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色av,短篇公交车高h肉辣全集目录,一个人在线观看免费的视频完整版,最近日本mv字幕免费观看视频

首頁 > 文章中心 > 探究性教學案例

探究性教學案例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探究性教學案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探究性教學案例范文第1篇

1 教學背景分析

1.1學習內容分析

“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是人教版《必修1:分子與細胞》第四章第三節的學習單元,教學內容包括兩部分:“被動運輸”和“主動運輸”。該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細胞膜的流動鑲嵌模型的基礎上研究物質進出細胞膜的方式,體現了生物學中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教材首先由“問題探討”引入,使學生認識到不同物質進出細胞膜的方式是不同的。然后講述了物質進出細胞有被動運輸和主動運輸兩種方式,其中的被動運輸又包括自由擴散和協助擴散。主動運輸是三種跨膜運輸方式中最重要的,所以也是本節的教學難點,教材中利用大量的事例幫助學生進行理解。

1.2學習目標

1.2.1知識目標

(1)說明物質進出細胞的方式和具體實例。

(2)比較三種方式的異同點。

1.2.2能力目標

(1)培養觀察能力、自主探究及合作學習的能力。

(2)通過探究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體驗生物知識的獲得過程,掌握分析、推理等方法。

1.2.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探究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樹立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培養善于分析和推理的探究精神以及嚴謹的科學態度。

1.3學情分析

在初中階段,學生已經學習了有關擴散的知識,所以比較容易理解自由擴散的概念,對于葡萄糖、鈉離子、鉀離子不能通過人工合成的脂雙層,但能被細胞吸收,這在前面兩節已有所涉及,為本節講述協助擴散和主動運輸打下了伏筆,本節內容雖然抽象,但可以與生活實際相聯系,例如:做菜餡時加入一些鹽,蔬菜中的水會大量浸出;對農作物施肥過多,會造成“燒苗”等,這些生活經驗對學生學習本節內容也有幫助。

1.4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物質進出細胞的方式;教學難點:主動運輸。

2 課堂教學設計

2.1制定教學策略

實驗、觀察、探究與討論相結合,基本思路如圖1所示。

整堂課要以學生活動為中心,以學生構建知識、培養探究能力為主線展開。

2.2選擇教學媒體

借助多媒體動畫演示,把有關滲透作用、跨膜運輸的幾種方式直觀地展示給學生,使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2.3教學過程設計

2.3.1展示問題、導入新課

為創設一個最佳的心理和認知環境,激發學生求知欲,首先呈現圖2。

師:從圖2中可以看出:什么樣的分子能夠通過脂雙層?什么樣的分子不能通過?

生:O2、CO2、N2、苯等小分子(苯還是脂溶性的)很容易通過合成的脂雙層;水、甘油、乙醇等較小的分子也可以通過;氨基酸、葡萄糖等較大的有機分子和帶電荷的離子則不能通過合成的脂雙層。

教師演示實驗:往盛有清水的燒杯中滴一滴藍墨水,清水很快變為藍色。

分析:上述現象是擴散,而O2、CO2、N2、苯等小分子進出細胞類似于擴散,這些物質進出順濃度梯度,不需要載體,不消耗能量,即通過自由擴散的方式進出細胞。

2.3.2確定方法、探究新知

師:觀察圖2,思考: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和離子等物質不能通過無蛋白質的脂雙層,但是,細胞卻能吸收這些物質,對此該如何解釋?

師:請同學們自主學習課本協助擴散和主動運輸的相關知識。

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教師組織學生模擬探究活動:葡萄糖進入細胞是協助擴散,還是主動運輸。

實驗儀器及材料:濃度為2mol/L的葡萄糖溶液,清水,ATP制劑,班氏試劑,運輸葡萄糖的載體蛋白,含有脂雙層的容器(圖3)。

學生前后四人為一個小組,進行模擬探究實驗。

師:選取其中的一組實驗設計,展臺投影并講解、點撥。

設計實驗,步驟如下:

第一步:取四個相同的含有脂雙層的容器,編號甲、乙、丙、丁(圖4);

第二步:在乙裝置的脂雙層上放置運輸葡萄糖的載體蛋白;在丙裝置中放置ATP制劑,在丁裝置的脂雙層上放置運輸葡萄糖的載體蛋白及ATP制劑;

第三步:在甲裝置的A1側、乙裝置的A2側、丙裝置的A3側、丁裝置的A4側均放置等量的濃度為2mol/L的葡萄糖溶液;在對應的B1、B2、B3、B4側放置等量的清水溶液;

第四步:一段時間后,在甲裝置B1側、乙裝置B2側、丙裝置的B3側、丁裝置的B4側各取2mL溶液并分別放置在1、2、3、4號試管中,

第五步:在1~4號試管中各加入等量的班氏試劑,觀察溶液是否出現磚紅色沉淀。

實驗預期及結論:

(1)如果1號、3號試管中不出現磚紅色沉淀,2號、4號試管中出現磚紅色沉淀,那么葡萄糖分子進入細胞是協助擴散。

(2)如果1號、2號、3號試管中不出現磚紅色沉淀,4號試管中出現磚紅色沉淀,那么葡萄糖分子進入細胞是主動運輸。

教師播放協助擴散與主動運輸的Flas,并明確協助擴散和主動運輸的概念及實例。

2.3.3歸納小結,練習反饋

教師歸納小結,安排同桌學生進行交流,說出這一節課學習的知識、本節課的重點以及難點。然后教師再歸納總結,這樣可以讓學生相互取長補短,并利于學生間相互交流以及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表1)。

師:上述三種跨膜運輸方式中,哪一種對細胞最重要?

生:主動運輸,主動運輸保證了活細胞能夠按照生命活動的需要,主動選擇吸收所需要的營養物質,排出代謝廢物和對細胞有害的物質。

根據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優勢,設計課堂練習,及時反饋,提高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能力和遷移能力。

3 教學效果的評價與教學反思

3.1學生活動完成情況

絕大部分學生能完成主要的探究性學習,掌握探究方法,學會分析、推理得出結論,但也有一部分學生對完成探究活動感到困難,極少數學生無法完成。還有極個別學生不能參與小組合作探究活動中。

3.2遵循探究式教學的原則

高中探究性學習活動的設計要兼顧探究性學習的特點和高中學生的特點,為此要遵循以下活動設計原則:實踐性原則、問題起點原則、相對自主性原則、過程性原則等,其別要注意問題起點原則和相對自主性原則,即要提出值得探究的真正問題,同時不能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應該切實做到課前啟發、課中探究、課后深化,而不是簡單提供自主探究,獨立發現的機會。

探究性教學案例范文第2篇

關鍵詞:探究性;課堂教學;設計案例

中圖分類號:G63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1)06-0-01

一、探究性學習

探究性學習(inquiry learning)是一種積極的學習過程,主要指的是學生在科學課中自己探索問題的學習方式。

要研究探究性學習,首先要明確什么是探究。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中對探究的定義是:“探究是多層面的活動,包括觀察;提出問題;通過瀏覽書籍和其他信息資源發現什么是已經知道的結論,制定調查研究計劃;根據實驗證據對已有的結論作出評價;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釋數據;提出解答,解釋和預測;以及交流結果。探究要求確定假設,進行批判的和邏輯的思考,并且考慮其他可以替代的解釋?!?/p>

根據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探究既是學習的過程又是學習的目的。筆者認為,探究性學習指的是仿照科學研究的過程來學習科學內容,從而在掌握科學內容的同時體驗、理解和應用科學研究方法,掌握科研能力的一種學習方式。

二、探究性學習的課堂教學設計案例

如何在數學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本文試圖通過例子,展示探究性學習的課堂教學設計.

例題:已知ABC中,AB=AC,D為直線BC邊上任一點,DE AB于E,DF AC于F。試求DE與DF滿足的關系。

如何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讓他們自己來參與數學發現呢?為此,進行以下的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明確探究目標

在《幾何畫板》中用鼠標拖動相關關鍵點結合“計算工具" 演示:等腰三角形中,DE與DF的和始終是一個固定的值。激起學生疑問:點D、E、F的位置在不斷變化,為什么它們的和卻始終不變呢?這個固定的值是多少呢?與什么有關呢?如何來證明呢?

(二)動手操作,深入探究

1.引導學生正確分類。

(1)你認為點D的位置可能有幾種情況?(三種:點D在B、C之間或與B、C之一重合或在BC的延長線上)。(2)等腰有幾種類型?(銳角、直角、鈍角)哪種情形最特殊?(等腰直角三角形)。

2.從特例入手,逐類考查。

在等腰Rt中:

(1)當點D與B、C之一重合時,DE與DF應滿足什么關系?請合理猜想。(等于腰長,易驗證)。(2)當D在B、C之間時,上述猜想還成立嗎?你能就此種情形驗證你的猜想嗎?

3.從特殊向一般轉化,探究普遍規律。

(1)從特殊到一般地推廣,若將等腰Rt改為銳角或鈍角等腰三角形,上述猜想是否仍舊成立?若不成立,是否有類似的結論?請作出合理猜想。(DE與DF之和等于腰上的高線長)。(2)如何驗證(1)中的猜想?(用截短法、加長法或面積法)。(3)當點D在BC的延長線上,DE與DF將滿足什么樣的關系?如何證明?

三、群體參與、合作交流

1.四人一組,充分發表己見,形成小組集體意見。

2.組際交流,交流猜想結論、交流驗證方法等。

3.學生概括題中DE與DF在不同情況下滿足的不同關系。

說明:由淺人深的問題引起學生深入的思考,并且能促使學生“發現問題,思考,猜想,驗證”等探究性活動,并教給學生探究性學習的方法。這樣設計探究學習活動,更有利于學生主體性的發揮。

四、反思小結、提煉數學思想

1.在問題的解決過程中,我們是怎樣入手的?為什么要這樣分類?(根據點D在等腰三角形底邊上的位置和三角形的形狀分類;在無確定圖形的幾何問題中往往需分情形分類討論)

2.在證明過程中我們主要運用了哪兩種方法?哪一種更優越?(面積法較簡捷)

3.本題可以概括出怎樣的結論?(等腰底邊上任意一點到兩腰的距離之和(之差)等于腰上的高線長)

4.在解題過程中運用了哪些數學思想方法?(整體思想、分類討論的思想、從特殊到一般的思想等。)

五、類比遷移、引申拓廣

應用本題的解題方法和結論,嘗試解決下列問題:

問題1:正的邊長為2,AD是BC邊的高,點P為AD上任意一點,求PD+PE+PF的值。

本題很容易求出PD十PE+PF的值啊是高線AD的長。

以此題為背景,引導學生猜想并驗證下列結論:

1.當點P為正內任意一點時,求PD十PE十PF的值。

2.當點P為正外任意一點時,求PD、PE、PF三者滿足的關系。

問題2:根據上面結論任意ABC內任意一點P,PA?BC+PB?AC+PC?AB=2SABC

在空間幾何中有沒有相關的論斷。

分析:

1.應分成以下三種情況進行討論。

(1)當點P在一邊和另兩邊的反向延長線所圍成的區域內時,連結AP、BP、CP,則;(2)當點P在一邊的延長線上時,同法可推出PD+PE-PF=h(此時PD=0);(3)當點P在某兩邊延長線所夾角的內部時,同法可得PE-PD-PF=h。2.面積在空間類比為體積,三角形類比為四面體,在空間四面體ABCD中任意一點P,若h1h2 h3h4分別為到四個面S1S2S3S4的距離,結論為h1S1 +h2S2 +h3S3 +h4S4=3V四面體。

六、一點感想

探究性教學案例范文第3篇

一、課堂導入需要適當、有效的目標指引,才能減少隨意性,增強可靠性和有效性以及教學設計的系統性

案例一 Warming Up (人教版新教材SBI Unit 1 Good Friends)

教學目標:師生相互了解,創造輕松和諧的教學氛圍,促使師生和生生之間相互欣賞,為新單元Good Friends的學習打下基礎。

活動設計:

1. 向學生提問十個關于他們的家庭、愛好、學習、交友等方面的問題,問題以Who 疑問句和一般疑問句為主。要求相關學生回答“Me”或“Yes, I do”,其他同學同時大聲反饋說:“Oh, I see!”或“Oh, good for you!”學生開始幾分鐘會比較沉悶,不敢大聲回答問題,可能不知道什么時候該說“Oh, I see!”還是“Oh, good for you!”但是隨著活動的開展,會慢慢進入狀態,將氣氛推向。

2. 要求學生互相提問,教師也參與其中。學生在提問前先分四人一小組討論要提的問題,各小組選派一名學生記錄問題并準備發問。

教學反思:起始課的課堂氣氛是以后所有課堂的基調,所以教師采用降低門檻的方式可以確保學生最大限度的參與,有效地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一定程度上也激發了同學間相互欣賞的情感態度,對他們較快地適應環境以及交到情趣相投的朋友起了一定的作用。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同學們對What kind of friends you want to make? 這個問題的回答,有個別同學的詞匯量之豐富超乎我的想象,他們還用到了如“easy-going”、“willing helper”、“well-talkative” 這類復合詞匯,我及時肯定了這些靈感的閃光,并提供給其他同學借鑒,同時對學生整體的詞匯知識水平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課堂導入的過程中,教師容易犯的一個通病是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事先就準備好了擬定的答案,程式化地引導被動接受的學生,這種設計很難達成情感目標,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獨特視角和體驗,教師如果忽視這一點可能事倍功半。

二、語法的學習要舉一反三、收放結合,記憶典型句式和學會句式之間的靈活變通

語法的學習一直被大多數學生視為英語學習的雞肋,傳統的歸納演繹法雖然能細致地勾勒出語法的各個點和面,但是那些繁瑣的條目和備注讓學生苦不堪言,難以消化。其實語法學習也可以在語言的妙趣中輕松進行。

案例二 名詞性從句復習(SBⅢUnit 5)

教學目標:通過對表語從句、賓語從句、主語從句和同位語從句這四類名詞性從句之間的轉換,讓學生自己發現其中的規律,能夠做到活學活用。

任務設計:

1. 教師舉例:The 2008 Olympic Games in Beijing was a great success.

2. 擴句練習:

The fact is that the 2008 Olympic Games in Beijing was a great success.

We all know (that) the 2008 Olympic Games in Beijing was a great success.

It’s known to all that the 2008 Olympic Games in Beijing was a great success.

We all know the fact that the 2008 Olympic Games in Beijing was a great success.

3. 理解四種從句的特征后,學生分組提供簡單句(選擇大家感興趣的話題),再進行句子接龍,每四句之間不得有相同句式。

教學反思:活動過程中老師既是一個觀察者也是一個記錄者,要對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優劣和出現的問題了如指掌,才能有的放矢。學生舉出過一個句子:Everyone wants to be rich. 對它進行擴充的訓練結束后,還應該有意識地讓學生在課后以這個話題為中心完整地寫一段話,并且把四種從句都運用進去,這個任務是為了學生個體能夠形成完整的語法體系概念。樣文如下:

It is believed that everyone wants to be rich, but what is really rich is that one should be rich in spirit instead of in material. We all know that Bill Gates is one of the richest person in the world, but he donated all his wealth to those who need it. Wealth is limited, but the desire whether one wants to do something valuable can’t be measured by wealth.

探究性教學案例范文第4篇

1初中物理指導型探究教學流程

[TP12CW122.TIF,Y#]

1.1教學流程圖

初中物理指導型探究教學模式,結合初中學生的學齡心理特點和初中物理學科特點,筆者設計了教學流程(圖1),每個環節都有師生的合作與互動。

1.2模型概述

指導型探究教學模式提出的目的在于將新課程提出的探究教學與傳統課堂的指導型教學的優勢有機的整合,該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比較適合一些抽象的概念和規律教學。

指導型探究教學模式在教學實踐中的難度主要在于教師課堂參與度的控制.筆者認為,指導型探究教學模式教師要關注以下幾個問題。

(1)該節課,或是某一個具體的知識內容,學生自主探究活動的重點在哪里?教師需要重點指導哪些方面的內容?

(2)我們教師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如何引導,何時介入,介入多少?對于這個問題的思考,需要我們教師對教材內容有一個準確的把握,知道哪些內容的指導是必要的,從學生的認知能力出發,思考怎樣指導才算充分了,學生能夠順著我們的指導順利完成探究,并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

2教學案例――“摩擦”教學

2.1創設情境,發現問題

教師:提供《市民手冊》的條例,借助于多媒體重點投影第七條:“不亂扔雜物”。

設計意圖:從學生的生活走向物理,為了豐富學生的認知,進一步挖掘生活資源,進一步播放錄像。

[HJ1.45mm]教師播放錄像:“一塊西瓜皮害了一條人命.”

設計意圖:錄像是上面環節的延續,通過真實的情境,讓學生感受到亂扔瓜果殼不但不衛生,而且還有可能造成傷害事故,而這個事故與本節課有怎樣的聯系呢?學生通過錄像會自然地聯系到一個生成性問題。

問題生成:腳踩在西瓜皮上為什么會滑倒呢?生活中還有哪些實例呢?

學生聯系生活,進行交流:在結冰的路面上走路容易滑倒。

2.2學生活動,自主探究

學生通過上述環節對摩擦力有了初步的認識,為了進一步定性理解,筆者認為教師可以設置具體的活動,讓學生在做中學、玩中學。

活動1:夾球比賽

以學習小組為單位,每個小組配備一盒玻璃球、一只紙杯、一雙筷子,小組內部自主推薦一個心靈手巧的學生用筷子將球[JP2]從盒中夾送到杯中,教師計時,看相同的時間內,哪一組夾得多。

活動2:兩人拔河

讓力氣最小的學生與力氣最大的學生拔河,教師提供器材,一根長棒,力氣大的學生握著的那一頭適當抹些油,結果力氣小的學生獲勝。

活動3:觀看錄像――大力士徒手拖動大汽車。

提出問題:如果汽車沒有輪子,大力士還能拖得動嗎?

設計意圖:通過上述幾個具體的活動,高密度地呈現“摩擦”的信息,給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認識,使其感受到摩擦現象處處存在,物理知識與生活息息相關,繼而激發學生探究的[JP2]興趣和欲望.同時,本節課的核心問題,也就很自然地拋出來了。

2.3提出問題,學生猜想

提出問題: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系呢?

有了前面的感性認識作為鋪墊,學生的猜想很活躍,思維迅速發散,在學生猜想的基礎上教師和學生一起歸納、總結,可以大致形成如下幾個猜想:

猜想1: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壓力大小有關;

探究性教學案例范文第5篇

應用型本科基本是以市場為導向,以實踐能力為向導,培養社會急需的人才。這類本科生畢業后,比一般普通本科生有更強的實踐能力和更高的創新能力。這樣的定位,強調的是知識的應用能力及實踐和創新能力,而這一切必須有更多的實踐環節配套學習,才會得到更好的培養效果,因此這種教學更加強調實踐教學。

傳統教學在教學模式上,往往以教師為中心,采用教師演示,學生跟著做的模式。這種教學模式,往往會忽略學生的創造性和積極性,學生只是被動的跟在老師后面去學習方法和技能,很難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其創新能力往往被扼殺[1]。

現在的應用型本科教學非常重視實踐教學,在實踐教學非常充裕的情況下,如何有效安排這些學時,如何組織實踐教學,是許多一線實踐老師要認真考慮的問題。為了培養學生的應用和創新能力,有必要對目前的教學方法進行改革創新。本文結合自己多年的實踐教學經驗,探討了基于案例和任務驅動的實踐教學方法。

1.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是根據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在教師的指導下,引導學生通過剖析典型案例,去解決一些具體的知識問題的一種啟發式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比傳統教學方法更能夠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極大提高了學生的實際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

在這種教學方法中,以案例為教學對象,把課本的理論知識融入一個具體的案例中,通過對案例教學具體剖析并加以指導,讓學生掌握理論知識并能夠在具體場合進行應用。剖析講解完成后,再對一個新的案例進行分組討論,在老師的引導下,分解成一個個小的模塊,相關學生完成各自負責的模塊功能,并最終進行組合,完整一個完整的案例。

這種教學方法,非常適合程序設計類課程,比如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單片機原理與應用、面向對象程序設計等課程。在這一類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就可以結合案例教學方法,以案例為引導、以項目為主體,在實踐中穿插課程的各種知識點,并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分組完成各個模塊,并最終實現整個案例或項目的組裝完成。通過這種學習方法和鍛煉實踐,每個學生都能夠很好的參與到實踐活動中來,并在實踐中完成理論知識的消化吸收和創新應用[2]。

2.教學過程

2.1選取案例

教師在進行授課之前,就要搜集資料,精挑設計或挑選一個與授課內容相關的案例。而這一個案例的特點應該是學生熟悉的內容或行業,工作量不太大或者難度也不太高,否則學生會因為畏懼其困難而抗拒該內容。比如單片機原理及應用,可以選取煙霧、溫濕度報警、無線發送信息等題目;如果是面向對象的程序設計一類的課程,可以選擇學生成績管理系統、學生考試系統、圖書館系統等。

題目選擇好后,可以根據理論課的講授,并同時講解所選案例,引導學生選題,當然可以幾個學生一起完成一個案例,最后把各自模塊進行組合,完成一個完整的項目。選擇一個好的案例,有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自信心,同時也會激發學生的自我挑戰能力。經過幾年的摸索和匯總,基本形成了一個學習資源庫,可以根據學生的能力大小,選擇相應的題目予以分配。

2.2分解案例,具體分析

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的安排,可以把案例分解成一個個的小功能模塊,在模塊的分解上,要注意與理論知識相結合,并在功能上保持一定的完整性。而各模塊之間也應該遵循由簡到難的漸進性原則,這樣可以逐步引導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興趣,從而避免了學生一遇到困難就產生的抗拒心理。比如溫度檢測及報警裝置可以分解為:電源模塊、時鐘電路模塊和復位模塊、傳感器的探測模塊、A/D信號的轉換模塊、單片機數據處理模塊、外圍電路的鍵盤輸入和數碼管的顯示模塊及報警模塊等。幾個模塊的知識點貫穿于整個課程體系中,并且由簡單到負責,循序漸進,層層推進。例如,完成數據采集的傳感器模塊才能做信號轉換模塊,完成單片機控制模塊才可以實現數碼管的顯示模塊。

2.3布置任務

對案例的模塊進行分析講解完成后,要對學生進行分組來實現各個模塊功能,引導學生按照課堂老師的講解,并與知識點進行融合貫通,實現每個小模塊,各個模塊都完成后,根據老師的引導完成一個完整的程序或硬件系統。

2.4完成考核

在老師布置完各個功能模塊以后,學生就要開始動手操作,以保質保量完成各個功能模塊,從而實現整個系統的組裝和運行。在學生的實踐過程中,老師要嚴格巡回指導、隨時查看學生的進度情況,對于偷懶的學生要予以批評指正;而對于有創新性的學生要給予一定的獎勵。這一過程的實施,可以隨時掌握學生的動態進展情況,發現學生完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或者對比各種方法的優缺點,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以保證實踐順利進行。在課程結束時,要對學生的完成情況進行考核和打分,對于有創新性的同學可以適當提高其的打分比值,最后根據情況,上交一個完整的作品,給出一個最終的考評成績[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陵县| 浦县| 长海县| 博白县| 色达县| 新乡县| 英吉沙县| 宜州市| 科技| 安达市| 浦北县| 伊金霍洛旗| 兰考县| 安平县| 资兴市| 泾阳县| 肇源县| 滦南县| 延川县| 遂溪县| 应城市| 卫辉市| 平定县| 乌什县| 东方市| 嘉祥县| 苏尼特左旗| 青田县| 无极县| 咸丰县| 济阳县| 滦平县| 资兴市| 柞水县| 肥东县| 天全县| 吉林省| 鲁甸县| 调兵山市| 洪湖市| 孟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