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醫養結合的社會效益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公立醫院 藥品零差價 相關策略
實施藥品零差價政策能在一定程度提高我國的社會效益,減少“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醫院再也不是“以藥補醫”的模式了,其在很大程度上為患者減輕了家庭負擔,為和諧社會的建立打下了良好基礎。此項政策出臺后,更多的人選擇來醫院就醫,不會為醫院治療昂貴的費用感到擔心,增加心理負擔。從直接影響方面來講,此政策出現后,公立醫院缺少藥品銷售利潤,對運營產生了一定的資金壓力。尤其是現金流動方面,為了購入需要的藥品,占用了大量的資金,卻又無法對其產生有效的收益。針對此類情況國家政府部門給予了一定的補貼,解決了公立醫院資金問題。
一、政府部門加強對醫療事業的干預,保證資金投入的合理性
醫院收入主要包括醫療收入、財政補助收入、科教項目收入、其他收入。其中醫療收入占總收入的85%~90%,醫療收入中藥品收入為主要來源。一般三級醫院藥品收入占比達到40~45%,二級醫院更高。我國對公立醫院的財政補助相對比較薄弱,只占收入比重的5%~10%左右。取消藥品加成,實行藥品零差價后,醫院主要經濟來源被切斷,如果得不到相應的補貼,醫院將無法正常運營。所以在政府部門加大對醫院監管力度的同時,應出臺相關的補償政策。想要保證政府部門能對公立醫療事業長期的投入和不斷地增長投入的幅度,公立醫院需要通過正規渠道購置醫學所需的醫療設備,并重點的發展科研,并向相關部門申請科研以及一些合法支付費用或一些專項補償,以此來維護公立醫院的福利及公益性。在實施政策時應將每處落實,資金的投入要到位,并根據醫院的實際情況定期向醫院撥款。撥款的同時要注意做到“養事不養人”,資金的去向明確,并建立投入的新機制,可從新機制中找到投放對象,并按照任務的責任和義務給予相關的補助。此項補助應打破傳統的補助概念,應從補助人員經費為主轉變到以補助業務工作經費,并以其作為主要補助對象,使醫務人員技術勞務價值得到體現,診療服務行為得到規范,強化公立醫院公益性,逐步減輕群眾醫藥費用負擔。對于補助的項目應從綜合性補助轉變為單項補助,在補助后要對其補助的項目進行核算,核對補助相關技術,最后根據我國規定的補助規范和醫院實際情況進行補助。
二、積極應對新醫改,公立醫院應主動拓寬籌融資渠道
實行藥品零差價后,醫院在政府補償的機制下,還要不斷拓寬思路,充分利用資源,提高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政府部門對公立醫院進行投入時,醫院必須是要以社會效益為原則,并在當今激烈市場中能培養強烈的競爭意識,對平時工作積極對待,無消極和怠慢的心態。為了更好地使醫院發展,醫院還可以自主拓寬籌融資渠道。例如,將醫院閑置的醫療設備以租賃的形式租給別的醫院,這樣既可獲取資金又能使醫療設備得到合理的利用,不會出現閑置現象。除此之外,公立醫院應要懂得自主爭取更多的機會,獲取更多的發展資金,不能僅僅依靠政府的補貼來維持醫院運作。因為近年來我國的醫保事業也投入了大量的資金,這一投入大大增加的國家財政開支,需要通過很長時間國家才能收回,但隨著時間的流逝,資金的價值會大大貶值,投入越大,國家回收得越少,在此期間還既有可能出現呆賬壞賬的發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我國財政支出。因此,公立醫院除了依靠國家補貼外還要不斷、自主地尋找到更多的發展資金。
三、加強醫院財務成本管理,提高核心競爭力
一個醫院的財務成本管理能力是一個醫院在市場競爭中實力的體現,也是其核心競爭力。因為其為醫院優勢的基本保證和前提,只有有了這些保證,醫院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才能為更好、更快地發展,這是提高醫院競爭力的重要途徑。這也對醫院的各級工作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必須具備較強的心理素質和專業素質以及道德素質,并要求各級職工和領導對成本核算的意義和目的有充分認識,在此工作中充分發揮各級員工的作用和積極性。醫院相關領導還必須組織人員定期學習,并強化他們的經濟意識和節約意識,減少工作中不必要的浪費。一個醫院成本核算的主要內容為:耗材成本、人力成本等,具有人力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的特點,在實際中想要將其相結合就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一)提高成本管理能力
一個醫院想要長久快速地發展,首先必須對其成本進行管理。因此,在日常工作中,應積極調動工作人員的積極性,激發他們對工作的熱情。建立相應的制度,如責、權、利相結合的考評制度,做到獎懲分明,將業務技術能力和績效獎懲結合起來,讓每個工作人員都制定工作目標,激發他們的斗志。另外要大力推行崗位管理制度和全員聘用制度,對職工進行合理編排,盡量做到“減員增效”,避免人力過剩和人浮于事的現象,其節約了人力成本的支出,可為醫院節省一筆資金。
(二)建立相關管理制度
一個醫院不僅要擁有良好的成本管理能力,還有擁有完善的管理制度。醫學必須要對耗材、設備進行管理,對醫院庫存物質全面掌握,并對各種儀器進行分類管理,詳細記錄購置時間、使用情況以及使用年限等,對醫院的現狀有一個基本了解,可有效減少醫院不必要的開支,降低其成本。
(三)審計項目質量建設
(1)對科研項目進行管理。在對科研項目進行管理時,應重點關注預算編制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并充分考慮其是否具有科學性,內容是否完整。加強相關執行力度,對預算調整加強管理,看其自主籌劃資金是否到位等。
(2)對科研經費進行監管。除了對科研項目進行管理外,還要對科研的經費進行監管,看經費使用是否合法、合理,是否與科研項目有關,看科研的項目是否合法、合理,是否有違法違紀、挪用、截留、擠占等現象。
(3)落實科研經費使用效率情況。在此期間要重點關注醫院的使用效率性和效果性,對醫院和對社會起到的價值意義,主要包括對科研項目的驗收情況和科研人員費用支出,以及業務等費用的支出,并嚴查其是否定期進行驗收、結賬、結題,以及科研項目是否達到最初預期的效果。
(4)對醫院的資產進行監管。醫院資產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即無形資產和固定資產,在此期間應重點關注醫院資產是否得到合理管理,以及固定資產是否納入醫院資產的統一管理,且管理是否有效、有力,管理制度是否完善、完整,以及使用情況和使用效果等。對科研成果管理是否合理、合規、合法。
(四)建立醫院成本核算體系
(1)建立原則。醫院的成本核算原則,一般以經濟實用為主要原則。注重對重要或關鍵的因素做出相應的經濟控制。醫院是一個龐大的系統,主要又各種科室、崗位與工作人員等相互掛鉤。醫院應因地制宜地制定各個不同工作崗位中不同成本控制的模式和方法。醫院成本是所有醫院員工共同參與所產生的,全體員工都有責任。應本著用好、用活工資、獎金分配為原則,以經濟效益為核心,統計數字為依據,將固定工資、年度獎金、超產獎金及出勤率等綜合評價直接掛鉤,并核算到每個科室和個人。調動各類人員的積極性,個人的權利義務明確,使成本核算公開化。
(2)設立目標。具體的任務包括:第一,完成醫院科室成本核算、成本分析與預測、成本計劃與控制系統,制定成本核算報表。根據核算報表按照規定目標對完成度的百分比進行比較。第二,優化和完善醫院的績效管理。根據核算表,確定最優化的獎金定義方案,獎金計算與獎金發放等功能。改善醫院經濟管理的手段,深化改革。第三,進行總務和設備的電子信息化管理。完善醫院的物資采購,庫房管理、質量管理與信息管理等。
實施藥品零差價改革,能為國家、社會以及醫院帶來更大的收益。因此,我們應報以積極、主動的態度應對,對其不利的影響要進行充分估算和做好應對困難的準備,并積極思考應對的措施,在此基礎上研究更新、更好的改革政策,在激烈的競爭中強化自我競爭意識,以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作者單位為廣州開發區醫院)
參考文獻
[1] 徐君花.淺談公立醫院藥品零差價的影響及措施[J].現代經濟信息,2014(10).
[2] 劉玉娥.實行藥品零差價對公立醫院的影響[J].護理研究,2010,24(36).
[3] 張運洋.公立醫院面對藥品零差價的思考[J].新財經(理論版),2013(2).
[4] 陶麗,劉紅.公立醫院面對藥品零差價的思考[J].當代經濟,2009(18).
[5] 李萍英,徐娟,錢清文,等.醫藥價格改革對公立醫院的影響及對策[J].中國處方藥,2014(9).
我國已進入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的階段,人口老齡化對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養老服務模式、就業及人口政策等提出了嚴峻挑戰,積極應對老齡化對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問題的緣起
黨的十報告提出,要“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大力發展老齡化服務事業和產業”。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加快建立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和發展老年服務產業”。十八屆五中全會再次指出,要“促進人口均衡發展,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的政策,積極開展應對人口老齡化行動”。十及歷次全會精神表明,我國政府高度重視人口老齡化問題,老齡化作為我國當前及今后一個重要的社會發展特征,如何有效應對對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的良性發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針對人口老齡化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學術界、政府相關部門及各級智庫均對此進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分析探討,研究成果非常豐富。其中,“人口紅利”衰竭、“未富先老”等觀點以及如何調整完善我們現行的人口和計劃生育政策、加快社會保障制度、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等問題一度成為學界爭論關注的焦點,這些研究成果對推動我國政府有效應對老齡化挑戰,解決老齡化引發的一系列問題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根據國家老齡委的預測,2013-2021年是我國老齡化快速發展的階段,屆時將年均增加700萬老人;2022-2030年是老齡化急速發展階段,屆時將年均增加1 260萬老人,接近當前的2倍;2040年前后,我國將進入超級老齡化階段。人口老齡化發展的嚴峻態勢迫切要求我們必須有效開展應對人口老齡化行動,實施積極的老齡化社會政策。“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如何有效應對老齡化帶給我們的諸多挑戰,對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奮斗目標是一個巨大考驗。
二、當前我國人口老齡化發展的現狀和特征
我國人口老齡化發展的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老年人口數量龐大,高齡、獨居空巢、失能半失能等弱勢老年人口增長較快,照料養老的需求不斷增大
根據民政部《2015年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截至2015年底,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2.22億,占總人口的16.1%,65周歲及以上人口1.43億,占總人口的10.5%,其中2.22億的老齡人口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老年人口突破2億的國家。此外,高齡老年人口以年均增長100萬的態勢上升到2 400萬;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增長到3 500萬;我國老年人口慢性病平均患病率為74.80%,目前有1.4億的老人患有至少一種慢性病;部分大城市老年人空巢率高達70%,①慢性病老年人和空巢老年人規模持續上升,均已突破1億大關。“銀發潮”不僅對我國的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帶來嚴峻挑戰,而且對我國經濟、社會、政治、文化和生態建設等諸多方面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二)人口老齡化發展速度快,老年人口增速全球第一
從人口增速來看,我國已屬于人口增速最慢的國家之一。“六普”數據顯示,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2.66億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 390萬人,增長5.83%。平均每年增加739萬人,年平均增長率僅為0.58%。我國已進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階段,人口的紅利期已經結束。如今我國人口的增速已非常緩慢,如果低生育水平持續下降至2027年,我國人口將轉為負增長。而從老年人口的數量和速度發展來看,我國已居全球之最。根據中國老齡委和聯合國人口基金會等方面的預測,到2025年前后,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將超過20%,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將達到14%左右,進入到深度老齡化社會。到2050年時,中國60歲及以上老人將達36.5%,高于美國等大部分發達國家。也就是說,從2000年進入老齡化社會算起,西方發達國家經歷的上百年的人口老齡化進程,而我國也許將僅用25年左右的時間來完成。如此迅猛發展的人口老齡化進程,對我國政府的財政投入能力、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及其他相關政策體系構成了嚴峻挑戰。
(三)未富先老、未備先老,應對老齡化的能力建設受到極大制約
一個國家應對老齡化的能力與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密切相關。從絕大多數發達國家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情況來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一般都在5 000-10 000美元或更高水平,而我國在2000年進入老齡化社會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剛剛超過1 000美元。也就是說,我國是在一個經濟社會發展的較低階段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所以,“未富先老”和“未備先老”的特征非常突出。未富先老的國情,使得我們面臨著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保障水平不高、養老事業投入不足等問題,應對老齡化的能力建設迫切需要我國加快構建科學系統完善的社會政策體系予以支撐。
(四)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養老問題十分突出
我國老齡化發展趨勢總體呈現出城鄉倒置的現象,即農村老齡化程度更高。“六普”及相關數據表明,目前我國農村人口老齡化的程度比全國的平均水平高出兩個百分點,即農村人口老齡化水平遠高于城鎮。農村地區的失能比例高于城鎮地區,整體上城市老年人口中生活失能的比例為2.45%,而農村老年人口失能比例則高達3.32%。此外,由于農村老人普遍缺乏穩定的收入來源,養老保險金領取的水平還較低,導致老年貧困問題尤為突出。同時,農村老人特別是失能半失能老人往往得不到來自家庭或社會的有效服務和照料,部分老人患嚴重疾病或喪失生活能力得不到及時治療,使得農村人口老齡化問題尤為突出。
(五)家庭規模小型化,家庭養老功能弱化
計劃生育作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在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歷程中,對人們的生育意識和理念產生了深遠影響,對控制我國人口數量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同時受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家庭規模呈現日趨小型化趨勢,“四二一”結構模式的家庭日益普遍。家庭規模小型化直接導致家庭的養老功能不斷弱化,家庭傳統代際支持的能力逐步削弱,居家養老模式面臨著如何加強和創新的問題。
三、人口老齡化的挑戰及機遇
人口老齡化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一系列嚴峻挑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對就業結構和產業結構的影響。人口老齡化在改變人口結構的同時,也改變了勞動力的供給結構,導致適齡勞動人口大量減少。此外,對我國傳統的依靠廉價勞動力和低附加值產品的發展模式帶來較大影響,倒逼我國的產業結構盡快實現轉型升級。
第二,挑戰我國醫療衛生服務及健康管理體系。目前,我國老年人口中有近4 000萬失能和部分失能老人,老年人口慢性病平均患病率為74.80%,有1.4億的老人患有至少一種慢性病。由于醫療資源短缺和分布不均衡,醫療保障體系不健全,老年人的醫療衛生服務需求不能得到有效及時的保障,對我國的醫療衛生服務和健康管理體系建設提出新的課題。
第三,養老服務模式的挑戰。老年人不僅需要得到生活照料,還需要得到精神慰藉和醫療衛生服務,需求疊加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對傳統養老模式和理念提出了挑戰,迫切需要為老年人提供醫養結合的服務。
第四,對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挑戰。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深,使老年人的公共支出急劇增長,尤其是養老、醫療保險基金支出壓力越來越大。此外,家庭規模的小型化也導致對養老服務需求大幅攀升,養老服務供給的壓力與日俱增。“十三五”時期,能否為快速發展的人口老齡化、高齡化做好養老金制度的財務準備并保持長期精算平衡,能否為老年人醫療養老服務需求提供足夠的人力資源,是我國將要面對的一個嚴峻挑戰。
第五,對人口及計劃生育政策的挑戰。迅猛發展的人口老齡化態勢,使我國老年人口的比重目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勞動年齡人口開始絕對減少,目前,這一狀況有進一步加劇的趨勢,這對我國的人口均衡發展戰略和全面建成小康提出了新課題。目前,為應對這一局面,我國已開始全面實施兩孩政策,“十三五”時期,如何在促進人口均衡發展的基礎上,適時調整計劃生育政策、適時實施延遲退休政策等,對完善人口發展戰略、保障國家人口安全是一個全新的問題。
當然,人口老齡化也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機遇。人口老齡化將促進老齡產業的發展,老齡產業也被稱為“銀色產業”,“銀色浪潮”的到來,使得老年群體的衣、食、住、行、樂、醫等各方面需求快速增加,只有大力發展以老年服務業為主導的老齡產業,才能更好地滿足老年人口對這些產品和服務的需求。老年服務業的大發展,相應地也會提升對勞動力的需求,將為社會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改變現有的就業結構,進而形成更多新的經濟增長點。
四、實施應對老齡化的社會政策的對策建議
為應對日益嚴峻的人口老齡化態勢,我國政府堅持民生導向,不斷調整完善人口政策及其他各項社會政策,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十三五”時期,要有效應對嚴峻的人口老齡化態勢,不僅需要加強現有社會政策制度體系建設,更需要對一系列事關民生的社會政策予以創新,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考慮。
(一)構建以社會救助為保底層、社會保險為主體層,以企業(職業)年金和商業保險為補充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
健全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是有效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最重要的制度安排。目前,必須在以下方面取得突破。
一是優化基本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制度。當前,要加大城鄉統籌的力度,提高統籌層次和保障水平。逐步做實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實現職工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合理確定養老保障水平,建立綜合考慮收入增長、物價變動等主要因素的基本養老保險待遇正常調整機制,有序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標準和替代率水平、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標準。出臺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政策,加快發展企業年金、職業年金,鼓勵個人建立儲蓄性養老保險,形成多層次的養老保障體系。加快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和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城鎮職工醫療保險與城鄉居民醫療保險的制度整合,全面實施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
二是完善社會救助體系,健全社會福利制度。通過醫療救助、住房救助、急難救助等救助制度建設,為老年人提供必要幫扶。探索醫養結合的養老模式,建立由政府主導的長期照護保險制度,將醫療護理納入基本醫療保險支付范圍,支持建立以社區醫療機構和護理院(站)為依托的基層醫療護理體系;探索社會化養老模式,打破城鎮公辦養老福利院與農村敬老院城鄉分割現狀,使老年福利事業的公共資源在城鄉間能夠得到均衡配置。建立高齡老人津貼制度、高齡失能老人護理補貼制度,并將所需經費列入財政預算。完善失獨家庭救助政策,加大對失獨家庭的經濟救助和精神慰藉。
三是推進基金投資運營。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對社會保障基金收支平衡進行精算預測。探索建立社會保險基金投資運營制度,在確保當期養老金發放和基金安全的前提下,積極穩妥推進基金市場化、多元化投資。
四是提升商業保險的供給和服務能力。第一,支持商業保險機構針對老年人的養老保障需求開發各類適老保險產品,支持具備條件的保險機構投資養老服務產業。第二,推進發展商業健康保險。貫徹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快發展商業健康保險的若干意見》,鼓勵商業保險機構以出資新建等方式新辦醫療機構等健康服務機構,完善健康保險有關稅收政策,鼓勵社會資本投資設立專業健康保險公司,營造良好社會氛圍,為發展商業健康保險提供完善的政策支持。
(二)提升基層醫療機構醫療服務和健康管理能力
應對老齡化既要滿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又要滿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不同年齡段的老年人,身體狀況及相應的健康需求也有差別,需要差別對待,要依據不同的健康狀況采取有效措施,做出多種制度安排,滿足不同要求。基層醫療機構要針對社區的重點人群,高齡、重病、失能、部分失能以及有特殊困難家庭的老人提供定期體檢,上門巡診,建設家庭病床,進行社區護理,開展健康管理等一系列基本服務。推進在基層的醫療衛生機構和醫護人員與老年人家庭建立簽約服務關系,為居家老年人提供連續性的健康管理服務,并著重在一、二級醫院和城鄉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實施。醫療衛生服務延伸至社區、家庭,需要進一步探索服務內容、項目、收費標準等,把服務內容和流程規范化,使無論是機構助養,還是在家養老的老年人,都能夠便捷地獲得服務,對于符合規定的醫療費用要納入醫保支付的范圍,實現醫養結合的目標。
(三)建立多層次的養老服務制度體系,加快養老產業發展
一是加大對居家養老和社區養老的支持力度,合理發展養老機構。首先,要重視居家養老和社區養老。居家養老和社區養老是我國老年人口普遍認可的具有本土特色的傳統養老模式,近年來,一些地方將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等同于養老機構建設,導致很多居家養老的老年人得不到合適的服務,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因此,各地迫切需要完善居家養老的服務系統,加大對居家養老和社區養老的場所以及適老化設施的建設和改造投入,提高我國居家養老的服務水平。按照誰投資、誰經營、誰受益的原則,穩步發展機構養老,弱化養老機構床位數考核,注重服務能力提升。另一方面,要加強社區為老服務信息平臺建設,為老年人提供方便、快捷、優質的服務。同時,要大力推進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其次,拓展農村養老服務發展空間。依托行政村、較大自然村,充分利用農村閑置房屋,采取政府、集體、社會和個人出資的辦法,建立小型老年居住生活區、小型托老所和農村幸福院等互助式養老服務設施。有閑置學校、衛生院等資源的,鼓勵支持個人、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建設供老年人集中居住生活的老年互助養老院;沒有閑置資源的,可將村委會辦公場所進行改造建設,也可以利用農村閑置房屋建設農村幸福院、老年飯桌。同時也可以整合危房改造資金,采取個人拿一點、政府補一點、社會捐一點的辦法,建設供老年人集中居住的互助養老院,解決目前農村留守老人的現實生活困境。
我國人口基數大,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醫療衛生條件得到明顯改善,人口預期壽命日益延長,老年人口逐年增加。到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時,我國65歲以上人口已達6.95%,到目前已接近1.32億。而且持續增長勢頭強勁,預計2025年60歲老年人口可達2.8億,占總人口的18.4%左右;2050年將達到4億左右,占總人口的1/4以上。老齡人口中,我國80歲以上的高齡老年人口以每年5.4%的速度增長,高齡人口已從1990年的800萬增長到2000年的1100萬,到2020年將達到2780萬。作為發展中國家以及一個人口大國,我國人口老齡化呈現出以下特點:
(一)我國人口老齡化發展呈現出“未富先老”的特征
人口老齡化是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人口發展達到一定階段后的產物。在發達國家,人口老齡化伴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而生,呈漸進步伐,當發達國家進入老齡化社會時,人均GNP一般在1萬美元以上。而我國成為老齡化國家時,人均GNP僅為800美元。未富先老的人口老齡化和大規模高速度的老齡化對社會養老保障體系而言是一次挑戰,經濟壓力不言而喻。
(二)農村人口老齡化問題愈益突出
我國城鄉差別與人口流動使農村人口老齡化更加突出。就靜態而言,由于農村嬰兒出生率高于城市,因此老齡化程度城市高于農村;就動態而言,由于農村越來越多的青壯年攜帶子女流入城鎮,城鄉老齡化的程度正在接近,因此導致農村人口老齡化的問題愈益突出。
(三)女性老年人負荷沉重
由于社會發展的不平衡以及歷史、文化、社會等原因,老年婦女容易受到性別和年齡的雙重歧視,老年婦女比低齡婦女以及男性老人在生活上面臨更多的困難,并往往會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二、人口老齡化對我國社會保障的挑戰
(一)高齡化的老年人口導致社會救助的需求增加
人口老齡化的重要表現之一就是老年人口自身的高齡化,即老年人口的年齡結構也向高齡化發展,可以稱之為人口高齡化。我國8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數量相對于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數量的比例由2000年的9.2%上升到2010年的10.9%后,會呈現緩慢下降的趨勢,然后回升到2030年的10.9%,隨后到2050年快速上升到21.3%,是2000年的2.3倍。高齡老人由于年紀增大導致健康水平明顯下降,生活的自理能力也隨之下降,成為病殘的高發人群。
(二)人口老齡化對養老保險造成巨大壓力
在人口老齡化和工業化過程中,退休人口增加的速度一般要快于總人口的增加速度。根據我國第三、四次人口普查和《中國統計年鑒》的資料計算,在近十幾年,我國老年人口以年均3%左右的速度增長,離退休人口則以年均7%左右的速度增長。由于我國養老金給付方式是以現收現付為主,缺乏足夠的歷史積累,因此退休人口的快速增長對養老保險金的供給產生了巨大的壓力,甚至出現了養老保險基金入不敷出和拖欠的現象,并有逐漸蔓延和加重的趨勢。
(三)快速增長的老年人口扶養比加重了贍養負擔
老年人口扶養比是從經濟學角度反映人口老齡化社會后果的動態指標,即老年人口與勞動年齡人口的比例,通常用百分比表示。隨著我國老齡化社會的到來,我國人口扶養比在未來50年中變化比較明顯。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扶養比從2000年的15.7%上升到2050年的56.8%,將上升41.1%。少兒人口的扶養比則從2000年的37.2%下降到2050年的28.3%,下降8.9%。
(四)對社會保障需求加大,制約經濟的發展
老年人保障支出加大,制約社會擴大再生產。一是基本養老金支出加大。2006年,各級財政補助基本養老保險基金675億元,其中中央財政補助504億元。二是醫療保障費用支出增多。按照人的生理演變,人的一生80%的醫療費用在60歲以后,但目前大部分老齡人存在看病難的問題。
三、健全和完善我國社會保障制度
(一)實行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逐步做實個人賬戶,擴大養老保險的覆蓋范圍
基本養老金主要由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構成,基礎養老金由社會統籌。我們應進一步做實個人賬戶,改變過去現收現付狀況,實行“統賬”結合的積累制。擴大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范圍。我國的基本養老保險最初只覆蓋國有企業和城鎮集體企業及其職工。
(二)開辟多渠道投資,建立可持續性的保險金體制
做好政府對老年社會 保障事業投入的結構調整,建立促進老齡事業發展的長效機制,力爭獲得更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逐步增加對老年服務設施的建設和老年文化教育、老齡科學研究、老年活動等方面的投入。通過市場機制,激活老年保障的資金供給,對于既有市場前景又符合老齡事業發展的產業,國家要給予一定的經濟支持,逐步建立老齡事業投入的增長機制。
(三)倡導個人儲蓄養老,鼓勵老年人積極參加養老儲蓄
基本養老保險應堅持低水平、廣覆蓋、量力而行、分類指導、逐步發展的原則。保障水平低也就意味著擴大覆蓋面具有可能性,但同時也使保障的風險過于集中,這樣也為其他的保障項目提供了發展的空間。在發展基本養老保險的同時,要建立個人養老儲蓄制度,保護和鼓勵養老儲蓄。
關鍵詞 中國藥膳 中醫藥 醫院 推廣應用
中國藥膳是我國傳統中醫藥的重要組成部分。藥膳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它起源于“藥食同源”,形成于秦漢以后,成熟于唐宋,昌盛于明清。它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以藥物和食物為原料,經過烹調加工制成的一種具有食療作用的美味佳肴。它是中國傳統的醫藥知識與烹調經驗相結合的產物。它“寓醫于食”,既將藥物作為食物,又將食物賦予藥用,藥借食力,食助藥威,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它既具有營養價值,更具有防病治病,保健強身,延年益壽的功效。因此,藥膳既不同于一般的中藥方劑,又有別于普通的飲食,是一種兼有藥物功效和食品美味的特殊膳食。它可以使食用者在心理上感受是一種享受,在享用中使身體得到滋補,疾病得到治療。所以,藥膳是中醫中藥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是我國傳統醫藥學寶庫的瑰寶,又是我國菜肴寶庫中的一顆璀燦明珠。它的制作與應用,可以說,不但是一門科學,而且是一種藝術。
中醫對藥膳的應用,是根據中醫的臟象學說、經絡學說和不同人員的體質、天時地理之異,以及導致疾病的病因、病理、疾病所表現的癥狀,乃至中醫的治療原則等理論進行辨證施膳的。
1 中國藥膳的特點
1.1 藥膳具有中醫藥的理論基礎
依據中醫理論學說,對每一個病種應做到“組藥有方,方必依法,定法有理,理必有據”。不僅用藥如此,在食物的選擇上也是如此,必須運用辨證的方法和論治原則,在正確辨證的基礎上,采用相應的治療方法,選藥組方或選食配膳,以用藥物食物之偏性來矯正臟腑機能之偏,使之恢復正常,或增強機體的抵抗力和免疫功能。例如,當人出現脾虛氣弱的癥狀(精神困倦、四肢軟弱、短氣懶言、頭昏自汗)時,就應選用健脾益氣的藥膳。如參棗米飯、山藥茯苓包子、益脾餅、大棗粥,再輔以限量的人參酒、人參枸杞酒等。
由于人體受季節、地理、環境、生活習慣不同的影響,藥膳的服用也不盡相同。春天,氣候溫和,萬物生長向上,五臟屬肝,應以肝以疏泄為主,需要補肝,稱為升補,適宜食用首烏肝片、妙香舌片等藥膳;夏季炎熱,人體喜涼,五臟屬心,需要清補,適宜食用西瓜盅、荷葉鳳脯等藥膳;秋季,氣候涼爽,五臟屬肺,需要乎補,適宜食用肉片、參麥團魚、玉竹心子等藥膳;冬季,氣候寒冷,陽氣深藏,五臟屬腎,寒邪易傷腎陽,適宜溫補,適宜食用參杞狗肉、姜附狗肉、枸杞牛鞭、歸地燒羊肉等藥膳為主。另外,還有常年性即四季皆宜之藥膳,如紅杞蒸雞、天麻豬腦、芪燉鵪鶉、軟炸淮藥兔、茯苓包子、銀耳羹等。
1.2 藥膳是一種特殊食品,它形是食品性是藥品
藥膳是由藥物、食物和調料三部分組成。它是取藥物之性,用食物之味,食借藥力,藥助食威,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因此藥膳既不同于一般的中藥方劑,又別于普通的飲食,它是一種有藥物功效和食品美味的能治病、強身、抗衰老的特殊食品。
藥膳食品的劑型,為菜肴、飲料、糕點、藥粥、藥酒、罐頭等,它不同于膏、丹、丸、散,但發揮其所長,在防治疾病上,和其它劑型可收異曲同工之效。良藥不苦口,食之味美,觀之形美,效在飽腹之后,益在享樂之中。
1.3 藥膳具有獨特的制作方法
藥膳烹調是依照中醫理論和用藥要求,根據藥物的性能,應用食品烹調和藥物炮制加工技術而成的一套特殊的制作方法。故在制作上除了具備一般的烹調技術外,還應掌握中醫藥的基本理論和中藥炮制方法。
2 中國藥膳的分類
2.1 按性能分類有:
菜肴類、米面食品類、粥食類、糕點類、湯羹類、精汁類、飲料類、罐頭類、糖果類、蜜餞類。
2.2 按制作方法分類有:
燉類、燜類、煨類、蒸類、煮類、熬類、炒類、熘類、鹵類、燒類、炸類。
2.3 按藥膳作用分類有:
滋補強壯類、治療疾病類(解表藥膳、瀉下藥膳、清熱藥膳、祛寒藥膳、祛濕藥膳、消導化積藥膳、補益藥膳、理血藥膳、理氣藥膳、祛痰止咳藥膳、熄風藥膳、安神藥膳)、保健益壽類。
3 中國藥膳的應用原則
①辨證施膳,根據不同的體質癥狀,選擇具體藥膳加以實施。②三因制宜,在施膳時強調因時、因地、因人制宜,不可妄為。③以臟補臟,也就是病人缺什么補什么,做到“以形補形”、“以臟補臟”。④應用藥食性能,以中藥學的四氣、五味、升降沉浮以及藥物歸經等學說分析所施藥膳的食物和藥物性能,從而達到最佳效果。
4 近年藥膳臨床應用實例
有報道,①用葛根地連湯(葛根50g、生地25g黃連10g、甘草3g)每日1劑,30日為一個療程治療Ⅱ型糖尿病,臨床治愈后常用葛根藥膳(葛根100~250g,加食品配料,燉服)等飲食調養。結果:治療64例,臨床治愈56例(其中40例為2~10年未見復發者),好轉4例,總有效率93.75%,遠期療效滿意。結果:葛根地連湯治療Ⅱ型糖尿病有較好的療效;調整日常營養食譜,利用葛根藥膳等飲食調養,可使患者治愈后不再復發。②運用中藥膳食輔助治療74例非典型性肺炎患者,恢復較快,發熱天數及住院天數均相對縮短,特別是恢復期中藥膳配食,本著“虛則補之”的原則,以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來補益精氣,起到了單獨藥物治療所不能起到的作用。③益氣養陰藥膳可顯著降低糖尿病腎病患者的UAER、血β~MG、24h尿蛋白定量,增加尿Cr的排量,降低SCr水平,從而達到減輕腎臟負擔,延緩糖尿病腎病腎功能減退的自然過程;可顯著降低患者的血TC、代含量(P
服用養心羹的患者,服用1個月后,失眠、健忘癥減輕,睡眠明顯好轉;對31例服用消脂I號的病人,降低血脂的總有效率為56.7%。⑤用滋補粥(黃芪50g、當歸10g、枸杞12g、糯米100g)、參棗米飯(黨參5g、大棗10g、糯米50g、蔗糖10g)能有效地改善腫瘤化療病人的營養狀況、自覺癥狀和對化療的耐受性。⑥中西醫結合治療產后發熱加藥膳調養82例療效觀察,療效佳。⑦經臨床驗證:藥膳療法有助于肝癌化療栓塞后肝功能的恢復、減輕化療副反應和預防便秘的作用,是一種有價值的治療方法。
一、事業單位財政保障機制存在的問題
綜合分析,就可發現事業單位財政保障機制存在著比較嚴重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僅影響事業單位各項事務解決效率,還對事業單位改革產生一定影響。系統分析就可發現,事業單位的財政保障機制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財政布局缺乏合理性
我國事業單位數量非常大,分布范圍非常廣泛,且存在著非常嚴重的重復設置現象,甚至有不必要設置的情況。現實生活中可發現,不少事業單位逐漸演變成為公務員安置點。在財政經濟緊張的形勢下,事業單位這種布局必然會直接造成不合理的財政布局現象,繼而衍生出資源浪費的情況。在這樣一種內外環境下,事業單位改革和發展必然會受到影響。就當前資源布局實際情況就可了解,主要集中在教育事業、衛生事業以及科研等幾方面。這幾個領域的事業單位設置數量非常多。同一性質的事業單位有重復設置的情況,規模并不是非常大,但是種類非常繁雜。事業單位資源大量閑置,致使利用率低下。
(二)存在巨大的財政負擔
從我國各項基礎設施建設的情況來看,事業單位承攬的項目數量非常多,任務繁重,財政負擔非常重。但是在資金投入方面存在著明顯不足的情況。造成此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經濟發展速度非常快,社會結構不斷進行調整,致使不少事業單位在建立的過程中面臨著人才缺失的嚴重問題。與此同時,政府預算存在的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事業單位的財政。
(三)資金使用率過低
眾所周知,事業單位各項工作的開展,均有大量的資金予以保障。這種具備強大資金的后盾,不僅不能保障各項工作的順利完成,還降低了資金的使用率。如,在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過程中,政府補助不僅不利于醫院服務質量的提高,導致不少醫務工作人員在開展工作的時候缺乏應有的工作積極性與主動性。
(四)部分保障機制與公共服務相矛盾
隨著行政事業收費的取締和收支兩條線的管理,事業單位中的不少經費來源渠道被中斷,致使單位正常工作受到影響。導致在日常工作中重創收輕服務,不少事業單位經費自給,超出區域與范圍的政策性收費。與此同時不少經費的保障機制很難充分調動工作的積極性。如從禁止以藥養醫的情況出現后,不少醫生工作積極性明顯降低,簽轉上級醫院的患者數量也來越多。
二、完善事業單位財政保障機制的措施
從前文的分析中了解到事業單位財政保障機制方面存在著較多的問題。這些問題并不只有上文所論述的幾種。存在的財政保障機制必然會影響事業單位改革的順利實施。針對此,就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完善事業單位財政保障機制,由此促進事業單位健康的發展。
(一)實行不同的管理方式
要想完善事業單位財政保障機制,就需要事業單位實行政事分開、管辦分開,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所謂的政事分開就是將政府職能與公共事業運行功能分開,管辦分開就是將監管與舉辦的職能分開。在事業單位內部實行這樣的工作模式,有利于政府職能的轉變。行政部門在日常事務開展的過程中,承擔的職責為資格準入、規范標準、監管服務等,這樣就可有效預防對社會組織運作產生干預。同時,事業單位組織根據職能實行管理,提供服務,有助于事業單位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模式。從而可體現出不同事業單位在管理方面的差異。
(二)制定動態化的科學管理辦法
即便我國事業單位數量非常多,但是事業單位的性質并不一致。公益性的事業單位在經費方面主要是人員經費、專項經費以及公用經費。在事業單位逐步發展的過程中,不僅要掌握單位內部結構組成情況、人數、設備以及房產等相關情況,還需要及時更新,通過建立動態化的經費管理辦法,實現經費的動態管理。在人員經費預算中,需要根據財政部門預算的具體情況來確定人均數額,以此可建立相應的信息庫。至于公用經費可通過分析工作性質、支出情況、財力需要以及收入等各項情況綜合考慮。根據事業單位運行的具體情況,對各項經費實行動態化的管理,有利于控制總量。
(三)制定獎懲結合的管理辦法
不同類型的事業單位,需要根據具體的工作類型與實際取得績效作為導向,按照公共服務事項,可將公共服務的數量與質量進行量化。同時與績效掛鉤,結合獎懲補助經費,并給予相關部門資金配置的權利。獎懲相互結合,要求工作人員在各項工作開展的過程中,樹立責任意識,并在各項服務展開期間,能夠根據實際情況實行。這樣不僅可發揮鼓勵性的作用,還能夠起到一定的約束作用。在事業單位實行改革的過程中,實行獎懲結合機制,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同時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