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色av,短篇公交车高h肉辣全集目录,一个人在线观看免费的视频完整版,最近日本mv字幕免费观看视频

首頁 > 文章中心 > 農業土壤治理

農業土壤治理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農業土壤治理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農業土壤治理

農業土壤治理范文第1篇

關鍵詞 農業措施;復墾;有機質;生產力

中圖分類號 X171.4;S157.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06-0224-02

Effects of Agricultural Measures on Organic Matter and Land Productivity of Reclamation Soil

ZHANG Bian-hua 1 JIN Dong-sheng 2

(1 Xinzhou Teachers University,Xinzhou Shanxi 034000; 2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Shanxi Academy of Agriculture Sciences)

Abstract To elucidate the impact of agricultural measures on soil organic matter and land productivity after the mining engineering reclamation,taking the open-pit mine reclamation land in Yuanpin as the research object,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hange of the organic matter content and land productivity on the reclamation land by comparing the artificial agricultural measures with the natural recovery soil.At the same time,it analyze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organic matter and land productivity simultaneously.The results showed that:①Fertilization measures,especially relative to the natural recovery,organic fertilization could improve significantly content of the reclamation soil organic matter;②Variance analysis showed that under the condition of planting the same crop,OM+CF could increase significantly the content of the soil organic matter and the productivity;③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re was significant linea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organic matter and the land productivity.

Key words agricultural measures;reclamation;organic matter;land productivity

礦產資源開發帶來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導致礦區土地資源破壞嚴重,生態環境日趨惡化[1-2]。恢復礦區生態環境,遏制耕地劇減的局面,促進礦區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必須開展礦區土地復墾工作[3-5],而工程復墾后,農業措施在提高復墾土壤生產力,增加土壤有機質方面的效應,是亟待解決的問題。為此,對山西原平軒崗礦區排土場復墾土壤在人為農業措施和自然恢復2種條件下生產力進行了對比研究。

1 材料與方法

1.1 研究區概況

原平是太原市以北唯一的縣級市,轄7鎮、11鄉、3個街道辦事處,520個行政村,49.3萬人;總面積2 560 km2,耕地面積7.4萬hm2;礦產資源豐富,富含煤、鋁、鐵、石灰巖、鉀長石、硅石、銅礦、黏土等20余種礦產資源,其中煤炭儲量約11.2億t,含煤巖系展布面積400 km2,煤層平均厚度19~20 m,且埋藏淺,煤質高,是山西省主要煤炭生產基地。

1.2 試驗設計

以原平市軒崗礦區復墾土壤為研究對象,該區2010年完成工程復墾,于2011年4月在生物復墾前采集基礎土樣,隨后布置試驗,試驗設5個處理,具體措施見表1。3次重復,小區面積為60 m2。無機肥為氮磷鉀復合肥(18-12-10),有機肥為腐熟的羊糞,供試作物為大豆(晉豆25),取2011、2012年復墾2年后的土樣進行對比研究。

1.3 測定項目及方法

每季作物收獲時測定作物產量和生物量,每年秋季收獲后采集耕層土樣,測定其有機質的含量。土壤有機質用重鉻酸鉀容量法。產量測定方法是每小區單收,測定籽粒產量和生物量。數據處理和分析采用Excel和SPSS 11.5軟件。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處理對復墾土壤有機質的影響

從表2可知,復墾后第1年,各施肥處理對土壤有機質的增加表現出了促進作用。其中,作用較明顯的有OM和OM+CF處理,在0~20 cm土層中分別比CK增加了56.15%、35.29%,比自然恢復處理分別增加了39.05%、20.48%;在20~40 cm土層中分別比CK增加了66.67%、43.83%,比自然恢復處理分別增加了58.82%,37.06%,但二者差異不顯著。CF處理在增加土壤有機質方面表現一般。

復墾后第2年,各處理表現出了與第1年相同的趨勢,處理間的差異性也表現更加明顯。OM和OM+CF處理對土壤有機質含量的增加顯著高于CK和自然恢復處理。

從圖1可知,復墾后第1年各處理土壤有機質都有所增加,只有CK處理出現了減少趨勢,這可能是因為農業耕作促進了土體原來有機質的礦化,從而造成土壤有機質減少。經過1年的耕作和休養,復墾后第2年,各處理土壤有機質增加量明顯提高,尤其是OM+CF處理,提高幅度最為顯著,這與該處理大大促進作物生長,增加了作物根系生物量和根系分泌物,提高土壤有機質有密切的關系。整體而言,施肥處理,尤其是有機肥的施用,極大地促進了土壤有機質的增加[6-7],無機肥處理和自然恢復處理雖然也能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但是增幅甚小,效果緩慢??偟膩碚f,各處理在增強土壤有機質方面是OM+CF>OM>CF>自然恢復>CK。

2.2 不同處理對復墾土壤生產力的影響

從表3可知,不同施肥處理對礦區復墾土壤都有一定增產效果,其中OM+CF處理增產作用最顯著,復墾第1年,OM+CF和OM處理產量分別是CK的12倍和11倍,復墾第2年差距逐漸變小,分別為CK的3倍和2倍,這與CK地力逐漸恢復,生產能力增強有一定關系;隨復墾年限增加,不同處理作物產量都有所增加,其中OM+CF處理增幅最大。

各施肥處理生物量比自然恢復區的生物量增加,但CK生物量較少,主要是因為清除地表植被,而種植的作物在缺乏肥料供應的情況下出現長勢較差,生物量較小的結果。

2.3 復墾土壤有機質和土壤生產力的相關性研究

從圖2、3可知,0~20 cm土壤有機質與作物產量和生物量有顯著線性相關關系,相關系數分別達0.735和0.744,這是因為工程復墾后土壤肥力較低,有機質含量已成為復墾土壤生產力的限制因子,有機質含量增加能顯著提高復墾土壤生產力,所以在礦區復墾生產實踐中,必須施有機肥,增加土壤有機質,從而改變土壤質量,才能提高土壤生產力。

3 結論

研究表明,礦區土壤工程復墾后,地表植被可自然恢復,土壤有機質也可逐漸積累,但過程較緩慢,采取一定農業措施可加速這一過程,在復墾初期,有機肥和無機肥配合施用措施最有效,復墾2年中,有機肥+無機肥處理土壤有機質增加量是自然恢復的7.2倍,復墾土壤生產力是自然恢復的3.6倍,有效增加土壤有機質,提高復墾土壤生產力。

4 參考文獻

[1] 張乃明,武雪萍.礦區復墾土壤養分變化趨勢研究[J].土壤通報,2003,34(1):58-60.

[2] 白中科.工礦區土地復墾與生態重建[M].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2000.

[3] 劉飛,陸林.采煤塌陷區的生態恢復研究進展[J].自然資源學報,2009,24(4):612-620.

[4] 李新舉,胡振琪,李晶.采煤塌陷地復墾土壤質量研究進展[J].農業工程報,2007,23(6):276.

[5] 靳東升,張強.山西省采煤區土地復墾區劃研究[J].山西農業科學,2009,37(6):54-58.

農業土壤治理范文第2篇

【關鍵詞】土壤 重金屬 植物修復 經濟 美觀

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和農業的現代化,工業三廢的排放,農業化肥與有機農藥的大量施用,生活污水的不斷排放,城市污泥,礦床的開采等大量的污染物進入土壤環境,土壤污染日益嚴重。其中重金屬污染在土壤污染中不僅面積大,并且殘留時間長。當土壤中的重金屬含量積累到一定程度,會對土壤―植物系統產生毒害作用,導致土壤退化、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下降,每年因重金屬污染帶來的糧食減產達1000多萬噸,被重金屬污染的糧食每年達1200萬噸,年經濟損失在200億以上[1]。另外,重金屬可以通過植物的吸附作用進入植物體內,另外還可以通過徑流和淋洗等作用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最終能通過接觸和食物鏈等途徑危害人們的生命健康[2]。

1 重金屬的概念及土壤重金屬的來源

1.1 重金屬的概念

重金屬是在工業生產和生物學效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義的一大類元素,在化學概念上,還沒有明確的的定義,但是目前還是有了廣為接受的概念,那就是元素的密度大于6g/cm3,具有金屬性質(延展性、導電性、穩定性、配位特性等,且原子數目大于20的元素)。其中常見的重金屬有鎘、鉻、汞、鉛、銅、鋅、銀、錫等。重金屬離子(如Cu2+、Zn2+、Mn2+、Fe2+、Ni2+和Co2+等)是植物代謝必需的微量元素,但如果它們過量則具有相當毒性。環境污染方面所涉及的重金屬主要是指生物毒性顯著的汞、鎘、鉛、鉻以及類金屬砷,還包括具有毒性的重金屬鋅、銅、鈷、鎳、錫、釩等。土壤一旦受到外界污染就相當難治理,通常具有以下幾個特點:累積性;隱蔽性和滯后性;不可逆轉性[3]。

1.2 土壤重金屬的來源

伴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重金屬在土壤中的含量日益增加,重金屬侵入土壤的主要途徑有:

(1)礦產資源的開采。由于現代化發展的需要和技術的發展,各種礦藏不斷的被發現、開采、加工和利用,產生了大量的采礦廢棄場地,大量的采礦廢水,廢氣,進而引起了土壤的重金屬污染。(2)化肥和農藥的大量使用。現代農業生產中,不節制的隨意濫用化肥和農藥,導致農業土壤中重金屬含量急劇增加,進而形成農業土壤的重金屬污染。(3)污水灌溉和污泥的利用。城市污泥的農業利用和含有重金屬的污水的農業灌溉都對是引起土壤重金屬污染的來源。(4)汽車尾氣的排放。由于汽車工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汽車進入家庭,汽車排放的尾氣對公路兩旁的土壤重金屬污染尤為嚴重[4]。

2 植物修復的概念和類型

對土壤重金屬污染的治理,目前常用的有淋濾法、客土法、吸附固定法等物理方法以及生物還原法、絡合浸提法等化學方法。但這些方法往往投資昂貴、需用復雜設備條件或打亂土層結構,對大面積的污染更是無可奈何。如據報道,對1hm2面積的污染土壤進行工程法治理(客土),每1m深度土體的耗費高800~2400萬美元。如此驚人的代價迫使人們不得不尋求另外途徑。近年來出現的植物修復恰恰為人們提供了一種價廉且有效的土壤重金屬污染治理方法。“植物修復”是指將某種特定的植物種植在重金屬污染的土壤上,而該種植物對土壤中的污染元素具有特殊的吸收富集能力,將植物收獲并進行妥善處理(如灰化回收)后即可將該種重金屬移出土體,達到污染治理與生態修復的目的[5]。

3 結合地理位置合理種植植物使作用發揮到極致

(1)在服務期滿的礦區,由于所處的位置是比較偏僻的山區。種上可以修復受重金屬污染的土壤并據有利用價值的林木,而且在被利用時,不揮發所富集的重金屬。以免產生第二次污染,造成對人體的傷害。(2)在城市公路兩邊旁和重金屬污染的企業廠界的圍邊綠化方面,種上具有觀賞價值又能富集重金屬的植物。在美化城市的同時減少汽車尾氣和企業排放的廢氣廢水對土壤帶來的重金屬污染,并且修復已被污染的土壤。(3)由于大量的化肥和農藥,污水灌溉和污泥的利用,導致重金屬污染土壤的。是否能在農作物輪耕時,選擇一種既有利于均衡利用土壤養分和防治病、蟲、草害;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狀,調節土壤肥力,又能吸附或富集重金屬的植物。從而減少其對環境和人類健康的風險。

4 植物修復技術的展望

植物修復技術是一種支持可持續性發展的環境修復技術,并以其高效、經濟、清潔、美觀等優勢解決了環境中的持久性污染物問題,占領了世界重金屬污染土壤的修復市場。植物修復技術雖然也存在一些諸如生物量小、影響因素較多等不足。但通過適當的強化措施可以使其揚長避短,更好地為修復重金屬污染土壤服務。今后很長一段時間植物修復的研究熱點仍將集中在超富集植物的篩選與優化上。為提高植物修復效率可以嘗試將植物修復技術和其它修復技術聯合以發揮各自的優勢。例如:化學試劑加強、電刺激、磁感應等,這將有助于拓展植物修復的實施領域和應用前景。

我國土壤重金屬污染的來源更加廣泛,污染形態日趨多樣。重金屬污染土壤的面積在逐漸擴大,程度在不斷加深,急切需要有成熟高效的植物修復技術加以市場化應用。雖然我國對植物修復的研究起步較晚,但我國是一個植物資源豐富的國家,植物類型眾多,通過大量的篩選工作肯定能找到適合本土推廣種植的超富集植物。加上豐富的農業經驗和傳統的精耕細作,對重金屬污染土壤植物修復的大規模使用將會起到更大的促進作用[6]。

參考文獻:

[1] 武正華.土壤重金屬污染植物修復研究進展[J].鹽城工業學院學報,2002(6).

[2] 肖鵬飛,李法云 等.土壤重金屬污染及其植物修復研究[J].遼寧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31).

[3] 高利娟,蔣代華 等.重金屬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復及展望[J].甘肅農業,2006(4).

[4] 郭彬,李許明 等.土壤重金屬污染及植物修復金屬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7(33).

農業土壤治理范文第3篇

1.1廢棄塑料污染

在很多農業種植中都會應用到地膜,但是在生產過程中,存在嚴重的地膜殘留以及廢棄塑料的污染情況。對于旱作農業種植來說,選擇全膜雙壟溝播種技術可以有效提高糧食產量,但同時隨著塑料制品應用數量的增多,而農民環保意識不高的情況下,白色污染情況日益嚴重。另外,日常生活中應用到的塑料包裝盒、塑料袋等也會經過多重途徑進入到農田中,對土壤環境造成不良影響。如果在農業種植過程中,不能有效解決塑料污染問題,經過長時間的循環就會使得土壤環境惡化,涵水能力降低,與常規土壤相比作物抗旱能力明顯降低,嚴重的甚至會因為板結程度貴高影響作物的正常生長。

1.2化肥農藥污染

為提高農業生產總量,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化肥農藥被應用到作物種植上,會對生態環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诨什牧咸匦?,其自身的利用效率比較低,如果盲目增加用量,作物不但不會有效吸收,甚至會因為化肥大量的流失而對土壤環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另外,農藥作為提高作物抵抗力的輔助措施,在使用過程中如果管理不當散落到土壤或者水環境中,或者是施加量過多蒸發進入大氣環境中,都會造成生態環境的污染。并且農藥存在的殘留問題一直以來都是人們重點關注的內容,通過環境、食物鏈等因素最終傳遞給人,會對人的健康產生威脅。

2農業生態污染監測指標分析

2.1大氣環境污染監測點

大氣環境污染物主要是由于秸稈燃燒以及周圍化工廠生產排放的各類污染物等,按照各類污染物對農產品產生影響程度不同可以將其分為:氧化性危害、還原性危害、酸性危害、堿性危害、生理危害以及殘留性危害等,其中氧化性危害污染物常見的有二氧化氮、臭氧以及氯氣等;酸性危害污染物主要包括氯化氫、氟化氫、硝酸霧等;堿性危害污染物常見的有氨氣等。大氣環境中存在能夠對農產品造成危害的污染物種類眾多,但是就我國農業大氣污染監測與控制方面來說,僅僅只規定了常見污染物的監測指標。因此,想要做好農業生態環境監測的控制管理,就需要合理全面的確定監測指標,并以此為基礎來選擇相應的監測技術。

2.2土壤環境污染監測點

農業土壤污染主要是因為化肥流失、農藥殘留以及塑料污染等造成,還存在部分重金屬污染的情況。與大氣環境污染監測相比,土壤污染環境監測指標以及監測點的確定過程更為復雜,在監測過程中對化學試劑、分析設備、分析技術以及分析人員等都有著嚴格的要求。在農業種植過程中長時間使用含有重金屬火車持久性有機物的農藥化肥,或者是澆水灌溉時有重金屬流入農田等。在確定土壤環境污染監測點時,應結合大氣以及水環境監測點同步設定,數量也應與其他兩項檢測項目相同。

2.3水環境污染監測點

水環境污染是影響農業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而造成其污染的因素包括多個方面,如大氣環境中存有的污染物在降水作用下進入到水環境;化肥農藥流失在地表水帶動下進入周圍水環境;工業、農業以及日常生活垃圾中存有的污染物隨地表流水進入水環境。一般情況下對水環境污染情況進行監測,需要確定全鹽量、水溫、化學需氧量、溶解氧以及pH等內容。即在采集待檢測水樣后用將色譜-質譜聯用儀進行定性監測,并將監測結果作為水環境污染定量監測的標準。在確定其監測點時,對于同一農業區域地下水源,應選擇不同深度機井設置多個監測點。而對于使用地表水源的農業區域,則應將監測點設置在水泵站位置;最后對于應用處理后養殖業廢水為水源的農業區域,則應將監測點設置在排水總口位置。

3農業生態污染監測次數分析

通過對農業生態污染的監測,可以更好的掌握農業下一步發展的節奏,對存在嚴重污染情況的區域進行綜合治理,爭取以有效的措施來遏制污染源,逐漸降低污染嚴重程度。但是農業生態污染監測環節眾多,在分析與治理上需要花費大量的資金。為了能夠從綜合角度來做好對生態環境污染的控制,并提高其綜合效益,就需要合理確定監測頻次。一般情況下,大氣環境污染監測頻次應由農產品生長期與生產期來決定,并且要保證大氣環境污染監測與大氣環境污染監測頻次的一致性。而土壤環境污染監測頻次的確定應由農業區域土壤質量的具體情況來確定,因為土壤重金屬以及持久性有機物等污染具有較長的潛伏期,再加上土壤樣品監測實驗受樣品采集、處理以及監測分析影響比較大。因此在對其進行監測前,應確定土壤重金屬以及持久性有機物等污染物的每年增長量。對于長期處于常規狀態,沒有受到工業廢水、廢渣以及廢氣等污染物影響的農業區域,監測頻次可以為5~10/次,來監測土壤重金屬與持久性有機物含有率。而對于部分處于工廠周邊的農業區域,其受到工業污染的概率非常大,因此監測頻次比較多,一般為2~3年/次。并且因為工業污染過程變化性比較大,具體的監測頻次還需要結合土壤的實際情況來確定,可以在標準上適當的縮短監測間隔時間。

4農業生態污染治理優化措施

4.1加強生態監測重視

當地政府應從本地農業發展實際情況出發,以國家相關標準為基礎,準確定位當地農業生態污染程度,并自此基礎上來建立專門的環境保護管理站,成立專業管理小組,并制定完善監測管理方案。并且要確定重點監測區域,尤其是臨近工業區的農業區域,對原有污染監測頻次進行合理的調整,爭取能夠準確掌握不同農業區域的污染情況,可以及時采取措施進行治理,避免污染程度的進一步加深,降低因污染問題對農業產率的影響。

4.2制定相應管理方案

第一,加強面源污染防治。做好農藥化肥的管理,利用新型無毒無污染農藥化肥來代替傳統使用的高毒、高殘留化學農藥,并且應積極推行生物治理以及機械物理治理方法,減少各類農藥的使用。第二,積極推進循環農業。還應將循環農業發展模式貫徹到底,即以農作物秸稈為基礎資源,建設沼氣池以及養殖業等,推行多個環節和諧運行的農業發展模式,如“種-養-氣”以及“種-氣-肥”等循環生產模式,對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率具有重要意義。第三,廢舊農膜回收處理。應做好塑料污染所具危害性的宣傳工作,使廣大農民都能樹立起保護環境的主觀意識,這樣不但可以逐漸降低“白色污染”帶來的危害,還可以回收利用來降低成本。

4.3加大環保生產宣傳力度

充分發揮電視、廣播、網絡以及報刊等媒體具有的功能,做好農業生產環保管理的宣傳工作,使所有農民都可以意識到加強農業生態污染管理的重要性,并積極投入到循環生產、綠色生產中,在降低對環境污染的基礎上不斷提高生產效率。另外,政府還可以建立農業循環經濟示范點,因地制宜選擇污染監測技術以及管理方案,做好對各類污染因素的控制,更有效的實現農業循環生產。

5結語

農業土壤治理范文第4篇

關鍵詞 高分子聚合材料;PAM;土壤;物理性質;水土保持

中圖分類號 S15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22-0163-01

水土流失是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土壤入滲及保蓄水能力差,同樣的降雨會造成降雨更多地形成地表徑流,沖刷土壤,帶走細顆粒及有機成分,破壞土壤結構,降低土壤肥力,惡化作物生長的生態環境,對國民經濟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構成嚴重威脅。水土流失問題已經納入國家重點治理領域。縱觀我國水土流失治理技術,主要有建設工程設施攔截、種植生物措施改善以及因地制宜采用適宜的農業耕作方式,普遍存在投資大、實施難、效果差的問題。

隨著化學工業的發展,化學產品在國民經濟發展各領域得到廣泛應用。采用化學產品進行水土流失治理與研究已經成為一個新的研究領域。聚丙烯酰胺(英文簡稱PAM)是丙烯酰胺及其衍生物的均聚物和共聚物的統稱,已經被廣泛應用于水處理等以及農業土壤改良[1-2]。為深入探討聚丙烯酰胺在水土流失治理領域的應用,開展了大量試驗研究。本文主要針對聚丙烯酰胺對土壤物理性質影響方面的試驗研究取得的大量數據資料,進行了系統分析和整理。

1 試驗地概況與研究方法

試驗地點位于遼寧省西豐縣泉河水土保持試驗站室內試驗小區進行。試驗土壤選用具有代表性的遼西地區的砂壤土和遼北地區的中壤土及輕壤土,每種土質設2個處理,即PAM處理和對照(CK)。供試聚丙烯酰胺為遼寧省撫順市化工六廠生產的陰離子型分子量300萬~400萬。試驗小區長度2.0 m,寬度為0.5 m,小區土壤初始鋪設厚度為0.3 m。小區田面縱向坡度為10°,為盛接小區徑流和土壤侵蝕量,小區下游末端均設出水口和盛水池。試驗降雨系統采用微噴模擬人工降雨,水源為儲水池,供水水泵型號為Qd×2-16-0.25潛水泵,降雨強度控制在60 mm/h,每次降雨歷時控制在3 h。將0.3 g聚丙烯酰胺溶于適量溫水中,再定容在1 000 mL,搖勻后均勻噴施在小區田面。小區靜置24 h后,進行模擬降雨。降雨完成后,小區再靜置24 h后進行小區取樣和各項試驗,測定土壤物理性質變化[3]。

2 結果與分析

2.1 PAM對土壤沉降系數的影響

遼西砂壤土在經過PAM處理后,沉降系數由158%增加到172%,增加了9%;遼北地區的中壤土沉降系數由原來的144%增加到161%,增加了12%;遼北地區的輕壤土沉降系數也增加了8%(表1)。

這些變化表明,PAM能夠改善土壤的沉降系數,有利于增強土壤的水穩性,提高土壤的抗水蝕能力。

2.2 PAM對土壤微團聚體的影響

經PAM處理后,3種土壤的分散系數減少了7%~19%,結構系數增大了3%~8%,這些說明土壤的微團聚體在浸水狀況下結構性能增強,提高了土壤微結構的穩定性,從而有利于土壤的保水和保肥的作用(表2)。

2.3 PAM對土壤團聚體的影響

各個試驗區域經PAM處理1 d后進行觀測,發現降雨后土壤團聚體增加、疏松、不板結,而CK的表層土壤板結僵硬。試驗結果表明,土壤使用PAM后,遼西地區的砂壤土水穩定性團聚體增加最為明顯,增幅達到51%(表3),說明PAM對土壤結構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2.4 PAM對土壤滲透性的影響

試驗結果表明,土壤經PAM處理后,土壤滲透系數比CK增加32%,利于減少地表徑流和雨水入滲,從而降低土壤侵蝕程度,有利于水土保持(表4)。

3 結論與討論

3.1 結論

PAM具有改善土壤水穩性、改良土壤結構、增大土壤滲透性的作用[4-6]。試驗結果表明,土壤經過PAM處理后,沉降系數增大8%~12%,分散系數減少7.1%~28.6%,結構系數增大3.2%~10.0%。因此,PAM處理后土壤檢測指標趨向有利方向變化,表明了土壤保水性能增強。此外,土壤水穩性團粒含量增加4.5%~51.4%,土壤滲透系數增大32%,團聚體明顯改善,微團聚體也得到改善。由于土壤結構的改良,其可以為作物生長提供更好的水、肥、氣、熱等條件,使土壤疏松透氣,利于作物增產。此外,PAM不改變土壤的酸堿性。PAM是一種高分子聚合物材料,呈中性,當其溶解于水并與土壤顆粒發生作用時,不影響土壤溶液的酸堿平衡。

3.2 討論

根據以上試驗結論,提出以下建議:一是針對不同侵蝕土壤應用PAM的治理技術。遼寧省現有坡耕地73.33萬hm2,這些耕地低產薄收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水土流失嚴重,為了進一步認識PAM的上述作用,建議按不同土質建立較大規模的試驗觀測區,來探索不同侵蝕土壤應用PAM的治理技術。二是利用PAM減緩水庫淤積。遼寧省多泥沙河流及多泥沙水庫現存的泥沙淤積問題比較嚴重,建議在其集水范圍內的水土流失嚴重地段,建立較大規模的試驗觀測區,應用PAM進行保護多泥沙河流的河道和減少整治工程量的研究,以減緩多泥沙水庫的淤積過程,延長水庫有效使用壽命,發揮水庫工程的更大效益。

4 參考文獻

[1] 嚴瑞.水溶性高分子[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1998:84-171.

[2] 劉孝義.土壤物理化學及土壤改良研究法分析[M].沈陽:遼寧科技出版社,1982.

[3] 韓鳳朋,鄭紀勇,李占斌,等.PAM對土壤物理性狀以及水分分布的影響[J].農業工程學報,2010(4):70-74.

[4] 于健,雷廷武,SHAINBERG I,等.不同PAM施用方法對土壤入滲和侵蝕的影響[J].農業工程學報,2010(7):38-44.

農業土壤治理范文第5篇

關鍵詞 小清河;濟南;現狀;生態環境保護;對策

中圖分類號X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3)88-0113-02

濟南作為全國著名的泉城,小清河流域的水就來源于濟南趵突泉之水。它是濟南典型的資源型缺水的季節性河道,河內有大小直流16條,呈現梳齒狀態。小清河流域影響著濟南人民的生活以及工業,具有防洪,排水,航運,以及養殖的功能,增加了居民的收入也保證了濟南市的安全。但是濟南作為重要的工農業生產基地,隨著工農業的發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工業廢水和生活廢水的排量越來越大,對小清河流域的水污染也越來越嚴重,沿河邊的生態環境破壞也愈演愈烈。因此對小清河流域的水治理以及生態環境保護是刻不容緩的。

1 目前小清河流域的生態環境現狀

小清河流經濟南、淄博、濱州、東營、濰坊等5 市地18 個縣市區,全長237km,在濟南段的流域面試516km2,區內河長是32km,對濟南的生活和工農業有著重要的影響。對其造成的污染也主要來源工業、農業、生活廢水的污染;以及沿岸的容貌環境較差。

1.1工業污染

小清河流域沿岸的濟南段沿途的工業種類齊全,行業眾多,主要是以造紙、醫藥、化工、食品制造為主的行業。由于很多的企業受資金短缺的影響,廢水的處理情況比較差,還沒有完善的廢水處理系統,所以導致廢水沒有得到處理就直接排放到了小清河里,對小清河的水造成了嚴重的污染。據調查研究表明:2006年濟南廢水的排放量為24600萬t,工業廢水的排放量為4 678萬t,達到總廢水排放量的將近30%,由于種種的原因,部分工業廢水沒有達到國家的指標就直接排入到了小清河里,

1.2農業污染

隨著現在的農業技術的發展,在農業生產過程中使用的農藥以及化肥,加劇了農業土壤的板結以及水體富營養化,還有大規模的禽畜養殖污染,據了解農業耕地的化肥使用量為每一平方米657kg。

1.3生活污染

小清河流域的生活污染主要來源于沿邊的醫院、學校、賓館以及居民區的廢水排放。這些水一部分通過城市污水干管進行排放,另一部分就直接流入到了小清河里。生活污水的成分比較復雜,多含有懸浮物質以及各種含氮物質。研究發現;2007年,生活污水的排放量大約達到18685萬t,生活污水中的化學廢水的排放量為50 312t,對小清河流域的水嚴重的污染。

1.4沿岸的環境容貌較差

小清河沿岸沒有種植綠草,建筑比較凌亂,以及周圍的土壤,植被稀少;小清河流域的功能比較單一,沒有將防洪與生態景觀相結合起來。同時小清河流域的護岸到頂并且比地面高,隔絕了陸地與水域的過度,導致了河岸的植物群與水沒有得到連通。

2 針對小清河流域的現狀制定的治理措施

水是生態系統得以循環的基本條件,是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基本組成部分。小清河流域的河道作為濟南重要的防洪工程,對其安全性也要求較高。從目前小清河流域的現狀來看,水污染是最嚴重,因此,小清河流域的生態環境的治理主要從水環境、河道綠化以及防洪工程三方面來綜合治理。

2.1水環境保護措施

對于小清河流域水污染主要是工業農業以及生活廢水的排放,對于控制污水的排量以及合理排放是相當有必要的。

1)完善城鎮污水處理廠的建設。對于工農業廢水,應該減少廢水的排放量是治理水污染的關鍵。工農業之所以污水排放量大是因為污水處理廠的能力比較低,污水的實際出水率不高,這就要求加快城鎮污水處理廠的建設,如果污水處理廠都能夠發揮其處理污水的能里,那么基本上就能夠阻斷小清河流域的水污染源。目前還存在一個問題就是資金短缺。這就需要鼓勵多種經濟成分參與到城市污水處理廠的建設中,運行管理市場化,誰投資誰治理,誰受益的方式,這就大大的提高了企業以及個人投資的積極性。對于已經建立的污水處理廠,應該加大其管理,以及工作人員的水處理技術,增強污水處理能力;

2)防治農業水污染。這就需要在農村中推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推廣種植業、養殖業相結合的農業生產模式,注重農、林、牧的全面發展,逐步增加有機肥的使用,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發展生物農藥技術,這就讓生物技術代替了農藥,做到無污染的狀態;

3)完善城市排水管網。污水處理廠向對應的就是要有完善的排水管網,利用這些管網可以使經過的污水得到凈化,凈化后的水直接用于環衛和工業生產中,提高水的利用率。只有配套的污水排水管網,污水處理廠的作用才能得到有效的發揮。

2.2加強河道綠化

所謂的河道綠化就是河道兩岸增綠造綠,豐富河道生物多樣性,營造生態景觀帶,在河道景觀帶上體現節奏感。在植物造景中,應該協調好植物的高低、形態、質感,使植物群落的生態效益達到最大的發揮。另一方面,在河的兩岸增設河道欄桿,路道、景觀設施等,按照不低于防水位的要求做好綠化美化。

2.3加強防洪措施

小清河作為濟南市唯一的排洪河道,那么對它的防洪問題已經得到各界人士的重視。所謂的防洪就是通過上截,中滯,下排的方式達到防洪的目的。上截就是利用臘山分洪道向黃河跨流域分洪;中滯就是利用濟南區外的小清河道進行最大限度的排洪;下排就是在使用前兩種措施后,臨時停滯蓄水,顧愷高峰期就行排泄。這樣一來就提高了防洪能力。

3 結論

總之,小清河流域濟南段的生態環境保護治理的工作還是需要有待進一步加強的,能夠切實的做到解決了生態環境的問題,使小清河成為城市北部的生態景觀帶,成為濟南市區的保障帶,從而促進濟南的經濟快速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觀。

參考文獻

[1]郭紅欣,等.山東小清河水質污染原因及治理對策分析[J].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03(8) :70-75.

[2]馬吉剛,夏泉,等.山東小清河污水治理現狀及對策[J].水土保持研究,2003(6):32-35.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汤阴县| 芦山县| 夏河县| 南漳县| 丽江市| 射洪县| 镇远县| 阳信县| 安陆市| 嘉善县| 西峡县| 崇义县| 都昌县| 庆元县| 抚远县| 邢台县| 三河市| 澳门| 贺州市| 秦安县| 元谋县| 新兴县| 安仁县| 宿州市| 阳高县| 湟源县| 寿光市| 阳泉市| 咸宁市| 通州市| 乌什县| 桂平市| 延吉市| 平山县| 革吉县| 星子县| 图木舒克市| 运城市| 双峰县| 黎城县| 峡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