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色av,短篇公交车高h肉辣全集目录,一个人在线观看免费的视频完整版,最近日本mv字幕免费观看视频

首頁 > 文章中心 > 自由貿易的好處

自由貿易的好處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自由貿易的好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自由貿易的好處范文第1篇

在國際貿易經濟理論中,亞當·斯密、李嘉圖和赫克歇爾·俄林分別通過國際分工、比較優勢和要素稟賦理論解釋了國家應該進行分工,分別發展自己的優勢產業,并通過國際貿易進行交換,使每個國家都得到最大的利益。也就是說,每個國家都應該根據自己的比較優勢和要素稟賦分別發展不同的產業,然后進行行業間的貿易,從而實現最大的利益。然而在實踐中,有許多貿易都是發生在行業內的。例如英國出口汽車的同時也從德國、法國和意大利等工業化國家進口汽車。對于國家間為什么會發生行業內貿易,有學者認為行業內貿易能減少貿易自由化時的經濟調整成本,此外在壟斷的情況下,產業內貿易能提高經濟的運行效率。就一個國家而言,在非充分就業的條件下他不僅會發展自己的優勢行業,同時他也會力圖保護自己的劣勢行業,從而使得不同的國家會發展相同行業并產生行業內貿易。如美國按照分工理論,應該放棄紡織行業,而發展自己具有優勢的高新技術產業,但現實中他卻對自己的紡織行業進行保護,限制中國的紡織品進入美國。正是因為行業內貿易在現實中是廣泛存在的,許多學者對其進行了大量的研究。

布蘭德(Brander)、布蘭德和克魯格曼(BranderandKrugman)、布蘭德和斯賓塞(BranderandSpencer)、奈文和菲利普斯(NevenandPhlips)將價格歧視和市場分割的基本模型用于開放的經濟世界中,發現即使只有一種完全相同的產品,國家間也會發生貿易。

在現實中,發生貿易的國家政府會處于保護本國企業和市場的目的通過關稅調節本國企業及外國企業的利潤,產生利潤轉移效應并同時影響本國的福利。本文通過一個相同產品的雙寡頭競爭市場模型,討論政府的最佳貿易政策的選擇及其影響。

2模型的基本假設和建立

有兩個相似的國家,國家1和國家2,作為博弈方確定對進口產品征收關稅的稅率。為了討論的方便,假設國家征收的是從量稅。假設兩個國家各有一個企業生產既內銷又出口的相互競爭的商品我們稱他們為企業1和企業2。兩國的消費者分別在各自國內的市場上購買企業1或企業2的產品。用Qi記在國家i市場上的商品總量,則市場出清價格Pi為Qi的函數Pi=Pi(Qi)=a-Qi,i=1,2。企業i生產數量為hi的產品供內銷,數量為ei的產品供出口,因此Qi=hi+ej,i,j=1,2。當i=1時,j=2;當i=2時,j=1。再設兩企業的邊際產生成本同為常數c,且無固定成本,則企業i的生產總成本為c(hi+ei)。當企業出口時,因為進口國征收的關稅也計入成本,設國家j的關稅為tj時,企業i的出口產品成本為(c+tj)ei,因此企業i的總成本為c(hi+ei)+tjei。以此假設構造一個兩階段都有同時選擇的四方動態博弈。

此模型的第一階段,先由兩國政府同時制定關稅稅率t1和t2;然后企業1和企業2根據t1和t2同時決定各自的內銷量和出口量(hi,ei)。

在此博弈中,企業關心的是它的利潤:

πi=πi(ti,tj,hi,hj,ei,ej)

=Pihi+Pjei-c(hi+ei)-tjei

=[a-(hi+ej)]hi+[a-(ei+hj)]ei-c(hi+ei)-tjei

國家作為博弈方所關心的是社會總福利,包括消費者剩余,本國企業的利潤和國家的關稅收入三部分,

wi=wi(ti,tj,hi,hj,ei,ej)=(hi+ej)2+πi+tiej

其中,i=1,2,(hi+ej)2是國家i國內消費者剩余。

3需求成本無差異條件下的關稅及社會福利

3.1非合作競爭時的最優關稅及福利

下面用逆推歸納法來求解本博弈。先從第二階段開始,假設兩國已選擇的關稅分別為t1和t2,則如果(h1*,e1*,h2*,e2*)是在設定t1,t2情況下兩企業之間的一個納什均衡,那么(hi*,ei*)必須是滿足下列最大值問題的解:

πi(ti,tj,hi,hj*,ei,ej*)

由于πi可以分成企業在國內市場的利潤和國外市場的利潤兩部分之和,且國內市場的利潤取決于hi和ej*,因此上述最大值問題就可以分解為下列兩個最大值問題:

{hi[a-(hi+ej*)-c]}(1)

{ei[a-(ei+hj*)-c]-tjei}(2)

假設(1):ejhi*=(a-ej*-c)(3)

假設(2):hj*ei*=(a-hj*-c-tj)(4)

求出的hi*和ei*都滿足各自的假設(1)和(2)

由于(3)和(4)對i=1,2都成立,聯立方程(3)、(4)、(3)′、(4)′解得:

hi*=(5)ei*=(6)

i=1,2。這就是在設定ti,tj情況下兩企業間的博弈納什均衡。

結論1:從這一結果可以看出來,如果國家提高進口關稅,可以使本國企業的國內產量提高而進口量下降。這說明國家能通過關稅保護國內市場,限制外國產品的進入。這是世界各國普遍設置關稅并想提高本國關稅的主要原因。

現在回到第一階段兩個國家間的博弈,兩國同時做出關于t1和t2的決策。

對于國家i來說,它要選擇ti*滿足:

wi(ti,tj*)

將(5)(6)式的結果代入wi得到

wi(ti,tj)=+++(7)

對i=1,2都成立,因此我們令上式對ti的一階導數在t=ti*時為0,可得兩聯立方程組,解之得:ti*=(i=1,2)

在本博弈中,關稅t1=t2=為兩國的最優選擇。將它代入(5)(6)式

hi*=,ei*=(i=1,2)

結論2:此結果說明,在兩國自由博弈,即沒有貿易協定的情況下,政府會制定t1=t2=的關稅稅率以獲得最大的社會福利;而企業則會內銷hi=外銷ei=的產品以獲得最大的企業利潤。

此時,企業利潤πi=(a-c)2,社會總福利為wi=(a-c)2。

在此博弈中,企業和政府都通過最優反應策略最大化了自己的利益,但這是否是最優安排呢?下面分析一下自由貿易下的情況。

3.2兩國自由貿易時的社會福利

在兩國自由貿易時,即關稅稅率ti=0,此時由(5)(6)得hi*=,ei*=

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利潤為πi=(a-c)2,社會福利為wi=(a-c)2

與最優關稅相比,在自由貿易時,企業的內銷產量有所下降,外銷產量有所上升,企業總產量上升。雖然自由貿易下企業利潤有所下降,但是總的社會福利大幅度上升。這很好的解釋了國家間為什么需要雙邊貿易談判相互減免關稅以增加兩國的福利。但遺憾的是,這種自由貿易政策并非是納什均衡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兩國政府都有提高關稅而限制對方企業的進口以提高本國福利的動機。于是各國會變相地使用一些非關稅壁壘如技術壁壘、綠色壁壘和進口配額等來限制對方的進口,以提高本國的福利。

自由貿易政策的實施是以對方國家同樣實施自由貿易政策為前提條件的。因為單方面實施自由貿易只能提高對方國家的總福利而降低本國的總福利。這也是為什么國家間需要進行雙邊貿易談判,相互承諾降低關稅水平,而不會單邊降低關稅進行自由貿易。

雙邊貿易談判的本質是雙方對自由貿易產生的利益的分配的問題,雙方都試圖使對方多降低一些關稅而自己少降低一些關稅以在關稅減讓中獲得更多的好處。因為根據(7)式:

=[-3ti+(a-c)]

當ti<(a-c)時大于0,即ti<(a-c)時wi(ti,tj)是ti的遞增函數。

=[tj-(a-c)]

當tj<(a-c)時大于0,即tj<(a-c)時wi(ti,tj)是tj的遞減函數。

因此在關稅減讓中,增加減讓的越少,對方減讓的越多,國家得到的福利也就越大。所以在雙邊貿易談判中,雙方為了各自的利益進行激烈的討價還價也就是很常見的事情了。

自由貿易的好處范文第2篇

關鍵詞:自由貿易園區;廣西沿海沿邊;經驗借鑒;啟示

在全球化發展的大背景下,許多國家的自由貿易園區已進入迅猛發展時期,它們名稱各異,卻都在本國發揮著促進區域發展、提升產業競爭能力、增加政府收入等作用。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順利進行,中國政府曾明確提出“在開放區域形成國際經濟合作競爭,促進區域發展開放”戰略要求。在戰略驅動的策略下,近幾年來,建立以沿海經濟帶、腹地經濟區為中心的區域一體化合作正在積極地探索中。自上海自貿試驗區掛牌運行以來,許多省區都開始加入到申請自貿園區的隊伍中來,其中廣西擁有良好的區位優勢和政策條件,又是東盟合作的重要窗口,應當借鑒國內外探索自貿園區的成功經驗,同時注意聯系廣西的實際情況,積極建設具有廣西特色的自貿園區。

一、全球自由貿易園區的發展歷程

(一)萌芽階段

自由貿易園區萌芽于古希臘時期,那時,腓尼基人將泰爾、迦太基兩個口岸獨立出來,外來貨船到達獨立區域會受到貿易保護,減緩外來障礙和盲目監管,自此,自由貿易港區雛形構建出來。1288年,法國規劃出特定范圍在南部的馬賽港的部分區域,免稅政策下允許外來貨物在進出。1367年,德意志北部聯合多個自由市區,成立了自由貿易聯盟,稱為“漢薩同盟”。1547年,意大利創建了全球首個正式定名的自由港區即雷格亨自由港區。此后,西歐各國逐漸發展了自由貿易區和自由港。

(二)發展階段

二戰后,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殖民地的附屬國要求獨立。因此,有必要促進各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在探究經濟發展的實踐中,許多國家和地區在指定區域籌劃未來發展的道路,并利用各種優惠政策和廉價的勞動力資源,吸引外資和技術。因此,“出口加工區”以一種新的自由貿易園區的形式和形態出現在世人面前。1966年,在臺灣省高雄市建立了出口加工區,是世界上最早,最正規的“出口加工區”名為保稅區。

(三)繁榮階段

1960年以后,自由貿易區開始進入繁榮發展階段。處在貿易、生產、資本國際合作不斷深化的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發達國家產業轉移不斷加快,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進程速度也得到提升,多樣化的趨勢也逐漸出現在全球自由貿易園區的發展進程中。目前,全球將近半數的自由貿易園區同時具備進出轉口貿易、儲存、生產制造、商品展示、金融等諸多功能,其他特色的功能也都在都在完善中,園區抵抗風險的能力和運行效率也得到提高。自由貿易園區為全球產業轉移搭建了一個關鍵的平臺,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以出口加工區為首要形式的自由貿易園區深受眾多發展中國家的青睞,因此園區快速繁榮發展起來。

二、全球自由貿易園區的分布概況和典型模式

(一)自由貿易園區分布概況

伴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商業自由化的發展,自貿園區逐漸成為各個國家對外貿易的重要平臺,據統計,自貿園區已建成的在全球范圍內分布達到1200多個。

(二)自由貿易園區典型模式

1. 物流集散模式――歐洲的自由貿易園區

自由貿易園區的起源地在歐洲,得天獨厚的地域條件和優越的航運使其得以建立的關鍵,很多西歐國家都將自由港設立在沿海的港口城市,園區定位為商業樞紐。保稅區的物流配送模式在歐洲為大進大出:比如,自由港港口基礎設施完備,運輸網絡四通八達,貨物到達所在國的任何城市只需不到一天,輻射整個歐盟只需兩天。如鹿特丹港運用的發達的物流集散體系,建立起一個運輸網連接四面八方。

2. 出口加工模式――亞非拉美發展中國家的自由貿易園區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自由貿易區物流配送在發展中國家得到蓬勃發展,但受到區域產業發展水平的局限,以從事出口加工為主,國際貿易、轉口貿易、倉儲和運輸服務為輔,仍然是發展中國家的自由貿易園區的主要形式。多數國家建立此類模式的自貿園區,并取得了顯著效果,成為推動經濟的重要引擎。例如,馬來西亞、摩洛哥和墨西哥出口加工區。

3. 綜合性模式――亞太地區的自由貿易園區

主要是在亞太地區的自由貿易區是這樣的模式,他們具備優越的地理位置,周邊國家或地區的工業化剛好處于初期階段。此類園區可供居民居住、日常生活和娛樂,而居住在該園的居民可享受免稅進口的消費品。自由貿易園區通過協助各國開展對外貿易和經濟合作l揮了“中介”的作用。其越來越多的經濟活動和發展目標的制定呈現國際化的特征。這種類型的自貿園區以中國香港、新加坡為代表。

4. 商貿結合模式――美國、阿聯酋的自由貿易園區

世界上自由貿易園區最多且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是美國。為了有效地參與國際分工,并獲得國際貿易的好處,美國和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利用廣闊的經濟腹地,積累了強大的商業基礎設立自貿園區。該自貿園區,主要從事進出口業務,并具有簡單的加工業務和設備制造業務。美國的自貿園區統稱為“對外貿易區”,如紐約布魯克林對外貿易區,其中阿聯酋迪拜港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由港區,這也是商貿結合模式的典型代表。

三、國內外自由貿易園的成功經驗總結

(一)歐洲自由貿易園區

歐洲是自由貿易園區的最早誕生地,擁有港口城市和優越的航運條件,樞紐自由貿易園區具有傳統物流配送和高效綜合服務的特點。以荷蘭鹿特丹港和愛爾蘭香農代表其成功之處在于:

1. 明確園區的專責機構和職責。鹿特丹港設立了一個有效的機構,例如,荷蘭國際分配委員會(HIDC)旨在吸引更多的企業在荷蘭設立國際物流中心。相對而言,由政府控制的區域開發公司是香農自貿園區的主要特色,其功能是協調各個行業,制定園區總體規劃。

2. 園區內有優惠的政策和便捷的服務。靈活保稅倉儲、運輸和加工的電子化管理系統,為鹿特丹港自貿園區和香農自貿園區提高工作效率,企業只需一次性提供與海關相關的信息,協助辦理相關手續,便可實現信息共享。同時,低稅率、稅收抵免、免稅、防止雙重征稅等稅收優惠政策,為園區企業發展和吸收外來投資投資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3. 注重主導產業和關聯產業的培養。香農自由貿易園區加大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依附其空港中轉作用,并通過高新技術帶動信息通訊技術業成為愛爾蘭的重點產業之一。鹿特丹史基輔機場運作團隊,它的理念是基于城市而不僅僅是機場,這使得前往園區工作的人感到幸福和滿足,這也成為國際企業紛紛選擇鹿特丹作為轉口港的重要因素。

(二)美國自由貿易園區

世界上自貿園區最多的國家是美國,自貿園區在美國被稱為”對外貿易區”。在美國自貿園區多采用企業管理的模式,它的成功之處體現在管理模式、監管政策和產業促進方面。

1. 園區內對企業進行管理的是公營企業或私營非營利性企業。一種由對外貿易區委員會(FTZB)授權企業可以申請資金建立一個園區,按照相關法律管理企業,并向對外貿易區委員會上交年度報告。

2. 實行“境內關外”的監管政策。 例如,實施關稅減免和出口退稅程序,即在園區內進口貨物,免征部分地方稅、出口退稅等相關手續。同時,直接通關與入園手續減免等便捷化的服務。

3. 園區對主導產業的具有促進作用。全球主要的汽車制造商和能源巨頭,在促進產業集群的形成、鞏固本地企業和擴大出口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均擁有自己的對外貿易區。

(三)亞太自由貿易園區

亞太地區最典型的是以香港和新加坡為代表的綜合自由貿易園區。比如中國香港在自由貿易園區建設上主要體現在政策經驗和制度安排上。

1. 自由貿易制度。即不設立約束和關稅壁壘的進出口貿易,其辦理海關手續十分簡單,其物流運輸也相對通暢。

2. 企業自由進入及自由經營制度。在許多經濟領域能否經營由投資者自己來衡量決策,部分公共事業由特區政府直接經營。對于新開辦企業要求極為簡單,只需要征收公司所得稅 16%。不管是來源于本地還是海外的資金,無論其資產所有形式如何,均可享受“平等居民待遇”。

3. 自由外匯制度。在香港各種形式的外匯都可自由出入,任何貨幣都可以自由交易或匯兌。

4. 自由出入境制度。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與86個外國政府簽署了免簽證協議.。

四、對廣西建設自由貿園區的啟示

對于廣西沿海沿邊城市而言,國外眾多自由港區成功經驗以及國內上海先行試驗區都為其自由貿易園區建設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模版。廣西應該利用良好的區位優勢,以沿邊保稅區、出口加工區、高新技術開發區等為載體,以通道經濟為基礎,調整稅收結構,實現與國際稅收政策接軌的稅收體系,統籌整合園區資源,建設具有廣西特色的、可持續發展的貿易園區。

(一)發揮通道經濟優勢,拓展相關產業集群

自貿園區應立足沿海沿邊資源和區位優勢,實現經濟發展與沿邊臨海生態保護并重,推動傳統產業發展和轉型,扶持新興戰略產業加速發展,打造高端加工貿易、旅游服務業等產業集群,注重功能拓展和相互融合。大力發展金融業、保險、商貿、中介等第三產業和服務貿易。同時實施科技攻關計劃和高端人才計劃,用科技和人才武裝產業集群,實現沿邊臨海產業規?;涂沙掷m新發展。

(二)完善園區規章制度,創新監管機制

根據便捷、簡化、靈活原則,完善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依法簡政放權,規范管理、貿易等行為,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創新設計管理和組織模式。在管理中,引入社會監督機制,實現社會化監督、社會化績效評估、管理制度清單化和透明化,保證市場競爭公平性,更大程度激活自貿區發展積極性。

(三)創新園區管理模式,統籌協調園區各部門關系

我們借鑒自由貿易園區較多的國家和地區的實踐經驗,在立法約束的基礎上成立專門的機構協助國家協調和管理,負責各個地方的自貿園區事務。對于自由貿易園區數量較少的國家和地區,可以給予地方政府直接監管。廣西應在沿邊自貿區管委會統一領導下,各園區按照功能和職責,靈活管理。在自貿園區內實現服務“一次申報,全區共享”原則,盡最大可能提高市場的流動性和便捷性。

(四)是擴大園區開放范圍,提升園區影響力

許多國家和地區都將在各類優惠政策和開放措施寫入園區的制度中,其目的就是為了吸引國內外投資者,從而提升園區影響力。優惠政策包括稅收優惠,即實施關稅減免和豁免優惠在不同范圍和程度的標準下;財政優惠,即通過資本自由流動,提供和放寬進出口補貼等措施;此外,還應包括開放國內外市場和租賃土地以加速資本貶值的政策。

(五)調整稅收結構,合理控制稅收優惠條件

廣西自由貿易園區在稅收優惠方面的政策可以借鑒美國對外貿易區的發展經驗。為了保證園區內企業的競爭優勢,通過稅收激勵的多樣化,以便為投資和貿易合作活動等不同的企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條件。同時此政策也對園區內企業的培訓、研發等各項支出采取一定的補助政策,促使園區能夠更好地有序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志鵬.中國建設自由貿易園區內涵和發展模式探索[J].國際貿易,2013(07).

[2]賓建成.積極借鑒亞洲主要自由貿易園區經驗推進上海自貿試驗區又快又好發展[J].國際貿易,2014(08).

[3]陳浪南,童漢飛,謝綿陛.世界自由貿易區發展模式比較[J].稅務研究,2005(08).

[4]崔迪.從歐美自由貿易園區發展經驗看上海建立自由貿易園區研究[J].江K商論,2013(06).

[5]祁欣,孟文秀.全球自由貿易園區發展模式及對比分析[J].對外經貿實務,2010(08).

[6]李靜秋.關于加快建立自由貿易園區的思考[J].人民論壇,2014(02).

[7]胡劍波.巴西綜合型自由貿易園區發展經驗及啟示[J].經濟縱橫,2015(02).

[8]李泊溪等.中國自由貿易園區的構建[M].機械工業出版社,2013.

[9]張娟.關于世界自由貿易區的若干問題研究[J].國際市場,2013(04).

[10]沈家文,劉中偉.自由貿易園區的國際經驗與啟示[J].全球化,2014(05).

[11]武俊奎.綜合保稅區向自由貿易園區轉型戰略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3(09).

[12]陳章喜.世界自貿園區模式比較與橫琴自貿園區的定位[J].珠港澳研究,2015(03).

[13]程曉宏,陳章喜.關于設立內地與港澳自由貿易區的構想[J].東南亞縱橫,2004(01).

[14]李敏.新興工業化國家自由貿易園區的比較研究――兼論對中國的借鑒[D].華東師范大學,2014.

自由貿易的好處范文第3篇

1從國際貿易政策的歷史演變看貿易政策的保護性

世界范圍國際貿易政策演變一般分為5個階段:

(1)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重商主義思想是當時保護主義的理論基礎。

(2)自由競爭資本主義時期自由貿易政策占主導地位,但是同一時期后起的德國和美國,則在漢密爾頓和李斯特的保護貿易思想影響下,基于他們特定的對外競爭條件,主張運用貿易政策保護國內的幼稚產業,特別是制造業的發展。

(3)壟斷資本主義時期1929年爆發的世界性經濟危機,成為超保護貿易政策的催化劑。

(4)戰后世界貿易自由化傾向時期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掀起了一股貿易自由化浪潮,但是戰后的貿易自由化傾向與自由競爭時期的貿易自由主義有所不同,并不強調全面的貿易自由,而是一種有保留的貿易自由,它并不完全排斥貿易保護政策。

(5)關貿總協定(GATT)條件下新保護主義時期1973年的能源危機、貨幣危機、債務危機、高失業率,給發達國家經濟以沉重的打擊,使各國貿易政策開始脫離過去自由放任的思潮,轉向以管理為主要手段的貿易保護主義,引發了全球性的保護貿易浪潮。

從歷史上國際貿易政策演變的幾個階段不難看出,國家貿易政策的本質是保護性的。主要4點:一是在GATT前的各國貿易政策無多邊貿易協議的束縛,各國制定的對外貿易政策完全依據本國利益,這樣極易產生貿易保護的做法;二是歷史上盡管若干次保護貿易政策和自由貿易政策相互交替,但保護性的貿易政策在時間上占主導地位;三是保護性是貫穿國際貿易政策歷史演變的一條“紅線”,即使歷史上自由化占主導的時期也仍然有貿易保護的影子;四是20世紀50年代倡導自由貿易,并訂立了關稅和貿易總協定(GATT),以約束各國的保護措施,但貿易政策的保護本性沒有因為貿易政策的國際協調而改變。2002年3月,美國對鋼鐵啟動201條款,對來自歐盟、日本、韓國、俄羅斯、中國的鋼材進口征收關稅最高達30%,就是典型的例子。

2對保護性貿易政策的理論解釋

2.1國家間貿易得益分配不均,是產生保護貿易的主要淵源

徐建斌、尹翔碩在“貿易條件惡化與比較優勢戰略的有效性”一文中指出:發展中國家貿易條件的持續惡化和自由貿易下南北收入差距的擴大,使得人們不得不反思基于比較優勢的貿易戰略的有效性。并用擴展后的李嘉圖模型,對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條件惡化現象和南北收入差距的擴大做模型化分析,得出:國家之間的自由貿易雖然確實對貿易雙方都有好處,但貿易雙方因自由貿易得到的好處是不均等的。一般來說,發達國家在與發展中國家的自由貿易中,發達國家得到的好處比發展中國家得到的好處要多。這樣,發展中國家想追趕發達國家,實現本國復興的愿望就很難實現。于是,國家之間在對貿易利益的爭奪過程中,必然會出現保護貿易政策的實行[1]。而且歷史證明,沒有一個國家是一直極力鼓吹貿易自由化的國家,在實現工業化之前也采取了高關稅的保護政策。GATT對發展中國家的例外條款、普惠制(GSP)等一系列的糾正貿易利益分配不公的措施,充分說明了國家間貿易得益分配不均是產生保護貿易的主要淵源。但是,為什么作為發達國家的美國在20世紀70年代出現了新貿易保護主義呢?

2.2國家內部各行業因自由貿易帶來貿易利益的分配不公,是造成貿易保護的又一壓力

為了解釋這個現象,以美國的鋼鐵產業為例。作為發達國家的美國,在自由貿易中其得到的利益應該要大于發展中國家得到的貿易利益。那么為什么美國布什政府還要揮舞201條款的大棒,不惜引發一場世界性的鋼鐵大戰呢?原因很簡單:那就是美國各行業在自由貿易體系中得到的利益不均等,甚至有些部門是負的利益。資料顯示,由于在自由貿易下的國際鋼鐵供應商的競爭,1990~1999年,美國鋼鐵制造工業每年有大約5000人失去工作;1999~2001年,美國總共有18家鋼鐵公司破產,有23500多工人失業[2]。按照國際貿易的比較成本說和要素稟賦論,像美國之類資本量較多的國家,應生產資本密集型產品然后進行交換,以獲取國際分工的好處?,F在的問題出在美國出于國內政治和社會的考慮,既要生產并出口資本密集型產品,又要維持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生產,使這些產品的生產已經失去了比較優勢,熊掌與魚都要。畢竟美國的鋼鐵業曾經是他的支柱產業,并有60萬的鋼鐵工人,將他們轉變到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去就業,是需要時間、非常困難的。出于國內政治壓力,布什政府權衡各方利弊,最終決定啟用201條款提高關稅??梢娰Q易利益對國內各行業的不同影響也會導致貿易保護主義的壓力。

2.3貿易政策國際協調不能改變貿易政策的保護性質

貿易政策的國際協調,促進了貿易政策的國際趨同化。自二戰以來,雙邊貿易政策的協調,區域性的政策協調,尤其是致力于國際貿易體制的多邊貿易政策的協調,使各國貿易政策趨于統一,體現了全球經濟關系的秩序化,給各參加國帶來了巨大的利益。但無論是哪種協調,貿易政策的本質始終具有保護性,即貿易政策的目的——保護本國市場,擴大本國產品的出口市場,促進本國產業結構的改善,積累資本或資金,維護本國對外的經濟、政治關系,沒有根本改變。就拿WTO這一多邊貿易的最高成就來說,仍然改變不了各個國家貿易政策的保護本性。

(1)自由貿易是個謊言WTO規則的制定,形式上是通過多邊貿易談判回合(MTN)的協商產生,實質上依據國家貿易實力決定分量,由于歷史原因和貿易實力,基本上是美國一手把持。貿易談判(貿易自由化)只是攫取利益的手段,使國家利益最大化(貿易保護)才是貿易談判的實質。

(2)WTO的例外條款和規則,為國家的保護貿易政策的實施提供了可能和依據由于貿易政策的根本目的是利己的,即在最大范圍內保護本國利益,同時最大程度地攫取他國利益。因此,國家貿易政策的目的(在沒有一個足夠有約束力的國際組織的約束條件下),決定了這種例外條款和規則就會必然成為貿易保護的依據。

(3)在WTO下仍有一些公開的高度保護的行業農業、紡織業,便是各主要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公開的保護產業。但這些產業恰恰是發展中國家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是發達國家中相對比較劣勢的產業。

3WTO條件下國家貿易政策保護性的表現

3.1“公開型”的貿易保護

“公開型”的貿易保護,是指在關貿總協定和WTO下的貿易,以及投資自由化的談判過程中還未涉及的領域,或是還未完全展開和達成協議的談判的領域,再加上談判達成協議后還沒有履行的承諾,以及協議中的一些規則的例外而引起的保護措施。還未涉及的領域,指某些國家為了維護本國的利益暫時把某些行業的自由化擱置起來不予談判;還未完全展開和達成協議的談判的領域,是指某些“敏感行業”,國家的比較優勢相差懸殊,如果完全放開會導致本國產業的“嚴重損害”,故在多邊談判中暫時將這些行業的自由化程度放低、放慢;談判后還沒有履行的承諾,指根據承諾減讓表現在還未兌現的部分;談判達成的協議規則的例外,是指協議中一般都是作了自由化的規定的,但無論哪項協議,都是由一些規則和規則的例外拼湊起來的,這些規則的例外實際上就是承認這些方面的適當保護。這些保護都是公開的,這實際上也是國際在多邊貿易談判中實力較量的結果。

一般認為,在WTO下的多邊貿易談判中的“敏感行業”,是自由化較緩慢和最不徹底的行業。如農業、紡織業、服務貿易領域,一直是各主要發達國家“公開型”的貿易保護的領域。

在WTO條件下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公開型”貿易保護的手段有兩種:一是運用高關稅限制進口;二是利用各種各樣的非關稅壁壘。國內的價格支持就是常見的公開型保護措施之一。國內支持的名目繁多,例如國內補貼、價格管理、出口補貼和綠箱(GreenBox)政策等等。

3.2“隱蔽型”的貿易保護

在WTO框架下,除了“公開型”貿易保護外,還有十分重要的“隱蔽型”貿易保護?!半[蔽型”的貿易保護是與“公開型”的貿易保護相對應的,以“反傾銷壁壘”為代表,還包括“技術壁壘”、“綠色壁壘”等。這類壁壘的特點是它們往往本著人類的共同利益的原則制定出來的,一般包括了“公平原則”、“保護生態和人類健康”等原則,這些原則本意確實是好的,但現實情況則是它往往會成為某些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制定保護貿易政策的依據。事實上這種“隱蔽型”的貿易保護措施,現在已經成了發達國家保護國內產業的主要工具。

“隱蔽型”的貿易保護的手段包括兩類:一是征收高額關稅,如加征高額反傾銷稅、反補貼稅;二是禁止進口甚至就地銷毀,這主要是不符合國家的檢驗檢疫標準、環保標準等而采取的措施。

4構建中國符合WTO規則的保護性貿易政策措施

4.1制定符合中國利益的貿易法律體系的必然性

中國是個發展中國家,國際分工處于不利的地位,貿易利益相對較小。無論是過去還是在現在的WTO條件下,各國的貿易政策的本質是保護性的,不能幻想WTO會真正無私地給中國一個穩定的、自由的貿易環境。WTO下的保護更具進攻性、系統化、法律化,更加難以對付。

加入WTO后的中國,首先,在保護國內市場方面應該好好地向發達國家學習,制定出中國的一套有利于中國利益的貿易法律體系,已成為當務之急。

其次,對中國國內各產業來講,加入WTO對它們的影響也是各不相同的。作為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大國,協調好各個階級、階層的利益,維護社會的穩定比什么都重要。如果我們一味地強調入世承諾,而忽視各個利益集團的利益協調,必將產生嚴重的政治后果。而要協調入世對各行業帶來的利益不對等也必須依靠國家的力量,制定相應的行政法律措施,在WTO框架下采取適當保護措施,而且這也是各個國家普遍采取的對策。

4.2制定符合中國利益的貿易政策體系的可能性

首先,WTO規則的例外給各個國家制定國家的貿易保護政策提供了合法的依據。因此中國加入WTO后,是有可能制定符合中國利益的保護貿易政策的。

其次,WTO中的很多協議和規則并不十分嚴密,存在漏洞。這使得國家可以根據這些存在漏洞的協議制定本國的很容易成為保護措施的貿易法律,如反傾銷協議的模糊性漏洞,就成為各個國家貿易保護的工具。中國也可以利用這些協議的不完善來制定符合中國利益的貿易法律法規。

第三,新型的貿易保護手段(如動植物衛生檢驗檢疫標準、綠色壁壘、技術標準壁壘等),我們的技術水平差并不意味著就不能利用技術手段,也可以利用別的優勢建立起中國特有的壁壘。前些年中國肉雞產業受到外國的極大沖擊,當時就有人提出要對肉雞的進口采取一些限制措施。例如,可以根據規定每只肉雞的雞毛渣平均不能多于500根,因為中國采用的是人工拔毛,剩下的雞毛渣比美國等發達國家用機器拔毛后剩下的雞毛渣要少,這樣的規定對我們是有利的。

總之,WTO不是一個貿易自由化的天堂,相反,它允許“合法”地保護,而且它使貿易保護更加系統化、法律化。

4.3按WTO的原則和“例外”條款構造中國“隱蔽型、新型”的非關稅壁壘體系

在WTO條件下,關稅手段和“傳統”的非關稅保護措施,是要受到限制并最終要取消的,于是各國紛紛轉向“新型”(“隱蔽型”)的非關稅壁壘。加入WTO后的中國也必須順應這一趨勢,按WTO的原則和“例外”條款構造中國“隱蔽型、新型”的非關稅壁壘體系。

(1)以加強和提高反傾銷、反補貼的能力建設的核心在利用“新型”的非關稅壁壘(NTB)作為保護措施方面,發達國家早已具有相當高的水平,側重點早已轉向以反傾銷為代表的“新型”的、隱蔽性強的NTB。根據中國加入WTO法律文件,進口許可證、進口配額和進口招標這3種傳統NTB的大部分已在中國正式加入WTO之日取消,剩余部分也將在2004或2005年1月1日取消。因此,在利用NTB方面應以加強反傾銷能力建設為核心。從199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中對反傾銷的規定,到1997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傾銷和反補貼條例》,再到最近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傾銷條例》,應該說,中國在反傾銷立法方面的工作已經初見成效。但是,中國的反傾銷隊伍還有待加強。

反補貼也是比較新型的非關稅壁壘,也成為各發達國家保護國內產業的一個重要手段。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在1989~1993年期間發起的反補貼案數目占全球反補貼總數的比重高達93.2%。中國最近也頒布了《反補貼條例》,但是,至今中國的反補貼尚無實際操作經驗,專業人才缺乏的問題也較為突出。

自由貿易的好處范文第4篇

關鍵詞 產業內貿易 社會福利 自由貿易 最優關稅

1 引言

在國際貿易經濟理論中,亞當·斯密、李嘉圖和赫克歇爾·俄林分別通過國際分工、比較優勢和要素稟賦理論解釋了國家應該進行分工,分別發展自己的優勢產業,并通過國際貿易進行交換,使每個國家都得到最大的利益。也就是說,每個國家都應該根據自己的比較優勢和要素稟賦分別發展不同的產業,然后進行行業間的貿易,從而實現最大的利益。然而在實踐中,有許多貿易都是發生在行業內的。例如英國出口汽車的同時也從德國、法國和意大利等工業化國家進口汽車。對于國家間為什么會發生行業內貿易,有學者認為行業內貿易能減少貿易自由化時的經濟調整成本,此外在壟斷的情況下,產業內貿易能提高經濟的運行效率。就一個國家而言,在非充分就業的條件下他不僅會發展自己的優勢行業,同時他也會力圖保護自己的劣勢行業,從而使得不同的國家會發展相同行業并產生行業內貿易。如美國按照分工理論,應該放棄紡織行業,而發展自己具有優勢的高新技術產業,但現實中他卻對自己的紡織行業進行保護,限制中國的紡織品進入美國。正是因為行業內貿易在現實中是廣泛存在的,許多學者對其進行了大量的研究。

布蘭德(Brander)、布蘭德和克魯格曼(Brander and Krugman)、布蘭德和斯賓塞(Brander and Spencer)、奈文和菲利普斯(Neven and Phlips)將價格歧視和市場分割的基本模型用于開放的經濟世界中,發現即使只有一種完全相同的產品,國家間也會發生貿易。

在現實中,發生貿易的國家政府會處于保護本國企業和市場的目的通過關稅調節本國企業及外國企業的利潤,產生利潤轉移效應并同時影響本國的福利。本文通過一個相同產品的雙寡頭競爭市場模型,討論政府的最佳貿易政策的選擇及其影響。

2 模型的基本假設和建立

有兩個相似的國家,國家1和國家2,作為博弈方確定對進口產品征收關稅的稅率。為了討論的方便,假設國家征收的是從量稅。假設兩個國家各有一個企業生產既內銷又出口的相互競爭的商品我們稱他們為企業1和企業2。兩國的消費者分別在各自國內的市場上購買企業1或企業2的產品。用Qi記在國家i市場上的商品總量,則市場出清價格Pi為Qi的函數Pi=Pi(Qi)=a-Qi,i=1,2。企業i生產數量為hi的產品供內銷,數量為ei的產品供出口,因此Qi=hi+ej,i,j=1,2。當i=1時,j=2;當i=2時,j=1。再設兩企業的邊際產生成本同為常數c,且無固定成本,則企業i的生產總成本為c(hi+ei)。當企業出口時,因為進口國征收的關稅也計入成本,設國家j的關稅為tj時,企業i的出口產品成本為(c+tj)ei,因此企業i的總成本為c(hi+ei)+tjei。以此假設構造一個兩階段都有同時選擇的四方動態博弈。

此模型的第一階段,先由兩國政府同時制定關稅稅率t1和t2;然后企業1和企業2根據t1和t2同時決定各自的內銷量和出口量(hi,ei)。

在此博弈中,企業關心的是它的利潤:

πi=πi(ti,tj,hi,hj,ei,ej)

=Pihi+Pjei-c(hi+ei)-tjei

=[a-(hi+ej)]hi+[a-(ei+hj)]ei-c(hi+ei)-tjei

國家作為博弈方所關心的是社會總福利,包括消費者剩余,本國企業的利潤和國家的關稅收入三部分,

wi=wi(ti,tj,hi,hj,ei,ej)=■(hi+ej)2+πi+tiej

其中,i=1,2,■(hi+ej)2是國家i國內消費者剩余。

3 需求成本無差異條件下的關稅及社會福利

3.1 非合作競爭時的最優關稅及福利

下面用逆推歸納法來求解本博弈。先從第二階段開始,假設兩國已選擇的關稅分別為t1和t2,則如果(h1*,e1*,h2*,e2*)是在設定t1,t2情況下兩企業之間的一個納什均衡,那么(hi*,ei*)必須是滿足下列最大值問題的解:

■πi(ti,tj,hi,hj*,ei,ej*)

由于πi可以分成企業在國內市場的利潤和國外市場的利潤兩部分之和,且國內市場的利潤取決于hi和ej*,因此上述最大值問題就可以分解為下列兩個最大值問題:

■{hi[a-(hi+ej*)-c]}(1)

■{ei[a-(ei+hj*)-c]-tjei}(2)

假設(1):ej hi*=■(a-ej*-c)(3)

假設(2):hj* ei*=■(a-hj*-c-tj)(4)

求出的hi*和ei*都滿足各自的假設(1)和(2)

由于(3)和(4)對i=1,2都成立,聯立方程(3)、(4)、(3)′、(4)′解得:

hi*=■ (5) ei*=■ (6)

i=1,2。這就是在設定ti,tj情況下兩企業間的博弈納什均衡。

結論1:從這一結果可以看出來,如果國家提高進口關稅,可以使本國企業的國內產量提高而進口量下降。這說明國家能通過關稅保護國內市場,限制外國產品的進入。這是世界各國普遍設置關稅并想提高本國關稅的主要原因。

現在回到第一階段兩個國家間的博弈,兩國同時做出關于t1和t2的決策。

對于國家i來說,它要選擇ti*滿足:

■ wi(ti,tj*)

將(5)(6)式的結果代入wi得到

wi(ti,tj)=■+■+■+■(7)

對i=1,2都成立,因此我們令上式對ti的一階導數在t=ti*時為0,可得兩聯立方程組,解之得:ti*=■(i=1,2)

在本博弈中,關稅t1=t2=■為兩國的最優選擇。將它代入(5)(6)式

hi*=■,ei*=■(i=1,2)

結論2:此結果說明,在兩國自由博弈,即沒有貿易協定的情況下,政府會制定t1=t2=■的關稅稅率以獲得最大的社會福利;而企業則會內銷hi=■外銷ei=■的產品以獲得最大的企業利潤。

此時,企業利潤πi=■(a-c)2,社會總福利為wi=■(a-c)2。

在此博弈中,企業和政府都通過最優反應策略最大化了自己的利益,但這是否是最優安排呢?下面分析一下自由貿易下的情況。

3.2 兩國自由貿易時的社會福利

在兩國自由貿易時,即關稅稅率ti=0,此時由(5)(6)得hi*=■,ei*=■

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利潤為πi=■(a-c)2,社會福利為wi=■(a-c)2

與最優關稅相比,在自由貿易時,企業的內銷產量有所下降,外銷產量有所上升,企業總產量上升。雖然自由貿易下企業利潤有所下降,但是總的社會福利大幅度上升。這很好的解釋了國家間為什么需要雙邊貿易談判相互減免關稅以增加兩國的福利。但遺憾的是,這種自由貿易政策并非是納什均衡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兩國政府都有提高關稅而限制對方企業的進口以提高本國福利的動機。于是各國會變相地使用一些非關稅壁壘如技術壁壘、綠色壁壘和進口配額等來限制對方的進口,以提高本國的福利。

自由貿易政策的實施是以對方國家同樣實施自由貿易政策為前提條件的。因為單方面實施自由貿易只能提高對方國家的總福利而降低本國的總福利。這也是為什么國家間需要進行雙邊貿易談判,相互承諾降低關稅水平,而不會單邊降低關稅進行自由貿易。

雙邊貿易談判的本質是雙方對自由貿易產生的利益的分配的問題,雙方都試圖使對方多降低一些關稅而自己少降低一些關稅以在關稅減讓中獲得更多的好處。因為根據(7)式:

■=■[-3ti+(a-c)]

當ti<■(a-c) 時大于0,即ti<■(a-c)時wi(ti,tj)是ti的遞增函數。

■=■[tj-(a-c)]

當tj<■(a-c)時大于0,即tj<■(a-c)時wi(ti,tj)是tj的遞減函數。

因此在關稅減讓中,增加減讓的越少,對方減讓的越多,國家得到的福利也就越大。所以在雙邊貿易談判中,雙方為了各自的利益進行激烈的討價還價也就是很常見的事情了。

4 討論

政府在決定貿易或產業政策時要權衡利弊,在做出關稅或補貼的水平時,要即考慮對本國企業的利潤影響,又要考慮對本國消費者福利的影響。在不進行貿易合作時,國家關稅水平的制定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若關稅的制定偏離了最優關稅稅率,會降低本國的福利。然而,國家間通過談判達成貿易關稅協定,同時相互進行關稅減免,能使雙方國家都從貿易合作中得到更多的好處。這種關稅減讓的好處不論是在產業間還是在產業內都能實現。因此國際上的雙邊貿易合作比單邊貿易保護更值得推廣,這也是符合當前國家貿易實踐的基本事實。但貿易合作并非是均衡狀態,參加合作的企業都有在貿易制度的框架內尋求對本國產業進行保護以獲取更多好處的動機。

參考文獻

1 強永昌.產業內貿易論——國際貿易最新理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2 苑濤.西方產業內貿易理論評述[J].經濟評論,2003(1)

自由貿易的好處范文第5篇

[關鍵詞] 貿易自由化 收入分配 影響

從亞當?斯密的國際貿易理論開始,經濟學家就開始研究國際貿易中國家間的收入分配關系問題。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對這方面的理論探索也在不斷深化。目前,貿易自由化及其對社會不平等和收入分配的影響已引起經濟學家們的廣泛關注。

一、貿易自由化的含義

從已有的研究文獻來看,貿易自由化(Trade Liberalization)的含義是與描述自由化的特征聯系在一起。有代表性的觀點有以下幾種:

1.貿易自由化就是指完全的自由貿易。表現為大幅度降低關稅和非關稅壁壘,取消政府對貿易活動的一切干預。這是一種極端的觀點。事實上,到今天為止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實行完全的自由貿易,各國政府對貿易活動的干預也從沒有停止過。

2.貿易自由化為一國貿易體制的中性化。中性化即政府在進口和出口部門平均分配激勵措施,削減貿易體制中的反出口偏向。巴格瓦蒂認為中性化是貿易自由化的核心。

3.貿易自由化表現為開放性。克魯格認為,發展中國家貿易體制中存在著大量的配額和許可證之類的數量限制措施,削減數量限制是向自由貿易體制轉變的基本特征。由于各國政府對出口貿易一般都持自由放任態度,因而貿易自由化主要指進口自由化。

從理論和實踐的雙重角度出發,貿易自由化一般被認為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即一國政府根據本國的經濟和社會條件逐步消除貿易和非貿易壁壘,減少政府對貿易活動的直接干預,逐步擴大對外開放程度,從保護貿易體制向自由貿易體制轉變的過程。

二、貿易影響收入分配的模型分析

1.亞當?斯密的貿易理論。最早提出自由貿易理論的是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他認為,一個國家在某個行業的生產上比其他國家生產效率高,從而具有絕對優勢,那么這個國家就應該專門生產本國具有絕對優勢的產品,通過國際分工,與其他國家具有絕對優勢的產品進行貿易,這樣,通過自由貿易,貿易雙方都能獲得貿易利益。這就是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

2.大衛?李嘉圖的比較貿易理論。李嘉圖認為應該按照生產成本相對差距進行國際分工和自由貿易,這樣,對分工和交換的雙方都有好處。一國即使生產不出成本絕對低的商品,只要能生產出成本相對低的商品,就可以同另一國進行貿易,并使貿易雙方都得到好處。李嘉圖的比較優勢貿易理論是自由貿易理論的基石,為倡導自由貿易政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赫克歇爾―俄林模型。這個模型被稱為H―O模型,清晰地表述了貿易與要素數量與價格之間的關系。假設有兩個國家(A國和B國),A國是勞動豐裕的國家,B國是資本豐裕的國家,兩國分別生產兩種產品(X和Y),其中X是勞動密集型產品,Y是資本密集型產品,在生產過程中都使用勞動和資本兩種要素。通過模型分析,得出了這樣的結論:一國應當出口其相對豐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產品,進口其相對稀缺和昂貴的要素密集型產品。也就是說,勞動要素相對豐裕的A國應當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X,進口資本密集型產品Y。相應地,B國應當出口資本密集型產品Y,進口勞動密集型產品X。

4.斯托爾帕―薩繆爾森定理。斯托爾帕和薩繆爾森是最早直接把國際貿易與國內收入分配關系聯系起來進行單獨研究的經濟學家。1941年他們以H-O模型為基礎提出了斯托爾帕-薩繆爾森定理(Stolper-Samuelson Theorem,SS定理)。SS定理在H-O模型的假設條件下證明了當一國實行自由貿易時,貿易會導致豐裕生產要素的實際收入提高,稀缺生產要素的實際收入下降。1948年薩繆爾森在對H-O理論進一步研究時,得出一個新的命題:在長期內所有的生產要素可以自由流動的條件下,自由貿易會使商品和生產要素的價格均等化(即要素均等化定理,FPE)。如果貿易是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進行,自由貿易可能會使發達國家非熟練勞動者的工資水平下降,相當數量的非熟練勞動者可能會失業;發展中國家非熟練勞動者的工資水平可能會上升,其生活狀況可能會得到改善。

自SS定理和FPE定理提出之后,經濟學家又對貿易與國內收入分配的關系進行了大量的研究。

三、貿易自由化對收入分配的影響

貿易自由化對收入分配的影響在傳統的貿易理論上是簡單明了的,然而在實踐中是相當復雜的。事實上,貿易自由化對收入分配的影響過程受到多方面的制約。

1.貿易自由化通過價格結構的變動影響收入分配。貿易自由化使一國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的價格上升,具有比較劣勢的產品價格下降。產品價格的變化會影響相關要素價格的變化,并直接影響收入分配。在H-O模型中,國際貿易會降低一國稀缺要素生產的產品價格而提高豐裕要素生產的產品價格。這種商品價格變化會直接影響到要素價格的變化,從而對國內收入分配產生影響。著名的SS定理正是從這一點出發得出的結論。大量有關貿易與收入分配關系的研究也都是從商品價格變化角度進行分析的,但由于選用的數據和處理方法不同,他們得出的結論也不同,有的人認為貿易對收入差距拉大的作用不大,有的人認為貿易的作用重大。

2.貿易自由化通過技術進步影響收入分配。又分為三種情況:(1)外生性技術進步。Richardson(1995)用一般均衡模型分析指出,貿易開放和部門的特定技術變化的聯合作用就會導致收入不平衡加劇。Krugman(2000)指出,要素偏向的技術進步也會導致收入差距拉大。Jones(1997)以簡單的2*2的H-O模型分析指出,隨著南方國家技術的進步,對于中等技術密集產品,南北兩國都可以生產該產品,兩國中等技術密集產品關稅的降低會導致兩國工資不平等向同一方向變化,但是這種變化還依賴于貿易自由化變化的方向。如果北方國家進口中等技術密集產品并且降低關稅,則兩國國內工資不平衡會擴大,如果南方國家進口并減少關稅,則兩國工資不平衡程度會降低。(2) 內生的技術進步。Dinopoulos and Segerstrom(1999)發展了一個動態一般均衡模型,指出貿易自由化會增加R&D的投入。進一步導致對熟練勞動工人需求的增加,從而提高熟練勞動者的相對工資。Neary(2002)的寡頭競爭模型中也指出,隨著貿易自由化的發展,產品市場的競爭加劇,企業會加大對R&D的投入,引起熟練勞動者的相對工資上升。Thoenig and Verdier(2003)建立了一個質量梯度動態一般均衡模型(dynamic general-equilibrium quality ladder model)。分析指出貿易影響收入分配的方式是:貿易-技術偏向的技術進步一收入差距增大。Acemoglu(1999)的模型也指出,在技術保持不變的情況下,貿易量的增加會提高技能豐裕型國家的技術升水而降低非技能豐裕型國家的技術升水。E.Beaulieu et al.(2004)建立了一個既存在科技產品間產業內貿易又存在科技產品與傳統產品的產業間貿易的南北模型,考察了科技產品貿易壁壘的降低與南北兩國國內工資收入差距之間的關系。如果兩國在科技產品上貿易壁壘都降低,則兩國國內對科技產品的需求都會上升,兩國的貿易量會擴大,國內產量也會擴大(即技術進步)。隨著兩國科技品產量的擴張,兩國對熟練勞動者的需求會上升,使兩國熟練勞動者的工資上升而非熟練勞動者的工資下降,引起收入差距擴大。(3)技術進步與生產外包。Feenstra and Hanson(1996)從生產外包和技術進步角度分析了貿易對收入差距的影響。W.J.Ethier(2005)則是從全球化角度考察貿易、技術與工資之間的關系。他的結論是:第一,全球化程度上升,使南方國家貿易條件改善,提高南方的設備利用以及北方向南方的外包,南北雙方熟練勞動者與非熟練勞動者的相對工資都會上升,收入差距拉大;第二,南方或北方國家的全要素生產率或提供設備服務的相對成本下降(技術進步),則南北兩國的設備利用會增加從而增加對熟練勞動者的需求,使兩國的相對工資上升。

3.貿易自由化通過競爭動力結構的變動影響收入分配。貿易自由化的范圍并不像傳統理論所假設的僅僅發生在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它同時也發生在發達國家之間和發展中國家之間;不僅發生在不可替代的產品之間,也發生在可以相互替代甚至是同質產品之間。在這種情況下,貿易自由化將使得一家企業不僅要面對國內企業的競爭壓力,同時還要面對來自其他國家企業的競爭壓力。競爭的加劇迫使企業采取多種多樣的手段來保護自己。常見的手段和方式包括:壓低在職職工工資;用資本和技術替代勞動;采用熟練勞動力;轉移經營方向。這些手段和方式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收入分配,改變著一國的收入分配狀況。

4.貿易自由化通過政府作用的變化影響收入分配。政府在貿易自由化與收入分配調節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貿易自由化使政府試圖通過對產業的保護和對市場的干預影響收入分配的功能受到嚴重的影響。在實行市場經濟和貿易自由化的條件下,政府的政策可能更傾向于關注如何更多地實現經濟效率,社會公平性可能會被放在一個較次要的位置。而且,政府對收入分配的干預也會更加規范化,更多的是通過稅收體系的建立、對社會弱勢群體的轉移支付、對特殊行業(如農業)的補貼來影響收入分配。

參考文獻:

[1]溫彬:發展中國家的貿易自由化――游戲規則與中國對策[M].中國發展出版社,2000

[2]徐水安:貿易自由化與中國收入分配的演變[J].世界經濟文匯,2003(4)

[3]王云飛:國際貿易與國內收入分配關系研究評述[J].經濟學動態,2007(2)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余市| 瓮安县| 上饶县| 清水县| 大埔县| 若尔盖县| 营山县| 岑溪市| 肇州县| 浑源县| 宿州市| 泰顺县| 曲阳县| 子长县| 应城市| 北安市| 始兴县| 齐齐哈尔市| 介休市| 旬邑县| 垦利县| 沽源县| 荣成市| 花莲县| 桑植县| 晋中市| 沂水县| 修文县| 岫岩| 新郑市| 游戏| 永顺县| 呼伦贝尔市| 嫩江县| 西华县| 道真| 峡江县| 吉木萨尔县| 衡水市| 南和县| 江孜县|