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色av,短篇公交车高h肉辣全集目录,一个人在线观看免费的视频完整版,最近日本mv字幕免费观看视频

首頁 > 文章中心 > 改善溫室效應的措施

改善溫室效應的措施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改善溫室效應的措施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改善溫室效應的措施

改善溫室效應的措施范文第1篇

溫室效應已經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焦點,其形成原因與大氣污染的影響有著直接的關系,大氣污染物是引起溫室效應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溫室效應給全球的環境造成了巨大的震動,北極冰川正在迅速的消融,引起海平面的上升,許多國家都面臨著國土被淹沒的威脅。溫室效應還引起了諸如“厄爾尼諾現象”等環境現象,雖然沒有直接對環境造成破壞,但是其具有潛在的危害,對人類的生存造成了巨大威脅。除此之外,酸雨、臭氧層空洞以及霧霾等環境現象也都是由于大氣污染所導致的。酸雨會對植被造成破壞,使綠色植物死亡。臭氧層空洞減弱了對太陽紫外線的阻擋,人類接受到強紫外線的直接照射,會對皮膚造成傷害,嚴重者會導致皮膚癌。而近年來日益嚴重的霧霾問題,空氣中有害的粉塵顆粒以及PM2.5會對人體的呼吸道造成傷害。這都是由于大氣污染所造成的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大氣污染的治理迫在眉睫,需要得到全民的重視,共同投入到大氣污染方式的環保大軍當中[1]。

2大氣污染日益嚴重的主要原因

2.1工業污染物排放

環境污染的主要來源大部分都是工業污染物的排放。工業生產,尤其是化工領域,容易產生污染物。工業廢氣的排放直接導致了空氣的污染,工業燃煤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由于長期以來工業企業都主抓生產,以盈利作為發展目標,對于環境保護的意識不足,對于污染物都是直接進行排放,缺乏一定的環保措施。長此以往,就造成了環境的污染。大量的工業廢氣未經過處理就直接排放到空氣當中,形成了嚴重的大氣污染[2]。

2.2能源的燃燒

冬季取暖要燃燒煤,煤炭的集中性的燃燒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正是引起溫室效應的主要原因。另外,當前的燃煤質量存在缺陷,燃燒時除了會產生二氧化碳之外,還會產生一氧化碳以及硫化物等污染性氣體,這些氣體都是直接排放到空氣當中,另外,機動車的燃油會產生尾氣,尾氣當中也存在著大量的有害氣體和粉塵顆粒,同樣會對環境造成污染。

3大氣污染的防治技術

面對嚴峻的環境形勢,必須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應對。大氣污染的防治要從多方面入手,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包括改善能源結構,控制機動車尾氣加強工業的污染物排放管理,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對任意進行污染物排放的行為進行嚴懲。加強生態建設,有效的改善環境,這些都是大氣污染治理的有效辦法。但是為了使這些辦法行之有效,就要從防控大氣污染的化學技術入手,來加強大氣污染的治理。

3.1煙氣脫硫

煙氣脫硫主要針對于能源的燃燒。煙氣脫硫根據脫硫劑的區別主要分為干法、濕法和半干法三種。干法脫硫主要應用活性炭、活性氧化錳作為脫硫劑,利用催化氧化、催化還原的方式來進行脫硫;濕法脫硫則是應用雙堿法、氨法等方法將當中的硫化物氣體除去;半干法兼用干法脫硫與濕法脫硫的技術特點,將濕態的脫硫劑在干態環境下進行脫硫,是效率較高的一種煙氣脫硫辦法,并得到了廣泛的應用[3]。

3.2機動車尾氣處理技術

由于機動車尾氣所產生的污染是當前對嚴重的污染源之一,對于機動車尾氣的凈化就變得尤為重要。機動車尾氣處理技術辦法有很多,但是應用最廣泛的有效凈化辦法是對尾氣當中NOx、CO以及HC進行催化氧化消除。機動車尾氣當中HC以及CO的產生,主要原因是燃油組分的影響。燃油燃燒,形成的煙氣仍然有未完全燃燒的組分,這是導致污染物產生的主要原因。在尾氣排放系統當中安裝高效催化轉化器,并向尾氣當中輸送O2。在催化劑作用下,對HC以及CO氣體進行氧化,生成水和CO2,該辦法能夠有效消除尾氣當中有害的氣體[4]。當前,在防治大氣污染化工技術開始著力于脫硫脫硝一體化的研究。脫硫脫硝一體化技術已經成為新的研究方向,實現在脫硫的同時,并能夠對氮氧化合物進行消除。

4結語

改善溫室效應的措施范文第2篇

關鍵詞:溫室效應;碳匯;草地生態補償

中圖分類號:X144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5-569X(2010)05-0092-03

1 引言

近些年來,大氣中CO2濃度上升所引起的溫室效應及其所帶來的一系列生態環境變化已經越來越明顯,解決溫室效應所帶來的影響已成為全球關注的問題。為尋求在全球范圍內采取有效措施減緩氣候變暖,1992年6月4日,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各國就氣候變化問題通過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 FCCC)》,公約確定的“最終目標”是把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穩定在一個安全水平。《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于1994年3月正式生效后,截至2001年12月,共有186個國家和歐盟成為《公約》締約方。根據公平原則以及“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1997年12月11日,國際社會又通過了具有法定約束力的《京都議定書》,議定書規定41個發達國家對控制導致全球氣候變暖的溫室氣體排放的法定義務。《京都議定書》第12條還確立了清潔發展機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CDM ),通過該機制,有減排義務的工業化國家可以在發展中國家實施土地利用變化和林業碳匯項目來實現其所承諾的減限排目標。這些都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合作提供了機會。同時,利用這一機遇發展碳匯貿易不僅可以得到資金和技術上的支持,發展綠色經濟,同時,對我國的經濟發展也具有積極意義。

眾所周知,草地生態系統是陸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通過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中的CO2。草地是陸地上除森林之外的第二大碳庫,其總碳貯量約為9216 PgC,僅低于森林的422 PgC[1],因此,草地生態系統在全球碳循環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國是世界上草地分布面積最廣的國家之一[2],草地生態系統對于調節大氣中的CO2的含量具有雙重意義:一方面,草地質量的改善可以提高草地生產力,同時也可以提高草地對CO2的吸收和儲存能力;另一方面,如果草地退化,不僅降低草地吸收CO2的能力,還會釋放儲存在草地土壤中的有機碳,進一步加劇溫室效應。因此,草地生態系統對調節大氣中溫室氣體的含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改善草場質量,不僅可以帶來巨大的經濟和生態環境價值,同時,還能夠改善大氣質量,緩解全球變暖和溫室效應。

但是,目前國內有關草地退化生態補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借鑒國外經驗,以生態環境價值論、外部性理論和公共物品理論為基礎,運用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和PES(Payment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s/ Payment for Ecosystem Services)理論,對草地治理的實際成本以及改善環境等方面的生態價值進行補償,忽視草地的碳匯功能,使得草地治理后所帶來的巨大的固碳能力,沒有得到應有的補償。本文將通過我國現有生態補償制度的現狀,分析補償制度中存在的問題,探討將碳匯納入草地生態補償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 我國草地生態補償的現狀

我國草地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北部干旱、半干旱地區,面積達4億hm2。由于氣候的變化再加上一味的追求經濟利益,大規模、無節制的超載放牧、亂挖濫采等行為使得草地生態系統大面積受損,草地“三化”(沙化、退化、鹽堿化)問題嚴重。目前我國嚴重退化草地近1.8億hm2,并且以每年200萬hm2的速度繼續擴張,天然草地面積每年減少約65萬至70萬hm2,同時草地的質量也在不斷下降。約占草地總面積84.4%的西部和北方地區是我國草地退化最為嚴重的地區,退化草地已達草地總面積的75%以上,尤其以沙化為主。

國家和地方政府接連出臺了退牧還草、飛播牧草、封育禁牧、劃區輪牧等退化草地恢復和利用的政策。農業部新近的《2008年全國草原監測報告》顯示,全國草地生態建設工作成效顯著,項目區草地生態環境明顯改善,草原建設一系列重大工程得以開展,使得草原家庭承包、基本草原保護和草畜平衡三項基本制度得到建立與完善,同時拉動內需和就業,促進了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的提高和草原畜牧業生產方式的轉變。2008年全國重點天然草地的牲畜超載率為32%。全國266個牧區、半牧區縣(旗)中,牲畜超載率大于20%的仍有176個縣(旗)。盡管草地超載率繼續下降,但廣大草地超載放牧現象依然嚴重,開墾、亂征濫占、亂采濫挖等破壞草原地行為仍有發生,鼠蟲災害發生面積居高不下,沙化、鹽漬化、荒漠化現象嚴重,草地生態環境治理任務依然十分艱巨。

目前我國草地的生態補償主要思路是對既是治理任務的具體承擔者,又是將草地治理后引起收益減少的利益受損者――農牧民的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進行補償。其中直接損失包括:

(1)草地生態建設的資金投入。如退耕還草工程中,將原來的耕地改為草地,所需的草子購買費用,退牧還草工程中草場圍欄所需的圍欄材料等;

(2)草地生態建設中的勞動投入,包括種植植被的人工投入以及草原的日常管護等;

(3)土地用途改變后的直接經濟損失。如耕地變成草地后農民減少了糧食收益,草地禁牧后牧民養殖增加購買飼料的支出等。

間接損失包括:

(1)土地用途改變后的間接經濟損失,如禁牧地區,由于可放牧草場的數量減少,依托草場的牲畜養殖業、肉產品加工業、奶制品產業普遍萎縮,產值下降;

(2)生態工程實施地區有關勞動力轉產轉業的技能培訓費用以及所需的資金支持。

另外,目前生態補償的補償主體主要依靠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的參與度很低。以內蒙古赤峰翁牛特旗為例,從2002年退牧還草項目實施后,該旗農牧局年均支出工作經費僅在60萬元左右,這顯然不符合“誰受益,誰承擔”的原則[3]。

3 存在的問題

3.1 補償標準偏低且未能充分體現區域差異性

從現行補償標準來看, 存在農戶成本與收益的嚴重背離,影響草地退化治理的持續性。

(1)由于草地退化治理周期長、見效慢,短期內還不能產生經濟效益, 從而大大影響了農牧民治理的積極性。

(2)不同地區的草地存在產量高低的差別。農民最先傾向于將退化嚴重的地塊采取草場改良等方式予以治理, 隨著治理面積的擴大, 最后才向土地質量較好的地塊發展, 因而,農牧民在治理土地沙漠化上的邊際機會成本是在不斷增加的,如果一味地使用固定的補償標準,必然無法調動廣大農牧民治理退化草地的主動性。同時,在生態補償標準設計中,未能充分體現區域差異性。比如,在退耕還草和退牧還草工程中,盡管在實施補償時,根據大區域的不同從糧食補助數量上做了微小的區分,但總體上看仍屬于“一刀切”的補償標準。

3.2 政府承擔過多補償責任,在生態補償中占主導地位

我國目前實施的生態補償,基本上都是由政府買單,這種體制不僅沒有調動全社會參與的積極性,還給政府財政帶來巨大的壓力,在客觀上也導致了補償標準偏低的問題。例如,僅1998~2001年,中央財政投入在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草)、京津風沙源治理三大重點生態工程的資金就達417.0億元[4],2008年中央政府共投資20.5億元用于各類草原保護建設,實施了天然草原退牧還草、京津風沙源治理、草原防災減災等重大工程項目。生態工程建設耗資巨大,僅依靠政府出資支持,不但會加重國家的財政負擔,而且還會影響工程的持續性。

4 原因分析

我國草地生態補償中產生上述問題的原因主要在于制定的生態補償標準不夠全面,沒有涵蓋所有需要補償的成本,才會導致補償不能彌補農牧民的實際損失,同時,補償標準中考慮的影響因素不具有區分性,從而導致不同地區仍實行統一的補助標準,沒有反映出不同地區的內部機會成本的實際差異和具體水平,沒有最大限度的利用資金,導致了生態補償效率的低下,生態補償的成果難以得到鞏固和發展。另外,現有的草地生態補償基本上都是依靠國家財政,以縱向轉移支付為主,導致了部分受益者不付費 [5],產生“搭便車”現象,違背了“誰受益,誰支付”的原則,也使得政府的財政負擔越來越重,無法滿足生態補償后續的資金需求,不利于治理成果的鞏固和發展。

5 碳匯在草地生態補償機制中的作用

草地生態系統在全球碳循環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是一個巨大的碳庫。研究表明,草地固碳能力是1650kgCO2/hm2,而且面積廣大。以土壤有機質含量提升為例,草地土壤有機質含量每提高0.1個百分點,就可以增加碳匯6億t,相當于減少CO2排放量24億t[6]。以寧夏鹽津縣為例,禁牧政策實施前后草地碳蓄積與碳匯價值增幅均在27%以上[7],具有明顯的生態改善成效,因此,碳匯應被納入到生態補償機制中,給予補償。同時,草地的碳蓄積量可以計量,可以仿照森林碳匯能力的測量方法,結合草地自身的特點,然后再按照國際公認的換算公式計算相應的補償標準[8]。這樣一來,不僅使草地的碳匯功能得到了應有的補償,而且使得補償的標準具有區別性,可以根據不同地區草地治理前后增加的碳蓄積量的不同,來分別給予不同的補償,充分考慮到了不同地區的生態環境的差異以及治理的實際成本,使補償的資金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同時,建立草地碳匯市場,引入市場機制,吸引更多的企業、社會團體和個人參入其中,擴寬融資渠道,也有利于資金的合理配置和優化使用,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

6 結語

草地生態補償機制中引入碳匯,可以更好地估算和衡量草地生態系統治理以及改善的成本,使得草地的治理更有針對性和區分性,同時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治理的成果,另外,草地碳匯市場的建立也為投資者提供了一個平臺,吸引更多的投資者加入,有利于為草地的治理提供更多可以利用的資金,為治理成果的鞏固和治理范圍的不斷擴大提供有力的保障。

參考文獻:

[1] 耿元波,董云社,孟維奇.陸地碳循環研究進展[J].地理科學進展,2000,19(4):297~306.

[2] 徐 柱.面向二十一世紀的中國草地資源[J].中國草地,1998,20(5):1~8.

[3] 王 歐.退牧還草地區生態補償機制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6,16(4):35~36.

[4] 任 勇,馮東方,俞 海,等.中國生態補償理論與政策框架設計[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8.236~354.

[5] 成 平,干友民,張文秀,等.川西北草地退化現狀、驅動力及對策分析[J].湖北農業科學,2009,48(2):56~58.

[6] 陳佐忠,汪詩平.關于建立草原生態補償機制的探討[J].草地學報,2006(1):34~36.

改善溫室效應的措施范文第3篇

【關鍵詞】初中化學教學,環境化學,環保意識

人類以其科學技術改造自然,推動社會進步,但同時卻給自身帶來環境污染的不幸。近代屢屢發生的公害事件終于使人們承認了這一事實,并發現化學品造成的環境污染最為嚴重。治理已發生的污染固然重要,而根本大計還在防患于未然,要使人們在建設的同時考慮到環境的影響,樹立“環境意識”。可見,在中學向學生介紹有關環境化學與防止環境污染的知識是非常必要的。

一、利用課堂主陣地對學生開展環境化學教育

中學化學教材中,涉及環保知識的內容不少,怎樣才能把這些內容的教學與環境保護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就應做到適時,適當。在教學進程中,當講到涉及環保知識的內容,如:氧氣、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電鍍、電解、金屬的冶煉、煤、石油等內容時,就應及時向學生進行環保教育,教學中強調環境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使學生明白,為了不讓環境污染威脅人類自身的生存,就一定要保護環境。在教學中可適當補充一些內容,介紹一些實例來加深印象,拓寬視野。

――大氣污染的教學

①CO污染。在進行初中化學CO性質教學時,教師要向學生介紹CO是大氣污染物之一,它可以與人體內的血紅蛋白結合,重者使人死亡。例如1984年印度地下毒氣(CO)罐泄漏,造成25000人死亡,5萬人雙目失明。

②氮氧化合物、硫氧化合物污染。氮氧化合物和硫氧化合物是大氣中的重要污染物。礦物質的燃燒,硫酸廠、硝酸廠的廢氣,發電廠的“黃龍”等是重要的污染源。SO2為大氣污染的元兇,有一定的致癌作用。氮氧化合物對人體有刺激作用,其毒性為CO的五倍,NO結合血紅蛋白的能力強于CO,如空氣中NO2濃度達到0.5ppm可使樹葉全部掉光。

③鹵代烴污染。講鹵代烴時要介紹氟里昂(CCL2F2)排入大氣后可破壞臭氧層。目前臭氧層已經出現了空洞,減弱了臭氧層對陽光中紫外線的阻擋作用,使人類患皮膚癌的可能性增加。有人預言,到2075年世界上皮膚癌患者會因臭氧層空洞而顯著增多,紫外線也可刺激人的眼睛,到那時白內障病人數也會大增。

④CO2污染。結合講CO2性質,介紹空氣中CO2含量的增加引起的溫室效應。

有機物的燃燒使大氣中CO2含量升高,使全球氣侯變曖,有人預計到下世紀未全球氣溫可平均升高2.5℃-5.5℃,將使冰川融化,許多島嶼被海水淹沒。

防治措施:減少空氣中CO2的排放量,充分利用電能、太陽能、同時要開辟新的能源,如取之于水發展H2能源。

――有關水體污染的教學

①無機物污染。在講過濾元素時應向學生介紹重金屬污染物。多數重金屬鹽在水中形成絡合物,其價態變化多,對人體有明顯的毒效應。因重金屬離子與人體內蛋白質等生理活性高的分子結合成不可逆的變性物質,導致人生理活動障礙。

②有機物污染。在講石油煉制時向學生介紹石油工業廢水中含有酚、芳烴等,酚為五毒之首,為助致癌劑,而且在低濃度就使蛋白質變性。

預防措施:石油廠廢水要經處理回收酚。

③有機氯農藥污染。在講CL2與苯酚的反應生成六氯環已己烷時,向學生介紹有機氯農藥易殘留不易分解,且易富集在生物體內。例如:DDV可通過食物鏈富集損害植物神經,發生慢性中毒而致癌。

防治措施:淘汰有機氯農藥使用有機磷農藥,最好用蟲治蟲,用菌治菌。

中學化學教材中涉及環境教育的內容很多,教師要盡量因地制宜地聯系實際,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理論聯系實際提高學生學習環保知識的認識

《化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在教學過程中要十分注意聯系實際,以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所學的知識和技能,以及這些知識和技能在工農業生產、第三產業、科學技術和日常生活的應用,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聯系實際的教學內容應有所增加,可以充實包括環境保護、新內容、新能源、海洋、衛生保艦食品等方面內容,但應限于有關的化學基礎知識范圍之內”。

1.針對溫室效應引導學生分析此類生態問題

運用學生所獲得的知識,引導分析“溫室效應”,使他們了解到由于大氣層CO2濃度逐年上升,太陽能輻射的一部分――地球紅外輻射熱不能透過大氣層,因而造成“溫室效應”,使地球表面升溫、冰川溶化,直接影響著現代文明社會發展的情況。以提高對控制“溫室效應”等生態問題的認識。還應讓學生通過討論分析得出人類必須控制戰爭和固體廢物燃燒、大力發展森林等結論,以利于生態環境的改善。

2.結合法律法規的宣傳加深學生對環保意義的認識

組織學生參加環保法律法規的宣傳,利用3月12日植樹節、5月31日世界無煙日、6月5日世界環境日等紀念日,取得當地環保、水保、森保等部門的支持,讓學生們在宣傳中了解我國有關這方面的規定和常識,以提高學生在環境管理環境文化方面的認識。

3.結合社會實踐課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利用節假日、夏令營,組織學生對當地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區、水土保護區和環境污染區等進行實地參觀考察和社會調查(如參觀造紙廠、水泥廠、化工廠,調查周邊的水環境等),使學生了解周圍環境污染原因及對策,在進行環境保護教育的同時,也增強和提高了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和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還可出專欄,辦展覽和小報,聘請環保部門的專家來校作講座等多種形式、多種途徑擴大環保教育的影響,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通過以上活動,使學生進一步了解環境與發展的關系,認識到環境保護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進一步了解國家和地方的環保法規和政策,認識到破壞環境是一種不道德行為,是一種違法行為。

【參考文獻】

[1]中國百科全書《環境科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6年12月

改善溫室效應的措施范文第4篇

【關鍵詞】能源消費結構,溫室氣體排放,新能源

我國近幾年氣象問題頻發,如:酸雨,霧霾等,嚴重影響了人們的日常生活。那么是什么導致全球變暖呢?溫室氣體排放問題出現在我們眼前,而能源消費結構與溫室氣體排放息息相關。因此,基于能源消費結構的我國溫室氣排放問題的統計分析顯得尤為重要。研究能源消費結構與溫室氣體排放的關系也為我國調整能源戰略,引導我國國民經濟朝著新的能源消費結構方向理性發展提供了理論支持。

一、我國能源消費結構現狀

2010年至今,我國不斷優化能源消費結構,持續加快推進大型煤炭基地、大型煤電基地建設,并著重推進大型核電、西電東送、西氣東輸工程等方面的建設,加強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

本文主要研究的能源有:煤炭,石油,天然氣,水電、風電、核電。

如表1所示,2010-2012年, 中國煤炭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均占66%以上, 雖然在2012年有所下降,但是從能源消費結構來看, 煤炭依然在中國能源消費總量中占主導地位,這與中國煤炭資源豐富有著必然的關系。隨著中國天然氣工業和水電、核電、風電事業的發展, 煤炭消費比例呈下降的趨勢,但是全國能源消費總量都超過32000億噸, 逐年增長, 從能源消費總量環比增長速度來看,增長趨勢不明顯,但仍應引起重視,一個事實即是:能源消費總量在持續增加,能源消費結構仍有優化的空間。

二、能源消費結構與溫室氣體排放的關系

與能源消費結構相關的溫室氣體主要包括三種氣體: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下面分別分析了能源消費結構與這三種主要溫室氣體排放的關系。

(一)能源消費結構與二氧化碳

如表2所示,2011-2012年,隨著煤炭消費比重的下降,新能源消費比重的增加,我國二氧化碳平均濃度下降,溫室氣體排放情況有所改善。CO2是最重要的溫室氣體,對溫室效應的貢獻約占全部溫室氣體的67%,目前在大氣中濃度已達389.6ppm,比工業革命前的濃度(278ppm)高41%,在2011年至2012年間,二氧化碳濃度約390ppm,是造成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也是目前全球最關注的溫室氣體。現在普遍認為,人類活動造成了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快速增長,其中一次能源燃料是產生二氧化碳的最多來源,一次能源燃燒中以含碳量最多的煤炭燃燒貢獻最大,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雖然與美國、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相比,中國人均能源消費量和由此而產生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遠低于這些國家,但單位能源所創造的產值也仍處于較低的水平,這就是中國能源消費總量始終保持較高的水平的原因。

(二)能源消費結構與甲烷

如表3所示,2011-2012年隨著天然氣消費比重的增加,我國甲烷平均濃度增加,說明甲烷的排放與天然氣的消費比重有關,隨著天然氣消費比重的增加而上升。甲烷是僅次于二氧化碳的重要溫室氣體,甲烷的濃度繼續保持著穩定的增長,濃度達到1809ppb,目前大氣甲烷濃度已達到如此高的水平,并且仍在繼續增加。現在甲烷對溫室效應的貢獻約為26%僅次于二氧化碳,且相對增溫潛力卻為二氧化碳的21倍。在甲烷氣體的各種排放源中,一次能源的開發和利用是重要來源。從全球范圍來看,人為源約占總釋放量的58%~79%,而其中的21%左右又與一次能源燃料的生產和使用有關。總體來說全球能源方面,甲烷在空氣中排放主要來源于煤礦、石油、天然氣開采過程的泄漏。,生物質燃燒排放是中國能源領域的第二大甲烷排放源。生物質燃燒排放的甲烷主要來自于生物體的不完全燃燒過程。甲烷排放到空氣中是多方面的,我們需要控制其源頭,防止其排放超標。

(三)能源消費結構與氧化亞氮

如表4所示,2011-2012年,隨著煤炭消費比重的下降,石油消費比重大致不變,我國氧化亞氮平均濃度下降,說明氧化亞氮的排放會隨著一次能源消費比重的下降而減少。氧化亞氮也是大氣的微量氣體成分,其平均濃度有所下降。且氧化亞氮對溫室效應的貢獻同樣有所下降。氧化亞氮在大氣中的濃度相對較低。但它對全球變暖的貢獻不可小視。因此,應高度重視氧化亞氮在大氣中濃度的增加。氧化亞氮排放同樣來自一次能源。雖遠小于自然土壤、水體等天然排放源,但它也是主要排放源,并且進行氧化亞氮減排較調控天然源見效更快。中國對一次能源燃燒和生物質燃燒過程氧化亞氮排放量約占全國氧化亞氮排放量的12.4%和1.9%。總的來說,中國對能源領域氧化亞氮排放量研究較其他兩種氣體要薄弱得多,目前關注較多的是循環流化床燃燒過程氧化亞氮的排放研究,對于其它氧化亞氮排放源則研究相對較少,因此,在利用有限數據進行氧化亞氮排放量的估算時存在著很大的不確定性。因此,我國一方面與要需要精確氧化亞氮排放量,一方面要減少及控制氧化亞氮排放量。

三、結論

由于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我國不暇顧及能源消費結構的優化問題,導致能源消費結構未能適應當前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及清潔能源開始大力開發和利用的情況,從而使得我國溫室氣體排放問題日益嚴重。綜合上述研究,得出結論:能源消費結構與我國溫室氣體排放問題有關,2012年與2011年的能源消費結構的變化使二氧化碳平均濃度(ppm)、甲烷平均濃度(ppb)上升, 氧化亞氮平均濃度(ppb)有所下降。

四、能源消費結構優化措施

中國能源消費結構的優化主要在于能源系統的優化,能源系統優化是一個長久工程,也是一項非常艱巨而繁瑣的工作。

大力開發和完善風電、水電、核電技術,進一步發展風電、水電和核電工程。我國這方面的經驗豐富,且具有豐富的資源。現在我國各方面技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仍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和廣大民眾的理解。核電雖然有泄漏的危險。但只要做好安全措施,并有效的利用,都是利國利民的。水電是我國長久以來比較關注,我國水電工程日趨完善。大力發展這三種能源,提高其消費比重,降低煤炭、石油的消費比重,可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著重研究和推廣煤清潔技術。我國煤炭消費比例常年高居不下,那么我們可以從降低污染的角度出發,降低其對空氣的污染。煤炭的清潔處理主要是煤凈化。煤凈化后,溫室氣體排放量就能得到有效控制。不管是從近期還是從長遠來看,都能夠實現能源消費結構優化。

參考文獻:

改善溫室效應的措施范文第5篇

關鍵詞:氣候變化;溫室氣體;水土保持;生態建設

中圖分類號:X171.4文獻標識碼:A

一、氣候變化的原因

氣候變化的定義。氣候變化一般是指長期氣候狀態在統計學意義上的重大變化或持續時間較長的氣候變動,它不但包括平均值的變化,而且也包括變化率的變動。通常是由不同時期的溫度和降水量等氣候重要因素來統計對比而得出的結論,對比的離差值越大,就表明近些年氣候變化幅度越大,氣候就越不穩定。而氣候變化很明顯的表現就是全球氣候變暖,今日的地球比過去兩千年都要熱。

(一)氣候變化的人為因素

全球科學家一致認為:氣候變化有百分之九十的可能是人類的責任,人類今日對大自然的改造已經超出自然的承受能力。這些人為因素主要是由于人類的工業革命,工業革命雖然漸漸地解放了人類的雙手,但為人類提供了破壞自然的工具,特別是發達國家工業化生產所產生的影響。燃燒化石燃料、毀林造田、砍伐植被等人類活動引起溫室氣體的濃度大量上升,溫室效應增強,進而引起全球氣候變暖。據有關權威部門統計,自十八世紀五十年代以來,全球二氧化碳累計排放量已經達到一萬多億噸,其中的百分是八十都是來自發達國家。另一方面,由于對森林的亂砍亂伐,大量開荒造田,建設房屋,這樣就破壞了植被,減少了將二氧化碳固定轉化成有機物的機會。再加上人類對水資源的大量開采應用,地面水資源面積逐漸減小,降雨量大大降低,也會減少了溶解二氧化碳的機會,打破了大自然二氧化碳轉化的動態平衡,消耗小于產生,這樣進一步讓溫室氣體增加,最終二氧化碳在大氣層內形成溫室效應,阻止熱量反射回去,造成氣候變暖。

(二)氣候變化的自然因素

氣候變化也是一種自然現象,自然萬物發展自有其規律。引起氣候變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有太陽輻射、地球構造、大氣環流、氣候自身系統震蕩、火山爆發等,這些因素都是氣候變化的主要因素,而且不管人類是否影響這些都是客觀存在的。

二、氣候變化與水保生態建設

(一)水保生態建設的必要性。我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極端氣候頻繁發生在我國產生嚴重的影響。長期制約著我們生活條件的改善,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并給我國的水資源、自然環境、糧食安全等方面產生很多的影響。水是生命之源,土是萬物生靈之本。有了水土就有了植被,植被對碳有固定作用,可以減少溫室氣體。因此為了積極應對氣候的進一步惡略變化,就要搞好水土保持生態建設這一歷史任務。

(二)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對策

1、政府采取適當的宏觀調控

為了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和生態建設的需求,目前,我國政府已經制定并開始實施了一系列相關政策,為實現社會與自然和諧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但是由于這些政策和法律還不夠完善存在很多的空白,為了進一步完善現有的水土保護機制,我們還要采取跟多的生態建設計劃和規定。加大政府對水土保護的重視程度,重點治理水土流失問題,并協調各方面水利工作,以防止水土流失的問題進一步嚴峻。

2、引用先進技術改善環境

科技是第一生產能力,而在治理水土流失的過程中,適時的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更有利于環境的改善。例如先進的耕種技術、生物工程,提高植被的生長速度,改善耕地條件,逐漸的提高森林覆蓋率,增加固土能力,提高土地的含水量。從而減少水土的流失,逐漸恢復生態穩定。

3、建設可持續發展保護水土模式

要建立可持續發展的保護模式,需要構建一個應對水土流失的聯合體,主要包括農、林、牧、漁業等的優勢互補,構建一個全方位、系統的有效循環模式。在不同地區還要有不同的應對方法,在缺水地區要限制高水耗產業,并壓縮水稻面積,擴大蓄水面積,修建水壩,保障上下游水資源平衡、山前山后地下水供給,鼓勵雨水和微咸水的收集和轉化應用。在水充足地區積極地保護綠洲采取有利措施減少生態水流失,建設經濟調水工程均衡供水平衡。此外采用更高的技術提高城市污水處理的效率,把每一滴水都充分應用起來。還要控制地下水的開采力度,報地下水位的提升速度與人類開采速度基本平衡。

4、增強水土保護意識

大自然孕育了人類,人類卻反過來讓自然傷痕累累。要知道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土地資源是整個生態圈生生不息的根本動力,它養育人類為花草植被的生長提供養分,并發揮著吸碳固碳的重要作用。所以應對氣候的變化,首先每個人都要樹立保護水土資源的意識,二要樹立“低碳減排,人人有責”的觀念,三要充分認識到水土保護的過程和日常簡單的措施。這些任務艱巨而又長期,所以一定要從點滴做起,持之以恒才能見到成效。

結語

氣候變化引起了氣溫變暖、降水量忽高忽低波動較大等問題已經給全球的生態建設和全球的生態安全帶來影響。然而氣候條件是相對穩定的,具有宏觀可調控的規律。認識氣候變化的規律,對我們的水土保持工作是十分重要的。此外水土保持工作還要充分考慮到氣象的因素,提高對氣象因素的重視程度。同時積極的采取措施趨利避害,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經濟與自然協調發展,建設家園美好明天。

參考文獻:

[1]杜春利.河北將水土保持宣傳列入遠程教育內容[J].中國水土保持.2010(0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门县| 三都| 兴宁市| 中宁县| 霸州市| 德阳市| 广饶县| 永兴县| 武强县| 大安市| 镇平县| 安福县| 鄄城县| 岚皋县| 墨江| 湾仔区| 青阳县| 株洲县| 镇巴县| 清苑县| 镇雄县| 文登市| 锡林郭勒盟| 洛川县| 双鸭山市| 鹤岗市| 平遥县| 桐梓县| 忻州市| 南丰县| 大姚县| 东丰县| 邓州市| 区。| 临清市| 郁南县| 青铜峡市| 比如县| 永康市| 青州市| 岑巩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