下已燃燒上百年,其資源損耗量十分巨大,使當地氣候發生改變,農作物和樹木大量死亡,田地荒蕪,環境嚴重惡化。

2.3.2地熱隨著開采深度加大,地熱危害不斷加劇。我國已有許多礦山開采深度達到800m以下,礦山因含硫量高,開采深度又大,地溫非常高。礦山地熱災害導致礦工勞動環境惡劣,嚴重影響了有關礦山的正常生產。

3礦山地質災害的防治措施

根據不同礦山的地質條件和地形特點及礦山的開發利用方案,以及災點的分布特點劃分不同層次的防治區,以便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一般分為重點防治區、次重點防治區和一般防治區。

3.1重點防治區防治措施

3.1.1合理設計邊坡參數,加強邊坡監測,建議作擋墻穩固邊坡,開挖后如果出現開裂變形,建議做專門的工程地質勘察。

3.1.2對于原有的災害點,做好邊坡加固和預防工作,盡量消除因礦山開采而誘發災害復發的隱患。

3.1.3渣場棄渣嚴格作好方量及邊坡坡度的設計,作好擋墻設計,設置攔渣壩,防止泥石流的產生。并充分、合理利用渣場,嚴禁隨意棄渣(特別在公路沿線)。

3.1.4對于坑道開采,在坑道內一定要作好支護,做到邊開采邊支護,防止因礦頂坍塌、冒頂等而產生的危害,尤其上方有住戶處要預防引起上部地面開裂。

3.1.5作好坑道的排水設計,以防因礦坑涌水造成危害。

3.1.6設置監測點,作好監測記錄與分析工作,確保在易于發生災害地段防患于未然。

3.1.7開采結束后,對礦區進行統一規劃,計劃進行礦山復墾工作,恢復礦山生態功能。

3.2次重點防治區防治措施在進場公路、礦山生活區建設中,會形成大量的邊坡和一定數量的棄渣,可能形成邊坡失穩,造成滑坡和塌方;沿途不合理的棄渣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可能形成坡面泥石流,可能有滾石和飛石危害。

3.2.1科學合理設計邊坡參數,并進行合理支護和加固,邊坡上方應設置排水溝,做好地表擋排水措施。

3.2.2加強工地管理,合理堆放棄渣,嚴禁隨意棄渣;在險要地段建設攔擋滾石和飛石的設施:

3.2.3開采結束后,將棄渣場扒平覆土,植樹還林,恢復植被。

3.3一般防治區防治措施區內無主要建筑物和工程項目建設,主要可能因地表巖體的破碎而造成水土流失。應嚴禁越界開采,減少人為擾動,做好植被保護和水土保持。

3.4地質環境恢復方案及措施為防止水土流失和恢復植被和景觀,礦山須規劃進行礦山復墾工作,以恢復礦山生態功能。開采棄渣切勿胡亂堆放,必須統一堆放到開采境界線以外的礦山棄渣場內,在開采過程中,有計劃地將棄渣回填到采空區。棄渣場經處理后再敷表土、植草種樹。

通過上述地質環境恢復工作,減少水土流失,恢復礦山的生態功能,達到生態恢復與維護人類與環境和諧的目的。

4結束語

合理有效地利用資源、保護礦山環境、加強監測與信息化管理、防止礦山地質災害、實現礦業的可持續發展,是一個長期而重要的工作。超級秘書網:

參考文獻:

[1]虎維岳.廢棄礦山引起的環境地質災害.

[2]何繼善.防災減災的理論與實踐.

[3]潘懋,李鐵鋒.災害地質學.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化市| 尼玛县| 承德市| 大安市| 建始县| 静海县| 安徽省| 南木林县| 新巴尔虎右旗| 垣曲县| 黄浦区| 宿迁市| 南陵县| 南投县| 隆子县| 德阳市| 德州市| 正镶白旗| 左权县| 子洲县| 石门县| 鱼台县| 方正县| 砚山县| 章丘市| 曲麻莱县| 沅江市| 宕昌县| 安阳县| 尼勒克县| 苏尼特左旗| 昌都县| 江华| 尚志市| 岢岚县| 葫芦岛市| 巩义市| 汉寿县| 淮南市| 高邑县| 布尔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