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職業道德教育的途徑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職業道德教育在高職院校的現狀
1.教學內容陳舊,影響了職業道德教育的時效性。
不少高職院校在職業道德教育課方面存在一個共同的問題:教學內容陳舊。教材內容過于概念化、理想化,缺少鮮活的案例。教材體系結構比較死板、程式化。這種教材既不能及時反映社會的熱點問題,又不能及時反映和體現企業對職業道德的要求與評價,更缺少世界各國職業道德教育的優秀成果及經驗。
2.教學方法單一,忽視了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主體性。
在職業道德的教學中,灌輸一直是最大的痼疾。教師只注重職業道德知識和行為規范的傳授,缺乏對道德選擇能力和解決道德沖突能力的培養。這樣教出來的學生對職業道德的內容缺乏理解和消化,缺乏實踐認知能力、分析判斷能力,致使不少學生感到有些事好壞難辨,在遇到一些問題時無所適從。
3.缺乏與行業、企業的聯系,影響了職業道德教育的針對性。
不少學生對本行業職業道德方面的知識和內容不了解,缺少與社會、企業的聯系。很多高職院校在學生考查、接觸有關行業和生產經營實際方面,很少安排相關的實踐活動,導致學生無法及時了解將來所從事職業的道德規范和具體要求。
4.師資力量薄弱,影響了職業道德教育的正常實施。
目前,不少高職院校道德教育師資隊伍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如任課教師中,專職教師較少,兼職教師較多;教師缺乏對學生職業道德教育問題的深入研究;教師的教育觀念比較陳舊,“師道尊嚴”、“唯我獨尊”觀念仍然存在,對學生缺少民主、平等和尊重,等等。這些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職業道德教育的正常實施。
5.評價方式簡單,降低了職業道德教育實施的實效性。
當前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評價方式較為簡單,仍是以試卷考試為主對學生進行評價。這種評價方式存在著重大缺陷:重視任課教師的個人評價,輕視其他各科教師的綜合評價;重視教育者評價,輕視受教育者的自主評價。由于現行評價方式缺乏科學性,因此很難準確地反映教學實際狀況與水平。最終出現學校的評價結果與社會、企業的評價結果有較大的差異。
二、加強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的途徑
1.教學內容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的價值觀、道德觀呈現多元化傾向。在這種情況下,職業道德教育的內容要推陳出新,富有時代氣息。因此,加強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務是完善一套切合學校實際、結合專業特點、具有時代性的職業道德教育實用課程體系,包括顯性課程的教學計劃、大綱、教材,隱性課程的活動方案,模塊化組合的教學案例資料,多媒體教學的相關應用課件等。
2.改變單純說教的教學方法,注重說理論證的結合。
在職業道德教育中,要改變單純的說教方法,創設民主的對話形式,使學生能真正投入到交流、對話中,在認真思考的基礎上,在自覺的內心體驗中受到啟發和教育,完成職業道德內化。另外,還要組織學生參加職業實踐。只有在職業實踐中感受、體會和鍛煉,學生才能形成優良的職業道德習慣。加強實習、實訓,既是高職院校專業實習訓練的需要,又是職業道德養成過程必不可少的關鍵環節。
3.改善學校“孤島”教育,重視家庭、企業和社會環境的影響。
師生之間的關系、父母對子女的啟示和引導、社會對職業道德的評價和認同,都會對學生的職業理想和能力發展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高職院校只是職業道德教育的主體之一,家庭、企業、社會也是職業道德教育的重要實施主體。只有各方形成合力,齊抓共管,職業道德教育才會卓有成效。
4.優化整合師資隊伍結構,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建立一支信念堅定、業務精湛、專兼結合、功能互補的師資隊伍是加強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徑。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一要加強教師的崗位培訓,提高教師自身職業道德素質;二要加強與企業的聯系;三要加強以職業道德教育為主的科研工作,以提高部分教師的科研能力和理論水平,并逐步形成職業學校的德育學科帶頭人。
5.建立綜合評價體系。
關鍵詞:學前教育專業;職業道德教育;禮儀教育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2年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教改項目“高職學前教育專業課程體系建設中職業道德培養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2GJJG280)
高職學前教育專業介于本科學前教育和中等幼兒教育的中間層次,培養的是適應時展需求的幼兒教師,他們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接班人,更是實現“中國夢”的筑夢之才。幼教職業也被譽為陽光下最神圣的職業,是園丁,更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然而,近年來不斷曝光“虐童事件”:扯耳朵、粘嘴巴、扇耳光、幼兒人肉坐墊等等這些觸目驚心的行為,嚴重損壞了幼教的形象,社會反響相強烈。“虐童事件”折射出的“幼教之殤”,實質是師德的缺失。
教師的職業道德,核心是“師德”, 師德教育是將教師職業道德規范要求轉化為學生個體職業道德品質,禮儀是一個人內在美與外在美的有機結合,是一個民族進步的標志,是一個公民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質的標志,是高職學生職業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職業禮儀教育更是學生提高自身職業道德品質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徑。
一、高職學前教育專業禮儀教育現狀
從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禮儀教育的整體情況來看,當前禮儀教育存在一定的困境。由于學生生源復雜,在文化程度、生活態度、周圍環境、教養方式等方面差異明顯,學生禮儀素質參差不齊,不知禮、不守禮、不文明的行為普遍存在。
教師在禮儀培養方面存在缺位。禮儀教學強調身教重于言教,一些教師無論在自身儀表,還是精神狀態方面,沒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在現任禮儀教師中,相當一部分教師是其他相近學科教師轉行過來的。
學校對禮儀教育簡化、淡化甚至被忽視。即便開設了禮儀課,多是以選修課的形式出現,教學課時相對較少,無論在內容、數量及質量上,都不能滿足廣大學生的迫切要求。
禮儀教育中還存在教學形式簡單,學生受教育途徑狹窄的問題。現在的禮儀教學多為教師課堂講授,理論多,而操作的技能、技巧講得少,甚至有的學生會認為,禮儀教學僅是“吃穿坐立走”的禮儀規范。除了在課堂上系統的接觸禮儀教育,學生們大多會選擇在網絡上自學一些感興趣的禮儀文字或影像資料,但主動學習禮儀知識的學生人數少之又少。學校的禮儀講座也是學生們接受禮儀教育的途徑之一,但由于場次、場地、學生自身認識等原因,起不到明顯效果。
二、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加強禮儀教育的途徑
(一)把禮儀教育提高到必修課的地位
現階段的禮儀教育中,課堂教學仍是系統學習規范訓練的最佳方法,對學前專業進行系統的禮儀基本理論和具體規范的教育,禮儀教育與職業道德修養有機結合,既可以豐富他們的職業道德內涵,又能教會他們如何規范自身行為、塑造良好的儀表形象。
(二)加快加強專業教師隊伍建設
在實施禮儀教育中,教師展現出的良好禮儀風范,對學生的影響遠遠超過教材的影響力和滲透力。學校要加大禮儀教師培養力度,劃撥專門經費,創造條件讓禮儀教師接受定期的培訓、進修,不定期的參觀考察,建立一支懂理論、會實訓的優秀的禮儀課程教師隊伍;定期開展教師教學經驗交流活動;有計劃安排禮儀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培養“雙師型”教師。通過多渠道、大力度的培養,提升禮儀課教師的專業水平,為高質量的教學夯實基礎。
(三)重視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關系,知行合一
禮儀教學 “一聽就懂,一學就會,一做就錯”。這個特點決定了禮儀課的教學應融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實踐教學、職業道德教育為一體,不能死搬教條、按部就班,而應生動靈活、寓教于樂,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提倡“做中學”,通過布置教學任務和創設情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這就要求任課教師要有較強的教學藝術。
禮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挖掘教學中禮儀教育的因素,形成全方位禮儀教育的態勢,上下課起立向老師行注目禮、上課發言先舉手、課堂談吐舉止文明,對照鏡子、玩手機、零食進課堂等不文明行為“零容忍”,使學生的禮儀意識多方面反復強化,逐漸養成良好習慣。禮儀教學必須與修身、立德、養性結合起來,既要讓學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四)、以禮儀主題活動為載體,全面提升學生的禮儀素養
《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指出,提高禮儀修養要以豐富的活動為載體,寓教育于實踐活動中。個體既要作為禮儀教育成果的受益者,又要成為整個禮儀教育過程的參與者。我校在全面提升高職學生的禮儀素養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嘗試。
1、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我院舉辦《國學與先進文化系列講座》,自2006年以來,舉辦國學講座400多場,聽課學生達到6萬人次,對于培養學生“傳承中華美德,拓寬知識視野,學會為人處事,塑造健全人格,指導人生之路,勵志成才報國”發揮了積極而獨特的作用,突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德育功能,觸及學生心靈,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及愛國熱情。
2、舉辦大學生逐夢行動“君子風度淑女形象”大賽,大賽的主題是“培養君子風度,塑造淑女形象;練就應用技能,助力健康成長;德才成就未來,奠基中國夢想”,彰顯了學院獨具特色的育人理念。為學生實現個人的夢想,并引導學生把個人的夢想融入中國夢而助力。
3、為了增強大學生科學規劃職業生涯的思想意識,引導廣大學生自覺樹立正確的成才觀、擇業觀和就業觀,努力提高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以“規劃精彩人生 鑄造錦繡前程”為主題,舉辦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設計大賽,助推學生邁入大學校門后的自我規劃、走向職場、實現幸福人生目標,有效的提高了學生的就業素質、禮儀修養水平,促進了學生向社會人的轉變。
4、強化高職校園文化的引領、育人、凝聚功能,多部門、多渠道組織系列活動,把禮儀教育從課堂擴展校園、社會。有效、有序的展開立體化、多樣化的課外文化活動,利用有歷史紀念價值的傳統節日,有組織、有計劃地組織和開展影響深遠、內涵豐富、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不斷創新活動內容,豐富活動形式,貼進大學生的實際,走進大學生的心間,使禮儀文化深入人心,形成“人人參與,事事關心”的氛圍,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不學禮,無以立”。高職院校禮儀教育作為學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內容,關系到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質量,同時也是高等職業教育提升人才競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高職學生禮儀教育,提升學前教育學生的職業道德素養,對深化高職生全面素質教育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只要我們堅持高職教育的特殊屬性,遵循高職人才培養規律,不斷深化禮儀教育教學改革,必將會對培養和造就高素質的建設人才作出積極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歐陽靜.大學生禮儀教育手探析[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
一、對師范生進行教師職業道德素質教育的途徑
1.課堂教學是對師范生進行職業道德教育的主渠道
對師范生進行職業道德教育的最重要途徑應該是課堂教學。在當前的素質教育研究中,應該提倡如何利用課堂教學對學生進行職業道德教育的滲透。由于學科教學的課堂不同于思想教育課,所以利用課堂教學對師范生進行職業道德教育應該在滲透上下工夫,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影響。而政治理論教育的課程則可以集中有效的時間和內容對師范生進行專門的師德教育。可見,只要我們重視利用課堂教育的途徑對師范生實施職業道德教育,一般都能產生良好的效果。
2.班、團主題活動是對師范生進行職業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徑
班級和團組織具有較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應該利用班級和團組織活動對學生進行職業道德教育。而主題班團會這一活動形式對處于青年初期的師范生具有較大的教育作用。主題的啟示作用對于學生自覺按照教師職業道德的要求分析自己,為自己確定奮斗目標的作用是十分明顯的。
3.教育實踐活動是對師范生進行職業道德教育的重要課堂
教育實踐活動是師范院校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育實踐活動中,師范生以一個教師的身份與學生接觸,其心理角色發生了巨大變化。這時他們所受到的教師職業道德教育不僅是外在的動力,更多的是內在的動力。另外在教育實踐中,他們和小學、幼兒園的教師天天接觸,這些長期從事基礎教育,無私奉獻、熱愛教育事業的優秀品質會對師范生產生巨大的影響,使他們自覺地向這些教師們學習,并形成自己的優秀品質。
二、對師范生進行教師職業道德素質教育的方法
對師范生進行思想品行教育方法與職業道德教育方法基本相同,但對師范生進行教師職業道德教育又有其自己的特點。我們在實踐中體會到以下幾種方法是比較科學有效的。
1.學科滲透法
學科滲透法是指在各學科教學過程中,可以結合具體教學內容,向學生滲透教師職業道德的要求。學科滲透,有結合教學知識的滲透、結合教學過程的滲透、結合教學方法的滲透、還有教師治學精神的滲透。如教學方法的滲透主要是教師以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啟發學生如何做一名優秀教師。教師治學精神的滲透,則是以教師對學生、對學業的自律精神和對學生的嚴格要求來實現的。
2.教師人格影響法
教師是師范生直接學習的榜樣,因此師范院校的教師應該自覺按照教師的職業道德規范嚴格要求自己,使自己的人格成為對學生精神影響的最大力量。如我校有位退休的老教師,長期堅持在教學第一線,對事業對學生有一顆令人敬佩的無私奉獻的心,并在教育事業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種人格上的影響力對學生的啟發作用是十分明顯的。
3.專題研究討論法
所謂的專題研究討論法,是指教師可以在特定的集體活動中,提出進行教師職業道德教育的命題,組織學生集體研究相互討論,然后在統一認識的基礎上對學生提出教育要求。這種教育方法效果非常明顯。
4.榜樣激勵法
榜樣激勵是指定期組織小學、幼兒園中的優秀教師或已經走上工作崗位的優秀畢業生對在校學生現身說教,讓優秀的典型和實際生活的榜樣,啟發學生自覺按照教師的職業道德完善自己。
關鍵詞:中職;職業道德與法律課;教學實效性
引言
職業道德與法律知識,在社會發展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它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絲絲入扣,但隨著社會結構的多樣化發展,快節奏的生活,令人們自顧不暇,也間接地導致了人們職業道德的缺失和法律意識的淡薄,再加上各大高校對職業道德與法律教學這門課程不夠重視,以及各方面的綜合原因,從整體上限制了這門課程的發展。
一、中職職業道德與法律教育教學的現狀
1.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模式呆板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任課教師無法從傳統的教學方法中走出,無法掙脫這層思想束縛,只能依照老一套的“灌輸式”教學法,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這使得專業知識與行業要求、企業需求以及社會發展動向相互脫節,無法根據實際發展對知識進行靈活運用和適當補充,也無法結合真實案例,對職業道德與法律教育進行模擬測試。課堂之中無法形成良性互動,學生只是機械地接收,教師所傳輸的內容,單一式的教學法,大大地降低了教學質量。2.考核評價體系單一,缺乏科學性和真實性考核評價沒有充分結合學生的日常表現和文化素質,卷面考試是現代教育對學生綜合評價的唯一方式。單一式的評價體系,過于片面化、主觀化,缺乏科學性與真實性,無法從整體上對一個學生進行綜合評定。所以,也就間接地導致了學校評估結果與學生的真實情況存在較大差異,給企業擇優錄取人才帶來了困難。
二、提高職業道德與法律素養的必要性
全面提高大學生的職業道德與法律素養,是現展的趨向性要求,也是適應市場經濟變化的必然性需求。市場的日益擴大,不僅帶動了經濟消費,也全面推動了企業發展。然而,一些職業道德缺失法律意識淡薄的現象也漸漸出現,缺斤少兩、假冒偽劣,為了追求個人利益不擇手段等不良行為,嚴重侵犯了消費者利益,也破壞了市場的正常秩序。面對這樣的情形,只有全面提高大學生的職業道德與法律素養,加強公民意識,才能確保社會的有序發展,才能培養出愛崗敬業、誠實守信,既具備職業道德,又擁有良好法律意識的復合型人才。這也是提高職業道德與法律教學實效的必要性。
三、提高職業道德與法律教學實效性的途徑
1.提高認識,增強教師對職業道德與法律教育的責任感
教師是知識的先驅,也是教學的實施者和培養者,因此,教師要具備高度的責任感和職業技能,才能將學生培養成為既具備職業道德,又掌握法律知識的專業型人才。此外,教師要有時代的使命感,以培養符合企業需求,誠實守信、剛正不阿的學生為終極目標。
2.創新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成功的教學可以通過各種有效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要創新教學模式,增強職業道德與法律課堂的實效性,就必須要合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地位,通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思維溝通,活躍整個課堂氛圍。在職業道德與法律教學的講述中,教師要結合真實案例,可以以話劇形式,讓同學扮演法官、律師等人物,進行模擬法庭演練,甚至還可以模擬招聘會、模擬律師之間辯論會、法律知識搶答會等,增添課堂的趣味性、實踐性與創新性,讓學生明白法律在生活中的意義。此外,還可充分借助電影、視屏、圖片等媒體,通過觀看法律電影、職業道德人物宣傳、相關圖片,在富有趣味的情節發展中,曲折離奇的故事演繹中,為學生帶來全新的感受,激發他們的好奇與獵奇心理,使他們深刻認識到樹立職業道德,增強法律意識對社會的重要性。
3.理論聯系實際,提高教學質量
教學理論必須要與實際相結合,貼近社會,立足現實,教師要以超前的目光,順應時代的需求,了解社會的發展,將職業道德和法律素養與現實社會相互融合,以全面發展的觀點看問題,不斷給這門課程注入新鮮血液。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將法律政策、社會熱點、焦點新聞、真實案例與所學專業、所學知識相互融合,使教學能充分聯系實際,從而提高教學效率。為了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和道德文化修養,除了課堂教育,教師還可以選擇讓學生觀看“今日說法”“法制教育”“法律援助”“焦點訪談”等電視內容,此外,可以通過收聽廣播,觀看大量法律書籍、道德書籍等多種途徑、多個渠道。只有將所學知識充分運用到實際中,立足于現實,讓知識跟上時代的步伐,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才能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綜上所述,要全面提高大學生的職業道德與法律素養,離不開正確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同時還要具備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讓專業知識與社會發展充分融合,相互交織.只有不斷地更新和變革,才能與時俱進,跟上時代的腳步,職業道德與法律素養要立足于現實,溶于實踐,才能在實踐中得到升華。
參考文獻:
[1]趙麗艷.實踐性法律教學與法學教育目標反思[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1
[2]段德臣.任務驅動教學模式下的高職法律教學體系重構——以《民事訴訟原理與實務》課程為例[J].科技信息,2011
【論文摘要】本文針對當前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生源素質下降的現狀,重點論述了加強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的學生道德行為教育的主要途徑和主要措施。以求得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的生存與發展。
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的學生處于思想形成、發展的關鍵時期,如何通過有效的道德行為教育,讓學生建立起愛祖國、愛人民,為社會主義建設貢獻力量的信念,樹立起良好的職業道德觀念,形成高尚的道德行為習慣,是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德育工作者應該探討的一個重要問題。
一、充分發揮學生工作系統的重要作用
學校的中心工作是管理、教育好學生,學生工作系統是對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管理、教育的職能科室,包括學生工作黨支部、學生科、班主任、團委、招生辦等,要充分發揮這些部門的作用,在校黨委領導下,以學生管理為基礎,以班級為陣地,以道德行為教育為主要目標展開各項工作。我校有二十多個班主任,占教職工總數的四分之一,是一支強大的教育力量。要重視班主任隊伍的建設,選拔和培養政治思想好、責任心強、精力充沛的教師擔任。班級建設是否有成效,整體素質是否能提高,與班主任的素質有直接關系。要當好班主任,他們應該是學生的導師、父母、朋友。作為導師,要引導學生在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作為父母,要傾注全部愛心,承擔全部的責任,把他們培養成為有理想的有用人才。作為朋友,要和學生坦誠相見,交流思想,加深了解。良好的班風,需要班主任和各科任課老師的無私奉獻及精心培養。如果每個班都能建立良好的班風,形成良好的校風就有基礎,學生管理工作就較為順利,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德育教育中去,形成管理與教育的良性循環。
二、以身立教是進行道德行為教育的重要保證
以身立教,即身教。是以教育者自己的模仿行為,為學生樹立起榜樣,去感染和教育學生。多數學生喜歡模仿,可塑性大,而教師又是學生的直接模仿對象。老師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質、教學作風、行為規范、風度儀表等方面直接影響著學生。對教育都有更深刻的教育作用,具有形象感人的特點,更有說服力。孔子:“其身正,雖令不從。”教育者一定要保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用自己的行為去教育人。教師無小節,處處是楷模。如果教育者本身言行不一,說一套,做一套,就沒有說服力,學生對教師就失去信心,對教育都產生懷疑,難以起到教育實效,甚至起反作用。學校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建立一批以身立教、為人師表的高素質教師隊伍。教師的自身素質提高了,學生的道德行為教育就不難了。同時要抓好全體教職工的道德行為教育,良好的校風是一種無形的教育力量,具有強大的教育影響作風。使學校全體成員自覺接受他的影響,自覺地抵制和改變不良行為和作風。因此,要重視全體教職工的師德建設的典范作用。
三、引導學生組織進行道德行為教育是必要措施
學生工作系統要注意引導、培養、健全學生中的各種組織,充分發揮他們的骨干力量和作用。建立強有力的學生干部隊伍,參與學生管理和道德行為教育。他們由品嘗兼優的學生干部和積極分子組成,主要包括學生會干部、團干、班干、青年突擊隊和各種其他學生組織,在學生工作系統領導下開展各種工作。通過培養和鍛煉,形成一支撒得開,收得籠,品行優、立場穩、能力強、效率高的學生干部隊伍,成為學生中的典范。以他們的模范行為,以點帶面。其工作任務是:監督和檢查學生的日常行為規范,考核記載各種出勤、維護學校的各種秩序,開展各種有益活動。量化考核內容包括兩操、自習、上課、勞動、宣傳、會議、就餐、寢室、治安及各種活動的紀律檢查。學生干部定點到各部門,分散在各班級,各盡其職,各負其責,發現問題,現場解決,使違紀違規的現象得到及時制止。學生會考核各班級,各班考核每個學生,這種雙重考核結果,定期向學校公布,按情況提出表揚和批評。學生干部在管理教育過程中,既是管理教育者,在行為約束中又是被管理者和被教育者,要求學生做到的,他們必須做到。我校實踐證明,學生干部在管理與教育過程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應進一步完善發展這種管理教育模式。
四、培養學生自我教育是進行道德行為教育的基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