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青少年環保意識的培養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環境問題是當今世界面臨的重大課題之一,而環保意識又是衡量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乃至一個人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標之一。在青少年中廣泛開展環境保護教育,讓他們從小樹立環保思想,重視環境保護教育,已經成為我們當務之急的重要任務。
【關鍵詞】 青少年 環保教育 了解
環境保護是指人類為解決現實的或潛在的環境問題,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系,保障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而采取的各種行動的總稱。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術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經濟的、宣傳教育的等。
現在,保護環境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我們為什么要保護環境?究竟怎樣來保護我們的環境?怎樣讓青少年樹立起環保意識?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做。
1 認識環境保護的背景
環境,是人類生存和活動的場所,也是向人類提供生產和消費所需要的自然資源的供應之地。
幾千年來,人類在地球上繁衍生息,創造了燦爛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但是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人口的不斷增加,人類消耗自然資源日益增多,使生態系統遭到破壞,影響了過去自然界的生態平衡。尤其二次大戰后,社會生產力生產力的突飛猛進。機器的廣泛的使用,大量的有害物質進入環境后,在環境中擴散、遷移、累積和轉化,不斷惡化環境,嚴重威脅人類和其他生物的生存。1962年美國的女生物學家蕾切爾的《寂靜的春天》中寫到:“神秘莫測的疾病襲擊了成群的小雞;孩子在玩耍時突然倒下,并在幾小時內死去;這是一個沒有聲息的春天。”人類開始認識到保護環境是重要性,60年代,在工業發達的國家興起了要求政府采取措施解決環境問題的“環境保護運動”。
為了保護環境,我國于1979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并在1983年將保護環境確立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1989年12月26日正式修改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2 加強青少年環保教育的重要性
青少年正處在一個長知識長能力的階段,也處在由感性思維走向理性思維的階段。這一階段的行為習慣的養成對以后的人生方向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從中學階段開始,慢慢給他們滲透環保思想,養成環保習慣,對他們長大后對環境的保護,有了一個自覺行動的基礎,這一點是其他階段所不可替代的。
青少年在環境保護中所能夠發揮是作用不容忽視,他們有比成人更具優勢的一面。他們具有充沛的精力和開放的思想,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因而是促使環境向有利方向轉化的一支強大力量。因此應該讓中學生懂得自己在保護環境中所能起到的作用。
3 加強青少年環保教育的必要性
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再過幾年都將走上工作崗位,作為未來接班人、社會經濟建設的主力軍,如果不了解人類環境的構成和環境問題的嚴重性,無視有關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不去增強環境保護意識,自覺履行保護環境的義務的話,他們的生命將毀在自己的手中。青少年應從自己做起愛護環境,保護我們這個賴以生存的家園,做一個保護環境的衛士。同時,如果不具備一定的環境科學知識,有較為完整、系統的科學知識,將來是不可能做出科學合理的決策的將來也難以致力于環境保護,促進環境質量的改善。
通過環保教育,讓青少年明白為什么要保護環境,樹立保護環境的道德觀,掌握保護環境的基本技能,使之懂得如何保護環境和消除環境惡化對人類的危害,并及時把自己所獲得的新知識傳播給周圍的人,以進一步擴大影響,盡可能提高更多人的環境保護意識。
4 加強青少年環保教育的具體方法
4.1教學中加強環保教育
要成為一個現代的“環保人”,首先必須了解什么是環保,環境污染有那些來源,又有那些危害等等問題,這就要求學校在日常的教育教學當中,慢慢滲透進去,讓他們從思想上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在教學當中,要求把這些環境污染問題的危害和治理措施作一項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列在其中傳授給學生,讓他們從不同方面了解環境污染的危害性,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從小樹立環保意識。例如我們講到《環境污染》這一節,講授環境污染內容的同時,讓學生認識到環境污染后對人體產生的危害有多大,從而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不斷的教育教學中樹立起環保意識。
4.2實驗中貫徹環保教育
實驗教學中,結合實驗設計,實驗條件的改進,進行環保教育,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教學中,可結合對學生實驗習慣的培養,教育學生主動地保護環境,并且從身邊做起。如對實驗后廢液的處理,不能只圖一時方便,把廢液直接倒入水槽中,因為廢液會腐蝕地下水管,從而造成水污染,所以在做實驗時強調廢液必須倒入廢液缸中。結合實驗、講解,指導學生按老師的要求進行處理,增強動手能力,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再如,我們平時在洗滌時,使用的肥皂、洗滌劑等,會產生許多生活污水,結合河中的水葫蘆泛濫成災,澄清這就是由于生活污水大量直接排入河中,引發的水體富營養化污染。這些不僅會污染水體,還會危害人類自身的健康。針對當前這種實際情況,提出問題,開展討論,讓學生自己動手,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切實做到保護環境。
還有許多不同污染的處理,通過實驗把它們展示出來,由實驗聯系環保,通過實驗講環保,解決環保問題,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和責任感。讓他們深知,保護環境,責無旁貸。
4.3日常生活中滲透環保教育
關鍵詞:初中化學;環保意識教學;探討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工業化程度不斷提高,能源消耗越來越大,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也越來越嚴重,環境保護的形勢越來越嚴峻。環保意識已成為當代社會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增強社會成員尤其是青年一代的環保意識,十分重要且勢在必行。化學與環境問題緊密相關,因而,教師應重視將環保意識滲透在教學活動的全過程,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技能,從而促進環境問題的有效解決。初中生是接觸化學的基礎階段,教師應循序漸進,不斷調整教學模式,讓環保意識深入人心,使學生身體力行,成為環保的積極參與者。
一、加強理論教學是環保意識教學的基礎
環保理論教學是環保意識形成的基礎。初中生知識結構比較簡單,尚未形成系統的理論結構,對環保概念和環保行為的認識相對缺乏。因而,初中化學教師要充分重視,在化學課堂教學中加強理論教學,將環保意識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之中。學生只有對環保形成系統認識,才能對自身或他人的環保行為做出判斷,從而養成環保的行為習慣。在教學中,化學教師可立足于化學,闡述污染產生的原因及人體造成的危害等,讓學生掌握污染的原理和反應機制,從而在生活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例如,在學習《水的凈化》這個內容時,教師可讓學生發表關于對水的認識和理解,然后結合學生的發言,對水的分子組成、作用功能、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等方面做進一步介紹。待學生明白水的重要性之后再引入水污染、水資源短缺的理論知識,闡述水污染產生的原因、影響及危害,水資源短缺對生活的重要影響等等。通過環保意識的無形灌輸滲透,讓學生明白環保的重要性,形成“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思想意識。教師還可以通過生活中節約用水的實例,讓學生效仿學習,從小養成節約用水的習慣。如,養成洗手后關掉水龍頭的習慣,洗衣服、洗腳、洗菜的水用于沖廁所,促進水的再利用,保護水資源。
二、結合實驗教學是環保意識教學的重點
實驗教學是初中化學教學的重要內容,結合實驗教學是環保意識教學的重點。化學實驗是分析化學反應、檢驗化學原理的過程,同時也是環保概念及環保技能形成的過程。因而,初中化學教師要加強環保意識在實驗教學中的滲透,讓學生掌握化學原理的同時,真正認識到環保的重要性,從而養成保護環境的良好習慣。在實驗教學中,教師要講清化學步驟,讓學生觀察化學反應現象,同時要說明發生該化學反應之后將對環境產生怎樣的影響,并經實驗研究加以證實,以此強化學生的環保意識。
例如,學到《使用燃料對環境的影響》時,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化學實驗,讓學生觀察物體燃燒后發生的反應,同時適當灌輸物體燃燒會對環境造成的危害。硫在氧氣中燃燒,會產生淡藍色的火焰,放出大量的熱,并生成刺激性氣體,即二氧化硫(SO2)。而若大氣中的二氧化硫濃度過大,將導致呼吸道炎癥支氣管炎、肺氣腫、眼結膜炎癥,還會使青少年的免疫力降低,抗病能力變弱,對人體產生的危害不可估量。學生在實踐中,加深了對硫燃燒的理解,又能夠掌握燃燒危害,無形中強化了環保意識,明白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三、創新教學形式是環保意識教學的關鍵
環保意識教學,還需創新教學形式。初中生生性貪玩,上課注意力容易分散,缺乏自控能力,因而,初中化學教學要努力創新教學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可通過課外實踐活動、環保知識競賽、環保志愿者在行動活動等,創新教學形式,豐富教學內容,在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將環保意識深入人心。例如,在班級內展開礦泉水瓶回收活動,將學生平日喝完的空瓶子收集起來,教師定期變賣后充當班費。這不僅讓學生明白環保的重要性,還培養了環保的自覺性、參與環保的主動性,從而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
總而言之,環境保護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個長期的、系統的、需要全民參與的過程。初中化學教師要加強重視,在教學各個環節中融入環保意識,在提高教學有效性的同時,培養學生環保意識和習慣,將環保行動當成一種自覺。只有這樣,環境問題的解決才指日可待。
參考文獻:
初冬的一天,《文匯報》記者夜訪中國教育學會地理教學研究會理事長、華東師大課程教材教法研究所所 長孫大文教授。在談及中學教學現狀時,孫教授指出,目前相當數量的中學,地理教學課時不足,教學手段陳 舊,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高考科目中未能給“地理”一席之地。
孫教授說,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現代經濟的不斷開發,人類與地理環境的關系日益惡化。特別是人 口臌脹、環境污染、生態失衡等諸多現代城市病和工業病,使人類唯一擁有的生存之地──地球倍受破壞。因 此,人類與地球的關系日益為各國科學、經濟等各領域人士所重視,許多發達國家都在中小學重點設置自然、 地理等相關科目,及早地向青少年灌輸環保意識。提高市民環保意識也成了這些國家提高國民素質的一項重要 工作。孫教授說,上海較之于其它省市雖然好得多,地理課時在總課時中占4%左右,但比起歐美發達國家,仍 是落后的。
問題還在于,眼下許多中學對地理課的忽視仍在加劇,這不能不說,與高考科目中未設地理有關。世界許 多國家的高校入學考試,地理都是必考科目,而我國如今卻將地理課推出高考科目之外,以致不少中學為了升 學率,對地理課明顯輕視。一些授課教師也因從事“副課”教學而自信不足,不求精深。更有相當多的學生將 地理課視為可學可不學的內容。這種種現象,與我國現代經濟迅猛發展所提出的要求,與一個具有環保意識的 現代人要求相比,差距甚大。
孫教授說:目前在中國,許多建設項目,如世人注目的三峽水利工程,許多生活中的現象,如煤炭的燃燒 、污水的排放,都引發一連串地理生態和綜合開發利用的課題。這需要一代又一代現代人才去重視、去開發。 而培養中小學生樹立環保意識,加強人類與地球環境關系的教學,對將來的經濟發展至關重要。此外,在中小 學地理教學中加強國情、鄉情教育,對青少年世界觀形成也很有幫助。正因如此,孫大文教授呼吁:中小學應 加強地理教學和教學研究。他建議有關部門盡快考慮恢復地理課在高考科目中的一席之地,這是時展向我 們提出的一個不容忽視的要求。
(文匯報記者 丁曦林)
首先進行的是,“環保征文比賽”。
指導學生針對我市“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創建工作,從個人的角度,并結合學校、家庭、社會,提出好的想法和建議;或者談談如何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參與到我市“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建設中來。學生們積極撰寫認真交流選出了十篇優秀作品。
其次進行的是,“二手市場進社區”。
一、知――在科學知識的教學中滲透
在小學科學教材中,許多內容都直接涉及環境,這些都是進行環境教育的載體,通過科學知識教學,我們可以巧妙地傳播環保知識,滲透環保意識,讓學生明白現在的環境出現了哪些問題?我們應該怎么做?為什么這么做等等,在認知上了解環境保護的意義。
1.結合教材,超出教材
教材是教師進行教學的基本材料,教材的編寫需要適應不同地區學生的生活經驗與認知水平,所以教材中的例子是具有普遍性的,教師要用好教材;然而,孩子們擁有不同的接受能力及生活經驗,想要獲得更多的信息和資源,超出教材且又能更好地為教材服務的信息也是很有必要。
例如三年級上冊《地球上的水》一課中,看到地球上的水域分布圖時,很多孩子都感覺地球上水很多,沒有意識到海水是無法直接使用的,于是接下來我通過統計圖引導孩子們比較地球上水的總量、淡水的總量、可用淡水的總量,此時孩子們都驚嘆原來我們可用的淡水資源太有限了,在此基礎上,我又上網搜索了各個國家可用的淡水總量和人均淡水總量的統計圖表,以及近些年可用淡水量的趨勢圖,帶著學生分析得出我國人均淡水量非常有限,而且近些年還在不斷減少。此時,再來探討我們周圍污染水、浪費水的現象,學生的感受會更深。因為在認知上,他們明白了我們可用的淡水資源非常有限,浪費水、污染水的行為更會使得淡水資源日益匱乏。
2.結合生活,聯系實際
環境教育若只是教室里的知識傳遞,學生不會有太多的感觸,并且環境問題很多是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因此在環境教育時還要注意聯系生活實際,創設情境。
例如教學三年級《紙》這一課,孩子們雖然知道紙的原料是樹木,要節約用紙減少樹木消耗,但感觸并不深,因為他們并不確切知道制作紙張對樹木的消耗程度,更不知道生產紙張過程中還會產生大量廢水。因此我們可以抓住這個切入點,先帶領學生調查一天所用的紙張數量,接著視頻展示紙張的制作過程,然后提供相應資料,讓他們算這樣一筆賬:如果生產一噸紙要消耗多少木材,這些木材成長需多少年?生產過程中會產生多少廢水?算清了這筆賬,孩子們在認知上能切實了解到浪費紙所造成的巨大影響,會自發地愛惜紙張,甚至提醒家里人、身邊人也一起節約用紙。
二、情――在科學探究中感受
科學探究活動是學生最感興趣的一個環節,也是科學教學中最主要的教學方式,因為親自動手能讓學生在情感上有著更加深刻的體會和感受,因此,教師可以把科學探究活動與加強環保意識結合起來,在探究中培養學生有關環保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如三年級下冊《土壤的保護》一課,學生動手進行對比實驗,比較有植被的土壤和無植被的土壤的蓄水能力,發現有植被的土壤蓄水能力較好,再結合一些草豐林茂或寸草難生的圖片,學生不僅明白植被對于保護土壤,防止水土流失的重要性,更通過實驗有直觀的情感體會。等到六年級學習到酸堿物質的時候,還可以再補充一個酸、堿性物質對土壤的影響的對比實驗,更豐富學生對如何保護土壤的認識。
此外,在實驗課上,很多細節都能滲透環保意識的教。例如尋找有生命物體的觀察活動中,提醒孩子們要愛護動、植物;探究各種材料性質實驗前耐心講解實驗方法,提高實驗完成度,減少材料浪費;還有每一次實驗結束后,由學生自己整理實驗材料,實驗產生的垃圾按要求處理等等,在這些細節中,培養學生環保的習慣。
三、意――在長期探究中堅持
孩子的可塑性高,培養他們的環保意識,糾正他們的行為并不難,難的是如何能讓他們將@樣的行為保持下去養成一種習慣。在科學上,有些探究活動是長期性的,教師可以利用這些活動鍛煉孩子環保的意志力。
例如四年級下冊《養蠶》這一單元,主要讓學生通過親自養蠶,了解這個小生命的身體結構、生命過程和生活習性等,也鍛煉自己的觀察、記錄等能力,剛開始,我相信孩子們都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研究如何喂養,如何讓它們更健康地成長,但我們教師要做的是在接下來的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定期讓孩子匯報養蠶的狀況,不斷地督促他們堅持照顧好這些小生命,懂得生命的不易。
四、行――在課外實踐中提升
對于孩子的環保教育僅僅課堂上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課后在更多實踐活動中提升。因此,如何利用課后的時間和資源,設計有利于培養學生環保意識和習慣的活動也值得我們去思考。我們可以利用校園環境進行教育,開展家校互動共同建設,甚至還可以利用一些環保節日開展主題活動等等。
例如,建立一個校園種植區,按班級或年級劃分,建立種植小組栽種花草樹木,并由孩子們自己照顧種下的植物,寫種植日記;又如學生與家長一起完成每月家庭用水量統計、生活垃圾分類放等,不僅增進孩子與家長的親情,也能在活動中豐富他們的環保意識,培養環保行為;另外每當一些環保節日來臨時,也可以組織學生利用展板、板報進行宣傳,開展征文、演講、知識競賽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