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色av,短篇公交车高h肉辣全集目录,一个人在线观看免费的视频完整版,最近日本mv字幕免费观看视频

首頁 > 文章中心 > 網絡暴力的產生原因

網絡暴力的產生原因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網絡暴力的產生原因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網絡暴力的產生原因

網絡暴力的產生原因范文第1篇

很多人都不愿意花更多的時間去研究學術著作和比較有實體價值的文獻,讓論文在一定程度上變成了一種學術垃圾,這樣的論文缺乏創意,是根本沒有任何現實價值可言的,下面是學術參考網的小編整理的關于網絡暴力論文參考文獻,歡迎大家閱讀借鑒。

網絡暴力論文參考文獻:

[1]劉輝,陳紅蓮.網絡暴力產生原因及對策[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7,(3).

[2]劉偉鋒,安曉靜.網絡暴力現象解讀[J].民主與法制,2010,(1).

[3]陳秀麗.網絡暴力現象內涵及原因分析[J].成都大學學報(社科版),2007,(5).

[4]孫召路.網絡暴力與少年暴力:從涵化理論說起[J].青少年研究,2004,(2).

[5]楊奎臣.網絡暴力亞文化對青少年侵犯行為的助長及對策[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2002,(2).

網絡暴力論文參考文獻:

[1]中國大百科全書編委會(1992),中國大百科全書·心理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侯曉紅(2005),從網絡社會的去個性化現象看網絡道德建設,哈爾濱學院學報第26卷第2期.

[3]王椿陽(2007),網絡情境中去個性化現象淺析,河南職工醫學院學報第19卷第1期.

[4]沈燕清(2007),論網絡中去個性化的負面影響及防范,新西部第20期.

[5]鄭艷(2009),心理學理論視角的網絡去個性化現象分析,哈爾濱學院學報第30卷第2期.

[6]蘭玉娟(2009),去個性化效應的社會認同模型,心理科學進展第17卷第2期.

[7]譚斌(2009),高校網絡社團中的去個性化現象的研究與分析,中國校外教育下旬刊.

[8]王兆芬(2011),去個性化在社交困難學生成長中的作用探索,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第179期.

[9]姜方炳(2011),網絡暴力的概念根源及其應對,浙江學刊2011年第6期.

[10]江根源(2012),青少年網絡:一種網絡社區與個體生活環境的互動建構行為,新媒體第111期.

[11]劉艷(2013),網絡暴力問題的危害、成因及預防,浙江師范大學.

[12]陳代波(2013),關于網絡暴力概念的辨析,湖北社會科學2013年第6期.

網絡暴力論文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2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DB/OL].http://cnnic.net.cn/html/Dir/2010/07/15/5921.htm.

[2]張慧中.網絡暴力第一案的思考[N].人民日報,2008-12-01.

[3]彭蘭.如何認識網絡輿論中的暴力現象[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08-25.

[4]周國平.“網絡暴力”何時休[N].人民日報,2006-7-12.

[5]李亞詩.從“網絡暴力”看我國隱私權的民法保護[J].中國商界,2009,(11).

[6]鄭永曉,湯俏.“網絡暴力”喧囂背后的政治與文化——兼論近年來網絡文化的監管與疏導[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6).

[7]思哲.“人肉搜索”并非全是“網絡暴力”[N].中國文化報,2008-9-26.

[8]劉亞奇.“網絡暴力”事件中傳統媒體的角色[J].新聞窗,2010,(4).

[9]羅昕.網絡輿論暴力的形成機制探究[J].當代傳播.2008,(4).

[10]程少華,傅丁根,孝金波,游海濱網絡監督:蓬勃中呼喚規范[N].人民日報,2009-2-3.

[11]何新華.網絡暴力事件中的受眾心理機制[J].新聞愛好者,2008,(10).

[12]王剛.從“銅須事件”看網絡暴力的成因[J].傳媒觀察,2007,(1).

[13]易文.“網絡暴力”的心理解析[N].南京日報,2008-6-23(Al0).

[14]戴玉磊.淺析網絡語言暴力的心理機制[J]開封大學學報,2009,(3).

[15]霍曉丹網絡暴力現象中的青年心理分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9,(8).

[16]徐源.網絡輿論暴力的意識形態解析——由“人肉搜索”引發的些許思考[J].江蘇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9,(3).

網絡暴力的產生原因范文第2篇

一、符號暴力的新形式:網絡語言暴力

隨著計算機和因特網的迅速發展,網絡在中國已廣泛普及。網絡成為了人們娛樂的主要方式之一,聊天軟件的推出,使得網絡成為了人們聊天的重要場所。網絡的普及應用,語言溝通可以隨時隨地進行,不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以計算機為媒介的網絡語言在現代社會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并且逐步深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領域中。伴隨著網絡的普及,網絡語言的運用愈加廣泛,然而網絡語言帶來的不僅僅是一種溝通的手段,在負面效應上,網絡語言經常扮演著暴力角色。

微博、互動貼吧和各種形式的網友留言,讓網絡語言充斥著整個網絡,同時網絡語言暴力現象也日益凸顯。從娛樂界的演藝明星的緋聞到名人的負面消息,從微博名人的造謠互罵到“叫獸”、“腦殘”等流行,從不堪忍受網絡暴力抑郁到自殺的韓國女星到無法承受網絡謠言輕生的中學女生,網絡謠言不僅中傷著名人,同時也傷害著普通百姓。據相關網站的民意調查顯示,將近84%的重慶網民在網上曾經被罵過。對于網絡語言暴力出現的成因,社會說法不盡相同。有人認為網絡發言人的匿名性是網絡語言暴力出現的主要原因,也有人從社會層面、個體層面以及網絡傳播等多個角度分析了網絡語言暴力出現的原因。筆者認為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的“符號暴力”和“符號權力”能夠解釋網絡語言暴力出現的深層次原因。

符號暴力,在社會生活中通過語言、文化、思想交流的人們自覺或不自覺的接受的“看不見的、沉默的暴力”,符號是社會群體的共同認可,這種認可是人的意識行為,并通過意愿的交流成為社會人群的共識。從歷史角度看,符號暴力長期存在于人類社會中,語言和文字出現以后,符號暴力的形式逐漸增多。在現代社會,電腦的發明和因特網的出現,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活動場所,作為社交場所的網絡,出現了符號暴力的一種新形式,就是網絡語言暴力。

二、網絡語言背后隱藏的符號權力

以往只存在于現實世界的暴力,現在也存在于網絡中。網絡游戲的暴力讓愛好者沉迷于虛擬世界,現實社會各界人士對夾雜暴力的網絡游戲嗤之以鼻,但是很少人注意到網絡語言中的“隱性暴力”,實際上網絡語言暴力帶給網民的不只有虛擬世界的傷害,更能讓人們感受到的現實中的傷害。有專家學者曾在人民網撰文,指出網絡語言暴力是互聯網不能承受之重,可見語言帶來的是隱性的和深層次的,并非是想象中的“溫和暴力”。網絡語言不僅是跨時空的溝通手段,網絡語言也是一種傳遞權力內容的媒介。

法國當代著名社會學家布迪厄認為“語言關系總是符號權力的關系,通過這種關系,言說者及其各自所屬的各種集團之間的力量關系以一種變相的方式體現出來”。網絡語言體現出來的不只是個體之間的人際關系,網絡語言中隱含的符號權力關系,其實是各類網民代表其所屬的社會團體之間的力量關系。站在社會整體的高度來看,即使是最簡單的網絡語言交流也不是純粹的溝通行為,網絡語言總是涉及到言說者和接受者所屬的社會團體之間關系,言說者往往被賦予特定的社會權威,而網絡語言接受者在不同程度上認可言說者的網絡語言。在網絡語言交流中,如果不考慮交流者的社會力量關系,那么很多時候往往理解不了當事人的行為。當社會中發生某女孩因為不堪忍受網絡上對其辱罵和攻擊的語言而自殺的現象時,人們經常會譴責那些人身攻擊和造謠者的個體,同時惋惜青春生命的逝去,對現代社會年輕人心里承受力的擔憂。在悲劇事件的發生中,網絡語言的言說者實質上在扮演正義者的角色,無形中充當了社會強者,對他人進行指責,網絡語言的接收者,在網絡語言的洪水猛獸中,自覺的扮演了壞人的角色,成為了社會的弱勢群體。

網絡語言背后的符號權力,實際上來源于現實社會。網絡語言交流的當事人各自扮演者所屬社會角色,這種角色可以是真實的,也可以是虛擬的,但是交流者之間互相認可各自角色,并充當了其所屬社會團體的發言者。網絡語言依靠其背后現實社會的權力,往往能夠建立起網絡世界的發言秩序。網絡語言在一定程度上,不應簡化為溝通關系,同時也是網絡社會秩序的支配方式和手段。網民是社會行為的主體,是具有認知能力的行動者,當他們受制于網絡空間的網絡語言時,他們真正受制的是整個社會機制和制度,當言語接受者認可網絡語言對他們施加的社會壓力時,實質上施加他們身上的是一種心理暴力。

三、從語言教育矯正網絡語言暴力

語言是社會個體和群體可以自由和充分使用的,語言不會因為人們的使用而被消耗掉,語言可被視為公共載體。語言的背后隱藏著言說者的社會力量,語言交流者的身后是其各自所代表的社會團體力量的對比,在注意語言的符號權力關系的同時,也有關注語言的產生過程。所有的語言交流都包含著言說者和接受者,雙方直接相互認可,至少認可各自對方言說的權利和隱含的身份力量。言說者在言說時,不僅希望接受者能夠理解他,而且也希望接受者能夠相信、尊重甚至服從他,按照布迪厄的說法就是“每一次語言表達都應視為一次符號權力行為”。

語言是一種社會實踐,社會個體在具體的社會情境中交流,在實踐中逐漸清晰了各種語境并能夠很好的把握語言。每個社會個體都擁有社會資本和權力去運用語言,即使是力量最小的弱勢群體都有權力去言說。語言的產生過程受制于各種語言的教育行動,童年時期的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語言代表著權威態勢;在制度化的教育時期,教育機構的教師語言代表著正確與否的標準,有時教師的語言還代表著價值觀的準確判斷;在社會交往的言語教育中,當社會個體與其他社會成員進行交往中,無形中吸收了各種形式的語言。

網絡暴力的產生原因范文第3篇

【關鍵詞】網絡影評 網民戾氣 社會戾氣 影評人

低頭看手機,抬頭看電腦,現在的世界是一個真正的互通互聯的網絡世界。有了網絡,就出現了種類繁多的眾多網民;有了網絡,更出現了特色各異的觀影模式,網絡新時代的到來為我們觀影甚至發表影評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平臺。一些網民通過網絡傳聲筒自由地對影片進行發聲,由于網絡虛擬世界具有匿名性和交互性,魚龍混雜的受眾在網絡世界“高談闊論”,甚至漫無邊際,網民戾氣也在網絡影評中展露無遺。

網絡影評的出現是一個不可傾覆的大趨勢,主要體現出兩種形式:一種是言說評述,主要體現在主流論壇的影視板塊或者是專門的影視網站,這種平臺上的網絡影評有一個特點,就是多媒體性,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對影片進行評論;另一種是評分方式,主要體現在豆瓣網的評分機制上,在電影還未上映前就已經通過點映或者前期的輿論宣傳使受眾了解電影,對其進行評分,這樣的評分對電影上線之后的影院受眾是一個重要的指導和觀影建議。

無論是言說影評模式,還是評分影評模式,這些網絡影評都是對影片的態度表達。現在網絡影評開始出現話語暴力,即“狂歡式話語”,“俄羅斯學者巴赫金將狂歡節式語言特點概括為三點:首先,它是大眾的語言,是通俗的語言;其次,充滿了至俗、卑賤和親昵;最后,狂歡節的語言贊美與咒罵并舉,呈現為駁雜多元的復調形式?!雹儆冒秃战饘駳g式話語的概括來描述影評中出現的話語暴力相當貼切。

一、網絡影評中網民戾氣評析

網絡影評中話語暴力的出現是網民戾氣的一個重要體現,這種網民戾氣的出現是現實社會戾氣與網絡虛擬非理性情緒表達相結合的產物。

網絡虛擬社會中,經常會出現一些話語暴力,常見于一些突發性社會事件發生后出現的不正常社會心態:仇富仇官、憤世嫉俗、沖動暴力、社會正義等。在網絡影評中也越來越多地出現了這種話語暴力。網絡影評中的網絡戾氣指某一部影片上映,隨后爆發出的一種激進、負面的言語評論浪潮。網絡戾氣不一定是對影片的負面評論,主要包括3種類型:第一種是對影片內容的評論,指由于影片所揭示的社會現實而爆發出的對社會不滿的情緒言語;第二種是對影片表現形式的評論,與影片真正表達的主題內容無關,而是對影片過度商業化或者政治化的一種對抗式言語沖擊;第三種是對專業的拍攝技巧的評論,這一點是從影片專業角度進行評析,對影片剪輯和拍攝技巧進行評說。

第一種是對影片內容評論中產生的戾氣。網絡中所展示出來的戾氣并非都是虛擬的情緒表達,這也是一種社會戾氣在虛擬空間中的爆發體現。例如2014年上映的打拐題材電影《親愛的》,社會正義力量的推動使得這部影片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之前,看到微博或是朋友圈尋找孩子的信息,我不會轉。之前,看到地鐵街角乞討的孩子,我不會施舍,不會問詢,不會拍照,不會上網。仿佛距離很遙遠。但是,以后我會,因為也許這條信息對于背后的痛徹心扉焦急萬分的父母是種希望?!边@是百度影評中對《親愛的》的評論,這樣的評論正是社會中問題的折射和引申。劉德華主演的《父親》、張譯主演的《山河故人》,這些電影都是抓住了社會的痛點,同類型電影的出品使更多網民對拐賣孩子的行為嗤之以鼻。

第二種是對影片表現形式評論中產生的戾氣。現在越來越多的電影折射出商業文化,電影中的植入廣告、網絡宣傳和前期影評比比皆是,最為典型的網絡營銷電影案例就是郭敬明執導的《小時代》,其網絡營銷的關鍵就是由郭敬明和《小時代》帶來的“全民爭吵”,郭敬明從炙手可熱的作家向導演D型,拍攝《小時代》,其在網絡時代電影營銷方面展現了其獨有的商業奇才。在微博上,其盡可能多地對電影片段進行合理釋放,到演員陣容的高度配合,再到緊鑼密鼓的話題炒作,每個細節都兼顧到,同時也遭到了各行各業的質疑甚至言語攻擊,用郭敬明本人的話說就是“你既然在宣傳期惹我,我就借一下你的力”。另外的《致青春》《泰濉返群諑淼纈暗某鍪潰都和前期的網絡營銷有著很大的關系,雖然前期的大肆好評宣傳與后期的網民話語暴力形成了對比,但至少為票房的提高鋪就了道路。

第三種是對專業的拍攝技巧評論中產生的戾氣。主要體現在一些專業論壇或者媒體網站中專業影評人的評析,另外也包括一些對知名導演評頭論足的話語暴力?,F在的影評人中有一種“自傲”的情緒存在,誰都不認同誰,對其他電影習慣于評頭論足?!熬碌耐庑闻c粗糙的刻畫是一部電影最為可悲的地方,而電影《小時代》正好是個典范。郭敬明最大的失誤在于,在一部電影太過追求吸金和表現更多東西,這種貪心導致鏡頭切換過快,忽略觀眾情緒過渡的時差,使得電影看完后感覺平平,毫無質感?!薄半娪扒楣濆e位不順。”這些都是從較為專業的角度對《小時代》進行的評價。

網絡世界的虛擬性使得網絡世界中的話語暴力此起彼伏,但網民戾氣終究是社會戾氣和人的戾氣的投射。

(一)社會戾氣在網絡中的重生

在網絡語境中,觀影環境發生改變,個性化是鮮明特點,網民可以自由地在網絡上觀看自己喜歡的影片,并且可以通過各種途徑進行網絡影評,也可以對別人的評價進行后續評價,甚至可以聚合相似趣味的人在同一空間。網民之間的交流越來越依賴于虛擬網絡,形成虛擬集群,集群環境下更多的負面語言就可能發酵、擴展開來。

網絡暴力的出現一種是用戶的對抗式話語,就是對電影內容、形式、宣傳營銷的一種對抗式話語表達;一種是電影商業文化的話語收買,為了達到影片的商業利益,收買一些網絡,對影片進行評論,吸引關注度。這樣的網絡影評不單單是對影片的正面評價,更多的是對影片的抨擊和批評,因為越是極端越能夠引起人們的關注。“當代網絡影評最讓人擔憂的不是暴力話語問題,而是‘話語是否獨立、是否出自內心、是否控或是盲從,或許更值得警惕的是媒介資本的話語收買’。”②這樣的話語收買現在已經成為一個完整的產業鏈,出現于電影上映前、中、后。

無論是工作還是學習,生活中總是存在著各種各樣的情緒和社會壓力,現實中,受到道德、法律、規章制度等各個方面的限制和規范不好發泄出來,而在網絡社會,匿名的環境下與法不責眾的心態造就了“非理性的狂歡者”。

電影是一種來自于現實卻高于現實的藝術展示形式,或諷刺黑暗,或幻想未來,都是社會真實的一種體現;而真正的對影視作品的評價主要展示為一種形式的美與內涵的真的融合體現,如果我們單純地追求對現實生活負面的一種真的情緒表達,而選擇放棄美的表達形式,就可能出現太多的話語暴力,從而造成網絡虛擬社會中的戾氣之風。

(二)人的戾氣在網絡中的放大

人的戾氣指的是一些人內在的心理狀態和屬性導致出現的社會不良之氣,這樣的心理原因有如下幾個:

1.審丑時代

社會的流行風尚在不斷改變,各路網紅為爭奪受眾,各行其法,當審美無法獲得關注,就開始選擇“審丑表現”。審丑是一種特殊的審美模式,越是與主流背道而馳,越是極端的言語或者行為越能夠引起關注,從而突顯出自己的存在價值,無論這種存在價值是金錢利益價值,還是社會關注價值。在網絡影評中,極端的、粗俗的、別具一格的甚至抨擊性的言語最容易受到人們的重視和關注。

2.話語收買

“話語收買”是現在網絡營銷中的一個重要途徑,也是影片宣傳階段一個必不可少的方式和途徑。這個心理訴求很簡單,就是眾多網絡用戶為了獲得一點經濟效益而成為網絡,越容易引起重視的話語經濟效益越高,越是極端的話語越能受到眾人的關注。

3.自炫心理

自炫心理,顧名思義就是一種自我炫耀、自以為是的心態在作祟,一般這樣的心態出現在專業的影視人或者影評人中。萬事萬物不可能盡善盡美,總有瑕疵會被所謂的“專業人士”詬病,或者是由于想法、觀點存在差異,也可能導致出現負面的評價,為了顯示自己的正確性,總是建立在對別人的批評上。

4.從眾心理

觀影的網民一般都是社的普通民眾,沒有較為專業的影視制作技巧和評價能力,但是卻具有一定的草根意識和公民意識,處于社會群體中不可能不受社會的影響,一旦出現激烈的批評甚至批判的言語時,處于從眾的心態,這些人可能會分門別派地開始進行“口水戰”,不同“派別”之間的口水戰只會使得網絡中“煙霧彌漫”。

二、尋找與新時代契合的網絡影評新途徑

網絡影評中的負面評論是現實壓力的排氣閥和影視進步的推進器,網絡社會“人人都是影評人”的現狀也導致了專業影評人的消失,所以對于網絡影評的話語暴力我們應該尋找一種最合適的方式,“呼喚真正影評人的出現”,讓其服務社會和大眾。

(一)影片內容的提升

呼喚影評人前提必須是好影片的存在,現在的商業社會下,電影作品內容趨同,專業性弱化,商業化傾向明顯,若想出現專業理性的影評,首先需要關注的是影片內容。“事實上,今天中國電影業的輝煌,并非昔日任何一個歷史時期中國電影的邏輯延伸,而基本上是在一次徹底的斷裂之后,在完全不同的政治經濟環境中產生的、巨無霸式的電影產業?!雹塾捌膭撟鞅仨毧紤]到全球化的市場發展規律,了解世界電影市場,尋找到更好的主題和絕佳的表現形式,從內容、形式、經濟效益三方面宏觀把控,才能創作出好電影,有了真正的好電影,影視界才可能成就真正的影評人。

(二)影評與經濟社會的關系

“今天電影市場重要的問題,不僅是資本的絕對、近乎唯一的引領角色,而且是資本追求利潤最大化的邏輯,甚至試圖僭越電影這一特殊商品的特質與電影市場的規律。”④在特殊的政治經濟環境下出現了特殊的商業電影,在對其進行影評時我們必須注意到商業經濟可能對專業或者非專業影評人的影響作用,以防止影評人對用戶所產生的不良影響。影評人在一定程度上扮演著輿論引導的作用,一旦受到利益驅使、導向發生偏差,將產生嚴重的不良后果。網民群體在進行網絡評論時,更需要堅持自我,表情達意,切忌受到蠅頭小利的誘惑而出現導向偏差。

(三)專業影評的出現和引領

影評的出現最初都是以專業性為前提的,包括出現在報紙和雜志上的專業影評,都具有其自身的影評理論性和專業性,網絡時代的到來使得社會成為了人人都是影評人的時代,“網絡影評因其門檻低具有廣泛的群眾性與突出的市民性,又因網民魚龍混雜、參差不齊導致影評質量也是良莠不齊,粗制濫造的情況時有出現?!倍矣霸u質量的好壞也對影片的最終市場效益和社會效益有著重要的作用,所以對于影評我們必須堅持朝著語言親民化、內容專業化的方向發展。

“粗制濫造影片情況時有出現,但是卻反映了大眾的批評意見。”網絡影評也是一種傳播方式,這樣的方式可能會反過來對現實社會產生一定的影響。“伯明翰學派的代表人物斯圖亞特?霍爾認為傳播并不是一個從傳播者到受眾的直線行為,受眾在吸納作品意義的同時也貢獻著多樣化的自我解讀,使得深層次的作品意義得以最終生成與流通?!雹萑绻W絡影評有一定的自我意識的表達,這樣通過網絡社會可以了解到網民對現實的不滿或者意見,但一旦被別有用心的商業電影所利用,這樣的網絡戾氣對我們的現實社會只能是百害而無一利。

“杜慶春認為網絡影評‘話語暴力是對公共事件的對抗’,‘是對權威文化的對抗’,這種定位是看得很準的。這是一種‘對抗性表演’?!雹逕o論是現實世界還是虛擬世界,無論是過去還是當下,社會中的話語暴力是不可規避的,在任何空間存在的話語暴力實質上就是一種對抗性表演。現在的商業電影的網絡影評的出現更是當今經濟條件下產生的文化體現方式,需要我們提高警惕,更好地利用,使之成為影片質量提升的催化劑和社會進步的助推器。

注釋:

①劉康.對話的喧聲――巴赫金的文化轉型理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②⑤魏天嬌、董思文.豆瓣網最受歡迎網絡影評類型及特征研究[J].新銳視點,2014(11):22.

③④戴錦華.呼喚影評人[J].熱點評論,2016(1):18.

⑥唐宏峰.網絡時代的影評:話語暴力、獨立精神與公共空間[J].當代電影,2011(2):18.

參考文獻:

[1]宋家玲、宋素麗.影視藝術心理學[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0.236.

[2]【德】黑格爾.美學(第1卷)[M].朱光潛譯.商務印書館,1979. 135.

[3]曾瑩、楊向榮.受眾心理影響下的網絡影評及其反思[J].求索,2016(6):162.

[4]宰飛.網罵豈能當作生活“必需品”[J].青年記者,2015(19).

[5]張亞璇.柏林電影節青年論壇和當代獨立電影制作――克里斯朵夫?泰爾西特訪談錄[J].藝術評論,2010( 4):36-37 .

[6]【美】扎克?坎布爾等.互聯網時代的影評:專題論叢.吉曉倩譯.世界電影,2009(4):29.

[7]張真.親歷見證――中國社會轉型期的都市電影[J].上海大學學報,2009(4):109-112.

網絡暴力的產生原因范文第4篇

中圖分類號G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4)127-0002-01

0引言

在信息技術與媒體科技快速發展的二十一世紀,人們獲取信息及發表相關言論的媒介已經不再局限,新聞媒體在給予人們信息和言論自由的同時由于缺乏妥善的監管機制,從而造成了網絡謠言、輿論壓力以及網絡暴力等不良現象。就現階段而言,我國的新聞媒體監督機制仍存在著一定程度上的不足,其主要原因是新聞媒體監督的缺位?;诖?,文章將對我國新聞媒體監督的缺位表現進行分析,再著重探討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相應的完善策略。

1 新聞媒體監督的缺位表現

輿論監督一直是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重點,欠缺完善法律法規制度的保護、受眾素質水平差異較大等因素使得我國新聞媒體監督具有局限性、不客觀性等特點,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1 監督主體的局限性

監督主體的局限性是我國新聞媒體監督缺位最為主要的表現,主要是指輿論監督的主體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1]。新聞媒體監督的主體主要包括紙質、電視及網絡等三種監督主體,由于我國網絡的普及范圍及普及率不高,從而造成許多人仍然無法進行網絡監督,這樣一來就使得我國新聞媒體的監督主體在范圍上產生了局限性。另一方面,新聞媒體監督的主體也受到來自政府等監管部門的限制,如新聞內容的限制、網站防火墻的設置等等。

1.2 監督內容的局限性

新聞媒體監督內容的局限性是輿論缺位的第二大表現,主要體現在信息內容的失真方面。我國政府及有關部門對紙質新聞及電視新聞內容的真實性把關較為嚴格,對輿論的控制也較為重視,然而隨著網絡媒體的發展和興盛,對于某些網絡信息的監控和把關則有所欠缺,從而造成了網絡謠言肆虐、網絡商業廣告泛濫等不良現象。

1.3 監督方式的局限性

除了上述兩方面之外,新聞媒體監督的缺位還體現在其監督方式的局限性上,在網絡媒體的監管方面尤為突出。我國網絡媒體的監督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規的支撐,久而久之則導致網絡媒體監督的輿論道德性缺失,越來越多的網民將網絡當做情緒發泄的平臺,從而造成網絡暴力的出現,其中最常見的網絡暴力為“人肉搜索”。

2 新聞媒體監督的缺位原因分析

新聞媒體不僅是傳播信息的渠道,也是監督公共權力、反饋政策實施好壞的重要途徑之一,然而我國新聞媒體監督卻仍存在缺位的現象,究其原因主要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2.1 新聞媒體監督體系欠完善

目前,我國新聞媒體監督體系的發展仍不夠完善,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過分注重收視效果而忽略事件的跟蹤報道,二是在與其他媒體間的互動、與黨政職能機關之間的聯動方面有所欠缺[2]。

2.2 輿論監督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

新聞媒體監督是對信息傳播和反饋的渠道進行監管的一種機制,這種監管機制只有擁有法律的支撐才能更好的發揮作用。然而,我國關于新聞媒體監督方面的法律法規仍不夠健全,只有部分法律法規中的相關條例對新聞媒體監督作出了相關規定,然而這些規定并不足以為輿論監督提供可靠的保障。例如,部分媒體工作者在如實報道某些新聞信息時受到阻礙和抵制,更有甚者會在報道傳播之后受到打擊報復,從而對其人身和財產安全造成了損失,這些不良現象產生的根本原因是輿論監督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從而使某些不法人員鉆了空子造成的。

2.3 新聞媒體監督欠缺權威性

自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發達的信息技術為新聞媒體的傳播提供了新的平臺,即網絡媒體平臺。然而網絡媒體在提供給人們快捷、廣泛的信息的同時,由于缺乏監管而導致網絡謠言及網絡暴力,從而使得越來越多的受眾對新聞媒體的監督作用抱有懷疑和漠視的態度,最終使得新聞媒體的監督缺乏權威性。另一方面,部分媒體工作者為了提高自身的利益而一些不實消息,長此以往,就使得新聞媒體監督在公眾心目中的權威性和公信力下降。

3 新聞媒體監督缺位的完善策略

針對上文對新聞媒體監督缺位產生原因的分析,文章提出以下完善策略。

3.1 加強新聞媒體監管體制的建設

為了更好地實施新聞媒體監督,有關部門需要及時對新聞媒體的監管體系進行完善和創新。一方面,新聞媒體應將注意力從收視效果轉移到對新聞事件的跟蹤和報道上;另一方面,新聞媒體應不斷加強與其他媒體的合作和互動,并改變與黨政機關的依附關系,加強兩者之間的聯動。

3.2 完善相關法律機制

就現階段而言,我國對于新聞媒體監督的立法保障仍不完善,主要是因為我國缺乏專門的輿論監督法律法規。因此,為了保證媒體工作者在實施輿論監督的過程中免受打擊報復、官司纏身等迫害,國家立法部門應重視新聞媒體監督的作用,盡快建立和完善相關法例條文,以保障新聞媒體監督的順利開展。

3.3 提高媒體監管的權威性

一方面,從事新聞媒體工作的人員應提高自身價值觀及職業操守的建設,嚴格遵循職業操守,抵制外來的經濟、權利等誘惑,堅持實施開展公正的新聞媒體監督[3]。另一方面,新聞媒體還要加強對所信息真實性的監督,以提高媒體在大眾心中的公信力,從而加強新聞媒體監督的權威性。

4 結論

綜上所述,我國新聞媒體監督的缺位主要表現在輿論監督主體的局限、監督內容的局限以及監督方式的局限等三個方面,其主要原因有新聞媒體監督體系欠完善、輿論監督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以及新聞媒體監督的權威性不高等。因此,文章針對以上現狀及原因的分析,提出了加強新聞媒體監管體制的建設、完善相關法律機制以及提高媒體監管的權威性等措施,以保障我國輿論監督的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網絡暴力的產生原因范文第5篇

關鍵詞:幼兒;攻擊;對策

幼兒的攻擊在其成長過程中會逐步顯現。這需要老師和家長的共同努力,在消除兒童攻擊的過程中采取必要的措施,在對其的教育活動中融入一些教育措施來逐步引導孩子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和道德品質。

一、幼兒攻擊的原因

經過長期對幼兒行為的觀察,研究發現導致幼兒出現攻擊的誘因有很多種,誘因也是多方面共同影響的結果,其中包括生理因素、社會因素以及幼兒的家庭因素。

家庭給幼兒的影響時最大的,家庭的和睦對幼兒的攻擊有著很好的教育作用,但是如果家庭長期處于爭吵、打鬧、指責等不良因素的環境中,孩子就會出現比較強的攻擊,特別是在父母對孩子的態度比較冷漠,經常拒絕孩子合理要求時,都

會進一步激發孩子的攻擊。這是因為在這種環境中成長的孩子,在一定程度上都會有情感受挫的情況發生,他們在感覺不到父母關心的情況下會增加攻擊的可能性。

在當今這樣一個網絡發達的年代,網絡中的一些暴力行為也成了幼兒的反面教材,當還在處于幼兒時期,其模仿能力很強,但是其道德觀還未完全形成,所以錯誤的模仿網絡中的暴力行為,并且在沒有人制止時,很容易造成幼兒產生攻擊,這時候身邊的小朋友就是他們攻擊的目標,這樣的情況下會給周圍的小朋友做錯誤示范,從而影響其他幼兒的攻擊。

二、幼兒攻擊控制對策

1.家庭方面

(1)要保證一個溫馨和諧的家庭環境

在計劃生育政策下現在家庭子女狀況一般為獨生子女,這樣的家庭情況促使父母出現對子女的溺愛,家庭的中心是孩子,家長每天都要圍著孩子轉,這樣逐漸形成了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慣,獨占,獨霸的習慣也隨之而產生,不會與人分享,在遇到爭奪的時候,通常會訴諸武力,誘發攻擊。在孩子遭受攻擊時,父母的態度和教育方法都會對孩子以后處理這種情況造成影響。

(2)減少幼兒接觸暴力題材

現在網絡流行的時代,孩子接觸網絡的途徑日益增多,影視作品中也充斥著很多暴力元素,很多游戲作品中也有一些攻擊性元素,這些攻擊性元素在幼兒眼中都是模仿的對象,而且幼兒的辨別能力差,道德觀還沒有完全形成,容易在成長過程中增強攻擊性,好打斗。而且學校周邊會存在一些仿制刀槍,都與攻擊相關。男孩比女孩更喜歡這類攻擊型武器,多以男孩攻擊性強,女孩相對較弱。

(3)正確對待孩子的攻擊

父母在孩子進行攻擊時,需要及時制止并且勸導甚至懲罰已達到警告和說服作用,并且要有一定的連貫性。同時主要平時在幼兒觀看電視節目及上網活動時,注意其觀看的內容,如果摻雜了暴力元素,需要及時阻止其觀看,并且細心勸導其以后不要在觀看類似內容。而且家長需要定期檢查孩子的玩具,確定其沒有攻擊性。

2.教師方面

(1)教師在幼兒成長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

要在平日的教學過程中逐步提高幼兒的認知水平,在發生攻擊時,在弄清楚事情發生原因后,通過正確的勸導讓幼兒認識到其行為是錯誤的,并讓其深刻認知其攻擊可能造成的嚴重后果,以此警示幼兒在以后的生活中避免產生攻擊性

行為。

(2)當發現被攻擊的幼兒時需要及時開導他們

避免時產生自信心喪失等心理問題,同時培養其自我保護能力,一般被攻擊者極少有反擊行為,因此我們從培養自我保護能力著手,有意識地交給被攻擊者一些自我防御能力。

(3)以身作則,樹立正面的榜樣示范

幼兒有攻擊是受環境及父母所影響的,是后天形成

的,作為老師和家長都有責任加強自身修養,為幼兒樹立良好的榜樣,模仿能力很強是幼兒階段的特征,攻擊是通過模仿學習形成的,那么培養幼兒謙讓,互幫互助等優良品質時,也可以從這方面入手,通過讓幼兒模仿家長的榜樣加以學習和養成優良的品質。

(4)說服教育,形成良好的習慣

在幼兒出現不良行為應及時給予指出并教育,幼兒在班級里都會有一些興趣愛好,例如:畫畫、唱歌、跳舞等,當他出現攻擊時,教師也可以適當地讓他停止參加這些活動,讓他的興趣愛好得不到滿足,同時也讓他知道攻擊給他帶來的后果。當幼兒出現不良行為時,教師要引導他學會友善對待同伴,如幼兒對別人友好,教師應及時給予肯定,這樣可以使幼兒獲得相應的情感體驗,逐步形成良好的行為。

大量觀察數據顯示在幼兒期出現攻擊是正常的,但是這種行為是需要避免的,也是可以通過一定的方法進行控制和抑制的。關鍵在于家長和老師的教育和培養,在正確引導和耐心培養下很多攻擊都會得到有效控制,只有樹立了正確的道德觀,才會形成正確的行為模式,成為一名符合社會要求,品格高尚的人。

參考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缙云县| 大安市| 东源县| 朔州市| 皋兰县| 平顺县| 沾化县| 库尔勒市| 平南县| 乐都县| 康乐县| 历史| 皮山县| 万荣县| 温泉县| 陈巴尔虎旗| 建宁县| 云和县| 富宁县| 绵竹市| 霍邱县| 肥乡县| 洛扎县| 津市市| 海宁市| 海晏县| 奉化市| 临沧市| 绥滨县| 景洪市| 札达县| 保德县| 来安县| 那曲县| 凌海市| 梓潼县| 得荣县| 福建省| 宜良县| 漾濞| 青海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